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2022-06-25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食物的旅行

活动设计背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难点:知道人体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保护。 活动准备:

(1)Flash课件《食物的旅行》以及相关的故事。

(2)音乐:《幸福拍手歌》

(3)人体消化系统图,即时贴消化系统卡片图,小蛋糕,小饼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吧?旅行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什么有趣的事呢?

2、出示小蛋糕,"看,这是谁?"(小蛋糕)小蛋糕它也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去旅行了,今天,小蛋糕也要把它的旅行故事讲给大家听,小朋友想听吗?

3、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小蛋糕的旅行》。

故事:《小蛋糕的旅行》小朋友最喜欢吃小蛋糕了,小朋友把我放到嘴里,嚼呀嚼,把我弄得痒痒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我到了一条长长的管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真好玩!还没等我玩够,就滑到了一个大袋子里,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会一边分泌出一些液体,还一边慢慢地蠕动,把我磨得呀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管子里,像迷宫一样,好不容易出了迷宫,我就到了一条皱巴巴的大管子里,在这我的营养都被吸收掉了,最后我就被排出了体外。

4、听完小蛋糕的故事,你知道小蛋糕它去了什么地方旅行吗?

二、观看动画,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引导幼儿逐幅观看Flash动画课件

1、放第一段食物从口腔到食管的动画。

提问:小蛋糕从哪里进去?知道那叫什么名字吗?(口腔)它在我们的嘴巴里怎么样了?

(牙齿把食物嚼碎了,方便吞下去)经过嘴巴后,小蛋糕被吞了下去,到了什么地方?知道那长长的管子叫什么吗?(食管)

2、放第二段,了解胃的功能以及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提问:接着小蛋糕从长长的管子滑下去,到了一个在袋子里,这个大袋子叫什么名字呢?(胃)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小结)

3、放第三段,知道小肠的作用提问:刚才小蛋糕的旅行经过了嘴巴、食管、胃,它又要旅行了,下一站是哪里呢?那条弯弯曲曲的是什么呢?(小肠)它有什么作用呢?

4、放第四段,理解大肠的用途提问:小蛋糕又到了哪里呢?这是什么地方呢?

三、让幼儿品尝饼干,想象食物进入各个器官,并排出旅行路线图。

1、师:听了小蛋糕的旅行故事,小饼干羡慕极了,它也想到小朋友的身体里去旅行,小朋友愿意带它去吗?

把幼儿分成四个旅游团,"小饼干的旅行开始了!"

2、请各组小朋友品尝饼干,并根据提示把小饼干旅行的顺序排列出来提示:(1)这是旅行的入口(口腔),在这里给它拍张照吧!(出示口腔图片)(2)我们的牙齿先把小饼干咬破,嚼碎了,吞下去,到了哪里哪?(食管)(3)食管这个细细的管子,把食物送到哪里去了啊?(胃)胃里有许多的消化液,小饼干在这里停留了很久,谁能找到小饼干休息的胃呢?

(4)胃磨啊磨,把饼干磨得更碎了,到了哪里了?(小肠)小饼干的营养大部分在这里被吸收。

(5)小肠把小饼干里的营养都吸收了,然后到了哪里?(大肠)大肠转呀转,把没有用的残渣都排出去了。

小饼干的旅行也结束了,

3、评析每个小组的排列情况。

第二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执教者:葛娜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

2.通过探索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物体的沉浮。 【活动准备】

1.试验材料:(木质积木、空瓶子、塑料纸片、纸盒、橡皮泥、磁扣、卫生纸、乒乓球)每桌一份。

2.记录卡每人一份,三桌一盆水、笔。

【活动重点】发现物体沉浮现象。

【活动难点】尝试用符号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有一天,在森林里,灰太狼追赶着喜洋洋,它们跑啊跑,跑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前面没有路了,可是喜洋洋抱起一块木头就跳进河里,不一会就游到和对面了,这时灰太狼也跑到了河边,对喜洋洋大喊:我会追上你的。说完就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了,你们猜灰太狼会怎样?(用语言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想知道会怎样)。 引出话题:沉与浮

师:原来,木头会浮在水面上,石头会沉下去,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浮上来,有哪些东西可以沉下去? 幼:......

二、认识材料

1.请幼儿说出这些操作材料的名称。

2.请幼儿猜想

师:如果我把这些物品放到水里面,它们会怎么样呢?

师:手里拿着积木,请一名幼儿回答?

幼答:会浮在水面上或会沉下去。

师:我也不知道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我们先来猜想。并把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3.认识记录表

师:这有一张记录表,这些操作材料用什么符号表示?

师:带个问号的笑脸表示猜想的结果,

师:浮上来可以用什么表示?沉下去可以用什么表示?(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二、幼儿实验操作

1.师:今天我请大家自己来做做实验,并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

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巡视指导,让幼儿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亲手操作,有的幼儿发现猜想的和实验的结果不一样。我鼓励他们要大胆操作,错了不要紧。)

2.教师提问:(1)什么物品沉下去、什么物品浮上来?师请xx小朋友回答,积木是沉还是浮。

幼答:是浮在水面上。

师:猜想的和实验的结果一样吗?

幼答:一样。

师:空瓶子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答:会沉下去,这时一名幼儿抢着说会浮在水面上。

师:不要争论,咱们一起来做实验,我把空瓶子放在水里,幼儿看结果,空瓶子是浮在水面上的。

师:小朋友纸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上面?

幼答:xx幼儿说沉在水底,xx幼儿说浮在上面。

师:我请想xx幼儿回答纸沉在水底的原因?

幼答:纸吸了水会沉下去。

幼答:纸轻会浮在上面。

师:看到这种情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先是干纸放到水里,浮在上面,但过了一会纸吸了水它悬浮在水中。

3、教师通过幼儿实验总结:像积木、空瓶子、木块、纸、乒乓球在水面的现象叫浮;像石头、橡皮泥在水底的现象叫沉。

三、沉与浮材料分类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动手实验,知道有些物品浮在水面上,有些物品沉在水底。现在我们和这些操作材料做一个小游戏。把它们送回家好吗?(幼儿非常高兴的回答好)

师:制作了两个小房子,在房子的上面有沉浮标记,幼儿看沉、浮标记把它们送回家。

四、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沉浮现象,我们平时多试一试,看看你们找到的物品到底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水面上吧。

第三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转动

活动目标:

1愿意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

2关注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筷子、绳子、勺子、风车、呼拉圈、碗、蜡笔盒、瓶子、积木、毛笔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游戏:迷迷转

(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停了,我不转。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念儿歌,念完后,做一个动作,老师数到十在动。)

二:第一次探索

1.熟悉材料:

教师:听有声音,它在说我也想转。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东西想转?

(介绍材料)

2.第一次探索操作

教师:他们想请你们帮忙,你能帮助他们吗?(幼儿回答:能)

教师:但是我有一个要求,等会儿你要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什么东西转动起来的?

3.小结

教师:我要请一个小朋友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什么东西转动起来的?

(根据幼儿的交流抓住重点如一些动词的运用,以及与转动有关的因素都可以总结)

三.第二次操作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师:看老师来变魔术,看这是几?(教师从背后出示手势2)

2.第二次操作操作

教师:这一次,我们要取两样不同的东西,让这两样东西合作,让其中一样转动起来。

教师:记住是“二”(出示手势2)!就是代表两样东西合作哦!

3.小结

留出空间,让幼儿边演示边讲解。教师适当在边上总结。

四.游戏:想得快,说得多

教师:你们说的太好了,老师要送你们一样小礼物,看看这是什么呀?(出示一

本关于转动的故事图画书)

教师:这本书可好看了,你们想不想看?先让我来看看(翻书)。哟,里面的故

事讲的可好了,图画真漂亮呀!(幼儿回答:想)

教师:我们先要玩一个想得快,说得多的游戏。就是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然后站到很远的地方,回答出来一个问题,老师就想前走一步。

第四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比较光影的相关作品,体验自然界中的光影现象,感受并发现生活中光影的关系。

2、对剪影艺术和摄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准备】

1、不同形态的动物或人物的剪影。

2、自制幻灯箱一个,即手电筒,卡通外形的硬纸箱,透光纸组成的"小精灵"。

3、自制幻灯片两张,美术书一本。

4、小橡皮,黑布一块。【活动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小精灵",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好吗?(出示灯箱)谁来说一说"小精灵"都有哪些特点?

一:光影揭秘

1、在"小精灵"的肚子里有你们想吃的、想看的和想玩的,你们相信吗?不过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怪物,谁能勇敢的走上来看一看?(请一名幼儿参与)请你把小手放在"小精灵"的身上说:"我会遵守诺言,不会把所看到的东西告诉小朋友们"(请这名幼儿观看)。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你看到了什么物体?(边提问边看)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请一名小朋友揭示"小精灵"的奥秘。

4、出示儿歌

你我的好兄弟有你就有我你来我就来你走我就走

提问:影子的兄弟是谁?(会出现多种答案)我们做完下面的小实验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答案。二:光影实验

1、拿一块小橡皮放在手心里,然后把所有的光全部遮盖住,用眼睛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把橡皮放在桌子上,你会发现桌子上除了小橡皮还多了什么?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2)影子的兄弟是谁?

科学家利用光影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而光影又为我们的射影家和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想像空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名家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三:作品欣赏 打开书本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

要求:

1、观察作品的表现手法?

2、作品的特点?

3、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剪影是剪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形态的外轮和黑影揭示形象特征和表情的?虽然只是一个影子的轮廓,不见五官,却能够让人意发联想(出示图片)《影子》

提问:

1、你看到了什么?

2、你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乘坐想象的小船到影子王国中敖游吧!四:做一做尝试把上节课收集到的影子用剪或撕的方法进行创作。

撕纸方法:

1、先把轮廓画好。

2、把大体轮廓撕下来。

3、用指甲卡住把边圆线细致的撕开。注意事项:

1、左右手配合

2、剪或撕两种方法尝试

完成作品:(出示背景图)

1、填画

2、组合。

第五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模版)

大班科学活动:让它们沉下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探索使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的办法。

2、鼓励幼儿记录实验方法,初步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方法。 活动准备:

积木、水彩笔帽、泡沫网;橡皮泥、螺丝帽;辅助材料:面包线;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进行猜测并分类。

1、出示材料,“这些物品,放到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2、幼儿回答,如有疑义,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一下。

二、使它们沉下去

(一)、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

1、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表的使用。

2、幼儿说,教师以绘画形式记录。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想的办法进行大胆尝试。

2、提醒幼儿养成记录习惯。

三、小结。

1、在浮起来的东西上绑上重的东西,就能沉下去了。

2、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橡皮泥就能沉下去。

3、在泡沫网、水彩笔帽里面放上一些重的物体,就能沉下去。 反思调整:

1、幼儿对沉和浮的概念需要巩固,他们总喜欢用“飘起来”说明物体浮上来了。

2、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干扰因素: a、在示范区水太少了,导致了面包线的上浮。

b、积木经过前几次活动后没有晒干,以至于有几块积木被水浸透,放在水里就是沉得。

3、幼儿操作的方法多,记录的方法少,且记录表被水湿透,有的都记不上去了。

4、橡皮泥在水里变得很不方便操作,也不容易整理。 大班科学活动:让铁块浮起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探索使铁块浮起来的办法。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铁块浮起来的位置,并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螺丝;泡沫、尖叫瓶、气球、塑料碗、积木;面包线、气球夹;白纸;笔 活动过程:

二、交代任务。

3、出示材料。

4、上次我们想办法把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今天,要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螺丝浮起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5、幼儿回答。

二、让铁块浮起来。

(一)、出示记录表。

1、讲解记录表的使用。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想的办法进行大胆尝试。

2、提醒幼儿养成记录习惯。

三、小结。

1、把螺丝放在泡沫板上,螺丝就浮起来了。

2、把螺丝放在瓶子里,螺丝就浮起来了。

3、把螺丝放在小碗里,螺丝就浮起来了。

4、把螺丝绑在积木上,螺丝还是在水底。 „„

四、延伸活动。

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材料可以放螺丝浮起来吗?回家试一试吧!

反思调整:

1、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始终没有想到用气球吹大来使铁块上浮的。

2、对于用两种或以上的材料组合,使铁块上浮的方法,孩子们都没有去尝试,要如何加以引导?

大班科学活动:做泡泡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泡泡水,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地进行验证的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1、记录表 、水彩笔

2、水、量杯、胶水、洗洁精、醋、面包线、吸管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吹泡泡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你们喜欢做泡泡吗?你们自己动手做过泡泡水么?这是老师做的泡泡水,你们看?你们想不想来做一做呀?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教师介绍各种材料(用面包线来做吹泡器)。 (2)出示记录表,幼儿猜想,教师示范记录。

四、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做泡泡水?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记录。

五、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会不会成功呢?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六、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表,按你的想法去试一试并记录在表格上。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记录)

3、交流总结

 你成功了吗?你用了哪些材料?

三、教师介绍成功的制作方法。

1、胶水+洗洁精+水: 1:2:3

2、醋+洗洁精

四、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尝试更多制作泡泡的方法。

2、鼓励幼儿用面包线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 活动反思: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每人一张的记录表成了幼儿操作的妨碍,孩子们忙着操作,在老师的提醒下才回去用这张记录表,所以个人记录表可以去掉,只用集体记录就可以了。

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孩子是所有材料都加进去的,可以在操作时个别指导,让孩子有选择的用材料。

大班科学活动:做个玩具玩一玩

活动目标:

1、对操作活动感兴趣,喜欢动手,乐意尝试制作。

2、尝试两人合作共同完成。

活动准备:

针筒、泡沫、橡皮筋、矿泉水瓶、大盆子、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出示灌满水的瓶子。

请你想一想,怎么让它浮起来?

二、教师演示制作。

1、出示制作材料。

想一想怎么用这些材料让瓶子浮起来?。

2、幼儿第一次操作。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请幼儿两两合作。选择喜欢的材料操作。

你们成功了吗?用了哪些材料?

3、教师演示制作过程,讲解橡皮筋的绕法。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用做好的玩具玩一玩。

反思调整:

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

1、瓶子灌满水后在水盆中还是处于悬浮状态,而不是沉在水底。

2、即便是两两合作,帮橡皮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有的孩子因为不会绑橡皮筋而不愿意再继续操作下去。

3、在活动中,针筒没有起到任何做用,完全可以去掉这一材料。

大班科学活动:吹泡泡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制作各种形状的吹泡器,感知不同形状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培养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1、大胆地猜想并尝试,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感受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泡泡水;15cm长的面包线每人3根、25cm长的面包线每人1根;大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二、引入课题《泡泡》,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三、出示材料,介绍材料、记录表及操作方法。

1、 出示面包线,教师示范制作吹泡器的方法。

1、 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用它来做做吹泡器!我们可以做哪些形状的吹泡器呢?(教师按照幼儿的想法制作吹泡器)

2、 猜一猜:用ⅩⅩ形的吹泡器吹泡泡,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出示记录表并讲解。

三、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张任务表,我们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上面的各种形状就是你要做的吹泡器的形状,刚才陆老师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任务ⅩⅩ形的吹泡器,?„„,眼睛表示„„

3、讲解操作要求:幼儿实验,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1、鼓励根据要求制作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吹泡器,做好了实验,看看与猜测结果是否一样?

2、小结实验发现。

3、教师提供较长的面包线,让幼儿制作随意形状的吹泡器,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结果。

四、师幼共同交流:

最后你自己设计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它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五、活动延伸

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立体的吹泡器,你认为它吹出来的泡泡会怎么样呢?和平面的吹泡器会有不同么?那么请我们回去到区角里去试一试吧! 反思调整:

幼儿对制作泡泡器非常有兴趣,在前面的猜测过程中,有大部分孩子认为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就是什么形状的泡泡。通过实验操作后幼儿对“不同形状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一现象就有了明确的认识。 大班科学《镜子里的秘密》

活动目标:

对镜子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同样大小平面镜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游戏《照镜子》

 老师学了一个很神奇的本领,你们想知道吗?我能不看你们也知道你们在干什么?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转身)

 在位置上做各种夸张的动作,在经过几个动作后,许多幼儿发现老师手上的镜子,并在口中不断的地说:“是镜子,是镜子照到我们了”  对啦,我今天请了镜子朋友来帮忙。

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分散观察

 那我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这个游戏吧!

 请你站起来,离开位置用镜子去看一看,你还能看到些什么?

你是通过镜子看的吗?你是怎么看到的? 哦!你是把镜子移到旁边就看到了。 那你是怎么看到的呢?

 你通过镜子看到后面有些什么?你是怎么看的呢?

你是怎么看的(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讲解看的方法)

2、定点观察

 现在我们要增加难度了,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科学发现室里的XXX。  (示范讲解要求)要背过身去,用你手上的镜子去找到它。  找到了吗?

三、镜子里还藏着许多的秘密,让我们回去再找找吧! 反思:

在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已有经验差异不大,但在观察中的语言表述及操作中的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可以先让孩子分散观察,在增加难度到不转身也能看到后面的东西。

大班科学活动:哪种液体跑得快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究,发现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不同。

2、初步学习四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四种液体,并比较过它们的不同点、会使用玻璃滴管、有赛跑的经验

环境及物质准备:记录表、水、牛奶、食用油、蜂蜜、“跑道”、玻璃滴管、抹布、记号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我们前几天进行了跑步比赛。我们跑步比赛要准备什么?为什么?

二、猜测记录

1、现在请运动员进场。(运动员进行曲)出示四种液体。

2、我们今天的比赛需要分成三组,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

3、请你们猜一猜、和组里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在今天的比赛中哪个选手能跑第一名?为什么?那么第二名是谁呢?谁会是第三名?……(教师在三组记录表上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三、幼儿操作

1、幼儿自由分组,提出操作要求。四人一组、每人选择一种液体。记录好以后,拿着记录表看一看比赛结果和你刚才猜的一样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结果。

你们的比赛结果是怎么样的?和你们刚才猜的一样吗?为什么?

五、活动延伸:

你能让蜂蜜跑得快些吗?

反思:

1、在操作前应该把操作要求提清楚。

2、赛道还要在做的硬一点。

3、蜂蜜是不是一定要用在这里?

大班科学活动:躲猫猫

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发现镜子的秘密。 活动准备:

镜子、电光纸板、玻璃、背景板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提出任务。

今天,有很多小动物要和我们来捉迷藏,你能不转过身去就找到它们吗?

二、利用工具,找小动物。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请你用这些工具来找一找(不能转身)。

三、幼儿选择工具进行操作,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选择哪种工具进行操作。

2、引导幼儿发现镜子的秘密。

你找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找到的?

3、引导幼儿调整镜子的角度。 你是怎么找到的?

4、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初步发现两面镜子的秘密。 你能在镜子里变出更多的XXX吗? 反思:

1、背景的设计使孩子们观察的兴趣更加浓厚,较上次的镜子里的秘密兴趣更为高,讲述的内容也多。

2、幼儿在观察时没有经过引导不会两面镜子合在一起观察,经过个别指导后,有的孩子发现有夹角的问题出现,为下次活动铺垫。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两面镜

活动目标:

1、乐于操作两面镜,初步发现两面镜夹角的变化与物体成像个数的关系。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并学习记录自己的发现。

准备:

1、知识储备:已进行过有关镜子的活动、会简单的记录

2、材料准备:人手两面镜子、小记录表人手一份、大记录表、不干胶、记号笔、空白纸、特大三面镜

过程:

一、玩一玩《魔术镜》的游戏,回顾已有经验

2、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你看到了几个XXX啊?

二、有趣的两面镜

三、出示两面镜子和小印章,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 请你用两面镜子和小印章玩一玩、看一看,看看你能变出几个小印章!

1、 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自由操作两面镜子感知两面镜子成像的有趣现象。

五、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

六、师幼小结交流,引导幼儿理解记录的符号。  刚才你变出了几个小印章?你是怎么变的?

1、幼儿第二次探索,感知两面镜夹角变化与物体成像数量的关系。

1、 出示两面镜,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2、 出示记录表并讲解

二、记录表上有什么呀?

3、 幼儿制作两面镜,教师巡回指导。

4、 幼儿第二次探索并记录,教师观察指导并鼓励幼儿多试几次。

5、 出示大记录表,师幼总结交流

2、你发现了什么?你变出了几个小印章?你是怎么变的?

3、为什么同样的两面镜子,变出小印章的数量却不一样呢?

三、活动延伸

1、出示特大三面镜,让幼儿照一照、看一看

4、猜猜在这三面镜里,我能看到多少个自己呢?

2、 幼儿照照三面镜

1、你看到了几个自己?

2、三面镜好不好玩?让我们回去也做一个三面镜玩玩吧,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

1、开放性的提问方式更能引发幼儿的探索。

2、在幼儿自己主动找到夹角越小、印章数量越多的规律时,教师要怎样有效引导?

3、记录还是需要梳理,要给孩子幼一种直观与符号的内在联系,用屋顶表示夹角即可。 大班科学活动:勺子上的哈哈镜

活动目标:

1、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

2、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萌发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幼儿记录用纸、笔;镜子若干;教师记录纸(大张) 活动过程:

一、 比较镜子和勺子。

1、 引导幼儿观察勺子与镜子。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镜子和勺子,请你仔细的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 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 引导幼儿用摸、看的方法发现勺子与镜子成像的不同之处。师:为什么镜子和勺子照出来的人不一样呢?幼儿大胆猜测,讲述。教师可引导:我们一起来摸摸看,再仔细的看一看勺子是什么样的!镜子呢?幼儿再次交流。

4、 教师小结:镜子的面是平的,而勺子一面是凹进去的(丰富凹面),一面是凸出来的(丰富凸面­——那凸出来的那一面叫什么呢

二、 用勺子玩“照镜子”的游戏,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

1、 引导幼儿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来照照自己,有什么发现?记录在纸上。师:现在就用勺子来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看看用凹面照,人是什么样子的,用凸面呢?用勺柄呢?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提醒幼儿多照几次)

2、 幼儿交流观察记录的结果。

3、 教师小结:用勺子凹面照出来的人,头在下面,身体在上面;用凸面照出来的人,头在上面,身体在下面;用勺柄照出来的人又细又长。

三、 迁移经验: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 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讲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其实凹面镜与凸面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处呢!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

2、 幼儿交流。

3、 教师补充。凸面镜:老花镜、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镜头、汽车(摩托车)后视镜、路况反射镜(交叉路口及山路转弯处设的凸面鏡)、商店墙角顶端装设的监视镜

凹面镜:近视镜、散热镜、手电筒,探照灯,自行车尾灯,汽车灯、手电筒、车前灯 反思:

1、勺子不是很新了,所以成像很模糊。不仔细看很难看清楚里面的成像结果。这样一来,造成了孩子们在看凹面成像时得不到明显的结论。

2、记录时,孩子们不知道用什么来表示凹凸面,经过引导后才动手记录,那么需要在记录前再一次交代记录方式吗?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舞台灯光师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道具(玩具),橡皮筋;记录图;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学生表演音乐。

活动预设:

一、导入活动:出示灯光视频,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会使用手电筒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图表上。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四、应用

邀请几个幼儿表演,其他幼儿当灯光师,一起表演。

五.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反思:

1、在活动中运用课件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对所选的视频内容很感兴趣。

2、在活动,孩子对手电筒的使用不是很明白,需要在活动时略带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3、记录表可以省略不用,因为幼儿很难把自己的设计或发现表现在记录表上。 大班科学活动:超级虹吸

活动目标:

1、乐于与同伴共同操作自制超级虹吸器,初步发现虹吸现象。

2、能在观察的基础上与同伴共同制作超级虹吸器,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针筒、透明塑料管、颜料水、塑料杯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虹吸器,“老师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知道怎么玩?”

2、教师演示,或请个别幼儿来操作。

二、二人合作制作虹吸器。

1、教师交代制作要求:请两个小朋友一起来制作,玩一玩。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两人一组,制作并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三、讲出自己的发现。

1、请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进行简单小结:这其实是一种虹吸现象,它和我们身边的空气有关,你可以去找一找,你的周围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活动反思:

1、幼儿在操作中,针筒的使用方法不是很清楚,需要在介绍的时候加以说明。

2、对这个游戏,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所以玩的时间适当的可以放长些,让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多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知道的时候要针对孩子们发现的一些特殊问题加以梳理。

大班科学活动:爬上来

活动目标:

1、幼儿制作风力爬升机,了解小动物爬高的原因。

2、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让风车转动的原因。 活动准备:

餐巾纸盒、一次性筷子、橡皮筋、圆形硬纸板、剪刀、竹签、纸、笔、安全图钉、双面胶、范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1、出示范例: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玩具。小动物很想到上面来看看,怎么才能爬上来呢?

2、幼儿回答。

二、交代制作任务。

1、你想玩吗?我们自己做一个吧。

2、这个爬上来的玩具怎么做呢?

3、教师简单介绍安全图钉、竹签等用法。

4、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你的小动物爬上去了吗?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

1、引导幼儿一边看范例一边制作,协助有困难的孩子完成作品。

2、观察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四、讨论影响风车转动的原因。

1、“你的小动物爬上来了吗?它为什么会爬上来?”( 幼儿回答)

2、“你的小动物为什么没有爬上来?”

引导幼儿讨论,老师记录。(

1、洞要靠近中心才能转;

2、要把叶片折一折才能转;

3、风从后吹,风车不会转。)

反思:

孩子们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研究圆片带动小动物的过程中,孩子们能不断地商量调整圆片缺口的多少。孩子们在玩一玩、比一比、看一看中,发现自己的和老师的不同,最终发现影响风车转动的因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10-28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10-28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10-28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大班04-24

海陆空大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4-18

发芽了大班科学观察活动教案04-22

上一篇:大班体育椅子游戏下一篇:大班拼图案例反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