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市场监管

2024-05-08

网络交易市场监管(精选10篇)

篇1:网络交易市场监管

网络交易监管经验材料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商品交易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商品交易形式之一,在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显现。但是,随着网络交易迅猛发展,网络违法经营问题越来越突出,网上虚假宣传、侵犯知识产权、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网络商品交易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使得网络监管作为工商部门的全新监管领域和工作重点。

AAGX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AA的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在网络商品交易和相关服务业方面的发展也较为迅猛,目前,辖区内共有网络平台1家,设立独立网站的企业615家,拥有网店和网页的经营户1091家。GX工商分局依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省局、市局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各项监管机制,扎实推进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专题研究、制定方案

GX工商分局始终高度重视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将网络交易监管这一全新的职能作为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主要

领导负总责抓,严督促;分管领导亲自抓,促落实;业务部门具体抓,求实效。在仔细研究上级网络交易监管执法工作要求的前提下,认真思考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AAGX区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抓好总局《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及省局、市局《网络交易监管工作要点》的贯彻实施。围绕省局“一网一系统”监管架构,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分析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及时制定工作指导意见,解决疑难问题,促进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切实加强监管机构设置、网管人员配备、技术设备购置、监管经费保障、协调机制建立等环节的落实工作,为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相对独立、人员充实、保障有力

分局领导始终高度重视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有效开展。为了加强网络交易监管,GX工商分局成立了相对独立的网络交易监管室,专门抽调人员专职负责网络交易监管,具体承担组织协调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各所(队)按照统一要求,均确定了一名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交易监管业务的专(兼)职“网络交易监管员”;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分局专门为网络交易监管配备了新微机、打印机等网络交易监管设备,并开通互联网,便于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

三、明晰责任、协调联动、科学分工

事实上,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是对原来的各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在网络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因此,要做好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的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GX工商分局对系统内各相关职能部门涉及网络交易监管的职责进一步予以明确,做到各负其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由市场科牵头负责组织协调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指导开展网络商品交易专项整治活动;登记注册、经检、法制、商标广告、消保等其他有关职能业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网络交易监管工作的指导、推进和落实;办公室和财务室为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提供保障支持。强化工商所职责,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积极做好辖区网络交易经营主体的实地核查和监管,督促辖区网络经营户及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网上标识,具体查处承办网络交易违法案件。

四、强化培训、注重实用、提高能力

在有关人员参加省、市局培训基础上,GX分局重点对各所(队)专(兼)职“网络交易监管员”和经检办案人员进行网络交易监管知识的专题培训。以《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为基础,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的使用,本着实用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培训对《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解读、《省市工商局网络经营亮照公告》、网络交易基础知识、工商总局关于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定性处罚有

关问题的答复意见、典型网络商品交易违法行为处罚案例、屏幕截图和屏幕录像等取证软件的使用等内容,详细讲解演示,确保基层监管人员学得会、用得上,切实增强一线执法人员的网络监管能力。

五、积极探索、细化措施、高效推进

当前,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网络交易监管的基础性工作还是“网上亮照”,也就是营业执照电子链接标识的办理。前期,我们主要是以现场办理为主,要求经营户必须到市场科来填写表格,递交资料。由于市场科工作任务重、人员有限,且现场办理填表费时、错误率高、效率低下等原因,“网上亮照”工作的进展一度比较缓慢。针对上述问题,GX工商分局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出了多项措施。一是采取网上优先办理的方法,积极引导经营户选择网上申请。对于经营户反映的在网上申请时记不清网址,找不到入口,搞不清步骤的问题,GX分局及时制作了《营业执照电子链接标识网上办理流程指南》在各个办事窗口张贴和散发,对网上申请的六个步骤都进行了截图,并配上了文字说明,做到了图文并茂,简单明了。目前共有592个网站通过网上系统申请办理网上亮照,占申请总数的96%。二是采取局所联动的方法,网络交易监管室只负责网上亮照申请的审核,而将需要办理网上亮照经营户的单位名称、域名、企业住所、联系电话等信息按照所在辖区工商所进行分类整理,分别下发到各个工商

所,由辖区工商所对其进行具体督促和实地核查。通过这个办法,一方面分局网络交易监管室加快了审核速度,另一方面辖区工商所也熟悉和掌握了辖区内网络交易经营户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深入监管打下了基础。三是通过网络服务公司督促提醒经营户网上亮照。分局网络交易监管室联系辖区内AA市SS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家网站建设服务公司,向其宣传网络交易法律法规,通过这些公司动员和协助辖区内其提供网络服务的客户,按省市工商局网络经营亮照公告要求及时办理网络经营亮照事宜。

这几项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审核620个网站的申请,已经有496个网站完成了网上亮照,占全市完成总数的44%。

六、收集线索、稳扎稳打、查办案件

在做好网络交易经营户建档和亮照等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GX分局积极探索,查办网络交易违法案件。在前期的建档和亮照的过程中,分局网络交易监管室注意收集可疑的案件线索,并通过QQ下发给辖区工商所或者经检大队进行实地核实。对于确需立案查处的,由网络交易监管室进行督办,帮助办案单位网络取证,指导办案单位展开调查;办案单位将案件的查办情况及时向网络交易监管室反馈。目前已经立案查处了AA市KK有限公司、AA市HH(集团)有限公司和AA市CC有限责任公司等多起网络虚假宣传案,其中前

两起案件已经办结并执行完毕,其余案件也正在进一步调查取证中。

以上是我们GX工商分局在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中的一些主要做法和有益探索,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监管工作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不断深化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扎实开展。

篇2:网络交易市场监管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它,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与它相关。SOHU一族、鳞次栉起的网络商店、电子商务等等,各种各样的新型业态的新起,标志了网络经济的来临。网络经济作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使世界经济在刹那间变成“一体化”的经济,大批创业者纷纷上网淘金,众多企业也纷纷“触网”,网上交易、网上购物已逐步成为一种常规的消费模式,伴着而来的的是网络违法、诈骗案件的发生,给我们的生活的事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而目前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属于真空状态或相对滞后,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一领域,本文就如何促进网络市场经济秩序的和谐发展,构筑网络和谐环境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加强互联网市场方面的法律建设加以探讨。

一、目前我国互联网市场违法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网上违法开店。以易趣网为例,登记的网店近百万,没有营业执照的卖家达95%以上,当然这其中不乏偶然销售个人多余物品者,但如此高的无照经营率是令人震惊的。违法经营者利用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虚拟网站、个人主页,以租赁空间的形式使得一些经营者行为绕过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督范围进入互联网,使得现有工商营业登记管理制度在电子商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更不要提后期的监管了。

第二、网络违法广告。网络广告是一个新兴的广告市场组成形式。网络广告传播主体是多元化、虚拟化的。网络广告不但易发布、易修改、易消除,还容易对消费者进行强制接受,比如我们常见的弹出式、浮游式广告等。这些特性给网络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对网络广告的监管。目前,中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广告监管体系,网络广告监管基本缺失,从而一定程度上了造成了网络广告从发布、收费到内容的无序发展以及不实广告、侵权广告、色情广告等违法行为的屡屡发生。网络广告信息的真实和透明程度不高,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常得不到有效保护,广告内容的虚假性最终导致了交易行为的欺诈性。

第三、公然销售“三无”商品等假冒伪劣商品,甚至还有违禁、走私品。很多“三无”商品经改头换目后公然上市,反正消费者也看不到实物,一旦成交,再用假冒伪劣的商品加

以搪塞,消费者即使上当也举报无门,有的只能吃哑巴亏。还有就是有些国家规定限制或禁止生产、购买、运输、持有的违禁商品和走私物品大量流通于网络之中。例如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在校学生铊中毒的投毒者常某就是通过网络从云南省购得的,这种血淋淋的事实无不向网络市场的安全性和政府监管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违禁品在网络市场上的销售,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此外,网络也给走私贩私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隐蔽的平台,使其活动变得日益猖獗,这将对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第四、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问题突出。基于网络市场覆盖面大、受众群体广,经营主体容易伪装和逃匿等特点,网络市场呈现出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的状态。侵权方很容易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不易追查性等“便利”条件,逃脱责任和政府监管,从事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活动。诸如误导消费和虚假销售、诋毁商家信誉,侵犯知识产权等等,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已是屡见不鲜了,互联网消费“维权难”名列消费维权的难点,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成为了危害网络市场秩序的核心问题。

二、我国互联网市场监管的法律现状。

纵观我国网络法制管理现状,相关的法律法规属于真空状态或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有: 第一、立法框架模糊。具体地说,每部法律都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法并不是像刑法、民法等那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如果那样立法可能会打乱已有的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既有的法律框架体系,或与已有法律重复乃至冲突,加大执法成本,同时也与国际互联网立法趋势相悖。

第二、管辖权难界定,由于网络市场的“无国界性”,再加上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发达国家认为是侵权,而发展中国家也许难以确定。

第三、法律适用不统一,源发性的发生国和再发性的途经国的法律适用,国与国的规定不一样。

第四,证据效力难固定,查处网络违法行为关键在于证据的认定,而网上的电子文档等证据易被修改、易丢失、易删除,且不留痕迹,直接影响网上证据的证明效力。因此,使得网络法律不能尽快修订完善。

因此,从现有立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安全和技术立法较为突出,因为它们不与传统管理职能相冲突。工商行政管理规章在行政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和许可等环节虽增补网络要素,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上位法均未明确,大量的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未在巡查、指导、教育、制止、处罚等环节增加网络要素,而电子签名法和《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只解决电子签名的效力问题,《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仅解决了上网服务场所(即网吧)进入市场的主体资格合法性问题,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监管需要。

三、如何健全互联网市场监管的法律建设。

现在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善网络立法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权利保护的庄严承诺。我国现在已经陆续开放包括互联网市场在内的国内服务业市场,市场主体将会更加多元化、市场经营行为将会更加复杂化,市场监管难度将会更大,这些都要求加快网络立法步伐。

第一、为解决网络无国界带来的法律适用、管辖权、赔偿标准等问题,建议国家可与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建立磋商机制,达成双边或多边协定。如果条件不成熟,涉外问题可先行搁置,个案问题可通过外交、司法和政府途径解决,对国内网络立法可先行一步。对国内的行政执法管辖权的划定,应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原则,对“发生地”解释为发现、实施、途径、结果地。相关条款应规定为:原管辖已划清的按原管辖(如在网上超范围经营的,仍由原登记管理机关管辖等),未明确的,网络发出指令地的管辖优于途径地的管辖,级别管辖优于地域管辖。

第二、应以原有法律框架为基础,对原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增补网络条款,如已有规定的,需要增加、修改和完善现有规定,可确立先法律、后法规、再规章的顺序,增加网络监管要素。在同一个法律层级上,可以实行一揽子予以讨论,如对几个行政法规都要增补网络管理的,可以一并提请审议,既可提高效率,同时也可增加法与法的关联度。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尚未规定的应予以明确,如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隐私权在网上予以延伸,对互联网游戏中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电磁记录“游戏币”是否为财产等进行明确界定。

第三、对违法证据固定和采集,应采取加大网络技术的立法保护力度,强化对研制和使

用一些互联网新技术措施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因为现在网络信息多是公开、公知、公用的,很难被权利人控制,这就要针对网络监管和权利保护进行特别法律保护。比如规定对过滤性软件、网上调查、网上刺探、网上清扫、网上屏蔽、视频证据采集、电子巡查、电子制止和电子查处等技术,特别是对新开发的原生性信息、复制等再生性信息、年检抽查等发生性信息即时采集技术要加大保护力度,实现监管有力。

第四、以法律形式适当明确对行政执法机关采集的当事人有争议的电子证据进行司法鉴定。已经实施的电子签名法和《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只是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双方互不相识,缺乏信任,使用电子签名时,由第三方对电子签名人的身份进行认证,并为其发放证书。而第三方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是电子信息垄断行业,最为关键的是,如果这个行业存在不正当竞争、垄断等行为,执法部门再采信它的证据显然是不妥当的。为此,应立法予以明确行政管理部门可直接采集电子证据或第三方中介机构证据,当事人对行政管理等部门采集的电子证据不服的,可要求进行司法鉴定。应适当扩大司法鉴定的受理范围,如核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受理行政管理、诉讼等证据鉴定,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好网络市场经济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旦网络市场的法律法规健全了,相关部门管理起来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国的网络市场才能稳定、正规、健康的发展,网络经济才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推动机。这也更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共同思索、探讨和实践,逐步规范网络监管的法规、制度,建立系统内、地方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完善信用分类监管和消费维权的网络运行机制,确实实现监管领域的拓宽转变,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

07法学 ***

篇3:论现阶段的网络广告市场监管

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 而这个数据2006年为60亿元, 2005年为42亿元。预计到2010年时,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30亿。

但是, 网络广告也是最近几年各方重点争议的中心。有一句名言:“在互联网上, 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说的是在互联网上, 人人都可以发布广告, 出现虚假广告和广告欺诈更加不易识别, 网络广告处处充满着“陷阱”。比如烟草广告、性生活产品广告、传销活动广告, 盗版物广告、色情广告、伪造文凭广告等都能很容易地在网络上发布。在网络广告活动中, 作弊现象还很多——点击人次、浏览人次等资料可以被操控, 甚至作假, 比如可以开发一个程序提高来访的人次, 或采取虚假的计数方式。

总之, 网络广告的出现虽然只有几年时间, 但网络广告市场的快速膨胀, 使得网上广告鱼目混珠现象严重。网络广告的监管, 已经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监管上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界定网络广告难

互联网上的信息交叉性突出, 区分较传统广告媒体不易。很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那么在企业网站上必不可少的是介绍自己企业的商品或服务, 那么这种信息是广告吗?在BBS中发布的带有广告性质的信息属不属于广告等等都不易判断。

2、网络广告无地界、国界, 确定管辖难、适用法律难、调查取证难、追究责任难

例如一个违法广告的发布, 受害者很可能涉及不同国家, 甚至分布在全世界, 如何认定其构成违法?如何定性?适用哪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怎样追究违法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其民事责任应该如何承担等等都是问题。

3、技术手段落后, 广告管理机关一时难适应

依照《广告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广告的监管机关。但面对互联网, 依靠我国目前县级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手段, 实在是勉为其难。特别是县级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基层工商所的条件更差, 不少基层工商所还不具备上网条件, 对商业网站的登记注册尚且还在摸索阶段, 更谈不上对网络广告的监管。随着经济的发展, 网络业正以几何速度发展, 对于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此外, 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还普遍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4、网络广告管理法律法规滞后, 寻找法律依据难。

这也是问题最大的地方。目前我国没有针对网络广告管理的专门法律, 仍然沿用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因为网络广告和通过其他媒介和形式的广告存在本质的区别, 因此广告法对其是不适用的。

网络广告存在自身的行业特点, 与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具有不同的特性, 一个广告链接本身可能没有违反广告法, 但它指向的站点却可能存在问题, 这样的情况也必须有一个妥善的管理方法。所以, 网络广告规范是必须要制定的, 不管是什么媒体广告, 内容规范必须一视同仁, 网络广告的经营活动和网上发布的广告内容, 都应当明确纳入广告监管的范围。

5、对策建议

(1) 首先应确定网络广告的定义, 这是进行法律监管的前提与基础。

因此, 可以考虑对网络广告进行如下定义:网络广告是指在互联网站点上发布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由于网络广告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 所以在认定网络广告时还应把握其如下几个特征: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和表示;具有可链接性;无控性, 由于网络无中心, 且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可链接性的特点;交互性, 即广告发布者和广告浏览者可以有效地通过网络互动。在对网络广告进行定义之后, 还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就是《广告法》能否直接适用于网络广告的问题。在这方面, 应坚持功能等同的原则, 只要网络广告所追求的目的与作用, 与传统广告所追求的目的与作用相同, 就没有理由不适用《广告法》。

(2) 应处理好行使自身监管职责与发挥行业自律之间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网络进行监管的时候, 应同时注意到网络自身的特色, 应注重行业自律的作用。从各国对网络进行监管的实践做法来看, 基本上都坚持以行业自律为主。我国在这方面似乎也不应例外。

(3) 在对网络广告进行法律监管的过程中,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特别注意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网络本身的特点。

由于网络信息的繁杂和网络广告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充分, 因此, 在对其进行监管的时候, 就应抓住重点, 而不是对所有信息进行监管。在目前阶段, 监管的重点宜限于最重要, 最严重, 最突出的问题;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 如果通过行业自律即可纠正, 则应坚持行业自律。

此外,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还可以尝试与大的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 通过网络自身的努力来规范网络广告的经营行为;通过定期发布跟踪、监督报告的方式来提醒相关网站, 促使其注意自身在发布、管理和监督网络广告方面的不足;还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监督软件的方式, 甚至可以通过经营自身网站来进行法律监督,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监管保证网络广告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昌麟, 许明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法律出版社, 1997.

[2]、熊元斌, 曾凡涛《新世纪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发展趋势》刊于2002年03月《消费经济》

[3]、王前虎, 《十年见证, 消费者长大了》刊于2004年《法律与生活》

篇4:网络交易引发监管难题

全国首例网络交易偷税案获判

日前,上海普陀区法院对全国首例个人利用淘宝网交易逃税案进行了审议并作出判决。法院判定被告张黎及上海黎依市场策划有限公司(简称黎依公司)犯有偷税罪。被告人张黎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她所在公司以及个人被分别处以10万元及6万元罚款。

2006年6月至12月期间,黎依公司在互联网上经营婴儿用品过程中,交易额达500多万元,其中含税金额近290万元,按规定应缴纳11万余元的税款,该公司却分文未缴。经上海市普陀区国税局税务核定,黎依公司共少缴税款111362.69元,少缴比例为100%。

随后,检察机关以涉嫌偷税罪将黎依公司及法定代表张黎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为偷逃国家税款,采用不开具发票、不记账的方式隐匿经营收入,不进行纳税申报,偷税数额达11万余元,其行为已构成偷税罪,依法应予处罚。考虑到张黎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减轻处罚,作出以上判决。

这起全国首例网络交易偷税案引起了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有媒体分析认为,此案可能会对整个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并由此引发网络交易秩序的重新洗牌。由于此案只是作为一起“偷逃税”案件进行司法审判,并没有过分强调互联网条件下,犯罪造成的社会影响,更没有因为是互联网交易的法律监管问题而“重罚”犯罪者,而是轻判。而且对互联网的运营商在商家违法经营行为中的责任和整个互联网违法行为的严重性重视不够。因此,此案并不能从根本上引发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重新洗牌。

但不可否认,该案暴露出了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的一个盲区,那就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

新业态成为纳税盲区

《刑法》规定:偷逃税款在10万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本案中,黎依公司按规定应缴纳11万余元税款,该公司却分文未缴。依法对公司负责人张黎应判处3至7年的刑罚,对公司处以11万到55万的罚金才是。但是,实际上判处张黎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公司罚金10万元、个人罚金6万元。

就本案而言,依据《刑法》,量刑偏轻。事实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上交易的税法,因此,多数网店经营者对黎依公司“偷税罪”一案感到不公平。

很多参与网络交易的经营者认为,只有从事持续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才需要报税。对于多数网店经营者来说,网上经营多是短期行为,有的可能只做几个月就停止了,并不能从中获取多少利润,顶多赚些零花钱。目前,对于网上交易没有明确的管理法规,在网上开店是否需要营业执照,如何纳税以及向谁纳税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在此情形下,多数网店经营者认为自己并没有故意“偷税”,充其量不过是因监管不到位造成的“漏税”现象。因此,网上交易成为纳税盲区。

交易环节监管缺位

淘宝网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每天的交易额都在增加,个人和企业在淘宝网注册开店数量也与日俱增。网站是一个传播平台,运营商靠浏览量的不断增加吸引广告投入。网络运营商为了提高网站的知名度、浏览量,对网上开店要求不严。在网上开店,运营商并不验证“店主”是否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

在虚拟世界里,网上开店者的身份和资信、资产状况都是未知数,因而商品的质量和交易双方的履约能力都潜藏着极大的风险。经营者身份不明、地址不清给消费者维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造成困难。

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偷税问题仅仅是网络交易违法显现的一个侧面。更多的法律风险是网店经营者以商品交易为名实施的诈骗和非法集资活动。典型的事例就是一些人以虚拟身份开办网上商店,以商品图片骗取消费者信任,收取货款后不发货,或者发货不实、质量低劣,或者一货多卖,或者借机敲诈消费者等。还有一些网站利用会员卡形式销售货物,等到消费者把钱汇入网络公司账户后,公司就消失了。目前,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实施欺诈性交易或者诈骗犯罪等行为,正处于高发期。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好处是繁荣了市场,便利了民众生活。但是,越来越多的网上交易也暴露出法律监管的不到位,网络运营商对网店经营者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权利义务一致性是基本的社会公平原则,电子商务运营商、网店经营者和网络监管部门只有在责、权、利明确,并得到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和谐的网上交易安全平台。

及早立法,税收宜实施差异化

网络商家数以万计,经营者身份不明、地址不清,如何确保每一笔交易都依法纳税,是税务机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解决网店开办的法律监管程序,难以保证网店守法经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交易行为已刻不容缓。但如果忽略网店经营者身份的多样化,进行“一刀切”的征税方式,也显然有失公平。

由于社会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就业难”造成的社会矛盾突出,不少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发展,网络交易的红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失业者和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问题。同时,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创业机会,降低了创业成本。

一方面,网络交易面临着偷逃国家税款的问题;另一方面,网上交易税收监管如果过于严格将导致年轻人创业成本增加。因此,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税种的大众化将增加一般民众的税收负担,起不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的。鉴于此,可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视具体情况对低收入人群和学生创业者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这样,在规范网上店主依法经营的同时,给予年轻人创业的空间和机会,也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

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电子商务交易规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宜适度增加网络运营商的权力,明确网络运营商的责任。一、明确网络运营商有责任核查网店经营者的真实身份和住址,对网店开办者提出担保措施和要求;二、网络运营商有责任督促和监督网络经营者依法纳税,甚至承担代扣、代缴义务;三、网店经营者欺诈性交易和骗取消费者财物的,运营商有责任先行赔付。四、明确网上交易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责任;五、制定年轻人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

篇5:县网络市场监管工作简报

为加强网络市场监管,集中整治市场乱象,切实维护网络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网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贵州省雷山县市场监管局从即日起至11月对辖区网络市场监管开展专项行动。

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该局以王宾洲局长为组长成立领导小组,落实方案,分三个阶段开展,11月结束。以儿童老年用品、电器电子产品、酒类、茶类商品、装饰装修材料、汽车配件、服装鞋帽、化肥等为重点商品领域,强化监测监管,以辖区内“网站自行亮照”、“平台为网店亮照”、“平台为网店亮标”开展落实网店实名制,规范经营主体。加强交易商品质量监管,打击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治理互联网虚假违法广告,集中整治交易平台问题。畅通维权渠道,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强化信用监管,实施网络违法失信惩戒。

据悉,该局为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网络市场环境和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坚持依法管网、以网管网、信用管网和协同管网,创新监管手段,提升执法能力,以网络交易平台和网络商标侵权、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突出违法问题为整治重点,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篇6:网络市场监管专项工作简报

二是规范经营行为,鼓励注册登记。鼓励支持辖区网络经营者依法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依法规范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对网络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决定规定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引导其依法取得许可。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已引导247家市场主体进行工商登记注册,规范化开展电子商务经营活动。

三是贴置电子标识,规范网站监管。对电子标识发放、贴置情况采取每月通报工作制度,对还未申请办理电子标识的,通过实地走访、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方式向企业宣传贴置工商电子标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公示申请办理方法与途径,使其能积极主动办理,在网站上亮照,实名制经营网站。目前,已发放电子标识1384个,发放率达92.58%。

四是实行重点监管,维护公平竞争。以重点网站、重点商品、重点时段为突破口,将辖区内规模较大、有较高网商聚集度、有较好发展潜力的电子商务网站纳入重点监管目录库,全面深入了解网站相关情况,实施重点监管。目前,监管平台网站50个,非平台网站1567个,纳入重点目录库网站45个,重点网站占辖区建库网站的占比率达2.80%。

篇7:网络交易市场监管

如今,网上购物已成生活的一种时尚,但由于网络交易行为很不规范,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导致网络购物消费纠纷逐渐增多。如何对网络商品交易有效监管并维护消费者权益,是我们工商管理人员不得不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网络交易的主要形式。

网络交易的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消费者与经销商之间网上购买交易。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如、窝窝团、淘宝网等)向经销商购买所需商品(交易双方是经销商与个人)。这类交易的经销商一般都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了营业执照。二是商家对商家的网上交易。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商品交易,并履行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行为。双方当事人一般均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合法经营资格。三是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向个人购买商品的交易行为(通常讲的个人对个人)。这类交易的行为主体大多数都没有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属于无照经营行为。但是这类网络商品的交易量很大,目前占居网络交易主导地位,也是引发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和难点的主要问题所在。

二、网络商品交易的特点。

应该讲,网上交易和网上购物之所以趋热,是因为其交易形式具有其它交易形式所不能及的特点和优势:一是便捷。广大网民(消费者)通过网上查询,能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称心的商品。检索快捷省时,手续简单方便;二是价格便宜。(网络销售产品)因没店铺投资等成本因素,网络销售的商品价格比一般市场所销售的同类、同款、同型号的商品价格往往低许多,这也是吸引消费者网上淘宝购物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款式新。网上所销售的商品,其款式、设计等往往比较新颖时尚,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四是款项支付方便、安全。主要由第三方担保并监督保证交易,如通过“支付宝”来完成最终的支付交易,即货到付款,也就是消费者验货后付款这种方式,只要操作规范,注意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避免网上购物风险。

三、网络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交易主体不真实的情况大量存在。不少诈骗分子虚构合法交易主体,只收钱不交付商品或交付的是伪劣商品;在商品交付过程中,通过物流公司送货,常在先交钱还是先验收上扯皮,消费者付款后的商品交付及质量验收无保证。二是交易主体不合法。主要指以个人对个人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而完成的交易行为。这类交易行为的个人商品销售者,基本上都没有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属于无照经营。而这类群体十分庞大,人数众多、量大面广,给工商管理带来相当大难度。

三是利用网络交易,公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经营者或个人销售者,在网上展示产品时,公开标明此产品是“高仿品”、“仿品”,而且价格却相当便宜,诱导消费者购买。应该讲,“仿品”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属于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产品。因此,我们工商部门应对这类经营行为加强重点管理。

四是售后服务不到位。对于某些网络运营商(购物网站)无法对售出的商品进行国家三包范围内的售后服务,只能靠销售商自身的诚信和信誉来保证,相关执法机构难以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和管理。五是虚假宣传。消费者网上购物大多数是看图买货,在网上看到的物品图片总感觉是精美无暇,但当拿到实物后感觉却大相径庭,无论是外观还是色彩,与网上所展示的图片效果差异很大。

六是低价吸引顾客。很多喜欢网购的市民都有这种感觉,网上的物品价格大多偏低,甚至低得超乎想象,网上实物图片还非常精美,但是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便宜其商品质地也会相对低劣,而这些所谓的物美价廉商品往往会通过网络的夸大宣传忽悠一部分消费者。

七是卖家信用等级虚假。网购也有许多的“托”,不少卖家往往会找亲朋好友来当“托”,对自己网上所宣传推销的商品进行点评和留言,当然这些点评说的绝对都是“过年话”,网站根据这些点评就会自动生成“卖家的信用等级”。一般的消费者看到“卖家好评”和“卖家信用”时,会放心的把货款汇到对方帐户,但这个信用等级的水分很大。

四、对网络商品交易行为监管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通过制订相关法规规范网络交易行为,加强网络销售企业、个人自律,接受消费者监督等基础性管理。并着重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

一是规范网络交易主体的资格。首先要把好网络经营主体的准入关,确保交易主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这是规范网络交易的关键。要逐步建立网络交易主体许可准入或确认制度。凡进入网络交易平台销售商品的企业或者个人,必须要在所在地的工商部门领取“网络交易许可证”后,电信部门或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如淘宝网)方能为其开通电子商务平台,方可进入网络交易平台进行合法交易,并实行许可证代码查询制度。通过查询,迅速便捷的查找到销售商的相关真实信息,以方便工商行政监管。

二是规范网络交易规则。要制定消费者网上购物退、换货制度,对进入网络交易的各类主体实行保证金制度,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三是规范网络交易商品的给付规则。要借鉴一些网络运营商好的做法(如支付宝),与金融部门相配合,最大程度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四是建立工商、电信、公安联动机制。要建立信息互通管理机制。工商、电信、公安等相关执法、监管部门要依据职责,对所掌握和发现一些销售商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及时通报,并依据各自职责进行处理。工商部门主要负责对销售商的行政处罚。电信部门根据工商部门行政建议,对严重违法和侵权的经销者或个人商品交易的网站平台予以清理或关闭,从根本上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公安部门应对网络交易中发现的网络交易行为涉及到犯罪行为的及时予以处理。

五是加强对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督。

(一)要重点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监管。对属于全国性商品交易的网站进行重点监督,对加入其网站的销售者入会会员的经营行为进行跟踪监督,建立网络交易行为监控体系,发现问题及时警示并予以纠正,构成经济违法的,工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同时网站运营商也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二)要定期发布消费警示。工商部门要建立网上交易行为诚信警示平台,定期发布网上购物的消费警示,对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或案件予以网上公开披露,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交易风险。就目前来讲,消费警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醒消费者网上购物如何规避风险。首先,要从源头上尽量避免网络诈骗的发生。这就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前要仔细审核交易对象的主体经营资质,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内容。对于陌生的商家,要注意其网址上是否提供详细的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必要时应打电话对经营者的身份予以核实。其次,在支付货款时要注意保留凭证。如果用信用卡支付,最好使用专用的一个帐户,卡内不宜存放太多现金。如果使用第三方交易,也要注意保留相关的交易凭证。在购物时,尽量使用支付宝付款,这样会有一定的保障。

篇8:网络交易市场监管

侵权假冒是网络市场的顽疾之一。方案提出要加大对网络上销售仿冒高知名度商标、涉外商标商品的查处力度。依法查处滥用、冒用、伪造涉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行为。对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网络销售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 或者用于广告宣传的, 依法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对商标侵权假冒典型案件, 要强化生产、销售、注册商标标识制造等工作环节的全链条打击。

方案提出了网络交易平台应履行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经营资格审查、登记、公示;与平台内经营者订立协议, 明确在平台进入和退出、商品和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实施管理制度及平台运行维护;检查监控平台内经营者和交易信息;依法承担首问责任, 保护消费者权益, 进行调解或协助维权;区分标注自营业务和平台业务;协助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提供有关信息数据资料;平台已建立赔偿先付制度的, 要进行公示并严格执行;平台不得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平台成交量、成交额进行虚假宣传, 协助平台内经营者虚构交易、成交量或虚假用户评价, 以及限制、排斥平台内经营者参加其他平台组织的促销活动等。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平台经营者进行自查自纠。

篇9:网络交易进入强化监管地带

我国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现状

今年元旦刚过,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结果显示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非正品率为41.3%。从各购物网站的检测结果来看,淘宝网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这一监测结果的公布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督管理司委托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活动,监测以网络交易平台、大型购物网站为重点监测目标,以电子产品、儿童用品、汽车配件、服装、化妆品和农资等为重点监测种类,以高知名度商标、涉外商标等为重点取样商品品牌。

数据显示,在定向监测的92批次样品中,有54批次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非正品率为41.3%。非正品多为假冒伪劣产品、翻新产品、非授权正规渠道,含量与宣传不符产品、无3C认证,非中国大陆地区官方正品、不符合《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要求的产品等。

从各行业的检测结果来看,农资和手机正品率低,仅为20%和28.57%;润滑油正品率最高,为77.27%;服装和化妆品正品率同为66.67%。总体来看,每个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假货、伪劣产品以及没有相关认证的产品。其中手机行业,假货、翻新产品及山寨产品等现象严重。农资行业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化肥元素含量多与实际不符,农药假冒知名品牌现象严重,正品率低于30%。儿童玩具、润滑油、服装、化妆品的网购均有假冒伪劣现象,但正品率均高于60%。

网络交易商品立法日臻完善

此前,网络交易商品在我国立法尚不完善,发生纠纷时,难以厘清责任主体,也给消费维权带来极大困难。

去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须说明理由。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

新《消法》对网购购物等非现场购物推行“7天无理由退货”,赋予了消费者7天无理由退货的“后悔权”。

今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新《食品安全法》强调了第三方平台的责任,不仅要审查许可证,对违法商户还要及时制止、报告、停止服务。新法实施后,网购各方的法律责任将更加明确,消费维权难度也将大大降低。

网络交易商品从监管盲区进入强化监管地带

今年上半年,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关于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见》,大力推进消费维权服务,促进消费纠纷从源头上解决。

9月10日,“全国工商系统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现场会”在江苏苏州举行。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表示,为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进新《消法》有效实施,国家工商执法部门将以强化监管执法为保障,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服务领域消费维权。

据悉,在此次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现场会上,工商总局指出,首先强化重点领域消费维权,对与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开展质量抽查检验,同步推进网络销售商品质量的抽检工作,进一步规范抽检行为,严格抽检程序,提高抽检实效。

其次,推进服务领域消费维权。针对消费者反映集中的银行、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旅游、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依法强化监管执法,组织开展合同格式条款专项执法,整治“霸王条款”,依法规范服务领域经营行为。

第三,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梳理排查违法线索,完善“诉转案”工作机制,加强消费纠纷调解与行政执法的衔接。依法查处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及时公布商品质量抽检和侵权案件处罚等信息,维护市场秩序和优化消费环境。

可见,今后国家工商执法部门将大力推进网络销售商品的质量抽检工作,对“霸王条款”打出重拳。

篇10:市监局网络市场监管专项工作简报

1、针对重点商品领域,强化监测监管

2、落实网店实名制,规范网络经营主体

3、加强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管

4、打击网络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

5、治理互联网虚假违法广告

6、强化竞争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7、集中整治网络交易平台问题

8、畅通网络维权渠道,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

9、强化信用监管,实施网络违法失信惩戒。

上一篇:关于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情况的报告下一篇: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