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探索宇宙》教案2最新版

2024-04-17

《4. 探索宇宙》教案2最新版(精选7篇)

篇1:《4. 探索宇宙》教案2最新版

《4.探索宇宙》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3、能够搜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和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探索历史。

2、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3、了解人类历史上探索太空的主要英雄。

4、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和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探索历史。

2、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和拓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多媒体。

2、学生课前搜集各种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

3、制作多级火箭材料:长形气球、圆形气球、去底纸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有许多奥秘正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飞向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吧。

2、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所收集的材料,并有选择的展示有关图片。

3、讨论: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中,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经历。那么,你认为探索太空有哪些困难呢?

4、小结:人类探索太空困难重重,但人们还是不畏艰辛和风险,无论什么困难都永远挡不住人类走出地球的脚步。

二、认识不断创新的观测技术

1、谈话:太空离我们如此遥远,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后来,望远镜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观测太空的能力。那么,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是怎样不断发展的呢?

2、多媒体展示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有关知识以及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有关情况。

3、小结:随着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创新,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了。

三、认识运载火箭

1、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更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探个究竟。那么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2、介绍中国古代的火箭模型、美国的第一代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火箭,具体介绍逐级加速的火箭的发射原理。

3、谈话:你们想制作一个多级火箭的模型吗?应用桌上材料怎么制作?(1)小组讨论、交流。(2)介绍制作方法。

(3)讨论:如果放开圆形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四、认识各种航天器

1、讲述:刚才我们认识了运载火箭,如今,各种航天器已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航天时代,人类的足迹正走向宇宙的深处。

2、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行星探测器等。

3、提问: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航天器呢?我们的航天事业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4、组织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和资料。

五、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

1、谈话:如今,人类探索太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谁来介绍一下?

2、学生介绍。

3、多媒体补充: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

4、讨论:探索宇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是否值得?

六、课外活动

布置学生搜集各种航天器的图片和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办个小小展览会。

篇2:《4. 探索宇宙》教案2最新版

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8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很显然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拓展延伸性。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膨胀的宇宙;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第三部分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课实质上就是利用形象的资料展示科学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

1、宇宙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而且至今未发现其边界。

2、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的某一部分正在不断地膨胀。

3、恒星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让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概念。教材还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的。学情分析:

《探索宇宙》这一课是小学科学教材“地球与宇宙”这一方面知识的综合、归纳与最后升华形成宇宙认知的体系的总结课。在此之前,学生对宇宙的认识都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现象,是支离破碎的、星星点点的,还没有将宇宙中这么多的天体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将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而且,像这样的学习内容又是离他们非常的遥远与陌生,那么的难以看到又是那么的难以让人相信,用一句话来说,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很深刻很清晰的总体认识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由于宇宙的奥秘是那样的神奇和令人费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依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设计理念:

本课图片相对较多,但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生活很遥远,不容易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前人类的重要成果,来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宇宙的认知体系。教学中设计利用观看媒体资料、图片、视频,通过学生 “观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联想”等方式教学。学习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学习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探索宇宙。(打开课件:探索宇宙)学生观看大屏幕

1、回顾: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前几节课我们了解的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点击课件——“太阳系”中有关太阳系的内容。板书:太阳系

学生观看大屏幕:并叙述太阳系的组成。学生汇报交流。(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同学们在观察星空的时候,观察到一个什么明显的现象?(天空中有很多亮闪闪的星星)谁能告诉我们那些闪亮的星星是什么吗?

看大屏幕,并思考问题

3、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61页的资料并思考)3板书:银河系

4、师:让我们了解一下银河系,看看他的摸样吧!(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中有关银河系的资料)

5、师生交流: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 银河系有多大?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 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算一算。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6、师: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7、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板书:河外星系)有哪些河外星系呢?(点击课件——“河外星系”了解有关河外星系的资料)

8、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板书:宇宙无边无际,膨胀的宇宙(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出示投影片,)学生谈感受,认识宇宙之大。学生借助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三、让学生找找我们地球家园在宇宙中的位置,体会宇宙之大。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出示有关人类开始探索宇宙资料)

2、引导交流:你已知道哪些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该怎么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3、引导学生浏览课件第三部分“探索宇宙”的资料。

4、教师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和比赛结果。(如:人类已利用了哪些工具对宇宙进步了探测?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师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板书:探索宇宙,无穷无尽

四、全课总结

教后反思:

教学了《探索宇宙》这节课,感到与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天壤之别,利用图片与录像资料,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比让学生阅读、汇报、讨论,在形式上吸引人(学生),在内容上吸引人(学生),在学生学习的态度上,更吸引人(老师)。上了这节课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篇3:《4. 探索宇宙》教案2最新版

一、当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问题及行为缺陷

1.课时少+专业性不强=已有模式成效不明显。目前我国高校内的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为按照英语教材中的课时内容顺序对教材课文中提到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单向传授。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引起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还会造成英语教师的教学困乏。加之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课时并不多, 相较于专业英语院校而言, 普通高校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所运用模式的专业性并不明显。这两个因素导致当前普遍运用的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不强。其中, 以英语教材为核心、以教材内容序列为顺序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不具有连贯性, 仅凭这类零散的文化知识点的传授无法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2 . 仅停留于教学用教材的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丰富度不够, 不易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视。由于英语教材在设计过程中侧重于语言学科知识点, 导致以单元为单位的英文课文所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处于孤岛状态, 教师在进行简单传授时, 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教学局面, 对于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掌握程度而言不利。换言之, 当前高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行为缺乏系统性。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当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深度不足有直接关联。针对这一症结, 需要相关教师明确改良原则, 即摆脱英语教材的单元顺序影响, 将教材蕴含的英语文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聚类。形成由浅至深的多层次、系统化教学。而“4+2+1”模式教学即为这类改良教育行为的典型尝试。

二、“4+2+1”模式构建

1.概念理解。所谓“4+2+1”模式指的是将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体系分层次、加深度。“4”指的是四个步骤;“2”指的是课内外同步;“1”指的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教学辅助资源。从整体看, “4+2+1”模式需遵循分阶段建立英语文化教学模型、营造课内外良好文化教学氛围、借助有效教辅手段辅助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三项原则。从实践成果看,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4+2+1”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强化英语文化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成效。

2.应用流程。“4+2+1”模式中的课内外同步与教辅手段的利用率提升需要贯穿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整个流程。本文则以该模式中“4”的分类构建为论述重点, 需要将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以完成“4”的步骤, 即分为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实践四个教学阶段。

1.文化现象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基础阶段, 在文化现象教学时, 相关教师可以选择本土性较强的、学生熟悉度相对较高的、文化差异与特色体现相对明显的内容作为教学主体。比如, 部分教师选择包括参观差异、餐桌礼仪等在内的饮食文化, 或者包括道歉、交友、称赞等在内的社交文化或者包括节日相关的节日文化等, 上述内容均有良好借鉴参考价值。

2.文化内涵教学: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学科所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深层知识。也可以说, 大学英语文化内涵教学的主体为价值观教学。相关教师需要在帮助学生明确深层次价值观形成原因及过程的基础上, 在学生心理层面建立对大学英语文化知识的基本认知, 从而实现令学生对于蕴含相关价值观的文化现象形成初步了解。比如, 在进行时间观专题教学时, 教师可以以美国人为例, 先对其强烈时间观念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借由历史特殊性吸引学生对于文化内涵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学生由此便较容易理解美国人珍惜时间的行为与表现。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介绍一些时间观念相对不强的国家范例形成对比, 突出围绕时间概念的英语文化内涵, 加深学生对深层次价值观的理解与掌握。

3.文化差异教学:此阶段可采用专题讨论或班级内部小组辩论等多元化教学形式, 教师在课堂伊始可播放相关文化差异短片资料, 确定议题、主题, 将讨论任务与问题交给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本组观点。最后在组间观点发表时, 教师需要围绕文化内涵主体内容予以凝练。需要注意的是, 这一阶段的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流程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英语文化差异的态度。

4.文化实践教学: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练习机会为核心, 采用角色扮演形式, 围绕大学英语文化创新互动交流与模拟现实等丰富教学形式, 令学生在仿真交际环境中切实体会英语文化差异、理解英语文化内涵、深化英语文化现象。

三、结语

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比重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文化知识的教学行为需要朝连贯性、系统化、多元化等丰富方向同时发展。教师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语言文化环境、切实体会语言文化现象深层内涵、在实践中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目标。

参考文献

[1]任丽.构建“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外语.2012, 04:71-76+81.

篇4:探索宇宙的最新进展

2007年7月13日,位于非洲西北海岸加那利群岛中的拉帕尔马岛上,世界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GTC(西班牙文Gran Telescopio de Canarias的缩写)举行开光典礼,开始试观测。此前世界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是两台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美国KeckⅠ和KeckⅡ望远镜。GTC与Keck望远镜的光学结构完全相同,只是尺寸略大一些,可以说是Keck望远镜的放大版。它们的主镜面都是由36块正六边形反射玻璃镜片拼装而成。GTC望远镜每块六边形镜片的对角线长1.9米,厚8.5厘米。拼装以后的总通光面积为84.41平方米,相当于直径10.4米的圆形面积(天文学中称为有效口径)。而Keck望远镜每块六边形镜片的对角线长1.8米,总通光面积75.76平方米,有效口径9.82米,号称10米望远镜。

加那利群岛属西班牙领土,由13个火山岛组成,距离非洲大陆最近处只有130千米。整个群岛面积7447平方千米,人口184万,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拉帕尔马岛上的ORM天文台和另一座岛上的OT天文台组成著名的欧洲北方天文台ENO,有分属19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台望远镜集中在这里。加那利群岛与夏威夷的莫纳克亚、智利北部和美国加州并列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四大天文观测之都。

GTC和Keck都在大洋包围的高山上,GTC海拔2426米,Keck海拔4200米,具有特别优秀的天文光学观测条件。GTC望远镜2000年开始建造,已耗资1.3亿欧元(约合1.76亿美元)。开光试测时,只安装了36块镜片中的12块。出席开光典礼的约300余人,由西班牙王储菲利普王子启动望远镜,瞄准北极星附近的一对双星,开始了世界最大望远镜的试观测。预计望远镜将于2008年5月全部建成,未来的落成典礼将由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亲自主持。

KeckⅠ和KeckⅡ是两台同样的、并列在一起的姊妹望远镜,分别建成于1992和1996年,属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有,由企业家W. M. Keck捐资建造。在此之前,世界领先的光学望远镜一直是位于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的海尔望远镜,口径5.08米,建成于1948年。海尔望远镜主镜由一整块玻璃磨制而成,厚0.8米,重14.5吨,已经达到了大型精密光学镜面的加工极限。1976年,苏联建造了一台6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无论在性能和观测成果方面都没有超过5米望远镜。整块厚镜面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制造技术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近半个世纪没有突破。直到20世纪90年代,采用了薄镜拼装技术和主动光学系统,通过计算机适时自动控制镜面的机械变形,才一举建成了10米口径的Keck望远镜。以后陆续建成的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有:位于智利北部拉西亚的欧洲南方天文台(ESO)4台口径均为8.2米的VLT望远镜(1999年);分别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2000年)和智利北部色拉帕穹(2001年)的2台口径均为8.1米的双子星座望远镜;位于莫纳克亚的口径8.3米日本昴星团望远镜(1999年);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格拉哈姆的美-意大双筒LBT望远镜,由两个口径8.4米的镜筒装在同一个机架上(2005年);另外还有两台口径11米,但不是通用型的光学望远镜HET和SALT,分别位于美国德州麦克唐纳天文台(1999年)和南非天文台(2005年)。西班牙GTC望远镜的异军突起,超过所有已建成的8~10米级望远镜,占据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美国和欧洲正在研制口径30、42和100米的光学天文望远镜。未来10年,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研究活动将进入更加辉煌的时代。

观测到最遥远、最古老的星系

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天体物理杂志上,加州理工学院的斯塔克(D.P.Stark)和埃里斯(R.S.Ellis)等人发表文章,并在7月11日伦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宣布他们观测到6个迄今最遥远、最古老的星系:3个在室女座Abell 1689星系团方向,2个在武仙座Abell 2219星系团方向,1个在双鱼座Abell 68星系团方向,距离都在132亿光年以上。

根据当代标准宇宙模型理论和精确宇宙学的实测结果,宇宙创生于137亿年前。位于132亿光年远处的星系,它们的光辉历经132亿年才能到达我们面前。也就是说,这些星系最晚诞生于宇宙年方5亿岁的幼年时期。这很可能是人类观测到的宇宙创生后第一批恒星和星系的实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遥远星系的距离是怎样测定的呢?上世纪30~5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了著名的定律:宇宙中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退得越快,退行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是宇宙空间在膨胀的观测证据。

星系退行的速度可以通过多普勒效应的原理来测定。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发声器与接收器之间如果有相互靠近的运动,接收到的声波波长会变短,声音变得尖锐;如果有相互远离的运动,波长会变长,声音变得低沉。光波也有同样的效应:天体如果有退行,它发出的光波会变长,称为红移(因为在可见光范围内,红色光波长最长);反之称为紫移。用天文望远镜拍下星系的光谱,从某些特征谱线波长变长的量(称为红移量),可以计算出退行速度,再根据哈勃定律就可以算出距离了。

新发现的A1689C3星系的光谱中,有一条氢原子的赖曼阿尔法谱线,它的标准波长是0.1216微米,而实际观测到的波长变成1.259微米,原本应在紫外波段的,却位移到了近红外波段,红移量高达9.35,据此算出其距离为134.47亿光年。其它5个星系的红移量在8.5~10.4之间,距离都在132亿光年以上。

如此遥远的星系,本应非常暗弱,即使当代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得到它们的信息。幸亏一种天然的“引力透镜”效应,帮了人类的忙。根据广义相对论,远方天体的光线在行进过程中,遇到近处大质量天体的巨大引力而发生弯曲。弯曲的后果可能使远方天体生成多重像,或使其亮度增强。新发现的6个遥远星系就是受到稍近处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使亮度增强了20~50倍,而被哈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它们的身影,再用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的KeckⅡ10米望远镜拍摄它们的光谱,从而定出距离。

根据标准宇宙模型,宇宙经“大爆炸”创生之初,物质粒子和能量胶合在一起,非常稠密,温度高达几十万亿至几十亿度。到3分46秒时宇宙随着膨胀而降温至9亿度,才诞生出最早的一批原子核。在30万岁至70万岁阶段,宇宙温度降至4000度以下,才出现最早的原子和最早的辐射,即当代天文学家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有关的发现和研究已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的宇宙,虽有暗弱的背景辐射,物质仍大体呈均匀结构,只有微小的、局部的密度起伏,没有任何会发光的天体,天文学家称之为“黑暗年代”。直至形成第一批恒星和星系,才展示出星光灿烂的宇宙图景。“黑暗年代”结束于何时?或第一批恒星和星系诞生于何时?一直是当代天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曾经以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的类星体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体,后来知道有些星系比类星体更加古老。最遥远的类星体红移量达到6.4,而更遥远的星系红移量超过了7.0。这次发现了红移量在8.5至10.4之间的星系,可能已经触及宇宙2亿岁时的婴儿时期,达到了“黑暗年代”的边缘,所以格外引人注意。

篇5:《4. 探索宇宙》教案2最新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气温的变化及其测定方法。2.了解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及其规律。

3.掌握降水、降水量的测定方法及降水的条件、类型。4.了解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分布的差异。5.掌握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及应用。6.了解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1.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差异。3.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内容。

讲授新课

1、气温及其测定方法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之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1)接触法

由热平衡原理可知,两个物体接触后,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达到热平衡,它们的温度必然相等。如果其中之一为温度计,就可以用它对另一个物体实现温度测量,这种测温方式称为接触法。

其特点是,温度计要与被测物体有良好的热接触,使两者达到热平衡。因此,测温准确度较高。用接触法测温时,感温元件要与被测物体接触,往往要破坏被测物体的热平衡状态,并受被测介质的腐蚀作用。因此,对感温元件的结构、性能要求苛刻。

(2)非接触法

利用物体的热辐射能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测定物体温度,这种测温方式称为非接触法。它的特点是:不与被测物体接触,也不改变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热惯性小。从原理上看,用这种方法测温上限很高。通常用来测定1000℃以上的移动、旋转或反应迅速的高温物体的表面温度。

(3)气温的测量

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重的温度计测得的,百叶箱离地面距离为1.5米。气象台对气温的观察通常每日四次,观察时间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2、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

(1)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

(2)在横坐标上标出时间,在纵坐标上标出气温的度数,把稳与时间在坐标 上相交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的曲线图,就是气温曲线图。

(3)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

(4)平均气温计算方法

①某日平均气温:是指一天24小时的平均气温。气象学上通常用一天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平均气温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四个气温相加除以4)。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3、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

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气温分布图:气温图是表示空气温度(0℃或°F)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变异情况的地图。包括气温平均值、极端值、较差、界限气温等内容。常以等值线法表示各时段气温的空间分布,以定位(气象测站)图表法表示气温一年中的变化过程。等温线间距视制图范围内温度跨度与地图比例尺而定,同一幅图内间距基本相同。等温线色层的色调及色饱和度,直观地反映气温的冷暖和数量特征及相应温度条件下的地理情况。

4、降水、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可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2)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过漏斗流入储水瓶。量雨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冬季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水。测定降水量时,把储水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还有另外一些测定降水量的仪器,原理和上述的一样,增加了自记装置和传递信息的装置,可以直接读数。

(3)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云雨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4)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锋面雨、4 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1)锋面雨是由于冷暖锋交会,暖湿空气主动抬升或被动爬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凝致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暴雨都是锋面雨。温带地区锋面雨占主要地位。

2)对流雨是由于高空和地面的空气对流强烈,地面热空气对流上升冷却过程中形成降雨,一般在热带地区的午后比较常见。赤道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夏季多对流雨。

3)地形雨是由于湿润的气团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挡,在爬升过程中冷却形成降雨,一般多发于盛行风的迎风坡,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的降雨、智利南部的降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降雨,山的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相应的,盛行风的背风坡则形成了“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4)台风雨,顾名思义是由台风引起的降雨,一般雨势很大并伴随着大风,常常出现“狂风骤雨”。台风雨持续的时间不一,有时很短,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有的很长,可以达到几天,这全看降雨的地方是出于台风近中心还是台风边缘。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漩涡。台风中有大量暖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如果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对台风雨的感受强烈。

5、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有三条,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式,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6、世界降水分布差异的原因

(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3)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的雨极和干极: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亚洲的印度。世界的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5 位于南美洲。

7、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

8、降水量柱状图是直观刻画一个地方气候降水分配状况的统计图。它一般是先充分拥有气候统计资料。例如一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再根据其数据利用坐标图进行绘制。其步骤是先绘制好横坐标刻画出月份,再绘制出纵坐标,代表降水量。再利用统计数据分月绘制出柱状图。从直观地降水量柱状图上可以看出降水集中月份,降水较少季节,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还可结合气温分配特点和降水分配特点,表达出是哪个半球的地方降水量。其形态在不同地区,结合气温分布,有不同的形态。

9、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指一天当中的8时,14时,20时和2时这四个时刻空气温度的平均值。就是把这四个点的气温加起来,除以4。

月平均气温,就是把一个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当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就是把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

10、降水量柱状图是直观刻画一个地方气候降水分配状况的统计图。它一般是先充分拥有气候统计资料。再根据其数据利用坐标图进行绘制。其步骤是先绘制好横坐标刻画出月份,再绘制出纵坐标,代表降水量。再利用统计数据分月绘制出柱状图。从直观地降水量柱状图上可以看出降水集中月份,降水较少季节,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等信息。

11、等温线图

(1)同线等温: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相邻的两条等温线,温差相同。(2)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数值差为零或相差一个等温距。

(3)等温线的数值: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之间分布不均造成的。

(4)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

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

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 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5)疏密程度:一般情况,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比夏季大。

2)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复杂多样,形成陆地温差比海洋大。

3)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的温差比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大造成的。

(6)等温线的类型:地面等温线图、等高面上的等温线图等。(7)等温线分布图的实际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即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北半球,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南半球。

2)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南(低纬)凸.南半球正好相反。

(8)分析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延伸,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2)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说明该地气温是受地形起伏的影响。(9)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

1)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2)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3)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10)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计算某地海拔高度。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变化系数为0.6℃/100米。

(11)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盆地或小洼地;数值内小外大,则为山地。

12、等降水量曲线图

一般是指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就是等降水量线图。它可分日等降水量线,月等降水量线,年等降水量线。在中国年等降水量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到三条鲜明的等降水量线,代表了中国特别的地理意义。

(1)可判断地区降水分布差异

其意义是看,等降水量线密集处,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反之,等降水量线稀疏处,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

(2)可判断海陆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且自沿海向内陆递减,说明降水量受海陆因素影响明显。(3)可判断地形作用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脉)影响大。山脉迎风坡,降水量大;山脉背风坡,降水量小。

(4)可判断内陆地形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且降水少,再结合地理位置看,说明地形地势起作用,或者深居内陆位置。

(5)可判断洋流影响

其依据是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降水增多,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降水减少。(6)可判断大气环流影响

三圈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 大陆东岸受信风带控制,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多;

季风环流:夏季风控制,降水多;冬季风控制,降水少;若冬季风跨越辽阔的海洋,并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也可能多。

(7)可判断城市影响

城市有“雨岛”效应,则等降水量线越往城市中心,数值越大。

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高大建筑物阻滞天气系统等。

五、板书设计

1.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

2.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4.降水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

5.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6.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有三条,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篇6:主题2 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

一、课程纲要依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要立足于学生,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强调学生的活动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探索宇宙》是山东科技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二个主题。本主题安排了“问题与思考”“方案与设计”“实践与探究”“总结与交流”“我还想研究”5个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五个环节的学习,了解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调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会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3、了解我国的航天史,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4、搜集人类的航天英雄及航天灾难事件。

5、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和拓展。

五、教学策略建议 教法建议: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学法建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六、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议:

本课教学资源建议:

本课环境准备建议: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是以探索宇宙为主题的资料探究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有探究法、归类—— —— ——品位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教学课时建议 3 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 分钟)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对创设情境,把一幅幅诱人的画面带给学生,在给学生带来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激发了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问题与思考(10 分钟)

1.关于宇宙,你想了解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把问题记录下来。2.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问题。3.课堂预设:(1)我们自己能做个火箭吗?(2)人类未来能到其他星球吗?

(3)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生存的?

同学们发现的这些问题都非常的有价值,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几个问题来深入研究一下吧!【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研究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

(三)方案与设计(10 分钟)

学习指导语:我们在做事之前应该有一个计划,不能漫无目的,预先设计好活动方案不仅能明确活动目标,还能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前老师已经把活动方案下发给各个小组,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吧!(课件展示活动方案)

学生活动:各小组长到台前汇报。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准备工作 研究方式 小组成员分工 活动步骤、方法 各个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和互评。【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做事情要先有计划的习惯。通过全班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聆听别人的合理化建议,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实践与探究(10 分钟)

1、交流资料 学习指导语:你们知道今年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吗?谁来说说?

信息资料卡 研究问题: 查阅资料记录: 资料来源: 分析与思考: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简单介绍。学习指导语::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一成就的取得,使我国进入太空探索的新阶段,实现了我们在太空行走的梦想,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

2、制定宣传册(在小组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小组给予一定的补充和评价。)学习指导语:同学们调查的都很全面,从这些调查报告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并汇报。学习指导语:老师之前也安排了一些学生在学校做了一份信息资料卡让这些同学也来汇报一下吧,请同学们认真倾听。(信息资料卡)【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堂总结,布置任务(5 分钟)

篇7:《4. 探索宇宙》教案2最新版

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三种视图.(2)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其它们的简单组合的三种视图.(3)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

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形成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自信心.2).从实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

1.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其它们组合的三种视图. 【教学难点】

1.在面和体的转换中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其它们组合的三种视图.【教学方法】

活动式、讲授式。【课前准备】

预习新课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欣赏漫画并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争执?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题西林壁》).你能说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

二、新授

(1)不同角度看直棱柱、圆柱、圆锥、球

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上面等各个角度观察:正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三棱镜,六角扳手,易拉罐,排球,圆锥,由浅入深,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难点是在体会曲面的透视图,让学生交流、体验,集体作出小结.(可以给出三个视图的名称)

(3)分别从不同方向观察以下实物(茶叶盒、魔方、书、乒乓球等),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你能一一画下来吗7(画出示意图即可)

(4)(从不同角度看简单的组合图形,由少数组合逐步加多)如下图,画出下列几何体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最后从模型上得到验证)

三、巩固练习(1)

上图是一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2)再试一试,画出它的三视图.

(3)怎样画得又快又准?(4)用6个相同的小方块搭成一个几何体,它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则一共有几种不同形状的搭法(你可以用实物模型动手试一试)?

课本第66页,练习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1)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2)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困惑?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120页练习1,课本第124页习题4.1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4.1.1 几何图形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经典介绍

浅谈如何学好初中数学

数学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如何提高解数学题的能力

任何学问都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数学方面,能力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的多。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的学习,我们应当在学习一定数量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是什么,心理学中是这样定义的: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数学里,我认为,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才智。

一、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首先是模仿。解题是一种本领,就像游泳、滑雪、弹钢琴一样,开始只能靠模仿才能够学到它。

其次是实践。如果你不亲自下水游泳,你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此,要想获得解题能力,就必须要做习题,并且要多做习题。

再次,要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光靠模仿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动脑筋。例如,对于课本的定理的证明,例题的解法、证法能读懂听懂还不够,你必须明白人家是怎样想出那个解题方法的,为什么要那样解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途径,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真正领会了人家的解题思路,那么在此基础上你就有所创新,就能够提高你的解题能力。

二、学习数学应注意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1运算能力。2空间想象能力。3逻辑思维能力。

4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5形数结合互相转化的能力。

6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归纳问题的能力。7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先辈数学家们,已经为我们创造出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体会它,理解它,并且要灵活地应用它。对于初中数学主要是以下四类数学思想(所谓思想就是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方法,这里主要指想法或方法):1转化思想。2方程思想。3形数结合思想。4函数思想。5.整体思想6分类讨论思想.7统计思想。只要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上述思想方法,并能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解题实践中,就能极大地提高你的解题能力。

提高你的分类讨论能力

分类讨论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每年的中考中都会涉及到有关分类讨论方面的试题,而许多同学在解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漏解、讨论不完整的现象。临近中考,将同学中出现的部分漏解现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高分类讨论的能力。

概念不清,导致漏解

对所学知识概念不清,领会不够深刻,导致答题不完整。例:已知(a-3)x>6,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不为零的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而此题中(a-3)的符号并未确定,所以要分类讨论(a-3)的正负问题。

例:若y2+(k+2)y+16是完全平方式,求k。

分析:完全平方式中有两种情况:(a?b)2=a2?2ab+b2,而同学们往往容易忽略k+2=-8这一解。

思维固定,导致漏解

在日常解题过程中,许多同学往往受平时学习中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解题不全面。

例:若等腰三解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底角。

分析:据题意,由于等腰三解形既不可能是锐角等腰三解形也可能是钝角等腰三角形,所以腰上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部,也可能在外部。而同学们受习惯思维影响,大都忽略了高在三角形外的一种可能。

例:若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为3、4、c,求c的值。

分析:此题中的c并不一定是代表斜边,也可能是直角边,而有些同学错误地将其与勾股定理中的c混淆起来,认为c一定是斜边,导致漏解。

例:圆O的半径为5cm,两条互相平行的弦长分别为6cm、8cm,求两条弦之间的距离。

分析:两条弦在圆中的位置关系可能在圆心的同侧或者在圆心的两侧,因此在解答时不能依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思考。

中考数学作辅助线规律总结(巧计口诀)人说几何很困难,难点就在辅助线。辅助线,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

上一篇: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下一篇:教师班级管理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