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产业化

2024-05-11

海南省农业产业化(精选十篇)

海南省农业产业化 篇1

1 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农业的发展超越了初级生产范围,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的现象,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二是农业已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2007年湖南省生产总值中的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8.6%,第三产业增长14.6%,说明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种值业产值增长4.1%,畜牧业及渔业增长11.8%,林业增长9.1%。种植业由过去的粮食、经济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

1.2 农产品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完善

目前湖南省重点抓粮油、棉麻、畜禽、水产、竹木、水果、茶叶、蔬菜、烤烟、药材等十大产业开发,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逐步形成了按区域化布局的优势农业产业带。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省在最具优势的集中产地建设了100多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县和200多个重点生产基地,使生态优质食用大米、高支棉花、双低油菜、柑桔、优质绿茶、苎麻、外销生猪、肉牛(羊)、牛奶、加工出口淡水产品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见成效,带动了农产品优质率的不断提高。

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已涵盖农村种植、养殖、加工、劳务、运输、销售等领域。2007年,湖南省累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 022个,共有成员234.47万户,增长13.05%。

1.4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逐步增多,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通过集团化、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加入省内大公司、大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2007年湖南省220家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增长21.8%;实现利润30.5亿元,增长20.6%。

2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湖南省虽然农产品资源丰富,生产总量大,但是由于加工专用品种中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造成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率提高难度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迫在眉睫。二是整合加工业资源,集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湖南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分散,产业集中度达不到适度经济规模,加之缺少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提高慢。另外,落后的加工工艺和设备不仅无法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且导致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耗能高,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场竞争中处弱势地位,急需整合资源,提高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三是打造著名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在湖南省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1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20个、湖南省名牌136个。但是,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时间短,已有品牌的文化内涵不丰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

3 发展思路和原则

3.1 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湖南省粮食、畜禽、食用油、果蔬、茶叶、林业等主导产业优势,针对主导产业生态区域布局,合理规划、布局农产品加工产能;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全省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整合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若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加工工艺标准化,加工制成品优质、安全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中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为关键。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和潜量,生产出既具湖南特色,又具强大竞争力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二是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主导。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内连千家万户,外连国内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开拓市场、加工增值、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的组织载体。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三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必须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研究,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含量,提高农业资源、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四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湖南是农业大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开发应注重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布局农业主导产业要依托资源环境特征,确保开发强度和布局的合理性;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决策依据,确保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上升。五是坚持资源整合、集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引导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布局;农产品加工业按行业向原料主产区布局。整合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等资源,淘汰一些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重点扶持产品市场前景好、资源利用率高的加工企业,引导这些企业向原料主产区集中,形成若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4 对策

4.1 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推进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及对产业化的带动作用的同时,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政府应由农业生产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将农业生产的市场运作交由企业独立完成,放手让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共闯国内外市场。同时,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为企业、农民提供全方面位服务。一是由政府部门牵头构建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服务体系的规划、出资建设公益性强的农业产业化服务平台,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根据农产品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政府部门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尽量使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按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标准体系实现国内标准国际化,争取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三是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我国技术壁垒,为湖南省农产品拓展国内市场空间创造条件。

4.2 加强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依赖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应将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作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结合加工企业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优先发展湖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采用“一村一品”生产布局方式,按照区域布局科学、资源利用合理的原则,逐步推进湖南省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区域化、专用化和规模化,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优质专用原料。

4.3 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继续发挥湖南省水稻、油菜、棉花、蚕桑、鱼类育种等方面的优势,针对高效栽培、健康养殖、动植物防治和农产品加工等薄弱环节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加强市场需求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加强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创新,提高加工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加强新型农机具和技术的研发,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积极开展生物农业技术研究,培育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继续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科学化、规模化、商品化。

4.4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企业的组织载体作用

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培养、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其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动作用。在全面落实各项已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政策,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务负担。制定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扶持政策,扶持中小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加工技术创新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统筹考虑,合理安排。适当放宽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担保低押条件,为农产品加工营造宽松的环境。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大型化加工企业,培养农业集群发展的聚集核。

4.5 积极打造著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农产品竞争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是湖南省增强农业竞争力和拓展农产品市场的重要举措。要打造湖南省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一是加强现有品牌整合,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是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培育品牌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促进湘字牌农产品走向世界。

摘要:通过分析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提出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思路及其原则,并针对这些问题和湖南省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思路,原则,对策,湖南省

参考文献

[1]湖南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孙火喜,袁文华,张春.江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34-136.

[3]谢瑾岚,肖琳子.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7)[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海南省农业产业化 篇2

题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姓名张 川 湖学号094140238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职称/学历)陈天(讲师/硕士)

2012年10月20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一、前言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是指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直接配置资源的作用,结合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特征,在保证金融机构自身最大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实现金融产业和农业产业化自身的快速发展和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其基础地位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最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云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这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农村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和最短缺的就是资金,资金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粘合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云南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其农业产业化起步于20世纪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云南省特色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快速增多,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也显现出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基地、农业合作组织等贷款难。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入的资本,资金问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有农业金融保险业务在云南发展缓慢。对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对于我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很多学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贡献。

二、主体

(一)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也积极跟进,自93年至今,先后经历了“单因素”研究、“多因素”研究以及现在的“系统性研究”三个阶段。从韩俊(2003)认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只是对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小修小补,必须从体制上改革,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此问题的研究进入了系统性的研究阶段。在研究方法上面经历了从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探讨金融体系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阶段的推进先后适用了“农业补贴信贷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斯蒂格里茨不完全市场理论”三个理论。其中后一个理论都有对前一个理论进行吸纳和发展。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大都是“系统性”的,大都采纳“斯蒂格里茨不完全市场理论”即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传统以金融支持为主体研究金融如何发挥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二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体研究农业产业化如何来吸引金融支持;三是综合前两个方面的研究,既研究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也研究农业产业化吸纳金融支持,进一步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以金融支持为主体:于华(2008),张照新(2009),陈瑛(2010),张蕾(2010),何菁菁(2010),张光耀(2012),叶建慧(2012)等学者在各自研究的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论文中指出:农业产业化信贷投放量不足,支农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贷

款满足率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抵押物品单一等问题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于华、张蕾、何菁菁、张光耀还认为存在农业风险保障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时,他们都表达了农业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与金融的逐利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还认为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业贷款和保险风险大以及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水平低等也是重要的原因。在提出解决方案时他们都认为应当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惠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政府适当介入推动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2,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体:林宏程(2010)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中认为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董桂芳(2011)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中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金融发展缺乏经济支撑,农村实体经济不能形成对金融资源的有效吸纳。祝世京(2012)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广东茂名案例”中指出农业产业化水平直接影响金融服务介入的程度、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兼具工商业和农业的特点。他们都表达出了农业产业化自身的发展是吸引金融支持的重要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以吸纳金融的支持,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构造载体。

3,综合两方面研究:赵俊英(2010)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证研究”中指出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王迅(2012)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中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对金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综合研究金融如何发挥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同时研究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吸纳着金融支持,推动着金融体系的完善。

以上三个研究方面中,以金融支持为主体是目前研究的普遍方式,主要是在“不完全市场理论”下系统的研究金融如何通过和政府、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研究方式适合我国大部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而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则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地区,是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如何利用发达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吸纳金融的支持。综合两方面的研究既研究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又提出了相互促进的措施,将是未来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方向。对于云南省的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倾向于采用第一种方式。

(二)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农业一体化。西欧、美国的农业一体化发展始于二战之后,当时随着战争的结束,经济开始恢复,农业的发展也逐渐跟进。处于亚洲的日本韩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则晚于西方,当战争的创伤开始恢复的60年代日本农业也较快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创造“汉江奇迹”的韩国在80年代,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萧条,新村运动开启了韩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序幕。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伴随的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也开始了,并逐渐增多。哈佛大学戴维斯和戈尔德伯格是最早的学者1957 年提出了“农业一体化”的概念。1958 年,盖尔·克拉默和克拉伦斯·詹森在其合著的《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一书中对 “农业纵向一体化”、“垂直协作”、“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综合企业”进行了介绍。亚洲,日本千叶典、官立川雅司在1996 年10 月8 日的《日本农业新闻》上发表了题为《跨国农业综合企业与结构变化》的文章中提出了“全球农业进入产业化时代”的论断,对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费景汉和拉尼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威廉姆森等等。

三、总结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是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研究,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也必将越来越重视。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也会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我国的现代化、河南省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现代化。近年来,河南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妨碍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探索推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1 主要问题

近年来,凭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多种经营模式的推动下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和改善。

1.1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发展程度还不够,发展水平还不高。不仅单个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包括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是限制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就河南省整体而言,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分散化程度较高、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程度不同、业务范围狭小。

1.2 合同关系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各方实现“共赢”的基础。

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缺乏对农民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同时,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稳固的合同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关系很多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1.3 金融体制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困难

农业是弱质产业和风险性高的产业,生产周期长,比较利益低,故而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资金外流问题尤为严重。据统计,河南省农村仅通过四大国有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流失的资金就从2000年的200多亿元,猛增到2 000亿元以上。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收缩,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农村乡镇网点,现在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农民通常难以达到,加之长时期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1.4 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普推广缓慢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需的科技支撑需要农业科普的推广,农业科普工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重经济、轻科普”的现象,导致涉农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同时,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青少年科学素养低,不利于农业化的顺利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强,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技推广人员缺乏,严重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使用,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5 出口能力弱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区位因素导致出口导向型龙头企业较少,尤其是农产品领域,直接出口农产品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平均不足2%,与农产品出口集中区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形成了与河南省农业大省地位之间的矛盾。同时,农产品出口导向型龙头企业的缺乏使得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滞后,阻碍了河南省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制约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 对策

2.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首先,要结合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河南省的农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出现生产基地和产业带,例如,豫北优质强筋小麦、玉米、棉花基地,沿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豫中优质中筋小麦,养猪产业带、豫南优质弱筋小麦基地,鸡鸭产业带,豫东、南优质玉米、大豆、棉花及油料基地,肉牛、奶牛产业带等。政府应因势利导,结合资源优势,鼓励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龙头企业一定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正确方向,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种种组织形式引导农民往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走,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快科技进步。河南省龙头企业要积极做好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主动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实现涉农科研成果的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后,要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根据当前国内外市场结合自身特点,开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积极构建河南省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变经济危机为发展机遇,以拓市场、创名牌为发展水平,积极参与龙头企业间技术合作和竞争。

2.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endprint

首先,需建立各方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目前,河南省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各种利益联结方式有待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设计合理与否决定着模式运行的生命力,只有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才具有长远的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选择哪种利益联结机制,要以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可同时运用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利益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其次,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利益分配机制上,龙头企业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投入及其产权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分配关系,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经济共同体,只有这样,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起来并维持发展。要引导利益主体随着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创新,不断更新观念,正确处理主体利益与总体利益和不同主体利益间的关系。树立互惠互利、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

2.3 突破投融资约束,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化项目

当前资金短缺及融资困难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限制因素。要突破这个限制因素需各个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方面的努力。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投入,改善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业银行发挥商业银行职能作用,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新机制。政府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环境,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的同时,也要监督资金的使用方向,防止资金挪作其他用途,保证资金的专用性。

推进农业产业化,在政府财政政策扶持的同时,也要靠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由于河南省在气候和地理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南省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河南省有许多名优产品,比如说灵宝的苹果、新郑的大枣、封丘的金银花及辉县的山楂等,同时,河南省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也不错,很多品牌已经打得非常响亮。比如说双汇、莲花、白象、科迪、大用、众品、华英及三全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依托资源优势,和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打出品牌的龙头企业,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吸引外部资金,地方政府要多做产品推介,为本地企业吸引外部资金搭建平台,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以发展农业产业化。

2.4 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机制,强化农业产业化科技基础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科技进步对全省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并上传下达的科普网络,具体采取省制定指导思想,调配资源,市指导县,县带动乡镇,乡镇带动村的方式,开展送科普下乡的活动,确保农业新技术、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五级联动要求在村一级设科普信息员,收集农民的各种技术需求,技术难题上传技术部门,同时定时将有关科普信息、科普资料传达给农民。乡镇设科技服务站,为科技推广服务。县、市科技部门针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及时派人解决。省里调配资源,将新科技新成果的信息发到市里,同时,解决市里提出的难题。

2.5 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政府主要是从创造市场条件、创造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调控财税金融等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行为及法律条件4个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在市场方面,政府要建立农业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快相应配套设施建设步伐,降低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运行成本提高效率。在创造行政管理体制条件方面,政府要打破各种限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在调控财税、金融等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行为方面,政府可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金、扶贫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分别提取一定比例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需建立农户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为鼓励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政府可给予农业合作组织相应政策扶持,保护各合作主体的权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4

1 主要问题

近年来, 凭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多种经营模式的推动下发展较快, 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亟待解决和改善。

1.1 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了较大发展, 但是, 从总体来看, 发展程度还不够, 发展水平还不高。不仅单个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 而且包括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是限制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 就河南省整体而言, 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分散化程度较高、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程度不同、业务范围狭小。

1.2 合同关系不稳定,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也是各方实现“共赢”的基础。

目前,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紧密, 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 缺乏对农民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同时, 在产业化过程中, 由于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稳固的合同关系, 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关系很多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1.3 金融体制滞后, 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困难

农业是弱质产业和风险性高的产业, 生产周期长, 比较利益低, 故而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 资金外流问题尤为严重。据统计, 河南省农村仅通过四大国有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流失的资金就从2000年的200多亿元, 猛增到2 000亿元以上。同时,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收缩, 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农村乡镇网点, 现在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农民通常难以达到, 加之长时期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偏低, 投资结构不合理, 农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 造成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1.4 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不足, 农业科普推广缓慢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需的科技支撑需要农业科普的推广, 农业科普工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存在“重经济、轻科普”的现象, 导致涉农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同时,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农村青少年科学素养低, 不利于农业化的顺利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强, 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技推广人员缺乏, 严重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使用,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5 出口能力弱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 区位因素导致出口导向型龙头企业较少, 尤其是农产品领域, 直接出口农产品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平均不足2%, 与农产品出口集中区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由此形成了与河南省农业大省地位之间的矛盾。同时, 农产品出口导向型龙头企业的缺乏使得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滞后, 阻碍了河南省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制约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 对策

2.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首先, 要结合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河南省的农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出现生产基地和产业带, 例如, 豫北优质强筋小麦、玉米、棉花基地, 沿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豫中优质中筋小麦, 养猪产业带、豫南优质弱筋小麦基地, 鸡鸭产业带, 豫东、南优质玉米、大豆、棉花及油料基地, 肉牛、奶牛产业带等。政府应因势利导, 结合资源优势, 鼓励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龙头企业一定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正确方向, 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 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种种组织形式引导农民往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走, 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 要各方共同努力, 加快科技进步。河南省龙头企业要积极做好相关技术研发工作, 主动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挂钩, 实现涉农科研成果的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后, 要努力开拓国外市场, 扩大农产品出口。根据当前国内外市场结合自身特点, 开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积极构建河南省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变经济危机为发展机遇, 以拓市场、创名牌为发展水平, 积极参与龙头企业间技术合作和竞争。

2.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 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 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首先, 需建立各方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目前, 河南省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各种利益联结方式有待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设计合理与否决定着模式运行的生命力, 只有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 才具有长远的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选择哪种利益联结机制, 要以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可同时运用多种利益联结方式, 建立利益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其次, 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利益分配机制上, 龙头企业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投入及其产权关系, 在此基础上确定分配关系, 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形成经济共同体, 只有这样, 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起来并维持发展。要引导利益主体随着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创新, 不断更新观念, 正确处理主体利益与总体利益和不同主体利益间的关系。树立互惠互利、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

2.3 突破投融资约束, 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化项目

当前资金短缺及融资困难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限制因素。要突破这个限制因素需各个方面的努力,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方面的努力。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投入, 改善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 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农业银行发挥商业银行职能作用, 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新机制。政府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环境, 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的同时, 也要监督资金的使用方向, 防止资金挪作其他用途, 保证资金的专用性。

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政府财政政策扶持的同时, 也要靠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由于河南省在气候和地理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河南省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河南省有许多名优产品, 比如说灵宝的苹果、新郑的大枣、封丘的金银花及辉县的山楂等, 同时, 河南省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也不错, 很多品牌已经打得非常响亮。比如说双汇、莲花、白象、科迪、大用、众品、华英及三全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依托资源优势, 和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打出品牌的龙头企业, 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吸引外部资金, 地方政府要多做产品推介, 为本地企业吸引外部资金搭建平台, 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

2.4 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机制, 强化农业产业化科技基础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业的科技进步对全省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并上传下达的科普网络, 具体采取省制定指导思想, 调配资源, 市指导县, 县带动乡镇, 乡镇带动村的方式, 开展送科普下乡的活动, 确保农业新技术、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五级联动要求在村一级设科普信息员, 收集农民的各种技术需求, 技术难题上传技术部门, 同时定时将有关科普信息、科普资料传达给农民。乡镇设科技服务站, 为科技推广服务。县、市科技部门针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及时派人解决。省里调配资源, 将新科技新成果的信息发到市里, 同时, 解决市里提出的难题。

2.5 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需要转变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政府主要是从创造市场条件、创造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调控财税金融等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行为及法律条件4个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在市场方面, 政府要建立农业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 加快相应配套设施建设步伐, 降低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运行成本提高效率。在创造行政管理体制条件方面, 政府要打破各种限制, 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在调控财税、金融等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行为方面, 政府可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金、扶贫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 分别提取一定比例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需建立农户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 为鼓励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政府可给予农业合作组织相应政策扶持, 保护各合作主体的权益,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组织结构、利益联结机制、金融体制及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探索推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即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突破投融资约束、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机制, 及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海南省农业产业化 篇5

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颁布时间:2010-12-10

各省辖市、有关县(市)财政局、农业局:

为做好2011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工作,根据《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豫财农[2010]29号)精神,我们制定了《河南省2011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南省2011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二O一O年十二月

附件:

河南省2011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名称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二、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项目单位必须是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项目须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和要求,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示范带动作用强;经营期应在两年以上并连续两年盈利,有一定的经营规模;财务管理规范,资产状况良好,没有出现逃漏或拖欠税金、拖欠职工工资及社会保险金的现象;具备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确保项目按计划建成;产品符合行业食品安全标准。

2010年、2011年省财政已确定扶持的项目不再申报。

三、项目扶持的重点

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的食品加工行业为主,适当兼顾其他行业。扶持的重点环节: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改和扩建;

(二)新技术、新装备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三)质量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四)品牌培育和创建。

四、项目扶持形式及资金额度

(一)贴息。项目单位在2010年4月1日以后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技改和扩建项目时使用银行贷款,贷款发生额不低于2000万元的,可作为贴息项目。项目单位资产负债率小于6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具有相应的资产抵(质)押能力或担保条件。贴息资金按贷款实际发生额、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核定贴息额;实际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按实际贷款利率核定贴息额。每次按一年期限安排贴息额;贷款期限不足一年的,按实际贷款期限安排贴息额。贷款贴息实行限额控制,每个项目的贷款贴息总额不低于100万元、不高于300万元。

(二)补助。补助项目应是2011新上项目,设备功能领先、实用性强、技术优势明显、产品附加值高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项目辐射面广,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项目建设用地落实、原材料有保障。每个项目补助资金额度为100万元至200万元。对重点龙头企业连续两年以上研发投入比例超过销

售收入2%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

(三)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培育和创建。对2010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

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五、项目申报数量

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市,每市申报项目(含贴息、补助)不超过5个,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市每市申报项目不超过4个,济源市申报项目不超过2个,21个直管县(市)各申报1个项目。各省辖市上报的项目中,贴息项目不得少于50%。

2010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据实上报。

六、项目申报材料

项目申报单位应填写《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标准文本》(附后),并提供相关项目申报材料。

(一)贴息项目。贴息项目应提供《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近两年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已落实银行贷款的有关文件,贷款合同和借款凭证、付息凭证、银行进帐单、银行信用等级证明等。

(二)补助项目。补助项目应提供《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近两年企业财务审计报告,银行信用等级证明(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土地使用批准文件等。申报企业研发补助的项目,需提供企业2009、2010连续两年的研发费用支出证明凭证。

(三)奖励项目。奖励项目需提供2010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证书及相关证明。

七、项目申报程序

各省辖市、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项目的申报工作,将筛选确立的项目汇总后,于2011年1月10日前以正式文件逐级上报省农业厅(一式四份),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和合规性负责。

八、资金项目的确定和管理

(一)按照《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分类后,组织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必要时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由专家组提

出项目安排的优先顺序。

(二)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在对各类项目横向比较、总体评估、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拟定支持的项目及资金额度,报省政府审定批准后,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厅逐级下达项目资金。贴息资金由同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核项目贷款额度和结息单据等有关凭证后,拨付到项目单位;补助资金由财政部门逐级下达到项目所在地县级财政主管部门;奖励资金通过财政部门逐级拨付到项目单位。

海南省农业产业化 篇6

韩长赋在致辞时说,海南地处热带,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区位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多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冬季瓜菜生产快速发展,南菜北运蔬菜数量逐年增加,为确保全国“菜篮子”产品均衡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南繁育种基地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农作物品种有80%都经过了南繁选育,是全国优良农作物种子的“摇篮”;热带经济作物优势明显,天然橡胶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椰子、槟榔等热带水果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虽然海南农业的总量不大,但可以说是地位重要、特色明显、贡献突出。

韩长赋表示,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沿海热带高效农业区,在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农业部将按照合作备忘录确定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合作机制,强化指导服务,积极落实重大项目和政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把海南建成全国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为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基因技术有望用于膳食指导

基因技术不久将可用于膳食指导。记者20日从301医院与国际营养遗传学与营养基因组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会议上了解到,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可以通过血液、尿液甚至唾液的检查,提供个性化的膳食指导方案。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301医院生化科主任田亚平介绍,现在医疗机构已经可以通过血液或者尿液检验,查出个体是否缺钙、缺铜、缺锌等。检测之后,医生再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给出个性化的营养指导方案。二、三年后,根据基因给出的个性化膳食策略有望全面推广,帮助健康人群防病保健,帮助患者治病。

我国出台应急预案规定食品安全事故分四级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我国政府14日出台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预案规定,食品安全事故共分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

预案称,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共分四级,即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事故等级的评估核定,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进行。

海南省农业产业化 篇7

云南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 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高, 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 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

云南省对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视, 促进了本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涌现出了一批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分配合理、成员增收明显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据统计2002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仅1 560个, 龙头企业426户。到2012年,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长达4 700个, 龙头企业达到2 500户, 实现销售收入1 150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67家,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755亿元和878亿元。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户、省级龙头企业467户、州市级龙头企业1 372户, 全省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加了871亿元、增长7倍;与2007年相比, 五年来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加了440个、增长10%, 龙头企业增加660户、增长36%, 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加了767亿元、增长2倍。

云南省龙头企业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实力也不断增强。目前, 云南省百强企业中农业龙头企业占10户。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60户, 其中, 10亿元以上15户、5~10亿元20户、1~5亿元125户, 分别比上年增加3户、6户、16户。

(二) 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云南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全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4 500万亩, 甘蔗、茶叶、橡胶、咖啡等特色经作位居全国前列。甘蔗种植面积520万亩, 居全国第二, 产量达到2 200万吨。茶叶面积575万亩, 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26万吨, 居全国第二。橡胶种植面积820万亩, 干胶产量40万吨, 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蔬菜播种面积1 235万亩, 产量1 685万吨, 出口5.7亿美元, 超过烟草, 跃居全省大宗农产品出口第一位, 成为南菜北运、滇菜外运的重要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1 000万亩, 居全国第三位;鲜薯产量1 150万吨, 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3%;总产值86亿元。水果面积535万亩, 产量达510万吨, 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咖啡种植面积134万亩、产量8.4万吨, 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蚕桑面积150万亩, 居全国第3位, 鲜茧产量4.7万吨, 居全国第五位, 总产值15亿元。

(三)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 高原特色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 全省初步形成了滇中、滇东北以烟草、畜牧、花卉、中药材、马铃薯为主的产业带;滇南、滇西南以优质稻米、甘蔗、茶叶、橡胶、咖啡为主的产业带;滇西、滇西北以畜牧、药材为主的产业带;滇南、滇东南以热果、药材为主的产业带。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形成了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为云南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产业聚集能力提高,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辣椒、茶叶、马铃薯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化企业群和加工产业带逐步形成, 建立了元谋无公害特色蔬菜、思茅茶叶、大理野生食用菌、西双版纳天然橡胶、曲靖马铃薯及宣威市特色畜产品等6个国家级加工示范基地, 丘北辣椒系列产品加工基地等6个国家农业产业化创业基地, 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

二、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龙头企业动力不足,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云南省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 在2010年以来云南前后共认定了30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但其中仅有19家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且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关系缺乏制度保障, 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商品基地、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 农业一体化经营水平低。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档次低”、“有质量无批量或有批量无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农产品结构上, 多以资源型的传统产品为主, 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且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较低, 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更影响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 农村融资体系不健全, 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积累和再投入, 这都离不开融资体系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融资体系经过多次改革, 基本建立了以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和合作性融资为基础的融资体系, 但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整合, 农村融资体系的诸多不完善之处中最主要问题是资金支持严重缺乏, 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资金的投入, 因此资金问题是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基地、农业合作组织等贷款难, 农业产业化信贷投放量不足, 支农金融体系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贷款满足率低,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抵押物品单一, 农业金融保险业务发展缓慢等也影响着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 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联系不紧密, 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

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的实力悬殊, 缺少其他力量予以平衡, 使得两者处于不对等的市场关系。导致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少话语权, 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公司之间的条约显失公平, 利益分配仅由公司单方决定, 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很难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沾”利益分配机制,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分散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的农户, 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农业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的相关谈判中, 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公司的以利为先,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 更让农户的利益受损成为了常见之事。

(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层次不高, 科技含量较低

目前云南的粮食等农产品看似供应充足, 但农产品的品质却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 而市场开拓不足, 投入集聚在生产加工环节。从生产加工内部来看, 由于注重短期效益, 多数农产品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精深加工层次低, 技术装备差, 技术创新能力弱, 产业链短, 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较低, 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

三、加快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优势

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中, 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要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必须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一是要依托自然优势培育优势产品, 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优势产业。且每一个区域性的特色主导产业, 都要重点培育一个省级龙头企业、建设一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一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体系, 在全省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二是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 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 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并提供及时信息服务, 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 降低风险;三是应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 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 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 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四是要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 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 为基地农户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

(二) 构建完善的农村融资体系, 强化财政扶持力度

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 拓宽农业信贷领域范围, 逐步放开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 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金融惠农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的积极参与, 适当介入推动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实施财政补贴政策, 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化项目, 予以必要的直接扶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扶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 制订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扶持。

(三) 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利益关系, 实现和谐发展

目前, 农云南省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利益分配机制还很不健全。农户与公司的市场关系不对等, 时常出现农户违约不将产品卖给公司, 或公司不顾农户利益拒收或压价的现象。在市场行为中, 价格是最敏感最核心的话题。所以, 把好价格关才是影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新型利益关系, 真正做到“村企互动”, 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的重要因素。首先可以建立特色订单农业, 农民与公司在进行交易的时候, 可以放宽价格锁定。其次应发展“农民转租”模式, 让农民采用流转土地承包权的方式, 将土地租给技术更先进的企业来进行生产,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再次应推进农业推广, 让农民学习到更先进的种植技术, 了解到最新的市场需求, 同时还可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民参与到该企业的配套种植、运输、粗加工中来, 进一步引导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 形成产权联合的紧密型利益关系, 形成农户和公司“共赢”的良性利益循环机制。

(四) 积极发展品牌战略, 拓展国内外市场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 强化品牌建设, 加快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提高优势农业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在稳步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发新兴市场。省内市场加强行业自律, 形成规范的贸易体系。国内市场强化品牌建设, 稳步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际上知名度大、影响广泛的各类产品展洽会、博览会、推介会等活动, 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切实把打造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工作的重点工作,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 加强地理标志建设。以优质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 狠抓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扩张覆盖。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予以重点扶持, 打造“绿色云南, 生态产品”整体品牌,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

摘要: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末,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农业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领域逐渐延伸、大中小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然而,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不会是一帆风顺, 它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分析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樊云香, 李亚荣, 刘江晏, 杨建波, 靳红.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下, 2013, (6) :116-117.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 :8-15.

[3]余涤非.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4]雷俊忠.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4.

海南省农业产业化 篇8

为对河南省全省及各市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河南省18个市 (见表1所列城市) 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为例, 并对所有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将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指标归结为:农业操作机械化、农业一体化、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产品农业市场化等五个一级指标, 在这五个一级指标下又设置了二级指标, 把农业产业化状况进行量化。

三、数据处理

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之前, 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了进行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以验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假定显著性水平为0.05, 利用SPSS21软件对18个市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KMO值为0.524>0.5, 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为84.218, 卡方统计值显著行为0.000<0.05, 因此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相关数据处理工作。

本文釆用的是Z分值法,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无量纲化过程。然后根据数据计算样本的相关矩阵, 以此求得特征值。运用SPSS 21, 计算出相关的矩阵和特征值。进而得出前4个主成分Yl, Y2, Y3, Y4的方差之和所占的比例为86.545%, 由于所得特征值都大于1, 因此符合主成分选取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 我们设Y1变量为第一主成分变量, Y2变量为第二主成分变量, Y3变量为第三主成分变量, Y4变量为第四主成分变量。重要的是这4个主成分具有代表性, 能够代表原来的指标。因而这样将原来的多个指标变为4个新的指标, 达到了降低维数的作用。

四、评价过程

从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变量F1代表着农业工业化程度的高低。

第二主成分变量F2代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高低。

第三主成分变量F3代表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

第四主成分变量F4代表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根据上面的分析, 本文得出前4个主成分F1, F2, F3, F4的线性关系, 并评价了18个样本市的主成分得分。F1、F2、F3、F4分别为各市具有代表性的4个综合指标的得分, F表示总体得分情况。

按照式1-1, 本文得出了18个市的综合得分情况, 并进行了排序, 可以看出18个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排名情况。

五、评价结果分析

(一) 从整体情况看, 经济越发达的城市, 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

河南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郑州市, 发展水平处于河南省最高水平, GDP也总是位列全省第一, 但其农业产业化水平却处于第4名。从上面的四个主要主成分变量我们可以得知, 代表郑州市的农业生产一体化程度的F2排在第1名, 这深切表明郑州市具有很多带动效应较强的龙头企业;但是郑州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F1和农业生产水平F3却排在第13位和第17位。在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下, 导致了郑州市的综合排名排到了第四名。

(二) 通过分析可知, 经济发展程度与农业产业化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经济落后地区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本地的农业产业化水平, 比如通过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量, 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等等。

(三) 参照城市农业产业化标准, 我们可以将18个市的农业发展状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详见表1。

摘要:本文选取反映河南省各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9个主要经济标,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提取反映各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5个主要成分, 对全省18个县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评价, 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程传兴, 张廷银.进一步促进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州学刊, 2012 (5) :78-80.

湖南省农业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9

农业环保产业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式产业, 它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也可以把这样的农业称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业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它以科技开发、产品生产、流通经营、资源利用、信息服务以及工程设计、投资、承包等为内容, 展开一系列的活动, 促进经济持续、高效、优质、健康的发展[1]。

环保产业市场巨大, 我国的环保产业近几年以高于10%的速度迅速增长,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 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已达600多亿元, 环保企业数万家, 已初步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大军。但我国的农业环保产业在其中是薄弱环节, 与发达国家农业环保产业相比无论从规模, 还是质量上均有很大的差距。

2 农业环保产业的主要内容

农业与环保产业结合形成了农业环保产业, 也就是农业环保产业是农业的延伸。它既有服务于农业,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又有改善并创造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和充分利用农业环境资源, 并为农业环境资源的利用提供实用技术的任务。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 与环保技术产业的结合形成了农业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和生产无污染、少污染的优质食品, 又是农业环保产业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农业环保产业从广义的概念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几个内容[2]。

2.1 生态农业产业化

具体包括:建立起粮食产品-饲料产品-畜禽产品-畜禽深加工产品的农、牧、工、贸之间的良性循环,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 以农户为基础, 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的良性生态经济系统。开发无污染、少污染的有机、绿色食品, 带动一系列无污染农副产品生产的农业生产资源产品, 如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微生物发酵饲料 (EM菌、酵素菌等) 产业的发展。开发复合型生态工程技术, 以及相关支持技术, 如食用菌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沼渣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

2.2 绿色食品产业与有机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与有机食品产业对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加我国农产品与食品出口创费具有重要意义。有机食品的原料是由有机农业生产的。有机农业是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

2.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环保型化肥、农药、农膜的开发与生产。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和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的需要, 各种环保型化肥、农药、农膜产品日益受到欢迎。如生物农药、缓释型高效复合肥、微生物肥料、可降解农膜等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成为环保产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为节水农业服务的灌溉技术。包括新型农业灌溉技术、方法和工程设施的研究、设计与推广, 如:滴灌技术、设备的开发与生产。

3) 畜禽粪便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包括畜禽粪便污染的综合治理工程设施的设计及成套设备的开发研制与生产。畜禽养殖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

4) 其它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技术。包括研究和推进适合适合当地资源环境特点的肥料利用率高、流失率低的耕作制度和农作物布局。开发不同类型的对氮、磷等营养元素具有高吸收性能的生物或植物及适合地表水体的具有可开发价值的水生物。

2.4 农业环保咨询、信息农业

农业环保科学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产业将是农业环保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信息和管理人员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收集到的信息为农业生产、管理和工程设计提供环境保护咨询和信息服务是环保市场所需要的。建立各级别区域的农业环保信息网络和专家咨询库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避免农业灾害、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民有效地使用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与产品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

3 湖南省农业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3,4,5,6,7]

湖南的优势农业资源与重点产业主要分布在米业、畜牧业 (生猪为主) 、水产养殖业 (淡水养殖为主) 、以及棉花、柑桔、油茶业、苎麻、茶叶和烟草等加工业。如何确保我省农业产业国内整体领先并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必须以低碳高值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理念规划未来的产业布局, 利用优势资源, 升级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具有原创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合作社模式。因此广义的讲, 农业环保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布局应该上升到整个农业产业, 从产业布局和生产经营模式的生态设计到发展低碳高值与循环农业技术、全过程清洁生产管理模式。

我省农业环保产业的核心将与我省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紧密结合, 狭义的讲, 主要分布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农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 以秸秆和畜禽粪便为主; (2) 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开发, 以有机肥、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可降解农膜为主; (3) 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处置; (4) 农田环境控制, 以面源污染控制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为主。 (5) 农业环保信息化。下面结合我省农业环保产业在这几个领域的状况和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来简要说明。

3.1 农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

我省农业固体废物主要有:秸秆、稻壳、禽畜粪便、地膜, 其它的有茶叶、果实、烟草等加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重点谈秸秆与禽畜粪便的资源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3.1.1 秸秆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

湖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全省各类农作物秸秆约4020万t。据统计, 2008年, 全省秸秆资源利用率仅为56.09%, 仍有43.91%秸秆资源被废弃或者直接焚烧。

我省秸秆发电的产业仍然存在许多严重不足之处, 主要有三点:一是以户用沼气为主, 产业化程度不高。据湖南省农村能源办数据显示, 到2007年底, 湖南省拥有户用沼气池177万户, 总池容约1700万m3, 年产沼气8.3亿m3。由于主要是户用沼气池, 投资分散、管理分散、收益分散, 不利于产业化发展。二是社会效益为主, 投资收益率不高。三是利用方式传统, 技术进步不快。现在的人工沼气利用方式,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利用时, 核心技术进步不大。

针对湖南省目前秸秆利用的现状, 省经委、省农办委托湖南节能评价技术研究中心编制成《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按照这一规划, 未来5年, 湖南省将由国家、地方、企业及个人共同投资146亿元, 实施秸秆肥料化、秸秆能源化、秸秆饲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基料食用菌栽培及菌渣利用、秸秆收集处理及监管、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及推广等七大重点工程。待所有工程项目完工后, 湖南省秸秆利用每年将实现产值157.57亿元, 增加5万个就业岗位。

经研究国外秸秆利用产业发展动向, 认为我省秸秆利用的产业布局重点放在秸秆等生物质发电、秸秆的肥料化利用两个方向。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应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核心是自主研发结合引进消化大型热电联产的成套装备技术, 提高规模效益和自动化管理水平。秸秆的肥料化利用的核心技术是秸秆的高效快速腐熟, 研发高效快速的腐杆生物制剂, 推动大规模的秸秆就地还田肥料化以及与禽畜粪便等快速堆肥制有机肥与复合肥。

3.1.2 禽畜粪便的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

我省的生猪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产值居全国第5位, 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2位, 2008年全省肉猪出栏量突破8000万头。我省生猪养殖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衡阳、邵阳、岳阳、长沙、永州、常德、湘潭、郴州市年出栏生猪均在500万头以上, 这8个市的生猪出栏量占到全省出栏总量的近80%。养猪业带动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我省饲料工业已跃居全国五大强省之一。

然而, 集约化养殖业每年产生大量的禽畜粪便, 粪便中的大量生物质营养元素流入到水体、土壤, 已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 严重影响到水源、水域的水质和人民生命健康。另外, 畜禽粪尿带来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 发展低碳畜牧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措施。目前, 国内外处理禽畜粪便的主要产业化方式有:发酵产沼气发电、生物发酵床直接分解, 粪便渣做有机肥。

发酵产沼气发电:欧美国家主要采用大型沼气发电方式, 既可消纳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固体废物, 又可能源利用。我国在沼气利用方面已有许多的规模化产业, 也突破了一些技术瓶颈, 然而, 我国国情不同:我国农业合作和产业化方式规模小, 且分散, 而沼气发电适合集中式大规模利用, 这就大大增加了粪便的运输难度和成本。另外, 我国农村基础建设薄弱, 在沼气输送、利用与安全保障等诸多环节仍存在较大困难。

生物发酵床直接分解:日本主要采用这种技术, 认为禽畜粪便可以直接在猪栏中就被微生物 (如洛东酵素) 直接分解, 达到零排放的效果。这个技术要求, 在猪栏中铺设半米厚的锯木屑, 并且对猪栏的通风, 温度有较高要求。这个技术的核心是由近几十种微生物组成的混合菌群的配方。这个技术引入到中国后, 经过长期实践总结, 发现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猪舍要按发酵床标准重建, 投资规模超传统猪舍;锯木屑等发酵床基础料来源紧张;猪栏中粪便排泄物分布不均匀, 浓度高的地方, 微生物失效, 造成猪栏泥泞混乱, 需要经常翻动发酵床, 管理麻烦。

粪便渣做有机肥:这在我国养殖业固体废物利用中是一个传统产业模式, 占的比例也最大。经过对应用经验的总结, 业内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必须建设尿液的生化处理设施, 须政府补助才能推进, 而且传统的处理设施运行成本较高, 业主不愿接受;粪渣堆肥做有机肥, 但价格不高, 受销售半径的影响, 有机肥厂利润不高, 难以推广。因此, 该种处理模式也饱受批评。但是, 现在须重新认识这种产业技术与模式:要发展低碳养殖业、畜牧业, 要做到有效的农业碳减排, 禽畜粪便做肥料是最有前景的模式, 可以将碳以肥料的形式进入土壤, 被土壤固定, 转化为植物营养元素。关键是要突破两个关键技术环节和引入新的延伸产业。对于尿液污水的处理应该采用更为经济的生态处理模式, 如厌氧-氧化塘, 厌氧-湿地处理等, 厌氧处理产的沼气可以作为户用能源, 而氧化塘与人工湿地处理均为低成本的生态处理模式, 动力消耗小, 管理简单。对于粪便渣堆肥做有机肥, 应该提升产品价值, 引入功能微生物菌, 做功能有机肥, 这样才能远距离销售, 有较高利润和便于推广。国家十二五农业减排产业规划中, 确立做畜禽粪便做有机肥的新产业模式为我国禽畜粪便利用的主要产业模式。

3.2 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处置

目前, 农村垃圾处理面临诸多困难。卫生部调查显示, 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kg, 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 现在却成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 各种难以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就地消纳和能源利用应该是农村垃圾最有前景的处理模式。首先从农户开始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 将其中可利用的有机物, 结合秸秆、禽畜粪便等送入户型厌氧发酵池, 产沼气作为户用能源。其它部分通过“户集, 村收、镇运输”的模式, 进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

因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管网系统, 随意排放的农村生活污水造成附近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根据农村现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应满足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宜就近单独处理, 运行费用低, 操作管理简单的要求。人工湿地、稳定塘、生态沟渠净化系统、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相比于其它工艺, 更加符合以上要求。尤其是生态沟渠净化系统, 将沟渠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里面构建多种植物和吸附材料的污染物立体拦截净化体系, 然后将生态沟渠与农田系统结合, 实现生活污水的田间灌溉。因此, 因地制宜, 经济生态的产业模式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方向。2010年, 环保部在多个省份开展了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 重点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 在该领域应该会衍生新的产业。

3.3 农田环境控制技术与设施

农田环境包括农田水、土、养分、作物等生态环境。涉及的相关技术与产业包括: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与设施、精准施肥及缓施肥的技术与产品、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与设施、农田养分的监测与截留控制技术与设施、农产品重金属检测。围绕农田环境物质、能量调整与物质循环所产生的技术产业就属于农田环境控制产业。目前, 湖南省在以上几方面尚未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前景和潜力巨大。

节水灌溉技术与设施: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国民经济总用水量的70%左右, 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 城市和工业用水日益增加, 农业用水量相对减少。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在发达国家, 每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的粮食生产能力有2kg, 而在我国湖南省地区只有0.85kg, 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 湖南省坚持“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综合节水, 务求实效”的原则,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种植结构等因素, 科学的确定节水灌溉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2000年以来, 株洲市先后在攸县的莲塘坳、菜花坪和醴陵的浦口、泗汾等7个乡镇发展节水农业, 到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965万元, 使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面积达到4700hm2, 年节水1400万m3, 相当于新建近20个小II型水库, 同时还使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了1047万kg, 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 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精准施肥:精准施肥及缓施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物质循环中养分的输入和输出, 防止农作物品质变化及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精准农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 且已具规模。近年来, 我国也开始慢慢地关注与研究, 并在实践上有一些应用, 如遥感应用方面, 中国已成为遥感大国, 在农业监测, 作物估产, 资源规划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也是化肥施用量比较多的省, 化肥投入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利用率相当低, 造成养分投入比例失调, 环境污染严重等弊端。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和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精准施肥将是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此湖南种植业呼唤精准施肥, 湖南农业呼唤精准施肥。

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与设施: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 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 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 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 中度污染的占9.7%, 严重污染的占8.4%。目前南方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容乐观, 尤其是湖南省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如近两年报导的湖南娄底双峰县铬污染事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湖南武冈血铅超标事件、湖南嘉禾县血铅超标事件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特点, 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因此, 治理和恢复难度大。传统修复技术主要是挖掘填埋, 但其成本高、占地大。目前运用比较广的修复技术是原位化学固定, 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但是对土壤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原位的化学与生物修复结合农艺措施的综合技术将是今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3.4 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相关产业

绿色农业生产资料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 从植物源或微生物源类物质中获得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动物疫苗及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产品, 是不含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物质的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主要包括有机肥、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可降解农膜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开发及其相关产业。

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由于有机肥存在“三低三大”的问题 (有效养分低、劳动效率低、无害化程度低, 体积大、劳动强度大、污染大) , 而有机肥料的减少, 又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三大问题:一是种田成本增加, 增产不增收;二是化肥的增产效益下降;三是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因此我省施用有机肥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由增多——减少——增多几次转变。微生物肥料在我国生产和应用已有几十年历史, 也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过程。目前国内不断有新的企业投入生产, 有新的产品出现。国外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和产品也开始拥入中国市场, 湖南农业也不输在起跑线上, 先后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微生物肥料公司, 并组建了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 我国微生物肥料存在一些问题, 如产品质量不高, 缺乏新型高效产品, 作用机理不够明了等。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 从发展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出发, 从减轻农民负担减少生产成本出发,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生物农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资料介绍, 全球每年被病虫害夺去的谷物占收成的20~30%,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亿美元。世界各国为了对付日益复杂的病虫害, 每年要生产各种化学农药200多万t, 这些化学农药相当一部分是高毒高残留, 毫无疑问生物农药的崛起成为发展趋势和潮流。我省不仅是我国首个生物农药基地的创建地点, 而且也是全国最大生物农药基地的创建地点。湖南省拥有生物农药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力量, 成立了生产生物农药的湖南惠农生物有限公司、农杰生物制剂公司、新长山公司、海燕农资等多家企业。我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决定了生物农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生物农药的应用与推广将会在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降解农膜:我国是世界上农膜生产和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 目前我国地膜年产量达60万t左右, 累积推广面积达5000万hm2, 是其它所有国家总和的1.6倍。我省年均应用就达1215万亩, 是国内应用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目前国内已进入中试或批量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VA等十几种降解塑料, 出现了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联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降解塑料生产企业, 但遗憾的是, 国内实现规模化降解农膜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 湖南省内更加稀少。主要原因:一是降解农膜企业普遍不景气, 二是真正被认可的全降解塑料还很鲜见, 因而就出现了农民热盼、企业冷淡的局面。面对日益绿色化的国际市场, 农膜生产企业必须瞄准市场, 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生产更多的适应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据了解, 欧洲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以每年59%的速度递增;在日本, 2000年可降解塑料已占全部消耗量的10%。专家预测, 绿色环保型产品将是未来市场的主导产品, 可环境降解塑料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3.5 农业环保信息化相关产业

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事业顺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潮流快速迈入了数字环保时代。农业环保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个长期任务, 它既包括计算机网络化建设, 又包含电视、广播、电话、报纸、杂志、图书、信息专栏等信息化建设内容;既是信息硬件建设问题又是软件建设问题。湖南作为农业大省, 建立农业环境保护信息, 发展农村经济信息网络, 为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已成为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环保信息化发展必须借助农业信息化平台和区域环保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相对匮乏等方面。

[1]刘钦云, 黄道友, 唐昆, 等.湖南省高效生态农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10页)

摘要:环境与资源是限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环境容量、生态足迹与各级绿色标准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业产业与农业环保产业互相依托, 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农业环保产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业迈向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湖南省农业环保重点产业领域现状及发展的主要方向, 指出循环农业与低碳高值 (或生态高值) 农业是湖南未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现状,发展方向,湖南

参考文献

[1]刘钦云, 黄道友, 唐昆, 等.湖南省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与综合技术研究总结[J].生态环境, 2003, 12 (4) :518-520.

[2]程波, 朱彤, 李玉明, 张泽.我国的农业环保产业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0, 17 (3) :46-48.

[3]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湖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2002, 16-19.37-46

[4]周凤霞.湖南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2 (8) :158-161.

[5]李兴华, 纪雄辉, 刘勇.湖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9, 6:25-28.

[6]胡银根, 游红, 杨钢桥.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产业发展, 2008, 6:112-114.

海南省农业产业化 篇1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大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 其目的是使农业生产能够适应和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对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的需求, 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1]。农业机械化是整合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市场的有力工具, 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中, 农业机械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决策[2]。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大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手段必须紧跟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因此,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已成为农机工作的指路标。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的关联关系探讨可以促使二者的协调发展, 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但现有的研究基本都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 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1 - 4]。

本文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提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以期为河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属于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 “灰色关联度”来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 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 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 ( 或因素) 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 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 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5]。

1. 1灰色关联分析方法[6]

1) 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参考序列X0= ( x0 ( 1) , x0 ( 2) , …, x0 ( n) ) 和比较序列Xi= ( xi ( 1) , xi ( 2) , …, xi ( n) ) , i = 1, 2, …, m 。

2) 计算关联系数。有

3) 计算关联度。有

1.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河南省历年农用机械总动力指标表征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程度, 作为参考序列X0, 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越大, 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选取河南省历年农业各产业 ( 农、林、牧、渔) 的生产总值表征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状况, 作为比较序列Xi。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年鉴》, 样本区间为1978 - 2008年。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 将各年度农业各产业的生产总值折算为1978年可比价。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 以计算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程度。

1. 3计算结果

农业各产业与农机化灰色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如表1所示; 灰色关联系数时序分布特征, 如图1所示。

2结果分析

1) 河南省种植业的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关系最为密切, 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也有积极作用。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联度均大于0. 7, 说明四者与农业机械化的关联性显著 ( 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 种植业对农业机械化的关联度最大, 其次是牧业、林业和渔业。

2) 河南省种植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联度最大。 这表明种植业对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最大, 也即是种植业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最大。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种植业在河南省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种植业的生产率,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粮食作物是河南省长期要面对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先进的生产力, 而农业机械化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代表。

3) 从图1中可以看出, 自1978 - 1996年前后与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更为密切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对于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关联度徘徊在高位, 均高于0. 9, 说明在此期间三者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增收有明显作用, 农民也愿意在农业机械化上进行投入。 1996 - 2006年农业的4个产业部门与农业机械化的关联度在逐年降低, 说明四者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作用在减小。主要原因一是这段时期内“三农”问题凸显, 致使农民对于农业的积极性降低, 对于农业的投入也在减少; 二是由于河南省现有农业持有状况为 “小而全”, 各家各户均拥有耕种必须的小型农机具, 造成农机使用效率不高, 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不足。 2006年后, 随着“三农”问题的缓解, 以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颁布, 如减免农业税, 实施农机补贴等, 使农民逐渐恢复了对农业的积极性, 对于农业的投入也在增加。因此, 农业的4个产业部门与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的关联度下降的趋势将得到抑制。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 1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产业的农业机械分类补贴

由于农业各部门的特点不同, 其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产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也不尽相同。根据分析发现河南省种植业对于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最高, 且河南为产粮大省, 在实施农业机械补贴时应适当向种植业倾斜, 以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

3. 2充分发挥政府补贴功能

根据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方向引导农民有针对性的购置农业机械, 不仅发挥农机辅助生产的使用功能, 而且要通过农机将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普及到农民,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

由于政府补贴能够极大刺激农民购置的积极性, 易造成区域内农业机械购置的跟风行为。导致区域内同类型的机械数量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进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在进行农机补贴时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农机保有量与类型进行控制, 调整农机配置结构, 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3. 3进行农机使用知识培训, 提高农机的使用效果

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 没有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是无法完成的。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结构的调整没有技术指导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河南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对现代农业种植、 栽培技术的引进、示范、培训、推广, 对各种新型、先进的农业机械的特点、使用效果以及操作规程进行介绍和培训。

3. 4实现农机化由单纯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

单纯数量的增长在农机保有量不足时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 但是, 在超过临界点后这种规模效应必然降低, 随之而来的即是农业机械的闲置或是农业机械在低效率的运行, 其对于农业的推动作用就会降低。因此, 只有真正转变河南这种“小而全”的农机配置现状, 农机对于河南省农业发展作用才会真正得以显现。

4结论

本文探讨了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 为深入研究河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了证据支撑。但是本文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从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因素看, 不仅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还应包括农民的收入水平、劳动力流动、技术等因素; 二是文中尚未考虑到河南省现有农业机械构成状况, 仅从总动力方面研究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 无法剖析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农业机械构成产生的影响, 这将成为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摘要: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南省1978-2008年的面板数据、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机械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排序情况为: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河南省种植业的发展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 但是二者之间的关联度由于“三农”问题、机械化效率等问题的影响在逐年降低。为此, 对河南省农业机械发展提出了建议: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要考虑农机数量和结构化质量的提要, 依靠协调解决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灰色关联,河南

参考文献

[1]周伟艳, 高占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 (2) :107-108.

[2]郭立强.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机化发展的影响[J].河北农机, 2010 (3) :11-12.

[3]刘雪, 傅泽田, 穆维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致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6 (2) :5-9.

[4]姚季伦.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9, 31 (3) :1-3.

[5]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40-143.

上一篇:弃档下一篇:手功能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