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2024-04-19

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精选4篇)

篇1: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字词

残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 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ã)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

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四件平常的小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的内涵、“爱母”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露出来。2.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把握重点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

2.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儿活”了——用他的笔“好好儿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好好儿活”的诠释。

拓展阅读

一、史铁生经典语录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二、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三、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6.《散步》

莫怀戚

一、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二、课文内容。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结构图解。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A、散步的人有: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

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小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写作技巧一

开门见山,直接叙事。

写作技巧二

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写作技巧三

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写作技巧四

巧借景物,烘托主题。

写作技巧五

巧妙穿插,交代内容。作用:让时空更集中

对称美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课堂小结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愿我们每个家庭都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做起,建设美好的生活,创造温馨的家园。

7.《散文诗两首》

《七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 冰心

1.词语:

匿名(nì míng)林阴(lín yīn)

敷衍(fū yǎn)

膝盖(xī gài)

并蒂(bìng dì)浓阴(nïng yīn)

莲蓬(lián pãng)

菡萏(hàn dàn)

敧斜(qī xiã)

慈怜(cí lián)

荫蔽(yīn bì)

荫庇(yìn bì)

覆盖(fù gài)

祷告(dǎo gào)姊妹(zǐ mâi)

木梗(mù gěng)

沐浴(mù yù)

遮蔽(zhē bì)

徘徊(pái huái)

嗅觉(xiù juã)

揣摩(chuāi mï)2.多音字

荷:荷叶(hã)

负荷(hâ)闷:闷热(mēn râ)闷闷不乐(mân mân bú lâ)烦闷(fán mân)会: 会计(kuài jì)

会议(huì yì)

卷:试卷(shìjuàn)

卷入(juǎnrù)便:便宜(piányí)方便(fāng biàn)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

3、《散文诗两首》生字词

匿笑、并蒂、桔(jiã)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

4、《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②沐浴:洗澡。③匿笑:偷偷地笑。

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⑤慈怜:慈爱怜惜。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⑦攲斜:倾斜、歪斜。

5.文学常识: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6、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7、《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8、《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9、《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10、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11、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1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13、《荷叶 母亲》中心思想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课文讲解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

1、儿女 :

古,子侄辈; 今,子女。

2、去:

古,离开;

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

古,诗文;

今,文章意思。五、一词多义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

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

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

白《北风行》(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 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咏雪》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二、注音:

讲论(lùn)

雪骤(zhîu)

差(chà)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三、解释词语: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5)俄而: 不久,一会儿(6)骤:急速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四、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

一、注音: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二、解释词语: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至:到

(5)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乃:才。)(7)时年:这年(那时)。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14)礼:礼貌。(15)惭:感到惭愧。

(16)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四、默写: 元方曰:“,;

。” 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问题探究: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参考答案: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3、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5、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参考答案:元方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我觉得元方的做法值得赞赏: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或者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6、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参考答案: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7、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篇2: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安徒生

一、中心: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综合题

1、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2、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3、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皇帝: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4、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5.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6、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三、精彩语段阅读: 语段

(一):阅读课文1——6段。

1、第1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刻画皇帝的形象?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写皇帝爱新装的嗜好,刻画了爱慕虚荣、生活奢侈的皇帝形象,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2、“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布独有的“特性”这是全文的主线。作品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3、皇帝相信两个骗子的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皇帝的愚蠢无知。

4、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大自然”。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也正是由于不自信而又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的愚蠢而又狡猾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语段

(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几段文字从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的人。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C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5、后来课文又描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看布料有什么异同?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语段

(三):

1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2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3“这是怎么会会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 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4于是他点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像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上面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皇帝带领随员看骗子织新衣

2. 文中 “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一同去看正在织的布料,“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想鉴别一下自己的亲信是否愚蠢,称职,以使巩固其统治。3. 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4.第3段对皇帝的描写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采用心理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皇帝慌恐的内心和骄横、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5、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自欺欺人。6.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每个人的快乐原因相同吗?“皇帝”、“两位诚实的官员”、“其他官员”都因为什么而快乐?

答:不同。皇帝为了有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而快乐,为能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官员因为事实印证了自己的“预料”而快乐,为保住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给皇帝献媚而快乐——全面展现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而骗子才真正有了快乐:他们即赚足了钱,又得到了头衔、勋章,并被封为“御聘织师”。语段

(四):

1就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答:皇帝丑态百出地在街上游行,所有人都不敢说出真相,最后一个孩子说出了真相。

2、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3、文段中加横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4.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答:小孩子天真烂漫,因为他们心中“无私”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也就“无畏”(无所畏惧)。这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保持无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5、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创作背景】

上个世纪初,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未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鼓励人们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欣赏】

第1节联想,第2-4节想象。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第一节,用比喻自然而然地把“街灯”和“明星”联系起来,既描写出了迷人夜景,有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相互比喻 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灯星辉映 深远优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第2节描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你”指代作者,使语气亲切,把读者带入诗所描绘的环境中去。

第3节,由天上的街市联想到牛郎、织女的团聚生活。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答: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⑵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答: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第4节,联想天上牛郎、织女美满幸福地生活。“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课文分析】

写作特色:

1.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诗歌的第1节用联想,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又明星由联想到了街灯。诗歌第2.3.4节,都运用了想象。

2.引用传说,寄托向往。诗人没有按民间故事那样写牛郎织女,而是把他们写的很自由,这是因为他希望人间也能出现自由幸福的世界。作者是借改造后的牛郎织女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用词准确,有表现力。

4.节奏和谐,琅琅上口。

联想的自然,想象的丰富,意境的美妙,语言的优美,是这首诗的特色。诗中,最多的是想象。想象,是有一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诗人放飞想象,描绘了天街的美好生活,描写了与黑暗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的理想世界的美丽图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深感失望,表达了作者盼望自由,盼望民主,盼望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幸福生活,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诗歌中的想象有: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如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宇宙的明星。由闪烁的星球幻想“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街上的行人,想到牛郎织女“在天街行游”,这就是想象了。作者正是通过神奇的联想和想象,从人间写到天上,存在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诗歌中的联想有: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诗的第2节写道:“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缥缈的空中”写出太空给人若隐若现、飘渺虚幻的感觉。这样的情景,诗人才能演绎出“美丽的街市”的想象。为了加强这种想象,诗人用“定然”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

因为作者当时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并且作者对美好与自由非常憧憬,所以改写了神话《牛郎织女》,把原本宽广、波涛汹涌、不可飞过的天河,写成浅浅的、不甚宽广。写出了作者对推翻旧社会的坚定。

全诗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天街生活的情景,意境深远。在描写天街生活时,作者写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写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全是生活用语,质朴而温馨。“请看那朵流星”,以“朵”形容流星,恰当而传神。一般说,星的量词是“颗”,这里为何用“朵”呢?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似给流星描了一幅画。全使尽管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过多的描写,却刻画出一幅淳朴而平和的生活图景。

【思维训练】

1、作者笔下的天街是怎样一幅图景?

答:是温馨而美好的,天街上的人们悠闲而和乐,自由自在,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图景。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主旨是什么?结合背景

答:诗人面对的是黑暗的旧中国,因此他盼望自由,盼望民主,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生活。天上的街市是理想中的神奇世界,诗人的感悟是现实社会的,互为映衬,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和理想,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一个美丽、自由、繁华富庶的地方。

4、天上的街市显然是诗人的想象,可是诗人却反复运用“定然”、“定能够”、“一定”等词语,表示极为肯定的语气,这和想象是否矛盾?简述理由。答:不矛盾。因为用定然”“一定能够”等这些极其肯定的词语,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5、那“朵”流星用“朵”字有什么好处?

答: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突出了流星像花一般的灿烂美丽。

6、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答: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作者这样写是借想象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来反衬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7.作者为什么会把天上写得这么美?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改写的这么美好?

答:作者对当时军阀混战,黑暗如漆的现实十分不满,但在人间又无法找到光明、自由、幸福,只能借助联想和想像,描绘出天街美好、自由的生活图景,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追求。

8.诗中描绘了星光闪烁的夜空迷人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答: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9.第一节中“闪”字和“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闪”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明星若隐若现的状态。“点” 很有表现力,街灯是在黑暗中亮起来的,是人们使它亮起来的,所以用“点”表现它的出现。“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本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明星(现)→(点)街灯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光明、自由、幸福、美好)

太阳船

吴望尧

【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白昼(zhòu)航线(háng)镀金(dù)驶过(shǐ)闪烁(shuò)焚起(fãn)

扯下(chě)溅起(jiàn)

2、作家作品

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浙江金华人,生于沪。1946赴台,台湾现代派诗人,著有诗集《地平线》《玫瑰城》等。3.、关于“太阳”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自学探究】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色(早晨)——白色(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

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3、“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当太阳升高以后,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4、“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给人以美感及想象的空间。

5、“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合作探究】

1、说说诗人如何依据现实展开想象的? 天空-------

太阳------云------

余晖晚霞-------诗人把天空想象成航线,把太阳想象成船,太阳东升西落,想象成船在天空中穿行,把云想象成海岸,太阳落山,余辉晚霞想象成大火,想象合乎情理。

2、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表达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描写了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表达对太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女娲造人/袁珂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一、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填字或注音)

女娲()

泥潭()

蹲()

掘()起

掺()合 莽()莽榛()榛

生气蓬勃()

Chãng châ()

yöu()光

绵yán()

枯tãng()2.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清澈透明。幽光:昏暗的亮光。

灵敏:反应快,机灵敏捷。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3.预习课文,并思考: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用课文内容回答。)

她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独,当她走到池水旁时,照见了自己 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为什么不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2)女娲是怎么样造人的?

提示: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揉成团状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点,就出现了人。(3)女娲怎么样让人类繁衍生息?

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婚姻法,让他们去创造后代。

二、合作探究,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链接: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十分繁重);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揉团黄土造了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绳子放到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4)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24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 刘安 等人编著的。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①近:靠近

②善:擅长,精通 ③亡:逃跑 【译文】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①皆:都 ②吊:安慰 ③何遽:怎么就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①居:经过

②将:jiāng,带领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①贺:祝贺 ②祸:祸害

【译文】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①富:多 ②堕:摔下 ③髀:大腿

【译文】家里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玩,有一天不幸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①丁壮:壮年男子 ②引:拉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①十九:十分之九,这里是指绝大部分

【译文】靠近边塞的一带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①此:这人 ②以:因为 ③跛:腿瘸

【译文】这个人只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五、杞人忧天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

躇(chú)步

跐(cī)蹈

舍(shĕ)然

中(zhÒng)伤

星宿(xiù)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忧,忧愁、担心。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止:行动和停留。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只使:即使。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六、《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七、学了《塞翁失马》,你认为好事一定可以变坏事吗?

篇3: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单元多音字

单元形近字

第17课

《紫藤萝瀑布》

一.字词梳理

rǎ嚷ng suì穗

cāng舱

còu凑

niàng酿

bèng迸jiàn溅 tiǎo挑dòu逗 chén沉diàn淀 花bāo苞 zhù伫立 枯kūhuái槐 líng伶dīng仃

zhàn

绽开 发fāduān

端 zhōng终极jí

bèng迸jiàn

tiǎo挑dòu

fán繁密mìlǒng笼zhào罩

稀xīlíng零

忍俊不禁jìn

(jīn)仙露qióng琼jiāng

蜂围蝶dié

盘虬qiú

卧龙

2.多音字

(jīn)

禁受:受得住,耐久。

(jìn)

禁止:不许,制止 盛(shèng)兴盛:兴旺。

(chéng)盛饭:把东西放进去。

笼(lóng)灯笼:用竹篾、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

(lǒng)箱笼:较大的箱子 宁(níng)宁静:平安,安定。

(nìng)宁肯:情愿。

(zhù)

贮藏;积聚。同“贮”。

二、单元字词汇总 1.终极:终点。2.繁密:多而密。

3.伫立: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瀑pù

níng

凝望

4.凝望:凝神而望。

5.蜂围蝶阵:是指蜜蜂围绕着,蝴蝶就像在列阵一样。

6.仙露琼浆:古代传说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来指极少,不多见。7.盘虬卧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8.迸溅:向四处飞溅。

9.伶仃:瘦弱无力的样子。

10.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11.遗憾:这里指不称心。

12.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13.枯槐:枯死了的槐树。14.依傍:依靠。

三、文常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宗璞女士偶然在家乡见到开得很旺盛的紫藤萝,心情感到十分舒服,淡化了弟弟离去的悲痛,感到生命的顽强、永恒和美好。

宗璞(1928——),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红豆》等,散文集《丁香结》。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本文选自《铁箫人语》。

宗璞一家人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笼罩在作者心头。在“文革”结束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弟又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棵盛开的藤萝,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于是在其弟病逝前写成此文。

四、重点阅读理解阅读

文题解说: 文题点出了本文的描写对象——紫藤萝,且以“瀑布”比喻“紫藤萝”,生动地写出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生长茂盛的特点,而且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既点出了文章的内容,也包含了文章的主旨。

创作背景: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她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作者的弟弟于1982年10月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主旨:作者借花喻世,根据自我经历、情感的需要,抓住藤萝花像瀑布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从“流动向前”的紫藤萝瀑布中,感悟到向前奋进的力量,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 “我”观赏紫藤萝瀑布的行踪的词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写作思路

行踪词语

感情变化

赏花

停住脚步

繁花似锦,内心愉悦 忆花

伫立花前

回忆往事,遗憾悲痛 悟花

加快脚步

感悟生命,精神振奋

2、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3、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下文作者抒发人生感悟作铺垫。

4、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它们各有什么含义?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指被紫藤萝的旺盛所吸引。设置悬念。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照应开头。

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深化主题。

5、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中心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家庭遭受的不幸以及小弟病症带来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借用花儿抒发我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紫藤萝败落

______ 家庭不幸,小弟病症 紫藤萝盛开

______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紫藤萝的衰胜变化 ______自己家庭的衰胜变化

6、人生哲理:

写景 ______

感悟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生命,如果跟顽强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有生命,就有希望。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7、赏析课文,品析语言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请把他它划出来,先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理由。运用以下句式进行赏析:本文从形、色、味、神等多方面对紫藤萝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用“我欣赏‘________’这一句,它运用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________”的句式进行赏析。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从总体形象上赞美了花的繁盛,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花的繁茂,也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挑逗”一词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细腻地写出了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舱”比喻花朵的外形,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且用“忍俊不禁”拟花朵含苞欲放的情态,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妖媚的特征,更显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4、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作者运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为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了花香带给作者的那种飘渺轻柔的感受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A感觉写B感觉”,从而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

5、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句话连用“挨、接、推、挤”几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6、“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紫藤萝花给人传递的喜悦之情。

总结: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对比(如文中紫藤萝前后不同的遭遇)等修辞方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同学们应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眼前的紫藤萝树可以用什么词语概括它的特点?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它的这个特点?

眼前的紫藤萝树的特点: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①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②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③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花?

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

先写花穗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然后写花的形状:“……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3.面对这样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发生看怎样的变化? 惊喜——振奋——激动

4.分小组朗读“忆花”(7一9),并思考十多年前家门前的紫藤萝怎样?面对这样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怎样?

萧条、冷落;作者的心情:疑惑、痛楚、遗憾。

5.齐读“思花”(10—11),请从中找到点睛之笔。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怎样?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宁静、喜悦、振奋。

6.“我”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

结合背景理解,“我”的“焦虑”和“悲痛”是因为我深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残,虽已过去多年,但心灵上的创伤仍无法愈合。而且弟弟当时正处于癌症晚期,命在旦夕,面对弟弟的英年不幸,雄才未展而深感悲痛。

7.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8.怎样理解“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作者对生命有了这样的感悟后,心情便豁然开朗,所以“加快了脚步”。

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一切都会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的。展现在她面前的紫藤萝花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富有生命的活力。在这些跳动的生命的感染下,作者深深地感悟,她获得了面对不幸的勇气,她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悲痛慢慢地被“紫藤萝瀑布”的力量带走了,她已经能够平静地看待这些不幸,将焦虑和悲痛转化为精神的宁静。“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说明了这些花长得很茂盛,很有活力,体现出了生命的可爱,正是在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花面前,她深深地思考了生和死的关系,最终她领悟到了一种生的喜悦。

10.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比喻: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小结: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视觉到嗅觉,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把紫藤萝花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其次,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再次,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11.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使作者联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但人类生命的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向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课堂小结:生命中会有磨难,但磨难终会过去,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朵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努力张满自己的风帆,绽放自己生命的异彩,为人类生命的长河增添光彩和芳香。愿你的生命盛开如花!

第18课.一棵小桃树

一、字词

chànhuǐ忏悔

纤纤的 矜持 孱头儿 恍然 服侍 魂魄

马嵬坡 单薄

花苞 孕tuìjìnàomànwěisuǒhuò

àosàng

zhízhuóxiānjīnchánhuǎngránshìhúnpòwéidānbóhuābāoyùn育 褪尽 傲慢 猥琐 祸不单行 懊丧

执著

二、多音字

着[zhuó]穿着

着 [zháo]着边

着 [zhāo]着数 着 [zhe]走着

单 [dān]单纯

单 [shàn]姓单

单 [chán]单于

[āo] 凹透镜

凹 [wā] 同“洼”(用于地名):核桃~凹

[sāng]丧事

丧 [sàng]丧失

三、字词汇总

1.褪尽:指年龄、颜色、物体、岁月等消散、消失、褪散。2.傲慢: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3.矜持:自鸣得意;自负。4.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5.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yù6.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7.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四、文常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对自己成长的隐喻,艰难但倔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关心呵护“我”成长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另写散文。它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五、重点问题 文题解说:“一棵小桃树”是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抒情的对象,很明显的托物言志的散文。

创作背景: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主旨: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虐杀一切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缕缕辛酸与苦涩,从而唤醒人们珍惜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的今朝。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本文在结构层次上比较清晰,可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己划分层次。

本文的结构层次是眼前景→回忆过去→眼前景

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是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历经风雨的摧残。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寄意(托物言志)

3.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4.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过渡的?

作者先写春雨中的小桃树不堪风雨的吹打,花一片一片地落了,桃树也瘦了,进而联想到自己往日的傲慢、矜持和今日的软弱。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对往日的回忆上了。

5.第三自然段中奶奶的话给了“我”什么启迪? “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是什么意思?

奶奶的话启发了“我”追求理想、追求幸福。“蓄着我的梦”反映了作者孩提时代对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的向往。

6.第四自然段中说“它长得很委屈”是什么意思?

说“它长得很委屈”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7.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拿爷爷待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反衬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8.第六自然段中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几句话的含义是“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

9.文章第七、第八两自然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多? 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 文章以此作结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的。文章以此作结具有深刻含义: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我”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果实。

总结全文: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19.外国诗二首

一、字词

1.镇zhèn静:情绪稳定或平静。2.忧郁yù:忧伤、愁闷。3.瞬shù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霎时,刹那。4.怀恋:动词,怀念依恋。5.人迹:人的足迹。

6.涉shè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7.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8.幽寂jì:幽静,寂寞。9.延绵:绵延。

二.多音字

假 [jiǎ]假如

假 [jià]假期

将 [jiāng]将来

将 [jiàng]将领

更 [gēng]更改

更 [gèng]更加

三、文常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孩提出慰藉。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动听的语言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实,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四、重点问题 文题解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了6篇。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主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未选择的路》一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遭遇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5.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6.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7.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4.学了这首诗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地选择。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1.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登幽州台歌》。有《陈子昂集》传世。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传世。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有《示儿》《诉衷情》等。

5.龚自珍,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怆(仓)

(二)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诵不绝。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眦 凌(临)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21教育网

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21cnjy.com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身(生)

(四)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时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所酿的酒。豚,是小猪,这里指猪肉。足鸡豚,指菜肴丰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怀对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即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诗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之中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的。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着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涯(崖)作(做)

【练习巩固】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山势雄峻高大、景色秀丽。4.《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5.《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此句不仅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而且蕴意深刻,常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篇4: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单元内容:数学广角

教材简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进性交流”。

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处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上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书进行编码,初步培炎抽象、概括能力。

单元重难点: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意识和实践能力。

2、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和做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

常课3课时;单元测试1~2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总编:69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日期:11.29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方法:感受亲历法

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

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总编:70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日期:11.30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方法:感受亲历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①、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②、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③、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④、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

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总编:71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日期:12.3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

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

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方法:感受亲历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

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日期:12.4总编:72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测试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检测学生对第七单元的掌握情况。

2.查漏补缺。

3.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

一、口算。

1.27+0.73=2.35-2.3=0.15×4=0.2×7.8×0.5=

6×0.4=0.125×8=7.2÷0.9=9.3÷0.03=

0÷2.1×6.5=1÷0.2÷0.5=130×5=280÷0.7=

二、填一填。

1、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

2、邮政编码是由六位数组成的,前两位数表示(),前三位

数字表示();前四位数表示();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我们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请你在数学书上找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邮政编码是()。请你查资料找出以下地区的邮政编码:

北京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

3、某公民的身份证号码为:5102***117,该号码表示的具体含义是:

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检验码

()()()()

4、我们用的数学书的国际标准书号是:7—107—18617—5,(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这个书号的意义是:

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校验码

()()()()

5、打电话要先拨区号,请你调查以下几个城市的区号。

北京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

大连市()太原市()深圳市()

三、解决问题。

1、利民医院给每个住院病人设计一个病历号,从中可以看出该院病人入住哪个科室,住院时间以及床号,请你说出下面几个病人分别住哪个科室,什么时间入院?他住哪个病床?①外2007072401

②内2007090507

③儿20071128142、光明小学教师的工作证编号是由出生日期和报到顺序组成的。

① 如果一位教师是1978年8月10日出生,报到顺序是第92位,她的工作证号码是多少呢? ②一位教师的工作证号码是19800216128,请你写出这位教师的基本信息。

3、欣荣小区有2栋住宅楼,每栋楼有3个单元,每单元有12层,每单元每层住两户人家,淘气家住第二栋楼房三单元4楼西户。请你给淘气家编一个门牌号并作解释。

4、请你为你们班同学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并给全班同学编号。

上一篇:十招教你和上司沟通下一篇:自由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