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诗古诗词

2024-05-16

琵琶诗古诗词(共8篇)

篇1:琵琶诗古诗词

诉衷情·琵琶女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译文翻译

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释解释

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一丝风》、《诉衷情令》等。有唐词、宋词之分。唐词有单调、双调两体。宋词皆双调。

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此处借指琵琶女。

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

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幽恨:深恨。

莹玉:形容皮肤洁白。莹:玉色美石。

鬓梳蝉:将鬓发梳成蝉翼的形状。

绮(qǐ)窗:雕画美观的窗户。

素娥:传说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

故故:故意或特意。唐、宋时口语。

婵娟:美好的样子。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该词是苏轼在宋道的家中见有女弹奏琵琶有感而作,同时作《宋叔达家听琵琶》一诗。

诗文赏析

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苏轼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始弹奏。听去果然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古人形容歌声响亮和美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苏轼再加变化,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是恰切不过,而又有创新意味的。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诗人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这句诗的启发,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由于受到词调字句的严格限制,苏轼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样在《琵琶行》中对另一个琶琶女的绝技展开描写,而只是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说琵琶女技艺高超,还表现在:“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能把一个闺中女子内心深微、复杂的感情,都通过琵琶弹奏的乐曲传达出来,让苏轼“分明”地加以体认,这是很精湛的技艺。这两句虽然同样写听觉感受,却从曲调传写的情感(或心理内容)着眼,因而并不显得重复,而且多少接触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暗含着苏轼对她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上片写琵琶女,句句紧扣“琵琶”的弹奏,寥寥几笔,就能给人以比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转换角度,写琵琶女的外形美。过片“肤莹玉,鬓梳蝉”两句,从正面着笔写琵琶女的肤色白皙和鬓发俏丽,像是电影中的两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琵琶女外形的美丽。接下去“绮窗前”一句,像是写了一个侧影,与上片联系起来看,这该是琵琶女弹奏之处,原来那美妙动听、曲传幽恨的琵琶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所以这一笔虽已虚化,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结尾以明月来衬托,使琵琶女更显得天姿国色,美丽动人。妙在将明月人格化,说明月在今夜特意随人行走(当明月发现琵琶女之后),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谁更美好呢。这是苏轼听到琵琶女弹奏时,恰好见到当空的一轮明月,灵感突发,因而获致的神来之笔

从全词来看,上片为主,而下片为宾,下片所写的人的外形美,对于上片所写的技艺之精、乐声之美来说,也是一种衬托。苏轼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这是作品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篇2:琵琶诗古诗词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

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澒声少得似雷吼,缠弦不敢弹羊皮。人间奇事会相续,

但有卞和无有玉。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逢人便请送杯盏,

著尽工夫人不知。李家兄弟皆爱酒,我是酒徒为密友。

著作曾邀连夜宿,中碾春溪华新绿。平明船载管儿行,

尽日听弹无限曲。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

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撚。我闻此曲深赏奇,

赏著奇处惊管儿。管儿为我双泪垂,自弹此曲长自悲。

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

风雨萧条鬼神泣。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月寒一声深殿磬,

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

自兹听后六七年,管儿在洛我朝天。游想慈恩杏园里,

梦寐仁风花树前。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

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暂辍归时寻著作,

著作南园花坼萼。胭脂耀眼桃正红,雪片满溪梅已落。

是夕青春值三五,花枝向月云含吐。著作施樽命管儿,

管儿久别今方睹。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

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

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

我为含凄叹奇绝,许作长歌始终说。艺奇思寡尘事多,

许来寒暑又经过。如今左降在闲处,始为管儿歌此歌。

歌此歌,寄管儿。管儿管儿忧尔衰,尔衰之后继者谁。

继之无乃在铁山,铁山已近曹穆间。性灵甚好功犹浅,

篇3:从《宋诗选注》看古诗评注

现今市面上最常见的全集或选本粗略可分两种:一是专业繁体字注本, 封面朴素而内容绵密, 校注等基本工作相当仔细, 借钱锺书评黄庭坚的话说:“只提防平常的字句里有什么埋伏着的古典, 草木皆兵, 你张我望。”二是普及大众的简体字本, 冠以类似“新评”字样, 大有与时俱进的意思, 按原文、注释、评析的顺序排位, 一目了然。《宋诗选注》区别于上述两者, 不仅在明出处、校对、注义注典的传统基础上串讲语意、诗艺, 其被奉为经典的原因多少还和风趣诙谐语言特色有关。

《宋诗选注》按诗人短评、原作、注释的流程编写:短评相当一部宋诗简史而非诗人简历, 原作选择原创、富有生命力的诗作, 注释虽身兼评论功能, 确切地说应称为“评注”。本人以为这比时下通行注、评分家的体例更适宜读者, 扫除字面障碍、打通意脉同时进行, 评析点到为止、少作套语, 省去读书时翻页寻章摘句的功夫, 提高阅读效率, 也能方便玩味佳句, 腾出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钱锺书甚至有数目可观的诗篇只字不注, 像选范成大的五首就有两首空白, 其一《碧瓦》“碧瓦楼前绣幕遮, 赤桥栏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 不雨棠梨满地花。”暮春的明丽景色已无需白话累赘, 空白反而可以收到散文解释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若担心会有读者不通文墨又无此类似生活经验, 除了文化教育的问题, 当有无意于诗词鉴赏而只拿书本装潢门面的嫌疑了。如同有人反对古诗词英译一样, 精妙的诗句即使是用精妙的散文也无法真实再现, 就像一座精密无比的微型机械, 好容易费了力气拆下零件换成中型尺寸重新拼装, 部件之间是否依旧咬合紧密姑且不论, 这大个头肯定已完成不了从前人们交付的任务了。

当然, 也并非所有看似简易的诗作都该把评注权交给读者, 倘若如此一言不发, 难免会落个偷工减料的骂名。钱锺书略去不注的多为闲逸流丽的写景诗篇, 偶尔因时过境迁难以把玩的古董, 解决了个别字后甚至不厌其烦地整句今译。例如对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句“阴沉画轴林寺间, 零落棋枰葑上田”, 再注完“葑”、“葑上田”, 又举范成大的“小舟撑取葑田归”帮助了解, 终究不够放心, 于是直接说:“这一联写暮色黄昏的时候, 阴森森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所寺院, 黯淡得像一幅退了颜色的画, 而一块块架田又像棋盘上割了来的方格子, 零星在水面飘荡。”

注与不注, 少注与多注, 实是编者对阅读群体的预期, 根据接受水平的高低待价而沽的结果。如何把握这样的“宏观调控”, 笔者以为站在读者的角度多多思考为宜。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宋诗选注》不可不提一点, 注释里随处可见的文献资料异常丰富, 别集总集自不必谈, 经部、史书到笔记、小说, 几乎无所不包, “钱注宋诗直接征引过的宋诗总集有11种、宋代诗文别集169种、类书8种、宋人笔记45种、宋人诗话著作20种, 方志2种。这还不包括那些查阅过而没有征引的宋人著作, 也不包括已征引的宋以后和宋以前人的著作……编一个中小型的选本, 却寻找利用这么大的选源, 恐怕是前无古人的。”

坚实的文献基础, 加之以通贯古今的修养, 使得评注少有当下许多教条式的单薄无味, 有时还带着似乎与古人熟识的语气调侃道:“也许可以附带说, 张耒是个大胖子, 黄庭坚《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诗里就取笑他‘六月火山蒸肉山’。”在选择诗注资料时打破常规, 小说、词曲也统统囊括在内, 例如《催租行》“草鞋钱”一条:“早见于唐代禅宗的语录……宋代以后, 这三个字也变成公差、地保等勒索的小费代名词, 就是《儒林外史》第一回所谓‘差钱’。元曲里岳百川的《铁拐李》第一折写差人……”有时却也不多唠叨, 只附一句有助理解诗作意旨的带过, 如《勿愿寿》注里提到“从《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所谓不是‘长寿’而是‘长受罪’这个新角度去写”。等到像“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脍炙人口的句子, 似乎有兴趣想称赞, 又不想绞尽脑汁劳费口舌, 干脆使出金蝉脱壳的招术, 先道“这种景象前人也描绘过”, 一口气举出一串类似句式的例子, 让古人之间打擂台, 末了轻轻一句“不过要到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结案。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徒劳用精妙的散文改写佳句, 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其生成的可能途径, 避免了神化佳句。钱锺书的幽默没有落入油滑的俗套, 这种踏实客观的态度起了关键作用。

治诗贵能以情度情, 《宋诗选注》序里很清楚地提出不选标准, 第一个就是“押韵的文件不选”。对诗歌和史料的关系, 即如何看待艺术和真实, 钱锺书并不赞同单凭内容是否信实来判断价值, 真实并非为艺术的唯一标准。换评注者在追问文字意义, 考订历史时, 还要去体会、去揣摸古人的心情和事物。范成大的《州桥》就在序和注里被反复作例子强调。“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注下根据《揽辔录》、《攻媿集》等一列史料笔记断定“没有遗老敢在金国南京的大街上拦住宋朝使臣问为什么宋兵不打回老家来”, 而只是“传达了他们藏在心里的真正愿望”。推断在序中讲解得入情入理, 在没有历史证据的情况下怎样避免评注发生穿凿附会, 不妨是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其次是“把前人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 《宋诗选注》讲究原创生命, 西昆体和江西派总被提及作反面教材。源远流长的诗歌作品里, 常常会发生后人与前人以及同时代人之间的作品在遣词造句、形象意思上类似或相近的状况。于是产生了界限模糊的问题, 像暗合与明犯、模仿与抄袭、点铁成金和偷梁换柱, 在评注时将更加难以把握, 一般的注本几乎是避而不提的。而钱锺书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用法的分析方式, 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他先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用法“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 罗列唐诗后笔锋一转, “于是发生了一连串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选定‘绿’字是和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 终于向唐人认输呢?”如此斗胆在注释里不断质疑古人的创作心理过程, 钱锺书想必是第一人的, 从侧面也能看到一个饱读诗书的名家仍然怀着孩子般的好奇, 孜孜以求的可贵品质。

摘要:《宋诗选注》成为现今宋代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除却体例内容、语言特色、大家名气等因素, 必然有其特殊的一面。本文试分析其评注的态度和方法, 希望借鉴其可取之处, 提升治学的修养和思路。

关键词:《宋诗选注》,评注,态度,方法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宋诗选注[M].三联书店, 2002.

[2]王友胜.五十年来钱锺书《宋诗选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文学遗产, 2008 (6) .

篇4:琵琶诗古诗词

2005年全国卷(黑、吉、桂)就白居易的诗《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设题,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案中说三、四两句异于常人写法,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样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2007年江苏卷就辛弃疾的词《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设题,问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一般送别诗上片写送别,下片抒情以“别恨”为主调,但是本诗作者笔锋拗转,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即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在现今这样一个各行各业呼唤创新的时代,高考命题人这样做体现了他们的良苦用心。本文试将另几类反弹琵琶诗一并选出作简析,以便广大考生有备无患。

一、避开意象常义。诗歌中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有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如“梅”这一象,由于古代詩人反复地运用,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梅”即是。但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将“梅”之义调整为“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以及“黄昏独自愁”的凄凉、不幸和孤芳自赏。

二、另挖抒情渠道。多数先写“景”后抒“情”的诗,在“情”的部分往往是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极少再夹写景或物寄托情感。但也有一反常态者,如柳永《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新意:不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三、重配情景关系。诗人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但也有诗人以喜景衬哀情,如此更见其哀。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眼前景色美不胜收,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从而反衬出乡思之深、漂泊之悲。另有以哀景写乐情的诗。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此凄凉之景,却反衬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

四、本体喻体换位。比喻手法,以什么比什么,人们有习惯的固定用法,但一些诗人常常颠倒本体与喻体,将本来的本体改成了喻体,将本来的喻体改成了本体。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以水喻眼波,以山喻眉峰,司空见惯:如“眼如秋水”、“眉如青山”;而作者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攒,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秦观的《浣溪沙》词云:“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梁启超曾将下阕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反弹琵琶,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煞是新奇。

篇5:琵琶行古诗白居易

作品原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 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 为 贾人 妇。遂命酒 ,使快 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 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 意。因为 长句 ,歌 以赠之,凡 六百一十六言 ,命 曰《琵琶行》。

浔阳江 头夜送客,枫叶荻花 秋瑟瑟 。

主人 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 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 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 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 慢捻 抹 复挑 ,初为《霓裳》 后《六幺》 。

大弦 嘈嘈 如急雨,小弦 切切 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 莺语花底滑,幽咽 泉流冰下难 。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 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东船西舫 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 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 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 妒。

五陵 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 不知数。

钿头 银(云)篦击节 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 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 买茶去。

去来 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 红阑干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 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 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 促弦 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

词句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的。

(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 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做。

(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的。

(10)快:畅快。

(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

(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 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创作。

(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

(18)凡:总共。

(19)言:字。

(20)命:命名,题名。

(21) 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2)荻(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的。

(23) 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的。

(24)主人:诗人自指。

(25)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一说移灯的。

(26)掩抑:掩蔽,遏抑。

(27)思:悲伤的情思。

(28)信手:随手。

(29)续续弹:连续弹奏。

(30)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的。

(31)捻:揉弦的动作。

(32) 抹:顺手下拨的动作

(33)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4)《霓裳》:即《 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5)《 六幺》:大曲名,又叫《 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的。

(36)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40)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41)幽咽:遏塞不畅状。

(42)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43)凝绝:凝滞。

(44)暗恨:内心的怨恨。

(45)迸:溅射。

(46)曲终:乐曲结束。

(47)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48)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49)舫:船。

(50)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1)虾(há)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2)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53)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54)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55)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指古代赏给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56)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57)钿(diàn)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ì):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58)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59)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60)颜色故:容貌衰老。

(61)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2)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6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4)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65)重:重新,重又之意。

(66)唧唧:叹声。

(67)呕哑嘲哳( zhāo zhā):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68)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69)暂:突然,一下子。

(70)却坐:退回到原处。

(71)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2)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3)掩泣:掩面哭泣。

(74)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创作背景

篇6:白居易的琵琶行古诗意思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得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得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得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得愤懑之情。下面是白居易得琵琶行古诗意思,请参考!

白居易得琵琶行古诗意思

作品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翻译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得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得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得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得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得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得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得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得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得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得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得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得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得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得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得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得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得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得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得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得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得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得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得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得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得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得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得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篇7: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

题解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送别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歌以情动人,而“送别诗”最适于抒发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纬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友情是除了爱情之外,最能充分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读书人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别诗”特别受文人钟爱,这众多的“送别诗”充满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无尽的感慨悲伤,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以说没有那种诗歌能够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如此多样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赠别之作也就经常成为诗词检测的选项。我们应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启迪我们读者的心智。内容解读 “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思想解析

“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我们在这里就不做分析。

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艺术特色

① 情景相融,在“送别诗”中自然景是诗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无论是“别前、别时”还是“别后”都与景相关,“别前”写景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别后”写景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

② 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是实,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是通过想象来写词人内心无限的悲情。

③ 对比和用典,“送别诗”中诗人总是喜欢用对比,对比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种有豪迈之气的“送别诗”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和抚慰。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就把历史和现实,自己和别人,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典故,强烈表述了诗人对世事蹉跎的感慨。

④ 细节描写,诗歌中最能打动人心莫过于那些让人动情的一举一动,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变化都足以感人肺腑,如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我们怎能为之流泪?如果没有“更尽一杯酒”,我们的心怎么能为之震撼呢?在“送别诗”中这种平实的不露神色的描写通常能让我们痛彻心扉。阅读方法探究

其实把握了“送别诗”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手法,我们只要“按葫芦画瓢”就行,在阅读时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就可以很快把握这首诗。

① 诗歌中送别的对象,对象不同,情感就不一样。

② 诗歌中提示的语句,提示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思想指向。③ 诗歌中情感的词语,是一首诗的核心,一首诗都会围绕这个核心。

④ 诗歌中写景的内容,是探究诗人情感最好的突破口。阅读实例举隅

2008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题目解析其实这首词的新丽要解析,首先要知道新丽是什么意思,新就是新颖,新奇,丽就是华丽绮丽,前者是从构思、手法来说,后者是从用语遣词来说,所以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所谓“新丽”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从构思中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情感基调很轻松甚至有写调侃的味道,从手法上用拟人把春拟为人可以和朋友一样送,并且可以和春住很奇特,还有想象也是很奇特,把山水等自然景观和人融在一起写,让我们不知道诗人是在送人呢还是送景,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很有意蕴;从用语上来看,语句对仗工整,特别是横聚千万等词句让人读后别开生面。2009年渭南市质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漫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①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②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解析: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比较标准的送别诗,作者先写别时,写了别时的情景,劳歌唱完朋友解行舟,此时看到的红叶青山和急流之水,很显然作者在这里写红叶青山是为了反衬离别时的哀情,也就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后面写的别后之景,诗人用漫天风雨下西楼这种景来写自己朋友走后内心的悲伤,后面的景是用以景来写情。

答案:①抒发作者的送别之愁情。②是用反衬的手法,并不是不协调,景色越美,越能衬托离别的难堪,是典型的乐景衬哀情。阅读练习

①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个“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② 阅读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言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 ①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风景秀丽。杜二甫,即杜甫②徂徕,山名;③李白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杜甫写诗怀念他。①海色明徂徕中明字有何妙处?

②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但感情基调明显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③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没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题:两首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李白诗中的愁事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来统领全诗,王昌龄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来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②明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徂徕山色主动来映照徂徕山,把山写活了,显得很有生气勃勃。第一首诗感情豪放乐观豁达,秋波句明净秀丽,抒发作者大观之情,飞蓬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杜甫深厚的感情,又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感情豪迈。第二首诗感情沉郁凄凉,凉风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上一层悲凉的气氛,文章句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无端被流放的同情。③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高考复习送别诗教学设计

龙连英 班级:湛江市语文1班 学校:遂溪三中 发布时间: 2011-12-10 19:40:49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课时安排:两课时 前置作业:

整理学过的送别诗并思考归纳:

1、送别诗的写作背景

2、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

3、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

4、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5、常用艺术手法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多情伤离别”,送别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离愁别恨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千百年来,这些慰人慰己的送别诗,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送别诗。

二、体验高考(2010江苏、天津、江西卷)

送 魏 二 唐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考查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考点解析:

1、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内容、情感、手法

三、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个体品味体验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一)回忆学过的送别诗。(多媒体显示)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 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归纳整理送别诗相关的知识:

1、送别诗的写作背景: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2、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①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②”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③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

(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

3、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

(1)、依依不舍的留念(感情基调: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感情基调:旷达刚健,乐观向上)(3)、坦陈心志的告白

4、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1)空间:长亭、灞陵、南浦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2)时间:黄昏、月夜、清晨、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3)景物:明月、夕阳、秋、杨柳、柳絮、杨花、春草流水、孤舟

5、常用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四、迁移训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篇8:琵琶诗古诗词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

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效创新了课堂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学习古诗词营造氛围,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大容量拓展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难度。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古诗词,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创造环境。

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出师表》一课为例,《出师表》是诸葛亮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提起诸葛亮,学生都知道“三顾茅庐”,而“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正是后主刘禅的父亲刘备,也有“白帝城托孤”一说。教师专门将《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的视频下载下来,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便能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进而将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自主研究古诗词内容,就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出师表》对学生来讲,理解难度偏大,为了降低其理解难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备课工作,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以投影仪展现出来,在大范围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难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创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真正含义。

二、挖掘古诗词背景,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领悟

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从学习古诗词中体验到乐趣,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然后自主地学习古诗词。

仍以《出师表》为例,通过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前预习感想,简单介绍《出师表》的创作背景。教师点名平时课堂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收集得到的信息,做出了如下回答:“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驾崩,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委婉恳切的言辞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可见,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之后,对古诗词的领悟提高了一个层次。在创作背景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并要求学生根据对古诗词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想,有学生说:“读《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再联想到党政干部行为,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

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创作背景,从创作背景出发,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实现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三、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想象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活动,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通过想象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丰富的形象美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古诗词的欲望。鉴于此,为了让学生对探究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联想环境,让学生在生动画面的刺激下产生探究学习古诗词的欲望。

现以《桃花源记》为例,全篇描写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生活画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丰富的画面感,如读“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学生脑海中呈现的景象是繁盛的桃花林和渔人“柳暗花明”的惊喜感和诧异感的画面。周而复始,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画面感,加强自己的代入感,从代入角色中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

上一篇:志愿者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下一篇:醉翁亭记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