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教学设计(七年级)

2024-04-19

筏子教学设计(七年级)(共7篇)

篇1:筏子教学设计(七年级)

《筏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4、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教具准备:

黄河水车的图片,羊皮筏子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二、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关于羊皮筏子: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四、学习生字词。

规模()浊浪()心悸()相称()似的()汹涌()吞噬()湍急()浏览()化险 为夷()如履平地()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互动2: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互动3:上一篇课文写的 是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不是。关于《 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互动4:现在我们大家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以上几点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本文主要通过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互动5: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互动6: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明确: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

互动7:艄公技艺高超,乘客谈笑自如。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类的最好写照。那么作者想要 通过这一切阐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互动8: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

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研读与赏析: 见课后习题。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2、利用课外时间参观黄河水车,羊皮筏子。补充材料: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 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人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 你闻所未闻。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

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 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兰州市北滨河路180号的陈老汉便是一个出色的放筏人,他放的只不过是橡皮筏,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祖居兰州市的李德明老人也是一个羊皮筏子放筏人,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

篇2:筏子教学设计(七年级)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

1、重点朗读第3、4、5自然段和第9、10段,注意读到描述性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时,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上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2、准备回答“练习探究”一、二,将答题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上先由学生朗读全文一遍(自主或指定均可)。指点注意是否做到描述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有所区别。讲评之后,让学生先各自将3、4、5和9、10这五个段落轻声读一遍。然后在班上或自主或指定进行交流,教师讲评并作示范。

三、讨论交流“练习探究”三、四。讨论第四题时,不要忽略了“大水车”的形象意义。

四、就“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辨析一下如果将“浊浪排空”改为“巨浪排空”,把“胆惊心悸”改为“胆颤心惊”,是否更好?品味第2题中“安祥”用于筏子,有什么样的意味,为什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序号 11----003 组长签字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介绍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内容。

研读课文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

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音,准备复述。

吞噬shì湍tuān急一泻xiè千里胆惊心悸jì木罐guàn筏fá子篙gāo浏líu览艄shāo公

浊zhuó浪排空化险为夷yí

如履lǚ平地

指名复述、评议、提问:

(1)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3)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生听记。

指名介绍、补充、批注。

生解说。

听读课文,在文中注音后识记。

勾画内容要点,准备复述。

生思考,交流,回答,批注。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交流、回答。

小结 课文通过描述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情景,赞扬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从而赞美了勤劳勇敢、智慧坚强的中华民族。

第二课时 课时序号 11----004 组长签字

导入新课研读赏析课文。

拓展与延伸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5.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

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

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

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1.上一篇课文写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师生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2.说说有关黄河的名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听写回答。

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

讨论、批注、记录。

小结 本文运用衬托对比等手法体现了黄河的凶险壮美,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设计 黄河大小勇敢、智慧

万马奔腾深筏子艄公

浊浪排空急轻镇静、机敏

黄河主人战胜凶险挑战自然

作业布置

1.词句品味第二小题。

2.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3.利用课外时间查阅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的现状。

武贵珠

篇3:七年级作文教学六法

如何打破学生写作的僵化、题材的老化、语言的套话、素材的俗化的局面, 指引他们结合初中的生活, 投入到新鲜而富有活力的中学时代中来, 对他们进行写作兴趣的引导、作文素材的积累、语言运用的娴熟、真话作文的重塑与训练, 将是一件富有挑战性与建设性的工作,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借助教材, 突出课堂作文训练的针对性。

起始年级应重视基础, 从课本出发, 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结合教师课堂的传授与同主题文章的阅读开展系列主题写作教学, 关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训练的针对性。

教材以主题为单元, 打破了旧教材按体裁组织内容的僵化格局, 从追寻生命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感受自然风光、探索科学奥秘、领悟温馨亲情、激发想象思维六个单元模块入手, 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在这里, 语文的含义丰富了, 语文的外延扩大了,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虽然“她”依然没有提供写作的系统指导与评价的统一标准, 只是从一个单元教学主题出发, 进行主题式写作, 只有六篇作文训练的量, 远远达不到对学生读写文字训练的量化标准, 但是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文本的摘选密切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 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让学生从敢说、能说开始入门。

说是写的基础, 学生只有敢于说话、说得流利、准确、有条理, 才有可能比较好地写作, 因为说口随心走, 笔随口走, 因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作文训练的基础功课之一。如课堂上的口头小作文、课文朗读、班级及学习小组间的辩论会等, 教师要及给学生以善意的提醒, 告诉他们注意把每一次发言都当成一次语言表达的训练, 尤其是在发言前先理清思路, 删繁就简, 比较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描述出自己想说的事物或情景。

3. 指导学生多读优秀作品, 从仿写逐步过渡到独立创作。

作文如习字,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练习过程中, 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些高水平的“范文”, 学生是很难体会到优秀作文的优点和魅力的。在农村中学中, 这些“范文”来自于语文教材、同学的优秀作品和教师的“下水文”等。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做读书笔记, 找出有特色的词、句, 领会涵义, 并摘录下来, 并尽可能多地运用到写作当中, 学生在研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

4. 划出作文中有关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

在引导学生掌握记叙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让七年级学生掌握并恰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是提高七年级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往往在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做得不够好。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分辨课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其次在写作文时要渐渐学会运用它们, 并在作文中把这些表达方式各自标示出来, 这样可使七年级学生从不会运用多种综合表达方式到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他们明白了写作文如果只用记叙文这种单一的表达方式, 作文就会像寒风中光秃秃的大树, 缺少生命力和美感;有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作文才能像夏日的大树, 枝繁叶茂, 生机勃勃。

5.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体验生活, 用心思考,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中学生的作文, 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而这种感受和体验都来源于生活, 而观察是学生体验、了解生活的重要方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说, 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为了获取材料, 必须学会观察,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物, 都离不开观察, 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 才能写出景物的个性来。伟大的革命先驱者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作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 “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 方好下笔。”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写作时强调指出:“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 要长时间注意去观察它, 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 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 因为人们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 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所以说, 观察是写作前的必要准备, 是摄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学生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 对需要了解的事物或对象从各种角度、各个侧面进行仔细的观察与积累, 捕捉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形成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 把生活中的美妙感受细细地写下来, 这就为进一步的语言表达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从这点来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生理情况, 结合本校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体验自身经历的事情, 并及时地记录下来, 占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有“米”下锅, 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6. 作文形式要多样, 以写读书笔记为主。

篇4:筏子教学设计(七年级)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感受文中的形象。

3、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感情浓郁的语言特色。

2、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昂扬向上的风格,培养乐观主义情怀。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的形象,把握文章语言特色。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郭风,1917年生,福建莆田县人。3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出版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英雄和花朵》、《开窗的人》、《晴窗小扎》、》以及《郭风散文选》等。另外著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笙歌》、《小小的履印》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长江很早就醒过来了。第二部分(3-7)自然段,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8)自然段,呼应开头,点明主旨。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或傍晚,而要写长江的黎明?这里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2、作品反复说“你的心好象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3、“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旨在表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第四五自然段为什么多次用到“不止”这个词语?请谈谈它的含义。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长江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你啊家乡。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1、作者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细节刻画山水特色,既有粗犷和细腻相结合,也有工笔和意笔交替运用。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烘托出整个环境和气氛。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1)、既有诗歌的精练又有散文的舒放。(2)、注重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词语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

七、教师总结全文。

八、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后记:

筏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3、感受文中的形象。

4、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

3、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学习并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4、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通过对黄河上艄公的赞颂,启迪人生,增强自信。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的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对黄河上艄公的赞颂,启迪人生,增强自信。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红河南北》、《风帆》、《悲欢》、《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5、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

6、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黄河和大水车,为筏子的出现渲染气氛。

第一部分(3-11)自然段,直接描写黄河上的筏子,赞扬艄公们的机智勇敢。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6、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7、文中讲见到羊皮筏子前后的不同想法,岸上的人与乘客的不同心情分别进行了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文章中很多地方用来衬托手法,试着找出来说说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9、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给了你什么启示?

10、如果让你给文章另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1、写了黄河的规模和气势,写出了黄河澄清惊涛骇浪,衬托了下文中艄公的高超技艺。

2、有利于表现艄公们的机智勇敢。

3、可参考练习册第四页第六小题。

4、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5、如:黄河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教师引导学生当堂完成。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四、复习导入。

五、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六、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2)、善于渲染烘托气氛。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1)、语言朴实生动。(2)、善于运用成语。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使文章通俗易懂并且生动感人的好处。

七、教师总结全文。

八、作业布置:

3、课后练习第三题。

4、背诵全文。后记:

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二、知识与能力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2、了解作者生平。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形象,体会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诗歌体悟情感,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的形象,把握文章语言特色。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第一首《当我死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可引用作者的名作《乡愁》导入。

二、作家作品。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歌,次年随国民党军队入台。代表作品《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

三、整体感知文意。

7、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8、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9、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1)、“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歌被誉为“泣血的乡愁”,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注意体会以下重点句子:

1、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发自肺腑的歌颂)

2、睡整张大陆(无限的舒坦与自在)

3、两管永生的音乐(对落叶归根的游子的灵魂的最好的抚慰)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下诗歌的主旨。

作品用充满情感的话语,表达了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六、教师小结。全诗时序分明且衔接细密,意象集中而情感奔放,韵脚和谐又转换灵活;有井涛拍案的雄阔,又有春水淙淙的柔婉。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第二首《黄河颂》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可播放《黄河大合唱》导入激趣。a)作家作品。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1)、诗歌中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你怎样理解?(2)、诗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这句诗,它在全诗的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下诗歌的主旨。

重点提示:诗歌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七、教师小结。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生生不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颂歌。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第三首《长江之歌》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可播放《长江之歌》导入激趣。

二、作家作品。胡宏伟:(1913-2002),我国著名的歌词作家,曾以创作《长江之歌》、《共青团团歌》而闻名全国。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1)、诗歌共分为两部分,请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2)、诗歌中有“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这句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下诗歌的主旨。

重点提示:通过对长江的歌颂和赞美,表现了人们对祖**亲的依恋和热爱。

六、教师小结。

全曲气势磅礴、热情豪放、舒展宽广。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 比较探究 教学设计:

九、复习导入。

十、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1、三首诗歌都以母亲称长江、黄河,但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请具体谈谈。

12、《黄河颂》和《长江之歌》中的黄河、长江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黄河、长江,而是表现了一种精神,你能说出表现了什么精神吗?

三、迁移训练:

请从三首诗歌中选择一首用唱或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每组选出2-3名代表在班内开展比赛。

2、推选学生评委和教师一起评价。

3、奖励优秀

十一、教师小结课堂。后记;

一 条 大 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5、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6、感受文中的形象。

7、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

5、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的形象。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教师播放电影《上甘岭》插曲《一条大河》引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既是长篇《亲情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0、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11、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

1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回忆童年往事,表现我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第二部分(3-7)自然段,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步接触。

第三部分(8-17)自然段,听朗朗的演奏,真正了解了这首歌包含的思想感情。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3、少年钢琴天才朗朗结束了他《一条大河》的演奏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刻起身,而观众也没有马上给他掌声?

14、你是否像《一条大河》的作者那样,由《黄河颂》、《长江之歌》或其他歌唱祖国、中华民族的歌曲引发过某种亲切、深情的感受?如果有这种体验,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再听《一条大河》,选择演绎一首你印象最深的歌唱祖国、民族的歌曲。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七、复习导入。

八、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爱国或民族情感,但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点明这一点,而是先说自己小时侯对看电影的喜爱,从而引出了《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然后细致 描写了听朗朗演奏这首歌曲时的感受,最后才点明了中心:世界各地都有华人,我相信所有的华人都会为一条大河而动情的。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充满激情。如描写朗朗演奏那部分,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充满感情的抒情、议论,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读后令人难忘。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详略得当的叙述,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七、教师总结全文。

八、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后记;

运河与扬子江 教学目标:

三、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

6、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3、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14、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5、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九、复习导入。

十、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5、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16、《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17、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18、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19、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20、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21、“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十一、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十二、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

十三、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九、复习导入。

十、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十一、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1、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十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十五、教师总结全文。

十六、作业布置:

5、课后练习第三题。

6、背诵全文。后记:

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6、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溪流 大海 生命

1、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后记:

壶口与龙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十二、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后记:

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主题:心灵的欢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写作指导

同样是写黄河和长江,用不同的体裁写,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先让学生说说本单元所学过的课文有哪几种体裁,并说说这样的体裁个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那一篇?每一篇所表达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都是慷慨激昂的,就会显得单调。

所以,这里的出一个道理:文章好就好在不一样,给人不同的情感体会,即使体裁、对象是相同的,表达的心情、感悟就要尽可能的不一样。不一样主要指事物、心情的差异。差异,是写作的宝藏。发现差异,心灵丰富,多情善感是写作的根本。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比大海更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心灵的感受时一本“无字书”,仔细翻阅回味,把他的不一样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只要是你亲近过的,都可以写,相信你会写得“不一样”。

二、参考题目

《家乡的河》、《家乡的山》、《上学的路》、《重点学校门口》、《消失了的小巷》、《书的梦》、《外婆的摇篮曲》等等。

三、提示

1、可以改动或者自拟一个“不一样”的题目。

2、可以写实在的景物、当时的心情,还可以写与景物有关的故事。由事物激起的有趣的、好玩的思绪、经历或者幻想,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3、家乡的小桥流水、何塘洼鸣;街道的变迁、小朋友的嬉戏。。。不去想它,好像平平淡淡,仔细回忆起来却可能是精彩的动人的。

4、记忆中,什么样的事物或者事情留下的印象最深?它与你什么样的心情联系在一起?-----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感悟越是独特,越是与众不同,写起来就可能越生动。

5、如果你以虾子还不能做到“不一样”,这不要紧,重要的是,你知道了从此要努力写得“不一样”。

篇5:筏子的优秀教学设计

预习积累:

1.朗读课文,了解有关筏子的知识。

2.搜集有关黄河的知识、古诗词。

相关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学习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评价任务:

1.跳读课文,找出并体会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为代表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走近黄河,了解筏子:

1.欣赏《黄河颂》视频歌曲,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导入:黄河是我们的第二条“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就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的主人们,更是以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和机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光耀千秋,流芳万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散文《筏子》,看黄河的主人们是怎样利用羊皮筏子战胜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图片、视频、地图等,了解黄河: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孟郊《闻夜啼赠刘正元》)

2.交流有关羊皮筏子的图片、视频,了解筏子的制作过程:

猜一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谜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为木筏,竹筏,皮筏。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稳,装载面积大,至今还用在内河运输和捕鱼等。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将21-23根2-4公分粗的圆柳棍用绳扎成约两米宽、三米长,隔成许多小格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十四个充气的羊皮排列整齐,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时将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语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了解作者和背景: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这篇散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即“三年自然灾害”。在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4.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二、朗读课文,感受筏子:

1.范读:感悟黄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读:对比体会黄河之汹涌和筏子之轻快。

3.赏读:感受作者对艄公等“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4.析读:领悟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筏(fá)子 胆惊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浏(líu)览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风平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yí) 如履(lǚ)平地

三、跳读课文,欣赏筏子:

分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归纳参考如下:

1.第1段,以胆惊心悸反衬黄河之大、快、深、急、险。

2.第2段,以水车之大正衬黄河之大,以水车之缓缓反衬黄河之滚滚。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轻反衬黄河之大、之汹涌湍急。用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的勇敢。筏子的出场是在滚滚黄河的远大背景下慢慢拉近镜头,通过设置悬念,引人注意,最后定格在放大特写镜头下而跃入读者眼帘的,写法独具匠心,结构巧妙,当学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岸上人逐个点数筏子上的人数时的惊叹、感佩之情,朗读时注意停顿和抑扬。

4.第6段,风平浪静的小艇和乘风破浪的轻骑属于对比反衬写法,也是侧面描写艄公高超的撑篙技术。

5.第7段,筏子体积小与载人载物多属于对比手法,也衬托出黄河之深,侧面写出艄公撑篙的安全与沉稳。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的从容谈笑形成对比,侧面表现艄公高超的技艺。沉着而目不转睛地撑篙、小心地注视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则是正面描写艄公的沉着老练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须小心和大胆,用“紧贴着脚的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衬托要大胆,用“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衬托要小心,暗示着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细心。用“马不停蹄,顺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再一次正面描写了筏子的轻快,映衬出艄公娴熟高超的撑篙技术。

四、诵读课文,赞美艄公:

朗读10-11自然段。

1.找出对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与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险恶的黄河风浪形成对比,工具简单,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战胜险恶风浪,衬托出艄公的技艺高超,确实值得景仰和赞颂。

2.诵读中心句,体会对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富有经验和判断力的赞美之情,黄河的惊涛骇浪与艄公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形成对比,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和智慧。歌颂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劳动人民,激励人们征服自然,创造祖国美好未来。

“雁滩近了,近了”反复句写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轻快奔跑的动态美,拟人化了的筏子更显安详美。

3.交流学习启示: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4.比较探究:从选材、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长江》《筏子》的异同。

《长江》一文中,长江是祖国的象征,利用长江繁忙的现代化的建设和运输景象,通过抒情议论,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新生活。

《筏子》里的黄河只是叙事的地点、人物活动的背景,选取“筏子”这一原始简单的交通工具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叙述、描写,来赞美艄公等“黄河的主人”,赞美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人们,激励人们创造美好未来。

五、达标训练

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4-9题。

板书设计:

篇6:用筏子造句

2、在这么大的筏子里,我没什么好担心的。

3、我们在筏子上对这些反常天气见得太多了。

4、我的仆人必将这木料从利巴嫩运到海里,扎成筏子,浮海运到你所指定我的地方,在那里拆开,你就可以收取,你也要成全我的心愿,将食物给我的家。

5、所有这些人以前从来没有建造过一条筏子,我们也没有试航的机会。

6、我们也希望证明筏子是能够航海的。

7、1947年,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用麻绳捆绑西印度轻木建造了一艘简易的筏子。他从秘鲁卡拉俄港出发,驾船横穿太平洋。

8、你的机会是用一艘筏子在大西洋上航行。

9、把水管联结在一起,上面盖上结实的棚屋,我的筏子就差不多完成了。

10、无论有什么事情发生,如牙痛,阑尾炎,身体不适,筏子破损或精神苦闷,我们都得自己来对付。

11、对筏子上的四个老男人,大海势必像沙漠一样与世隔绝。他们认为只要还能乘公共汽车,那么去探一次险还是能办到的。

12、先落入水中的.淹死,它们的尸骸变成了其他蝗虫休息的筏子。

13、突然,出现了一只筏子,看起来很像诺亚方舟,上面载着他们全家老小,还有几只母鸡、几只狗,一只猫与一只鸟笼,那里头有一只小鸟。

14、也就是说,一些植物浮在水面上成为筏子,带着盲蛇漂洋过海。

15、安提基号筏子正漂浮在大片的水中,海图显示水深是两英里,有时超过三英里。

16、另一波浪头打了过来,筏子也给掀翻了。

17、当然,筏子和船或游艇不同,它们有更强的控制航向的能力。但是每天早上醒来时,我们发现筏子飘到了更加偏远的东北方向,而丝毫没有朝西南方向前进一步,确实让人伤感。

18、旅途中,我们三次经过乌浒河岸,在绑了充气兽皮囊的木头筏子上渡河。

19、自己造一个筏子,依照本指南下水。

20、这艘筏子是用了长约40英尺长的4个供水管和14个四通管造的。

21、筏子不能往回航行去和小船相会,而小船有两支浆,可以向前划动回到筏子上。

22、我们通过无线电与它对话,告诉它我们的筏子航速确实很慢,对它表现出的兴趣表示感谢。

23、翻船以后,第二波海浪击中了盖伊·施罗德的救生筏,将其掀翻,几个人被扔到一个带有保护层的筏子边上,保护层充当了浮标,可以让天空的搜救人员便于发现。

24、“他很傻,”我们三人认为,“为什么不乘救生船,或者更加理想,索性乘筏子呢?”

25、筏子还有一个近40英尺长的桅杆和一张400平方英尺的帆。

26、筏子航行时平均时速4海里。

27、我的小筏子如不被驾驶,即会漂走。

28、这就是筏子的特性,我们到目前为止一直满意地驾着它航行。

29、这时,小筏子猛地一转弯,似乎要改变航向,而且船速也突然加快了。

篇7:七年级作文教学序列设想

反过来说, 作文只有成为学生内在的主动之需, 即“为生命而写”, 才能有真正的动力之源。让学生说自己想说、愿说、会说的话, 这就要用贴近学生心灵的, 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吻合的作文教学去唤醒学生的作文潜能。

当然, 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应用的过程。如何让这个漫长的习得过程更见效呢?系统论认为,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也就是说, 有整体的规划, 有一个科学的序列, 其效能就越高。

于是, 我从“习作目的”、“习作内容”和“教学序列”出发, 对初中三年作文教学进行了序列化研究, 美其名曰“激情体悟升格”作文序列研究。

三个年段各有侧重点:

七年级:激情与导源。激发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 主动关注自我生活, 形成一种习惯和能力。鼓励写不受束缚的随笔、观察日记, “以我手写我心”, 激励学生广泛地读, 广泛地写, 广泛地积累。

八年级:体察与感悟。注重阅读吸收, 积淀感悟, 强化个性体验, 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丰富性、多样性,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九年级:规范与升格。作文训练坚持“要求”与“放手”相结合。“要求”, 即从题目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材立意、篇章结构的升格训练。“放手”, 即在一定要求下大胆创作, 绽放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本文着重介绍七年级作文教学序列。

给七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定位叫“激情”, 指激发情感和兴趣, 就是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动机入手, 激发习作的兴趣, 鼓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拓展自由表达的空间, 倡导言而有物。清晰地记录有趣的, 刻骨铭心的, 真实的, 有价值的东西, 保留鲜活的细节, 让嘻笑怒骂和喜怒哀乐都成文章。

依据学生的成长过程、身心特征及课文内容 (人教版) , 确立了如下序列体系:

七年级作文训练内容和目标体系

七年级上:

序列话题1:迎新, 课文相扶:《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 阅读相助:《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集》, 题目示例:《这就是我要生活三年的地方?》《哇, 新班主任!》《第一次住校》, 内容和目标:结合新入学经历, 学会描摹人物和情景, 抒写真实新鲜的感受。

序列话题2:忆往, 课文相扶:《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荷 叶 母亲》, 阅读相助:《撒哈拉的故事》, 题目示例:《又到___时》《那些_______的日子》, 内容和目标:回忆往昔岁月, 学会描述难忘的人和事, 抒发深切的怀想之情。

序列话题3:赏景, 课文相扶:《春》、《济南的冬天》, 阅读相助:《朱自清散文》, 题目示例:《太阳下山了》、《如果我有一所房子》, 内容和目标:结合阅读和体验, 学会描写美丽景致, 表现自然美好。

序列话题4:记人, 课文相扶:《散步》《金色花》《走一步, 再走一步》, 阅读相助:《草房子》, 题目示例:《我家保姆》《为别人喝彩》, 内容和目标:观察身边的人, 学会描述交往细节, 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

七年级下:

序列话题1:岁月为师, 课题相扶:《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最后一课》, 阅读相助:《童年》《伊拉龙》, 题目示例:《我是个_________的孩子》《父母眼中的孩子》, 内容和目标:感受亲人师长的关爱, 描述事件和人物言行, 表现人物个性特征。

序列话题2:名人为友, 课题相扶:《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阅读相助:《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题目示例:《我和_________的对话》《是你, 点燃了我的梦想》, 内容和目标:结合阅读体验, 学会想象和描述和名人的交流的情形, 表达自己的情怀追求。

序列话题3:兴趣为伴, 课题相扶:《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 阅读相助:《缘缘堂随笔》、《甘美的回忆》、 (丰子恺) , 题目示例:《我和____的亲密接触》内容和目标:回顾与兴趣爱好的结缘经历, 学会描述过程, 抒写高雅情趣。

序列话题4:动物为邻, 课题相扶:《斑羚飞渡》《马》, 阅读相助:《动物小》 (沈石溪) 、《跑猪噜噜》题目示例;《我家的______ (动物) 》《我 (动物) 眼中的人》内容和目标:结合与动物的交往过程, 学会描写动物的情状, 表现自己的爱好情致。

在践行这个序列体系的过程中, 遵循了如下的原则策略:

1.作文的内容和学生成长过程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我结合了学生的生活、成长过程、学习表达的阶段性特点, 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 设置了写作话题 (是话题, 而非题目) 。

七年级开学伊始, 学生从小学升入了初中, 接触的人、事、物在变, 思想情感也在变化, 学生在时空和精神领域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让学生以“迎新”为话题, 描写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感受。如《这就是我要生活三年的地方?》《哇, 新班主任!》《又迟到了》《食堂的队伍好长啊》等, 读这些习作, 感觉到学生们正睁大眼睛看着这个新奇的地方, 疑惑、忐忑又欣喜, 学生说出了真心话, 写出了真感受, 语言个性鲜明。

一段时间后, 学生也逐渐熟悉了中学的一切, 当他们有时低下头来踢着脚边的石子, 或看着窗外的雨, 又不禁怀念起小学的点点滴滴, 在不经意时陷进自己的情感里头, 于是适时地让学生以“忆往”为话题, 让他们用文字想念小学的美好时光, 思念那些朋友。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就要求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 一句话, 就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2.写作的内容和课文教学相照应。虽然现行人教版课本没有很好地体现作文训练的序列, 但无法回避学生每天面对一篇篇课文, 课文是阅读的载体, 也是读、写的契合点。在确定写作序列的内容时, 结合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 在课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 力求能相呼相应, 相得益彰, 促进语文阅读和习作能力的齐头并进。

教学《济南的冬天》时, 让学生评析老舍是怎样描绘他心目中的冬天的, 这些精妙的描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请描绘下来。这一过程, 既是在写作内容上引发学生的联想, 又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是写作的前提, 让读和写打通。上《天净沙·秋思》后,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散文化的改写;学完《论语十则》, 让学生对孔子说话时的具体语境进行想象再造。在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增添了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趣味性。

3.训练形式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适应。激发起习作的兴趣之后, 还得给学生一些习作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 让习作变得轻松愉快而又简单易行, 有成就感, 才能更久地维持兴趣。我选用“文集”作为学生写作和交流的主阵地。

说得夸张点, 每个学生的心里也都沉睡着一个作家, 而他们最需要的则是来自教师的呼唤。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应致力于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 培养善感的心灵、善思的头脑、丰富独特的写作储备和发表展示的欲望, 当写作成为他们心灵的需要时, 我们的写作教学, 才算是真正成功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 就乐于去写, 就会不断产生新的乐于表达的欲望, 学生的写作将会由外在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作文教学的高境界。

当然, 让学生行走在科学、有序的能力习得之路上, 必定使效能提高。“序列化”是将作文教学内容和方法规范化, 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作文教学。序列化讲求过程的科学性、操作性和程序化。强调序列和指导跟学生的个性创作是辨证的、矛盾的统一体, 决不能因此束缚学生的思考, 扼杀其写作个性。出发点是将二者的关系调试到最佳状态,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黄金权:《作文教学:从“写作体”向“生命体”回归》 (《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

[2]程少堂:《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日) 。

上一篇:书缘800字作文下一篇: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