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

2024-04-21

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共13篇)

篇1: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垃圾哪里去了》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预定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方法处理或再循环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照片或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垃圾分类回收箱实物和各种垃圾的图片。

3、水彩笔和铅画纸(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了解垃圾的含义提问:(出示垃圾)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呢?

小结:垃圾是指没有用,准备扔掉的东西称之为垃圾。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

讨论:平时见过哪些垃圾?说说你看到的垃圾是怎么样的?能闻到什么气味吗?;.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有垃圾的地方给人们感觉怎么样?垃圾对人类、动物、植物有什么影响吗?

教师小结:垃圾腐臭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仅破坏风景,侵占土地,使人们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小,而且垃圾中还会滋生出病毒、病菌,招惹蚊虫,让人生病。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幼儿讨论: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工厂、菜场、餐馆、办公室、超市、家庭等)

2、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垃圾,那么垃圾到最后都跑到哪儿去了呢?(结合图片,请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处理垃圾的知识。再结合幼儿的介绍给幼儿补充,纠正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有关知识)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大部分被埋到填整场,填埋场是专门把垃圾倒入一个地方,再用泥土把垃圾埋到里面。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有的垃圾送到焚化炉焚化,但焚化垃圾的时候会排出有害的气体。

3、出示垃圾箱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这样的箱子吗?这样的箱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引导幼儿区别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箱。

教师:垃圾箱上有什么标志呢?你觉得哪个是可回收的标志?为什么呢?(启发幼儿找出可回收的标志)教师小结: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宝贵的材料制成的。可回收垃圾就是收回来后经过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的东西。

师:你知道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为什么?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焚烧或深埋)

4、出示垃圾分类的标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现在我们准备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可乐罐、旧报纸、汽水瓶、橡胶等等这么多垃圾。老师这里还设计了分类标志,我们一起来看看。

金属:这一类可回收物有可乐瓶、易拉罐、废铁等。回收后送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

纸张:利用旧报纸、包装盒、纸盒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

玻璃:水瓶、酒瓶等玻璃制品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反复重复使用。

塑料:橡胶(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教师小结:回收利用废物可以节约能源,废物回收利用的越多,送往填埋场的垃圾就越来越少,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品送到回收中心,可以减少污染。

(三)结束部分

1、出示各种垃圾图片,请幼儿判断所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

2、引导幼儿设计有毒物品的垃圾箱。

教师:出示废电池,你们可知道这种垃圾是有毒害的,我们为它设计一个专用的垃圾箱,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有毒的标志吧!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到垃圾,你们见到垃圾,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呢?(幼儿互相交流)

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由垃圾的再生材料制成的。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幼儿知道了更多的关于垃圾的知识,了解了不同的垃圾的处理方法,同时学会了简单的分类。活动中,引用的各种垃圾的图片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幼儿的思维积极,发言大胆。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顺利的完成与孩子间语言和思维的交流,从而使孩子生成新的知识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挖掘的更加的深入。

这一主题来自于平时的生活,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会制造出各类垃圾,有时候孩子们会一不注意将垃圾随手乱丢。为了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卫生。知道有很多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可回收的垃圾再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资源。《纲要》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只是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活动是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垃圾哪里去了》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440字。

篇2: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

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的方式处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图片,让幼儿初步的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垃圾分类回收箱及各种垃圾的图片。

3.《幼儿画册》(第二册p22)。

过程:

1.请幼儿相互的交流平时见过的垃圾,说说这些垃圾分别是从哪里来的。

2.组织幼儿讨论:垃圾扔到垃圾箱后怎么办?到哪里去了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于垃圾的知识。教师补充。

3.请幼儿观看垃圾分类的图片,认一认垃圾箱上的标记,说说这种垃圾箱的使用方法以及这种垃圾箱的好处,如:

电池回收箱、玻璃回收箱….出示各种垃圾的图片,请幼儿判断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还有哪种垃圾也可以放入哪种桶内。

4.鼓励幼儿日常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分类处理垃圾。

教学反思:

活动的刚开始,我先带领幼儿讨论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大班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直接刺激,能够引发他们的间接经验,一个孩子的经验能够引起其它孩子对相关经验的回忆、联想甚至推论,所以当第一个孩子说了在幼儿园发现的某样垃圾后,幼儿的思维便总是停留在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做手工剪下来有垃圾;吃完苹果后有垃圾;喝完牛奶的袋子也是垃圾、擦过鼻涕的餐巾纸也是垃圾等。后来经过老师的引导,幼儿的思维有所发散:妈妈切菜有垃圾;吃完东西的袋子、皮是垃圾;家里用破的东西是垃圾;爸爸吸烟的烟蒂是垃圾等,回答问题的气氛越来越踊跃。

为垃圾分类是本活动的重心,在学习分类投放垃圾时,不是很顺利,许多幼儿对垃圾的材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分辨简单的纸类垃圾,但对一些塑料、铁质或者其他材质的垃圾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这个环节,老师讲的比较多,幼儿更多的是听老师是讲解。虽然对分类投放垃圾掌握不是很好,幼儿似懂非懂,但对垃圾要放在垃圾袋、垃圾箱等处,不能随地乱扔的意识还是很强的。比如,手工活动后,许多小朋友会自觉将剪下来的一些碎纸片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幼儿还提醒身边的小朋友说:“这是垃圾,要给它送到垃圾的家里去的。

活动中又让幼儿认识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然后继续提问孩子可回收的垃圾如何处理才便于储放,引导孩子想出垃圾必须要根据材料的种类分类才能再利用,这个环节也发挥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让他们一起把垃圾重新分类。幼儿经过了两次的垃圾分类,不但获得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体现了在探索中学习,教、学、做的统一的教育观念,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能力。可见,不乱扔垃圾,看见垃圾要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的意识已经在幼儿脑子里慢慢形成,今后还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复习巩固,多些随机教育,相信这种意识会在幼儿脑子里根深蒂固,使幼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篇3:台北:垃圾哪里去了?

台北就是后者。

我前不久去台北的一所大学开会。说实话,即使同我居住的青岛相比,台北也不算多么气派、堂皇。建筑物多是旧的,路面也不宽,但是干净,干净得连垃圾筒都没有。垃圾彻底“蒸发”,如烈日下刚下过的阵雨遗痕。

位于新北市(台北市郊)的大学校园也干净。它并非常规性校园,没有围墙,正大门也有框无门,其他门连框也没有,任凭市民自由出入,但校园比咱们这边带门墙带警卫的校园还要干净。没有烟头纸屑,更没有花花绿绿的空塑料袋空塑料瓶。落叶倒是偶有一两片像光标似的点在路面,但落叶能算垃圾吗?

那么垃圾哪里去了呢?台湾同事说这里“垃圾不落地”,随即指着一辆垃圾车给我看。果然,七八个市民手提垃圾袋,立等垃圾车开来,扔上车去,确乎不落地。也巧,路过一间仿古建筑平房教室,教室窗前有用支架支起的一排五个不落地的透明塑料袋,袋上标牌分别标以一般垃圾、纸品类、塑料类等字样。垃圾袋前面是数丛正开的玫瑰花,后面是几根仿古建筑的红色立柱,倒也不失为一景。

可仅靠“垃圾不落地”这五个字就能让垃圾真的不落地、就能干净吗?类似口号我们这边也并非没有,什么“××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等触目皆是,然而垃圾硬是屡禁不止。随手扔雪糕棍者有之,从车窗甩香蕉皮者有之,“咳”一声吐痰者有之……

美的前提是干净,而干净的前提是教养。此地市民一般都有良好教养。比如友善。我听说台湾小吃有名,早上起床就想一尝为快,正犹豫去哪里吃。这时,迎面走来一位五十光景且足够富态的妇女,我一看就知道她熟悉小吃,遂向她打听。她拍一下我的肩膀笑道“哎呀呀,哪里用得着上街噢,下这个坡,一出北门多的是……”好像她又拍了我一下——关键在这一拍,没有戒心与隔阂,绝对是友善的表示。

吃罢小吃,我转去一家露天咖啡馆要了杯咖啡,不巧咖啡杯上面的塑料盖怎么也打不开,就问从里面走出的男孩是否要用吸管。男孩说不用,开盖直接喝。片刻,他大概放心不下,又走到桌前帮我打开,轻轻放在我眼前正合适的位置,笑笑。那绝对是友善的笑。

傍晚,观赏完台北主要景点,我坐上了回程地铁。到终点时我问邻座女士去“淡水大学”怎么走,但我对她的一番耐心指点还是不大清楚,在站台上东张西望。这时,一位颇有绅士风度的老先生问我“你是要去淡江大学吧?从这儿上去,到右侧站台……”原来我把淡江大学说成淡水大学,碰巧被这位老先生听见了。你看,多好的台湾老人啊!

更可贵的是,友善的对象并不限于人。他们那么爱护环境,珍惜环境之美,无疑也是出于一种友善,即对自然友善,对由一草一木构成的自然环境友善。不用说,友善即是爱,爱即是仁——子曰“里仁为美”(以仁为邻才是美的),良有以也。

不过我的前提追问并未就此结束。美的前提是干净,干净的前提是教养,那么教养的前提又是什么呢?

篇4: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使幼儿感知人体消化系统中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作用,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变化的过程。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及分析观察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饼干、自制人体消化系统的拼图、水彩笔、VCD光盘(消化系统)。

五、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食物到哪里去了?

找一找,摸一摸。

操作人体消化系统磁铁图片,饼干娃娃以童趣的语言,自述自己在人体主要消化器官内的变化过程。同时,幼儿在自己身体上探索,指出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肠)的位置。

(1)饼干娃娃:我是饼干娃娃,我到了小朋友的嘴里,牙齿把我嚼碎了,唾液(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口水)把我变成了食团。经过吞咽,把我送到食管。

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用手指出食管的位置(在脖子里)。

(2)饼干娃娃:经过食管我到了胃,胃就动起来。小朋友,你知道胃在哪里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

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指出胃的位置(左上胸部)。

(3)饼干娃娃:胃里有一种像水一样的消化液,这种液体和我在胃里翻过来倒过去,我就变成了食糜,就像稀饭一样的东西。经过胃的运动,我就到了小肠。

(4)饼干娃娃:小肠里有许多的消化液把我消化成了像水一样的养料,养料被小肠吸收了,小朋友就长高长大了。

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小肠的位置(腹部)。

(5)饼干娃娃:我被小肠吸收后,残渣就送到了大肠,变成大便,排出体外。

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大肠的位置(小肠周围)。

看一看。

(1)实验:咀嚼饼干。

①幼儿咀嚼几下饼干,相互观察,口中饼干变成什么样子(变小)。

②多咀嚼几下问:“嘴里是干的还是湿的?”引导幼儿理解唾液(口水)能帮助食物形成食团吞咽下去。

(2)幼儿分段观看VCD(消化系统)实录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牙齿把食物嚼碎、变小。

(2)和口水一起变成食团。

做一做:摆拼图。

(1)幼儿摆出消化系统主要器官的正确顺序。

篇5:《垃圾去了哪里》教案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的方式处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图片,让幼儿初步的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垃圾分类回收箱及各种垃圾的图片。

3、《幼儿画册》(第二册p22)。

过程:

1、请幼儿相互的交流平时见过的垃圾,说说这些垃圾分别是从哪里来的。

2、组织幼儿讨论:垃圾扔到垃圾箱后怎么办?到哪里去了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于垃圾的知识。教师补充。

3、请幼儿观看垃圾分类的图片,认一认垃圾箱上的标记,说说这种垃圾箱的使用方法以及这种垃圾箱的好处,如:

电池回收箱、玻璃回收箱…、

出示各种垃圾的图片,请幼儿判断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还有哪种垃圾也可以放入哪种桶内。

4、鼓励幼儿日常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分类处理垃圾。

活动反思:

活动的刚开始,我先带领幼儿讨论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大班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直接刺激,能够引发他们的间接经验,一个孩子的经验能够引起其它孩子对相关经验的回忆、联想甚至推论,所以当第一个孩子说了在幼儿园发现的某样垃圾后,幼儿的思维便总是停留在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做手工剪下来有垃圾;吃完苹果后有垃圾;喝完牛奶的袋子也是垃圾、擦过鼻涕的餐巾纸也是垃圾等。后来经过老师的引导,幼儿的思维有所发散:妈妈切菜有垃圾;吃完东西的袋子、皮是垃圾;家里用破的东西是垃圾;爸爸吸烟的烟蒂是垃圾等,回答问题的气氛越来越踊跃。

为垃圾分类是本活动的重心,在学习分类投放垃圾时,不是很顺利,许多幼儿对垃圾的材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分辨简单的纸类垃圾,但对一些塑料、铁质或者其他材质的垃圾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这个环节,老师讲的比较多,幼儿更多的是听老师是讲解。虽然对分类投放垃圾掌握不是很好,幼儿似懂非懂,但对垃圾要放在垃圾袋、垃圾箱等处,不能随地乱扔的意识还是很强的。比如,手工活动后,许多小朋友会自觉将剪下来的一些碎纸片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幼儿还提醒身边的小朋友说:“这是垃圾,要给它送到垃圾的家里去的。

篇6:大班科学《水到哪里去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盆若干、水杯、卫生纸、毛巾、棉花、石块、海绵、泡沫塑料积木。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置情景,引起幼儿的好奇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有水杯、水盆、毛巾、塑料……

(老师碰倒水杯)哎呀,水撒了,怎么办呀?

幼儿想办法,教师擦水。

孩子们,你们想的办法真好,桌子干了,但水到哪里去了呢?(教师拧毛巾)原来水被毛巾吸走了,毛巾是吸水的。那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是容易吸水的呢?

二、操作活动:

1、幼儿猜测已经出示的材料是否吸水,全班统一记录。教师强调记录标志。

2、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组选出一个小朋友做记录,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材料放进自己的杯子里,负责倒水的小朋友倒完水,在水盆上方把杯子倒过来,同组的所有小朋友认真观察,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你们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容易吸水的要用对勾来记录,不容易吸水的用叉来记录。

3、幼儿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实验后记录实验结果。

三、交流总结活动:

你发现了什么,哪位小朋友来汇报一下?在他汇报时,其他小朋友认真听,想想你的实验结果和他的是不是一样的。

四、教师总结:

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孩子们,你能说一说这些容易吸水的物品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总结: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五、延伸活动:

篇7:四年级科学盐到哪里去了教案

评论(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评论(0)2教材分析

《盐到哪里去了》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变化”里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研究物质的变化。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学生便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物质现象来研究变化规律,带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就是把常见的几种固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变化,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评论(0)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评论(0)活动1【导入】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动画,你们要认真听、认真看,一会老师要提问。(播放视频资料《驮盐的驴》)

师生共同回顾故事情节,教师提问:

1、这条河真的有魔力吗?

2、为什么驴子觉得身上的盐轻了?

思考:驴背上驮着那么多的盐到底去哪了?

让我们来一起研究——这样引起学生对探究“盐到哪里去了”这一问题的关注,揭示并板书课题:盐到哪里去了。

评论(0)活动2【活动】预测现象、指导实验

1、引入实验。

真的像大家说的这样吗?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好,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师演示盐溶于水的实验)

2、学生实验

同学们想不想也试试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桌上的一个小杯来做实验吧!

3、猜想:

通过验证,我们知道盐到哪里去了?(溶于水中)盐能溶于水,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溶于水里呢?

4、边讲边出示课件:接下来让我们在小组内猜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并把大家猜想的结果填入表格“预计的现象”这一栏中。比比哪组的动作最快,开始猜吧!

5、汇报: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的猜想结果?

6、老师欣赏同学们大胆猜想的勇气,但猜想并不是事实,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我们需要做什么?(“实验”)继续引导:“那么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你们小组怎样利用这些仪器和实验材料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商讨、制定实验方案。

7、说注意事项

(1)你觉得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说说)

(2)教师补充,看看还有什么是我们没想到的,谁来说?(电脑出示注意事项)

8、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9、小组汇报实验所见,依据标准分类。

师:这个实验先做到这里,哪些组来说说你们实验的结果与预计是否一样? 师:你可以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实际情况把这五种物体进行分类吗? 能溶化在水中:食盐、白糖 不能溶化在水中:铁粉、沙子、锯末

评论(0)活动3【讲授】讨论溶解、明确定义

谁来介绍这些溶于水的物体,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

(食盐、白糖在水中化的非常非常小了,以致于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继续引导:我们喝糖水的时候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这说明这些极小的微粒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边讲解边出示溶解的概念:对,像前面几个同学说的那样,像盐、糖等物体这样,在水里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我们给它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叫做溶解。

评论(0)活动4【练习】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拓展: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哪些物体像沙子这样不易在水中溶解的?(学生举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课前搜集的有关超市购物商品的图片,设计“请你快来帮帮忙”的师生互动环节。

“最后老师请大家帮帮忙,前两天我从超市买了洗衣粉、饼干、鸡精、面条,你们能帮我把这些物品分为“易溶于水”和“不易溶解于水”两大类吗?” 评论(0)活动5【作业】总结全课,激励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食盐等五种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知道了白糖、食盐在水中能溶解,沙子、铁粉、泡末在水中不能溶解。

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溶解在水中的物体我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生:能!(跃跃欲试)

师:那么,已经在水中溶解的物体还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么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的知识。对于这节课大家的表现,老师要对你们的动手实验获得知识进行奖励,也是一直一种鼓励。

师:请你们拿出桌里的水杯,这是老师提前放好的,你们猜猜水杯里是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些都是安全的,请你大口的喝,然后告诉我是什么味的。生:甜的。

篇8: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

一、活动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二、活动准备:

1、水盆若干、教师表演魔术用的水杯两个(两个水杯外观要一样,下半部分要有杯套,一个水杯下半部分塞有干毛巾,一个不用塞),幼儿实验用水杯人手一个(底盖能打开,并做成红色底盖),酸奶盒人手一个、实验记录卡人手一份、水彩笔每组一盒、擦桌布每桌两块,将幼儿分成四组。

2、干毛巾、塑料花片、泡沫块、海绵块、石块、豆子、棉花,以上物品每组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变魔术让幼儿产生兴趣

1、猜谜语:(水)

有样东西用途大,无色、无味、透明的,鱼儿爱在里面游,人们口渴喝个够。

2、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是水。那好,今天赵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关于水的魔术,你门想不想看?

幼:……

⑴教师边表演边讲解:A:老师这有一个空杯子(没有塞毛巾的杯子),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证实杯子确实是空的),我用酸奶盒舀满满一盒水倒进杯中,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哦,水有流回到酸奶盒里了。)

B:用一块红布遮住,换另外一个塞有毛巾的杯子,再倒一盒水进这个杯中:“现在赵老师要把水变没,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边摇晃杯子边说)。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咦?水呢?到那里去了呢?谁知道?)

幼:……

师:你们说出了这么多答案,那那个是正确的呢?还是让我来揭开秘密吧,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两个杯子都拿出来,并把杯套取下来,让幼儿看到原来是两个杯子,发现不同,一个有毛巾一个没有。)

幼:……

师:有的小朋友说,水跑到毛巾里去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毛巾从杯中取出,拧一下,确实能拧出水来)

师:你们真聪明,猜对了,水果然是被干毛巾吸走了,那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容易吸水的.呢?

幼:……

(二)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东西,真不错。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棉花、石头子、豆子、海绵等,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试试看到底谁能吸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水杯,杯子红色的底盖是能打开的,打开后你可以把你要做实验的物品放进去,比如说毛巾(边说边作示范操作)把毛巾塞进去后再把红色底盖盖上,舀一盒水从杯口倒进杯里,再把杯子倒过来,看一看水是流回来还是被吸走?做完实验后把结果记录到你的实验记录卡上。(幼儿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实验后记录实验结果)

(三)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师:XX用太阳来表示干毛巾能吸水;用月亮来表示石块不能吸水,XX用“V”来表示棉花能吸水;用“X”来表示塑料花片不能吸水,老师也有自己的记录方法,我用“”来表示XX能吸水,用“”来表示XX不能吸水。(在黑板的大记录表上进行总结)

(四)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能够吸水的东西,比如你们刚才说的土壤、布、等我们还可以回家后试一试,然后自己做记录卡,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篇9: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

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科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道理。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收热这一科学现象。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三、教具:温度计2支,水杯(冷热水),毛巾一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生活中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还很多,如大雨过后,地面上留下很多水坑,几天后水坑会有什么变化?坑里的水到哪里去了?洗过的衣服放到阳光下,不久衣服变干,农民刚收获的小麦、玉米湿湿的,挂在树上会变干,衣服和粮食为什么会变干?

这些现象中的水,究竟到哪里去了?你愿意探究这个问题吗?

(二)学习新课:

1.活动:

(1)我们玩个写字游戏(假想)

在干净的玻璃上写一个“水”字“,观察这个字的变化,由此你想到什么?

出示小黑板问题:①玻璃上的“水”字的水迹哪里去了?

②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了?

③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物质跑掉了?

讨论汇报:

水干了,就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蒸发?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变成水蒸气的。

(2)师小结板书:

A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水→水蒸气

(蒸发)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水蒸发的现象?(生讨论)

你能解释洗过的衣服.新收获的玉米为什么会干的?

2.活动(水蒸发吸收周围的热量)

(1)你洗过澡吗?刚刚从水里出来,身上有什么?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炎热的夏天在地面上洒些水有什么感觉?

要解释这两种现象,我们再做两个实验。

(小组)

①用手指醮少量水抹在手背上或抹在前额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记录在书上.交流)

②出示两个同样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所显示的温度,将其中一支地温水中醮一下,取出仔细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化这说明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学生讨论交流:

集体讨论:教室的温度相当于夏天的温度

杯子里的水相当于河水的温度

温度计相当于游泳的人

B得出结论:(板书)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热量。液态→气态

(吸热)

阅读教材结论:

解释一下,上两个现象,那么抹水后为什么感觉冷呢?

3.活动: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了晾衣服是利用了蒸发,那么影响衣服干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猜想议论:

师举一例(生举一反三)

如:两块刚洗过的毛巾,一条展干晾晒,一条弄成一个团,哪一个干的快?

师小结板书:

C.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蒸发的面积大小.有没有风等因素有关。

(三)小结

1.这节课所学内容(A.B.C)

2.这下你知道水到哪里去了?

3.练习出示小黑板。

4.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满意可在醒目的位置上画笑脸。

附:课后习题设计:

一、蒸发:

二、勤于思考善于判断:

1.水蒸发的快慢只与其温度有关()

2.常温下水是不会蒸发的()

3.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也一定相同。()

4.把手指弄湿,手指会感到凉,是因为水蒸发时吸热()

5.水蒸发遇冷变成小水球()

三、认真思考巧填空:

1.()和()都是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都要(2.蒸发的快慢与()()和()有关。

3.水的表面积越(),水蒸发的就越慢。

四、简答:

晒衣服为什么要把衣服弄展了,放在通风处?

篇10: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它们到哪里去了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溶解现象,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杯温水,一把勺子

2.果珍,方糖每桌一份

三、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东西,你们知道要干什么吗?今天我们要来做个科学实验。

2.现在先请小朋友们尝一尝你们杯子里的水,然后告诉我水是什么味道的?(没有味道)。接着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白色的东西放进你们的杯子里,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它变小了,没有了)请幼儿尝尝水变什么味道了。(甜)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放进水里的是方糖,它在水里慢慢地变小,最后没有了,我们说这种现象叫做溶解。溶解就是化了,没有了。(幼儿跟着说两遍:溶解)

4.现在请小朋友每人舀一勺黄色的粉末放进你们的杯子里,再来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幼儿操作,教师巡视。请幼儿观察后讲述发生的变化。(颜色变了,水变成黄色的了)

5.教师再次讲解溶解的含义。果珍溶解时会是水变颜色。

6.教师再用“高乐高”做试验,让幼儿观察讲述,“高乐高”溶解也会使水变颜色。

7.小结:今天我们动手做了实验,发现了方糖,果珍。高了高,放进水里会化掉,这叫做溶解。那么还有哪些东西放进水里也会溶解呢?请你们回家可以在试试,明天来告诉大家,好吗?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五、活动评析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设计结合动静交替的方式,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多种方式展开创新思维活动,培养了幼儿主动参与想像、操作的能力。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添画,放手去玩,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体验发散思维的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它们到哪里去了》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378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小班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探索中发展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变了变了》含反思教案吧。

篇11: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工厂每天都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学校周边都能闻到难闻的气味。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同时让幼儿懂得我们人类生存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家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 塑料袋、小气筒、小气球若干、蜡烛、打火机、玻璃杯

2、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学前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袋口密封、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袋子里装了什么,给幼儿打开袋子摸一摸、闻一闻,说说发现了什么。

2、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小结:塑料袋里装着空气,空气无色无味,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二、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1)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

(2)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3)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

提问:(1)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我们需要空气

(1)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空气,人、动物、植物会有什么感觉和变化?提示幼儿闭上嘴巴,用手指捏着鼻子片刻,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给幼儿做实验: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请幼儿想一想火为什么灭了。

(3)引导幼儿想一想:潜水员和宇航员的服装为什么是密封的,还要带着氧气筒?

小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才能生存》

(4)出示课本画图,让幼儿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在空气好的地方休息或游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空气变好?

师小结: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尽量使用交通工具和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不随地乱扔垃圾,减少工厂的废水污染,多种树木花草,就能是我们周围的空气更清新,身体更健康。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一个装满空气的密封塑料带让幼儿进行摸一摸,闻一闻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接着又让幼儿跟着我进行深呼吸,用鼻子吸,使得他们知道袋子里装的是空气,鼻子吸得也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着也摸不着,对我们特别重要。在幼儿找一找空气在哪里环节,我让幼儿用袋子捕捉空气、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活动中我亲自试验操作: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让幼儿明白燃烧也需要空气。让幼儿屏住呼吸,尝试没有空气的感觉;然后深呼吸,感受有空气的好处。在通过屏息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重要。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活动使得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最后在让幼儿感受了空气的重要性之后树立幼儿环保的意识,并让幼儿自己说说怎么保护环境。

篇12:大班科学《垃圾分类》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垃圾分类》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垃圾分类》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垃圾分类标志。

2、分辨回收的垃圾。

3、尝试进行垃圾分类。

4、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活动准备

1、课前请幼儿制作一张家里垃圾记录表,认真填写。

2、搜集并了解有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

3、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各2个、幼儿分类用的生活垃圾、幼儿分类用的小垃圾箱。

4、分类垃圾箱大挂图、垃圾分类图片。

活动过程

1、交流分享,说说生活中的垃圾。

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任务,请大家记录这几天家里产生的垃圾,你们完成了吗?(完成了)快把记录结果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吧!

(1)小组交流。(拿着记录表,互相说说)

(2)个幼介绍。(谁想把记录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小结:

每天我们的家里会产生许多垃圾,主要有废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织物类、厨余类、有毒有害类垃圾。这么多垃圾你们平时是怎么处理的?(放到垃圾箱里;如果孩子回答“可以分类放进垃圾箱”师说:你在哪儿看到分类垃圾箱的?)

2、问题思考,商讨垃圾处理方法。

(1)认识垃圾分类标志。

师:老师这儿就有两个垃圾箱,我们快来看看!

①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颜色、标志)(找两三个孩子说)这是什么标志?可回收物是什么意思?不可回收物是什么意思?

②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这是可回收标志,这是不可回收标志。回收以后经过特殊处理能再为我们服务的就是可回收垃圾,这样的垃圾应该扔到可回收垃圾箱中;除了这些,剩下的就是不可回收垃圾,应该扔进不可回收垃圾箱中。

(2)讨论垃圾分类方法。

师:咱们记录的垃圾要跑进哪个垃圾箱?先把可回收垃圾圈出来,然后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吧

①幼儿小组讨论。(引导孩子说塑料瓶、牙膏盒是可回收垃圾,电池、果皮是不可回收垃圾,也就是先说划圈的,再说不划圈的)

②提问:谁愿意把讨论结果介绍一下?

③个幼回答。

小结:

哦,原来废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织物类是可回收垃圾;厨余类、有毒有害类是不可回收垃圾。

3、辨析明理,懂得垃圾分类意义。

师:咱们刚才分的特别好,老师特别佩服你们!为什么要将垃圾分类处理?

幼儿自由回答。

大班科学《垃圾分类》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垃圾能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

2、学会将垃圾分成玻璃、电池、纸张、金属、塑料等几大类,培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3、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窗外的垃圾堆》的前半部分,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使幼儿懂得垃圾会无污染环境,对身体的健康有害。

2、让幼儿了解我们在幼儿园里产生的垃圾,如用过的废纸、吃点心时扔掉的包装袋等。在家里产生的垃圾,如废弃的牙膏皮、旧牙刷,装味精、盐、糖的袋子,盛洗涤剂的瓶子,吃剩下的饭菜,丢弃的果皮,果核等。

幼儿讨论:有了垃圾应该怎么办?教育幼儿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无论在家、在幼儿园、还是在公共场所,有了垃圾要扔到垃圾箱中,不要污染环境。

3、教师和幼儿一起倒出被放置一个月的塑料杯里的东西,看看哪些东西腐烂了,哪些东西根本没有变。使幼儿知道不能乱扔那些不会腐烂的废品,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垃圾分类箱,并画上回收标志。

幼儿讨论:怎样进行垃圾分类?教师可示范一些组合型垃圾的分类,如香烟盒最外层的包装属塑料类,中间的香烟盒属废纸类,最内层的锡箔属金属类;啤酒瓶的瓶盖大多为金属类,瓶身为玻璃类,包装纸属废纸类。

请幼儿操作,将塑料杯里的东西进行分类。按照废纸、废塑料类、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的废品分别放入自己制作的贴有回收标志的纸箱内。这样将垃圾分类,即可以减少污染,又能节约能源,一举两得。

4、教师请幼儿观看《垃圾分类与再生利用》的录像,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利用这种方式是防止环境污染,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

教学反思

篇13: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

《胡椒生长在哪里》是一本很有知识性、图文并茂的绘本,书中众说纷坛的答案中渗透着游戏的元素,使原来乏味的问题有了浓浓的趣味,符合大班孩子思维方式,引发了大班幼儿好奇,探究的欲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让孩子理解了绘本的知识内涵,同时也逐步的培养着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画面细节及文字的观察理解绘本内容,获得相关的新经验。

2、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激起不断探究的愿望。

活动准备:

绘本ppt,幼儿游戏用的小红旗,记号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起兴趣

——你能看懂上面写了什么吗?

——(?)这是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这些小朋友在干嘛?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有问题就要有答案。

1、揭示答案,分析判断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回答,(第一位。。)

——你觉得谁的答案正确?肯定吗?都同意吗?

——让我们来揭晓正确答案,他们的回答有没有正确的?你觉得第几位小朋友回答正确的?为什么?

2、观察图片,捕捉细节,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

——看看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幼儿根据画面的细节进行提问,必要时老师进行启发,如:这是什么季节?冬季里它应该干什么?)

——看看图片上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里面的小朋友怎么回答的?你同意吗?你有答案吗?

3、观察画面,寻找答案

——看看书里的答案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图片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文字中找到答案,关键是要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才能找到答案。

4、游戏:小博士

——书里还有很多问题,比较难,你们怕不怕?我们就来个小小的游戏,做做“小博士”想做小博士的就要听清楚游戏要求。

——讲清楚游戏的规则

(1)游戏分三组,每组5个幼儿,每组抓阄一个题目

(2)除了该小组幼儿回答外,其他幼儿可以参与。

(3)答案分3分、2分、1分小旗

(4)抢答结束后算出小组总分,决出胜负。

——游戏中师生共同验证答案,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5、经验迁移

——书上的问题很多,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也不少,我就碰到一个问题,让你们来帮忙找到答案(夏天,为什么小狗的舌头伸在外面?)

——你们有问题吗?来考考我们的好朋友,也可以考考我们的客人老师!

(幼儿提问,师生共同探讨答案)

上一篇:锡钦乡中心小学年远程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求真务实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