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关系紧张

2024-04-22

干群关系紧张(精选8篇)

篇1:干群关系紧张

农村干群关系缘何紧张

作者:贾向东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来源日期:2004-8-1 本站发布时间:2004-8-2 阅读量:1219次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干群关系紧张就是突出问题之一。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群众对干部有戒心、看不惯,对干部工作作风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对群众不服从管理又很气愤,说群众“不听话”,埋怨群众素质低,不好领导。这一矛盾反映到工作中,就是干部与群众经常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久而久之,干群双方在思想上就形成了隔阂,产生对立情绪,造成群众与村干部之间关系紧张,形成工作上严重的对立局面,有些群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干部不信任,不但不服从领导,而且怀疑干部不廉洁,到处上访告状,他们不惜花钱,不怕路途遥远,赶乡镇,跑县城,到市里,甚至赴省、进京上访,状告村干部。据有关统计,目前因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的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的七成以上,特别是村民集体访的批次明显增加。可以说,农村干群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思考之一,农村干群关系紧张,村级选举不规范是直接诱因。

村委会直接选举,确实给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选举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也给农村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村级选举工作的不规范就是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直接原因。一是“贿选”现象普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许多村庄都出现了不少富人,富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参与竞选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竞选者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经济资源往往是他们竞选村干部的手段之一,不少人不是依靠科学完善的治村方案获得村民的信任,而是通过给钱送物的经济手段争取村民的支持,这些人一旦当选,他们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为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着想,所以干群关系不和谐成为其先天性的特征。二是农村宗族派性干扰选举已成痼疾。由于受传统封建意识和农村各种矛盾的影响,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宗族、派性观念仍然比较严重。在村级选举中更是暴露无遗,村干部的位置成为宗族派性代表人物争夺政治、经济权力的目标,因而就出现了各种宗族、利益派别之间明争暗斗,他们互相拆台,互拉选票,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贿选和大户操纵选举等问题。在这样紧张氛围中由某一派别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调和的。如,有一个村内分两大派,两派为了各自利益明争暗斗。在两派里党员各占一半,支部召开党员会这派参加,另一派就不参加,很难超过半数开成会议,即使在勉强召开的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上,也很难形成决议。三是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换届选举等关键时机又诱发新的干群矛盾。一些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有的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几任班子留下的提留尾欠、宅基地纠纷及其它矛盾意见,由于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积重难返,又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有一个村就是因199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至今群众上访不断,干群矛盾激化,省市区党委、政府为解决矛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问题还未彻底得到解决。所以说,把好农村选举关是确保农村稳定、干群关系和谐的基础,从当前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诸多条件限制看,如果没有各级党组织的严格把关,很难保证所选出的村干部都能达到农村工作需要的素质要求。

思考之二,干群关系紧张,关键在干部自身。

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现实存在的;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工作失误造成的。我们剖析了几个干群关系紧张的重点村,感觉问题的关键还在干部自身。一是对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一些乡镇党委对村干部布置工作、交任务多,谈心教育、教方法少,还有的乡镇领导对村干部宠着,护着,认为有点小毛病算不了啥,渐渐地使这些村干部趾高气扬、作风霸道、违法施政、胡作非为。群众对这样的村干部意见很大。据统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村书记因干群矛盾不可调和而被迫辞职,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村干部因违纪受到党纪处理。二是农村干部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状况看,大多数农村干部素质比较高,能胜任工作。但也有少数农村干部素质还比较低,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宗旨观念淡薄,不为民办事,对工作敷衍了事,一门心思忙于自己家里的事情,甚至有的打牌赌博,东游西逛,无所事事。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始终得不到解决。有的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独断专行,作风不民主,遇事不同其它村两委成员商量,村内重大事情不召开党员或群众代表会议研究,都是自己说了算。还有的村干部不坚持原则,违法施政。为了小集体或少数人利益,乱批滥建,乱砍乱伐,乱收费用,在换届选举和发展党员等项工作中不坚持标准,不坚持法定程序。据调查,在农村上访案件中,反映村干部违法施政的占多数。有的村干部私心较重,办事不公,为政不廉,想方设法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捞取好处,在建房、计划生育、各业承包等方面为亲戚朋友大开方便之门。有的村干部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观念陈旧,经济不熟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不能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很好的服务。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农民群众对这些村干部失去了信心,甚至激化了矛盾,出现了干群关系紧张局面。某县在一次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全县500多个村有107名村党支部书记因自身素质不高而落选,被党员和群众“罢了官”。思考之三,干群关系紧张是农民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强烈反差的集中表现。

这些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主要责任固然在基层干部,但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物质上的逐步富裕,他们的民主愿望、民主要求和民主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不少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全局观念淡漠,他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与自身素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特别是随着村委会组织法深入贯彻实施,农民强烈的民主参政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之间的反差尤为突出,以至于参与村务管理时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影响个人利益就上访告状。有的群众研究法律,学习政策,不是为自觉地遵法守法,而是只愿享受政策法规给予的权利,不想履行应尽的义务。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或受到损失时,就对村干部不满意,心存怨恨,事事与村干部做对,影响了村务工作顺利开展。有的群众在建房、批二胎生育指标等项工作中稍不如愿,就把帐记在村干部的头上,设法挑村干部毛病,去上访告状。近年来,每年都出现一些农民的无理上访事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随心所欲。随着村主任的直选,农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应该说法律赋予每个农民的民主权利是非常神圣的,但一些群众对此却不珍惜,不会正确运用。加之一些村的党组织软弱无力,对选举工作的领导、指导不够,给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有的甚至把一些村霸、痞子选进了村委会班子,有的群众真假难辩,不能正确行使权利,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候选人赚得了选票,当选为村干部,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隐患。另外,一些地方群众不注意学习,对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觉悟不高,很难同村干部保持一致,甚至处处与干部对立,也影响了干群关系。

(作者系中共唐山市路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邮编:063000 地址:中共唐山市路南区委组织部

联系电话:0315—3728049

篇2:干群关系紧张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生命线,是保持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需求,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唯有使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近年来,我们在加快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干群关系总体上是和谐融洽的,特别是在宁夏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回汉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在一些工作推进过程中,由于管理与服务、利益主张与获得、诉求愿望与实现等关系处理不当,致使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了一些意见和分歧,积聚了一些情绪和怨气,从而由一般的工作关系、干群关系引发并衍生了干群之间的矛盾,甚至在个别地方还出现由干群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当前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一)行政管理主体与服务对象关系调整不好,往往成为引发干群关系紧张的因素,甚至会演化为干群矛盾。政府部门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干部习惯过去的一套管理手段,以及固定的工作思维模式:“我讲,你听”“我指示,你服从”,因而头脑中缺乏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所以,即使政府对群众的管理职能开始逐步淡化,服务群众的职能日益凸现,但是,一些党员干部也一时难以适应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使少数地方仍然存在“上级喊破嗓子、群众跑坏腿子”的“两头 急”,中间执行层的部门工作人员却“慢吞吞”“冷冰冰”的现象,“冷拒横推拖”等歪风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利用手中权力“吃拿卡要”,老百姓称此种现象为机关“中梗阻”。行政机关中的“中梗阻”现象,直接导致的就是党的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引发群众对方方面面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等,导致与群众关系越来越疏远。

(二)利益主张与获得的落差,往往成为引发干群关系紧张的因素,甚至会演化为干群矛盾。现阶段,一些党员干部抱怨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了,群众对政府的付出越来越不“买账”了,群众对于官员的说服越来越不理解了。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利益”有关。在当前,大部分群众也知道,政府搞工业化城镇化,改善了环境,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收入,让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因如此,群众还是支持征地拆迁工作的。但谈到安臵补偿,部分群众对政府的赔偿政策不满足,不切实际的要价,甚至无理阻挠,另外,在一些完全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合理公平解决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赔偿等问题上,一些家属伙同社会上一些不良用心的人,捏造事实博取同情,聚众政府门口闹事,其实质,就是利益主张与获得有落差,从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三)大量信访工作中诉求期望与实现的差距,往往也会成为引发干群关系紧张因素,甚至会演化为干群矛盾。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较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信息公开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我们有些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转型中出现的这些诉求问题,是能拖的拖,能躲的躲,能捂的捂,能推的推,从而使群众形成了信“上”不信“下” 的认识,总认为只有上面的政策是好的、干部是好的,遇到切身利益问题习惯性地把矛盾和责任怪罪到基层党委政府和干部身上,认为只有找到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公正解决问题,对基层的调解结果、处理意见、公开信息一律持怀疑态度。所以,当群众的诉求问题在正常渠道长期得不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时,就有可能选择非正常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会形成对抗。

(四)干群心理认同的差异化调适不当,往往成为引发干群关系紧张的因素,甚至会演化为干群矛盾。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群众对党都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对党的认同已经从原来的感情认同、“感恩性”的认同转变成了法理型认同和利益的认同,过去群众称“我们党”“ 我们政府”,现在一开口就说“你们共产党”“ 你们政府”,个别群众对某些党员干部反感甚至有仇视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对干群关系稍有调适不当,就会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五)薪酬待遇、收入差别和利益需求分配上的不均衡性,往往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如果调适不好有可能引发并演化为干群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人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其干部职工享受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这种差距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随着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断趋于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 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加之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多变,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困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征地和拆迁等多种矛盾大量存在,稍有诱因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六)发生在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的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败坏社会风气,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目前,我国的改革,在广度上已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深度上已经触及人们的具体经济利益,因而,使这个时期矛盾呈现多发、突发的特点,也极易导致矛盾激化,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使片面的发展观、扭曲的政绩观直接催化了矛盾;有的干部“进了城”“上了楼”,对群众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我们党的整体形象,加剧了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

二、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改进作风,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在新的历史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主体的多元化群体化、类型的多样化、利益的复杂化、方式的激烈化导致涉法涉诉、拆迁安臵补偿、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企业改制、复转军人安臵、劳动争议等矛盾多发突发,从而使党群干群关系面临许多新的考验。对此,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 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四风”之害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篇3:建立良好干群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干群关系,务实作风,服务群众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如何建立良好干群关系?对于基层党支部来说,就是要在干部素质提升、公平环境营造、服务意识增强上想办法、下功夫,对此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提升干部业务能力,实现“自身硬”

干部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自身工作效率和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其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方法提升每名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量身定做提升方案。为每名干部制定个人能力提升方案,明确阶段目标、努力方向和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子会,分析每名干部的提升情况、指出目前存在不足,促进干部能力的快速提升。二是班子成员结成“互助对子”。班子成员各有特长和短板,为实现优势互补,依据班子成员的优势特长,把班子成员结成对子,相互帮助查找存在不足,相互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经验,实现共同提高。三是积极参加岗位培训。厂矿组织的基层干部培训班为基层干部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在合理安排好工作的情况下,让每名干部都参加培训,培训后与其他干部进行学习体会分享,实现一人培训整个班子受益。

二、强化干部务实作风,当好“带头兵”

干部务实作风是大庆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深深感到也只有干部与群众并肩做战,才能真正消除群众心中的距离感,干群关系才能融洽。为此我们通过建立三项制度,增强干部务实作风。一是建立干部跟班制。干部每天跟班到现场才能真正与群众并肩做战。建立干部跟班制,要求干部必须跟班到现场,不仅进行现场指挥和安全监督,更重要的是与工人一起参与劳动,为群众做出表率。二是建立干部承包制。干部承包班组会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我们实施干部承包班组制度,要求干部与班组成员融入到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全面担当起班组建设的工作。三是建立群众评价制。群众监督是提升干部素质的重要方法。我们每季度邀请群众对干部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支部帮助查找原因、督促整改,促进干部在工作中增强务实作风、发挥表率作用。

三、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树立“正能量”

干部如何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爱戴和拥护?在队伍中营造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是重中之重。为此基层干部要时刻把“三个强化”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强化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林则徐曾说过“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基层干部想要树立威信,让群众服气,必须时刻为自己敲警钟,不为物质所诱惑、不被金钱所收买。工作中我们重视干部的廉洁自律学习,通过学习案例、文件、法规等增强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学习焦裕禄、王进喜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为干部树立榜样,使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良好形象。二是强化班子团结协作精神。班子是一个整体,如果班子内部不团结,安排工作和处理大小事务时相互不支持、甚至相互“拆台”,使群众“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根本无法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因此我们队班子时刻讲团结、讲大局、讲配合,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形成合力,从而营造出队伍团结和谐氛围。三是强化执行制度的公平公正。基层群众是各项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干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是否公平公正,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为此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坚持“一碗水端平”。在工作规划制定、管理制度的修订落实、奖金分配、人员岗位调动等重大事项的决定中,始终做到班子集体研究决策,在典型选树过程中,采取民主推荐与班子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令群众信服,给队伍树立了良好的风气和导向。

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达到“心贴心”

只有向群众掏心窝、为群众动真情、真正为群众服好务,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才能使群众把干部当朋友、当亲人,为此党支部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上下功夫,通过为群众思想释惑、生活解难、成长铺路,让群众体会到干部的关怀、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是随时解决群众思想困惑。第一时间掌握思想变化是做好思想释惑的重要前提。干部利用坐班车、午休的机会,以“面对面、膝碰膝、心贴心”聊家常的形式与群众沟通谈心,还充分利用QQ、微信等新兴媒体,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变化,快速有效地化解各类思想问题,消除困惑疑虑,使群众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二是及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解决实际困难,是体现组织温暖、干部关怀的关键。我们结合队伍实际建立“困难员工慰问卡、患病员工跟踪卡、群众需求管理卡”的“三卡”制度,及时掌握群众合理诉求,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三是适时搭建员工成长平台。青工特别是新毕业大学生,渴望通过岗位成才、发挥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要结合青工素质差异,帮助制定个人成长规划,通过指定师傅、外派培训、岗位锻炼、推荐参加比赛等,促其成长。

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是带好队伍、抓好管理、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层党支部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基层党支部和每名干部能够高度重视干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想办法、下功夫,就一定会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干群关系。

参考文献

篇4:煤矿干群关系紧张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煤矿干群关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随着煤炭企业效益下滑,职工流动性加大,加之企业外部的种种原因,部分煤矿的干群关系尤其是工区一线的干群关系变得冷淡,有时表现出紧张甚至对立状态。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煤矿企业整体的外部形象,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找出对策,对于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安全生产,帮助煤炭企业度过经营难关,具有重要意义。

一、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表现

煤矿干群关系紧张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地面机关干群之间的,也有安全生产一线干群之间的。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是冷漠型。干群之间很不了解,缺乏感情基础,既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有的敬而远之,因而正面接触少,互相漠不关心。职工不尊重领导,领导看不上职工。笔者亲眼看到,有的企业的职工为抢占企业班车的座位,不到下班时间就把钥匙放在座位上,无论对年老职工还是企业领导,一概不让座,让人甚感冷漠。表现在管理工作上,出现干部你说你的,职工我干我的,以我为主,我行我素的现象,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二是猜疑性。干群之间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每事当前,先互相琢磨一番,干部琢磨怎么制服工人,工人琢磨怎么对付干部,而把工作和事业放在次要位置。表现在管理工作上,便会是你管制我,我应付你,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不顾及全局的工作。

三是对抗型。干群之间在工作接触或生活交往中产生了矛盾,而又互不理解,互不相让,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引起矛盾激化,长期得不到消除,日积月累,导致不满或敌对情绪的滋生和行为上的对抗。表现在管理工作上,职工一意孤行,有的职工不说还好点,一说更逞强,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而对干部而言,常常故意刁难职工,给职工出难题,重罚款,为了应付干部,职工常常明里消极怠工,暗里牢骚话满腹,挑拨是非,拆干部的台。

二、原因分析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像煤矿这样的国有企业而言,其原因更为复杂。从外部环境而言,由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对于企业内部而言,由于经济效益不好,职工收入下降,各种比赛活动减少,奖金分配下降,对某些职工而言,由于效益不佳,某些职工靠拉近与领导的关系获得的隐性收入大大减少,无形中缺少了与干部“亲近”的动力,这当然是一种畸形的非正常的心理。干部职工成分不一,文化素养不一,个体之间性格差异较大,有的做事方法简单粗暴,有的认识片面、不顾大局,有的性格执拗,有的品质不好,喜欢拉帮结派,等等,加之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教育工作跟不上,也是造成干群紧张的原因。

三、应对措施

干群关系紧张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综合解决,笔者认为,针对以上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统一标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干部工人,都不会有统一的认识和行为,其心理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在管理工作中,标准就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和企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此为标准、论短长,就能明辨是非,产生共识。其认识标准相同,心理基础也一样,由此导致的行为,必然也是一致的。干部要求工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干部要求工人不做的,自己必须坚决不做。如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三违”现象屡禁不止,干部有违章指挥的,工人有违章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自觉地以统一尺度为标准,没有自觉地把干部工人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有些干部认为规章制度是干部管理权利的外延,有些工人则认为规章制度是工作劳动权利的内缩,这就难免产生心理差异同现实工作上的偏差。

二是推进公开,消除疑虑。公开是消除干群之间的猜疑,增加信任感的前提。在管理工作中,没有什么秘密可保,不怕工人知道的多,就怕工人知道的少。凡是与管理工作有关的,包括任务指标、现场条件、经济分配、奖惩规定、人事任免等都要公开让工人早知道。要相信工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这些方面公开以后,会加深对干部决策的理解,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也便于相互之间的监督、协助。有了这种基础,才能政令畅通,避免不必要的疑虑,提高决策贯彻执行的实效,以免贻误战机,积成隐患,酿出灾难。

三是一视同仁。讲一视同仁,应该是双向的。干部对工人不能有亲有疏、拉山头、搞宗派、划感情范围。关系好的,凡事照顾,干轻快活,拿便宜钱;关系不好的,漠不关心,在分派任务和分配活动中表现出倾向性。久而久之,亲的会有恃无恐,骄傲自大,甚至不把别的干部和工人不放在眼里,也会产生管理行为上的放纵;疏的敬而远之,自感卑微,时时小心,处处提防,而在管理行为上则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只求当个不过河的“泥菩萨”。工人对干部也不能有远有近,近者不讲原则,唯令是从;远者不论对错,一概不听。这些不良的心理关系,对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害的。

四是平等磋商。干部工人都是社会主义中的一员,都是管理肌体上的一个细胞,都是生产上的一个环节,只是分工不同,责任不同,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一致的。因此,干部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工人不必唯唯诺诺,仰人鼻息。凡事平等磋商,干部注意听取工人的意见,工人敢于直言相谏。干部的民主作风和工人的民主意识相结合。日本松下公司有一年面临产品销量锐减、难以生存的局面。是否用裁员一半来缓解公司的危机,松下幸之助没有独断专行,而是想到民主协商的方法,他找来手下的几位主要部门负责人商议对策。经过反复讨论,其中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松下幸之助:如果减员,则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动摇大家的信念,今后对公司的危害更大,不如将产量减半而不解雇一名员工,员工薪水照发,但业务员要取消假日,全力以赴推销库存的产品。松下幸之助听后,欣然采纳了部下的意见,并集合全体员工宣布了这一方针,员工们深受感动,高呼赞成,并倾注全力帮助推销。三个月后,公司库存统统卖光,生产经营出现转机。

五是换位思维。认识的差异往往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差距,在管理中实例俯拾可得。而认识的差异直接来源于思维角度和方式的差异。同样的问题,干部工人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主要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如在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干部工人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一个工人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一个干部则必须保证他身边的全体职工的安全。因此,有时为了大家的安全,就要对个别对他人不负责任的人实行严厉的制裁,如工人不理解、认识这一点,就可能产生矛盾,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消极甚至对抗。为避免这种现象,干部工人不妨进行一下换位思維。干部把自己放在工人的位置上思想一下,把握了工人的心理动机,其态度和手段可能会柔和一些;工人把自己放在干部的位置上思想一下,理解了干部的难处,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责自愧自省,从而化干戈为玉帛,互相配合,调动起两方面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不提倡“怀柔政策”,不提倡无原则的和稀泥、好人主义,对那些对制度置若罔闻、大胆妄为者,必须依法论处。

以上是笔者对干群心理关系与管理工作效果关系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思考,目的是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建立良好的干群心理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环境、增强管理工作实效的重视。这里仅述一己之见,笔者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把问题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篇5:干群关系

1、特点:有限的合作和局部的紧张。

2、本质:利益矛盾。近年来有由经济利益诉求向政治权利诉求转化的趋势。

3、原因:一是冲突对立,二是服从合作。

4、现状:干群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全社会的福祉,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但是,作为干部的管理者本身也是有利益需求和利益追求的社会成员,如果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他们很有可能化公为私,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为自己谋取私利,侵占公众的利益。而作为被管理者的群众,又是由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满足和协调这种不同利益追求的任务本来主要应该由掌握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 的干部来完成,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复杂性以及干部行为的偏差使得各阶层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协调:一方面干部阶层中的一些人与民争利,引起社会大众的不满,另一方面一部分群众期望的利益没有得到实现,也会把不满指向干部,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在所难免。改革过程中,一些群体应有的利益没有能够得到保障,甚至受到损害;一些群体的相对 社会地位下降,引起了他们对公共利益调整和保障的干部群体的不满,特别是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更是如此。

5、怎么做: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领导。”有的干部认为手中的权力就是为追求个人利益服务的,忘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服务宗旨;有的干部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实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弄虚作假,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有的干部贪污腐败,拉帮结伙,提携亲信,假公济私,好大喜功,导致群众不满;有的干部科学管理能力不强,工作方式简单生硬,法治观念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伤害群众的感情。另外,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掌握多种社会资源的各级干部直接负有解决这一矛盾的职责,尤其是当经济上出现困难、群众的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往往易于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所以,在解决干群利益矛盾时,要以教育和管理干部为着力点,应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口,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加强干群之间的联系。

6、具体方面。

一、以教育干部为着力点。对干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教育干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使他们在行使职权时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二、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口。权力腐败是指将公权力视为一种经营活动,继而欲图寻求最大限度地扩大这个职位的收益的行为。反腐败是解决干群矛盾、防止干群矛盾性质转化的基本思路之一。

三、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反腐败是解决干群矛盾、防止干群矛盾性质转化的基本思路之一。要严格依法办案,对损害群众利益的领导干部的违法案件,要一查到底,该撤职的撤职,该判刑的判刑,使群众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利益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扶 持正气,大力宣传和表彰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弘扬勤政爱民、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新风尚。同时要强化并创新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使群众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观。

篇6:我眼中的干群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干群关系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在我认为,尤其是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更要搞好。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机关医院变人民来访接待中心。人们印象中的来访接待中心,总是简陋拥挤、环境较差;一些信访群众弄不清受理部门、东奔西跑,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少数部门和问题处理单位推诿扯皮,也导致了重复访、越级访增多。如今江苏各地先后建立起统一的人民来访接待中心,上访群众只需进一个门,就能“一站式”解决问题。位于南京市政府机关大院旁的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曾经是市级机关医院。南京市政府投入上百万元,给医院“改头换面”。从此,群众上访方便了。还有,我们盐城市新建的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可同时接待500名信访群众。中心设有司法、城建、农村、国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8个部门的来访接待室和1个综合接待室。类似的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已经在全省13个省辖市和85%以上的县(市、区)建立起来,成为江苏信访工作大格局的平台。

从这可以看出对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视和维护,一直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性群体性事件震动全国,诸如野蛮拆迁、群众跪求市长、掌掴门等事件也引人注目,这背后无不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在我认为,干部群众关系紧张不是工作方法问题,是态度问题,思想问题,想真心为群众服务的干部太少了,想保护自己不犯错误,不负责任,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推出自己的管理范围,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不关心群众疾苦,只关心自己的干部太多了,能倾听群众意见,同情群众疾苦的干部太少,群众的诉求喊天不应叫地不灵,矛盾激化就难免了。有些领导太把自己当领导了,没有真正体现出公仆精神,忘记了政府是人民政府,而不是领导的政府,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不是合格的政府。另外,缺乏监督力度,使一些领导权力运用得太容易了。人民群众需要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需要能代表人民自己意志的干部。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复杂形势下,怎样使干群关系更和谐?

首先,基层干部是桥梁,一边连着党和政府,一边连着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基层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都在群众眼里,其形象代表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因为距离“近”,他们最方便了解群众,群众有困难,首先想到基层干部,如果基层干部不仅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叫响,更把为人民服务的实事做好,自然就会成为群众信任和依赖的“父母官”。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心系群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带领全市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创新的精神解决群众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努力改进会风、改进文风、改进政风,切实做到会风清简、文风清新、政风清正,要经常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倾听民声、广纳民意,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领导干部作风如何,问题在哪里,群众最有发言权,广大基层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症下药,坚决祛除作风建设方面的顽疾。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到在权力运用上,要有高尚的品格;在行为规范上,要有高洁的人格;为群众排忧解难上,要有使命感,以个人优良的品行和积极的精神状态,取信于民。

在我党的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干群关系的种种比喻。比如鱼水关系,如焦裕禄、孔繁森与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比如油水关系,有的干部官气十足,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沉不下去高高在上。孰不知,油水分层,水涨高后首先会把油挤跑。还有舟水关系,战国时期荀况曾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比喻可谓既形象又深刻。中国革命的实践和无数的历史事实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今后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密切联系群众的前提是“身入”群众,最关键最紧要的是“心入”群众。只有消除与群众的“油水关系”保持与群众的“乳水关系”,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主动,改革开放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躬身实践是根本。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植根于群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几十年前,毛主席就为我们党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解放劳苦大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但时间也能消磨很多东西,包括人的意志和品质。一个党员的革命意志和优秀品质,并不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一定要不断磨练,躬身实践,否则就容易脱离群众。只有让全体干部都动起来、走下去,才能在实践中净化灵魂,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党员群众之间的感情,这就是实实在在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才能与群众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目前,农村的生活水平还远不及城里,不少百姓的生活还很困难,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抛开个人私利,主动放下架子,如果党员干部不下去,不了解实情,就谈不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党性修养也会退化,也就不可能与群众保持“鱼水关系”。

事实证明,干群之间缺乏信任,会极大地削弱基层政权的权威性,不仅表现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乏力,更意味着社会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的下降,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群众认可,由此不信任进一步加深,这对基层社会的建设发展与和谐稳定,影响更为负面。筑牢基层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固然要靠在基层干部中进行党性教育,在思想作风上重提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但更重要的是整肃吏治、协调利益。对于群众来说,最直接的诉求往往在于利益。群众的不满,往往源于分配不公、利益受损,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多因于此。这也说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只有处理好群众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疏解矛盾冲突、保持基层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否则,即便盖起了高楼大厦、修好了通衢大道,发展的正面效用也会大打折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能为人民谋取福祉、为政党赢得民心,这是对基层政权最根本的考验。

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干群关系,应该说领导干部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换句话说,能否有一个和谐的干群关系,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既然如此,领导干部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疾苦。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受群众爱戴、支持和拥护的干部,在群众中有崇高威望的干部,无一例外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干部。当然,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疾苦,不是说对于群众的意见,不加分析和区别。也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和困难都要立即解决。而是说合理的要求,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因条件一时解决不了,也要解释清楚,并且创造条件积极去解决。对于欠妥当、不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则要作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在领导群众中教育群众,这也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

二是说话办事正派。干群关系是不是和谐,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说话办事能否一视同仁。领导干部对群众要有感情,要讲感情,但这种感情是纯真的,不含杂质的,不能私利化。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职级职称、工资福利、奖励待遇等问题,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向身边的人、亲近的人、熟悉的人搞特殊。不少事例说明,一些单位不稳定、不和谐,干群关系紧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因此,领导干部说话办事公道正派,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

三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一些单位干群关系不和谐,群众有看法、有意见,原因之一就在于领导干部说得多,做得少,甚至言行不一。领导干部要团结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解决难题,谋事业、求发展。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倡导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但为什么有时候效果并不很理想,甚至还会出现群众不满、反感的消极逆反心理,出现群众离心离德的现象。究其原因,恐怕不是失之于说,而是失之于做。嘴上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实际是挥霍浪费、铺张排场,嘴上讲“按制度规章办事”,实际上是把规章制度置之度外。这样,即使道理讲的再漂亮,也难以服众,也难以团结凝聚群众,自然也就难以改善和密切干群关系。只要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起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格形象,说话就有人听,干事就有人跟,就能带领群众,打开局面,做出成绩,干群关系毫无疑问是好的、和谐的,是水乳交融的,也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构件和谐社会的要求。

党员干部作为公众的公仆,要为群众服务好,如果整天将官腔挂在嘴上,往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价值观、事业观,自身定位出现偏差。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领导干部们自我反思,切实转变思想、改变观念,扭转不正之风,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落到实处。

只要干部始终代表群众的利益,做群众利益的代言人,便会构建起和谐的干群关系。

篇7:论干群关系材料范文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继承以往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观念,创新方式。中共浙江省委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注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进行探索和创新。最近,记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一话题,采访了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

记者:我们党一贯重视群众工作。请您谈谈对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这个问题的理解。

习近平: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

不要以为坚持群众路线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前段时间我曾批评个别干部不会说话,处于失语状态。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这样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就是要做到“三个代表”,其中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官老爷。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但不会做群众工作。第四,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基层组织的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了我们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就明白了我们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干部,就明白了我们应该分出多少精力来做群众工作。记者: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会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缺乏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本领。您认为领导干部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应注意什么?习近平:领导与群众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特别是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都会涉及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我们常讲,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话从工作方法上讲,就是要求我们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提高群众对我们领导干部的信任度。群众对领导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努力把党的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切实增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建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要解决好领导与群众关系的问题,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和认识,我认为尤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明确责任,主动工作。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一般来说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主要矛盾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

二是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群众也好,领导也好,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并不是群众的感情可以简单一点,群众的需求可以降低一点,要将心比心。要获得群众的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群众工作,临时抱佛脚是不管用的。

记者:适应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我们应当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习近平:胡锦涛同志提出,既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深入群众而不是

脱离群众,服务群众而不是与群众争利,宣传群众而不是与群众相对立,团结教育群众而不是无原则地迁就一些落后的思想情绪,特别是要适应群众而不是让群众来适应领导。党的干部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通过发扬民主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主动以“满意不满意评选”、“政务公开”、“决策公示”、“监督热线”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决策时诚恳咨询请教,部署任务时热心解疑释惑,落实工作时认真倾听意见。要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扩大群众对政务、财务和其他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二,通过办实事好事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群众欢迎的实事,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民办实事的重点要放在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和社会稳定等十大领域。

第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沟通情况,增进了解,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学会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力戒简单粗暴、强加于人。

第四,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发现和总结先进典型,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第五,通过组织活动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组织和动员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和载体。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和各类活动中心在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中的作用。记者: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党组织在创新群众工作途径和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习近平:近年来,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寻找有效载体,开展群众工作。比较有特色的做法有:

领导干部记民情日记。发端于嵊州雅璜乡的“民情日记”活动,要求乡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这一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民情日记”活动已在全省农村普遍推行,并不断得到改进和丰富。

基层民主恳谈(征询)会。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主题,每期确定一个专题,并在举办日的前一周,将本期征询会的主题、时间和地点等以公告的形式张贴到各村居,欢迎群众参与。征询会举办日,镇党委、人大、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的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并专门建立了交办制度和反馈制度。每期征询会后,都要公布征询会交办情况联系单,在承诺时间内抓好落实。民主恳谈会创新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沟通和对话的途径,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企业党组织与职工民主对话。具体做法是,由企业党组织或工会组织邀请企业负责人和部分职工参加,双方就企业生产、职工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坦诚交换意见。通过职工提出问题建议、企业负责人当场作答这

样的方式,拉近了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的距离,职工气顺了,积极性高了,企业也发展了。

民主听证会。即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村两委起草工作报告及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向村民发放书面提案表、征求党员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召集村民参加民主听证会。在听证会场,村民可以自由地提出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质询集体经济所得收益及其使用情况,质询涉及村里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等,而且由村两委负责人当场予以解答。民主听证会后,村两委认真梳理群众的意见和提案,研究落实解决措施,及时提交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并在一个月内予以反馈。通过这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方式,激发了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密切了农村的干群关系,推进了基层的各项工作。

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活动。为整合和发挥社区人才资源优势,一些城市社区开展了“万名党员社区共建”活动,组织、动员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引导他们在社区共建中“亮身份、作贡献、树形象”,带头开展社区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共建。

此外,我们还改变以往的做法,变群众要“上访”为领导去“下访”,建立了领导下访接待群众的制度;建立行政服务(办事)中心,使各类行政审批做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设立便民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乡镇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等,切实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记者: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有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请您谈谈浙江省这方面的做法。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除了从方法、渠道的层面提高工作水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一是要建立群众工作的总体格局。要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做的党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地方党委要把群众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部署群众工作,提出各个时期群众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订相应的群众工作措施,建立群众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党委组织部门要根据党的建设的任务,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群众工作,重点指导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党委统战部门要根据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要求,扩大工作领域和范围,并依托政协组织开展广泛的群众工作;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按照党委的要求,充分利用群众团体的优势,在广大群众中开展社会活动,加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其他有关党政部门都要树立群众工作的意识,做好有关工作。建立纪委、组织、宣传、统战、信访、民政部门以及群团组织、新闻单位等部门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分析情况,研究讨论问题。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群众工作,把各种新出现的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尽快纳入党的群众工作覆盖的范围。乡(镇)村、街(居)等基层党组织应突出抓好群众工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委员。

二是要形成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活动机制。基层党组织要以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开放式的社会活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职能,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公信力。要通过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建立起党组织自己的活动阵地,找到适合自己组织特点的活动形式。当前特别要将党的群众工作覆盖到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流动人口等困难群体,妥善地处理好由困难群体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

三是要形成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保障机制。要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重点组织中青年干部学习和实践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方法,要求他们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解社情民情的能力、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能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动员群众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下派基层任职、参加基层工作队、担任基层工作指导员、基层蹲点等方法,为干部创造了解社情民意、提高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能力的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打牢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探索建立党政机关年轻干部轮流下企业、农村和其他基层单位体验生活、开展工作的制度,构建领导干部联系基层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一整套制度体系。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试行普选制、差额选举制和竞选制,完善群众对干部工作绩效的评议制度,实行弹劾和罢免制度,建立健全人民授予权力、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

四是要形成群众工作的全党参与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群众工作体现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具体工作之中。各级党委及有关部门要有专门的机构,收集、分析有关群众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要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落实每一个党员做群众工作的职责,使每一位党员都成为群众工作的主体。要特别重视发挥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党员政协委员的作用,通过他们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建立和健全党代表、人大代表的选区责任制,党组织要对党代表和党员人大代表定期布置开展群众工作的任务,对代表的工作提出规范性的要求。

五是要建立基层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资源保障机制。居民社区、村级组织承接了党和政府的大量事务性、社会性的工作,但其掌握和可支配的工作资源有限,工作手段和工作力量不足。要注重发挥党组织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党内党外服务。广泛开展党内互助活动、群众志愿活动、组织共建活动。应从党费中划出一定的经费,为基层党组织义务开展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调动资源,激活政治资源,挖掘市场资源,用好社会资源,构建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开展群众工作的新的支撑体系。

记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广大基层干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根据您的经验,应如何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我想从党委、政府贯彻“三真”要求的角度,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执政重在基层。我们党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重视基层建设的党。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的方针政策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各级干部的能力。

第二句话,工作向基层倾斜。怎样支持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呢?一条是把基层干部队伍选拔好、培养好、建设好,让基层干部更好地做工作。另一条就是上级的工作向基层倾斜,让上级拿出一部分力量分担基层的工作。上级应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帮助,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要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并尽可能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作适当倾斜,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比如,我省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就是一种尝试,要继续深化探索下去。

第三句话,给基层理解和关爱。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真正关心重视、真正支持帮助基层干部。对基层干部工作中、生活上出现的困难,要设身处地加以理解,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扎实有效地进行帮助,特别要敢于为基层干部担责任,关注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关心基层干部,最关键的可能不是给基层多少钱、多少人,而是支持基层干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帮助基层干部分担责任、共渡难关。

干群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就当前而言,各级政府及领导难以处理的,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新闻媒体报道较多的,是因干群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纠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干群关系缺乏和谐,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群众对身边的领导和干部失去了依靠感和信任感。在群众心里领导和干部不再是自己的贴心人、领路人,从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干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究其原因,除了群众对上级政策或指示一时难以理解和不明白外,大多数系我们干部的自身原因所致。就目前而言,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因素主要有:

一、干部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人民群众。然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和官员口口声声说尊重民意,以人为本,但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说做之间总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对伤害群众利益和感情的事视为儿戏,不当回事;凡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总是我行我素,胡乱决策,从不考虑群众的想法。有的领导干部不能端正思想,摆正位置,言谈举止中常常表露出趾高气扬,居高临下的姿态,这又如何与群众心贴心、心连心呢。

二、干部的自身素质差,缺乏求真务实、公正办事的良好作风。工作中,我们有些干部自身严重存在着思想、理论、认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素质低下的问题,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特别是在应对复杂问题时尤其显的被动。当遇到利益冲突时,不是先群众后自己,而是与群众争利益,争好处。在处理问题时厚此薄彼有失公正,使干部的诚信度失衡。加上官僚主义作风,衙门作风、形式主义严重,常常是脱离实际,劳民伤财,使群众极为反感。

三、是干部缺乏严于律已、扎实工作的实干精神。群众常说:干部干部先干一部。而我们有些干部不是忙于为群众多想事、多办事;办实事、解难事,而是忙于个人的利益,在如何迎合领导,如何显示“政绩”,如何拉关系上动脑筋下功夫,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因此,心沉不下来,做事不实在。有的干部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凭借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捞取个人好处。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思想工作不深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险。表面看似干群关系,但从深层来讲就是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我们的干部难免有失误之处和不到位之处,关键是不怕失误,只要有勇气改正,从失误中接受教训,还群众一个公理、明白,群众是会理解、同意的。但问题往往不是这样,当我们的干部给群众造成伤害之后,给集体造成损失之后,不仅不自责,得不到应有的惩戒,反而说群众觉悟不高,没水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大事化了,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你要反映问题,则被扣上越级上访的帽子,以权压人,以势唬人,压制群众上访,不让群众说话。如此这般,怎能使干群关系和谐融洽,又怎能与群众在思想上合拍,感情上共鸣,行动上一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群众为本,一事当前首先应想到群众,从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出发,听民心,顺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干群关系的和谐。

当前,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干部是合格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在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制型向合作服务型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改变。因此,要尽快改善目前的干群关系,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有损群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

要从制度上对干部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思想教育是一方面,但不是万能的。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和评价干部的机制,尽快创新基层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的选拔任用机制;在基层领导岗位中切实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品德和能力选拔干部和以岗位需要选拔人才的机制。真正把群众对干部的评价纳入干部的考核、升迁上。对那些伤害群众利益的干部,要坚决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理,让群众的利益真正得到维护和保证。

新农村建设要避免六大误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神州大地正在掀起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来看,这一重大决策顺乎民意,深得民心。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这场高涨的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有些地方也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和急躁情绪,如不及时加以修正,就有可能使新农村建设走入误区,不利于新农村的健康发展。

一是避免一蹴而就的误区。

一些地方把修几条道路、刷白农民房子等,看做是建设新农村的标志,特别是一些地方已开始总结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这是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速成化了。首先,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后农业税”时代,农村积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我们做长远的打算、艰苦的工作,因此,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

次,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工程。实践证明,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是片创新的沃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会涌现出很多好的做法,我们要兼收并蓄、发扬光大,不能用静态的标准、封闭的框框来束缚新农村建设。再次,新农村是一个终极目标、美好蓝图,需要我们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只有瞄准目标,一步一步地去工作,一点一滴地去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目标。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来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半点浮躁。那种认为新农村建设一蹴而就、指日可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要不得的。

二是避免一哄而上的误区。

历史教训表明,大轰大嗡、心浮气躁不是干事业的态度。一哄而上的结果必然是一哄而散。全国掀起建设新领导科学农村的热潮,说明中央的政策正确英明,说明新农村建设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但我们也要对这种热潮保持应有的冷静。我国农村千差万别,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层次,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存在快慢、高低之分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不分具体情况,不顾自身条件,整体划一,一哄而上,往往会欲速则不达。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中央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二十字要求,也只是蓝图,需要我们立足乡村特色,结合本地实际,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阵风,反对盲目攀比,反对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避兔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大跃进”。

三是避免一劳永逸的误区。

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概括。一些地方认为,这种概括就意味着现在是农村、农业、农民索取回报的时候了,于是用大拆大建、一步到位的高标准来建设新农村。要知道,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涉及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教育、文体、医疗、商贸、住房等硬件的改善、整治和建设,而且涉及农村社区的科学管理、良好村风与民风的形成等软件系统的建设,这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辩证地看,新农村贵在一个“新”字,新旧是相对的,明日之新是由今日之新发展而来;新也是不断变化的,彼新非此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农村建设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四是避免一手包办的误区。

我们反对一手包办建设新农村,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不现实是因为国家没有这么大的财力包办一切,不可能是因为即使国家有足够的财力,但由于农民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想包办也不可能。因此,建设新农村,既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外力与内力的关系。要创新思路,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同时,要调动全镇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也是农民的事业。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强烈愿望,没有农民推动自身富裕和建设新农村的创新精神,一切都是空谈。

五是避免一叶障目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是个大课题,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应当说,集中力量抓新农村建设是对的,但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头沉”,一叶障目,顾此失彼。如果就农村工作抓农村工作,甚至忽视、淡化其他工作,不仅抓不好农村工作,还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错失发展良机。新农村建设要跳出二元对立的发展模式,用新思维建设新农村,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理念抓“三农”工作,真正实现工农互补、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六是避免一了百了的误区。

篇8:论和谐社会中干群关系的建设

众所周知, 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要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增进与群众的思想感情。热爱群众的思想感情既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又是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当前我们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理想信念有所动摇, 追求品位不够高尚, 在理想与信念上, 表态与心态不一致, 理论认可与实践认同不一致, 有的甚至是会上讲真理, 会下讲歪理, 人前人后两副面孔。二是追名逐利、跑官要官的现象是群众最反感的, 在用人问题上存着人情重于党性、感情重于原则、关系重于政策。三是享乐主义、奢侈之风有所蔓延。有些人花公家的钱不心疼, 拿吃吃喝喝、公款送礼不当回事;有的追求低级趣味, 出入不健康娱乐场所。四是自由主义现象有所增长, 一定场合下, 散布消极言论, 影响了团结。五是工作作风不够深入扎实, 工作漂浮, 深不下去蹲不住, 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落实。这些不良倾向, 实质上就是对群众没有感情或缺乏感情的具体反映。因此, 要增进与群众的思想感情, 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回答好“当一个什么样的官和怎样当官”的问题, 就是要以“三个代表”的要求为镜子, 自觉从政治素质、思想境界、党性修养等方面“自省”, 才能在实践中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证明了领导干部的威望得益于群众的拥戴, 因而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领导干部要有责任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是增进与群众思想感情的“催化剂”, 有了这种责任感, 就会在工作中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始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知民。作为党的领导干部, 应该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要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 有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体察民情, 顺乎民意, 把关心群众生活, 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那些对群众的困难熟视无睹, 甚至为了个人的“政绩”而任意掩饰群众困难和要求的行为, 都是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的。二是要安民。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是政权巩固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群众根本利益的所在, 也是领导干部根本职责的所在。要安居而不能扰民, 要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 敢于坚持正义、打击歪风邪气, 嫉恶如仇, 除害安民, 为官一任, 保一方平安。三是要爱民。干部心里有群众, 群众心里才会有干部。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群众, 是衡量一个干部政治素质高低、工作作风优劣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一定要饱含感情地对待群众, 切切实实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也就是说, 既要有爱民之心, 还要有助民之才, 富民之技, 安民之策。实践证明, 有了爱民之心, 群众就会支持我们的工作;有了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许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有了群众的理解与谅解, 群众高兴了, 气顺了, 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俗话说:感情到了位, 办事功百倍, 就是这个道理。

二、领导干部要有知足感。

当前, 有个别领导干部私欲膨胀, 考虑个人利益多, 考虑群众利益少, 他们有的对自己工作职责不甚了解, 却对享受什么待遇一清二楚, 横看竖比, 总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这些现象说穿了就是为个人还是为群众的问题, 考虑个人的多了, 考虑群众的就必然少了, 对群众的感情也就淡漠了。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摆正位置, 换位思考, 多与下比。总之, 领导干部要有知足感, 不能攀比, 否则越比越不如人, 越比越感到自己吃亏, 这样责任心就会受到削弱, 不求进取, 意志消沉, 追求享受, 最终脱离群众, 被群众所抛弃。

三、领导干部要有愧疚感。

上一篇:谈长尾关键词与搜索引擎优化下一篇:我非常喜欢的智慧校园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