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2022-04-28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本科扩招后的新生代产物,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情况备受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方向加以分析,探索影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培养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系列改革及其具体实践。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要求以及形成专业特色和确保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高校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改进和调整,使其适应我国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落实到方案中,将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充分结合起来,体现培养方案的适应性与前瞻性。当然,由于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培养方案绝不能只是将其他高校的相关方案做简单的复制,而应该紧密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定位来做具体的规划和调整。地方本科高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特殊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1]。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其今后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桂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

(1)大类培养机制。所谓“大类培养”是指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进行招生,前一年半到两年按学科大类统一培养,实施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志愿、学业成绩以及社会需求等情况进行专业分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大类培养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等学校“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这个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已被国内不少高校纳入实践探索当中。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程教育互认体系。工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依托行业、面向企业、重视以学生毕业能力达成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国内高校许多专业迫切需要通过使用工程认证这个准尺衡量和审视专业存在的问题,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

(3)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明确以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交叉培养,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3]。新工科建设的本质和核心仍然是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相统一。

(4)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定位。桂林理工大学践行“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中心,培养适应行业与地方需求、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创新精神良好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桂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简称“本专业”)1994年开始招本科生,2015年开始按材料大类招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广西区级优质专业、广西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广西区“优势特色本科专业”、“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专业”,2019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得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项。本专业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定位和规划,努力建设成为在国内相同专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在广西区相关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对地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地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

二、桂林理工大學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专业近些年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本专业的建设发展和其他地方本科高校相同专业存在以下相似的亟须解决的问题[4]。

(1)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度不够。大部分人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水泥、玻璃和陶瓷等领域,认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对应的行业仍然是落后的传统型高污染产业。大部分人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在传统材料和高新技术材料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觉得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人员需要下工厂,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职业晋升困难。这些不恰当的假想导致本专业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多年偏低,甚至需要多轮补录才能够招满。

(2)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降低和归属感减弱。一方面,按照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一学年基本属于通识教育,并且在新校区上课学习,而本专业绝大部分建制都在老校区,这就导致本专业对大一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本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和教育主要集中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本科新生在入学之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不能正确认识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更不能认识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这就容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本专业在2015年开始实施材料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大二才开始进行专业分流。部分大一学生由于不知道自己所属专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发展历程等都不熟悉,完成专业分流后学生所在行政班级和专业班级会出现交叉现象,大一培养的同学感情和班级凝聚力会因专业分流而削弱,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缺乏归属感。

(3)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需要积极引导。目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来制订,课程体系也是按照国家的专业标准构建,虽然在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考虑非常全面,但是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的学习规划、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仍然需要因材施教。本专业有50%以上的学生就业时选择了水泥和混凝土相关建材行业,呈现出就业渠道过于集中、单一的特点。很少学生在陶瓷、玻璃和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等专业领域就业,而这些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层,其实在这些行业就业更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亟须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做相应引导。

(4)人才培养的载体和手段亟须改革创新。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的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材料制备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备日新月异,本专业的教材内容、实验条件、教学方法和实践内容等均需不断更新。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向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新材料企业更加注重研发创新,对专业人才在设备自动化、项目管理、经济、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处理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成为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桂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5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专业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培养方案的调研工作,主要形成包括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企业、兄弟院校以及参加培训与研讨会,组织大四毕业生座谈,组织在校本科非毕业生座谈,召开学院会议、专业教研室研讨会,组织校内外专家论证会等。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后发现,本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或解决以下问题。

(一)社会、行业对这个专业的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不够明确、全面

(1)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应具有生产和管理过程所需设备自动化、项目管理、经济、环境和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处理成本核算、企业管理、工程制图、环境保护及生产安全等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事务,成为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个人素质要求。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尤其看重学生的善良宽容、讲诚信、守时、勇于认错、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精诚团结和吃苦耐劳这些品行;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善于沟通。

(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

地方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相关专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与地方企业互惠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程实践能力。

本专业2015版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一是没有提出学生毕业5年后的能力预期,没有明确本专业毕业生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后能够取得的社会和专业成就。二是过分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描述但缺少对其能力的具体描述。三是其中提及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分流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描述缺少相关具体的衡量标准。

(三)本专业的毕业要求还不够全面详细

拟订逻辑性强、层次感强、便于执行和评价的详细的毕业要求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本专业2015版的毕业要求没有按照现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项毕业要求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考虑。例如,毕业要求缺乏对毕业生的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程与社会等方面进行详细表述和要求,而且这些毕业要求是否能够达到也无法准确衡量,这就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部分课程缺失、课程前后衔接性需要强化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工艺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获取和理解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5]。

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实现有赖于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和课程建设的有效。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实施,强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避免随意设课、因人设课现象。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没有课程建设的不断优化,就不可能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2015年,学校教务处按照“注重素质、分类培养、突出能力、自主选择”的指导意见,与企业专家、同行研讨后构建了配合材料专业大类招生的课程体系。调整集中性实践环节的学分与学时比例后,学生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从211降到180,集中性实践环节学分调整为36(占总学分的20%),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到45(占總学分的25%)。为了配合材料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学院开设了材料学概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现代测试方法和材料现代测试方法实验等大类学科基础课,还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使学生了解学院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前景等,促进专业分流的顺利完成。

教师在执行2015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例如,课程体系明确划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模块,这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相符;选修课程设置偏多,导致每门课程的选课学生不多,甚至无法开课;部分选修课程因没有前后专业课程做支撑而教学效果不佳;原有课程设置没有考虑社会、安全、环境和伦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涉及经济和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不够;没有开设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意识和制图实践能力的相应课程;体现专业发展新方向、专业教师科研特色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不足;体现新工科、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不多;原有专业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四大工艺学采取单独开课的形式,部分授课内容重复且割裂了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宏观理解并综合掌握其区别和联系;高等数学学时不够,学生在考研就业中处于劣势;分析化学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相关度不大;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课时不足;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对那些有安全隐患的工艺过程没法观摩,需要提前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学生文献信息收集能力偏弱,缺乏专门的课程支撑。

(五)本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需要改进

原有课程设置中部分和专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学时和学分过少,教师对教学内容讲得比较浅显,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考研和就业具有较大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高等数学和物理化学这2门基础课;部分课程与专业培养关系不大,学生不感兴趣,导致其挂科率居高不下,比如分析化学;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缺失,比如工程制图这门课只讲授理论而没有上机实操教学;材料学概论和专业导论课程的性质相同且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从第一学期至第六学期都有上课,其课程内容主要偏重就业方面,而关于新形势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迫切需求的课程内容缺乏;无机材料工厂设计课时偏少,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应用不同课程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受实验条件所限,部分实验课程内容老旧,验证性实验偏多,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过少,实验方法不能与工厂的实际生产同步,有些实验操作甚至已经完全落后于实际生产。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其创新精神。本专业原有理论教学的大部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还不能高效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软件技术辅助教学,对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微课、慕课、小组PPT汇报、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多;实践教学的大纲与模式落后,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仍然拘泥于传统方式,告诉学生详细的原理、步骤、仪器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既定的方法、步骤去完成实验,使学生因失去了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考核更注重结果考核,即采用平时考勤+期末考试/结课报告的模式,考核模式单一,在课程教学周期内没有实现全过程不同方式考核,因此不能很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对学习计划进行动态调整。

(六)本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强化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工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因此,其专业课程教学,一定要做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安排并强化实践教学,这样才有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通过分析各方调研报告的反馈意见并结合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知,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考核模式都需要改进,需要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实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例如,往年生产实习由于实习企业不多,导致到每个接收企业的实习生人数过多,不便于安排学生住宿和实习以及对学生进行管理,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安全风险高,打击了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和企业反映生产实习周期偏短,不能满足学生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实验课程子项目过多,需要进一步整合使其模块化,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加大过程考核难度;创新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还不够,验证性的实验偏多;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偏就业方向,创新创业内容缺乏,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相关政策、项目申报流程以及项目开展与结题等方面的知识,这就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新形势下的桂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内容中的不足之处,2019版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内容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服务领域更加明确,“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培养适合从事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师。三是对学生能力素质要求更加明确,从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及自我提升等方面明确了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取得的成就。

(二)细化毕业要求

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针对2015版毕业要求中的不足之处,严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标准,结合本专业特色,增加环境、社会、经济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毕业要求,进一步细化每项毕业要求的内容,保证每项指标点之间具有合理的逻辑性、层次感以及具有可评价性。例如,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对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毕业要求是“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和“具备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合成、加工、性能分析和应用的能力”。这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描述比较空洞宽泛,不够具体,难以分析学生能力要求是否达成,也难以用于评估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2019版的毕业要求明确指出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所支撑的指标点主要是关于工程知识毕业要求中的1.1和1.2这两个二级指标点:“1.1表述问题及建模分析: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表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工程问题,并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过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或原理方程,利用恰当的边界条件求解。1.2分析材料合成问题:能够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用于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过程中的问题,确定关键影响因素,揭示反应机理。”这样可以明确自然科学类课程在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中所起的作用,也能够便于调整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以及知识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优化与调整结构

保证课程设置和课程衔接合理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毕业要求的达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下图所示)。

例如,取消了应用型和学术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特色和地方经济需求,结合专业发展新态势,将选修课门数从20余门精简到9门,使选修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性更好,使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将高等数学学分从8学分增加到11学分,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将专业导论课程和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加以整合,在第一、第三和第六学期开展模块化主题授课。第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新生思政、专业介绍与就业前景展望、课程体系、选课及学习方法等;第三学期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相关政策,项目申请、开题、结题和报奖指导,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专业研究方向等内容;第六学期主要介绍求职心理、求职材料准备以及求职方法与技巧等内容。这样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同时也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相匹配,课程改革效果良好;针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偏弱和信息收集等能力不足的问题,按照教学规律在不同学期新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应用型研究、材料与环境、技术经济学、安全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实训和工程生产仿真实训等专业课程。以上课程体系改革有效支撑了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本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證和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提供了保障。

(四)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强化过程考核

针对原有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本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将水泥工艺学、玻璃工艺学和陶瓷工艺学3门主干课程合并为“无机材料工艺学”,把它们共通的部分,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原料及预处理、组成设计及配料计算、配合料的制备与加工、物化性能等进行集中精讲,不同的部分如各种材料的特性和应用让学生课后自学。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无机材料的核心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同时解决了总学时不够的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加高等数学和物理化学这2门课程的学时,要求授课教师按照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知识需求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删掉了与本专业培养相关度不大的分析化学课程。增加了工程制图上机操作实践课时,有效支撑了后期工程设计实训课程中对学生制图能力要求的达成。将专业导论中的授课内容分解融合到材料学概论课程和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中,既充实了课程内容也精简了宝贵的学分。针对学生综合运用不同课程知识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需求,增加了无机材料工厂设计的课程学时,尽量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系统地、全方位地完成专业知识的获取,为后期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提供了保障。针对验证性实验偏多,部分课程内容老旧以及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偏少的问题,本专业近5年投入600多万元更新了系列先进实验教学设备,配套更新了实验课程内容,增设了粉体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功能薄膜的制备与性能测试以及日用陶瓷的制备与性能测试3个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兼具的大实验项目,同时也进一步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明显提高,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对于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针对在前期开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专业在制订最新人才培养方案时也提出了系列对应的改革措施。例如,对于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要求教师理解每门课程的特点和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不同,严格按照专业认证的标准,重新编制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采取明确的、恰当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小组讨论、问题导向式教学、微课、慕课、小组PPT汇报、现场教学等教学尝试,开展研讨会,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均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平时考勤+期末考试/结课报告的单一结果评价模式,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本专业要求教师在大纲编制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确定多种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比重,以便于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考核。例如,理论课可以采取读书报告、随堂测试、课堂试讲、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考试、课余产品试制等方式开展课程考核;实验实践课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对考勤、预习报告、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讨论、课后反思、团队协作、指导老师评价、其他小组的学生评价、图纸制作、PPT现场答辩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并进行模块化考核。

(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本科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6]。实践课程是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力的重要课程。开设实践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感知社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本专业特别注重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保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例如,由于本专业涉及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薄膜材料等多种材料体系,在课程总学分限制的情况下,本专业将实验课的1个学分对应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学院和专业每年从年终绩效中补贴给授课教师课时费,能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听到“材料设计→制备→结构表征→性能评测→结果分析→改进优化→应用探索”全方位、系统性教学内容的讲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本专业也新增了工程设计实训、工程制图实操等实训课程,从不同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毕业生产实习环节,本专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行业校友会、教师个人推荐、招聘会现场洽谈等多种方式增加实习企业数量与种类,并且已经全面实行小组实习新模式,每个实习企业不超过8人,有利于学生开展一对一顶岗实习和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习效果。在生产实习中有时由于管理、安全和保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无法进入某些工段开展实践学习,针对这一短板,本专业新开设了工厂生产虚拟仿真课程,进一步辅助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另外,本专业将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了满足学生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本专业开展了超长时间的生产实习模式尝试,允许学生在暑假提前进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将原有1个月的实习时间延长到3个月,学生和企业反馈良好,2016届毕业生有多人被生产实习企业提前录取。本专业也已经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竞赛—毕业设计(论文)—就业”学习、生活和就业指导一条龙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使得专业就业率、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都有明显提升。

五、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依据。作为地方高校,应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专业特色,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调整课程体系;强调知识应用,加大课程设计与创新训练力度;提高实习针对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基于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修订了本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实践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各个教学环节要求。同时,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适应培养竞争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期待本专业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改进和调整,在实践中加强经验总结,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无机材料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为我国输送更多既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乐振,张敦谱,段海宝,等.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调研活动对工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正作用分析[J].广州化工,2019(21):165-167.

[2] 游峰,曾小平,姚楚,等.工程认证背景下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J].广州化工,2018(23):173-174.

[3]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 杨现锋,蒋洁,张国强,等.新工科背景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创新型和竞争性人才的培养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91):15-16.

[5] 陈春明,衷明华,吴云影.立足区域特色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J].广东化工,2012(7):228-229.

[6] 冯冲.地方獨立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8(24):164-166.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王吉林 张瑞 王 茗 龙飞 邹正光

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2:

独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本科扩招后的新生代产物,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情况备受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方向加以分析,探索影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后备力量。随着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国向社会主义强国迈进,社会和行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有效的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机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是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的关键所在。

从我国材料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遵循着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科学发展普遍规律,也体现了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实践素养为目标。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化工行业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获得化学和化工技能初步训练的化工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让学生夯实化学工程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化工产品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具有解决与本专业有关的一般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人才培养的初衷,致力于培养毕业后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2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8届及2019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发现,无机非专业学生的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2.1 毕业生毕业走向现状分析

数据显示,2018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42名毕业生中,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38人选择就业,2人处于待业状态。2019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40名毕业生中,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32人选择就业。传统的毕业后大多数期望找到对口岗位,有份稳定收入的就业观念已经逐步被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模式颠覆。

2.2 毕业生就业地区现状分析

数据显示,2018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中,有11名学生选择江浙沪地区,16名学生选择回原籍发展;11名学生选择留在安徽发展;2019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中,有15名学生选择江浙沪地区,5名学生选择在广东发展,2名学生将工作地点定在福建,1名学生回原籍,9名学生留在安徽发展。学生毕业时倾向于去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很少选择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业。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大,这也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2.3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2018届毕业生中有6名学生选择进类似芜湖海螺、中化建材等国有企业;32名学生将职业发展的起步放在其他企业上;2名学生待业。国企改制和民营企业的上市以及提供的福利待遇趋于平等,学生对于国企的“铁饭碗”追求已经趋于平淡,让学生在择业考虑的是企业提供的职业发展平台。

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就业指导处通过对2018届和2019届毕业生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311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对所得数据分析发现,工科学生就业情况受到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等因素影响。

3.1 教学环境因素

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化工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采用的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多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协作,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互动积极性不高的缺点。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导致学习力不强。

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全,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体系,不能很好的保障社会生产实践,以往的实践课程学生多以蒙混过关,获得学分为主,并没有以掌握技能、培养兴趣、快速上岗的角度来训练学习。工程教育的课程以结课作业、考试等形式完结,并不能有效的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与灵活运用的能力。

3.2 学生个体因素

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前就被老师和家长灌输“现在吃苦,大学享福”的理念。因此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相当漫长的时间里,都以玩乐享受的心态来对待大学时光。无法在入学期间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因此也就无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用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这对于毕业时期的就业择业十分不利。

4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探析

4.1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4.1.1 注重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独立学院在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强化课程设计体系,调整现行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设置了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和粉体工程级设备课程设计。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设计设置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陶瓷、水泥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设计计算、工艺设备选型等专业知识。

4.1.2 夯实通识教育、重视专业学习

通识教育是大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工科類专业业内应用知识更替速度较快,高校教师应紧跟业内的最新动态,把控业内的最新发展态势,及时将业内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岗位的实际需求,增加求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4.1.3 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独立学院要结合毕业生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的树立好适合其发展的就业观念,细分专业有针对性的邀请对口企业举行校园招聘会,充分利用学院人力、物力等资源优势,增加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4.2 激发学生个体能动性

4.2.1 树立正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由于专业特色决定,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可预测性较强,学生一方面可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无机非金属专业行业背景及相关专业就职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在校期间努力培养自身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可利用高校教师资源,通过与专业课教师及就业指导处教师的及时沟通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再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第三,紧跟业内动态,及时了解业内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4.2.2 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能力

如今的求职招聘既注重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注重综合素质,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行政办公能力等。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德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中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教育,2007(12).

[2] 傅敏.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为例[J].2019(5).

作者:姜伟 傅敏

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通過改革和实践,才能够保证高校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符合企业的需求,本文就对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帮助学校建立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法。首先分析了目标和要求,然后讨论了具体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引言

无机非金属材料有着十分广泛的使用,但是由于近些年技术革新很大,很多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都已经不再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此,必须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改变原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企业输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很多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相结合,培养工程应用方面的高级人才,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在某一个方向突出,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极强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的协调发展,利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设计,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学习,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1]。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学生在创新能力上有足够的水平,可以充分结合实际上产当中的问题进行创新,为此需要在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的方式上,加强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保证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为企业和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二、无非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

2.1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课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人才培养需要紧随市场的步伐,但为了保证创新,也必须要在培养的过程中保留学生的个性。因此,要围绕市场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需求设置课程,同时增加课程的覆盖面,增加更多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充分的选择空间当中获得足够的发展。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建立公共基础平台,学校需要按照教育部工科大学生培养的要求,对课程进行统一的配置,在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方面保证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学生的个性[2]。为使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工程师所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后来的课程奠定基础,需要将基础课程分为必修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一级学科基础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二级学科基础课程。最后,还需要建立专业课程平台,根据方向限选课程,根据无机非技术材料的课程特色,允许学生进入三年级会后自主选择,并分为传统无机非技术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设置专业任选课,加强学生在材料工程上的专业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要结合水泥、陶瓷、玻璃等企业的需求,以及一些生产新型材料的企业,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课程。

2.2 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企业培养技术全面的高级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保证目标实现,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满足市场的要求。为此,需要进一步对专业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详尽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进行研究。首先需要保证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完整,保证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以满足对教学系统性的需求,其次,将不同课程之间存在交叉从教学内容当中剔除,并除去课程内容当中陈旧的技术内容,为了体现出全新的教学成果,必须要紧密结合目前的技术前沿。完善教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并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保证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够充分利用在实验和实习当中,并保证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

由于不同课程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内容需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一些专业的教学课程,如无机材料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材料工程基础等等,这些课程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网络教学,并且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让学生在交流当红能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实践环节的比例,是比如无机材料学实验就要和无机材料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相对应,让学生在经过了理论学习之后,可以迅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3]。在实习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所学的内容联合相关制造企业,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当中的应用方法。

2.3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学习

工程师需要有较强的时间能力,因此在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必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建立起研究创新型的全程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践内容必须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并且安排科技创新和学术实践活动,把握科学研究计划,让学生能够了解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将方法和成果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把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知识交给学生。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实验教学当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从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2.4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学生的素质和科研水平和教师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为了能够培养高级工程人才,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软件上提高,也需要在师资水平这类硬件环节有所保证,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实现无机非金属材料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需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机制,并引进优质教师,尤其是要保证教师的学历达到博士的水平,使教学过程中的科研教学能够实现。除了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加强和企业合作,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当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授课,让学生了解了解目前前言的技术方向和市场需求[4]。学校的教师也需要进入企业进行交流,每年都需要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建立起一直了解市场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深厚的教师队伍。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必须要加强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人才培养和传统无机材料节能减排的教学实习,邀请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兼职教学,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本领的兼职教师队伍,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并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针对性地给学生安排研究任务。

结束语: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和企业充分合作,并提升教师的水平,从而建立起全面的教师队伍,并根据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改变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并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帆,马伟民,曹大力,马雷.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0):65-66.

[2]蔡苇,符春林.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28-30.

[3]王文革,张德春,胡汉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1):45-46.

[4]刘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卓越计划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J].南方农机,2018,49(18):217.

作者简介:

何翔燕(1996.2),女,汉族,四川绵阳市人,四川轻化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

作者:何翔燕

上一篇:实施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基于人文关怀的骨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