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2024-04-13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精选6篇)

篇1: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的大型公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家地方文献专业工作机构,它和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特藏部、甘肃省地方文献部,是全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三家地方文献工作机构。

多年来,北京地方文献部通过阅览、检索、参考咨询等手段,为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的读者和情报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信息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北京地方文献部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是一种记录报纸、刊物所载地方文献 篇章的篇目索引(或称题录索引),是将索出的款目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以利读者检索文章所在位置的一种检索工具,在此基础上可以编制各种情报报导刊物,或围绕特定学科及专业进行定向服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地方各项建设事业。虽然这个索引对读者来说只是指向和示址,但就索引系统的整体而言,它对于地方各项事业的揭示和报道作用,较其他形式的索引要明显得多。

由于各类报刊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报道的内容和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往往散见于各种报刊之中,对于社会科学所有的学科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因而,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但是这些信息往往都存在着材料比较分散、知识不够系统、资料数据不全、科学性较差等不足,而这些不足的存在,极大地制约着其价值的发挥,只要经过报刊索引人员的长期积累和科学处理,就能够使这些信息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价值来,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开始于六十年代初期。首都图书馆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首先完成了囊括北京地区各大收藏单位藏品的回溯性报刊索引,检索京版报刊2800余种,索出自清末至1962年间与北京相关的条目七万余条,在北京社科研究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文革”的影响,现实题录索引工作实际开始于1979年,同时也补上了1963―1978年之间的回溯性索引。现在,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的现实题录索引工作已经日趋完善,走向正规。现有条目总数十四万余条,年度索出量在15000――0条。检索范围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报刊300余种。

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报刊是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的重要工作任务,报刊索引工作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首先报刊索引人员要对北京地区的报刊群体及变更情况比较熟悉。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完备的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的报刊检索群体,这是指索引工作中必须要涉及到的报刊品种群体,也就是检索的对象。确定这样一个报刊检索群体,对于保障报刊索引的检索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质量和索引工作的效益。 具体而言,北京地方文献报刊检索群体应是以北京版公开和非公开出版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为报刊主体(含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内部报刊),以中央及外地各种报刊为辅的报刊检索群体,以形成对北京地区各界情况的覆盖报道,对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各级类目的检索支撑,从而达到在北京地区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的系统化和权威性。

这样说,似乎要保障报刊索引的完整性,就应尽可能地扩大检索刊物群,投入尽可能多的经费和人力,然而,实际工作并非如此。不同的报刊地方文献信息的篇目索出比例相差甚远,我们只要将包含地方文献信息篇目比例较大的报刊品种集中起来,便可以控制报刊中大部分地方文献篇目。

由于报纸和期刊的形式与刊期不同,其内容也有着重大差异。报纸多系综合性报道,以社会信息为主,期刊多是较为系统的专题报道或专题研究,以学科信息为主,控制好报刊的品种,就能够使报刊索引的综合信息密度和专业信息密度得到保障,如:《北京日报》除有限的国际版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报道外,大部分版面都与北京事物有关,而在专业期刊中,有些刊物尽管地方信息密度较小,而这类信息的来源又主要依赖这部分刊物,如:《北京地质》尽管索出率不高,但是由于资料价值极高,仍不失为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主要刊物,因而这部分报刊都应该是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核心刊物。

报刊检索群体确定之后便可进入文献标引工作,标引工作的第一步是钩标,也就是将报刊文献中有关北京地区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标引,标引的范围宜尽求广泛,以求充分反映社会的全貌,举凡有关北京地区一切有文献的保存和使用价值的信息,不论是现实的、历史的、自然的或是人文的报刊资料,都在选择范围之内。第二步是由索引工作人员将标引过的篇名按一定的格式进行著录,制作成索引卡片。其款目的内容包括篇名(上下标题)、著者、刊名、年月日、版面、卷期号、页码和提要等。

经过上述两个步骤,就要对索出后制成的卡片进行类目的设置和编排。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分类工作目前基本上是按照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进行分类工作,由于报纸杂志所载信息的专指性不同,在类目的设置上只能与地方文献分类表大同小异,大同体现在较大类目的相对稳定(指一、二级类目),小异表现为较小的类目需要灵活设置(四级以后)。地方文献报刊信息是地方事物及时而又客观的记录。地方事物的动态化,使每一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新的事物产生,分类表的修订是赶不上事物变化的。所以报刊索引类目的`设置,只能使各大类目保持相对的稳定,其下级类目则需要依据事物发展阶段的特征设置类名,并将它们一一归属到相应的上级类目中去。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类目因各个时期的内容有所差异,类目名称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各大类目基本保持稳定,共设置了自然地埋、人文地理、历史、人物传记、经济、商业服务业、农业、工业、市政建设、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科学、医疗卫生、文学艺术等十七个大类,各类目之下都设有若干个下级类目,以构成整个报刊索引的系统化。

由于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没有一套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报刊索引分类表,类目的设置除一、二级类目可参照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的类目进行设置外,其他下级类目的设置全凭索引人员对各学科、各行业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设类,以致索引人员在索引的编排上颇感不便,而且也容易造成类目的重叠和偏差,同时也使报刊索引的质量受到影响。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目前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报纸杂志分别由索引工作人员进行标引、著录和编排,按月完成报刊索引的检索和编排工作,以便及时地将索引投入使用,尽早发挥出效益。鉴于目前报刊分排造成的内容分散、管理和使用不便,考虑以五年或一个更为合适的时间段,将报纸和杂志合编。合编时既要考虑类目设置的科学性,又能使所设类目对整个社会和各个学科形成覆盖,同时还要对报刊索引中的互见问题作出合适的处理。然而,日常的检索和编排工作已经使索引工作人员有顾此失彼之感,由此引发出一些工作做的还不够细致,表现在报刊索引的编排上对所含的信息揭示程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一些相关主题和文献内容的揭示,现阶段还难以满足检索需求。北京地区每年都有近百种的报刊新品种问世,由于经费和人力的条件限制,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报刊资料受到损失,这种损失无疑会给报刊索引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还应有全面的安排。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已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自1984年至今,北京地方文献部共完成大中型咨询课题二十余个,在使用的各种文献形式中,报刊资料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个别咨询课题的报刊资料的比重还在此之上。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在参考咨询工作中的使用频率之高是显而易见的,并受到各界用户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近年来,我们的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限于条件,有些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有些工作还有待完善和提高。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则需要进一步提高索引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引进自动化工作系统,实行电子计算机管理,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数据库,逐步实现电子计算机编目和检索。当然要做到报刊资料管理自动化还有许多前期工作需要完成,如:编制一部适合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使用的地方文献标引词表和分类表,工作人员也需要有一个培训过程。

现在我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基础工作,建立、建全和完善手工检索体系,积极学习和贮备计算机应用知识,以迎接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计算机化的到来,使这项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以适应北京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需求。

〔出处〕 图书情报通讯 1993(3)

篇2: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一、前言

连续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真实等特点,经长期积累,便会形成一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地方信史,是地方文献品种中非常引人瞩目的一种信息资源。

唯其信息量巨大,所以对分散在不同时代各类报刊中的众多地方文献信息进行针对性检索,无论是读者、信息用户、还是信息工作者,都会视为畏途。为此,首都图书馆自1958年创建北京地方文献部伊始,就开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题录索引》。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自本世纪初至1963年的2800余种报刊。至1964年,已累积款目70000余条。1979年以来,又回朔编制了1963年以来的索引。此后,正式开始了现行报刊索引的编制工作,检索范围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报刊300余种。至1995年底,已累积款目250000余条,并以0条/年的速度递增。

然而,此时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仅仅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其分类依据是《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分类表》,索引项目包括篇名、著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19初,北京地方文献部正式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报刊索引的编制与检索,彻底改变了索引工作的传统模式。它不仅省去了工作人员手工抄写、编排卡片的繁琐工作,同时,使检索速度大大加快,增加了报刊索引的时效性;由于计算机对文献特征的揭示途径大幅度增加,使多途径的针对性检索和组配检索成为可能,解决了以往手工工作模式不能解决的困难。

在建立报刊索引数据库主题标识系统的过程中,北京地方文献部结合地方文献的特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验,确定了一套基本符合特定地域的自然,人文现象和各类地方事业的主题标识系统。本文拟结合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工作,探讨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中有关主题标识的一些问题。

二、主题词法的选取

主题词法是一种利用检索语言来描述文献主题和查找文献的方法。1975年,国内首部供机检用的综合词表――《汉语主题词表》问世后,对主题词表的发展,特别是对叙词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汉语主题词表》仅仅是一部综合性的基础词表,它所收录的词汇是用来供各专业机构从中选词,来编制适合自己本专业用的专业词表。实际上,我国的图书馆、情报机构都是在参考这部国家词表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编制适合本单位、本专业使用的主题词表。

地方文献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和专指性极强,综合性内容的《汉语主题词表》很难满足其主题标引的特殊需求。报刊索引的标引用词与时代发展同步,《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也很难满足对新生事物的标引需求。因此,在确立地方文献的.主题系统时,首先应确定一段时间为试验期。从有关文献内容中抽取关键词对文献主题进行标引,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参考《汉语主题词表》使之规范化,确定好词间关系,从而形成适用的主题词表。人们一般把这种选择主题词的方法叫做经验法。用经验法编制的词表是后控词表。它比较适合于特殊类型文献主题词表的编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省去了先期编制词表的时间,标引工作与编制、修改词表可以同步进行;标引和检索所使用的是自然语言,因此对标引人员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事先不用考虑词间关系和查表抽词,所以标引速度较快。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情息管理系统》在建立主题标识系统时就是采用了经验法,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着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积累词汇。在即将编制的主题词表中,主题词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是《汉语主题词表)中的已有的词汇。这些是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都使用的综合性词汇。在使用时暂不考虑原有的词间关系,直接从《汉表》中抽取。

第二是一些最能代表地方文献特征、《汉表》中所不具有的词汇。而这部分主题词在《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标引中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词汇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数量积累。

第三是《汉语主题词表》中未收录的一些综合性的词汇。《汉表》作为阶段性的产品,其编制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以及新兴学科的产生,阶段性的《汉语主题词表》难于面面俱到。因此,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还要收录这些词汇。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主题词部分。然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与《汉语主题词表》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汉表》的范畴索引反映的是事物的学科属性,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范畴是基于地方文献的史料性质这个基本特征。因此《汉表》的范畴索引及词间关系不一定适应地方文献主题词表。那么,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有必要重新确定词表的内容范畴及词间关系。

三、主题类型的设置

无论设置什么类型的主题都要反映地方文献的时空特征。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是地方史料,所有的地方事物都要维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内,即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人物这几个因素。为了强调这几个因素,也为了使不同标引人员在不同时期内具有相同的工作标准,因此特意设计了“非控主题”、“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个人主题”和“团体主题”。

1.非控主题

为了充分揭示文献内容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主题法的一般原则,对所有的款目进行主题标引。由于这些主题词所从属的内容范畴十分广泛,标引人员的选词灵活度较大,可控性弱,故称“非控主题”。

非控主题的标引方法与其它非地方文献资料的标引并无本质的不同。在标引非控主题词的过程中,标引人员除从文献题名中选取词汇外,还有必要从文章内容中选取标引词,所选的标引词是一些名词及词组。由于采用了经验法进行选词,标引词汇的逻辑概念和词问关系都不用事先确定,也不是从固有词表中抽出来的,所以叫自由词。

尽管非控主题标引时选用的是自由词,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在某些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文献的内容时.可选用词组来作主题词增强其专指性,如“计量管理”、“宗教设施”等;能明显反映地方文献特征的词首选,如“庚子事变”;同时.一些无实际检索意义的词不选,如“设计”、“方法”等。

2.可控主题

鉴于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和信息用户使用地方文献信息的常规检索途径,信息加工人员在对地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的过程中,首先要揭示出文献内容的时空特征,大量地使用地域主题词和时代主题词;其次,地方事件的发生,往往以地方人物或地方团体作为载体,因而,人物和团体主题词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地方文献主题标引有别于其它文献最明显的特点。

因此,《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了“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人物主题”、“团体主题”这四个固定的字段,标引出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团体。由于这四个主题相对规范,所以称为”可控主题”。

可控主题的标引方法:

年代主题:北京地方文献报刊内容中,时间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原则上都要标年代主题。清以前历朝历代均使用“朝代/年号”称渭;中华民国时期则依“北京政府时期”、“沦陷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三个时间段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依“五十年代”等依此类推标引。

地域主题:总论整个北京地区的不标地域主题,但文章涉及某一具体区域的或给某个区域带来影响的,标引现行行政区划名称,可按县、乡镇街道、村逐级标引;为突出北京地方文献的地域特征,某些具体地区的地名、胡同名也有必要标引,例如:“安定门地区”、“王府井大街”、“燕下乡”、“焦庄户村”、“烧酒胡同”等等;解放前的旧有行政区划应转换成现有行政区划,如:“内三区”标引成“东城区”。

个人主题:同一人物的不同名称同时标引,如:“鲁迅”与“周树人”;清代人物中,一般标人物全称,如:“爱新觉罗・溥仪”,但有的全称鲜为人知,可标引公认的名称。

团体主题:标引某个机构或团体的全称。如:“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总之,无论是非控主题还是可控主题,报刊标引人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即从索引的终极使用目的出发,给地方文献实际使用者提供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信息。地方文献的用户是一些利用地方性史料进行有关地域性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所从事研究的学科内容及其深入程度就是文献标引人员确定标引文献内容及深度的依据。

目前,《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仅仅经过了短短几个月的试运行,数据积累也不过区区五万余条,然而计算机检索的速度,多途径检索的便利,针对性检索的效果,与传统的手工式索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机器检索的便捷,使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与传统的手工方式相比,这未尝不是一种文献信息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韩朴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2.丘峰 情报检索与主题词表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张琪玉 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对应转换―情报检索语言走向自动化之路。中国图书馆学报,,(1)

篇3: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1 对民国报刊文献进行数字化的意义

作为一个古今中外交汇、各种思想碰撞的时期,民国时期在语言文字、政治、法律、图书馆学、历史等各个学科都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献。民国文献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概况,是极为珍贵的研究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

作为一个刚刚过去的历史时期,中华民国距今时间最近,与当前的现实关联也最为密切。因此,对民国历史的研究、对民国文献的利用向来为各界所重视。然而,由于近代造纸、印刷、装订等工艺自身缺陷所造成的先天不足和各收藏机构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观念滞后、认识不足、经费短缺、保管不善,海内外藏书机构收藏的民国文献,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严重的老化或损毁现象。

为及时抢救保护数量宏富的民国文献,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由文化部图书馆牵头成立,并着手动员全国公共图书馆运用缩微技术开展1949年以前出版的报纸文献的抢救工作。截至到2000年,所布置的缩微抢救任务在全国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完成。缩微技术主要运用在旧报纸上,但民国文献资源,诸如期刊图书等,则基本上没有采用缩微抢救的方式。

随着数字化设备的不断推出,2006年上海图书馆民国期刊全文数字化工作正式启动。首先制定数字化扫描工作流程:接收期刊、整理期刊、期刊划到(管理员定期把期刊移交至划到库工作人员手中,再经由划到人员严格遵照扫描著录准则和划到系统的操作规范把所需信息如期刊刊名、出版地等准确录入到划到库系统)、扫描工作者负责清点接收上述资料、管理员分配期刊信息、扫描工作者下载期刊目录信息、开始扫描、期刊数据上传(扫描员在完成期刊扫描工作后,马上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终端,然后把已扫的期刊归还至管理员处)图像校对、数据整理、归还期刊。

迄今为止,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和篇名数据库已经由上海图书馆创建,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和学术研究价值;它极大地丰富了民国文献的数字资源,大大方便了广大读者用户对民国时期历史的学术研究。创新性的采取了产品分批出版的操作方法,按照加工的时间节点,定期连续地推出各辑民国特色产品,第一批推出的产品共四辑,每一辑录入了一千余种期刊,每辑全文篇名据统计数据量在80万篇左右。数据库的服务方式分为网络远程和镜像站两种,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检索平台,广大用户可通过检索文章标题(篇名)、作者、期刊名称、出版者、出版地及期号等关键字段的勾选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查询、之后可以浏览并且进行全文下载;此外,上图检索平台还提供期刊快速导航的功能,方便用户迅速浏览和进行期刊全文下载。

数字化技术正在引发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都将向数字化方向变化,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DVD等。这足以证明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重大,因此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随着扫描技术、数据库建设、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应用,文献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已成为发展的趋向,数字化扫描是建设数据库的关键环节,扫描工作的质量监控影响着整个数字化工作的进程,因此数字化制作组制定出全面、规范的工作流程、细则等,严格把关,从而在各个扫描环节采取措施,杜绝图像质量问题的出现,保证图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质量监控工作能够真正达到控制图像质量的目的。

2 民国报刊文献数字化的扫描操作步骤

2.1 对期刊进行整理

期刊的交接:期刊由书库工作人员交接给管理员,管理员填写交接单,清点期刊数量,确认准确无误后方可签字。

期刊的整理:由管理员按照卷、期、年、月顺序整理期刊,如果存在珍本、复本日期重复现象的,则选用复本的期刊进行扫描,只有在无复本的情况下方可扫描珍本。

对期刊进行划到:管理员需要将期刊定期清点后交接给划到工作者,划到工作者在严格对照期刊整理清单后,遵照扫描著录细则和划到系统的操作规范把所需信息如期刊刊名、卷、期、发行者、出版地等准确录入到划到库系统。

对期刊进行清点:扫描工作者在拿到期刊后必须进行清点,只有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方可签字,然后需要把期刊妥善存放在个人资料柜里,非工作时间必须保证资料全部入柜而且上锁。

按照期刊信息进行分配:按照扫描员工的编号,由管理员通过随机分配的形式,把期刊的详细信息从划到系统分派到各个扫描工作者的计算机设备上。

对期刊的目录信息进行下载:扫描工作者按照所分配到计算机上的工作包,登陆至划到系统进行相关期刊信心的下载,下载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期刊的三级显示目录,扫描前需要先校对期刊的名称、时间等信息无误,方可以逐页扫描归入期号里面。

2.2 扫描的具体步骤

完成扫描动作:按照300DPI的标准对期刊进行扫描形成图像,操作过程中切记要爱护期刊、轻拿轻放;为确保图像质量一定要对准画幅,每日扫描结束前都要按照规范认真填写每日工作报表。

将扫描数据进行上传:结束扫描的操作之后,工作人员需要立刻将其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上,然后需要把扫描完的期刊交还至管理员处、并清点。

对扫描数据进行校对:在划到系统已扫描好的工作包,由管理员随机或按工作人员编号派发给校验小组的成员,将扫描好的期刊清点给校验人员,并予以签收。由校验小组在指定服务器上对其逐页进行一一校对,就图像扫描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漏扫、重复、顺序错乱、切割错误等如实进行记录,及时反馈告知扫描人员,只有在完成纠错后,图像方可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

整理扫描好的数据:扫描好的所有数据管理员都要经过如下步骤:登记信息、核对无误、才能通过目录导出数据;同时质量监控,将期刊的封面数据提取出来而且按照要求完成格的转换、对扫描图像的尺寸大小进行调整并且加以保存,只有在数据量达到200GB的大小时,方可移交给技术部;然后工作人员要对数据进行压缩打包,刻录至磁带内,认真完成图像数据交接数量清单的填写,在完成上述操作后,最后需要将划到库系统中已刻磁带的所有信息进行彻底删除。

3 民国期刊扫描的九项注意事项

第一,进行扫描的加工对象非同一般,年代久远,纸张的酸化严重,进行扫描操作时要十分小心,加倍留神,尽量不造成人为的纸张破损和散落缺页等。

第二,进行扫描的资料必须有固定且妥善的存放地点,如个人资料柜,并上锁。只有在进行扫描时,资料方可离柜;休息时,资料务必入柜,扫描员离开岗位时必须将其存放到资料柜并上锁,避免期刊不必要的遗失。

第三,开始扫描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保扫描仪的各项参数设置是准确无误的,如大小为300dpi、选定图像为彩色还是黑白、对比度等,尤其要留意图像分辨率无论彩色还是黑白都是300dpi。

第四,对于那些原始图像纸张薄质文字透字的、字体有颜色的,或是有彩色照片的,则应扫描为彩色图像,其余的图像都需要扫描为黑白的;在进行操作时需要认真仔细翻页,杜绝刻字或漏扫缺页。若是碰到复本的原始图像缺少某些页面的情况,则需向管理员申请调出珍本进行补缺。珍本补扫的情况,管理员应做好记录。

第五,进行操作时画幅倾斜不能超过0.5度,页面四周不留有黑边,用ACDsee对图像数据进行相关处理,杜绝对图像进行裁剪。

第六,要确保图像数据质量与信息的完整性,复本期刊中缝装订过紧的可拆开扫描,一经完成必须立刻装订还原,确保前后逻辑顺序摆放的一致性。

第七,原始图像破损、残缺、被抠图的(开天窗),操作时必须将一张白纸垫在图像下方,且使用彩色扫描,从而得以识别原件是存在问题的(如破损或被抠图)。

第八,为了保证扫描图像的质量,根据原件随时对扫描的光线亮度以及对比度进行调整,若是图像底色偏深、偏黄时应及时调高亮度;对那些字迹浅淡不轻的、或有颜色的图像,要增加扫描的对比度。反之,若是原始图像字迹深浓,厚度很薄或纸张透字的,则需要进行调低阀值的操作。

第九,为了保证扫描图像信息的完整性不受破坏,对于那些尺寸较大的图纸、虽然物理边界分为左右两页但是实际标题与照片内容是一致或紧密关联的,需要重新对画幅进行预览和扫描,将其并扫为一页。对于那些尺寸超过扫描仪范围的特殊图像,如地图、图表等一定要先分页进行扫描,再通过图像处理制作一体化软件如Photo shop(PS)将其再拼接还原成整页内容。

总之,要想如实地体现民国期刊的完整性,保证图像的质量,就务必要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步骤、严格遵照规范进行扫描,如此才能为后期深加工制作的每个工序奠定坚实的基石。

4 对民国报刊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的优点

自2010年上海图书馆所创立的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篇名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对读者开放使用以来,得到海内外广大图情界同仁的关注,其产品功能不一而足:检索工具方便绿色人性化、显示图文对照时反应快定位精准、别具一格的用户友好界面设计、数据版权及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严密、服务功能别开生面而又注重实用等等。总之,文献数字化既可以对本馆馆藏的传统文献进行抢救性保存,又能促进数字化文献互通有无,增加各个兄弟图书馆的虚拟馆藏,更能实现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资源共享。其中,与传统的纸质民国文献相较而言,电子版的民国文献有其难以比拟的三大优势。

4.1 避免造成纸质版民国文献的二次损坏

在尚未数字化加工民国文献之时,若是有读者前来查读、复印资料,图书馆方面必须提供原件纸质文献向读者借阅,但是纸质版文献在经过读者翻阅、影印后,或多或少都会遭受一定的损坏,破损严重的甚至都不能再继续借阅。但经由数字化扫描后,用户就完全能通过登录图书馆内部局域网去检索和查询目标文献;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今有了电子版,有很多读者只要通过网络告知有关工作人员所需要民国期刊文献的标题、作者、刊名、分类号、年份及期号等,工作人员只要下载相关文献并点击打印就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不仅防止了对纸质版民国文献的再次破坏,更大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4.2 检索途径多样化,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上图民国期刊的篇名数据库,迄今为止加载的数据量已经超过600万条,并且以每年完成80万条新增数据的速度逐年递增,作为凤毛麟角的检索平台之一,该数据库毫无疑问是为大多数民国历史的研究爱好者所倚重的。在尚未推行数字化的年代,用户如果想要查找特定的某些文章,不得不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即完全依靠人力逐本翻阅;要是连刊名也不确定,那便如同没头苍蝇一般,几乎要淹没在卷帙浩繁的资料中,效率低下且收效甚微。如今民国文献数据库的多种检索途径对读者来说,不仅省时省力,更是事半功倍。

4.3 用户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远程查阅资料

有关估算表明,我国民国时期文献数量已经超过了存世的古籍总量,它们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藏书机构,而其中上图馆藏的部分门类全、数目多,信息丰富。是研究民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理论和史料价值突出,它丰富了数字化的报刊资源,为用户和读者进行相关学术探索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尤其是关于抗战时期的一些文献,有些价值在国际上都名闻遐迩,每年都会有来自海内外的读者慕名前来查询,有的读者不远万里,饱受舟车劳顿之苦;有的读者分身乏术,无暇亲自前来,就申请了委托代查等。费心费力之后,却不一定能满意而归。而在实现民国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后,所有这些繁琐与不快都烟消云散。现在不管读者在国外还是国内,只需要登录网络与我们联系,就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想要的文献资源。

5 对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开发的作用

随着数字缩微技术的普及,对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开发已经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典型缩影。在民国文献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它扮演了浓墨重彩的角色。

5.1 引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推动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业界就开始提倡“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口号,随后的20世纪90年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被大力倡导。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服务模式转变的形势下的稳步开展,服务的模式由关闭转为开放,从古板趋向现代。上海图书馆近年来探索推进数字阅读,开设创新空间、技术体验空间,就是与时俱进,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环境。在数字化建设的推动下,馆藏民国报刊文献能够为用户呈现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远程检索相关资料,收集到所需文献信息资源,以前不准许借阅的珍贵文献也因此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而“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互联网时代,读者所能获取的信息资源不再囿于区区一个图书馆,凡是被互联网覆盖、有数字资源平台的图书馆都触手可及。

5.2 有利于促成民国文献资源的全国乃至国际共建共享

文献资源共享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信息全球化和网络全民化的今天,全国各大图书馆都踊跃投身于国际国内的访问与协作,将自己的数字化民国文献与兄弟单位和同行互通有无,如民国文献专题数据库、馆藏特色库等,从而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形成民国文献数字资源的规模效应。读者在检索文献的同时也做出了无声的宣传,大幅提高了研究文献的广度和深度。文献资源共享必须做好异地文献传递工作,区域性文献共享工作,倡导特色馆藏建设,拓展服务空间。

5.3 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民国文献原件的保护

将纸制民国报刊文献转变为数字化电子文档后,民国报刊文献的使用更加安全。由其对历史久远的报刊文献,数字化处理后无疑是对其更好的保护,另外,通过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后,防止了部分文献篡改的行为。

当今计算机领域的不断发展,民国报刊文献数字化建设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我们已经足够意识到民国文献数字化的作用,接着要不断地研究数字化建设该怎样向纵深方向延伸。诚然,在这个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是很多,譬如数字化后的数据安全妥善保管问题、数据备份问题的妥善处理(可以通过服务器完成在线备份,也可以采取多种备份方式,不过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一定要切记异地保存数据)等。在这些困难面前,业界还需上下求索解决之道。同时要紧跟新形势、关注新动向、不惧新问题,不断推动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前进步伐,是我们每个工作者的期许。

总之,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对文献数字化加工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业界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才有可能保持较先进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在数字化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民国报刊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馆藏信息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立足于先进信息技术,民国文献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库内容可以辐射汇聚整个世界的所有信息资源,建成全球共建共享的民国文献信息资源库。

摘要:本文立足于上海图书馆2014年开展的馆藏民国文献的全文数字化项目,阐述了民国时期报刊及相关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阐释了进行数字化扫描的工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论证了报刊进行数字化扫描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对民国报刊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的作用和主要意义,即在于打开了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跨国协作的新纪元。

篇4: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报刊阅览;地方院校;

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阅览室是教师和学生获取新资料、新信息的重要窗口之一,肩负着为高校教师、学生及广大读者提供完善、周到和舒适的服务的重大使命。最近几年,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快、空间广、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因受到建馆资金不足、馆员队伍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使读者服务工作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

1.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报刊阅览服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本区几所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的调查了解并联系报刊阅览工作的实际,发现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报刊阅览服务工作普遍存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忽视报刊阅览工作。管理观念陈旧—表现在受过去只讲究订多少种,收藏多少年,破损多少、丢失多少、剩下库存多少等老观念的影响,仍然把报刊资料的收集、储藏当着阅览工作的重点,注重的是数据,没有抓住报刊资料具有种类多、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等特点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对报刊的采访订购工作有所忽略。

对报刊综合阅览工作的误解—许多人认为,报刊阅览工作技术含量低,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因此,被安排到阅览部门工作的除了部门领导外,大多数是一些年老或病弱或文化基础薄弱的、缺乏网络技术、英文能力差的人员。报刊管理员由于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而缺乏应有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热情。

报刊订购金费不足——我院是一所建校历史将近十年,在校学生接近万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馆2009~2012年的报刊订购金费分别为31.2万、28.7万、26.1万。期刊订购种数分别为1713、1703、1691;报纸订购种数分别为153、151、146,数据表明,报刊的订购数量和订购金费呈逐年下降趋势。

管理人力不足—我館使用新馆至今尚未安装门禁系统,期刊未贴磁条,报刊阅览室现有管理员三人,除了要承担上述所说的三大任务外,每天还要做好读者入室人次登记,报刊防盗等工作。很明显,报刊阅览管理任务繁杂,管理人员力量薄弱。

人员搭配不当—据了解,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报刊阅览部门90%的工作人员都是年龄在45岁以上,且女性占95%。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晋升职称是加薪和提高待遇的唯一途径。大龄馆员因精力不足,加之电脑技术和外语水平较差,晋升职称难度大。阅览部门要上夜班,时间被限死,年轻人不愿到该部门工作,一般安排在该部门工作的都是老年馆员。老年馆员外出学习的机会少,晋升职称的机会也少。他们因为在工作上付出了代价得不到认可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及心理的不平衡,影响了阅览工作的开展

服务设备不完善。多数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都是刚启用新馆不久,馆舍的布局和使用还还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未达到合理、协调。书库、阅览室内的家具也还未添置齐全、网络系统没有完善。如,本馆从去年2011年6月使用新馆至今,馆内各种服务设施配套尚未完备。门禁系统、图书查询系统未安装,大流通和电子阅览室尚未开放;报刊阅览室内的灯具、电扇等服务设备正在逐步完善当中;此外,因资金不足,所有期刊未贴防盗磁条,读者不能带包进入报刊阅览室,室内仅有两个小书架供读者存包,读者的个人物品没地方存放,阅览工作人员每天还得花时间和精力看管读者的个人物品等等,这不但给读者进出阅览室带来了不便,而且也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读者管理措施不力。

报刊错乱架多—大多数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用的是新建的馆舍,为了达到方便读者和科学管理这一目的,都把报纸阅览室和期刊阅览室合二为一,变成报刊综合阅览室。报刊阅览室面积宽、空间大、座位多,具有集印、阅、藏、咨询、加工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特点,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虽然绝大多数读者都是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但仍有些读者素质较差,有的读者在阅览娱乐消遣性刊物时,随意性大,公共道德的约束意识差,只考虑方便自己,看完书后,常常喜欢顺手把书放到不属于该书的位置上。读者的随意性造成的错架率较高,给其他读者查找带来了麻烦。

报刊被损坏和丢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读者看到好的资料时,因不愿手抄或复印,便,趁管理员不备之机,撕毁刊中的重要章节带走或顺手牵羊,将刊物连同个人的笔记、复习资料一起带出阅览室;二是有些粗心的读者,阅览时喜欢在刊物上做记号,写写画画,给刊物造成污损。例如,经统计,本馆报刊阅览室2010年丢失期刊51种,141册;丢失报纸36份。2011年丢失期刊39种,108册;丢失报纸45份。

阅览秩序乱—自习室内每天读者爆满,有做作业的、有考研的、有休息消遣或纳凉取暖的、有泡馆上网的等等。他们可以带个人物品,包括电脑、课本、背包、雨具、食品、衣物等自由进出自习室。在自习室找不到位子的读者不得不转移阵地,挤到报刊阅览室来,把报刊阅览室当成自习室、娱乐室和休息室使用。给报刊阅览室的阅览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报刊阅览人次下降—在网络技术发达,电子图书日趋丰富,电脑用户越来越多的今天,纸质报刊受到了冲击。据统计,我馆2009至2011的报刊阅览人次分为78912人次、67465人次和58323人次。可见,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报刊阅人次呈逐年下降趋势。

2.提高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服务教学的措施

报刊阅览服务质量下降损害了广读者的利益,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思考的问题。目前,报刊阅览工作在高校图书馆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提高报刊阅览服务质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一大问题。为了改进报刊阅览管理办法,提高报刊阅览服务质量,笔者建议可以从俩个方面着手。

改变旧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报刊阅览工作。学校和图书馆领导应根据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需要,弄清清报刊综合阅览工作的性质,摆正报刊综合阅览工作在图书馆中的地位,将阅览部门的工作和它部门的工作同等看待。

做好报刊的采访订购工作—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抓住报刊资料具有种类多、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等特点,在报刊采访订购之前,必须考虑报刊的适用性,保证报刊订购的数量和质量,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适当提高报刊订购金费—在报刊订购价格成倍的增长的时候,为了保证原有的订购数量,应适当增加订购资金,并停订质量差的,补订质量好的报刊,以达到报刊的情报价值高,内容新、信息快,吸引读者,真正能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提高报刊管理人员的素质—阅览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是运用知识和经验、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开发智力的艺术。管理员是读者的老师,提高报刊管理人员素质是做好报刊阅览工作的首要要条件。报刊阅览工作人员必须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面,要熟练掌握信息搜寻、信息存贮、信息整理和信息检索等技术,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服务精神以及强健耐劳的体魄,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推荐文献,辅导阅读和查询,使读者迅速地获得、新、准多的各种文献信息。

此外,在给阅览室安排工作人员时,应根据工作内容的难度和劳动强度,调整平衡男女比例、年龄大小,职称高低,以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服务设备。报刊阅览室是读者人流密集的地方。为了实现一切为方便和满足读者需要这一服务宗旨,首先要保证报刊阅览室内宽敞、清亮、通风,要尽快安装阅览必备的照明灯具、纳凉用的风扇或空调等,其次是在室内配备电脑检索台,增加网口数量并配套网线,以方便读者能快捷地进入检索系统,自行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再次是为了维持阅览室内读者的阅览秩序,降低资料丢失率,要尽快添置供读者存包的专用柜,安装必要的防盗设施,如摄像头,报警器等,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监控作用,方便直观管理,做到问题发生时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妥善处理。

3.加强阅览管理工作的措施

阅览室是供读者学习研究和休闲阅读的的主要场所,为了规范读者的行为,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从几个方面改进读者管理办法。

明确阅览规则和管理责任。设计精美的提示牌,写上温馨的提示语置于阅览桌上,提醒读者遵守阅览秩序。实行岗位责任制,通过书架专人负责的办法,增强馆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要求工作人员勤于巡架,整架,发现破损报刊及时修补,第三,聘用勤工助学学生即学生管理员参与阅览管理。让学生管理员参与阅览管理工作,既可以加强读者与管理员的沟通理解,减少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摩擦,又能使读者与读者之间易于沟通,使更多的读者树立主人翁意识,以读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为图书馆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读者教育。首先要抓好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学时要利用课堂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方法,向新生介绍有关报刊排架及如何阅览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其次是做好图书馆的制度宣传、新书宣传、活动宣传工作以及爱馆爱书的教育工作。通过制度约束读者的行为,发现违章要视情节轻重,据章程给予相应的处理,以起到既能教育其本人又能给其他读者予以警示的效果。

加强对自习室的管理。图书馆自习室是供读者自习、完成學习任务的公共场所,自习室内人数多,携带的东西也多,应派管理员定期检查自习的纪律、派清洁工定期清理地面卫生,发现有不文明行为及时教育处理。

美化阅览坏境。新建院校图书馆的阅览室有面积大,空间广、桌面宽松的优点,为了给读者创造温馨、健康的阅读场所,避免因长时间学习引起的疲劳和单调感,可以购置一些颜色淡雅、造型美观的艺术花盆和花卉或号召有养花兴趣的学生管理员自育一些有生命力的花卉置于服务台和阅览桌上。每学期都组织一两次的花卉养植评比活动,借此提高读者的环保意识,优化阅览环境,营造温馨绿色的阅览室。也可以适当购买一些名画或励志名言等悬挂于醒目之处,借以激励读者勤奋学习,陶冶道德情操,营造气正风清的阅读环境。还可以在室内添置电脑设备,指定专人为读者提供就近查询刊物之便,使读者快速获得新、准、广的文献信息。

4.结束语

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报刊阅览仍然是图书馆的一个主要对外开放的窗口,是高等院校完成教学科研和大学生完成学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高等院校图书馆,尤其是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必须认真面对报刊阅览室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阅览室的管理措施和服务方式方面要不断地发展和充实,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探索出新的管理方法,以馆员的热情主动、细致周到来体现阅览室的人性化服务,以优质的阅览服务质量把更多的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让报刊阅览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李树侠.地方师范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1.19

篇5: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新闻通稿

本报讯“国际图书馆东亚文献合作暨华文报刊数字化研讨会”(简称“图书馆馆长会议”)将于2010年10月24日~27日在长沙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球知名图书馆和汉学研究机构的250余名图书馆馆长和专家出席本次会议。据悉,会议将围绕“华文报刊,数字中国”的主题展开研讨,主要包括主题报告、专题讨论交流和技术专题讲座三大板块的学术活动。

据介绍,主题报告主要围绕“华文历史报刊文献数字化发展计划”、多文种报刊期刊数字化技术、《申报》学术论文研究展开讨论。其中,“华文报刊文献数字化发展计划”为此次会议讨论的核心。“华文历史报刊文献数字化发展计划”将整合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两百年的华文报刊文献4000种报刊,建立拥有4000亿汉字和4亿篇文章的海量历史文献库——“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从历史文献中抢救、发掘和整合文化资源,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创建新兴的出版发行业态,利用互联网的广阔空间,以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服务于社会,为全球网民提供服务。同时,大会还将听取青苹果数据中心“华文报刊数字化规划”报告,讨论华文历史报刊数字化选择的报刊种类。

中国近代报刊《申报》的学术研究是本次会议专题讨论交流的内容。会议期间,承办方将展示已数字化的《申报》网络版和编辑出版的“《申报》学术研究论文集”。据承办方介绍,《申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11年3月23日)创刊于上海,1949年5月27日终刊,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是人们认识旧中国的重要窗口,研究近代和现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同时,多文种报刊期刊数字化技术报告会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中外专家将分别就中、日、韩多文种华文数据平台,中华民族语言数字化规划,语言识别技术与规模化数字化生产,中国新闻分类标引及推广情况,青苹果与图书馆合作方式等进行探讨,并将参观最先进的数字化生产流程和多语种数字化产品。

在某种意义上说,本次会议的举办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和企业与国际学术界的互动,为湖南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实现营造浓厚气氛,尤其是对湖南服务外包产业与全球图书馆的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6: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

1.2 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主题标引的重要性西北地方文献是以西北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西北这个特定区域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诸方面的信息,是地区发展的缩影,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西北地区丰富而又难解的历史、现代及未来的有关资料。

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报刊文献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翔实等特点。但由于它的总量太大,有关的地方文献信息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报刊之中,仅靠浏览原始文献,迅速查检到有关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编制成的一种检索工具。在传统的手工检索时代,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表现为篇目索引或题录索引的形式,即将报刊中所载地方文献篇目按一定顺序编排起来,以利读者查找文章的所在位置。这种索引不反映文章的具体内容,只具有指向作用。它除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检索工具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编制各种情报报导刊物,或围绕特定学科及专业进行定向报导和检索,以服务于地方的各种事业。

鉴于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重要作用,甘肃省图书馆自50年代起开始编制西北五省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至,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的1752余种报刊,为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由于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只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索引项目包括篇名、著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以数据形式来处理地方文献信息已成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所具有的自动识别与排序功能,使地方文献信息的编排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通过全文扫描技术完成的报刊全文数据库,使得报刊上的地方文献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揭示和利用。由于计算机具有一次性输入、多途径输出的功能,因而在对地方文献信息进行存储与检索时,增加了篇目、著作、出版、文摘等多方面的途径,尤其是从主题途径检索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相关文章:

北京首都教案04-12

北京之前的首都散文05-11

首都北京导游词范文06-15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安检10-09

首都北京博物馆大全04-26

北京首都博物馆观后感10-10

首都市民文明公约07-14

首都体育学院招聘07-14

校徽:首都体育学院05-02

环首都贫困圈范文05-27

上一篇:“文包诗”课文的教学方法:借文悟诗,入境体情下一篇:星载SAR海洋特征检测技术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