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

2024-05-24

田家庵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精选8篇)

篇1:田家庵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

田家庵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田家庵区是淮南市中心区,面积256平方公里,人口51.6万人。辖5个乡镇,42个村、19个社区,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农村劳动力7.5万人;农村土地总面积21.4万亩,其中农业耕地13.7万亩、林地2.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7万亩。

近年来,我区新农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3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16.1%。现将我区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情况。突出抓好重点镇、村建设规划。根据省新农办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指导意见,我区安排曹庵镇及15个示范村作为全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试点,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指导示范镇村编制完成经济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此发挥在全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协调平衡发展。

2、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情况。实施并完成曹庵镇李桥农民新村170户农房改造工程。该工程是淮南市2011年农房建设与改造示范工程。工程于2011年5月开工,目前已完工。完成修缮整治120户,拆除扩 1

建44户,拆除新建6户。修建环村主干道和下水工程1500米,休闲文化广场1处,对道路、绿化、照明、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安成镇连岗村230户农房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将于年底前完工。

3、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科学谋划,精心实施。近年来,先后完成姚皋、毛洼、泉山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新建扩建当家塘87口,拦水坝7座,新增蓄水量355万立方米,完成灌区桥、涵、闸配套工程37处,清淤加固灌渠37.6公里,疏浚排涝沟52公里。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0.7万亩,占耕地面积78%。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整修安成镇中心路、曹庵镇桃花园路、史院乡卢岗路等46条乡村公路100.5公里,修建“村村通”道路198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7—2010年,建成供水工程51处,其中打井提水工程30处,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21处,解决5个乡镇35个村6.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一绿二清五改”工程,完成曹庵镇曹庵村和史院乡瓦杨村2个绿色小康村创建,清理农村排水沟153.8公里、违章搭建137处,修建大中型沼气及配套工程5处,完成改水1600户、改厕528户,改厨430户。示范镇村开展了便民服务中心、培训中心、警务室、医务室和农家书屋等公共事业项目。

5、卫生环境整治情况。我区于2010年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区政府出台《田家庵区“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制度的意见》。目前,我区“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达到30个,其中史院乡9个村实现全覆盖,各示范村按照《意见》要求,落实保洁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5个乡镇均成立环卫管理办公室,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建立农村环卫管理和督查制度。各示范村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细化日常保洁制度和工作职责,并聘用保洁员,购置垃圾清运车。修建垃圾池212处,聘用保洁员124名,购置保洁车66辆、转运车30辆。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每日清扫,按时清运的日常保洁管理目标,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6、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和以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为载体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全区涌现了一大批两个文明建设示范村镇、示范户。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技文明素质。

7、民主管理情况。逐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氛围浓厚。顺利完成村支两委换届和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乡镇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模式,服务农村农民。全区省市级示范村建立了村民理事会,设置了村务公开栏。制定了村规民约,农民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提高。结合阳光村务公开活动,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村民公开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广大农村形成了乡风文明的良好局面。

二、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都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与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形成各级领导班子成员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2、推进项目建设。2011年我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共投入23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建设公益性设施、改善村庄环境面貌等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按照专项补助资金管理要求。对资金使用范围、项目管理、操作程序、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等作了详细规定,通过项目实施和管理,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增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有了较大提高。

3、发展优势产业。2010年,区政府制定出台了《田家庵区加快草莓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采取政府投入、项目补贴的方式,对基础设施每平方米补贴25元,每个标准大棚补贴2000元。方案出台后,我区先后建设了一批草莓现代化育苗、生产基地,共建设草莓标准化生产基地3200亩,推动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4、强化督查考评。区委区政府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督查,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党政领导工作目标,实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主要依据。区新农办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梳理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各乡镇也分别结合实际,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考评内容,定期开

展调度和重点督查,推进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滞后。村级规划建设水平较低,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村虽有规划,但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有的没有完全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等现象,影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落后,城乡差别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与财政实际投入的矛盾仍然突出。三是发展不平衡。各乡镇之间、各示范村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真正形成特色、干出亮点的不多,辐射带动效应不够明显。四是整合力度不够,机制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长久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合力推进机制。五是农村缺乏人才、资金、技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快,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不宽、难度较大。

四、下步工作计划

1、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优质稻麦、蔬菜、草莓、西瓜、优质桃、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农家乐”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

2、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巩固“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成果,以30个示范村为典型,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实施村数,2012年实现“农

村清洁工程”全覆盖。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制度,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

3、加快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失地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结合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推进新农村理事会建设,建立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推进村务民主管理的规范代和制度化,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篇2:田家庵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

——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幸福村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形式:走访幸福村村民及村委干部

实践实践以及地点:2011年2月,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

实践意义: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关于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了解幸福村作为新农村示范村的良好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力度,给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提高全社会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背景资料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位于县城南郊,万佛湖下游,马安公路穿村而过,全村4.2平方公里,3200人,可耕面积2200亩。人均七分地,是半丘陵半平原的行政村。一九九二年成立党总支、幸福农工商总公司,与村委会形成了“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新格局。目前,拥有集体产权企业11家,08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幸福村是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全省百佳生态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和全省村镇建设“十佳村”。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幸福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全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规划,规划成“四区”,以实现“八化”目标。四区:现代农业精品区、个体私营工业区、乡村旅游度假区、现代农民住宅区;八化:农村城镇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农业产业化、道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特别是在村庄整治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幸福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实践经历

2011年2月13日,笔者来到新农村示范村幸福村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希望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示范和指导。一进村,一条整洁而宽大的水泥大道便印入眼帘,道路两旁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整洁而美观,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一目了然,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接着笔者沿途进行了走访调查,采访了几位村民。

鉴于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拆房难”以及“强拆房”的现象,笔者对幸福村的一栋栋整洁美观的新农村建设房充满了好奇,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访问调查。村民吴叔叔告诉我,幸福村由于面积比较大,旧的村址大部分位于村的南边,村里为了建设新农村拆除一批老房在村北新建了一大批新的楼房,新房建好后旧房立即拆除、复耕,村民集体搬迁,通过村里的补贴大家一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由于该村村委工作落实,补贴到位,群众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因此该村的村民都表示乐意拆除旧房,因此并不存在“拆房难”的现象。另外,吴叔叔还透露说村里的农田都集体承包了出去,村民们不用亲自下田劳作,而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胡奶奶一家由于常年外出打工,在村里居住的时间甚少,但胡奶奶表示能明显地感受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老人家为此感到开心。胡奶奶还告诉我村里通了公交车,直达县城,方便快捷又省钱,而且供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搭乘。胡奶奶的儿子胡叔叔在一边表示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很给力,村民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真正感到了“幸福”。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中重要的一项,在幸福村的村头,笔者也看到了张贴的大幅民主建设流程图,关于民主建设的执行状况笔者也进行了调查。戴叔叔是一名人民教师,他告诉我村里的民主工作做得不错,村民们通过民主选举推举出了自己心目中满意的村委会干部,真正做到了“话由群众讲,家由群众当,事由群众办”。除此之外,村里还广开言路,就新农村的建设方案及具体实施步骤征求村民的意见,使得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更能体现群众意愿,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广和展开。

戴叔叔的邻居周阿姨表示村里还办起了养老院,并加固小学教学楼,积极发

展教育事业及福利事业,将实惠带给广大的村民朋友们,并积极把大官塘(坐落在该村的一口塘)打造成农业观光、休闲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王大爷说村民还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补贴优惠政策,例如农田保障、植树保障、医疗保险等等,村民看病方便了很多也省去了许多冤枉钱,不像从前村民看病还要到很远的镇上医院,而且没有医疗保险卡昂贵的医疗费用也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但现在大爷表示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很满意,不由得感叹起党的政策好了。沈阿姨是浙江人,不远千里来到安徽幸福村承包土地种植草莓,沈阿姨的身后是一大片的草莓大棚,阿姨说这儿的土壤肥沃,气候也适宜,年年草莓的收成都很不错,并表示来年还将继续在这儿承包土地种植草莓。

随后笔者来到了幸福村村委办公室,办公室里的周文书详细地给我介绍了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状况。周文书说幸福村的建设目标是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旅游观光有“新亮点”、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情况方面:

(一)、产业布局:

1、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对全村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基本上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庄成片,大大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条件。

2、农业种植实施三个“一”工程:一是一千亩香稻种植示范区、二是一千亩的稻田龙虾养殖区、三是一千亩农业精品区。实践证明,幸福村所创办的土地流转的新路子符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符合农民的心愿,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3、注重农业品牌建设:2003年注册的“幸福村”牌香米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产品供不应求。为发展生态农业,搞好示范、引导、服务,2000年,村里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免费为群众提供政策、市场、人才等信息服务。

4、保护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形成“一带一片”。建立生态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关闭窑厂,低处复垦,高处种林,形成一个生态片。

(二)、基础设施:

1、道路水利:近三年修通了10.5公里的环村水泥路中心大道和长河水泥路;2000米得中心排灌渠和800米得沿河支渠改造、截弯取直,为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夯实了基础。

2、公共设施:创办敬老院,发放生活补助;抓好“农家书屋”工程;组建农民文艺宣传队;村里拿出一定的资金,开通了有线电视,接通了自来水;新建了一流的花园式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

3、农民培训:幸福村重视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适时请农业专家来村上农业技术课,以“农组示范基地”为现场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周文书的介绍详细而简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幸福村新农村建设的给力政策和给力力度,周文书还表示尽管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村里的农田整改仍在进行中,工作进展比较缓慢;村里的资金还不够宽裕,无法进一步展开更深的工作等。但周文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果。

三、实践感言

通过这次走访幸福村,笔者获得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有益启示:

1、一切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农民利益,给予农民补贴和优惠;

2、规划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整改农田;

3、创办一批小型企业,吸纳村民进厂打工,将农民的收益最大化;

4、建设基础设施,方便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5、加强民主建设,由村民当家作主,提高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幸福村作为安徽省新农村示范村,其经验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希望其他地区能够借鉴幸福村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本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好,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一些困难,努力建成美好新家园,共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

篇3:田家庵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

1 农村信息传播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信息传播是指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成果、经营动态、市场行情等通过信息服务媒体传播给农民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农业新技术的扩散和农业新政策思想制度的宣传。农业信息传播作为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又不发达的大国。围绕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系列问题, 即所谓的“三农”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国家经济全面发展和壮大的障碍。发展农村经济, 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研究课题。而信息化又是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 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进信息化, 能够有效改善落后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有利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全面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想要推动信息化, 就需要丰富信息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效率。所以农业信息传播与农村现代化息息相关。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众传播媒介应该面向全体人民, 全方位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但是, 在现代中国, 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颇为尴尬。这种尴尬主要表现为占总人口近80%的农民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相等的信息待遇。通过对安徽部分农村调查发现, 农村信息传播问题成为阻碍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障碍,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仍然是人际传播

许多研究者认为, 在农村社会中, 信息传播很大部分还是依赖于人际传播。调查显示, 87.2%的村民获取农业信息是彼此间交流获取的, 可见农村口耳相接的人际传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

2.2 农民媒介接触不平衡, 信息来源渠道单一

调查显示, 农民对媒介的接触很不平衡, 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是电视, 在农村受众对媒体的接触中, 电视占据着大半壁江山, 在农村的媒介生态结构中占有压倒性份额。调查问卷中, 关于“您每天看电视、听广播、看书报杂志、上网的时间是多少?”, “您家庭的外出务工人员是如何获得劳务信息的?”等问题, 现实与数据均表明, 电视几乎是农村受众获得外界信息的全部来源。这种信息来源的严重单一不平衡化, 造成农村受众思维能力的僵化。广播媒介的历史比较悠久, 在受众中也有比较好的基础。同时它也比较方便, 本应在农村大行其道, 但实际情况亦令人不容乐观。现在的农村广播内容不够贴近农村生活, 广告也占据了很多时间。调查显示, 每天定时听广播的人不到4%。总之, 安徽省农村的大众媒介的生态结构发展极端不平衡, 媒介生活较为单调。

2.3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信息接受能力较差

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就全国而言,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农村人口中,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40%, 小学文化程度也只占43%, 15岁以上的文盲率却有8%。很多农民既不能阅读报刊杂志, 也不能听懂广播中技术的含义。严重的保守观念导致其对新鲜事物不自觉的拒绝。农村受众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制约着对信息的接收, 也导致了媒体在农村的功能发挥失常。

2.4 现有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乡镇农技综合推广服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乡镇农技机构覆盖面小, 技术服务范围窄, 功利性强, 不能满足大多数农民的科技需求, 不能充分发挥其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的作用。

3 完善农村信息传播的措施和建议

进一步拓宽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建立高效传播机制是中国农业信息体系发展的“钢筋工程”和“铺路工程”, 在此层面上需要制定适合不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渠道的措施, 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3.1 重视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 农民更多的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所以人际传播是信息传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重视人际传播, 把农村比较有威望的“土专家”有组织的利用起来, 在有效的协调下, 让他们向下传播信息。这些“土专家”来自当地或本村, 他们最了解农民的需要, 一般很受农户的尊敬与信服, 农户碰到问题和困难时也常会向他们咨询。所以, 他们可以有效的向身边的农户传达一些与农户息息相关的信息。

3.2 构建良好的媒体互联互通和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农业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电视等媒介应该发挥其传播的主体功能, 加大对与农业、农民、农村相关信息的传递。这样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发挥其作用, 成为农村信息传播的主力军。

3.3 加强农村居民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最终接受者,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当前我国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低,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业科技含量少, 农业市场信息闭塞, 我们应当把加强农业推广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核心重点。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要创建学习型农村, 必须重构农村教育体系, 在重视义务教育的同时, 有针对性的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方式的教育。

3.4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实现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鉴于农村相对落后的客观条件, 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从政策上推动传媒进军农村的步伐。而农村传媒设施的建设是个投入高、周期长、回报低的工程, 光靠媒体自身很难完成, 政府要从宏观角度认识改善农村传播状况、提高农村传播效果对于发展‘三农’的重要性, 对开拓农村市场的媒体给予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董擎辉.浅谈农业信息传播方式.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1) .

[2]冯广圣.桂东南农村信息传播现状调查及分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3]王众, 郑业鲁.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机制的构建.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2) .

[4]崔如慧, 李成超.对中国农业科技文化传播制度的探讨.公共管理, 2009 (1) .

篇4: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思想;内涵;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29-03

近来,新农村建设思想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体系内对新农村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因此,对新农村建设思想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认识,以使未来的研究更有效、更科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涵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根据思想的含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可以表述为:新农村建设活动及其规律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它是人对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活动及其现象的认识。

1.人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主体。在这一研究视角下,新农村建设思想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所谓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是作为个体的人从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出发而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对某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就属于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范畴。所谓群体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则指一类人或一个群体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出发,结合这类人的共同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中,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尤其是专家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而群体新农村建设思想则比较薄弱。事实上,群体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影响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因素,任何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在推行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群体的不同影响。

2.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对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对象。在这一研究视角下,新农村建设思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农村建设思想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一种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实践活动,不关注在新农村领域中所开展的其他如新农村教育、文化、科学研究等活动。广义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把新农村建设看成一个活动领域,期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受到关注,因此,新农村建设思想所探讨的内容就不仅包括农村经济,还包括农村社会的卫生、教育和科学文化等。

3.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形式。思想是人对客观存在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思想是人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人对新农村建设现象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思想也包括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的主张、观念、理论、学说等都在新农村建设思想这一范畴之内,此处的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是相对于新农村建设实践研究而言的,前者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现了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后者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描述,体现了客观现实本身。

从认识的深刻性及系统性出发,新农村建设思想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散的、初步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这类思想更多的是感性认识,体现为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及其某些方面的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经过一定的研究和探索、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的比较有说服力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这类思想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经过研究和理性思考的结果,一般表现为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三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探索和反复检验,提出的具有系统性和严密体系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学说,它们一般都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应用和检验。

二、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本质

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本质。概括地说,新农村建设思想是实践性的认识,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的主观价值观念,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在寻找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方法之上。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本质是评价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础。

1.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性

新农村建设思想和新农村建设领域内的认识或理论一样,其性质是实践性的。我们知道,在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论及其性质主要是解释性的,它的全部目的是告诉人们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可能的状态等,因此完全可以不考虑人类所进行的有关改造自然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解释性的理论和认识的目的是揭示现象本身的实然状态,告诉人们“是什么”,不涉及“怎么办”。

但新农村建设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别。简单地说,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论是实践性的,一方面,它所认识的对象是新农村建设实践而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新农村建设实践和自然现象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自然现象是自然存在的,它不包含人为的因素,没有经过主观意识的改造;而新农村建设实践是社会活动,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是人主观意识的结果。

另一方面,虽然任何理论都涉及到解释,实践性理论也不例外,但由于解释的对象不同,所获得的结果也必然不同。对于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来说,它想要解释的是包含有人的社会活动因素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因此它解释的已经不再是自然的现象,而不可避免地涉及人的主观意识、价值信念、行动准则等。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所要揭示的是活动的应然状态,告诉人们“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必然要指导和决定新农村建设实践,通过获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性认识,进而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做出理性的行为。从这一点上说,新农村建设思想和理论的全部目的和价值就在于影响和决定新农村建设实践。

2.新农村建设思想的逻辑结构

实践性认识或理论的逻辑结构,首先是提出事情的某种可能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假设,这是实践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然后,在这一目的之下,寻找能够实现目的的最有效方法。最后,根据这些目的和方法,对实践提出建议和对策。

由以上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理论结构所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与新农村建设目的相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这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起点和核心,它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新农村建设思想发展史来看,各种思想之所以不同,主要是从目的的不同开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之间的差别。这里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目的,不仅仅指新农村建设目的,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涉及到很多方面,集中体现为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等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有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既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人,那么对人及人性的看法实际上是形成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础,也是寻找新农村建设方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农民的素质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可能的范围、程度、目的和方法等。从农村建设思想史来看,许多新农村建设理论都首先对这一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确立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方向。

第三部分是知识的性质、价值、与知识有关活动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它的活动对象不仅仅是人,还有知识。因此,一方面,从一定目的和一定人的理论和观点出发的新农村建设思想,需要确定通过怎样的知识和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以知识为对象的活动中,对知识的价值、性质等的看法直接决定了这些活动的原则和方法。

3.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评价途径

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性质和结构,就可以找到评价和检验它的途径与方法。一般来说,一种新农村建设思想可以从许多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和检验。

从思想的实践性认识的性质来看,一种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优劣,首先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说,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实践、并取得公认的良好效果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才是好的、有价值的思想,因为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在于做出理性的决断和行为。

从思想的逻辑结构来看,好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应该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即所提出的目的、所寻找的方法及所提出的建议在逻辑上应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果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议不能实现所提出的目的,那么就表明这种思想至少在逻辑上是错误的,甚至可能在所提出的观点和假设方面存在缺陷,否则不会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从思想的理论结构来看,它的每部分都要经得起哲学的、道德的、社会需要的检验和评判。进一步说,无论是目的、人性还是知识的特性,它们的价值首先要经受各种哲学观点的责难,其次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的检验,最后还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社会的认可。如果经受住了这三方面的考验,那么这种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有价值的思想。

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体系

新农村建设思想内容本身十分庞杂,同时,由于认识主体和认识角度的不同,相关研究很难统一在同一个体系和框架内。目前各种有关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在内容上实际上属于不同的体系范畴。本文认为,这些研究的体系范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

1.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哲学体系

哲学体系是指从哲学层面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容体系,其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本源性问题,如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社会的关系等,集中体现为指导整体新农村建设实践的价值取向。

概括地说,哲学体系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知识和技术观。新农村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对象的,无论是农村经济、文化,还是农村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和起点。这就使得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首先必须回答知识和技术观的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观和技术观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基础,它决定着对新农村建设的一切活动的看法和观点。二是目的观。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所谓目的观,实质上是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看法,这既是知识和技术观的反映,也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性质等问题的看法的体现。三是功能观或职能观。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或职能是任何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是回答新农村建设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问题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职责和使命、新农村建设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在观念层面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又在实践层面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2.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实践体系

实践体系是从解决新农村建设领域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容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价值观。价值观即人们对新农村建设与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这是要回答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和作用这一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的新农村建设思想都有自己的回答,并根据出发点的不同,分成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两大派别。前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后者认为,它的价值在于满足农民个体发展的需要。虽然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一般认为,应该使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保持协调和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二是发展观。发展观即人们对现在及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体制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新农村建设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应如何规划的认识。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新农村建设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新农村建设发展观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在一定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新农村建设都有一个总的发展观。三是目标观。目标观即人们对新农村建设远景的认识和实践。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实现目标做了定位。

可见,实践层面上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为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实践体系绝不仅仅以上内容,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作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区分,仅仅是为了说明现有的研究实际上并不都是在同一水平和层面之上,这决定了这些研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目的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当哲学的思考接触到具体实践问题时,就可能演变为对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作为一个自觉的研究者,在观念上作这种区分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在内容上更加集中和突出,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谢金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思考[J].当代农村,2005(5).

[2] 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5(4).

[3]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金鑫,徐晓萍.中国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刘战平,曾福生.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外生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 刘薰词.中国“三农”问题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 易炼红.农业竞争力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12-118.

[9] 姜长云.世纪初中国农业的出路[N].中国经济时报,2001-02-16(2).

[10] 顾焕章,等.中国农业——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孙莉艳]

篇5: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的科学规划,新农村新道路的铺建给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农村垃圾回收站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污染问题,也让更多的可回收利用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农村文体教育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大学生及技术人员的下乡也让农业的发展有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医改及养老政策也实现了农民病有所医,老友所养。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经济建设农民

时间:5月1日——5月15日

地点:我所在的村以及周边村庄

对象:我所在村的村民和村长,以及周边村的村民、村长 目的:更好的了解新农村的发展了解农民生活

调研方式:走访

调查数据:概况:寺后刘行政村位于大新镇南3公里处,是大新镇瓜果交易中心。村民平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全行政村有六百户人家,人口3000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蔬菜,西瓜,玉米,大豆等。95%以上的农民对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不了解。政府在组织宣传这一政策时,大多不够详细认真,这是造成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中,63%的农民认为应该首先解决的是生计问题。68%的农民年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种植。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少量的油盐、肉制品,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大部分农民用水是靠井水和挑水。57%的农民是用柴草做饭。58%以上的农民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82%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仅是小学,为数不少的农民甚至不识字。40%的家庭有两个孩子在上学。70%的农民子女在初中结束后辍学,上大学的比例不足2%。45%以上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的教育,其中教育费用是最主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农民希望政府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便宜的医疗服务,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以及对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学费减免。并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正文:根究学院要求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新农村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走访了解。因为我本就生长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很多事物都有所了解。根据国家政策,新农村的定义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起来的。

我本身就生长在农村,而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大多数还只是在理论讨论之中,实践的也就是有了平坦的水泥路,以及垃圾集中处理站,因为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去了周边许多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了解到这些地方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文体资源的丰富、乡风文明的建设、铺路、建房、建造垃圾集中处理站„„

一、文化资源

随着新农村工作的深入,就我所在的村,还有周边的其他新农村,基本都已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大约有1000多册,里面的图书涉及到养殖,种植,管理,还有很多学生读物,这些图书,都是可以借阅的。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协会等,这里参加的老年人,都学会了很多的老年舞蹈,在很多节日的前夕,他们会组织节目表演。这些文化设施的建立,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也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让农民也可以更好的利用知识来发展农业,因而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我们村的了解以及村支书的谈话知道,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项活动的举行更好的推动了我们村乡村文明的建设。

三、乡村道路的硬化带动经济发展

新农村道路的硬化是农民生活走向小康的开始,所以村村通公路急不可待,当每家每户的家门口铺上了平坦的水泥路,我看到了大家脸上的笑容,便利的交通方便了农民的出行,也方便了外面的人来到村子里,这促进了村里的小经济发展,让农民的农作物有了更广的销路,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所以路给了很多人很大的希望。

四、垃圾集中处理

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因此对垃圾的丢弃的随意性就相对较大。以前一刮风便是纸屑、尼龙袋满天飞,有些难降解的垃圾倒在农田土地上,造成土地污染,有些倒在河沟里又造成水污染。这种水土污染的双重冲击,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环境的污染让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垃圾集中处理站的建立让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在不少农村垃圾站旁边便是回收站,这让部分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垃圾集中处理站的建立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子孙后代的生活有了保障,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新农村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五、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通过对几个村的村长,村子书的走访中,了解到现在部分农村的农民,减少了外出打工,其中的部分农民都在城乡结合的工厂中找到了工作,对此,我到了城乡结合的地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建的工厂,这些工厂的建立,很好的解决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对于农民的利益,政府也作出了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保证农民的利益。

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建设规划滞后。长期以来,村级规划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并且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靠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严重阻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也增加了农村管理的难度。

2、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由于农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农村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苍蝇乱飞、污水乱流、摊点乱摆、牲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正当使用化肥、农药等,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

3、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居民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及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小农意识浓厚,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违法违纪行为仍有出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村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农村建设资金匮乏。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巨大,县乡村财力薄弱,尤其是在农村“三减免二取消”后,镇、村二级只能够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根本没有财力投资农村。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农村。二是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做的不够到位。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四是信息资源交流不便。五是土地不能合理规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何谓新农村建设,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4、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5、抓好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带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

6、加强沟通协调。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7、合理进行新农村土地规划。因为生长在农村,所以深深的明白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九成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对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缩小,土地是农民主要经济的来源,土地的缩小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民的经济来源造成了损害。另外,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新宅要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因此,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

8、加大小康住宅建设力度。通过项目扶持新建一批、适当补贴改造一批、群众自筹翻新一批等多种方式,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新农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也有不妥之处,就是对于房屋重建资金补助不一,部分村转已建的不错,在摧毁重建不仅浪费资金也不利于当地发展,所以我认为,对于新农村建设应因地而异,采取不同政策发展。但总的来说,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都充满了期待。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篇6: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暑期期间走访锦州松山新区,调查当前农村的各个情况,了解新农村的新变化。

关键词:农村 变化 发展 明天 希望

据悉,之所以将新区取名“松山”,是因为松山是历史名城,内含了古战场的战争传闻。清康熙、乾隆等皇帝从北京到沈阳祭祖,曾多次往返过松山。松山还是古代交通驿站和军事卫所,明末清初松锦大战主战场就在松山,我国十几部史书都曾提到过松山。

锦州市松山新区,由锦州市的凌南新区和南站新区合并而成,原名辽宁省凌海市松山镇,原本只是个小型的乡镇,当地也只是些主要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锦州市政府向南发展战略——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是开发区、南站新区、凌南新区、太和区以及高速公路、102国道沿线的节点县(城镇)等区域。凌海市要结合锦州湾整体开发,构筑沿海工业经济带,松山这几年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

从前的松山就是现如今的松山街道,很小,而现在的松山下辖凌南街道办事处、松山办事处、巧鸟办事处和锦州市果树农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较过去翻了四倍多。

过去的松山隶属于凌海市,而现如今经城市规划,被划归到锦州市,成为锦州市南部的一个哑铃型新城区,成为连接老城区和开发区的枢纽。“十一五”时期乃至未来10年,锦州在实施整体开发锦州湾战略中的总体思路是: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一港、一区、一带、一面”总体布局,重点以建设锦州大港为突破口,以打造国家级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为切入点,以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水平和建设凌海工业经济带为增长极,发展临港经济和海洋经济,提升港口城市首位度,率先突破,带动、辐射、服务辽西沿海经济区。而松山新区将是锦州市全新规划中重要的一环,这一切都预示着松山未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现在仅仅是个开始。

最明显的就是公路的修建,从前的102国道很窄,就好像是单行线一样,而且松山附近最主要的公路就是102国道。不过近几年新修了很多的路,102国道也重修扩建了,原来的老102国道有的地方没有完全拆,比较起来还真是天壤之别啊,双行线,路面宽,路中间还有花坛,到了花开的季节各种颜色的花比自家养的还好看,路边柳树成荫,绿化带很宽,到现在已经在路两边形成两带树林,附近的居民饭后会在林子里闲坐,聊天,微风袭来,凉爽宜人。其他公路如京沈高速公路也经过松山,渤海大道更是贯穿南山,成为连接锦州老城区与各南部新城区的主要干道。在不久的将来,轻轨也将开始动工开建,估计1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笔架山,这直接促使笔架山地区房价上涨,“要想富先修路”,的确如此。

公路修通后,公交车的便利也走进了松山寻常百姓的家里,过去想要进城买东西,都要转乘好几次车,又费时间又费金钱,特别不方便,农民每次进城都要买好多东西,因为去一次城不容易,太麻烦了,可现如今的农民进城不用过多考虑,非常方便,站点就在自家门口,20分钟一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时候去,票价才两元,成行进20分钟进抵达市中心,方便快捷的公交加速了松山人发展前进的脚步,208、209路公交车以及南环路车造福着这片热土上的人民。

苦谁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自打松山新区建成后,学校教育也和锦州市接轨,锦州市二十一中学原名凌海市松山乡初级中学,过去的初中生中考的时候知道报考凌海市的各个高中,凌海市第一高级中学、凌海市第二高级中学等,不过随着松山的发展,孩子的命运改变了,他们可以去锦州市最好的高中——锦州中学、渤大附中等他们学哥学姐当时想都不敢想的高等学府,松山因为孩子们的发展而变得更有希望了。

农民的思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不再是他们一成不变唯一重视的产业,养鸡、养牛、种植蔬菜、温室花卉、温室水果等农副产业成为他们的主业,同时面点、熟料制品等小型加工产业也正在农村兴起,据调查锦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锦州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个体私营业户已有15万户,注册资金30.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初步形成了具有锦州地区特色的产业布局。农民赚钱的思路可谓是拓宽了,致富经越来越丰富了,好多城市居民都羡慕农民有那么多的土地,30年不变的承包政策造福着广大农民。

松山新区仍然保留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个机构,全区将继续打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将有利于南站新区和凌南新区两区的资源整合,提高区域性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功能,有利于该市城市南扩战略的实施和加快建设滨海新锦州步伐,两区合并也是锦州市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篇7:《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学校:云南农业大学学院:建筑工程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年级:2010班级:建工(2)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实践单位:云县蒿子坝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实践时间:2011年8月1日----2011年8月14日 学以致用,可要是我们只呆在美丽的校园里,能知道我们学的是有用的吗?是有价值的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也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增长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全面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我们就更能有目标的去努力学习,学好过硬的专业技术,就当我们要走出美丽的校园时,我们是高昂着头大步出来的,而不是带着遗憾。在真正步入这个让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时,让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人,也要让世人知道我们一定行。中国伟人曾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而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指的就是我们年轻的这些,还有更年轻的下一代……

社会实践是指引我们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

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知识和思想。

在大学校园里有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宁愿早日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就当我们接触社会的工作人时,他们却说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说高尚些是为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说实际点更是为了我们走出校园后能够在这个社会中较好的生存下来。那么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为将来自己的生存打下美好的基础。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理论知识相当于零,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来讲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学到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的不同,从中所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一样啦。我们学会了从实践中学习精华,从学习中实践理论。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数天地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实践加深了我与

社会各层人的情感。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子的成才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就是一种基本的素质。

一、实践内容,农村的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加以推进。“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强村镇规划和整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规划师对城乡建设的理性思考,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

当离别家乡差不多一年后踏上家乡那片净土时,深深埋在心底的是家乡的全新面貌。回家途中,一家家的楼房建起来了,同时还有更多的正在忙碌地建设中。还有一条条交错的车路直接通到了自家门口。在早期政府规划的“三通”---水通、电通、路通,现如

今基本实现了。看到家乡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心情很激动。为了更深入了解变化中的家乡,了解“新农村”建设状况。我满怀激情的对大朝山西镇蒿子坝村委会所属自然村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

1、教育现状

(1)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该村委会共有8个自然村,将近有500户,现有人口1565人,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占总人口的25.6%,已完成义务教育的比例为60.2%,相比十年前有较大的提高。老一辈中平均受教育程度更是偏低,上过初中以上的仅占1%,绝大多数为小学毕业或文盲。青年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以上的学历占16.5%。父母对子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国家对教育力度的加大,整个村委中大学生地比例有了提高。

(2)义务教育教学硬件和软件严重滞后

以前8个自然村共有6所小学。但硬件设施较差,教室,桌椅简陋,教师学历平均为初中,孩子们上完小和初中需要去几里外地镇上,每一星期仅能回家一次。

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学校里平均一年仅有一两次文体、娱乐活动。素质培养和暑期实践等等几乎为零。

2、居住和交通

(1)居住条件

整个蒿子坝村委会居民的平均居住条件相对农村来说为中下等水平,各自然村的房屋分布为集中。目前建房形式较好,很多家庭都在筹划着把瓦房改建成楼房。家电下乡的政策加快了农民把旧家具换成新家具的步伐。高科技节能太阳能热水器也频繁走进了农民家中,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2)交通顺便,出行无忧

经过村间走访调查和实地考察,在一年的时间内各村的车路基本铺成了石子路,主要的经费是由政府出资的。村民以后的出行就不用更多担心天气问题带给的不便。现如今各家几乎都有了一辆摩托车,甚至更好地交通工具。

3、环境

虽然农民的利益重要,但各村委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观念。现政府清醒的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人为本。既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让农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也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物质环境,建设一个优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

二、实践结果

本次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可算圆满完成。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并非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在本次实践中懂得了这些道理,才致使我在实践中所做的对蒿子坝村委会所有8个自然村的教育,居住,交通及环境方面的调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践总结

此次为期两周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活动中,让我深切的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农民生活的蒸蒸日上情形,我真诚的感激村委会能以农民为中心,处处把建设新农村为工作重点。

这次实践是一次经历,也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笔财富,值得我永远牢记!更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更清楚的看清了自己的目标。

篇8:新农村建设景宁模式研究

一、景宁模式的条件分析

1. 独特竞争力与优势

通过调查和SWOT分析,从“资源”和“能力”两个方面归纳出之所以能成为“景宁模式”的十个基本元素,即十个方面的独特竞争力与优势。这就是“中国畲乡、华东畲乡、文化畲乡、生态畲乡、绿色畲乡、水电畲乡、风情畲乡、劳务畲乡、创新畲乡、和谐畲乡”,也正是这些基本元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展示了活力并形成了特色。

中国畲乡的县域优势。景宁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具有明显的县域优势。县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比较成功的模式,大都是以村为单位的典型,而县一级的典型仍在探求中。县域优势表现在县域的范围大、实力强、影响大。中国有近70万个行政村,但只有2 074个县。县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构成要素齐全,包括自生性要素、再生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的县域优势,不仅在于上述的县域层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全省甚至全国的畲乡层面。例如,景宁可以利用县域优势,更好地进行城乡统筹,实施人口内聚外迁战略。

华东畲乡的区位优势。景宁是华东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景宁县毗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其周边的省、市的社会经济均较发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景宁离杭州市的直线距离259公里,具有城市群中的“后花园”、“离您最近的民族县”等区位优势,正在建设中的“景宁—云和”高速公路与龙丽温高速公路相接,区位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到杭州四小时的交通圈目标。这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地的同类资源相比,景宁更具有市场、人才、交通和资金方面的优势。

文化畲乡的品牌优势。畲族文化品牌是景宁最大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同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地的同类民族资源相比,不容易出现资源雷同严重的现象,具有更强的垄断性;另一方面,与周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条件相比,畲族品牌又是最响亮的名片,畲族文化又是最好的特色。这为实现文化凝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有利于建设文化畲乡,发展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弘扬和创新“畲乡精神”,不断提升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态畲乡的环境优势。景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素有“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之称。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为全省八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和国家生态示范县,是理想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境内已建水电站近百座,湖清林茂、山水争秀、风光旖旎。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调查公布,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五。景宁所具备的生态环境极其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

绿色畲乡的农业优势。景宁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林产业。例如,特产惠明茶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为浙江省十大名茶和全国重点名茶之一。香菇、黑木耳、油料、药材、高山果蔬等经济作物十分丰富,养殖业看好。

水电畲乡的工业优势。水力、矿产、电能等资源优势明显,有利于发展以水力资源及钼矿、铁矿为主的资源型工业。水电蕴藏量约占浙江省的十分之一,居全省首位,2004年被国家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水电之乡”。丽水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扶贫工程—滩坑水电站的主库区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境内。

风情畲乡的旅游业优势。景宁畲族风情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差异性。经过悠久历史的沉淀孕育,畲族风情日放光彩。既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又有粗犷朴实的畲族舞蹈、工艺精巧的刺绣编织、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等等。畲族风情的独特性已经成为景宁旅游业最具吸引力的内容。

劳务畲乡的“走出去”优势。景宁人漂亮、能歌善舞,敢“走出去”闯天下,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观念也较超前。加上库区大移民带来的机遇使“走出去”的队伍更为壮观。以“北京超市”、“三川水电”等为龙头,“走出去”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创新畲乡的政策优势。景宁作为华东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所拥有的政策优势是周边其他县(市)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政策优势,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对景宁的特殊关心和支持,体现在所给予的很多倾斜政策中。这为创新畲乡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近年来,景宁县委县政府利用自治政策方面的诸多优势,在用足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同时,通过转变职能、创新服务、高效服务、开放服务、重点服务、有限服务(即有所为所有不为),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重点在库区新镇建设、“百村避险”工程、库区移民工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

和谐畲乡的民族团结优势。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多数居住在山区中。在浙江省境内的1个畲族自治县、18个畲族自治乡(镇)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多个民族和睦相处而被重视,并在1992年浙江省境内实行“撤区、扩镇、并乡”的规划中,各地的畲族自治乡镇被优先得以保留。设立畲族的自治县、自治乡(镇)和自治村,就是为了使畲汉两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通过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2. 制约因素与劣势

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农办的调查结果,农村、农民、农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比例高,城市化水平低;二是农民文化素质低;三是村庄布局呈现“小、散、乱”;四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五是产业基础薄弱;六是农村集体经济弱小;七是贫困人口增收难。

通过对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制约因素与劣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农村人口素质低;三是村庄布局不合理;四是产业规模难形成;五是畲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力度不足;六是资金和人才缺乏,机制欠完善。

二、景宁模式的战略目标选择

1. 使命陈述

使命。“建设新畲乡———形成新农村建设景宁模式”。该使命描述了我们要做的是新农村建设,回答了我们所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将会实现的是“新”畲乡的一种模式或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平衡、人与人之间沟通和谐,民族团结、城乡融合的理想境界。

愿景。“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也就是说,景宁畲族自治县要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模范。该愿景描述了我们期望实现的状态是中国一流的畲乡,非常大胆、清楚地说明了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

畲乡精神。畲乡精神是畲乡文化的精髓,是畲乡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景宁畲族自治县设立二十年之际,县委为了更好地弘扬畲乡精神,进行了精心提炼,形成了“纯朴厚道、坚韧不拔、兼收并蓄、敢闯天下”的畲乡精神并把它写入《加快建设文化畲乡的决定》,以文件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畲乡精神是畲乡新农村建设价值观的集中概括。她概括了应当如何行动,怎样去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来实现使命。

2. 主要目标

总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畲乡、华东畲乡、文化畲乡、生态畲乡、绿色畲乡、水电畲乡、风情畲乡、劳务畲乡、创新畲乡、和谐畲乡”特色的“新”畲乡,形成新农村建设景宁模式。实现“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的愿景。

2020年前的三大目标。“全国八强”、“基本小康”、“全市平均”的目标。三大目标简明又定量,切中了要害,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性,并有时限要求。

2010年前的具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设定的具体目标。

三、景宁模式的战略途径选择

1. 对“一三四八”战略的思考

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之时提出了“一三八”发展战略,即:一大发展战略定位是“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前列”;三个发展战略方针是“畲乡风情名县、特色产业兴县和绿色生态立县”;八项发展战略举措是“基础建设、城市带动、产业振兴、体制创新、人才支撑、文化凝聚、社会和谐和生态协调”。此后又补充了四条发展途径“一是发展效益农业,打响一个品牌,做好两篇文章;二是发展工业,突出一个载体,抓好三大产业;三是发展旅游业,突出一个龙头,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四是推进城镇化,突出一个中心,带动两条发展轴”。最终形成了“一三四八”战略。

我们认为,“一三四八”战略总的看内容较丰富、全面、具体,但存在问题:一是战略目标与战略途径没有区别开来,具体战略之间存在重复情况;二是战略体系提升不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内外环境。

2. 重构战略途径选择的思路

战略途径选择问题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深化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战略的。我们认为,有必要突出“文化立县、产业强县和创新兴县”三大发展战略定位,重构“一三四八”战略组合。

一是文化立县战略。要竖立“大战略观”,要站在民族团结、城乡融合,建构新畲乡,走向全中国的高度,去思考、探索、实践新农村建设,把景宁建设成人与自然平衡,人与人和谐的新畲乡。“中国畲乡”是景宁最大的品牌,支撑这个品牌的灵魂是畲族文化,“文化立县”应是景宁无以伦比的最大优势。

二是产业强县战略。产业强县几乎是所有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较多的县域是选择了其中的“工业强县”。对景宁来说,优势产业显然不是工业,而是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等,但又不能不发展工业。所以景宁的产业定位应该是: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兼顾其他产业的平衡发展。

三是创新兴县战略。“独特竞争力”是由“资源”和“能力”两方面决定的。从资源角度看,景宁适宜走“文化立县”和“产业强县”的道路;而从能力角度看,景宁更有必要走“创新兴县”之路。正因为景宁是华东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是发达城市群中“后花园”,才更有条件立足地方特色,突出畲乡风情,发挥生态优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畲乡”,所以“兴县”的关键就是“创新”。

四、景宁模式的理论提升

1. 从战略管理学角度的理论提升

理论分析。在战略管理学的视野里,新农村建设景宁模式的构建过程就是“战略规划过程”。运用的主要原理:一是“战略规划过程模式中的五个步骤”;二是“战略、资源、能力和独特竞争力的关系”。

理论提升。构建景宁模式的基本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为指导,主要从战略管理学的视野,进行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的使命和目标陈述,运用SWOT分析方法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基本原理,在综合分析评价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归纳出景宁新农村建设竞争优势的十个基本元素,提出重新构建战略体系的思路,总结提升出对其他畲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县的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示范借鉴作用的理论和经验,形成畲乡新农村建设的景宁模式,并对完善景宁模式提出三个方面的针对性建议。

景宁模式的基本内涵:一是战略目标层面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主要目标”;二是组织优势层面的构成“独特竞争力”的十个基本元素(即“中国畲乡、华东畲乡、文化畲乡、生态畲乡、绿色畲乡、水电畲乡、风情畲乡、劳务畲乡、创新畲乡、和谐畲乡”);三是战略途径层面的重构思路,即突出“文化立县、产业强县和创新兴县”三大发展战略定位。

2.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的理论提升

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里,新农村建设景宁模式具有县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的县域优势,不仅在于一般县域层面优势,更重要的还在于全省甚至全国的畲乡层面。

3. 从人类学角度的理论提升

在人类学的视野里,新农村建设景宁模式的基本宏观元素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景宁模式中所包含的十个基本元素(即中国畲乡、华东畲乡、文化畲乡、生态畲乡、绿色畲乡、水电畲乡、风情畲乡、劳务畲乡、创新畲乡、和谐畲乡)间存在相互制约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是新畲乡建设的指导思想。“民族团结、城乡融合”是新畲乡建设的理论基石。民族大团结是兴国安邦的基础。

五、完善景宁模式的对策建议

1. 文化立县战略方面的建议

一是紧抓机遇,编制“中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规划;二是搭建平台,提高节庆、网站、场馆及设施的档次;三是交流合作,壮大畲族文化队伍;四是文化立县,推进文化产业化;五是精神家园,提升畲乡精神。

2. 产业强县战略方面的建议

一是生态家园,申报国家级的畲乡风情度假区和历史文化遗产;二是建设畲都,重视夜游产品开发与管理;三是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四是提高价值,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五是品牌意识,命名“景宁双宝”、“畲乡三宝”,注册与“景宁”、“畲乡”相关的商标,定期举办畲家乐大赛,做大“中国水电之乡”和“景宁技工”品牌。

3. 创新兴县战略方面的建议

一是思路创新,全面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二是机制创新,切实抓好以“百村避险”工程为重点的下山扶贫工作;三是方法创新,创新财政转移支付的新方法;四是政策创新,用好民族地区特殊政策解决资金、人才及机制等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C.W.L.希尔,G.R.琼斯,周长辉.战略管理:中国版[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徐杰舜.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唐代剑.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52-153.

[4]麻益兵.民俗文化的旅游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麻益军.景宁创建畲族文化和生态旅游区的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专学报,2004,(2).

上一篇:县教育局采取六项措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下一篇:法院委托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