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内容赏析

2024-05-24

《琵琶行》内容赏析(共12篇)

篇1:《琵琶行》内容赏析

《琵琶行》写作背景及内容赏析

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之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内容赏析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篇2:《琵琶行》内容赏析

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作于作者被贬江洲的第二年。诗中通过对一个歌女沦落身世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之情。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它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是叙述中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倾注于景色、环境、音乐之中,将人、事、景、情水乳效融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完整的艺术形象。

《琵琶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音乐的描写。我国古代描写音乐,一般总是着重于描绘演奏效果,稍进一步就是运用一些比喻,渲染演秦时的环境气氛。有的作品虽然也兼用几种手法,却仍使人不免有单调之感。如元稹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鸣咽流莺涩”。(《琵琶歌》)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生涩、低沉;李绅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悲善才》)精当地比喻了音乐的清丽动人;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以大胆地夸张展现了音乐的奇异,就是《明湖居听书》(刘鹗)中“三万六千个毛孔,便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美妙音乐,也仿佛只为写美妙动人的音乐,并无丰富深厚的内涵和统一的整体形象。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前所未有的高超才能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与人物的感情恰当地揉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音乐效果,注意把环境气氛和人物感情同时写出。

诗一开头,用富有特征的诗句,写出主客惨别、相对无言的悲剧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正在这充满萧索之感的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里先写特定环境,以无意中被乐声所吸引,衬托其效果惊人。歌女被邀出场首次弹奏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写听乐,以人们沉湎神往周围环境寂静,衬托其效果迷人。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由乐声写到听众,由满座听众到特殊听众,由特殊听众的外表写到内心情绪,由对眼前环境的联想一直写到对过去环境的回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三次听乐,以三种不同的方法写出音乐效果的惊人、迷人和感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而读者的心也随着她的动作起伏波动,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曲终时“收拔”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读者似乎能感受到“无声”处的“有声”,“无限心事”流于弦外,“却坐促弦”的“促”把琵琶女内心深处对作者遭遇的同情,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对现状的悲愤,对自己处境的伤感全揉进了音乐中,将主人公、听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同时推向了高潮。如此细腻地描写这些动作,既表现了歌女技艺的高强,更表现了作者以高度的音乐修养,引领读者深刻地领会音乐的丰富内涵,体味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慨,引起了听众、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

第三,用精妙的比喻突现人物情感,完成主题表达。

以紧张的“急雨”比乐声的繁密强劲,以轻柔的“私语”比其幽细亲切,以“珠落玉盘”喻其圆润清脆错杂,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乐声中暂时休止而骤然响起激越雄健。以“裂帛”喻四弦齐拨时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以“花底”的“莺语”,喻乐声的流畅宛转轻快,以“冰下”的“泉流”喻音乐的幽咽冷凝低沉,倾诉“得意”时的欢快,失落时的.凄凉。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场,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音乐声,而且还可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明显的音色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品味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就象听一支完整的乐曲,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疾雷破山,崩岩走石。同时,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体会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也不难品味出听者(作者)的“有心”“不得志”以及无法名状的“辛酸境”。至此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不得意”歌女,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处于悬殊的两个阶层的人物命运却惊人的相似,从而完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的表达。

篇3:《琵琶行》内容赏析

一、造型的装饰性

仇英的绘画风格在“明四家”中最为多样化, 其山水画具有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 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文人画趣味, 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

仇英师古摹古, 博众家之长, 又出新意, 作品《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以平面化、意象化和符号化造型, 呈现出独特的造型语言。

《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中山石、水云、树木的造型都具有工艺装饰性。以意象造型, 不受真实的物象限制, 追求主观装饰美感。画出的是画家心中的山水。最具特点的是山石的造型, 山、石的外形概括简练, 不追求雄强险峻, 而是以平实的线勾出轮廓, 山石结构的表现没有繁复的皴擦, 只是简练的勾线填色, 表现山石结构的线平直、排列规则而有秩序, 许多山石上是用等距离的线勾画结构, 具有平面性特征, 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构成感和装饰感, 与真实的山、石和古代绘画中的山石都有极大不同。水、云的造型以柔美顺畅的曲线造型, 具有明确清晰的结构, 表现出了云的飘逸舒卷, 水的流畅恬淡。树木的造型奇特, 追求美感的表现, 枝干叶片更是符号化, 不同的树以不同的线型笔法来画, 各具面貌, 表现出装饰美。《琵琶行图》山石造型更具平面化和秩序感, 云以横条直线形造型, 在山间平行排列, 既表现了云雾缭绕, 又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 打破了群山的拥堵, 装饰了画面。

二、笔法的装饰性

古代绘画讲究书法用笔, 尤其是山水画笔法丰富多样, 勾皴点染, 极其讲究。而仇英的《浔阳送客图》《琵琶行图》与文人画的书法用笔有明显不同, 继承了早期绘画以线构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 采用勾线填色的形式, 笔法简洁, 山石的结构用线勾出, 以中锋用笔, 线的粗细转折变化微小, 略施皴擦;不用细皴, 以平涂法填色, 略加渲染, 呈现平面性的工艺装饰美。树木枝叶勾勒精细, 画法多样, 双钩、夹叶、点簇并用, 表现出精细的工艺装饰美。《琵琶行图》笔法更为简洁, 线的形式感强。

三、色彩的装饰性

中国青绿山水画用色单纯明快, 青绿主色中辅以赭黄色, 对代表艺术家有行动绘画的波洛克、德·库宁等, 他们通过绘画以“自动”的行为来重建人的潜意识、原始本能的内在联系。色域绘画的代表艺术家是俄罗斯的犹太人马尔克·罗斯科, 作品强烈、神秘具有内隐的精神性, 色域绘画引发了一种沉思的心理活动。这一时期的抽象艺术经过艺术家们的语言探索, 风格逐渐多样化, 代表画家众多, 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达到它的的巅峰时期。

5.抽象艺术的终结

极简主义是一个极端的冷抽象艺术, 其成就在给抽象艺术带来荣耀的同时, 也把抽象艺术带上了终结。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成为不断壮大的批判抽象表现主义的队伍中的一员。在他们的眼中, 抽象表现主义已经缺乏生命力, 甚至变成一种毫无生气的装饰。

比强烈, 其用色具有主观性, 这种用色方法是以“随类赋彩”为原则。色彩观念已经从具体物象上解脱出来, 赋予色彩很强概括性与象征性。1的中国画不拘泥于自然色彩的还原, 用类似的色彩, 以平涂的方式着彩, 以一主色统一画面, 通过画家对色彩的主观夸张与变象, 使色彩和谐统一。

仇英绘画作品, 设色华贵富丽中又带有一种飘逸优雅的气息。《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设色浓重, 敷色方法是以平涂为主, 在画面上以浓色敷染, 不求晕饰, 浅色勾线。2色彩具有主观意象性, 适当地夸张和强调画面上的青绿主导色调, 以不同深浅的青绿为主, 间以杂色, 使画面色调归于纯粹, 形成统一谐调的大色调。同时, 加强色彩的鲜明度, 适当运用对比色, 使画面具有强烈感和鲜明感。山顶覆盖绿树, 其下是以石青色填色, 山体多石緑, 山底赭色, 山下土地土黄色, 山间分布赭色树干。分析其画设色过程, 先用线条勾勒山、水、树、土坡、等景物, 再用赭石进行填充, 山石、土坡上罩染厚厚的石青、石绿。色彩鲜明, 色相纯度、明度皆高, 整幅画色彩明丽。

《山水松石格》中记载:“炎绯寒碧, 暖日凉星。”3可见在古代, 就已经关注色彩给人的冷暖感受了。这两幅画对色彩的冷暖对比设色也有突出表现。以冷色为主, 间以暖色, 形成和谐的冷色调, 青绿与赭石形成对比, 色彩丰富, 装饰感强。由于此画多用矿物质颜料, 颜料厚涂, 具有厚重感, 冷与暖两种颜色并用, 冷暖色的比例恰到好处, 冷色覆盖着暖色, 使得冷、暖两色获得色彩上的中和, 致使这种画法鲜艳不眩目、华丽而不俗, 厚重沉着而又不显单薄, 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设色又以深浅逐次推介, 形成渐变, 与现代色阶构成暗合, 具有现代构成感。《琵琶行图》中树木的色彩丰富多样, 树的颜色加了朱砂、山的颜色用了更多青色, 画面更加明艳, 更显斑斓。

仇英作品《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运用多种装饰元素, 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视觉图像, 其呈现出的美, 给人以轻松、愉快、优美的审美感受, 愉悦观者身心。“古典的和谐美, 由于强调主题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诸元素的均衡、和谐、有序的统一, 使古典和谐美的艺术呈现出优美、宁静的特征, 给人以轻松、自由、和谐、愉快的审美感受。”4仇英作品的装饰美正应了南朝姚最之言“赋彩鲜丽, 观者悦情”。5

参考文献

[1].田龙.《中国画色彩的和谐与演变》第13页

[2].郑朝.蓝铁青《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9月.

[3].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4].孔新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篇4:《琵琶行》课件赏析

涉及学科:高中语文

开发平台:Authorware 6.0

课件大小:5600K

下载网址:http://218.22.166.101:8088/infor/jsp/source/1152.rar

联系方式:chenjie7918@163.com

本文是一篇自读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在懂得读诗的同时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鉴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把这一点突出,课件中通过播放视频材料展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这段视频在听觉、视觉上给学生的冲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鉴赏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更好地品味诗中的意境。

本课件设计了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其中课文讲解是本课件的重点,而课文讲解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和分析既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能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经Photoshop处理好的琵琶女素材图片、琵琶演奏曲(打开课件时播放)、课文朗诵以及视频材料,分别存放在PICTURE、SOUND和MPEG文件夹下。

结构布局

课件分为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来完成。课文讲解部分又包括:课文解题、写作背景、音乐描写、课文结构和主题思想。在课件的布局上,笔者采用了“目录—内容”的格式,让目录和内容在同一个界面出现,方便操作者在不同内容间的切换。

设计思路

运行课件后,出现课件制作工作室的名称,如同软件的飞屏,体现制作的专业性(关于飞屏详细制作步骤见2004年第11期P71)。以一幅琵琶女的图片作为课件的封面,并伴随着琵琶演奏曲,如图1所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点击“Enter”按钮进入课件目录内容部分;点击“About”退出课件。

点击相对应的目录按钮可进入相关学习内容。鉴赏音乐是本文的重点,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鉴赏文中对音乐的描写呢?设计如下:先观看视频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先去分析,最后给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里通过“播放”和“分析”按钮,实现视频材料的播放和对文中音乐描写的鉴赏分析,如图2所示。

课件的结构层次是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线索,制作的时候就以三幅图作为热区响应的对象,如图3所示。分别点击不同的图片就可以进入具体的结构中对其进行分析,单击界面上“返回”按钮返回到该层面上。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对结构一目了然,又方便教师的切换。

课堂练习部分是对上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功能设计:学生选择相应的答案,课件可以给出相对应的判定,学生也可以自己查看正确答案。此部分用到了MSAGENT。在输入答案以后按“回车键”确定后,会出现对你所选答案的判定。如果答对,出现“答对了”信息,同时卡通人物也会作出恭喜的动作;如果答错了,出现“答错了”信息,卡通人物作出鼓励的动作。这样设计让我们的课件更“人性化”,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课件实现

课件总体的流程如图4所示,整体上采用的是“显示—交互—群组”这样一种结构,并且在其内部又实现了这种结构的嵌套使用。这里采用的是“热区域”响应的交互方式,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改变。

程序的整体结构确定下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程序中各部分的跳转,这里使用的是GoTo函数,其使用的形式是GoTo(IconID@"IconTitle")。例如在“作家作品”这个群组内部流程,在流程底部加上一个计算图标,采用按钮交互方式。计算图标中的程序如下:GoTo(IconID@"背景"),由“作家作品”这个层次跳转到“主体”层次中的背景,其他各层次结构都类似。这种结构形式如果大家能够灵活运用,可以说用Authorware来制作一个课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其余的工作就是对于具体内容的安排了。

技巧心得

首先是前期结合课文对课件的分析和结构设计,以及课件中所用到素材的准备,这为后面制作课件奠定了基础。只有结合课文分析之后才能去确定课件的结构,因为课件是为课文服务的。至于课件中的素材,如果在制作以前准备好,就避免了在制作过程中去找素材的局面,减少制作的周期。

其次就是在制作技术上而言,一是要掌握上面的这种程序结构;二是作家作品、课文朗读和知识拓展这几部分的结构大致相同,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其他的复制再修改名称和相应程序图标中的内容,一切就OK,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教学反馈

篇5:《琵琶行》全诗赏析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意思】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篇6:《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篇7:琵琶行赏析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篇8:《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

我认为, 作者同情的不是琵琶女艺伎的身份, 而是琵琶女由艺伎而沦落为商人妇的遭遇, 借此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 (《容斋随笔》卷七) 。

一、艺伎在当时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

唐代的音乐文化是非常繁荣的, 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 下至平民百姓, 无论男女老幼, 莫不会舞。据记载, 当时长安的乐舞盛极一时, 教坊、梨园比比皆是。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荣;诗人也以自己的诗能够入乐广为流传而为幸。

唐代的女艺人依色、艺两条标准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 分为乐伎、艺妓、歌妓、舞伎四个等级, 其中, 乐伎是最高等的, 在宫中宜春院服务。这些乐伎代表着当时最高的专业水准, 在宫廷舞队中多是领舞者。她们享受着相当高的待遇, “四季给米”、“赐第宅”。要成为女艺人仅有容貌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天资聪慧、才艺杰出、知书达礼、善解人意, 还要经过很长时间严格的专业训练。“教坊”就是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 教习音乐舞蹈的专门机构。

二、歌女自己也并不觉得自己地位低

琵琶女自叙年轻时的欢乐生活,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一曲红绡不知数”。从她的诉说看, 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 年轻、貌美、艺高、曾名声显赫、红极一时。“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她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 生活豪华奢靡。这火一般的、如花似玉的青春, 曾是她人生最灿烂、最美好的时光, 也是她最得意的时刻, 自然也成了她永恒的记忆。从琵琶女自述的口气中感到:她对自己的歌伎生涯并不感到羞愧, 也并不认为自己做乐伎不光彩;对自己青春时代的恣意欢谑, 红极一时, 欢歌笑语并不后悔, 反而有一种得意洋洋之感。琵琶女感到痛苦的是今天的寂寞与孤独、飘零与憔悴。因为春花秋月已逝, 容颜已衰, 年长色衰的她, 遭到社会的冷遇, “老大”只能“嫁作商人妇”了, “商人重利轻别离”, 男人离家经商, 妇人只能独守空闺, 只能在地处偏远的浔阳江上, 坐在空空的画船里, 向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自己的凄苦、惆怅、孤寂。所以, “夜深忽梦少年事”, 只能是“梦啼妆泪红阑干。”回想自己昔日的锦绣年华, 她怎能不伤痛欲绝呢!她感叹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感叹往日的欢乐、辉煌早已逝去。留下的, 只有孤独寂寞、痛苦感伤。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

篇9: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践行诗歌的通俗性、写实性,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诗词名作很多,流传极广,对当代和后代影响极大。最有名、艺术性最高的当数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本文要赏析的《琵琶行》。

《琵琶行》写作背景和故事概况,作者在序中作了交待。这首长诗写于公元816年,也就是白居易从京城贬到江州任司马的第二年,当时白居易正经历着遭受排斥打击的时期。故事是,这年一个秋夜,作者送客到浔阳江头,在船上听一位从京城流浪来的倡女弹奏美妙琵琶,诉说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沦落的处境,不禁泪湿青衫。

一、谋篇布局艺术

绝句、律诗需要谋篇布局,长诗就更需要了。《琵琶行》谋篇布局的艺术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结构合理

开头:精巧如凤头,引人入胜。从首句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却“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使人欲罢不能。

中间:丰满如猪肚,全诗重点。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为君翻作琵琶行”。有琵琶女酣畅淋漓弹琵琶,声泪俱下叙身世,还有作者联系境遇发感慨,精彩纷呈。

结尾:有力如豹尾,简明扼要。从“感我之言良久立”,到“江州司马青衫湿”。不再重述弹者琴技,只说闻者落泪,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繁简得当

相同事物重复出现,先繁后简。例如弹琵琶,第一次充分展开描写,用了24句;第二次,结尾再弹,只写了6句。

不同事物对比出现,主繁次简。例如讲身世,琵琶女为主角,用了24句;作者是“配角”,只讲了“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2句。接下来讲作者的处境,突出“地僻无音乐”,也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弹奏之妙。

抒情和叙事相较,抒情繁叙事简。叙事以首句为例:“浔阳江头夜送客”,将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人物(“我”和客)、事件(送客),压缩作一句交待,非常简洁;对弹奏琵琶的抒情则不惜笔墨,一任挥洒。

3、前后照应

写月:前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后有“唯见江心秋月白”。照应了环境的一致性。

写客:开头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结尾有“满座重闻皆掩泣”。没有把客人丢掉。

写音乐:前面有“举酒欲饮无管弦”,后面有“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4、虚实交替

写琵琶女弹奏,大段实写;再次弹,只说闻者落泪,从侧面虚写。

写琵琶女弹奏是现场,用实写;写琵琶女讲身世是回忆,用虚写。

写琵琶女讲身世用虚写;写作者讲处境用实写。

描写同类事物,虚实交替进行,避免了单调呆板,增强了节奏感。

5、韵脚和谐

韵脚之和谐,最典型的当数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段。为了表现音韵跌宕起伏,变化多端,本段用韵密集,24句就用了8个韵,每2句或4句就换一韵,而且依照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顺序,平仄交替变化。更加神奇的是,在仄韵中,又将去声、上声、入声交替使用,形成平(声、情)—去(思、志、事)—平(挑、幺)—上(雨、语)—平(弹、盘、难)—入(绝、歇)—平(生、声、鸣)—入(帛、白)。毫无雕痕,浑然天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用韵疏密,因情而定。如前所述,表现琵琶女弹琵琶用多变的密韵;琵琶女叙述身世,则基本上用了“住、部、妒、数”等一个韵,显得连贯通达。与琵琶女诉身世相对应的“我”感叹处境一大段,也基本上用了“京、城、声、生”等一个韵,使之一气呵成。所不同的是,琵琶女叙述用了仄声韵,而“我”感叹用了平声韵,整齐中有变化。

6、善于借鉴

中国古典艺术门类,越到精妙之地,越有相通之处。不同门类艺术精品,经常互相借鉴。《琵琶行》不仅是用诗歌表现音乐的典范,而且在布局上,巧妙借鉴了古建、戏曲、书画等艺术门类。

借鉴古建:古建妙在曲径通幽。即使是民间四合院,也讲究在一进门处立一面照壁,防止一览无余。《琵琶行》表现琵琶女出场,先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不见其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则“琵琶声停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迂回曲折,与古建布局异曲同工。

借鉴戏曲:演戏要搭建戏台,将人物、事件聚焦于台上;《琵琶行》也在浔阳江头用船搭建了一个“戏台”,将“主人”、“客人”和琵琶女安置在上面,将琵琶女几十年遭遇浓缩在船搭的“戏台”上一夜表现出来,十分紧凑。

借鉴书画:书画铺排有浓有淡,还要留白以透气;《琵琶行》演奏有高有低,直至“凝绝不通声暂歇”,相当于书画的留白,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

二、语言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语言,借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艺术的语言。《琵琶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大大提高了这首长诗的艺术性。下面列举 17 种: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用在开头。《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nlc202309040719

4、借代。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又称连珠或蝉联。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即夸大其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也叫“移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两种相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和有声对比,比出胜负。

12、对偶。这也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在长篇古风中往往点缀一些对偶甚至对仗句,提升韵律美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用“善才伏”和“秋娘妒”衬托琵琶女的艺高和貌美。

14、倒装。将事物顺序倒置,以达到某种用意。如“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颜色故”。春和秋、朝和暮时序倒置,起到拉长时间的作用。“春风秋月等闲度”是闲度了一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则是闲度了多年;“朝去暮来”是一天,“暮去朝来”则是很多天的过渡词,从“秋娘妒”过渡到“颜色故”。

15、用典。引用史事成语典故,升华作品意境。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就是个典故。昼夜啼叫,直到啼血,加重悲哀氛围。

16、省略。省略一些字词,使诗句精炼。如:“满座重闻皆掩泣”,省略了“满座客人”中的主语中心词“客人”,而由修饰词“满座”来替代。

17、设问。为提高读者注意力,用设问。如:“座中泣下谁最多?”

各种修辞手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将比喻、通感、迭字、对偶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的。

三、思想感情表达

谋篇布局艺术和语言修辞手法都是为思想感情表达服务的。全篇突出一个情字,即沦落人对沦落人的同情。

1、表现是琴贯全篇,实质是情贯全篇。

第一段:“举酒欲饮无管弦”,写无管弦,是无琴趣,更是无情趣。

第二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景交融地写情。

第三、四段:写倡女和作者二人的沦落情。

结尾:“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湿青衫,因情而为,还是写情。

2、两大亮点

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围绕思想感情,突显了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对秋江月夜琵琶声声的描写,运用一连串比喻等修辞手段,揭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亮点之二:拿京城女伎的坎坷身世与被贬朝臣的痛苦处境相比,道出深切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两个亮点,由三段精彩叙述完成,扣人心弦。

3、成批佳句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门前冷落马鞍稀”、“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等。这些佳句以至警句,道破了一般人的说不出来但又是人们共同的心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和引用,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总之,《琵琶行》谋篇布局艺术之精,语言修辞手法之妙,思想感情表达之深,以及亮点段落之亮,佳句警句之多,在众多古今作品中十分突出,这就是《琵琶行》的不朽之处。

责任编辑:王国伟

篇10: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诗歌,那里节选了他描述琵琶之声的一段。音乐人类远走高飞的幻想,可是它转瞬即逝、难以捉摸,更难以描绘出来,白居易却用文字将一场精彩的琵琶演奏记录下来。那里他主要是运用了自然中的声音来模拟琴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毕样突破了拟声词的有限性,将自然之声也融入音乐当中,让这场表演精彩纷呈。

白居易的这一段描述能够流传千古,得益于他形象的比喻,同时也得益于他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读这一段我们也能体会到乐曲中有急有缓,有爆发也有收敛。写文章如同演奏音乐,也要把握好节奏,不能紧凑得喘可是来气的,也不能一向是松散、让人昏昏欲睡的。

琵琶女生活不幸,诗人自我在宦途也受到打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苦衷,并不是说进入了某一个行业、上升到某一个位置,人生就不会有烦恼了。少年有少年的烦恼,中年有中年的负担,所以我们遇到心灵的困惑时,不要把期望寄托在未来的职业和发展上,而要学会应对,培养一颗坚强、勇敢的心灵。

篇11:《琵琶行》原文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诗的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本诗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篇12:《琵琶行》分段赏析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上一篇:市行政执法局一分局中队长先进个人事迹下一篇:一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