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书记调任原因

2024-04-24

重庆市委书记调任原因(通用10篇)

篇1:重庆市委书记调任原因

寄望南江明天更美好!

—— 在南江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12日)

青 理 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省委安排,我调到阿坝州工作,今天与大家告别。这一切来得太意外、太遗憾和太沉重。说太意外,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要离开南江、离开巴中、离开朝夕相处的同事和朋友,更没有想到会到阿坝州、到汶川县工作。自己始终觉得,就是职务发生变化,也不会离大家太远,还会与大家一起奋斗;说太遗憾,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工作还需要不断改进,我还想完成很多应该做和正在做的工作,还想亲身经历南江的建设和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说太沉重,是因为汶川的地位太特殊,灾后重建的责任太重大、意义太深远,到汶川工作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我唯恐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灾区人民的期盼。

组织上安排我到汶川这样举世关注的地方工作,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培养和信任,也是对南江各级干部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南江建

设和发展的肯定。面对组织的信任,我别无选择,只能壮士断腕、一往无前、坚决服从。市委决定由张长云同志主持县委、政府全面工作,这是组织对南江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张长云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水平很高,工作阅历丰富,熟悉南江县情;张长云同志为人正派,作风朴实,关心同事,爱护干部;张长云同志谦虚谨慎,胸怀宽广,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我坚决拥护。我更相信,县委、政府一定能够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把南江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2003年8月,我来到美丽南江。转眼间,已在南江工作和生活了5年多时间。此时此刻,即将与朝夕相处的同事告别,与同甘共苦的朋友告别,与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告别,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许多情景历历在目,许多往事倍感亲切。

5年多来,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与县级四大班子领导成员一道,组织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重大发展战略,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秉承巴中精神的鼓舞,顺应南江人民的愿望,加快构建文明富裕、和谐活力新南江,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事业较快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南江先后多次获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国家相关部委、省市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5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形成的决策部署、落实的工作措施、取得的发展成果,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凝结着县级四大班子领导成员以及全县各级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和顽强拼搏。在此,我向与我和衷共济的县级四大班子成员,向全力支持我的各位老同志,向无私奉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的人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二)南江的山山水水,南江的风土人情,南江的一街一巷,南江的一草一木,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始终浮现在我的眼前。南江人民的殷殷深情,已经融入我的血脉之中!

5年多来,我深情地爱上了这片热土,深情地爱上了南江人民,全身心地融入了南江这个大家庭,和南江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回首往事,无论是朝阳新区开发,还是老城形象提升;无论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还是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无论是大年三十与老百姓团年,还是深更半夜和农民工谈心;无论是抗击冰雪灾害,还是应对特大地震;无论是抗洪抢险的紧要关头,还是特大交通事故的应急抢险;无论是冰天雪地考察光雾山旅游,还是到省进京争取政策和项目;无论是众志成城举办红叶节庆,还是群策群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南江的各级领导班子,始终以“特别讲大局、特别讲实干、特别讲付出、特别讲纪律”的精神支持我;我们南江的全体党员干部,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帮助我;我们南江的社会各界人士,始终以和谐宽广的心态包容我;我们南江的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以苦干实干的精神鼓舞我!

所有的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教育了我,考验了我,锻炼了我。大家赋予了我科学决策的智慧,给予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让我有使不完的干劲、累不垮的精神、干不厌的工作!大家像亲人、像兄妹一样理解我、包容我、支持我、帮助我,我们成了坦诚相处的同志、和谐相处的朋友。我忘不了在这片热土上与大家并肩战斗的日日夜夜,忘不了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忘不了大家的深情和厚爱!

(三)5年多来,共同的事业让我们走到一起,共同的信念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为了南江的发展,我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一起担负责任、承受压力,一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起加班熬夜、通宵达旦,一起分享喜悦、庆祝成功,这1946个日日夜夜,使

我们成为感情真切的同志,成为同舟共济的同事,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5年多来,我们相识、相知、相处、相助。我真切地感受到:南江的干部,是一支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的队伍,是一支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队伍,是一支开拓创新、勇往直前、不胜不休的队伍。这支队伍,是南江发展的引擎,是南江进步的支柱,是南江跨越的脊梁!

能够在这个心齐气顺、谋事兴业的干部队伍中工作,与大家一起奋斗,我深感荣幸和自豪!我留恋直接为南江人民服务的岗位,留恋南江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留恋南江这个特别能战斗、特别有作为的团队,从心底里向南江干部群众对我的信任、理解、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四)5年多的时光,对于历史的进程是长河一瞬,对于南江的发展是弹指一挥,对于我个人是生活旅程最愉快的时光,是人生征途最宝贵的经历,是从政生涯最难忘的岁月。

5年多来,我时常告诫自己: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埋头苦干,始终用真心对待事业,始终用真情对待群众,始终用真诚对待干部。在南江这块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倾注了我的汗水、流进了我的心血,融入了我的苦乐。虽然我和同志们付出了超常的辛劳和汗水,经历了少有的艰难和困苦,但只要对南江发展有利,对南江人民有利,我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在所不惜。5年多来,我时刻铭记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时刻以感恩之心报答组织和人民。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尽管我做了很大的努力,仍然还有许多想做好而没有做好的事情,仍然还有许多想干而未来得及干的事情。尽管如此,同志们仍然十分宽容、十分体谅、十分理解,我深感内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虽然过去的一切我无法改变,但会启迪我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党的事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5年前,因为工作需要,我踏上了南江这片热土;今天,还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又将前往异地他乡。

汶川,曾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让汶川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抗震救灾的难点、恢复重建的重点、余震不断的源点,不少人望而却步、心惊胆寒、为之震撼„„“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到汶川工作,无疑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关切,无疑会承担着更大的压力、承载着更多的责任,经受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考验,面对最悲壮的历史、最艰难的岁月、最严峻的考验,我一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汶川广大干部群众,共克时艰,千日奋战,加快建设汶川灾后美好新家园。

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是原生态的家园、大熊猫的故乡,是羌藏文化的集聚区、大禹治水的发源地。汶川与南江同是地震重灾区,同是旅游黄金线。此去汶川,我将成为南江父老乡亲与汶川干部群众友谊的桥梁;此去汶川,我将把南江干部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带到汶川;此去汶川,我将时刻恭候南江的同志们、朋友们到汶川传经送宝、再叙衷肠。

(六)奋斗送走岁月,离别留下真情。今天,我在这里和同志们深情道别,和南江人民深情道别,和这方热土深情道别,使我更懂得了人间蕴涵的真情、事业寄予的重托、岁月留下的痕迹。今后,无论我走到那里,南江这块给我太多感动和真情的土地、这些给我太多理解和包容的干部、这方给我太多关心和厚爱的人民,我都会永远回忆和珍藏。南江的每一步发展,我都会关心支持;南江的每一点变化,我都会高兴喜悦;南江的每一个进步,我都会受到鼓舞;南江每一位干部的成长,我都会由衷高兴!

回首过去,我虔诚敬仰南江这片广阔而深邃的天空!我真诚感谢南江这些勤劳而勇敢的人民!我深情眷恋南江这块深厚而炽热的土地!

展望未来,我衷心祝愿南江明天更美好!

篇2:重庆市委书记调任原因

(2010年11月3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县上举行如此隆重的欢送宴会,我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县上“四大班子”和乡(镇)、部门负责同志全部参加,既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我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对我个人的认可和关爱。说心里话,多年来的工作和交往,使我对这片土地有了难舍的情怀,与大家有了挚真的情谊。别离之际,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此时此刻,我最想用这么“三句话六个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首先是“感谢”。站在这里,我不禁回想**这十年走过了一段很不容易、很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上“四大班子”和各级各部门同舟共济、艰苦创业、务实奋进,大力实施,办成了一些大事、实事、好事,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民计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咱们有一个善打硬仗、团结和谐、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凝结着在座的大家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向长期以来关注和支持**发展、信任和帮助过我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1和最衷心的感谢!

其次是“留恋”。说实话,在咱们**工作的这十年,是我最充实、最难忘的十年。十年间,令我最荣幸的是,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给了我干事创业的平台;令我最踏实的是,在改革碰到阻力、发展受到影响、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的理解、包容和信任,给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令我最欣慰的是,有了这么多的好同事和好朋友,给了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今后,无论走到哪里,**的发展我会时刻关注,我们的友谊我会永远铭记。

再次是“希望”。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在**工作的这十年,我尽绵薄之力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包含,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把它干好;二是希望大家在新的县委、县政府班子领导下,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务实作风,抓住机遇,团结进取,扎实工作,把**的事情办得更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三是希望**、**两个兄弟县今后加强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最后,衷心地祝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富更好,**的未来更美更好!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篇3:重庆市委书记调任原因

——马世忠

《财经界》:“十一五”时期, 是平凉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 您能谈谈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马世忠:“十一五”时期, 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上各项决策部署, 全力抓发展、促和谐、保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许多新的重大突破, 成为平凉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一是坚定不移上项目、扩总量、调结构,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认真落实“跑上去、争回来, 走出去、引进来, 沉下去、干起来”的工作措施, 使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落户平凉。二是坚持不懈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 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大幅提升。始终把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围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西电东送枢纽和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全市煤电化运一体化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大会战全面告捷, 形成了以煤电为引领, 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业梯次推进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着眼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实施了一批景区景点建设及配套项目,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名片效应和“平凉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是持之以恒谋长远、夯基础、增后劲,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力争取实施了以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为代表的一批交通项目。四是持续深入抓改革、求创新、促合作, 开放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举办全国乡企贸洽会等重大节会, 组团参加各类经贸活动, 多形式扩大宣传推介, 招商引资步入了有选择性的引大、引强、引优新阶段。

《财经界》:平凉作为甘肃跨越式发展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您谈谈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重点?

马世忠:我们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出口创汇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 着力构筑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 积极创建西部循环经济、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 力争把平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在发展载体上:认真谋划实施亿吨煤炭生产工程、2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建设工程、生态平凉建设工程、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工程、25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建设工程、150万头肉牛繁育基地建设工程、交通体系建设工程、安全饮水体系建设工程、泾河川区综合开发工程、旅游产业开发工程、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工程、提升软实力综合建设工程等12个重大工程, 科学规划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产业示范园区。

《财经界》:平凉的发展确实如火如荼, 您认为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篇4:重庆市委书记调任原因

王蒙徽是江苏盐城人(1960年1月生),拥有工学博士学位和副教授头衔。他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两院院士、建筑学家吴良镛,毕业后留校工作,31岁成为副教授。1992年底,王蒙徽了解到广东等地尤其需要城市规划方面的人才,就向学院提出了到地方挂职锻炼的要求,后于1993年离开生活15载的清华园,南下广东番禺市挂职副市长,从此步入仕途。

王蒙徽在广东从政超过18年,先后任增城市副市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广州市番禺区区长;2004年升任汕尾市长,时年44岁成为正厅级干部;2008年转至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担任市委书记。任职广东期间,他还用四年多时间完成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王蒙徽在城市规划方面政绩颇多。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工作时,王蒙徽主持编制了150多项各类规划,开展了南沙开发区、广州大学城、国际会展中心、新白云机场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支持广州在2001年实现城市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目标。2000年,他还主持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主政云浮期间,王蒙徽又提出“云安”模式,使得地处偏远的云浮五次获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肯定。

篇5:五指山市委书记宋少华到学校调研

在五指山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 宋少华书记认真听取了学校校长的工作汇报, 并详细了解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宋书记指出:学校基建没有问题, 只要有地方, 按程序走, 学校所缺的场所都可以建起来;教师年龄结构偏大, 这是目前我市各学校都面临的实际问题, 主要是教育系统教师整体人员过多, 一时不能输入更多的新鲜血液;缺岗的高中教师、心理咨询师, 学校、市教育局可以制定招聘方案报送市委市政府研究逐步解决, 学校、市教育局可以直接到师范院校招聘, 并发动住我市的候鸟老人的子女报考, 这样招聘来的教师就比较安心工作, 确保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关于自聘人员参保的问题, 学校可以把一些不适合当教师的老师转岗当保安或者教辅人员, 这样就不会增加学校的开支, 还可以腾出教师编制。

针对思源实验学校寄宿制学校学生往返交通补助不够, 教师的绩效工资偏低, 学生有厌学辍学的问题, 宋书记指出:学生往返交通补助不管路途远近一个样, 这值得好好研究并认真解决;教师的绩效工资是按照省的有关文件统一拨付给学校的, 但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量与非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有本质上的差别, 我们可以设立一些激励机制, 让干得好教师或者管得好的学校得到更多的奖励, 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控辍保学”工作是学校每学期都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把学生辍学的问题解决好, 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 重复走上父辈没有文化的老路。

篇6:市委书记怎么当

现实中,市长、市委书记该怎么当,书记如何与市长处理好关系?在这方面,恐怕很少人敢说自己是“独有心得”的。要我讲我也不敢,但我想,曾任广东省中山市委书记的谢明仁同志应该是够格的。谢明仁的书记品格,值得大书特书。

谢明仁当县长时,善于置身田间工厂,与下级面对面,开的是现场办公会,用脚走路,用嘴说话的时候多,工作风格风火干练。谢明仁当书记时,却善于带着问题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开的是调查研究座谈会,用耳朵听建议用脑袋思考问题的时候多,工作风格变得深思熟虑。在我的脑海中,谢明仁的随身物品有三件:草帽、毛巾、笔记本。草帽、毛巾,是当县长时的随身物品;而笔记本,则是当书记时的随身物品。

谢明仁当书记时,从来不会抢市长的活干。记得1992年9月,朱镕基到中山视察工作。在向朱副总理介绍情况时,我们都以为是谢书记作汇报。按官场惯例,如此重要的节骨眼上,许多人一定是抢出风头作汇报,以表现自己的工作思路。但出乎意料,谢明仁坚持全程由汤炳权市长作汇报,自己却一直做主持,并专心记录朱副总理的插话。

谢明仁调研很有个性。他总是单枪匹马,不带其他中层领导,只听对方发言表述观点,甚少中途插话与发言者辩论。他十分重视记笔记和整理笔记。笔记本上一页页记得密密麻麻,一圈一圈画得像个地图。他是当时班子成员中笔记本使用率最高的。每次调研后所作的大会报告,都是他自己整理的。谢明仁所作报告,也定是他深思熟虑的观点,句句实话,从不“穿靴戴帽”。

谢明仁擅长调研,而且善于把上级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落实。他有静下心来读书的本事。我与他同路时,经常可以从中领悟到他读书的心得。许多时候,我就是因为听了他的读书心得,再到书店买他推介的书。

谢明仁花很多时间跟干部谈心。谈心时,你不必汇报工作,他只想了解你的想法和工作上的困难。谢明仁说的话,总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没有半点装腔作势,听了之后,总让你有解释空间,让你有考虑余地,让你如沐春风。

在个人利益上,谢明仁严格要求自己及家人。计划经济年代,他抽烟很凶,但都是八分钱一包的“电车牌”或一角五分钱一包的“大中牌”,许多时候,还是抽起自己动手卷的“生切烟”。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有送进口烟作为礼品风气时,他却把烟戒掉了,让许多“烟酒朋友”根本无靠近的机会。他也甚少出现在朋友的饭局中。要出现,也一定是在很适合的时间、很适合的地方。

在當下,像谢明仁这样的市委书记或许还不少,真希望书记们能多现身说法,让大伙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摘自《南方周末》)

篇7:重庆市委书记调任原因

《中国外资》:宜都市有哪些地域优势?宜都市的对外开放及加快融入是从何时开始的?

宋文豹:宜都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 古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 今有“三峡门城”之美誉。宜都市地处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 焦柳铁路贯穿南北, 黄金水道连接西东, 两座长江大桥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 从市区到三峡机场只需20分钟。有长江四大煤炭中转港及九大水铁联运港之一的枝城港, 在建的沪汉蓉高速、宜万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 将使宜都成为我国中西部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独特的地域优势, 为我市的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只有充分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 抢抓机遇, 筑巢引凤, 才能使地域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

宜都市位于长江三峡旅游与清江流域旅游的节点, 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大量的奥陶纪石林、溶洞、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址, 正在申报省、国家级地质公园;同时, 宜都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中国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城”等旅游项目已获国家批准。这些项目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适宜发展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等文化旅游产业。

宜都是一个内陆山区县市, 耕地面积少, 农业不是优势, 但工业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基础。五十年代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宜都工业区, 六十年代一批三线军工企业相继迁建宜都, 改革开放之初, “五小”工业蓬勃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宜都曾辉煌一时。但从“九五”开始, 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结构性矛盾的制约, 一批“五小”工业相继淘汰出局, 大部分三线企业从宜都转移出去, 下岗职工大量增加, 税源严重萎缩,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在实践和争论中,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宜都的优势和希望仍然在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必须借助外力, 招商引资。以2001年楚星公司零资产转让给湖北宜化为标志, 实施国有集体资产租赁招商、产权招商、存量招商等方式, 吸纳2亿多元民间资金进行资产重组, 盘活存量资产3.5亿元, 新上了一批重点项目, 累计为1.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岗位。以“产权置换、身份置换”为重点, 彻底完成了900家市直工商、乡镇集体企业的的民营化改革转制, 将有限的资源向新落户企业、新引进项目聚集、倾斜, 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2007年宜都市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市”称号。

《中国外资》:政府是从哪些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投资软环境的?

宋文豹:服务环境是竞争力, 也是生产力。新一轮的县域经济竞争, 说到底就是环境的竞争, 是综合素质、行政效能、诚信水平的竞争。近年来, 我们坚持“执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理念, 从2004年以来就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中狠抓效能建设, 全力打造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一年一个主题, 扎实推进。先后已经开展了“项目建设落实年”、“执政能力建设年”、“机关干部作风转变年”和“工作创优年”等系列活动。先后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决策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制定了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评价、部门工作绩效目标管理、公务员绩效考核、特色工作考评等四个评估体系。出台了《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损害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规定, 上下形成了“依靠制度提高执行力, 依靠长效机制推动效能创优、工作创优”的激励机制。以“守信、敬业、融和、厉行”的宜都精神, 优化政风, 纯化民风, 净化商风, 全力打造“人本宜都”、“诚信宜都”、“平安宜都”、“文明宜都”。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都得到了投资者的一致好评, 先后吸引了全国5家上市公司和国内外20家大企业、知名公司入境落户。东阳光、华新水泥等企业每年追加投资额均在20亿元以上。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在宜都的投资额已由2001年的1.28亿元达到去年底的20亿元, 其中, 自备热电厂、红霉素、人工胰岛素等6个项目于今年4月份同时开工建设, 总投资超过80亿元。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 (右一) 在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宋文豹 (中) 的陪同下视察湖北天峡鲟业公司

《中国外资》:近年来宜都市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招商引资工作步入快车道, 是否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呢?

宋文豹:的确是这样, 宜都的发展历程正是“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的验证。回顾这近年招商引资的实践, 大致有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工作重点放在嫁接、改造和盘活现有的国有集体企业上, 2000年底, 先后引进10家外来企业对我市10家骨干企业进行了盘活、改造和整合。“遍地开花”式的招商使一批企业走出了困境, 奠定了我市工业发展的基础。2、转型阶段。我们着重在培育县域经济的新增点和转变县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六个转变”为重点: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遍地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招管一体”向招管分离转变、“各自为阵”向园区承载转变、“政策效应”向环境创新转变、一般奖励向科学考评转变。科学有效的定位、管理和激励, 使招商工作在引进独资企业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引进的“重量级”项目:宜都东阳光、宜化楚星、华新水泥等, 这些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 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市工业发展徘徊不前的状况, 有效地改善了工业结构和投资结构。3、发展阶段。从2005年开始, 我们以“土地不赠送、税费不减免、就业不特殊、环保不让步”从手, 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科技含量、节约资源、产业配套、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大中小协调发展为标准, 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准, 推动招商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随着一批消耗小、污染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的重大项目的引进, 我们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 一批能人带一批项目, 活一方经济。近几年, 围绕重点项目——支柱产业——板块经济模式, 大招商, 招大商, 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龙头作用凸显。我们在培植“大树”的同时, 也注重栽好“小树”, 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搭建平台, 使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 宜都从一个农业大县成为湖北省工业强市, 从“五小”工业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市) ”称号, 连续两届蝉联全省第一,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名列中部百强县市第42位, 被推选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14大范例之一。

《中国外资》:目前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如何?面临哪些机会与挑战?

宋文豹: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引来深圳东阳光、湖北宜化、华新水泥、浙江丰岛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宜都。具体体现在“四个一批”:一是引进了一批资金。共引进投资过百万元的项目200多个, 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5个、引进外资项目10个, 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0家, 累计利用外资1亿美元。二是引进了一批技术。共引进、组织实施88个技术创新项目、64项科技攻关项目, 开发新产品154项, 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4个, 申请专利67项, 授权专利20项。其中, 东阳光生物医药公司创新研发的一项技术”, 被列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重点项目。全市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3件。三是培植了一批骨干。目前全市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08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8家 (过10亿元3家) 、纳税过千万元企业8家。四是壮大了一批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 大力发展化工、能源、医药、建材、电子及电子材料5大主导产业, 改造提升机械、纺织、食品加工3大传统产业, 形成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5+3”特色产业格局。目前, 宜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

篇8:重庆“还债书记”落马悬疑

“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国庆节,希望不是我们老百姓多虑了。”

2006年10月初,本该热闹的国庆节假期在重庆市铜梁县却显得意外“冷清”。按照铜梁县退休老干部赵和平(化名)的说法,往年国庆节县里都是张灯结彩,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应接不暇,“但是今年连标语都很少见到,实在有些不正常”。

赵和平说,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可能是因为“2006年5月县里刚刚经历了一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原县委书记马平由于受贿被革职。2006年8月30日,重庆市人大召开主任会议,决定许可检察机关对马平采取刑事拘留、逮捕强制措施。

在中国的反腐浪潮中,一位县委书记落马不能算是太大的新闻。可是,这个马平却有点儿不一样。由于提出“新官要理旧事,还债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他曾经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县委书记的还债新论

拥有81万人口的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部,是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的故乡,这里因技艺精湛的纸扎彩龙和气势磅礴的龙舞, 被冠以“龙都”之美誉。

2004年12月7日,是铜梁县国土局局长王清伟任职以来最开心的一天。他向《重庆晚报》记者表示:“当天县委、县政府在15个乡镇向914户村民发放了拖欠农民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费,共计930余万元。看着农民那个高兴劲,我感动得直想流泪!”

王清伟称,自他上任以来,很少高兴过,铜梁县国土部门累计欠农民征地拆迁款六、七千万元,有些欠款长达10年之久,“人家天天找上门来闹,个别极端的人甚至喊着要去自杀。”

铜梁县建委主任胡胜利也表示,2002年10月他任职伊始,建委系统共欠外债3185万元,“说来有点委屈,这几千万外债没一分钱是我任上欠的,可债主只找我。但话说回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我哪来钱还?但必须想办法还。”截至2005年1月,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建委系统累计还款3030万元。

一名官员回忆说,那几年庞大的债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群众上访时有发生,有些乡镇干部和教师长达半年发不出工资,干群矛盾尖锐。

“政府形象遭遇公信危机,严峻地考验着执政者的勇气与魄力。”时任县委书记马平经过深入调研后多次公开表示,“新官理旧事,还债也是政绩。”

对于为什么要还债,马平表示:债不还,它会永远背在你身上,这实际上是对执政党唯物史观的考验;现实的财政非常困窘,你还戴着镣铐跳舞,跳得动吗?

县里很多干部当时并不理解:凭什么要由我给上一届揩屁股?马平说:“债务从表面看是欠老板的,但最终是欠广大农民兄弟的。敢不敢正视历史遗留问题,敢不敢把还债视为政绩看待,不仅是责任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他告诫下属,不求官做多大,但求百姓不骂,“如果听任本届不管往届事,任由债务高悬,老百姓是要骂娘的,最终损害的则是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形象!又何谈构建和谐社会?”

2000年,马平由彭水县调任铜梁县委书记,他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7亿多元的债务。但到2004年,县里已偿还共5个亿。从理论上说,铜梁县历年的老债务到此仅欠两亿多。铜梁县财政局局长熊泽亮表示,“理论上说”的意思是:铜梁经济要发展,老债要清偿,适度的新债也会产生。而马平对新债务的意见是“关键是对适度的理解与把握”。

还债是政绩,欠债也是政绩?

铜梁县的“还债”事迹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迅速引起高层关注。2005年,全国人大、财政部调查组分别来到重庆市铜梁县,就其破解县乡债务问题进行调研。与此同时,河南省一个学习考察团也来到铜梁县。

当地媒体在2005年初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铜梁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最近若干年,变化的代价是负债,负债的代价是民怨。当我们的父母官意识到危害时,他们开始了坚决的行动与作为。”

马平说:“铜梁还债最重要的收获是找回了政府信用。”他认为,从经济学概念上来看,早就应该破产了,更谈不上信用。如果政府一旦失去群众的信任,就很难取信于民,很难管理辖区内的事务了。还清债务,让群众重新相信政府,相信党,这样的政府才能是人民的政府。

然而,就在马平“还债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还在大张旗鼓推行之时,他自己却“出事”了。2006年5月,马平因经济问题被双规。8月7日,经重庆市纪委和市检察院初步调查,发现马平在担任铜梁县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数额巨大,随后检察机关决定对其立案侦查。

一个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还债”书记突然落马,他的“还债”理念一时成了当地的一个敏感的话题。

铜梁县的一名官员说:“其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思考,马平书记如此高调地‘还债’,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前任书记的感受,这样会不会在两位书记间产生一种微妙的政治矛盾呢?所以对于马平书记‘出事’这件事情,目前基本上没有人敢公开身份说话。”

所谓的“欠债人”,即马平的前任、现任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的史大平。铜梁县一名官员认为:“不要认为欠债的官员就是有问题的官员,要看是什么原因欠债,铜梁县如果当时不欠点债,很难有后来的大发展和大转变”。另一名官员看法是:无论是“欠债”的史大平,还是“还债”的马平,都是经过上级党组织考察和任命的干部,他们的工作应该有一种延续性,“无论是‘欠债’还是‘还债’,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是份内工作。如果一定要‘论功行赏’,我认为只要是出于公心在工作,不仅积极还债是政绩,敢于欠债同样也是政绩。”

这名官员同时强调,之所以自己有这样的评价,并不是想为史大平开脱什么,事实上史大平能够从铜梁县调任江北区,足以说明他在铜梁的工作是得到上级党委认可的,“相反令人遗憾的是马平,不但工作没有完成,而且可能成为阶下囚……”

“平稳过渡”中的理念冲突

“以前马平书记在的时候,我们全县的领导干部都积极围绕他的执政理念工作。今年5月他‘出事’后,新书记上任,县里并没有出现什么混乱,大家的工作仍然正常进行。尽管私下里情绪也会有些影响,但是都没有表现到工作上。”铜梁县委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他认为这样的“平稳过渡”显示出党委政府在政治上越来越成熟。

2006年6月6日,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马儒沛在铜梁县领导干部大会上说,铜梁个别领导干部所犯的错误,要与对铜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评价区分开来;市委对铜梁这些年的发展成绩是肯定的,对铜梁的“四大班子”整体和广大干部队伍是肯定的。他表示,铜梁有今天的发展现状,是历届班子不懈努力的结果,其中有个人力量,但更多的是集体智慧;铜梁个别领导干部出问题,给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2006年10月11日,现任铜梁县委书记魏寿明主持召开了县行政区划调整暨换届工作会,将原有的8个乡、25个镇调整为3个乡、22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另外还将原有568个自然村调整为282个。魏寿明表示,此举是为了解决铜梁县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巩固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06年5月马平被双规后,新闻媒体对其本人及其执政理念的热切关注突然间全部消失。重庆市一名官员说:“这也不难理解,马平现在已经是一名问题书记,还可能成为一名罪犯,所以无论官方还是媒体突然哑语也不为怪,但可惜的是他的那些执政理念很可能不会再原样延续了。”他表示,就现时期而言,“新官要理旧事,还债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还有必要继续提倡,否则许多已经形成的执政困局很难改变。就铜梁县本身而言,新任县委书记魏寿明会不会继续这样的执政理念现在很难猜测,而且外界也不可能对其提出要求。

在2006年10月的重庆市,马平案件已经显得异常敏感,但是也有意外之处:《重庆晚报》在2005年1月发表的《不富的铜梁:三年还债五个亿》长篇报道,在马平被双规后两个月、即2006年7月荣获“2005年度重庆新闻奖二等奖”,该报道内容对当时仍然在位的马平书记的执政理念和各种工作事迹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报道和分析。

篇9:重庆市委书记调任原因

2月15日下午,唐山市委书记焦彦龙来到2路驾驶员郑玉晓的家中,为辛勤工作在公交一线的广大职工送去了新春祝福。焦彦龙向郑玉晓以及全市劳动模范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说,唐山是全市740万人民共同的家园,把唐山发展好、建设好,需要每一个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各自岗位上爱唐山、作贡献。劳动模范是全市劳动者的先进代表,希望大家进一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本职岗位上再创新的业绩。希望广大公交职工要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发扬劳模精神,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唐山经济建设发展进程和服务“世园会”工作中发挥好城市窗口的作用,为全市职工做出榜样。

篇10:履新厦门市委书记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于伟国无疑是此波福建高层人事大调整中最受关注的一位副省级官员。现年45岁的他,山东文登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其是少有的具备中央、省、市三级工作经历的副省级官员。

于伟国曾在中央机关工作十多年。1991年5月至1995年8月,他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并以正处级及副厅级身份担任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秘书。1995年8月,于伟国“空降”厦门,先后任市长助理、副市长。1999年“远华案”爆发,他升任厦门市委常委,此后历任市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等职。2005年后任福建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部长,次年11月跻身省委常委。

上一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山居岁月650字读书感悟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