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

2024-04-14

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精选8篇)

篇1: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

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

国产原创动漫的“走出去”工程和民族化问题,以2008年各电影院线上映的国产动画片电影和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为例,将国产原创动漫发展放置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国产动漫发展的政策和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等问题,着重从传统文化的动漫转化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创新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并体现动漫的民族性,进而形成儿童受众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全球化”是一个交织着碎乱的兴奋与痛苦记忆的场域,也是一个不可规避的话题。在全球化的今天,“本土化”成为一个对抗全球化的口号。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存并延续传统一直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话题,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就是“输出东方”,但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输出东方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抛开“全球化”概念的多义性和人们所赋予的各种不同层面或褒或贬的意义,论者试图从传统文化的动漫转化与动漫产业民族品性的培育这一问题出发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在倡导文化发现和输出的同时,如何找寻其实现的路径?

当然,本文关注重点不在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如何对外输出,如何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明面向异质文明圈予以展示和进入,而是将研究视角内转,将视线聚焦于本土,审视当前文化产业化运作的大背景下,如何为传统的文化精华找到合适的传播路径,如何有效地将凝聚民族精神和传统的文化通过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路径传达给本民族的年轻人,使年轻一代成长的各种精神维度和空间中,多一分民族文化的沉淀,进而在构建自我身份认同中能包容更多本民族、本土的文化因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较之向外的文化交流,这种向内的努力可以视为另一种文化的发现与输出。

就具体的论述策略来说,择取动漫产业作为抓手,着力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和动漫产业内容生产的融合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动漫产业的民族品性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更是关涉传统文化的优化传播。对当前热火朝天却内蕴不足的动漫产业来说,无论是民族特色的型塑还是国家主导政策的引导,都面临着在产业内容中充分发现东方、并逐渐树立输出东方文化的重任。当然,对于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绝非单纯的内容生产或者取材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同时就动漫产业的发展趋向而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应该相得益彰。因此,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寻找中国动漫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是探寻中国文化输出这个宏大的理念与动漫产业内容生产结合的路径和切入点,探讨如何实现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在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并体现动漫的民族性,进而形成儿童受众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 中国动画优秀传统的失落与当下发展之困境

近年来,国内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文化产业跃升为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而在文化产业的诸多门类中,动漫产业占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将动漫受众市场相对集中于儿童群体的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经济层面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成功与否,而且关系到培育中国下一代精神成长和实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大文化使命。

历史的看,中国动画片的起步时间仅次于欧美,万氏兄弟早在1922年就开始研究动画,并于1926年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动画短片。1941年万氏兄弟拍摄的《铁扇公主》是除了迪斯尼的《白雪公主》之外的绝无仅有的动画长片。1949年后,中国动画艺术涌现出一批精品: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蜚声海外。在表现技法、题材选择、内容呈现、结构叙事、主题内蕴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被国际动画界誉为“中国学派”。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依然不乏《火童》、《九色鹿》、《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精品之作。但需要提及的是,正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等一大批域外动漫作品长驱直入并从中国市场攫取巨额利润。直到今日,美国、日本、韩国等动漫大国依然视我国内地为其动画片的重要市场。这些制作精良、迥异于中国传统风格的动画片不仅赢得了亿万儿童的欢迎,而且强势地挤占了国产动画的播出渠道。由此,在国外电视动画的冲击和挤压之下,中国动画逐渐进入竞争乏力和市场占有低下的困境,试图效仿境外动画模式以吸引受众视线却陷入了邯郸学步,致使原先葆有的民族品性逐渐失守,最终落下艺术和市场的双重遗憾。

在日本、欧美动漫冲击下,国产动漫赢弱的发展态势背后有诸多层面的因素。从内容生产的创意、制作技术水平、资本投入、发行渠道、衍生品开发等产业链的构建等各个环节,都值得深究和探讨。

国产动漫的艰难处境,除却市场占有和竞争力等因素,最致命的软肋在于动漫形象塑造上的缺失,国产动漫中鲜有富于特色、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上海在2006年9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与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峰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有专家针对这种状况指出:“现代的作者不该完全割裂与传统连环画精髓的呼应与继承,而应创作出大批更具民族风度的新漫画,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品牌。”近年来,虹猫蓝兔、喜羊羊、灰太狼等动画形象尽管为儿童喜闻乐见,但是较之《天书奇谭》、《大闹天宫》等早期作品,这些动画形象的文化内蕴和民族特色都明显不足。

动漫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任重道远的国产动漫来说,需要以整体眼光面对系列问题。如国家对动漫的扶植政策、动画传统与历史以及当下发展境遇、完整而多元的产业链的构建、衍生品市场效应的拓展、与境外强势动漫的抗衡等都是当下动漫产业发展中不可规避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内容的生产是处于上游的问题,动漫内容创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游环节的发行、消费、衍生品的开发等。试图从模仿中创新的国产动画曾亦步亦趋地学步于日本、欧美动画而丧失了本民族的风格与特色,尤其是在内容叙事中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文化源头,使得当前动漫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日渐突出。而从长远来看,传统文化的动漫传播不仅关系着本土原创动漫内容瓶颈的突破,更是紧密联系着传统文化如何搭载影视、网络等新媒体优化传播效果,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异质文明的特质。因此,无论是提升内容创意的当下需要还是致力于动漫民族品性培育的长远规划,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并逐渐树立自觉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必将成为国产动漫发展的重大课题和必然选择。而《功夫熊猫》、《风云决》等动画电影已经用票房实绩证明了中国元素的市场号召力。

受困于日本、美国以及近年来兴起的韩国动漫的冲击和挤压,在困境中发展的国产动漫一直在努力找寻撬动恢复国产动漫市场元气的支点。这其中借鉴模仿是最为快捷和易于操作的一种方式。在一些较为成功的优秀国产动漫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模仿的痕迹,如《我为歌狂》、《大耳朵图图》、《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正是这种有些偏颇的模仿逐渐冲淡了国产动漫原本秉持的传统和特色,并导致其发展陷入更为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当下的动漫发展与中国动漫优秀传统的对接出现断层,导致富于中国特色和民族风韵的优良传统逐渐失落,动漫产品的民族品性不鲜明;另一方面,在对日本、欧美动漫的邯郸学步中并没有大幅度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很大程度上,国产动漫的生产和发行渠道依赖于各种扶植和优惠的政策,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充满活力的自我造血能力。就从日本的动漫产品来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性体现得是极为明显的。这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浸润民族文化的观点一直贯彻于日本的动漫产业。从《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恐龙特急克塞号》《名侦探柯南》、《四驱兄弟》等在中国境内热播的动画片,以及《干与干寻》、《龙猫》等宫崎骏大师的动画电影都带有鲜明的日本文化印迹,这就难怪耳濡目染日本动漫的年轻一代无意识中形成对日本文化的向往,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对陌生。

从国家的动漫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来看,从最初的促进发展到逐渐明确扶植的方向,在产业中贯彻民族文化内蕴、打造原创民族文化品牌经历了一个过程。这表明国家对动画、动漫产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跟进和加强,但较之日本将民族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之源的明确认识而言,国家应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就目前国家出台的政策来看,对生产基地、播出渠道的构建仍然是重点,而在动漫产业中融合民族传统文化的举措仍不够突出。早在1995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实施了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内容包括建立动画出版基地、出版大型系列儿童动画图书,创立儿童动画刊物等。这可以视为政府对国产动画扶植的先声。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是国产动画片的“拐点”,政府连续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关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2006年更是把动漫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从建立机制和强化政策人手,力争在5至10年内使我国动漫产业的创作开发和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但是,对于如何在实施国产动画精品工程和“走出去工程”中融合传统文化却没有重点突出,只是在加强与境外动画产业的广泛合作这一项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此后的《广电总局关于实行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办法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重点都在构建国产动画的播出渠道上。

可以说,各种政策为动漫从生产到发行渠道上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政策支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中,国产动漫振兴工程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而其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建立动漫技术设备和公共技术平台支撑服务体系共享机制,增强国产动漫的原创制作能力和衍生产品开发能力,培育一批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中小型动漫企业和具有中国风格、国际动漫影响的动漫品牌。但是具体到如何在品牌的培育中结合中国风格和传统文化的精粹却语焉不详。尤其是在制约国产动漫内容生产的瓶颈问题中,如何在动漫创作中融合民族文化资源,赋予原创动漫以民族品性的问题却未能得以推进。2009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纲要》将动漫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但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仍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正如美国发展伦理学者丹尼斯古莱特指出的,发展的目标应当包括:建立适应本地资源的文化设施和表达方式,本地区的完整性以及符合当地习惯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语境中以美国和日本文化殖民大行其道之时,国家对动漫产业的重视是顺应形势的明智之举。只是以儿童群体为主体受众的国产动漫,在其产业化建设中更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承载,形成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扬自我意识,将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民族文化内容以及各种富有中国元素的形式在动漫产业中予以贯彻,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民族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使其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从迪斯尼的《花木兰》到梦工厂的《功夫熊猫》,还有日本动漫界大量以中国《西游记》等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等为素材的作品,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已经成为近年来影视等文化产业挖掘和运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但是,面对这些包蕴着诸多中国文化元素的境外文化产品,我们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当这些文化素材为境外人士熟稔的运用、成功开发并返回到中国,进而侵占市场、冲击本土原创的时候,各种声音就喷涌而出。各种议案、倡议伴随着抗争与愤懑,将矛头直指这些擅用中国文化的外来者。在欣赏沉醉于这些文化大餐的同时,却在情感和理智上陷入矛盾,进而形成对本土原创作品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

纵观国产动漫的发展,其对传统民族文化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呢?较之于纷繁复杂、多元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国产动漫在传统文化开发的广度上做得还很不够。从20世纪初期电影的发展到当下动漫产业的红火,功夫是较早被运用且挖掘较为充分的中国传统元素。以香港的功夫片为代表的功夫电影给世界电影呈现了源自东方的电影类型、风格、技巧、叙事,并成为体现东方文明精华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而近年来涌现的不少优秀动漫作品都围绕着武侠和功夫做文章。如被誉为首部进入欧美主流媒体的中国动画《中华小子》,就是以中华武术和传统文化为背景,展现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而在国内800多家城市电视台热播的《虹猫蓝兔七侠传》也是武侠类动画片。武侠元素的威力可见一斑,不过在这些影视作品成绩的背后,我们不禁要质疑,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难道我们可以依靠的仅仅是武术、功夫吗?

国产动漫集中于功夫元素的开发,折射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开发中的广度不够,那么在开发的深度上,情况又如何呢?从许多调查数据来看,在众多动漫形象中,孙悟空是仅有的为国人所认可且足以与境外动漫形象抗衡的形象。为什么孙悟空这一形象能够从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呢?这里就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开发的深度问题。孙悟空是国产动漫中多层次开发的一个形象,从历史来说,从万籁鸣等最早的动画创作《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西游记》动画剧以及众多围绕《西游记》内容截取的作品从多角度呈现了孙悟空的形象,正是通过这些丰富的艺术作品积淀了孙悟空这一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成为原创国产动漫品牌的独苗。孙悟空形象开发的相对成功,为我们思考动漫对传统文化开发的深度以及国产动漫品牌的培育提供了一种思路。

对于国产动漫发展来说,在本土站稳脚跟,扩大市场占有并积极向外拓展还需要经历漫长的磨砺,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转化,对民族品性的培育和追求,应该成为国产动漫发展的关键。换言之,国产动漫需要在发展中明确自己的风格,寻找足以与欧美、日韩等动漫电影相抗衡的生长点,撬动中国原创动漫发展的“阿基米德点”。

我个人的见解是国内漫画近几年发展的比较迅速,呈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了,尤其是各大中专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国内的漫画活动也开始热了起来,这就刺激了漫画的发展,不过现在国内漫画的热发展显然没有良好的基础和成熟的漫画教育体制。国外美国和日本发展的比较成熟的,韩国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后起之秀,也有广泛的基础和体制,已经形成了有特色的经济产业,而这正是中国所缺少的!不过随着国家政策对漫画发展的重视还有越来越多的漫画爱好着加入进来,国内的漫画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2: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

中庸与东方文化模式

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其中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然而,儒学所最终追求的则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 特征就是“和”。中庸与东方文化的联系,可以简化为“中庸”与“和”的联系。

1、外交上的“和”与“中庸”

“和”推展到对外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以德为 邻”,“近者悦,远者来”。中庸之道讲究“诚”“仁”。在古代,外交上多为“独善其身”。现今,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与多国 建立外交关系。但是还是有着很深的“和”与“中庸”的影子。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中,也有儒学源远流 长的和平理念的积淀。中国宣布不参加军事同盟和军备竞赛,不 谋求势力范围,不在海外设立军事基地,反对核及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扩散,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承诺无条件不对无 核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提出以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在外交实践中突出和贯穿合作,追求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 促发展,以合作解决问题。为此中国积极促成六方会谈,为朝鲜 半岛无核化及和平稳定奔走斡旋,将核问题纳入对话谈判轨道。

2、“和”的根基与“中庸”的天性人性

中庸讲究天性与人性合一。其认为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而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 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 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 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而“和”的根基 “和”的根基是“仁”。强调以民为本,施以仁政。中国古代政 治家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治国理想。至诚尽 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 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 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 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 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因此中庸的思 想十分的符合东方文化的思想。

篇3: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

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实际, 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创意设计产业?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 在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开幕式演讲题为《中国, 转型期的中国设计产业》中, 大声呼吁设计产业时代的到来, 他强调“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在需要这二者的结合, 这种模式最好的结合就是发展创意设计产业, 带动中国经济。

不管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 都是在中国嘛, 那么我们必须进行符合本国特色的创意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从直接影响创意设计结果的区域文化中汲取养分, 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市场中, 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根基的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则承载着华夏几千年民族精神的精华。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 人类开始了主动的造物, 来达到自己的某些使用目的。造物的行为和实用器具的诞生, 究竟始于何时何地, 现在也许很难考证,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由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切人类自身肢体的局限, 不能直接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 但又要实现其特定的需要, 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 人类开始造物, 实现自己迫切的需求目的。

这时, 作为造物主体的人——是将造物的内外部因素联系起来的渠道和动力。“人”与需求目的, 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几个要素不同, 作为主体的人在人为事物中并不表现为“存在”, 而表现为“作用”。即在以古代设计文明为研究对象时, 认识它的时候的命题不是“它是什么”, 而是“它做了什么”。

究其根源, 在长期的造物实践中, 我们的先祖通过总结发现, 其实“人”才是造物的主体。是造物乃至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量, 所以“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出发点。《尚书·泰誓》言:“惟人, 万物之灵”, 《礼记·礼运》认为:“人者, 天地之心也, 五行之端”。在《考工记》中也多次提到“人高八尺”, 当时的许多工具、兵器等就是以这个尺度为标准来设计的, 这可能就是我国古代造物思想中人机和谐的“人和”的具体体现了。

“创意”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一书中, 其意是指写文章能有新意。但在之后的作品中, 几乎没有再见到这个词了。即使在1989年版的《辞海》中, 也没有“创意”一词。由此可见, 现在我们所用的这一固定词汇“创意”是“舶来品”。不管是我们的传统认识, 还是漂洋过海而来的西方讯息, 其主体是一致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 创意设计被认为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社会, 其目的就是创造新的需求, 营造新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 丰富广大民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通过整合创意设计的知识结构我们不难发现, 现代的创意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创造更为合理, 准确的文化诉求形式和文化讯息传达方式, 这是“以人为本”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 不管是现代社会的创意设计还是传统的造物文明, 其本质和核心同样是“研究当时不同的人在各自的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制约下的需求, 以及由此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物品或文化。它们忠实的反应了当时人们的技术水平和审美特征。

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 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最突出的特征。就现代创意设计而言, 则是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升华和扩展。华夏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首先在思想和精神上从对“天”的认识到敬畏和尊重, 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曲折的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 就是从对自然的迷信崇拜, 发展到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思想转变, 即“天人合一”思想的成熟。转换到当下的社会环境中, 其实就是人们为了填满自身的无限欲壑, 大肆破坏自然环境后, 面对全球变暖, 臭氧层空洞等重大环境危机时, 才意识到过往的错误, 于是才有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其实这是对先祖们“天人合一”设计思想的还原, 所谓的“绿色设计”只不过是对其的回归和发展。

我们再来谈谈传统造物、现代创意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传统造物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现代创意设计产业直接隶属于文化产业, 而且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原始社会开始,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一点点的历史积累, 一代代的造物活动, 从土石的地基到华丽的金顶, 构筑起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宝塔, 一件件古人的创造发明如一条条清澈的溪流最终汇集成了华夏造物文明的长河。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 造物活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并在20世纪初逐渐发展进而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工业设计浪潮。工业化的设计是人类造物活动高度发达的产物, 但不管如何发展, 都抹不去传统造物思想和社会文化的痕迹, 同样隶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 促使生产效率的飞跃提高, 使得这个时期的设计活动造就了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文化早已成为设计的源动力, 深深的融入设计的每一个细胞中。同时产品所带文化内涵也延长了其自身的寿命, 提高了作为物品的附加价值。

中国古代是没有“设计”一词的。设计的概念也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 在传统的观念中, 对设计的探讨多从“技艺”“工艺”的角度入手。

从本质上讲就是只要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创造性的造物设计活动必然伴随并贯穿始终。现代的创意设计活动的具体内容与传统造物活动的特征是相同的, 就是有预期目的性的需求和创造的自觉性活动, 初期的设计仅能满足最基本的功能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一些装饰性纹样开始出现, 这时实用性和艺术性得到很好地结合。在远古时代, 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其造物的初始, 而人类的第一件按需、有目的且主动设计的作品, 就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元素, 而且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创新, 尽管这个创新作品仅是相对粗糙的原始手工品。但造物和创意之间的相通相融却得到完美的体现, 创新的精神得以确立。造物作为动词, 那么理所当然的要强调其过程, 所造之物就是这一过程所引导出的可视化结果。正因为这些原因, 在今天我们通过考古发掘, 人们可以根据出土的文物推断出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工艺水平, 甚至进一步推断出当时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

“设计”是现代词汇, 更多的是指制造前的构思和表达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同样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而造物过程则更多的是由制作者根据使用者的需求, 按照设计者自己的想法加工制作出相应的器物来, 因此, 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看出, “造物”过程中包含着“设计”。综上所述, 前面提到的“造物思想”, 其实质就是古代的“设计思想”, 或者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通过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传统造物”, 其核心强调有创造新地制造出人们需要的物品, 其最基本的目的是满

传统拼布在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吕志莹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通过对传统拼布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阐明了拼布和家用纺织品的渊源, 具体论述了怎样在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拼布的技法进行创新家用纺织品的设计, 在传承中国传统拼布艺术的同时提高了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价值。

关健词:拼布艺术;家用纺织品设计;传承;设计价值

一、传统拼布的形式和艺术特色

拼布, 从传统意义上讲, 就是把废旧、零碎的布块拼接起来, 添缀、缝补, 制成所需物品, 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最广泛的纺织手工艺之一。在物资匮乏的时代, 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 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拥有了拼布缝制这种手工艺, 从运用拼布缝制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中创造了众多拼布技法与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拼布艺术, 如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百纳拼布;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凯尔特拼布;张扬、热烈的夏威夷拼布;自然、热带民族风的摩拉 (MOLA) 拼布;古老而精致的巴尔的摩拼布 (Baltimore Album Quilt) ;色调纯粹、简朴的阿米什拼布等;

拼布艺术的特色, 即在于“拼”, 其目的不仅仅限于废物利用, 更在于通过把不同材料、花型、颜色的布“拼”起来, 创造出一种在秩序、肌理、色彩、针法、空间等方面混合交织的特殊的视、触觉效果, 体现简洁的机械美和纯朴的自然美[1]。拼布的“拼凑”形式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反叛、颠覆的本质有类似特征, 其分解就是打破传统样式, 重构、拼接缝补成新的艺术形式, 能够巧妙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决裂”或“打碎”传统规则的精神内涵, 深受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的喜欢。至今日, 拼布的形式不仅能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家居生活所需的纺织品, 艺术家们运用针线、布料表现当代创意, 个性的色彩和唯美主义情调表现出特殊的艺术语言, 成为一门艺术而走入美术馆和博物馆。

拼布的亲和性与广泛性使其兼具国际化的艺术认知特征, 同时拼布缝制品又具有明显的不同民族的主体精神内涵和强烈的个性特征, 集多样性与统一性于一身。不同民族风格的设计使得拼布具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而在结构上拼布又具有被普遍使用的广泛性, 我们经常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中找到拼布的影子, 因此拼布形式能够更广泛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拼布形式使

足基本的使用功能, 然后才开始关注装饰等因素。在商品社会中创意设计通过对设计对象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等诸多因素的分析研究, 要求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基本功能的需求, 又要满足人们追求时尚、展现自我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其实, 历史发展到今天, 传统的造物延续到现在, 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具有现代商业气息, 这时造物便成为商品经济时代的创意设计。它作为商品社会造物活动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今天, 我们在生产制造技术上已经相对发达, 从近代的创意设计发展历史来看, 正如前文所讲, 更多的是从技术, 技巧层面开始, 实质上研究我国的创意设计历史, 必须与我国近代的绘画和艺术联系起来。这可能就是我国的创意设计专业人才主要是由美术考试中诞生的根源了。所以我们对创意设计的研究避不开设计或工艺美术的研究轨迹。

现在, 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国历代的“创意设计”发展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 生产同类品的生产者开始出现, 既是同类的产品便有了样式、制作水平的差异。因此生产者就在产品上做出记号以示区别, 达到宣传推多种文化和谐共融成为可能, 它在“民族化与国际化更好结合”的问题上, 给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2]。

二、中外拼布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中外拼布的起源都有物资匮乏的时代背景。在中国, 拼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 在古代中国属于“女红”的范畴, 世代通过母亲传给女儿的传承方式流传下来。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 劳动妇女用针线和零碎或废旧布料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制作日常生活所需的衣物及用品, 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的生活拼布。更是给这样基于节俭的做法赋予了吉祥的内涵, 创造了朴实的民间生活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国传统拼布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其它中国民间艺术一样, 被赋予了吉祥的精神内涵, 如“百衲衣”和“百衲被”, 取百家保护、护佑平安之意。“百衲衣”的色彩中一定要有蓝色、紫色, “蓝”谐音“拦”, “紫”谐音“子”, 蓝色与紫色搭配使用, 就可以“拦子”, 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这种朴实而神圣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最感人的部分。其文化内涵随着拼布的形式的拓展而逐渐丰富, 其形式和色彩已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受, 而是一种思想的诠释和寓意的表现——祈祷富贵、多子、如意吉祥、延寿、纳福招财和驱邪祛灾等等。从最初的僧人所穿的“百纳衣”, 民间儿童的“百家衣”“百纳被”鞋帽等, 到明代较流行的“水田衣”和明清时期的戏服等, 都在传达中国传统拼布在服装和纺织品史中的辉煌, 其繁复的形式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祈愿, 民间手工艺人年复一年的传递着不仅是拼布的斑斓缤纷, 同时传递的也是悠久而厚重的、珍贵而辉煌的中国拼布文化。

近现代国内拼布虽然一直存在, 但只是小范围的或被服饰工艺的一种配角, 没有大范围的受关注, 更谈不上具有特色的拼布文化及创新应用了。

在国外, 中世纪的欧洲, 也是由于物资匮乏, 穷人们生活中的零碎布、旧衣服和旧窗帘等舍不得丢弃, 大多被拼凑缝制成床单和被子等生活用品。当时欧洲大陆受寒流侵袭, 用废旧布料拼缝成御寒的棉被在英国较为盛行,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传统的拼布图形。随后拼布由移民带到了美洲, 在移民生活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拼布技巧的发展也由实用性逐渐走向装饰性, 形成今日美式拼布的风格。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至今保存着1776年建国时的拼布国旗, 蓝棉布为底, 代表13州的星星用贴缝的手法, 以广自己产品的目的。汉代铜器、漆器就出现了不同姓氏的铭记。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许多私营作坊, 它的销售面也更加广阔, 产品上有明显的印记标志。到了唐宋, 在瓷器、漆器、铜镜等产品上出现的印记已不仅是姓氏与产地, 已经加入了宣传语。如瓷器中“郑家小口天下第一” (小口即茶壶) 的字样, 铜镜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印记中”天下第一”、“真”等词都是宣传语。商业类图文并用的标志最迟在北宋时期就已产生。有一枚宋代制针铺的铜牌, 上面就有“白兔儿为记”的商标图案。在此之后还出现了一些用吉祥语或行业特点称谓作标识的设计方法, 但总体上随着封建经济的衰退并未产生过大的变化与发展。

我国历史上的造物经典“明椅”, 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设计的巅峰之作, 现代人仍然还在仿制生产, 更有甚者, 在一个丹麦设计大师手中, 明椅再度焕发青春, 成为近现代家具设计史上的又一个经典, 并衍生出一系列的产品。这就是现代创意设计对传统造物的继承发展的生动体现。

篇4: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意识形態、民族精神、生活生产方式、价值取向、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为载体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创造的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传统文化,所以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一切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意识形态和由这些意识形态所衍变的一切具象的物质形式之中。包括中国传统思想,民间风俗,传统工艺美术,建筑景观以及其他所有和传统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的特征

1.内容合理

我国在很多古代学科都具有较早并且成熟的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题材内容、工艺手法、外在形式等都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发生变化,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相适应。

2.形式美观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平,对一切吉祥和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现实的歌颂,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称、协调、均衡、对比等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美感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3.创造性强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劳动,用双手改造着环境,创造出了无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可以说历史上每一位设计者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些传统文化延续千年,通过它们可以感知历史,感受文化,感悟传统。

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悠久而厚重,把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图腾元素:

图腾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夸张多变的造型和神秘莫测的意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例如凤凰是百鸟之王,也是中国远古部落崇拜的图腾,是吉祥如意,和平安康的象征。香港凤凰电视台台标采用凤凰作为素材,一凤一凰,一阴一阳像两团燃烧的火焰围成一个圆,非常直观的展现了阴阳交汇、东西方文化融合和传统与现代文化整合的寓意。

戏曲元素: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都出现了戏曲元素作为设计的主题。2008 北京奥运会官方系列招贴中就融入了戏曲元素,极大展现了中国作为奥运会主办国的民族性。

民俗元素:门神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琼和尉迟恭是中国民间的守护神。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也经常采用门神元素来作为其作品的设计思路和主体形象,意在借用其守护、安全的寓意。

书法元素:中国的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很多广告招贴、标志及包装设计中,都大量的使用了书法元素。文字本身的用笔、章法、呼应、轻重缓急和墨色的浓淡所形成的种种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享受,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类别而存在。

汉字元素:汉字是最具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设计师用汉字作为平面设计的元素来表达观念,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进而表现出纯正的本土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不知道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个精美的包装会给消费者在众多的产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屡见不鲜的,许多礼盒包装中都使用了民间图案,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喜鹊代表喜事登门等等,这些传统图案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成美观大方的图案,非常具有现代设计美感,再加以中国传统色彩,更显得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思想融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服装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内涵,更加符合现代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给了服装设计者们更加广阔的专业施展空间,也给现代服装设计增添了文化内涵和时尚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的工业产品设计体现了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中国传统文化图案和元素具有很强的艺术外在表现形式美感,作为一种美化和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多的传统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的外观装饰和形态设计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景观中的应用

现代景观设计中, 城市景观文化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中国道家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现代人的居住地,更应该在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设计城市公共景观,使城市的景观设计更加遵循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古代园林为代表的绿化创意设计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现代城市公共景观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梅、兰、竹、菊,松、竹、等等些植物一般具有传统文化寓意,常在景观中进行栽培。公共景观的道路铺装,用不规则的鹅卵石铺设曲径小路,并摆放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后,不仅能给经济社会下的商业环境带来无限的商机,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认同感。

商业价值:

商家运用现代先进的广告技术与理念对商品、产品广告进行深度挖掘与加工,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征的广告宣传和商品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增强受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熟悉程度,既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又刺激了商品的销量。

文化价值:

现代设计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增加其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体现和深化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文化价值。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现代设计焕发鲜活的生命力,更能够接近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与消费者紧密沟通。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要想在现代设计中更好的融入中国传统元素,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学院)

篇5: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

融合与继承--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思想,而现代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在现代设计作品中,肯定某些积极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现代设计.

作 者:杨晶晶 Yang Jingjing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8(5) 分类号:G05 关键词:现代设计   传统文化   融合   继承  

篇6: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有兴趣可上网查看庞朴的`博客:blog.sina.com.cn/m/pangpu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

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

文化传统的形成

文化传统的作用

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

4.财富和包袱

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

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请用实例进行说明。

(1)发掘抢救。泥人、面人、风筝、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2)批判继承:孔孟之道、伦理道德。

(3)古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阅读文化传统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传统,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1.文化传统的概念。

简单地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2.阅读文化传统的特点、产生及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具有哪些文化传统。

(1)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视人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应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变化?请分别举例说明。

文化传统的变化:自身发展中的变化,交流中产生的变化。分别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法制的观念。

七、阅读财富与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经举例说明,你能再举一例对它进行说明吗?

1.财富:周庄、乌镇。

2.包袱:安土重迁的思想。

八、理解写作特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较深奥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与传统”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着……”

(3)文学语言:更生动。较之专业术语更有文采。

(4)论证过程:较严密。

九、对下列各组图片,运用本文有关论述,将每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你的理解。

十、小结。

十一、作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

篇7: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内容摘要]设计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是文化心理逻辑,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它们在工业产品、建筑、服饰、环境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设计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 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中庸;

中国的的民族文化是什么?是儒学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这就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在中国的源泉。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思想对于对现代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设计才更具本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现在设计是怎样体现儒家思想的呢?换句话说儒家思想是怎么样渗透到现代设计中的呢,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自己本人,在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没有感觉到我们所具有什么样的儒家思想的品质,国人的谦虚、忠厚这也许是我们渗透到骨子里的品质。设计也是一样的,传统思想不留痕迹的渗透在设计当中,这才是真正的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而不是表面看起来很有中国味道的,比如说:在家的墙上挂一副名人字画,在客厅里摆上一把明式椅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设计只是设计的一个附属品而已。下面我们就通过案例来说明一下:

案例1:苏州博物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包括三个方面:天和、心和、人和,它是三者的综合。天和即与天合,即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沟通,自由相处。

苏州博物馆设计者是贝利铭,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的如火纯清,博物馆在设计时为了不打破原有的格局和充分考虑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采用了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的模式,在这里充分考虑到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新馆在设计时巧妙的借助水面,与紧挨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这风格上也表现出了与周边环境形似而神不是却为一体的效果。在贝利铭的设计思想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在作品中他没有实时表明自己的思想,而是潜移默化的。

白色的粉墙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颜色的接取来源于江南传统建筑的灰色,而在坡顶和窗框的设计上他却运用了花岗岩来代替灰色的小青瓦,无论是在色调和材料商都显得具有现代感,但是在整体却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玻璃屋顶和是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是源于传统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也将被现在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顶棚结构所代替,把现在的材料和工艺用传统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相识而为曾见过的感觉。

案例2:床的设计(中庸的设计思想)

说到中庸,人们往往会误以为“和稀泥”、折中主义。折中主义的东取一点、西取一点的做法实则与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相去甚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从古到今床的设计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雕花精美带有帐的床发展到今天的平床,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思想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我们现代的床(上课老师的案例)床头采用弧线型深色,在整体上没有很大的菱角,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张扬,忠厚,实在,踏实。可以说我们在它的身上看不到什么优点,但是如果我们联想下儒家文化中庸思想的话,那么它全身都会成为它的优点。

床不是现在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在不停演变,就像河床上得石头,河水已经把它打磨的很光滑,床也是一样的,经历着历史的车轮,历史已经把它打磨成了精华,中国传统思想的的一个小得缩影。

篇8: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从引入中国到现在, 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今天的设计现状与欧、美、日等国设计之间的差距。虽然平面设计可以显示这些年来我们设计的成就, 但无法回避工业设计上的设计滞后, 这些年来从事工业设计的先驱们, 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下, 在现实设计与理想实现的问题上不断地做思想斗争。今天在中国, 每年的工业设计人才储备不断剧增。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壮大成长中, 设计水平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也在不断地快速成长。中国的工业设计应萃取中华传统文化、哲学理念、建筑物的造型元素与精神内涵, 透过西方的设计构成其现代化与时尚化, 形成真正的中国设计风格。

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比较快的地区, 是聚集工业设计实体机构最多、职业设计师最多和实践机会最多的地区。在那里, 往往工业设计做的比较好的公司或企业, 都是国外的设计师直接参与设计, 或者是模仿国外优秀的设计作品设计。为了更快见到设计的经济效果, 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曾想过怎么去做有自己特点和个性的设计。如果我们今天不去仔细分析理想与现实, 反思中国工业设计这些年来发展的曲折路程, 就不可能找到适合中国现状的设计方法, 更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更长远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现在的中国工业设计, 亟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不是单纯的外观设计, 它需要有更多的自身文化的参与。美国、日本等国的设计都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和设计精髓。他们利用自己的设计特点在世界的设计领域独树一帜, 给国家和企业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工业设计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中国, 要想发展带有自身特点的工业设计实践和理论, 就应该研究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各种文化, 并与现在的文化结合起来, 使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并提炼出工业设计需要的各种设计元素, 将其应用到工业设计产品的设计之中。这也是一条发展目前中国工业设计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

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中华民族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对今天而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 而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个辉煌, 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和无处不在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一提到传统文化就想到封建迷信之类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文化的过程中, 已经把那些文化的糟粕过滤淘汰了, 被留下的能对今天和未来产生极大影响的部分,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今天, 能一脉相承的只有中国传统文化, 五千年的历史生生不息、从未中断。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 离不开儒、释、道、易文化。释为佛学, 佛学之所以成为释, 是因为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印度佛学。儒、释、道、易文化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使命, 又相互交叉作用, 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文化的平衡和稳定。在工业设计中, 点、线、面是构成设计的基本元素, 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合演变, 参考机械结构和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因素, 最终得到我们预期的设计效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的某一体系单独提炼出来。如《孙子兵法》, 我们可以把里面的理念拿出来, 转换成我们需要的设计元素, 把这些设计元素整理加工, 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 得到具有兵家特点的产片外观造型设计。

中国的设计风格, 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基础上的, 并适应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方向上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的。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 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关键。近代西方的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这也一度带来了设计中形式的大量西化。然而盲目地抛弃传统形式语言, 大量使用西方形式语言, 并不能满足现代中国人的审美需求。笔者个人认为, 在合理扬弃传统形式的同时, 对国人能够顺利解读的西式形式语言加以合理应用, 在设计中形成融合中西的“新中式”风格, 才是合理的发展方向。中国国土辽阔, 历史悠久, 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更重要的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这就给现代工业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 也只有工业设计师不断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能使现代工业产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尽管中国现在的工业设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仍有很多的设计师们执着于此, 对心中的目标始终怀着希望。21世纪的市场竞争, 是设计的竞争, 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 如何深入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为产品设计增加附加价值, 值得业界人士深入研究。随着中国的开放, 通过与国际设计界密切的交流, 工业设计必将会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 在世界工业设计舞台上散发出带有东方特色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学东.工业设计本土文化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2 (48)

[2]黄石.浅析中国传统造物文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3 (11)

上一篇:交易客户入市协议书下一篇:《托起悬空女孩的生命》读后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