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

2024-05-21

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共9篇)

篇1: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

教学内容

科学《空气在哪里》

重点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空气的存在。

2.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

教学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知道我们生活需要空气

环境准备

塑料袋 打气筒等

过程与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兴趣。

1.出示袋子,猜猜里面有什么?

2.打开纸袋发现没装东西,激发兴趣。

二、幼儿尝试探索,寻找空气的存在

1.大开一个小口子加压空气?喷在脸上体验空气的存在。

2.幼儿自己想办法体验空气的存在

三、寻找空气

去找一找哪里还有空气

四、游戏“抓空气”

有 效 语 言 设 计

1.纸袋里真的什么都没有么?那它为什么鼓鼓的呢?到底什么东西在里面?

2.怎样让别人知道空气在里面呢?

3.你还知道哪里还有空气?去找一找!

4.不用嘴不用打气筒,你能抓住空气吗?幼儿尝试用袋子抓空气。

环境辅助

出示袋子

打气筒

篇2: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孔不入等特点。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对人、动植物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准备:气球、清水1盆、塑料水瓶、针筒、小砖块、吹气胡子、乒乓球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气球)

2.气球里面有东西吗?

3.对准幼儿的脸,边放边问:感觉有东西出来吗?(有)能看见它吗?(不能)抓得到吗?(不能)闻到味道了吗?(没有)

4.小结:原来气球里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到、摸不着的气体。

二、感知空气的无孔不入

1.空间中有空气

(1)气球里有空气,那么我们的活动室里会有空气吗?

(2)我们用塑料袋到活动室的各个地方装一下,大家分开找,找好后捏紧袋口,回到座位上。

(3)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空气?

(4)小结:活动室的各个地方都有空气,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它们里面会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2.物体中有空气

(1)介绍三组实验

这是什么(可乐瓶),它的上面有一个纸套,像个小火箭,玩的时候双手用力拍打小瓶子,看看火箭会有什么变化?

它是什么(针筒)玩的时候连续地推动针筒,看看乒乓球有什么变化?

这个玩具很好玩,等会拿一个纸嘴套在上面,对准吹气口吹气,看看胡子有什么变化?用完的吹嘴放在蓝色盒子里。

游戏很好玩,玩好一个游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等会听到小铃声请你们把材料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

(2)交流

a.在玩火箭发射时你发现小火箭怎么样了?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b.玩乒乓球游戏时推动针筒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c.吹胡子游戏中胡子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小结:原来一些东西里有空气,连身体里也藏着空气。猜猜这块小砖块里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3)空气的无孔不入

a.小砖块按到水中,水里有什么变化?(空气从砖块里跑出来,原来砖块里也有空气)

b.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东西里空气都可以跑进去。在生活中,空气还会用在什么地方呢?

(4)空气的运用

a.幼儿自由讲述

b.(出示幻灯),看看空气藏在哪里?

三、空气的作用

(1)我们周围都有空气,如果捂住口鼻,会怎么样?(人离不空气)

(2)还有谁也离不空气?(植物、动物离不开空气)(看幻灯)

篇3: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

一、创设趣味情境, 初步感受力的存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有学习动力, 为了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我利用了学生喜欢游戏且争强好胜的心理。有趣的扳手腕比赛, 一下子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斗志, 将学生迅速带入力的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力的存在。我把力比作一个无影无踪的“隐身人”,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 急于想追寻这个“隐身人”的踪影。

二、开展游戏教学, 深入感悟力的特征

受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教学游戏化”思想的启发, 我将主要探究活动过程设计为游戏活动, 整个教学中一共设计安排了破核桃、玩转椅、骑车等八个游戏活动。丰富有趣的游戏不仅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学习, 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实际的小游戏将隐性的力直观形象化, 使学生亲密接触、深刻体验感知到力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 并且在游戏中探究感悟到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等方面的影响, 使得力的特征一览无余。感受力的各方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重点内容, 因此, 游戏活动安排的时间充足, 有效保证了学生充分观察、操作、感悟, 较好地完成了主要教学任务。以学生“做”为中心的游戏化教学, 抓住了学生玩乐心理, 让学生在玩中学, 做中学, 在做中获得进步。

三、借助科学仪器, 自主探究力的大小

对于力的大小的感知, 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中还只是比较模糊粗糙的。知道力有大有小, 并学会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在处理这个教学环节时, 我先利用了拉力器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引导他们在比赛中感受到力有大小, 想要知道力的大小必须借助科学仪器——弹簧秤。接着,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放手让学生在组内动手操作、组间互动交流, 学生在充分合作探究中认识了弹簧秤的结构, 掌握了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自主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下面笔者拿具体案例详细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游戏教学中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的。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我们首先来个扳手腕比赛, 看看谁的力气大?

(学生活动:先全班同学比赛, 再邀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现场比赛。)

提问:谁赢了?说明了什么?那么力在哪里呢?你们刚才看到力了吗?

谈话:看来“力”是一个“隐身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追踪这个隐身人, 让它现出原形吧!

(二) 探究发现

1.寻找体验力的存在

(1) 破核桃。

谈话:刚才这位同学力气可真大, 老师这里有一个核桃, 我想请这位大力士帮忙将它打开。

(学生活动:破核桃。)

提问:果壳为什么会裂开?是什么使核桃裂开?看到隐身人了吗?

(2) 玩电脑转椅。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坐上转椅, 其他学生想办法让他运动起来。)

提问:发现“隐身人”了吗?什么使转椅动起来的?

(3) 骑自行车。

(学生活动:骑车表演。)

提问: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行驶?怎么能拐弯呢?运动中的自行车怎么停下来了?

小结:看来, 力这个“隐身人”无处不在。它无形地悄悄地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和体验它作用在物体上的时候所产生的效果, 我们就能找到它了。

2.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玩小球游戏。)

谈话:你们觉得力这个“隐身人”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隐身人是否真有这些作用?

游戏要求: (1) 使小球滚动起来; (2) 让小球滚得快一点; (3) 让滚动的小球停下来; (4) 让小球拐弯。注意尽量不要让小球滚到地上。

小组讨论交流:分别该怎么做?

(分组活动。)

提问:你觉得力对小球的运动有影响吗?力对小球的运动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结:看来, 力这个“隐身人”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它能让物体运动起来, 也能使物体停止运动。

3.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 玩布玩具。

提问:这个布玩具什么形状?你们能改变它的形状吗? (学生活动:学生用力捏一捏、压一压布玩具。) 讨论交流:布玩具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玩具的形状发生改变?

(2) 玩橡皮泥。

(学生活动:改变橡皮泥造型。)

提问:朝不同方向用力后, 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力这个隐身人的本领真不小, 他还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 认识力的大小

(1) 玩拉力器。

谈话:这儿有一个拉力器, 看看谁能拉动它?比比谁的力气大?

(学生活动:拉力器比赛。)

谈话:某某没拉开它, 某某拉动它了, 说明什么?

小结:看来力还有大有小。你知道他用了多大的力才拉动它呢?

(2) 认识和使用弹簧秤。

谈话: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 只能利用仪器了, 我们可以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观察弹簧秤了解弹簧秤结构和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使用弹簧秤测量提起一些物体所需要的力, 并填写记录单。小组汇报交流测量情况, 并说说测量中的注意要求。)

(四) 课堂总结

篇4:中班主题活动:空气在哪里

自然界的现象时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他们几乎都会产生疑问。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存在,空气带给我们许多的好处。但对于空气的认识,孩子们却未能去自由感知,于是我们开展了“空气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空气方面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们更大的探索欲望,我们在活动中为孩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主题预设教育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激发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从中感受快乐。

2.态度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探索与尝试的乐趣,懂得珍惜自然资源,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

3.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

4.能力目标:发展观察力,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

5.技能目标:会做空气小实验,培养发现、学习和探索空气的秘密。

三、主题内容的预设

四、主题活动网络的预设

五、主题活动计划的预设

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环境创设

室内:

在操作区设置各种操作物品,供幼儿探索空气。

室外:

对幼儿进行室外环保教育,人人做环保小卫士。

(二)家长参与

向家长公布主题网络,与家长共同搜集材料。

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我认为空气在这里”的表格。

社区与家长资源: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让幼儿感受在公园、乡村等空气的新鲜,并与马路上的空气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在家自己制作的“空气在哪里”记录表

七、主题活动的展开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科学)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

2.激发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塑料泡沫、空瓶子、吹气玩具、粉笔、肥皂水、土块、吸管、水果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塑料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准备两个相同的透明塑料袋,请幼儿观察袋中有什么?(空空的、瘪瘪的)

将一些物品放进一个袋子中,让幼儿观察(袋子会鼓起来)。再将另一个塑料袋打开口,灌进一些空气后,立即将口捏紧。

2.请幼儿观察袋子中有什么?并请幼儿来摸一下袋子。教师可以将塑料袋放开一个小口,对着幼儿的脸放一些空气。

3.再把袋子放在水中挤一挤,让幼儿观察水中的气泡。

总结:请幼儿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手抓,感受空气的性质——看不见、没有味道、抓不着。

提供塑料泡沫、吸管、空瓶子、吹气玩具等,让幼儿自由摆弄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5.探究砖头、土块、一些简单表面有孔的物体如海绵里有没有空气?探究表面看似无孔的物体如木头、粉笔里有没有空气?水果中有没有空气?(请幼儿将其放到水里,看有没有小气泡跑出来,那个小气泡就是空气。)

请幼儿将探索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

教师总结:发现有小气泡,说明粉笔里有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6.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皮球、气球、汽车轮子、身体……)

活动二:空气的力量(科学)

活动目标:

1.喜欢小实验,学习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初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塑料小吸盘、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教师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活动三:空气作用大(社会)

活动目标:

1.引导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2.发展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提前准备一盆因封闭导致已经死亡的花。

2.玻璃杯、蜡烛。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空气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幼儿自由讨论。

(2)实验: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暂不呼吸,坚持一会。请幼儿谈谈感受,如果不呼吸会怎样?

(3)小结: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和动物都不能生存。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植物会怎样?教师出示提前封闭导致已经死亡的花,引导幼儿了解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小结:人、动物、植物甚至燃烧都离不开空气,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空气呢?

活动四:小气球(艺术)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运动和存在。

活动准备:各种形状即时贴,塑料袋(在开口处画上一条线,方便扎口)、绳子。

活动过程:

1.每人一个塑料袋,让幼儿把塑料袋口张开,在空气中挥动后合上口,让塑料袋鼓起来。教师问:“小朋友,我们用塑料袋装了什么?是什么东西让塑料袋鼓起来了?”今天我们一起制作小气球。

2.用彩纸装饰气球。

3.请幼儿想办法把塑料袋全部装上空气。

4.用绳子把袋子的口扎紧。

反思:幼儿都兴奋起来,人人把塑料袋口张开,一边在空气中挥动,一边说我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有的说塑料袋有气,有的说有空气,有的说空气跑进了塑料袋……所以塑料袋鼓起来了。幼儿都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活动五:好玩的塑料袋(健康)

活动目标:

1.尝试让塑料袋飞起来,提高自身的奔跑速度与肢体灵活性。

2.愿意积极尝试,并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活动准备:

在活动四中幼儿自制的小气球。

活动过程:

1.热身游戏:快慢机。

根据教师拍手的节奏来做动作。充分活动幼儿的肩膀、手腕、腰部、膝盖、脚踝等部位,避免造成运动伤害。

2.探索自制气球的多种玩法。

让幼儿充分利用塑料袋气球进行一物多玩。要求:

(1)幼儿在玩塑料袋气球时,不要把气球弄坏。

(2)在空的地方玩,以免造成碰撞。

(3)注意自身安全和气球安全,防止跌落台下。

3.总结多种玩法的共同点,再次探索让幼儿尝试让塑料袋气球飞起来并思考:为什么会飞起来?

请幼儿积极思考并尝试用甩臂、奔跑的方法让塑料袋气球飞起来,并在奔跑过程中,避免相互碰撞造成伤害。

4.放松活动,总结飞起来的原因,进行安全教育。

反思:在好玩的塑料袋游戏中,我们随着孩子回到了童年时代,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童年时代的快乐。看着他们开心地玩着小气球,笑着乐着,似乎真的一切都回到了童年,到处都是笑声荡漾,其乐融融。

活动六:大烟囱(语言)

活动目标:

1.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2.能够复述故事,进行角色表演。

3.激发对环保工人叔叔的敬爱之情,培养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请小朋友欣赏后说说:发生什么事了?

2.欣赏故事,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提问:大烟囱为什么哭了?

做了个什么梦?是谁帮大烟囱治好了病?

3.教师与幼儿边表演边复述故事。

4.复述故事,听录音分角色进行表演。

附:故事:大烟囱

工厂里有个大烟囱,很高很高,样子挺神气。可是他一说话,嘴巴就“噗噗噗”吐黑烟,把小白云的裙子都弄脏了。小白云很生气,说:“大烟囱,你真脏,我不跟你玩了。”

大烟囱说:“小白云不跟我玩了。”

大烟囱一说话,黑烟又吐了出来,小白鸽吓得“咕”一声飞走了。

大烟囱更伤心了,他想小白云不跟我玩,小白鸽也不跟我玩,谁也不跟我玩,呜呜呜,我的嘴巴太脏了。

大烟囱哭呀、哭呀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嘴巴干净了,吐出来的烟淡淡的,像一朵一朵的小白云,飘来飘去。

小白云飞来说:“哎呀,你吐出来的烟真好看。”

小白鸽飞来也说:“哎呀,你吐出来的烟真好看。”

他们在大烟囱周围飞来飞去做游戏,大烟囱快活地笑了起来。这么一笑,他醒了。睁开眼睛一瞧,天已经大亮了,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着自己。咦?小白云和小白鸽真的在身边飞来飞去呢!他们见大烟囱醒了,高兴地说:“大烟囱,你早呀!”

大烟囱想:我可不能说话,不然,他们又会逃走的。小白云和小白鸽看见他不作声,明白了,嘻嘻笑着说:“大烟囱,你说话吧,这次保险不脏了。”

“真的!”大烟囱忍不住说了一句。他看见自己吐出的烟很淡很淡,真得像一朵朵小白云了,高兴得呵呵笑起来。他大声说:“你们早啊!”小白鸽告诉他:“嘿,工人叔叔帮你治过病啦!”小白云说:“他们来了很长时间呢!”大烟囱感动地说:“见到工人叔叔,我一定要谢谢他们。”

八、主题活动评价与反思

布置家园自制表格后的第二天,许多孩子入园时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找到的空气告诉老师,看来家长对主题活动是非常支持的,孩子们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从主题墙、群照片等信息的反馈中,我们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我们更看到很多家长希望继续有这样的生成活动。它不仅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家园合作,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九、主题活动知识资料

1.空气到底是什么?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它流动时产生的风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空气是由好几种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最主要的成分是氧气和氮气。空气里还含有一些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是自然界中雨、雹、露、霜、雪的来源,在水的循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的含量经常变化,我们一般不把它们看做是空气的基本成分。

2.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空气,人就无法存活。不仅人类需要空气,所有动物、植物都靠吸收空气中的氧或二氧化碳来维持生命。

篇5:大班科学空气娃娃在哪里教案

活动目标:

1.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空气娃娃、塑料袋、气球、玻璃环、土块、吸管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

师:赵老师知道咱们中三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跳舞,今天我就请来了一个爱跳舞的小客人。小朋友想不想和它跳个舞啊?

2.出示空气娃娃。

师:来咱们和空气娃娃跳个舞吧(音乐起)

二、基本部分

1.观察空气,请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空气娃娃吗?“喜欢”

咦?小朋友快看空气娃娃没有了,谁知道它去哪里了?

请幼儿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将塑料袋握紧,塑料袋就会鼓起来。

(2)师:哦,原来是空气跑到了塑料带里啦。空气娃娃非常淘气,经常到处乱跑,今天它要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呢,我请几个小朋友把它们找出来,装在塑料袋里。(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

师:在哪找的?

幼:桌子底下、讲桌后面……

结论: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空气。

(3)游戏比赛――吹气球。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吹气球比赛,比比谁是第一。

小朋友气球怎样变大了?幼:吹足了气。

气从哪里来的?幼:肚子里。

结论:原来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空气。

(4)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

实验一:准备杯子和吸管,请幼儿用吸管往杯子里鼓气,看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把土块放在杯子里,看有什么现象。

自由发言:小杯子里有气泡冒出,土块里有空气。

结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空气。

2.请幼儿用手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结论:原来空气能帮助人们呼吸。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会被污染。

图片展示――让幼儿知道空气被污染了。(污染原因:工厂排放浓烟、汽车尾气、公共场合吸烟等。)

没有洁净的空气会怎样?(不能呼吸、生病、到处很脏、不能生火做饭等。)

4.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

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保护方法:(1)植树;(2)减少浓烟、尾气排放等。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回到外面去找找哪里还有空气吧!

篇6: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2、难点:通过科学小实验,让幼儿总结出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活动准备:

蜡烛、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气球、玻璃杯、塑料袋、吸管等。

活动过程 :

一、引起兴趣 :

1.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你能用眼睛看到吗?用手能摸着吗?闻一闻空气是什么味?

2.出示一个吹好气的气球。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你能看到吗?是什么颜色的?揭示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尝试活动:寻找空气、感受空气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尝试活动: 找一找哪里还有空气?

1.教师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接着将水杯稍稍倾斜,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将水杯稍稍倾斜,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讨论: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水杯倾斜以后水进去了吗?

四、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的肚子里有空气吗?指导幼儿做实验:把吸管放到水杯或水盆里,用嘴吹吸管,看看会发生什么?

2.播放课件:被污染的空气图片我们的空气就是被这些东西给污染了!小朋友们想一想:地球上的人、动物还有许多的植物如果都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会造成什么危害呢?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小实验:(1)闭住嘴巴一手捏鼻子。(2)蜡烛会熄灭吗?

五、小结。

我们从现在起就要保护我们的空气,花草树木是净化空气的能手,小朋友们以后要做到不摘花、不摇树、不踩踏小草、不乱扔垃圾,还要提醒爸爸、爷爷少吸烟。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学生就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汇报。通过汇报我导入了课题。

然后就是学生的材料进行扑捉,感受,寻找我们周围的空气。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我首先提问:利用我们的材料,怎样去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呢?学生相处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一点还是比较的好。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需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较为完好的倾听的习惯,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了。之后,我指导学生利用他们的方法进行找空气的活动。在活动之前,学生说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程序一定要有。找的的过程还是比较的顺利。

在接下来的环节,我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和我们刚才的寻找的发现,进行看一看,尝一尝,问一问等等活动,从而发现空气的性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的活动,如果让他们进行摸一摸,还会发现空气具有流动性。

然后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探究活动。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然后我介绍说我将纸塞在瓶子底部,塞紧一些以防其掉下来。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放到水盆的里。然后,再将杯子竖直提起来。你看看会发现什么?

学生就去做。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杯子的底部的纸还是干的。然后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是干的呢?

这样就学生就会知道里面有空气的原因,空气占据着这个空间。

在探究空气有重量的时候,利用杆杆和气球进行探究。但是我发现效果还是不是很明显。我想在实验的改造上需要进行思考。

篇7: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

活动名称:

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篇8: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

一、经意与不经意之间

《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中的相同, 是基于幼儿的理解水平的“模糊性”相同。这个活动的产生, 是因为吴老师发现当今幼儿对身边的自然资源关注不多, 更少深入观察。本次活动选用幼儿常见的枫叶、银杏叶、黄杨树叶和香樟树叶作为学习材料, 从第一次操作到第二次操作再到活动的拓展延伸, 一切都显得自然而流畅, 似乎都在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但参与其中的我分明感到, 一切都在吴老师的精心准备之中。

为了优化这一活动, 吴老师多次思考策略, 改良方案。比如, 活动设计中的第一次操作材料, 用的是特征差异明显且幼儿较为熟悉的枫叶和银杏叶, 而第二次操作材料用的是不为幼儿所熟悉的黄杨树叶和香樟树叶。两次不同层次的材料及要求都是吴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 因为有了新的挑战, 幼儿才有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愿望。

二、轻松与不轻松之间

让幼儿摆弄摆弄叶子, 看一看、说一说, 看似比较轻松。其实, 上科学课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由于幼儿的经验基础不同, 因此一节科学课对幼儿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幼儿有意义等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

首先, 教师需要做好学科知识储备。贺斯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切教学法的基础”, 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认识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 则任何活动都是枉然。为了教好这节科学课, 吴老师请专业的小学科学老师和从事幼儿园科学教学研究的专家指点迷津, 明确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不可以同时出现在一次教学活动之中。同时, 吴老师查询和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用多种方式充实自己。

其次, 教师必须具有组织课堂的能力储备。许多老师都说科学活动不好组织, 因为孩子一会操作材料、一会记录、一会交流……比较乱。但吴老师却游刃有余, 她有一套做前想、做中想、做后想的组织策略。比如第二次需要操作后记录, 由于吴老师不清楚借班上课的幼儿的水平究竟如何, 因此她将要求浓缩为两条:“⒈找两片叶子, 它们相同的地方必须很多。⒉做记录, 每张标记卡记录一个标记, 标记卡插右边, 两片树叶最后插左边。”面对找到两个相同点就不再探索的幼儿, 吴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小朋友一般都找到2个相同点, 看看谁还能找到更多的相同点。”在这样的语言刺激下, 幼儿又一次带着不服输的劲头投入到探索之中。

三、圆满与不圆满之间

大班幼儿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其思维发展处在逐步学会抽象概括、进行整理和加工的阶段, 吴老师根据这些年龄特征精心设计了此活动。教学中吴老师不刻意求新、不一味求活, 而是在求真、求实上下功夫, 给予了幼儿安静学习的氛围。比如, 探索时吴老师对幼儿说:“时间长一点, 慢慢找, 科学家总是要静静地思考的。”

为了进一步萌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在最后一个环节, 吴老师再一次掀起了幼儿的学习热情。通过观看课件, 幼儿发现原来这四种树叶就在自己的身边。当看到那些花生与小鱼时, 他们好奇地问:“它们中真的会有相同的吗?以后一定会再用今天学到的观察方法试一试。”

诚如吴老师自己所言, 这节课也有瑕疵。比如“教学应弄清楚希望幼儿去哪里 (目标) 、幼儿现在在哪里 (起点) 、怎么到哪里去 (过程) 、是否达到了 (达成目标) ”, 但借班上课最难把握的就是幼儿的起点。吴老师只能凭借对这个年龄段幼儿的了解, 来“大概、差不多”地去把握这节课所教幼儿的起点。因为起点不明确, 所以能到哪里也很难清晰, 只能按着自己原有的意愿根据现场来调控和把握, 并充满期待地执行。比如, 吴老师所执教的几所幼儿园的幼儿在这一个活动中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有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很好, 但在操作中缺乏不断探索的钻研劲;有的善于观察和比较, 但不愿意听同伴讲述, 只急于自己表达……面对不同的幼儿, 教学策略应做怎样的调整都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思考。

篇9:科学蓝海在哪里

关键词:科学蓝海;冰山理论;信息纠缠效应;健康中国;科技自信

中图分类号: N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88-2

0 引言

经济领域有竞争白热化的红海和新领域的蓝海之说,我们正在淘汰落后产能向新经济转型,科学领域不也应该一样吗?我们除了在科学红海里努力拼搏外,是否该开辟更多科学蓝海?冰山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新天文学得知,已知物质仅占宇宙4%,其余96%是不为人知的暗物质暗能量。科学已知仅是冰山一角,科学未知才是主宰未来的根本;科技强国乃至世界科技中心建设不能只在科学红海里挣扎,要向科学蓝海进军。发现科学蓝海,离科学第二春就不远了。本文所讲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

1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开辟科学蓝海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智慧宝库,中华民族复兴一定有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一定有中华科技复兴。嫦娥号玉兔号飞天、蛟龙号下水、悟空号巡天、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等展现了中华科技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文化里有一大片科学蓝海等待我们去开发。

①儒释道都认同的“天人合一”里有最大的科学蓝海。

个人仅是宇宙的冰山一角,其他人事物是承载我们的海水,上空有无不影响着我们的水蒸气;身体是看得见的冰山,情感、智慧、理想、毅力等是看不见的暗物质暗能量;人体小宇宙也与大宇宙一样奥妙无穷,中国养生产业是经济蓝海,中华养生学是科学蓝海,人体科学是蓝海;天人合一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绿色理念,是可以与世界共同分享的中国智慧;知行合一、心口如一的价值观之所以未被一些人接受,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人的归宿就是“天人合一”,只是主动与被动而已。量子纠缠效应、“信息纠缠效应”无处不在。

②易经与分形几何也可以扯上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被认为是通过万事万物的象、数来推演其理,从而预测事物发展的学说。而现代的分形理论被认为是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我们在《科学世界的十二大猜想》一文中也进一步提出:一定结构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分形维数也必然有一定的性质。难道易经的象、数、理之说与物质的结构、分形维数、性质同理?

③八仙成仙故事的哲学启示。

饱经风雨、创造辉煌、历经磨难、互帮互助、修成正果的八仙成长过程就像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必将修成正果实现全面复兴。从野性到人性,从人性到神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个体成长规律。

④老子的紫气是低温核聚变产物?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老子紫气东来是真的吗?其他特别人物头顶发光也是真的吗?现代科学不难证实。既然存在低温等离子体,为什么就不可能有低温核聚变?中华传统文化里关于精气神学说能否再次大放异彩?宇宙中有不发光的行星、发光的恒星、吸收一切物质的黑洞,人体小宇宙也会有行星人、恒星人、黑洞人这样的分类吗?用“黑洞人”的概念也许能真正理解什么叫“虚心使人进步”,人类历史长河里群星闪耀,他们是科学蓝海的宝贵资源。

⑤“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有无研究价值?

古代道家说: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足以鹿为代表,鹿一年只交配一次;气足以乌龟为代表,乌龟整年不吃仍可生存;神足以鹤为代表,鹤飞千里后稍微一休息又可翱翔千里。道家炼丹术催生了中国古代化学,道家养生术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治未病才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一样高妙。

2 在现有科学红海里开辟科学蓝海

①冰山、暗物质暗能量是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镜子。

科技强国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养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就像大海露出来的冰山、宇宙中看得见的物质,人文素养就像冰山下的海水、冰山上空哪怕十万八千里外的水蒸气,还有那看不见的暗物质暗能量。人才培养要放在“大海”里历练,人才标准要有“宇宙”大尺度,真正的人才绝不是圈养出来的。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国际热门话题,应该有关于核心素养的中国声音。

②带电粒子自旋、DNA螺旋状结构与星球自转原理一致吗?

牛顿从苹果落地推知万有引力,爱因斯坦从电梯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实验推知相对论,鲁班被有小齿的草划伤了手而发明了锯,蓬勃发展的仿生学也是利用了科学普适性原理。我们能否在跨学科里找到带电粒子自旋、DNA螺旋状结构与星球自转中蕴含的普适性原理呢?跨学科蓝海大有可为,远缘杂交胜于近亲繁殖。又如真空二极管发光与异性相吸、电磁作用等万物相互作用是否也有一定的普适性原理?

③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带来哲学社会科学蓝海?

开启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改革重点是在经济领域解决吃饭问题,经济犹如冰山,但发展到今天能否把冰山做大杂质更少还需要从冰山以外的地方做起,海陆空齐头并进才叫全面深化改革。或者说在全面寻找能推进社会进步的“暗物质暗能量”,寻找那96%的未知。从科学意义来讲,全面深化改革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哲学社会科学也是蓝海一片。

④“三农”问题蓝海研究推进我国农业蓝海。

土地承包权颁证犹如形成一座冰山,接下来就是用工业思维、服务业思维开发农业蓝海,搞机械化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

⑤在社会管理中如何变“火山”为“冰山”?

如今社会管理更加理性,底线思维更加落实,但还需更进一步解决方法论问题:先纪律再法律,先他律再自律,先法律再道德,先物质再精神,先做事再做梦,先科学再人文,先健康再小康,先人性再神性。再加之互联网的“散热”功能和“天人合一”的“芭蕉扇”,“火山”也会变“冰山”。

3 调整科学思维开辟科学蓝海

①冰山理论能唤醒储藏在心底的创造力、创新力吗?

犹如暗物质暗能量占宇宙的绝大多数,人体冰山下有多大开发潜力?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资源,恰逢赶上了互联网好时代,人力资源蓝海开发正当时,科学蓝海开发正当时。

②学术话语能否更加通俗易懂,学学唐诗学学白居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话语听后能忘吗?再看看文言文时代的唐诗是多么朗朗上口、白居易的诗老妇能诵。学术话语能否从高处庙堂来到群众中间,不用“文言文”,就用“白话文”?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利于科学蓝海开发。马克思也指出,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科学技术被创造出来就是要被广大群众所掌握运用,束之高阁有何用?“要得富先修路”与“发展经济交通先行”哪一句更能深入人心?

③哲学也可以接地气?

哲学更重要的还是方法论。我们需要鸟瞰,而不是仰视;我们需要一览众山小,而不是盲人摸象;我们需要和风细雨,而不是板起面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很重要的方法论,其逆命题也如此,即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新中国成立前曾受毛泽东高度评价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改革开放后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也很接地气。

④马克思主义这座冰山下的其他理论我们能忽视吗?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地位不可动摇,但不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讲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行吗?红花还要绿叶衬,冰山还要海水来承载。哲学社会科学蓝海还需要大力开发、大胆开发。

⑤短板理论与长板理论打架怎么办?

个体讲效率更适合长板理论,集体讲公平更适合短板理论;“先富”的时候更适合长板理论,“共富”的时候更适合短板理论。

⑥能否搭建科学蓝海孵化网络平台?

科学发展史是一部试错纠错史,能否为那些有科学梦想又有一定基础的科学发烧友搭建科学孵化网络平台?我们既要宽容创业失败、技术创新失败,也要宽容科学研究失败。科学蓝海太广阔了,万一他们中的一个或一批成功了呢,外行颠覆传统的事时有放生。科学界的“星光大道”会出现吗?科学会有“老百姓”的舞台吗?能否让更多人都来挑战科学不可能?

4 健康中国建设是推进跨界科学蓝海的助推器

为什么美国奥运金牌榜能稳居第一?为什么我国乒乓球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万丈高楼从地起,全民健身是重要基础。健康中国建设是启动科技中国、人文中国、富强中国、幸福中国等的基础,平均寿命30多岁的“东亚病夫”时代也是中国积弱积贫的时代。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是一个大学科建设问题,有利于整合中医与其他医学,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融合,有利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研究:用1000……1哲学指导那就是科学是前面的1、技术是其后的0越丰富越好、人文是后面的1。健康中国建设能催生跨界科学蓝海,健康中国建设才是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有利于提升人的精气神,有利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精气神。

“十三五”规划排在第一的理念“创新”为科学蓝海开发吹响了号角,我们要进入科学的深水区,没有科学蓝海就没有产业蓝海、经济蓝海。只有科学蓝海的大力开发,公民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大力提升,才能达到五福临门颐享天年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中国道路自信、中国制度自信、中国理论自信、中国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显现出来。中国科技自信何时能再来?

参 考 文 献

[1] 黄明林,黄点点.科学世界的十二大猜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0).

[2] 黄明林,黄点点.科学畅想一二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9).

[3] 腾讯道学.紫气东来[EB/OL].http://rufodao.qq.com/a/20140530/007605.htm,2014,05,30.

[4] 深科技.物质的第四种状态:等离子体,促进骨骼细胞再生的新武器[EB/OL].http://toutiao.com/i6320726767698969089/,2016-08-20.

上一篇:描写雪景的唯美词语下一篇:笑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