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2024-05-23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精选8篇)

篇1: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一、填空

1分析。

3、全球变化包括系统性变化和累积性变化两种形式。

4、大量的LUCC

二、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

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

2、土地覆被

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况,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土地质量

指土地的状况和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

4、土地可持续利用

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其他利益。

篇2: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班级:土管101 姓名:施田力 学号:20210131 联系方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经过了专题课的学习,让我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了更多的了解。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保持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区域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内容的核心是指土地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要让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工业新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新城的土地利用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持生态”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在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的控制目标约束下,实现新城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和谐发展。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总体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Shaxon,1998)。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不过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

差。(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3)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4)土地开垦过渡、后备资源严重不足。(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我就主要讲一下第二点。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

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

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

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

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

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

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针对与这些情况,政府应该做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例如 :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篇3:成都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西部经济发展,以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2007年川渝两省签订共建成渝经济区协议;2011年,国务院原则常务会议通过,这也表明成渝经济区的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希望其将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发动机[4]。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也是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身处重要战略地位的成都市不仅需要迎接外界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还要实现市内“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等发展战略[5,6],而地区经济活动需要土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此背景下,研究成都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调整理顺土地利益关系,是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时间系列上的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对人类需要的满足能力的综合判定,即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而做出的评价。综观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国内侧重于对评价指标建立的研究,而国外专家普遍认为应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习俗法制等多方面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同时,我国除了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为中心外,还涉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国外则将国际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确定为优秀研究项目,其核心为土地利用的压力,土地退化等问题。最后,国外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机构为主,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而国内主要是以个人为主,因此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欠缺。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二者都已初步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在其有关问题上达成了普遍共识[7]。首先,无论土地质量评价还是“生态-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土地生产力,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四者构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二者在评价土地利用系统是否可持续的问题上,都较为充分的考虑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习俗法制等各个方面的效应。尽管各个学者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系统解决方案不同,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的核心仍是综合各子系统的持续性评价。最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评价指标及其阈值因地而异,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就不同,也就必然导致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具体评价指标的差异。

1 研究区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54′~104°53′和北纬30°05′~31°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自1928年以成都、华阳两县城区为基础,正式设置成都市开始,成都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3末,成都市总面积达12 1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8万亩,常住人口为1 442.8万人,人均GDP为63 977元[8]。成都市下辖锦江区等9区6县,代管4个县级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2015年由国务院批复并升格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其二,土地开垦过度,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同时土地浪费较严重,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造成土地大量闲置;除此之外,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并且有诸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等环境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的土地问题以及外界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意义[9]。

2 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成都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目标。对其评价体系的选择不仅要科学性和客观性,还需确保全面性与特殊性、容易定量化表达及区域差异化等方面。论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个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根据成都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的现状,归纳出关键因素,参考发达城市的评价指标,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为准则层,确立了21个与准则层相关的评价指标,构建成都市评价指标体系。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见表1。

3 评价方法与研究材料

3.1 评价方法

本文对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的评价体系以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持续土地评价纲要》中提出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五层指标体系研究为基础,结合成都市自身土地发展状况,最终得到“资源性-环境性-经济性-社会性”四层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分别确定各主指标的权重,在各个主层指标下结合成都市实际的土地利用情况给予真实有效用的子指标,各个分值的大小则由线性比例变换法予以确定。在国内外综合分析方法的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用多级分级标准,将土地可持续利用划分为可持续、一般可持续、初步不可持续、弱可持续、不可持续5个阶段,实现对研究结果的整体分析。

3.1.1 线性比例法

各指标赋值为消除量纲影响,根据评价指标的性质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本研究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该方法通过消除量纲的影响,使各指标间具有同等效用,能够统一度量,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值,将指标标准化值均控制在0~1之间。具体运算方法如下:当指标为正向指标,即要求“越大越好”时,采用上限效果测度即:F=xi/max(xi);当指标为逆向指标,即要求“越小越好”时,采用下限效果测度,即:F=min(i)/xi;当指标要求“适中为宜”时,采用中心效果测度,即:F=min(i)/max(i)。式中:F为指标转换值;xi为指标实际值;max(xi)与min(xi)为指标目标值。

3.1.2 基于时点评价法

首先,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发展状况,选择适宜的指标无量化计算公式,随后,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指标评价分值;确定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最终计算综合评价值。

3.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是不同的,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也应按指标持有权重进行合理分析。这在整个土地利用评价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系统评估中,权重系数主要分为主客观,前者包括循环评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等;后者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等。通过比较,采用了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即通过计算熵值获得差异性系数,从而得出权重的方法。与主观赋权法相比,熵权法的计算步骤更科学客观,具有更高的决策可靠性和精确度。

熵权法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假定给出q个指标q1,q2,……qk,其中Xi={x1,x2,……xn}。假设各指标层数据标准化后结果为Y1,Y2,……Yk,那么标准化后数值:

2)各指标层信息熵。一组数据的信息熵为,其中。若Pij为0,则定义:。

3)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2)式计算出各个指标的信息熵为E1,E2,…,Eq,则各个指标权重值为

3.2 研究材料

本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有2010—2014年四川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2010—2014年《成都市统计年鉴》、2010—2014年《四川统计年鉴》、2010—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14)》等;同时,部分数据还摘自成都统计手册(2009—2013),四川省和成都市土地管理综合统计年报(2010—2014),成都市环保局,成都农业局和国土资源局,成都市水文局公布资料。

4 评价结果及分析

4.1 评价结果

根据搜集整理数据及基于时点评价法、线性比例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侧重说明了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变化的过程。由表2得出成都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最后得分为0.792,介于0.70~0.85之间,说明了2009-2013年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过程是一般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过程。详细评价结果见表3、表4。

4.2 结果分析

4.2.1 总体评价

成都市在2009-2013年中,土地利用的过程是一般可持续。由此,我们得出成都市在2009-2013年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可持续的。具体各指标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

在每一个准则层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准则层、环境准则层、资源准则层、社会准则层。说明成都市在2009-2013年间,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把发展放在了优先阶段,这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意图,在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兼顾了发展的稳定性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社会准则层得分较低,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及城乡差距变大等方面的问题。

4.2.2 子指标分析

通过上文对数据的整理及计算,得出图1。

1)资源准则层: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水资源量五年来增长幅度不大,而草地载畜能力从始算年至2013年一直处于上下波动中,总体呈下降趋势。而通过熵权法获得的各指标权重显示耕地生产力获值最低,且与其他指标具有一定差距,表明耕地生产力较低。

2)环境准则层:工业废水处理率与工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得分都较低,表明这两个方面的力度和重视程度都不高。森林覆盖率五年来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37%左右,水质达标率五年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3)经济准则层:成都市人均GDP五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三产比重也在缓慢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五年来成都总体经济发展由慢转微快,农林及畜牧业收益指数也在增加,其中农业增加得最为明显。但是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协调指数整体为下降趋势,表明耕地在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背景下,其收益并不会随耕地挪用面积的增加而升高。

4)社会准则层:城市化率五年来整体上升,但从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上升来看,地区发展水平却呈现不均衡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较大增长,三年的发展状况和进展都较好。

5 结语

在构建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比例法、基于时点评价法以及熵权法对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从以上计算及分析结果来看,评价结果与目前成都市土地利用实际基本相符。在未来的土地利用中应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量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碧,高成凤,张素兰,张世熔,于丽娟.四川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171-177.

[2]汤庆园.土地开发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3-56.

[4]徐建军,梁振民.成渝经济区:中国西部增长极的发展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7-30.

[5]王珂冰.成都:落实“三大发展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EB/OL].[2015-11-15].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4-03/06/c_126229318.htm.

[6]王珂冰.成都: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EB/OL].[2015-11-15].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5-03/09/c_127561709.htm.

[7]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73-78.

[8]成都市统计局.成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篇4: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关键词: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8-0021-31收稿日期:2016-07-10

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

1.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3)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将技术、政策和旨在同时关心社会经济原理与环境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即同时考虑保持和提高生产力(生产性),降低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自然资源和潜力及防止土坡和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协调人类当前与后代之间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需求,同时维持与加强土地资源质量。本文将土地可持续利用定义为:以最终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

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出现的。从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朱利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到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再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为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命题,为协调人地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1.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从整体上来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生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探讨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土地资源本身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其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则是通过向土地投入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而使土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在时空上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在这一系统内,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生态环境系统向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提供物质基础,而经济与社会系统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只有当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上述各子系统协调有序时,土地利用才能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3 协同论

协同论认为,一个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现象,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处于和谐并形成一种自我调适自组织的动态变化关系(罗可,2001)。因此,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的协调是一种针对系统内众多要素的综合协调及整体协调,同时也是动态的长远的协调,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但必须相互适应和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协调还是一种最优化的协调,不仅使各个要素之间达到平衡,更为重要的是优化组合要素,使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

2 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 土地资源的特点

2.1.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由表1可见,天津市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基本包括土地利用的所有类型。在现有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所占比重最大,达58.7%,建设用地所占比重较小为30.2%,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尚有11.1%的未开发利用土地面积。

2.1.2 水域面积辽阔,排灌调蓄能力强

河流、水库、水塘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9%,这对于农业灌溉和排涝、调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用于放养的水面少,仅占水域面积的20.39%。

2.1.3 海岸线长,水域滩涂广阔,海洋资源丰富

天津市有133.4公里的海岸线,3000多平方公里的浅海水域和3万公顷的滩涂,开发潜力大,而且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2.1.4 以盐碱地为主的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在全市东部地区

全市57.8%的盐碱地分布在滨海地区,与天津市城市工业发展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一致。

2.1.5 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天津市共有土地面积11919.70平方公里,其中尚未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约占本地区土地面积的11.1%,后备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为今后天津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2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2.2.1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农用地比例偏高,生态用地比例较低,交通用地比重偏低,只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76%;林地比重小。道路广场用地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的用地指标,如香港是一个拥挤程度非常高的城市,但其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也达12.4%,东京为13.5%,巴黎和纽约分别达到25%和35%。目前天津市道路广场用地比重仅为10%左右,低于国家规定的15%左右的标准。另外,绿化用地面积较少,仅占建成区大约6%,低于8%-15%的国家标准。

2.2.2 土地利用率较低

农业生产经营还比较粗放,中低产田占全部耕地的60%;工业仓储用地指标偏高,尚有部分空闲场地;村镇用地偏大;土地闲置现象明显。土地生产潜力尚需发挥。

2.2.3 部分土地用养矛盾突出

北部山区部分土地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土层变薄,地力减退;一些地区对土地重用轻养或长期单一种植,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失调,土壤肥力综合水平下降;有的工业企业任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土壤中有毒难降解物质的积累,使土质砂化、碱化、恶化,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4 地面沉降严重

天津市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发现地面沉降现象以来,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破坏了地下水平衡,地面沉降也随之加剧。地下水过量开采还会造成海水入侵,造成耕地盐碱化,影响农业发展。

3 天津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评价,因而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主导性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组成

根据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选择了20个因素为参评因子,建立了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1.2.1 生态环境指标

主要选取了土地利用率、城区绿化覆盖率、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人均耕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个指标作为评价天津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指标。

3.1.2.2 经济指标

土地开发利用的根本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是能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指标: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职工人均收入、港口货物吞吐量、人均外贸出口额、土地生产率、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3.1.2.3 社会指标

采用人口密度、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非农业人口比重、道路交通噪声、居民恩格尔系数6个指标作为评价天津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指标。

3.2 评价过程

由于以上20个单项指标对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贡献程度不一,因此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

3.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矩阵形式的演算,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评价和决策的方法。此法是通过系统分析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常将综合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并对各层的相关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定量,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3.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形式排列起来,建立层次结构。

第二步:构造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在确定指标相对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值bij时,AHP采用的是1-9标度法。如表3所示。

在确定bij和bji值后,得到下面的判断矩阵

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几何平均值:

其次,对向量进行正规化处理,即:

为所求的单层次排序向量;

再次,计算最大特征值,其计算式为:

最后,求出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例CR。当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调整矩阵,以消除过高的不一致性,直到满意为止。计算式

式中,RI为对于不同阶比较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4所示。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不同地区,由于其自然条件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各指标对区域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比较结果是在对天津市自然、经济、社会各因素及土地利用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并借鉴有关对其他大城市土地评价指标权重的比较以及部分研究成果及征求专家意见得出的。

对目标层A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如表5所示。

WB1=0.163 WB2=0.540 WB3=0.297

一致性检验:=3.008 CI=0.004 RI=0.58 CR=0.007<0.1

对分类指标层B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如表6所示。

WC1=0.054 WC2=0.085 WC3=0.209 WC4=0.403 WC5=0.137 WC6=0.085 WC7=0.027

一致性检验:=7.213 CI=0.0355 RI=1.32 CR=0.027<0.1,如表7所示。

WC8=0.045 WC9=0.352 WC10=0.104 WC11=0.031 WC12=0.068 WC13=0.240 WC14=0.160

一致性检验:=7.197 CI=0.033 RI=1.32 CR=0.025<0.1,如表8所示。

W15=0.112 W16=0.300 W17=0.048 W18=0.169 W19=0.071 W20=0.300

一致性检验:=6.014 CI=0.0028 RI=1.24 CR=0.002<0.1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计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综合整理并得出结论,如表9所示。

3.2.4 评价标准及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度量单位不一致,不便于参加评价。因此,在评价比较前,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绝对的有量纲的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指标,如比例或百分数等,以便于多方面指标值的综合评价。

为简化计算,本研究假定指标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间为线形关系,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对可持续性起正作用的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二是对可持续性起负作用的指标,如人口密度。三是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人均道路面积。

当x为正向指标时

当x为负向指标时

对于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为某一指标作用分值,xj和tj分别为该指标的实测值和目标值通过计算得到各单项指标的量化值。可以看出,通过线性变换把各指标统一到无量纲的0和l之间,便于用统一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经计算得出表10。

3.2.5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是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作用的综合表现,每一单项指标都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因此可持续利用水平可用多目标加权函数计算,进行综合评价:

式中:Wi是第i个子目标的权重,rj是第j个单项因素的权重,aj是第j个单项指标的量化指标值,P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指数。通过对单项指标逐一进行计算,得到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结果,如表11所示。

参照不同学者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的划分,将天津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具体意义如表12所示。

3.2.6 协调度计算

协调指数:衡量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根据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基本特征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为了定量地研究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可持续性,通过协调指数来评价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即城市的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它的数学内涵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三者为三维空间的坐标轴,即X轴表示经济变化,Y轴表示资源环境变化,Z轴表示社会变化。如图1所示。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协调度是三个子系统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程度。

协调度指数公式为:

式中CI为协调度;x、y、z为资源环境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指数。该指数是指城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变化速率应相互协调,即城市的经济增长应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它的数学内涵为经济变化、社会变化和环境变化速率应相互均衡,任何一方面的偏颇将使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降低。

-1.732≤CI≤1.732

即它的最大值为1.732,它的最小值为-1.732。

当1≤CI≤1.732时,城市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协调情况很好。

当0≤CI≤1时,表明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某一要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生恶化,但这些情况可以被其他要素的发展所弥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状况较好。

当-1.732≤C≤0时,表明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某些要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生恶化,但这些情况不可以被其他要素的发展所弥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差。

通过计算得出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协调度指数值为1.730,说明天津市城市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协调情况很好。

3.3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看出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通过进行协调度的计算说明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状况很好,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合理性指数和经济可行性指数同步增长。

4 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4.1 更新土地利用价值取向,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土地作为一种受人类深刻影响的生态系统,人们对土地利用所持的价值观念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为重要。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和影响自然能力的迅速增强,用掠夺式的方式开发土地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价值观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价值观就是要求人们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在不危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

4.2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城市土地生态利用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加强河流沿岸废水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加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倡导绿色工业,控制和消除工矿企业“三废”的排放量,有效制止污水、污染物大量排放到土壤和河流中;还要防止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向“生态城市”方向发展。

4.3 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加快城市内部用地置换制度,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一方面尽快降低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比例,另一方面按照地租地价规律合理组织城市内部用地空间布局。适当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比例,减少城市重工业的用地。把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工矿企业从城市搬迁出去,腾出土地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实现城市内部用地置换制度,使置换出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

4.4 加强城市更新改造,提高城市用地立体化水平

城市用地主要是利用土地的承载功能,其单位面积建筑物立体化程度越高,即建筑物所占地上和地下空间越多,则建设相同建筑面积所占的土地越少。因此,增加城市楼房、道路等建(构)筑物的层数,扩大空间立体利用,是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

4.5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减轻土地承载压力

人口规模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人口压力导致人地矛盾尖锐是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人地系统中,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而可利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人增地减、实物短缺的矛盾已成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首要问题。积极的办法是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但前者由于受技术发展的制约是有限的,而后者又受土地总面积和可利用后备土地资源面积的限制,因而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承载压力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宝铭.城乡土地评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1

2.曲福田 谭仲春,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模式及基本原则初探.经济地理.2002.22

3.谢经荣 林培.论土地持续利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4

4.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出版社.1990

5.谭书紊 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l.11

6.尹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1.15

7.程建权.城市系统工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8.周建春.小城镇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9.但承龙.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2

10.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9

作者简介:

篇5: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县”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是土地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中有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县域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研究,制定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利用状态进行评价,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深刻意义。该研究以充分体现区域差异的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spss等软件的支持下,对永兴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永兴县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以及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概况

永兴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西麓;北与安仁县相接,南与苏仙区相连,东与资兴市相邻,西与桂阳县、耒阳市交界;地域狭长形状似蚕形。2014年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79.00 km2,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0.93%;全县总人口68.83万人。随着“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集中区”、湖南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等基地建设,永兴县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全面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本研究从“两型社会”角度,选取18个具体的评价指标,构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层,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化、土地利用的社会和谐化和土地利用环境生态化为准则层的指标体系(见表1)。

2.1.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化。经济持续发展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改善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根本保障。本指标体系由土地生产力、地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地区GDP的比例、工业用地效率等指标构成。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了单位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以及经济产业结构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

2.1.2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是反映一个区域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远远超过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范围。因此,以更少的消耗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已成为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准则从土地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用不同的地类生产率来反映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

2.1.3土地利用环境生态化。土地利用环境生态化是反映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自然灾害成灾率反映了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覆盖率、生物丰度指数等指标体现了土地利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2.1.4土地利用的社会和谐化。在考虑前面三个因素的同时,土地利用是否能够一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应该关注,土地利用必须是一种被社会所接受的和谐利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利用。该指标层选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和土地利用的大众支持程度进行评估。

2.2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土地相关数据采用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人口和经济等数据来自历年永兴县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

2.3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数量级和量纲的影响,首先对18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2.4指标权重与因子得分计算

2.4.1确定主成分因子个数。根据因子提取原则(特征根>1),提取2个主成分因子,因子贡献方差累计为90.52%(表2)。

2.4.3主成分因子变量确定。根据Varimax最大方差法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主成分因子对变量的影响程度即为变量在主成分因子上的载荷。由表3可知,第一个主成分权重最大,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程度也最大,这一因子主要代表土地生产力、地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地均GDP的比例、工业用地效率、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地均财政支出、万元GDP综合能耗、农用地生产率、建设用地生产率、生物丰度指数、城市化率等因素,第2个主成分主要代表地均财政收入占地均GDP的比例、城乡居民收入比等经济因素。

2.5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得分的计算

根据有关专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划分标准,将之划分为可持续起步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可持续利用阶段4个等级(表5)。

据此可计算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分及等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时序分析研究。

3结果分析

3.1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分析

通过计算,永兴县总体而言属于可持续发展较好,即处在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其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利用的社会和谐化均处在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化还处在可持续起步阶段,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较差。

3.2土地可持续利用时序分析

综合考虑可持续利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发展在不断推进和加深的,因此,该研究对2005~2014年永兴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永兴县2005~2014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在不断加强。通过近10年的发展,永兴县土地资源从可持续发展阶段,发展成了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通过分析,我们还发现,上一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对来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该研究以能够较好体现区域差异的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永兴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并从时序上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很好的评估永兴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实际情况。结果表明,永兴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

从时间序列的分析来看,永兴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也证实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时间的动态变化。

篇6: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方法;进展

1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基础[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养育、承载、环境、仓储等重要功能。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存在,使得人口增长、环境破坏、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在此背景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逐步展开,并成为了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得的重要手段。

2 基本内涵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必须以对土地相关概念的理解为基础,并在概念明晰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而言,必须明确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系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2.1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由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地质、地貌等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自然历史综合体[2],它既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又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通过养育、承载、仓储等功能满足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通过由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土地资源综合价值来体现。

2.2 土地利用系统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其核心在于自然-生物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土地利用系统反映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一定土地单元和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式[3]。

2.3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由美国罗戴莱研究所最初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地”关系和由于土地而产生的“人—人”之间的关系。总结目前各方的研究观点,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是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等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土地可持续利用既要实现在在空间上的可持续,也应实现在时间上的可持续。

3 研究区域

土地资源是具有空间差异性的自然资源,同时由于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差异性,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因此,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必须从不同的尺度着手。

从行政区的角度来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主要分为省、市、县、村镇和地块五级研究尺度。在这五大尺度外,还出现了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土地可持续

从自然区划的角度来看,土地可持续评价还对农产品生产区、大兴安岭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矿粮复合区、塔里木盆地、三峡库区生态脆弱区等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展开了研究。

4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也是获得正确评价结果的重要保证。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基于“经济-社会-生态”的指标体系、基于“P-S-R”模式的指标体系和基于“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的指标体系。

4.1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模式的指标体系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模式的指标体系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土地资源综合价值出发,构建了组成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评价的生态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三级指标体系。生态可持续是实现土地可持续的基础,因此生态指标包括对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条件的评价。经济指标主要反映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近期或未来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来表现。社会指标则主要用宏观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承受能力、社会保障水平和公众参与度等具体指标来反映[3]、[4]。在此指标体系下,刘广成建立了基于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三级指标体系[2];鄢然等构建了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级指标体系对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研究[5];周国富在“经济-社会-生态”模式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了由土地投入、土地产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进行了研究[6];李植斌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社会-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管理调控四级指标体系对温州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体现了管理和宏观政策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7]。

4.2基于“P-S-R”模式的指标体系

基于“P-S-R”模式的指标体系以经济、社会、生态为基础,通过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来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该模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地资源利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从而为判断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1]。

4.3 基于“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的指标体系

基于“生產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的指标体系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更细微和更具体的角度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目前该指标体系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周国富以贵州省沿河县为研究对象构建的包括生产稳定性、资源安全性、生态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五级指标体系[6],王枫叶以酒泉绿洲为研究对象提出的包括公平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土地生产力指数、耕地资源保护指数、生产稳定性指数和协调度指数的六级指标体系[8]。

nlc202309011044

5 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

在指标体系构建完成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指标权重并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5.1 指标权重

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主观的权重分析法主要包括层析分析法[2]、德尔菲法等基本方法[1]。客观的权重确定方法则主要表现为熵权法[5]。主观和客观的权重赋值法在实际利用中各有优缺点,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客观的权重赋值法因其客观性和量化性将是土地评价中权重确定的主要方法。

5.2 评价方法

从评价方法来看,目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法、生态足迹法、物元模型法、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和空间决策系统构建等方法。

协调度模型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常用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度及土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协调度来判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利用协调度模型来判断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首先要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变量和变量值建立功效函数,当系统有序趋势增加时为正功效,反之为负功效。在求得功效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现行加权法将每个变量的功效系数与权重值相乘并求和得出各指标的协调度值,并判断土地可持续利用所处的协调阶段[7]。该方法不仅简单且易于计算,同时能够对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协调度及其具体因子进行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合理的土地利用提供有效的建议。

灰色关联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方法,用于描述因素间关系强弱、大小和次序,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做发展态势的分析,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基于具有正功效指标的最大值和负功效指标的最小值建立最有指标参考值,并进行指标体系分数值和关联度值的计算。其中分数值和关联度值越大则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越高。该方法可以定量反映评价指标之间的协调性,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5]。

生态足迹法是根据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从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角度,以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相当于占用的土地空间面积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生态足迹方法作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在应用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时虽然能反映土地利用的趋势,但由于难于和土地利用的具体特征相结合,因此只能提出异性定性的发展建议[9]。

物元模型法可以建立事物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质量评定模型,并能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价结果,从而能够较完整、客观地反映事物质量的综合水平。在土地可持续性评价中,物元模型能够在众多的指标数据中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并保证数据信息不被丢失。同时该模型可以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反映众多的变量信息,找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是一种有效且简便的评价方法[10]。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最早是应用于生态评价的方法,并逐步引入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这种方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同时该方法具有算简单、可视化效果好、可观性强等优势,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11]。

空间决策系统是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该系统从目前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涉及的问题出发,利用组件式GIS平台,通过GIS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该系统包括五大模块:其中空间数据引擎提供对空间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支持,GIS组件提供空间分析功能,两者共同组成空间支持模块。决策模型管理模块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管理评价决策模型,并提供评价分析方法。评价数据管理模块定义空间数据的访问接口,管理非空间数据。评价知识管理模块实现对辅助评价所需知识的管理,如评价参考标准等。人机交互界面引导用户完成评价分析的过程。该系统除了能够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协调度和障碍度分析以外,还能提供土地空间结构分析功能,即以专题制图的方式,对各类土地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以弥补指标体系中空间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综合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为土地利用决策、土地规划等提供更好的参考。

6 总结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作为综合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等的综合性评价,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完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未来的研究中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在当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更加合理可行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考虑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的结合,提高权重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三是结合GIS技术,完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更具可信性和综合性,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依据,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易等.基于改进PSR模型的恩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4):209-214

[2]劉光成等.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2):23-26

[3]傅伯杰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院,1997,12(2):113-118

[4] 田冰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4):90-92

[5]鄢然等.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154-158

[6]周国富. 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贵州沿河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31-34

[7]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1):68-73

[8]王枫叶等.酒泉绿洲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干旱区研究,2009,26(6):779-785

[9]刘艳中等.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1): 80-84

[10]陈鹏等.物元分析模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260-262

[11] 余光英.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5):46-52

作者简介:李谋(1989--),男,汉族,四川南充市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篇7: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完成对生态足迹的测算,应当以以下两个事实为基础:人们可以明确自身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消费的资源及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这些消费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可以转换为对应的生物生产性面积。由此,任何已知人口地区的生态足迹即为生产该地区人口所消耗的资源及容纳其所产生的废弃物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

生态足迹需求计算公式如下:

生态承载量计算公式:

二、重庆市2013年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的过程

(一)生态足迹计算过程

根据上述生态足迹法的原理,以2013年重庆市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进出口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生态足迹进行核算,主要考虑对生物资源的消耗和对能源的消耗。

重庆市2013年生物资源消耗主要包括动物产品、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大类,各大类下又有细分,能源消耗主要包括对焦炭、原煤、汽油、天然气、电力、柴油、煤油的消耗。

(二)数据的处理与取值

在计算时,各项消费按一定的系数折算成相应生产性土地面积,该系数参考FAO计算的1993年世界有关生物资源的平均产量,并采用如下方法确定: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前述方法计算的重庆市2013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见表1.

根据上表计算结果,重庆市2 0 1 3年生态足迹需求为1.4 2 3 4 h m2/c a p,生态足迹供给则为0.7 9 9 7 h m2/c a p,人均赤字0.6237hm2/cap,生态足迹利用百分比高达178%。因此有理由认为重庆市2013年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耕地作为所有土地中生产力最高的一种土地类型,仍存在巨大赤字。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耕地的有限性必然会导致生态赤字的出现,同时,近年来的环境污染与农用化肥的使用也会导致耕地质量的下降,使得耕地承载力逐渐降低。

建筑用地呈现盈余状态,说明建筑用地的供给处于可持续的发展范围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用地的增加必定会压缩耕地的面积,耕地面积的减少会产生更大的赤字,因此必须合理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此外林地和渔业用地也略有盈余。

四、结论

篇8: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摘要:本文以研究县域土地是否可持续以及可持续利用程度如何为目的,对托克托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因素过程分析法对县域土地可持续性程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显示托克托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极弱可持续性。

关键词:可持续;土地利用;托克托县

前言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衡量土地是否达到合理利用的过程,无论何种评价方法都具有土地利用现状功能描述、产出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警导向功能,是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制定和土地整治、区域规划和土地开发战略选择的重要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浪潮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对土地利用评价研究内容的综合和升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及全球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加强,土地、人口、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研究的热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势在必行,直接促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使得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研究成为社会各界的研究重点。

1.研究区概况

托克托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地理坐标在111°2′30″E-111°32′21″E、40°5′55″N-40°35′15″N,全县平均海拔1132m。黄河流经县境37.5km,县辖5个建制镇,行政区域面积140195.30hm2

1.1自然条件

托克托县地质地貌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东部的湖积台地和西部的冲积平原,整个地形是以大黑河为轴,东南略高,沿黄河较低,向南倾斜的簸箕形盆地。全县土壤分为六大土类,以草甸土、盐土、风沙土居多,还有粟褐土、沼泽土和灰褐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托克托县境内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西南多、东北少,且大部分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黑河、什拉乌素河、沙河、宝贝河和银号河。

托克托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经常受冷空气的侵袭,具有显著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由于依山傍水,个别地区又有明显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冬季漫长而干冷,夏季短暂而温热。冷热变化剧烈,雨量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6.7℃,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2.8℃,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2.9℃,年较差为35.7℃。年平均降水量361mm,年平均蒸发量为1934mm。降水量的分布由南向北增加。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35h,光照最充沛的5、6月份日照时数均在300h以上,全年大风日不多,为8.5个,但沙暴日数较多,为18.9个,且集中在3~5月份,年平均风速为3.7m/s。

1.2社会经济状况

托克托县现辖5个乡镇,120个行政村。根据201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20.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15.17万人,城镇人口5.62万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6.62亿元。人均GDP达到1 15679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2.36亿元,年均递增13.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72.02亿元,年均递增12.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2.25亿元,年均递增9.1%。财政收入完成10.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01亿元,特别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6021元,年均递增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18元,年均递增12.2%,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托克托县由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跨入全区一流旗县行列,并连续五年进入全国西部百强县行列,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中,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第68位,并跻身于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

1.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托克托县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托克托县土地总面积为140776.36公顷。耕地面积66722.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40%;其中水浇地45703.9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8.50%;旱地21019.0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1.50%。园地面积577.34公顷,林地面积18101.72公顷,草地面积24719.8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面积为10354.4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3479.5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7274.13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9546.34公顷。

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的规划、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托克托县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2013年),托克托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农业局统计数据。

3.托克托县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3.1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选择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核心,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可持续行的若干属性,一般具有数量行、代表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根据FAO及1993年发表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纲要》(FESLM)确定的评价持续评价的基本原则确定了自然、经济、社会指标如表1。即采用一种过程性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价县域土地可持续性。

3.2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3.2.1数据整理

根据收集的基础资料整理得到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2009-2013年的GDP、固定投资、耕地保有量等数据,见表

3.2.2评价指标的量化

(1)土地生产力指数(Pk):以土地产出GDP作为土地生产力的基本指标来计算,则Pk=(Gk/Gk)×100(1)

Gk为县域k(k=1,2,3,…,)年GDP产值;

Gk为县域上一级行政单元第k年GDP平均值

运用公式(1)计算托克托县2009年~2013年土地生产力指数(Pk)见表4。

(2)生产稳定行指数(Sk):以土地产出GDP变异系数为衡量土地生产稳定基本指标来计算,为了消除个别年份出现的极端值,计算变异系数时首先对GDP做三年滑动平均处理。

(3)耕地资源保护指数(CLPk):以耕地保有量作为计算耕地资源保护的基本计算指标,

LMk、LMk-1分别表示县域地区第k年、k-1年耕地资源保有量,CVk表上一级行政单元第k-1年到第k年耕地资源面积变化的平均值。

由公式(6)计数得CVk值如表5:

运用公式(7)得出EBk=130.849,115.319,106.787(当k=2,3,4时)。

(5)公平指数(Eik)公平指数用GDP增长年变化率与贴现率的对比之来计算,贴现率可取一年流动资金贷款利率。

运用公式(9)、(10)计算得出:EVk=I.32,3.37,5.84;EVk=0.803;Ek=164.32,420.26,726.90(当k=2,3,4时)。

(6)协调性指标(Hk):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与资源保护程度和地均GDP增长成正比,与人口增长、污染排放成指数正、负相关关系,则

HVk=(PCLMk/PCLMk-1)×(DGk/DGk-1)×e(PGk/PGk-1)(12)

PCLMk、PCLMk-1。表示县域第k、k-1年人均耕地面积,DGk、DGk-1表示县域第k、k-1年人均GDP,PGk、PGk-1表示上一级行政单元第k、k-1年人均GDP,HVk表示上一级行政单元第k年HVk的平均值。

由模型计算得出Hk=95.79,104.36,99.44(当k=2,3,4时)。

3.2.3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分值计算

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大小及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策程度,确定指标的权重,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其中变化程度大的因素,则其权重较大,反之亦然。采用特尔非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由模型(13)计算得F=110.25。

3.2.4评价标准

从上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单项评价指标及模型建立,根据傅伯杰等对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指标评价标准的划分,结合评价结果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表8的评价标准作为参考。

3.3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及评价标准对比可知:100

4.结论

在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运用一种过程性综合评价方法对托克托县2010年~2012年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且评价结果显示,托克托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极弱可持续性阶段。本文在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评价过程中,难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造成的偏差,但是总体而言,对于托克托县土地利用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结合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及其结果,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未来阶段,要从土地生产力、生产稳定性、耕地保护、经济可行性、公平性以及协调性等方面加强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上一篇:如何证明交通事故赔偿工资收入下一篇:法律服务进工业园区集中专项活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