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

2024-05-03

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共15篇)

篇1: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

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

[ 作者:叶子来源:北京学前教育网点击数:1043更新时间:2004-12-17文章录入:我再次注册 ]

活动名称:空气的力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玩玩饮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篇2: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我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小朋友们记得要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哦。

二、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三、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四、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篇3:空气过滤器的科学更换标准探讨

1 我们周围空气中的灰尘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 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大气中灰尘直径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大量地在城市、乡村、高山、大海上空、沙漠、工业区以及道路边等地进行空气取样, 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所含灰尘的直径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如下的对应关系:对于大气中直径≤1μm的灰尘来说, 可以清楚地得出如下结论:在重量上, 只占到了灰尘总重量的30%, 但在数量上, 占到了灰尘总数量的99.9%。

因此, 对于灰尘过滤器来说, 使用的根本目的是要滤除空气中数量占大部分直径≤1μm的小灰尘。

2 灰尘过滤的基本原理

对使用过的空气过滤器用扫描电镜进行电镜分析, 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如下图像 (图1) 。实际上, 从中可以轻易地得出如下结论:

(1) 空气过滤是深层过滤, 不存在表面过滤的现象。

(2) 在过滤材料中有很多纤维, 基本上纤维越细数量愈多, 对灰尘的吸附效果越好。

当人们进一步地对空气过滤进行分析时, 就对过滤机理效应越发清晰起来:

(1) 扩散效应:小于 1mm的灰尘粒子不随气流运动, 而是因空气分子的撞击做无规则运动, 称为“布朗扩散运动”。如果撞在过滤器纤维上就被捕获。粒子越小, 扩散运动越剧烈, 撞击纤维的机会越多, 过滤效果越好。

(2) 拦截效应:小而轻的灰尘粒子随气流而运动, 当绕过纤维时, 离纤维表面太近的灰尘就会被拦截下来。

(3) 惯性效应:较大的灰尘粒子在气流中做惯性运动。当气流绕过纤维时, 惯性大的粒子来不及绕过而直接撞到纤维上。灰尘越大, 惯性力越强, 撞击纤维的可能性越大, 过滤效果越好。

(4) 筛效应:灰尘直径如果大于纤维之间的间隙, 就会被拦住。一般来说, 灰尘直径远小于纤维间隙, 也就是说, 筛效应很少发生。

对于任意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来说, 在通过额定风量的情况下, 总是可以找到一种当量直径的灰尘最容易穿过这个过滤器, 这个点就叫做最易穿透粒径点, 简称MPPS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欧盟标准EN1822就是通过检测MPPS点的效率来标称高效过滤器效率的。

3 怎样降低使用空气过滤的总体费用

在没有正确了解空气过滤的机理效应之前, 很多人员以为如果对初中效过滤器用水进行冲洗, 反复使用这些过滤器可以节省使用费用, 果真如此吗?

从严格意义上, 按照洁净厂房使用单位的角度来说, 甲方需要购买的并不是空气过滤器, 而是需要洁净的空气用以满足生产的条件。因此, 我们必须从洁净空气的角度去计算总体费用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衡量使用费用的方法。

在欧洲关于如何节约洁净厂房的总体使用费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而且也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计算方法—LCC方法 (Life Cycle Cost) , 以下是对一个实际洁净空调系统进行仪器测试的费用表格。

总费用中电费是最大的一块, 因此要降低整体费用, 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法设法减少电费支出。

而我们很清楚, 耗电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E=风机能耗 (KWH度/年) ;

q=风量 (m3/s) ;

P=系统阻力或风机全压 (Pa) ;

t=运行时间 (小时/年) ;

η=风机运行效率。

如果一个洁净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那么以上参数中, q、t和η是完全确定不变的参数, 这时系统能耗只和系统阻力的大小成正比。而整个系统中, 只有过滤器的阻力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 有效降低过滤器的阻力是降低整个洁净空调系统使用费用的最佳途径, 而过滤器阻力由滤料阻力和结构阻力构成, 选用滤料阻力低的和有效过滤面积大的过滤器是降低系统使用费用的唯一途径!

4 科学确定更换过滤器的时间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么一个观点:当过滤器终阻力达到初阻力的2倍时, 应当更换过滤器, 这个观点正确吗?

当然, 可以先假设这是正确的。这时我们假定有2个一模一样的过滤器, 用在不同风量的2个系统中 (当然还是要假定其他条件如灰尘浓度等还是一样) 。初始使用的时候, 通过风量大的过滤器Fd有一个初阻力△Pd, 通过风量小的过滤器Fx有一个初阻力△Px, 可以肯定的是:△Pd>△Px。按照以上观点, Fd过滤器可以使用到阻力为2*△Pd时才更换, 而过滤器Fx只能使用到阻力为2*△Px时就要更换。

这显然就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通过风量小的过滤器使用寿命从实际角度来讲, 也要比风量大的过滤器使用寿命长很多。

更换过滤器真正的理由是:

(1) 过滤器阻力太大, 系统无法正常送风。

(2) 过滤器效率下降, 影响过滤效果或洁净室内洁净度。

因此, 不漏的前提下, 过滤器上下游压差是判断是否更换过滤器的科学标准。

摘要:所谓空气过滤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灰尘过滤和分子过滤, 前者指的是从空气中把灰尘过滤出来, 而后者则是分离有害的气体分子, 主要讨论前者。

关键词:大气尘,最易穿透粒径 (MPPS) ,LCC能耗节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165-2008[S].

[2]环境科学技术学会污染控制分会.推荐规范034.2[S].

篇4:中班科学:空气力量大

中班科学:空气力量大

【内容与要求】

1、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萌发探索生活中空气压力的各种现象的兴趣。

2、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重点】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

【活动难点】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材料与环境创设】

玻璃瓶、纸片、玻璃弹珠、水

【活动流程】直接导入——实验操作——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提问:空气在哪里?

空气有力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从小实验中找找答案。

二、实验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气能形成压力

1、材料介绍:

设疑:猜一猜纸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吗?

1、验证:

(1)教师演示:

重点步骤讲解:水倒满玻璃杯、用手轻压纸片、慢慢翻转

(2)幼儿操作

指导:两人一组完成实验

能否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提醒幼儿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3、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重点提问:杯子倒过来水没有流出来,是谁在帮忙?

(2)为个别实验失败幼儿纠错:

重点指导:为什么水不加满,杯子倒过来水会落下来。

小结:杯子里的空气和外面大气压相互抵消。

(3)小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形成一股力量,我们叫它空气压力,帮助纸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结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气压力大

1、设疑:

装满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弹珠,纸片会掉下来吗?

2、幼儿操作:

要求:数一数,放几颗弹珠

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实验要点

2、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放了玻璃弹珠后,纸片掉下来了吗?

你放了几颗?

小结:原来空气的压力能够托起玻璃杯里那么多、那么重的弹珠,空气的压力很大。

三、活动延伸:生活中的空气压力

实物操作:粘勾、汽水

篇5:大班科学教案《空气的秘密》

1、让幼儿在不断探索中感知空气的存在、隐藏、压力等,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2、鼓励幼儿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水,纸杯,塑料袋,瓶子,罐子,海绵,蜡烛,吸管,肥皂水。

活动过程:

1、集中讨论:空气在哪里?你看见了吗?

出示塑料袋,里面有什么?游戏:找空气(空气存在实验)

交流发现,老师总结: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2、空气到处都有,空气还有很多秘密,一起来找找。

(请幼儿可以先观察一下桌面上提供的实验材料,以满足其好奇心)

空气占有实验(集体做):

实验一:将空杯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纸团塞在杯底,在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引导幼儿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交流分享:空气会占有空间(动力)。

再试一下,实验三:将塑料袋套在瓶口,瓶底弄穿,放入水中,观察。进一步理解。

空气隐藏实验(分组做)

实验一:不吹自灭。请一个幼儿做,其他幼儿记录。

实验二:将塑料袋,海绵,方糖等放入水中,观察结果?泡泡代表什么?

总结:空气会隐身。

3、找出记录较好的,让幼儿总结空气的秘密:空气存在着,到处都有,看不见,摸不着,有压力,动力。

篇6:《空气的秘密》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一)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压力等,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三)了解雾霾天气,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准备

瓶子、纸团、玻璃杯、蜡烛;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科学小实验: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纸团吹进瓶子里?

2.介绍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进。

3.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吹不进。(空气的压力)

(二)实验二:不吹自灭

1.师介绍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师指导。

3.小结:空气里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氧气没了蜡烛自然熄灭

(三)总结讨论

1.空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四)了解雾霾天气

1.什么是雾霾?

2.雾霾天气哪里来?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篇7: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

1 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1.1 提升赛艇运动员动作技能的稳定性

人体的平衡稳定能力作为竞技比赛最为关键的素质之一, 赛艇运动员在场上比赛的时候, 这是因为艇上的发力多了一个方向的力, 而此时如何保持身体发力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赛艇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 身体是处在非平衡状态的位移过程中, 赛艇运动员动作要求具备非常好的协调性, 才能够获得更为稳定的划桨等动作, 赛艇运动员核心部位的肌肉群发力正是实现这一前进动力的关键所在。同时, 优秀的专项力量训练能够帮助赛艇运动员更好地提升核心肌肉群的稳定性, 与稳定赛艇运动员的脊柱、髋关节, 促进身体平衡能力与控制能力的提升, 实现身体的稳定性, 保持身体良好的对抗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赛艇运动实验结果表明, 具备优秀专项力量的赛艇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 其身体的对抗性更加灵活, 也更容易获得比赛的优势。

1.2 提升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发挥效果

核心肌群作为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源泉, 赛艇运动员的腹部肌群、背部与臀部肌肉的协调是适应激烈比赛的基础。在赛艇运动员的肢体发力的时候, 核心肌群所储存的能量可以从赛艇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向下一个环节传输。赛艇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 能够借助核心区的稳定性为四肢肌肉的发力构建支点, 为上下肢的力量传递打下基础, 促进赛艇运动员的身体重心的稳定与快速移动, 从而更好地保持赛艇前进的方向与速度。

1.3 降低赛艇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的发生

赛艇运动作为一种身体对抗激烈的项目, 在日常的训练、比赛的过程中赛艇运动员要承受重复性的运动负荷, 这就使得赛艇运动员容易出现关节劳损、腰部扭伤等运动损伤。而优秀的专项力量能够保证赛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以正确的身体姿势与动作位置来应对赛艇速度的提高等变化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赛艇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 降低急性运动损伤的发生, 利于赛艇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升。

2 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开展措施

2.1 赛艇运动员小臂肌群训练的方法

在赛艇运动员比赛的过程中, 赛艇运动员的划桨等动作都需要依靠小臂肌群的力量来完成。所以, 加大对赛艇运动员小臂肌群的训练, 是提升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赛艇运动员小臂力量训练的时候, 可以借助以下方法来开展:方法一:弹力带臂屈伸训练的方法, 即将弹力带的一侧进行固定, 将另一侧缠绕在赛艇运动员的手掌上, 反复做腕关节的屈伸动作。方法二:正握、反握负重腕屈伸。方法三:正缠重锤腕屈伸, 将负重锤带正缠于手掌上, 进行腕的屈伸动作。

2.2 赛艇运动员大臂肌群训练的方法

人的大臂肌肉是由肱二、肱三头肌等构成的, 这些大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大臂肌肉群, 是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赛艇比赛的过程中, 大臂肌肉群有着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竞技要求。在日常专项力量训练的时候, 可以借助杠铃、哑铃的负重反握弯举来锻炼赛艇运动员的肱二头肌。借助俯卧臂屈伸动作等进行肱三头肌的锻炼, 以此来提升赛艇运动员大臂肌肉群的能力。在赛艇动作完成的过程中, 腰部肌肉发挥着重要的固定与协调作用, 是赛艇运动员身体控制能力的基础。所以, 在赛艇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时候, 加大对赛艇运动员腰部肌肉的锻炼, 以此来提升赛艇运动员身体固定能力。在进行赛艇运动员腰部肌肉力量训练的时候, 可以借助瑞士球、仰卧负重等方法来进行锻炼。

2.3 赛艇运动员胸部肌群及肩背部肌群训练的方法

赛艇运动员胸部肌群是专项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赛艇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等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斜方肌对赛艇技术动作的灵活性与划桨动作速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赛艇运动员来讲, 需要全面地提升其胸部肌肉力量与耐力素质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橡皮筋交叉夹胸练习来锻炼胸大肌和胸小肌;而针对斜方肌可以使用负重耸肩的方式来进行锻炼。赛艇运动员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等作为大腿部的主要肌肉, 此类肌肉的力量是赛艇运动员快速、协调乏力的基础。因此, 在赛艇运动员腿部肌肉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陆上负重深蹲、负重半蹲等方法来提升腿部肌肉力量。

3 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策略

3.1 制定科学的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计划

在开展赛艇运动员整体肌肉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提升整体专项力量训练的均衡性。随着赛艇运动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赛艇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表现出了短周期、快节奏的特征。所以, 这就需要加大对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时间、训练周期的科学安排, 以此来提升赛艇运动训练的效果。教练员可以按照赛艇运动员肌群位置的差异, 将专项力量的训练划分成整体专项力量训练、局部专项力量训练两种方式。同样, 在开展局部肌肉力量训练的时候, 要保证赛艇运动员准备活动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开展局部力量的练习。由于赛艇运动员身体素质客观差异的存在, 所以在专项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的稳定性、专项力量的发展需求也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因此, 教练员要提升训练的差异性与针对性, 以此来促进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效果的提升。

3.2 丰富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方法

从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目标来看, 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陆上专项力量训练方式, 而第二类则是艇上的专项力量训练方式。在这两类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专项力量的发展重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陆上专项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的部位趋向于上部力量, 注重赛艇运动员身体姿态的适应性发展, 因此更多的是一种系统力量的训练。而在划桨等专项训练的过程中, 专项力量的训练倾向于动作力量的精细化, 因此注重赛艇运动员四肢同时发力能力的训练, 是一种微观掌握的力量训练方法。在实际的赛艇专项力量训练的时候, 要做好上述两种力量训练方式的交叉使用, 以更为全面地提升专项力量训练的效果。这就需要教练员提升对赛艇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观察与把握, 为其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案, 以此来促进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铎, 郑伟涛, 曾军.当今世界赛艇项目战术运用特征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4 (12) :1085-1088.

[2]马志云.河北省优秀赛艇运动员拉桨技术动作个体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1) :195-196.

[3]张国培.浅谈安徽省水上男子赛艇动作技术风格若干环节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2) :211-212.

篇8:大班科学:空气

2、初步培养环保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没有破的塑料袋人手一个

2、每小组透明塑料瓶大小各一个,吸水手帕一块

活动过程1、导入

师:今天啊,老师为你们来带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我的桌子上现在有什么。

有半瓶水的大塑料瓶,两块一样的小手帕,和一个小的塑料瓶

2、 不会湿的小手帕

教师示范实验:1)将小手帕浸入水中,证明小手帕是吸水,会湿的。

2)将手帕放入小塑料瓶中,压倒瓶子底部。再将小塑料瓶开口朝下压入水中。

请幼儿猜测小手帕的结局

3??拿出小塑料瓶,将小手帕取出,请个别幼儿上来亲手触摸看小手帕是否湿掉。

3、是什么让小手帕不会湿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手帕没有湿。是不是什么东西把手帕保护住了呢?

师:对,就是空气,这是不是告诉我们空气是看不见的。

4、幼儿体验实验

幼儿分组实验,体验空气压入水中的感觉,体验空气的存在。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谈谈有什么感觉(压下去要用力,从而感受空气)

5、空气的味道

分发干净的不漏塑料袋,请幼儿去教室里抓一袋空气回来。抓到后马上回到座位上,并且微微敞开塑料袋,让空气漏一点出来,闻一闻,看空气是否有味道。

6、我们需要空气,干净的空气

请幼儿想象没有空气的世界。

挖掘幼儿对臭臭的空气的经验,请他们讲一讲,在设想以后闻到的一直是这种臭臭的空气会怎么样。

7、保护环境

既然空气这样重要,没有干净的空气,我们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那小朋友可以做什么呢。

篇9: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篇10:大班科学: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孔不入等特点。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对人、动植物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准备:气球、清水1盆、塑料水瓶、针筒、小砖块、吹气胡子、乒乓球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气球)

2.气球里面有东西吗?

3.对准幼儿的脸,边放边问:感觉有东西出来吗?(有)能看见它吗?(不能)抓得到吗?(不能)闻到味道了吗?(没有)

4.小结:原来气球里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到、摸不着的气体。

二、感知空气的无孔不入

1.空间中有空气

(1)气球里有空气,那么我们的活动室里会有空气吗?

(2)我们用塑料袋到活动室的各个地方装一下,大家分开找,找好后捏紧袋口,回到座位上。

(3)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空气?

(4)小结:活动室的各个地方都有空气,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它们里面会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2.物体中有空气

(1)介绍三组实验

这是什么(可乐瓶),它的上面有一个纸套,像个小火箭,玩的时候双手用力拍打小瓶子,看看火箭会有什么变化?

它是什么(针筒)玩的时候连续地推动针筒,看看乒乓球有什么变化?

这个玩具很好玩,等会拿一个纸嘴套在上面,对准吹气口吹气,看看胡子有什么变化?用完的吹嘴放在蓝色盒子里。

游戏很好玩,玩好一个游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等会听到小铃声请你们把材料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

(2)交流

a.在玩火箭发射时你发现小火箭怎么样了?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b.玩乒乓球游戏时推动针筒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c.吹胡子游戏中胡子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小结:原来一些东西里有空气,连身体里也藏着空气。猜猜这块小砖块里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3)空气的无孔不入

a.小砖块按到水中,水里有什么变化?(空气从砖块里跑出来,原来砖块里也有空气)

b.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东西里空气都可以跑进去。在生活中,空气还会用在什么地方呢?

(4)空气的运用

a.幼儿自由讲述

b.(出示幻灯),看看空气藏在哪里?

三、空气的作用

(1)我们周围都有空气,如果捂住口鼻,会怎么样?(人离不空气)

(2)还有谁也离不空气?(植物、动物离不开空气)(看幻灯)

篇11: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

一、创设情境、聚焦探究主题

【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幻灯图片并提问:请同学们观看这些古今中外建筑的图片。经历了这么多年, 这些建筑都还保存得这么完好, 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聚焦探究主题:是不是拱形能承受更大的重力?为什么拱形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揭示课题:拱形的力量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与改造者, 教师应该呈现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广阔领域, 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确定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尝到发现问题和聚焦问题的喜悦, 形成对科学问题意识的自我追求, 学会正确地分析问题、聚焦问题。

选择了一个合适探究的问题, 并不算聚焦问题的完成, 探究问题并不是探究目标, 小学生必须将探究问题转换为探究目标, 以陈述、疑问等形式, 用简洁的文字表述一个真正的探究题目。只有准确地表述出这个探究题目, 才能代表聚焦问题的结束。总之, 聚焦问题是一个不断从朦胧、粗略的探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探究目标逐步逼近的过程, 也是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融合、提炼的过程。追求简约的课堂, 就是要突出重点, 切口小, 研究深, 力求真正体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 要善于在一个可操作的小题目里做出大文章。

二、优化策略、提高指导效率

【教学设计】

教师示范做一个纸拱, 并讲解、板书拱的各部分名称。 (拱顶、拱足)

讨论:是不是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重力, 应该怎样来研究?

(1) 用一张拱纸和一张平纸来作比较, 这两张纸的材料和大小都一样, 跨度一样。

(2) 分别在平纸中间和拱顶轻轻地放垫圈, 以不碰到桌面为标准。记录垫圈个数。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直是科学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简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不应该被削弱, 而是应该优化指导策略, 提高指导效率, 实现探究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首先要把握指导重点, 不再花费大量时间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指导, 而是要根据实际, 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比较难的问题、环节才作适当的提示, 为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探究空间,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其次要点面结合, 既要注重对全班学生共性问题的指导, 更要加强对小组、甚至个别学生的指导。可以这样理解, 教师在观察、实验活动前主要是对全班的指导, 活动过程中则是对有一定困难的小组、个别同学的指导。最后, 教师的指导要随机嵌入, 高效的教师指导应当是“不留痕迹、润物无声”的。作为引领者的教师, 不仅要关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 更要重视对各个活动的内在联系的把握,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起到点拨、引领、促进的作用, 提升活动的价值。

三、整合活动、分步有序推进

【教学设计】

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活动:

活动一:平纸与拱纸承重能力的比较以及拱形纸受压后形状变化观察。

(任务单1内容: (1) 相同跨度的平纸和拱形纸承重能力比较。 (2) 用箭头画出压上垫圈后纸拱形的形状变化。)

(6~7分钟后教师发放任务单2, 内容: (1) 使拱纸承受更大的重力, 我们有什么办法? (2) 试一试, 能够承受几个垫圈? (3) 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

活动二:怎样使拱形承受更大的重量?

(7~8分钟左右后教师发放积木及问题卡, 问题卡内容:用积木搭一个拱, 小组讨论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三:搭一个积木拱, 分析不塌的原因。

“简约课堂”提倡引导小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比较, 这个观察实验活动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 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观察实验活动的时间比较长, 接近20分钟, 几乎相当于整节课的一半时间;其次, 这是一个连续不中断的活动, 或者是由几个小活动有机整合成的一个大活动;再次, 是在教师指导下, 小学生经历的自主性很强, 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都很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任务单”、“问题卡”和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等, 都是有效推进观察实验活动的很好载体。

“任务单”即向学生布置探究的任务。《拱形的力量》一课教学中, 将探究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出现, 然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空, 让儿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在完成了前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后, 教师又以“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有些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的观察实验, “问题卡”是一个好形式。上述教学中的“问题卡”, 要求用积木搭一个拱, 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 有效推进了探究活动的继续进行。

实验材料的发放时机选择, 也是分步有序推进观察实验活动的好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积木直接放在各小组的实验桌上, 而是在学生们经历了“活动二”并作了记录后, 教师才给各小组发放了一组积木, 确保了实验活动的有序进行。

四、有效研讨、建构科学概念

【教学设计】

交流研讨:

(1) 为什么拱形纸的承重能力比较强呢?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吗?

(2) 使拱纸承受更大的重力, 有什么办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 积木搭的拱不塌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画、板书。)

传统教学中, 科学教师们比较重视活动前的准备和实验活动两个环节, 特别是在活动前的指导上, 花费了大量时间, 导致活动以后的交流与研讨的时间十分有限。“简约课堂”教学策略恰恰要求充分、有效地展开实验活动后的交流与研讨, 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在实验活动之后,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整理数据, 不仅能学会一些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而且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 并相互质疑。反思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 实验活动结束后, 通过观察各组数据的差异, 看看自己的研究中有什么问题, 有什么值得改正, 有什么忽略了,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周密地考虑自己的研究计划, 更加规范地进行操作, 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互相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同学之间的评价, 需要表达自己对他人某一观点、证据、行为的肯定或异议,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阐明自己的理由。这种评价, 不能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层面, 需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以证据让人信服。可以看出, 整个交流与研讨的过程, 是儿童的科学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亲历科学实验活动过程, 让儿童收集到大量信息, 儿童常常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形成的直觉来判断事物, 形成一些有关科学的初始概念, 但这些概念往往是不全面的。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进行信息的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学生不同的个人概念和认识之间、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科学概念原理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斗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 进一步暴露和明确了自己的已有概念和认识, 感受不同观点和解释之间的一致与差异。这一阶段包括两个环节。 (1) 澄清与交流。学生经由小组讨论、对比、解释彼此的前概念的异同, 并与教师的意见交换、沟通, 呈现可能的认知冲突, 进行同化与顺应。 (2) 建构新的想法。《拱形的力量》一课教学中, 经过有效的交流与研讨, 把信息转化为科学实证, 学生对拱形能够承受更大重力的原因有了充分认识, 形成新的概念。

篇12:《找空气》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空气,使幼儿知道空气无处不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初步渗透环保意识。

4、对空气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收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准备

瓶子、一盆水、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说他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2空气无色无味,人类和动物植物生存都离不开它,你知道什么地方有空气吗?

二收集空气

1给幼儿提供工具,让他们收集空气,教师适时引导,如有困难教师可操作,然后幼儿再收集。

2说一说,你在哪收集的空气(成果展览)

三探索体验,感知空气的存在

1提问:怎么才能证明袋子或瓶子里有空气呢?

2大胆探索仔细观察

(1)袋子漏一小孔,用力挤压。空气流动形成风。

(2)把瓶子放入水中冒出气泡来。

四拓展延伸

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人人都离不开他。你觉得什么地方的空气不干净,有气味。

2为了每个人都有新鲜的空气呼吸,我们该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

篇13:大班科学教案:什么是空气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蜡烛、尼龙袋子、气球、打火机、水。

2、课件-空气污染

【趣味练习】

空气污染的原因

【趣味练习】

如果没有空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教师示范)。

2、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

3、实验

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

手帕湿了吗?为什么?

杯里除了手帕外还有其他东西,是它把水顶住不让水流进杯子,所以手帕才不会湿。

4、你们能看见杯子里的东西吗?这东西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

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5、请小朋友拿起尼龙袋,张开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

请幼儿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尼龙袋里有什么?(空气)。

6、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你们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得到空气吗?

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1、将点燃的蜡烛用杯子完全罩住,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

2、请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

3、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离不开空气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想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观看课件图片

(1)满天飞扬的尘土,对空气的污染;

(2)汽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

(3)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

(4)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

(5)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

篇14:大班科学空气的力量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11-27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感知空气是看不

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懂得人与动物都不能离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纸

纸卷筒

泡泡液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魔术形式引入主题 师:魔术表演

老师把一张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可以轻轻跑,可以随意摆动胳膊,纸不落地。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每人一张纸,让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做任意动作,不能让纸落地。

让幼儿说一说谁的手掌吸住了纸,是怎么做到的?

幼儿:把纸直接放在手掌上,跑起来

2、师:哪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是用什么方法让纸吸在手上的?

幼儿:把纸放在手掌上,转起来、摆动手臂

3、为什么转呀转,跑呀跑……纸就不落地了呢?

幼儿:空气阻力……

4、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幼儿:跑的时候,周围的空气也动起来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

5、克里克里解答:

把纸放在手掌上不动,手上的纸就会掉下来,当我们的手掌挥动起来的时候,空气宝宝也会运动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手掌上,所以纸就牢牢的吸附在手掌上了。

6、另一老师吹出泡泡,让幼儿手掌吸纸去接泡泡,看谁接的泡泡多?(放音乐)

7、师:刚才我们接的泡泡里面有什么?

幼儿:空气

8、师:泡泡里面的空气是怎样进去的呢?

幼儿:用嘴巴吹进去的

三:出示泡泡液、直筒

(1)师:直筒里面有什么?

幼儿:空气

师:我们怎么感觉直筒里有空气呢?(幼儿伸出手,老师通过直筒吹一吹,让幼儿感受一下。)

(2)让幼儿手里拿一张纸,老师通过直筒,吹一吹,看幼儿手中的纸会有什么变化?(纸会动起来)

四:动手操作(放音乐)

几个小朋友一组围在桌子边,桌子上有一个小盆,里面盛有泡泡液,每个小朋友一个圆筒,用嘴巴去吹泡泡液,吹出泡泡。

师:不能用嘴巴和鼻子吹,看哪个幼儿能变出泡泡?

师:告诉老师,你们是用什么好办法让纸卷筒吹出大大的泡泡的?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到泡泡液以后,把纸卷筒倒过来放在盆里。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用手掌去拍另一端。

幼儿:把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轻轻的向相反的方向甩纸卷筒,会看到一串得泡泡。师:为什么纸卷筒的一端蘸上泡泡液,倒过来之后,另一端会出现泡泡?

克里克里解答:纸卷筒的一端蘸上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进水里,这时纸卷筒向下压,水宝宝们进入纸卷筒内,纸卷筒里的空气宝宝们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触动了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五:老师和幼儿一起用身体来表演:身体压泡泡

我是小小纸卷筒(蹲着转一端),我的肚子装着空气(站起来,两只手拍拍肚子),我是水宝宝,我来啦,我来啦(蹲下,慢慢起立),我是空气宝宝,谁在挤我呀?真讨厌,真讨厌(两手合并,左右摆动)。是我呀,是我呀,我是水宝宝(慢慢蹲下)。

为什么挤我呀?为什么挤我呀?(两手合并,左右摆动,蹲下)嘿嘿,这可是一个秘密,待会你就知道啦,好吧,我还是自己找答案吧!咚——泡泡宝宝出现啦,我是泡泡宝宝,我出生啦(挺挺肚子,两手在肚子前做圆形状,摆动)。哇,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半蹲,转一圈)

六:活动延伸

今天通过做小实验,玩手掌吸纸,直筒压泡泡,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空气受挤压也会产生压力。

篇15: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沙漏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幼儿园常能见到很多幼儿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地用各种工具铲沙、运沙、筛沙……沙子带给幼儿无尽的快乐。怎样让沙“玩”出更高的价值,既有愉快体验,又能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呢? 我在思考之后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主动探究,发现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

2.乐意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及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单孔沙漏16个(大孔、小孔各8个),多孔沙漏8个。

2.细沙、勺子、塑料瓶若干。

3. 幼儿人手一份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组装沙漏,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沙漏部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还有什么? 两个塑料瓶有什么不一样?

2. 教师组装沙漏

师:再看看,究竟是什么? (沙漏)

二、 自由装沙,探索多种方法

1. 探索多种方法装沙

师:这就是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礼物,每人都会有一个。可是,老师忘记在每个瓶里装沙了,请小朋友自己将沙子装进塑料瓶内。 (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瓶、一把勺子,尝试将沙装进塑料瓶的最佳方法)

2.说说装沙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将沙子装进瓶子里的?

三、观察比较,探索沙漏秘密

1. 幼儿组装沙漏

师: 请你们将带瓶盖的瓶子和装有细沙的瓶子组装在一起。

2. 玩沙漏

师:沙漏做好了,赶紧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3.比比谁最快

师:刚刚小朋友发现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我们来比比谁的沙漏流得最快。听到老师说“开始”,请小朋友将沙漏倒放,等所有的沙都流到地上的瓶子里,就请你快速站起来。

4.初步探索沙漏的秘密

师:为什么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 (有的沙漏中间的孔大,有的孔小;有的孔多,有的孔少;有的装的沙多,有的装的沙少。教师将幼儿发现的秘密一一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进一步探寻沙漏的奥秘

(1)漏口大小、多少一样,沙子多少不一样

师: 沙多的沙漏流得快, 还是沙少的沙漏流得快呢? (先请幼儿猜想,然后请一名幼儿现场示范)

师小结:原来,同样的漏口,沙少的沙漏结束得快。所以,在沙少的标记下方打“√”。

(2) 漏口大小、多少不一样,沙子等量

师:请小朋友将沙倒入盆中,现在我们在沙漏里装入一样多的沙,将沙装到红线处。

师:现在,沙一样多了。猜猜看大孔的沙漏和小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单孔的沙漏和多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

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现在两个小朋友一组来试一试、比一比,看看究竟哪个流得快,并在快的标记下面打“√”。

幼儿操作、记录探索结果。教师提醒幼儿手不碰到沙漏,两人同时开始,并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孔的沙漏与小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多孔的沙漏和单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师小结:原来,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大孔的沙漏结束得快, 小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多孔的沙漏结束得快,单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四、了解沙漏的作用,比赛收材料

1. 了解沙漏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沙漏有什么用吗? (古时候人们没有时钟、手表,就借助沙漏来计时)

2. 体验一分钟沙漏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个一分钟的沙漏,一起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

3. 说说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呢?

4. 借助沙漏比赛收材料。

上一篇:学生会周年策划书下一篇:村两委成员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