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2024-05-10

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通用8篇)

篇1: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对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是立足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所提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课题。结合浙江实际,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对党政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比较明显的先发优势。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浙江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走在前列”的要求,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着力增强“四种意识”,提高“四种能力”。

第一,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根本要求。当前,我省经济社会正处在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期、发展方式的转变期、市场经济的完善期、开放水平的提升期、产业结构的优化期、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攻 1

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全过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省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具有先发优势,要继续推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由初级市场经济体系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率先建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创我省市场体制机制新优势。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发展机遇观念,增强挑战意识,善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法则指导经济建设,努力锤炼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一要提高形势判断能力。要以宏观战略思维为指导,认清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要善于从经济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抓好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要善于全方位、多视角地洞察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经济形势的发展规律,在把握经济形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见微知著,准确地预见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高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二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就是决策,就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方向,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要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动向、趋势、机会,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探寻内在规律,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把握机遇,分析利害得失,作出科学决策。三要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应对市场经济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解决复杂矛

盾的能力,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驾驭各种复杂局面;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复杂问题;要果断处理突发事件,头脑清醒,沉着果断,及时拿出最佳处理方案,有效控制复杂局面。四要提高调控经济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浙江省的实际,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善于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控经济活动,努力承担起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

第二,增强创新发展意识,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全面加强自主创新”,省委书记赵宏祝多次强调要创新,并提出“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和谐”的要求和“创新制胜”的观念。开拓创新既是一种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素质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中肩负着重大责任,要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走创新路,干创新事,做创新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一要培养宽阔的视野。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没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开放的思维,创新就无从谈起。领导干部要有开放的思维,树立开放的理念,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拓展发展空间。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兼收并蓄的气度,积极对待一切新鲜事物,密切关注世界大势和前沿知识,大胆吸纳一切文明成果,勇于推进创新实践。二要尊重群众的首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创业创新的主体。我们要始终坚持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切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基层涌现的新鲜经验,要善于总结和发现,及时帮助他们完善提高;对那些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成果,要大力推广。要善于从基层和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思路。三要弘扬务实的精神。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总战略来谋划各自的工作,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要坚持创新的正确方向,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创新实践。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要突出创新的重点,善于攻坚克难、破解难题,善于从重大问题和薄弱环节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四要把握科学的方法。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既要坚持和发扬好做法、好经验,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创新。对在实践中形成的符合实际的决策部署,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要善于在结合中创新,吃透上情、把握下情,善于把中央的精神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善于在学习借鉴中创新,认真学习别人的创新成果,不断拓宽创新思路,在更高起点上创新。

第三,增强和谐发展意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和谐发展从大意义上说,就是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加快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领导干

部要心系群众、心系事业、心系全局,切实增强和谐发展意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一要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能力,切实调动好、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二要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四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要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六要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因环保问题引发的矛盾。

第四,要增强法制意识,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二者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二者的统一体就是依法执政。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强有力保障。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法制观念,在实践中要坚持法治原则,在宏观决策上要考虑法律效果,在具体管理中要牢记依法办事,在工作生活中要严格遵纪守法,把依法行政贯穿于领导和执政的全过程,落实到领

导和执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努力成为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模范。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首先要善于学法。领导干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以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和掌握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其次要模范守法。遵纪守法、令行禁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紧绷遵纪守法这根弦,所有行为尤其是执政行为决不允许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作任何决策,干任何事情,一言一行都必须有法制观念,特别是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尤其要严格遵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三要严格执法。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律法规解决行政问题的能力,在处理相关行政事务时,自觉运用法定的程序和途经,遵从相关的规定依法公正予以解决。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滥用行政权力干扰和损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行政行为。在对待群众切身利益方面,要把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放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上,放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上。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方面,要自觉把一切行政权力和行政执法监督权力置于有效的法律监督之下,实现依法行政方式和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篇2: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问 题 研 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也多次强调,“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意义重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当前,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面对国际风云的不断变幻,面对把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党又将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执政党是否能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否具备贯彻实施政治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维护政权、巩固政权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宏大的工程。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关系着农村 1

改革发展的速度,提高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深刻认识提高基层党的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1、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广大党员是党执政的主体力量,也是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生力军。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使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无疑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

2、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联系基层、位臵重要。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意见、呼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党的信息传递就会失真甚至梗塞,基层党组织必然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我们党的执政大厦就不可能牢固坚实。

3、党的基层领导干部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党确定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基层领导干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策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领导

者,其执政能力如何,发展有没有新思路,改革有没有新突破,开放能否打开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无新举措,关系到党赋予的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实现。

4、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身处一线、创造性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许多创造性的做法最初都是来自基层,来自生产第一线,基层的探索和实践为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群众从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处了解党的各项工作,党执政水平的高低,群众首先要看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的表现,群众对执政成果的评价也必须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反馈到上级。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党需要基层领导干部在基层、在实践中结合群众实际需要创造性开展工作,而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就更需提高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二、要找准基层领导干部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着两大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一)所谓“不适应”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3

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等等。主要表现在:

1、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

一些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执政意识不强,观念上的“革命党”意识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思想上的“计划”意识根深蒂固,难以消除。不少党的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仍抱着“领导一切”,“运动群众”的思维态势不变,习惯于从本本和教条出发,唯书唯上,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决策,有了决策靠经验,没有真正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对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些本来不大的事件之所以很快扩大,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处理问题、接触群众的能力低,思想教条有很大关系,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是认真倾听、换位思考,而是动辄对群众戴帽子、抡棍子。问题出现之后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逃避责任,害怕被追究,把责任都推给“不明真相的群众”。

2、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

当前基层党政机构依然存在着职权责不清、关系不顺,条块分割、事权分离、机制不活,以及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情况,特别是镇、村两级,职责重、管事多而事权小,财力弱,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以至一些地方执政成效甚微。

3、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

基层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存在着一些差距。包括领导成员自身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不高,应变能力不强。面对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许多基层领导干部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履职、纵览协调等各方面,仍处于“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境地,“能力恐慌”、“本领恐慌”问题日趋突出;领导本区域经济、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推进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能力不强;在发挥党组织作用上,无论是领导作用,还是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都存在发挥不力的情况。

(二)所谓“不符合”是指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现状不符合“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

在思想作风上,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好大喜功,弄虚作假,互相攀比,图虚名而使群众利益受实害。在工作作风上,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不安心工作,下农村、到基层只是浮光掠影,热衷形式,走马观花,“走读”现象普遍存在。

2、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些党的基层组织班子不协调,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缺乏,党建工作开展乏力;农村中占很高比例的老年党员、贫困党

员、长期离土离乡的党员和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如人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

在基层一些部门,少数执法者执法犯法、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贪脏枉法;在农村,少数村干部贪污腐化,讲排场比阔气,讲条件比待遇,声色犬马,沉溺于灯红酒绿,作风败坏。总之,反腐败斗争形势也很严峻,腐败多发易发的土壤和条件同样存在。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不适应”是从本领方面影响执政成效;“不符合”是从作风方面影响执政成效。我们党强调解决“不适应”,就是要增强全党同志对新的历史地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强调解决“不符合”,就是要帮助全党同志增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

三、要切实采取对策,提高基层党的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1、要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强化理论学习是增强基层领导干部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的首要保证和重要途径。提高政治水平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辨别能力。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运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国际国内的形势,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最重要的是要与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政治上、思

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三,要切实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培训锻炼是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时刻学习新知识,新经验,新本领,灵活采取理论学习、分批培训、外派挂职、上挂学习、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领导干部的培养锻炼力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2、要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没有经济的支撑,没有经济实力,一切无从谈起。发展经济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这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就是要求具有发展好经济、管理好经济的能力。

农村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要想具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善于学习先进的东西,善于分析市场,懂得市场和消费心理,善于把经济学原理运用于经济活动的实践

当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臵,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在实践中,要求基层领导干部既要胸中有“大帐”,又要眼里有“小帐”;要学会比较,有比较才能知道不足;要勇于创新,有创新才有生命力;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和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思考,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用战略的眼光在经济全球化大格局中把握本地区的发展思路,抓住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3、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可持续。组织协调是各级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之一,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千头万绪,同时,各种不同利益不同矛盾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有效地进行组织协调,总揽全局,坚持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在工作中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中心,又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抓全面。要协调好本人和下级,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协调好本部门、本地区和其他部门、其他地区的关系,使各方面的工作形成合力,避免相互扯皮、相互拖后腿。其基本原则是:一是要尊重原则。要求各级基层领导放下架子,尊重他人。二是为公原则。一切要站在为公的角度来考虑工作。三是为民办事的原则。事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第一。协调的目的就在于办实事抓落实。

4、依法执政的能力

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直接面向群众,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同,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民主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民告官”案件逐渐增多,老百姓从不知告、不会告、不敢告、不愿告,已转变为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的问题。因此,基层领导干部更要努力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5、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能力既是科学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又是更有效执政的条件。当前,随着环境和社会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基层领导干部正处在一个形势多变、突发性事件增多的时期,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事件频频发生,安全事故、自然灾害时有出现。如果缺乏较强的应变能力,就会在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当这些突发事件是重大事件时,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巨大的损失。反之,如果领导干部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就可能对出现的突发事件迅速、准确作出反应,高效地解决好问题,把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不让突发事件和复杂的的形式影响我们伟大的事业的进程。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善于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说第一句该说的话,做第一件该做的事。对于群体性事件要注意把握“易散不宜聚、以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规律,以免把本可控的局面演变为不可控的局面。

6、增强领导表达能力

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要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将主张意图准确告知下级和进行政策宣传。一是要有生动、亲和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这样素质能力的领导干部往往更受群众的尊重、喜爱和推崇,更具感召力。讲话要做到内容充实,言简意赅,中心突出,生动流畅,不说空话、废话,这样才能使群众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从而有效地抓好工作。第二,要勤于学习,善于自己动笔写作,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总结的过程,经常写作能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还能不断总结经验。

7、提高团结共事的能力

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凝聚力,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团结共事的能力。我们基层领导干部以事业为重,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体现“上下一盘棋,共唱一台戏”,虚怀若谷,顾全大局,团结一条心,本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切而工作,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就会充满活力,领导干部队伍就会充满战斗力。各级领导干部团结并有正气,就会带来好的社会风气,好的社会风气,必然会有人气,有人气才有财气。讲团结一是要心怀正气,讲有原则的团结。二是不要传播和散布谎言,不诽谤人。三是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要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四是要宽容理解别人,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8、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党在全面总结古今中外执政治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拒腐防变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增强自觉抵御腐朽思想侵蚀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古人尚知“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我们共产党的各级基层领导干部更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号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各级领导还要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终如始”。任何事情一开始就要必须考虑后果。“明者慎微“。高度重视细微和初发生的事。“君子慎其独”。即使独处无人,行为依旧谨慎不苟。

做好“三慎”是拒腐防变最有效的方法。

9、提高落实的能力

抓好落实是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关键在于抓落实。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干事业,成功在于落实,失败在于不落实。抓不抓落实是检验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试金石。

基层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着和实践者,要具备抓好落实的能力,首先要有抓落实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决心,没有勇气,就不可能做到令行禁止,错误的东西不能纠正,正确的东西不能坚持,工作必然被动,难以抓好落实。瞻前顾后,投鼠忌器,干不成大事;要有敢于碰硬的能力和勇气,不坚持原则,得过且过,不能树正气,反而会助长歪风邪气。第二,抓好落实要讲究方法,要注重可操作性,要善于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也反映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培养多谋善断的内在品质。善于想办法找出路,做到勤问、善听、精思、敏行。第三,抓落实,基层领导干部要有模范的行动。身体力行胜于空洞的说教,抓落实反映的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体现的是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问题。第四,抓好落实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朝令夕改,抓而不实,抓而不紧都是抓落实工作的大敌。

篇3: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

一、众谋———集思广益

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众谋, 体现决策民主化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保证领导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 也是让下属参政议政, 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众谋也是决策过程的思维碰撞原则。实践证明, 任何决策, 都不是在“众口一调”的求同思维中得到的, 而是在众说纷纭的思维碰撞中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凡是重大决策, 还应建立决策对抗程序, 有意寻找否定决策方案的材料, 把潜在的矛盾和可能产生的矛盾充分地开发出来, 及时纠正决策制订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定势, 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现在的社会飞速发展, 各种知识日新月异, 为保证决策的正确和适用, 要大力发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 建立全面系统的决策依据。严禁在决策形成初期, 领导搞“一言堂”, 不尊重社会发展现状, 作出有损于企业和集体利益的决策。因此, 要大力发扬集体优势, 保证决策的长期利益。

众谋的好处有:一是集思广益;二是积累的专业知识丰富;三是参与决策, 使最后的决定为大家接受;四是考虑较周详。但是通常众谋决策所需时间较长, 存在有以下弊端:一是群体压力, 由于老好人思想严重, 不敢畅所欲言, 而人云亦云;二是决策的被接受与否常取决于意见的先后, 因为多数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三是少数人操纵;四是奇策易胜。

为发扬“众谋”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领导在决策实施时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独断———博采众长

经营决策对高管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特别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有很强的战略意识。战略意识是决定经营决策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二要有很高的专业作素养。高管对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仅仅一知半解, 是很难作出高质量决策来;三要有良好的决策品格。决策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但非智力因素对决策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决策品格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它表现在许多方面, 最重要的是两点:首先是善于听取各个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人员和幕僚人员的意见。高质量的决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决策越复杂, 决策者对决策群体的依赖性就越大。高管人员不仅要有民主作风, 广泛吸收各方面建议, 同时要有主见, 善于吸纳其合理的成分, 切忌被无真知酌见的建议所左右。其次是敢于负责。敢于为决策的全部后果承担责任, 是高管人员坚强意志的重要标志。高管人员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 而是大智大勇, 它不仅表现在不计个人得失上, 更重要的表现在敢于负责上。

在决策形成的过程中, 领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领导的技巧和能力关系到决策的成败。有时在讨论会中的据理力争, 可能会伤了成员间的和气, 或最后需要一个断然的创新决策, 来收拾这种场面, 赢得所有成员的支持, 这就要求领导必须具备博采众长、迅速决断的能力。首先, 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善于知微见著, 洞察秋毫, 从市场的微小变化中预测未来, 及时决策, 寻觅商机。其次, 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业务技能和卓越的指挥协调才能。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 在某些方面应是专家, 同时还应是一个杂家, 兼容并包, 商儒合一。不仅能够制定决策, 还要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 凝聚起上上下下的智慧和力量, 携手并进, 实施决策。再次, 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世界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法则更加严格和苛刻, 因此, 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遵守游戏法则。

独断是决策的集中体现。领导者应十分重视决策的民主化, 但决策的民主化不能代替领导者个人的独断能力, 因为决策的过程不是从收集信息资料开始, 而是从决策者的独立判断力开始的。一个目标决策的过程, 要伴随着民主和独断的交替进行, 而领导者的独断力在决策中起着“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如果一个领导者, 只知道“谋之贵众”, 而不懂“断之贵独”, 就会造成下属在开展工作时各自为政, 无法形成统一的工作格局。领导者的“独断”能力, 不光表示于一种风格和作风, 而是一种胆识和求实的勇气, “断”是领导者本身的主要职能, 是领导者综合才能的突出表现, 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决定性转折和飞跃。

有的领导在知识和智慧方面、民主作风方面并无欠缺, 但在需要作出决断时, 怕担风险, 怕负责任, 犹豫不决, 以致丧失时机。这就要求领导在工作时务必端正思想, 肩负企业的使命, 从企业的利益出发, 认真履行对上和对下的责任, 全面把握事情发展的局势, 在企业的发展中切实起到力挽狂澜、独挡一面的作用, 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详虑———周密思考

详虑保证了决策的优化和可行。现代决策, 已经不是只在非此即彼、“是”与“非”之间的选择, 而是在各种方案中的优化选择。没有选择, 就没有决策。毛泽东告诫我们:“孔夫子提倡'再思', 韩愈也说过'行成于思', 那是古代的事。现代的事情, 问题很复杂, 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有些事情, 不仅“想三四回还不够”, 而且要多次反复研究、比较和综合思考, 才能作出比较恰当的反映。

求利原则, 是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现代企业管理中大力提倡全面预算管理, 省公司也提出了“用钱进盘子, 花钱凭预算”的管理思路, 当决策定下来之后, 要把各种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用数字表示出来, 详细做出可性行报告和预算方案, 认真排查各种风险因素, 找出规避风险的办法和途径。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具有较高的素质, 要瞻前顾后, 有大系统观;要居高临下, 有大局观;寓“自利”于“他利”和“共利”之中, 有大哲学观;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 有大效益观。详虑, 需要大智大勇。

做出了详细科学的决策后, 事情只成功了一半。因为, 作出决策不容易, 实施决策则更难, 所以, “力行”仍然是决策中的重要一环。

四、力行———全力以赴

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经过众谋、详虑之后的决策, 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重在力行。组织决策实施是科学决策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策一旦做出, 就要坚决执行。力行, 体现了领导者意志的坚定性。它要求领导者要有气魄和胆略, 此时的任何犹豫和动摇, 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甚至导致全局的失败。实施决策的过程中, 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 领导者要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要做好决策实施的组织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决策实施后, 领导者要加强追踪、检查和反馈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 随时作出恰当处置, 确保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当前, 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 存在许多“半截子”工程, 主管领导认为已将工作布置下去了, 主管部门也认为已经将该工作分解了, 但是, 执行的效果怎么样, 由谁由来检查?工作的结果没有回音, 我们一贯提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就是要求领导要将工作进行到底。决策的制定不但要正确、及时, 而且, 工作的进展也要严肃、认真。要切实保证自己负责的每项工作善始善终、持续改进。

当我们了解了决策艺术的基本要求后, 对照现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半截子”工程、“上推下移“、管理中的”议而不决“等现象, 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自己今后的工作实践中, 领导者要不断提高决策能力, 争取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杨怀恩.中层领导沟通艺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篇4:论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问题

关键词:领导者;决策;决策机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91-01

在我国存在众多因领导者决策失误而引发的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的案例。经济学家马寅很早就曾提出节制人口的办法,但由于领导者的轻视,使得我国现在背负着严重的人口压力,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附加问题,教育和就业等,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对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中国各地也着实存在一些投资额大、利用率低的基础设施,这不仅没有为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便利,甚至是一种消耗资源、浪费资源的行为。这些跟领导者决策失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那么将避免这些资源浪费,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一、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必要性

俗话说的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成败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一着”就是决策,可见决策的重要性。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处于核心地位,是决策活动的组织者,享有决断权。领导者,犹如领头羊,其决策关乎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领导者应该抓住重点,抓住决策的环节,提高决策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确保整个领导活动的成功。

既然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高度重视决策的科学性,尽力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危害。要做到避免决策失误就离不开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指导,经过科学的方法做出的决策就会有客观依据、符合实际情况。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就离不开群众的意愿、社会的声音。时至今日,“拍脑袋”的决策仍然存在,背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有的决策出了问题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得到纠正,等到因决策而出现大的事故,才事后补救。

二、领导者决策水平提高的阻碍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对于领导决策的集中性要求越来越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较传统领导决策时期也有显著提高,但领导者决策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的总体环境差、决策信息传递不及时;和领导者个人的綜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决断能力等。还有其他一些传统观念方面的因素。

(一)决策机制不健全,惩罚机制有漏洞。

首先,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防止决策的失误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好多领导人仍延续着传统领导决策的模式,一切事项都是领导者说了算。民主在实际意义上是不存在的。试想在这种决策体制下,领导决策怎么会做到科学性与民主性。

其次,在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分离的情况下,惩罚机制也存在缺陷。从哲学角度上看,权力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责任与权力是相伴相生的。然而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决策权力与责任却是分离的。决策成功功劳是领导者的,决策失误产生的损失,却无人承担。对决策者的惩罚只是做做表面工作,使得各个领导者没有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意识。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既损害政府在公民中的威信,也阻碍了经济、政治的正常发展,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中国梦的实现。

(二)决策的总体环境差,信息传递不及时。

决策的环境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环境,但是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不能把握宏观全局,考虑到组织的内外环境,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环境因素,因此,不能作出最平衡各方利益、最科学的决策。

决策离不开信息,对信息的掌控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现代领导者一般都是50后或者60后,他们对于信息网络的应用并不熟练,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欠缺,在决策之前可能对信息的收集也做得不到位。然而,信息是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很可能导致这一代领导人决策的失误。

(三)领导者综合素质低,决策能力差。

是决策就会产生利益分派,领导的决策倾向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再分配问题,造成不同利益派别的利益得失。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要排除各方面的因素干扰,才能做出有利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决策。

三、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

要避免决策失误可以从以下几点抓起:第一,建立起完善的权责一体制,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相应的权力就应付起因这个权力而产生的责任。这样权力和责任归结到个人,就会使拥有权力的人有责任意识不敢胡作非为。也就是责任追究机制了。第二,对决策权要辅之以权力监管机制。对于领导者决策权力,如果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政策的失误。因此,我们不仅要依法监督决策环节,还要依法监督执行环节,确保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的正确。

(二)提高领导者的宏观把握能力,完善信息收集渠道。

在现代管理中大力提倡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当决策定下来,一切风险承担都要用数字表示,并做出其可行性报告。领导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必然具备了全局观和系统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网络的存在也为信息的传递和变更提供了便利,为保证决策者能正确的使用各类信息,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系统。其中,对信息的鉴别也是对领导决策者信息综合掌控能力的考验。

(三)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要求,就要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第一,战略意识。战略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第二,专业化素养。领导者必须要熟知自身职责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知识;第三,决策品格。决策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不仅要听取利益群体的意见,也要听取不同层次部门的意见,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另外,决策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因此,总结前人决策的失误的案例,分析失误的原因也是提高决策水平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邱霈恩.领导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

[2] 胡汉卿.行政决策失误积极预防[J].中共方城县委党校,2010(2)

[3] 张志红;李旭.领导决策原则与程序[J].世纪桥,2008(9)

[4] 姜明生.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J].中州学刊,2008(7)

[5] 朱琳.浅析领导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1(9)

[6] 黄化芳;贾望伟.浅析领导者决策的影响因素[J].科学信息

[7] 曲丽伟. 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J].经济管理,2009

篇5: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__市国税局

随着国税系统人事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领导班子新老交替日趋频繁,从总体上看,新班子上任以后,领导成员精神振奋,作风深入扎实,能够大胆地开展工作。但领导的领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中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不相一致的现象。这个问题不很好地加以解决,势必会削

弱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影响国税系统改革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就领导者提高领导水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视领导工作为艺术,致力于领导才能的锻炼

所谓“善于做领导工作”即指具有高度的领导才能,善于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发挥下属员工的优点与长处,进而把自己所领导的单位或部门的优点和长处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善于领导工作的人”。

现担任一定职务的干部或新配备的各级班子成员,年富力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这是实现领导科学化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从现状来看,缺乏领导工作经验和应有的领导才能。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满足于自身的优势,不能局限于一般能力的提高。不能单凭良好的愿望和一股子热情干工作,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致力于领导才能的锻炼,这是历史赋予各级领导干部的使命。因此,提高以下四个方面的才能是迫切需要的。一是观察分析的才能。领导干部要有通观全局的胆识,善于从乱麻般的千头万绪中理出头绪,分清主次,始终牢牢把握和驾驶全局,作出科学的综合分析和决策。二是组织协调的才能。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即要作为集体的一员有效地进行工作,又要在所领导的班子中建立起同心协力搞好工作关系,善于把一班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他们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按职负责,当好自己的助手;善于发挥其他同志的长处和优势,创造一个各尽其能,人尽其用的催人奋进的环境,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三是专业技术的才能。领导干部要具备一定的税收专业知识,熟悉本职范围内的法律、法规、工作方法、程序,这样,才能保证主意出到点子上,工作干在恰当处,对自己本职范围内的业务知识一窍不通,就不能算是称职的领导。特别是税收工作业务性、政策性强,征管方式、征管技术以及税制正在不断地完善和改革,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以适应时代需要。固步自封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四是拍板决断的才能。在工作中必然会碰到大量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领导者既要善谋,更要勇于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遇事优柔寡断,拿不出主意,下面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办;对新事物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就会挫伤群众渴求搞改革的积极性;对重大问题不敢拍板,就会丧失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作为领导,必须思想敏锐、旗帜鲜明、敢于决断、大胆负责。

二、明确领导责任,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

新班子工作热情高,无可非议,但有的同志往往放弃领导者的责任。工作中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过问,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善于在关键部位、重点工作上下功夫,把好关。虽然平时工作很辛苦,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忙的团团转,但忙不到点子上,有时反而越忙头绪越乱,越忙问题越多。实践证明,如果领导事必躬亲,势必陷入事务,失去领导者的责任,起到一般工作人员的作用。

要保证领导真正做领导工作,首先要明确领导者的责任。毛泽东主席讲过,领导者的责任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领导的主要责任是调查研究作出正确决策;努力培养和正确使用干部;检查下面对自己决策的执行情况;传播信息,总结经验,想大局,议大事,抓中心,不能什么都想抓,什么都去抓,让精力和时间作不必要的消耗。二是不要事无巨细不分主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地干预一些事务的细枝末节,必然影响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深思熟虑和决策。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分清工作的主次和缓急,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各类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那么,哪些是主要矛盾呢?从国税工作来看,坚持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具体的讲,依法治税,服务经济,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是中心环节;干部是决定因素,从严治队,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是重点等等。三是在关键部位上下功夫,把好关。落实税收任务,重点税源监控分析,各项改革方案的实施,干部使用调配等重大工作时,就是要领导亲临,周密计划安排,考虑越周到,工作越细致越好。在关键部位大而化之,在细小工作上忙忙碌碌,那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也就是说抓要抓到关键处,细要细到点子上。

三、树立全局观念,学会用十个指头弹琴

当前有的领导缺乏全局观念,过份强调分管工作的重要性,分工分了家;有的工作顾此失彼,抓了重点,丢掉一般;有的习惯自己说了算,很少和班子其他成员通气,自以为是,争核心,比高低。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领导成员要树立全局观念,既强调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不能分工分家,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看的过重。主要领导要当好“总调度”,对国税每一个时期干哪些工作,先干什么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对重大问题或棘手难办的事象医院开早会那样进行“会诊”。副职要甘当绿叶,找准位置,当好配角,服从第一把手的直接领导。其次,领导成员要常通气,防止

政出多门,敲锣卖糖,各干各行,造成系统工作的忙乱和不协调。当前班子中经常出现误会,产生矛盾,影响团结的根本原因就是通气不够,对通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不少干部任职时间不长,缺乏民主作风,不善于通气。领导要经常分析形势,互通情报,交流情况,工作中遇到矛盾,及时调整,不能给下属出难题。

四、增强时效观念,注重工作实效

时间观念差,工作效率低,是目前领导工作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做到“三个转变”。

一是把用会议指导工作转到加强面对面领导上来。现在很多领导布置工作,习惯于开会下文,“人海会”、“马拉松会”不少,文件像雪片一样一个接一个,不注重实效。特别是单位主管,一天接到四、五个会议通知也是常有的事,不是泡在“会议”里,就是钻在“文堆”里,哪有时间给下面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提倡“会议十不”:不开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没有明确议题的会;不开没有准备的会;不要无关人员参加;不作离题发言;不作重复发言;不搞疲劳战术;不把小会开成大会;不把短会开成长会;不要议而不决。要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县市局一级领导,还是要提倡实行面对面领导,到现场办公指导,当面解决问题。

二是从拖拖拉拉、畏首畏尾转到雷厉风行,大胆负责上来,在一些领导中,下级请示的问题,不是考虑考虑,就是研究研究;牵涉到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互扯皮、推诿,象踢皮球;在下面发现的问题,不是往上背,就是向下卸;对于棘手难办的问题,不敢正视,一拖再拖;交待任务,讨价还价,不能保质保量,这种不讲效率的状况不改变,就不会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在议问题、办事情、做工作、搞改革,都应当讲时间、讲效率,要简化办事程序,能个人决断的事,不要找一班人研究;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解决的问题,不要上推下卸,要敢于拍板,勇于承担责任。

三是把图形式,装门面转到求真务实上来。在基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发现,一个分局(科)登记统计本多的惊人,最多的40多本,最小的也有20多本,名目繁多,种类雷同,既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也牵涉基层干部精力,逼着下面造假,带坏了基层的作风。因此,领导和机关给下边订指标,提要求,责任制考核等,要把着眼点放在一切有利于国税系统全面建设上,要看基层是否行的通,有没有实用价值。提不切实际的要求,搞无效劳动,不仅会增加下级的压力和负担,还会助长说假话,报喜不报忧的浮夸作风,损坏领导的声誉,影响队伍建设。国税机关搞改革,就应当从这里改起,把思想搞端正,把作风搞对头,坚决克服只求对上负责,不求对下负责的主观主义作风。

五、严格按职责职权办事,充分发挥各层次的作用

国税系统的工作如同一部机器,只有把每个部件的作用都充分发挥起来,才能保证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转。但现在有的领导却做不到这一点。具体表现在:①统得太死。不仅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机关没有自主权,基层没有主动权,什么问题都要党组研究决定,大事小事都要主官点头才能算数;②管的太细。有的领导喜欢一竿子插到底,撇开机关,越过科所,用召开全体干部大会或股所以上干部大会布置工作任务。过去讲,上下一般粗不好,现在看,上下一般细也不好,有时上面想的、讲的、做的比下面还细。这也是不科学的;③干涉太多。领导干部一人一把号,有时一天几个调,工作经常变动,弄得基层无所适从。所以,在工作中形成了领导对下面管的越细,下面就越是依赖领导,缺乏创造性,工作就越被动,领导对下面越是不放心,越被统死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强化职级管理意识,一级抓一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职责职权办事,充分发挥各层次的作用。

现在国税工作实行的是党组(或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党组不要包揽主管的职权,主管要发挥副职的作用。要坚持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原则,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后分头组织实施。正职要充分支持、认真检查督促副职做好分管工作;副职要积极主动、大胆负责地开展工作。坚决克服科室遇事往领导推,副职遇事往正职推,主管遇事向党组推的现象。

一是领导不要包揽机关科室的职权,注意发挥机关科室的职能作用。机关科室是党组领导的办事机构,不仅担负着向领导提建议、当参谋的“智囊团”作用,而且还担负着执行党组、领导决策、指令的任务。用好机关科室可以使领导的耳聪目明,工作得心应手。用好机关必须加强机关建设,把德才兼备、作风勤勉,有一定处理问题和总结经验能力的同志选配到机关来;注意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机关,使他们能对税收的中心工作进行科学预测,向领导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可供选择的具体实施方案;能在领导遇到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时,帮助出点子、想办法。

二是不干预基层的工作,提倡尊重基层的主动权。尊重基层的主动权,就要减少上层活动,让基层把主要精力用到抓具体工作上,要科学安排工作,对全年工作长计划短安排,计划制订后不要随意变动;交任务,订指标从实际出发,对临时性工作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地交给基层,不能层层加码;基层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由基层自己定。另外,领导下基层解决问题是对的,但不能喧宾夺主。如果事无巨细都由领导直接抓具体工作,就会削弱中层领导的威信和作用,这样也会挫伤下面的积极性。如果把机关和基层这两个层次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了,起码说,这个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领导水平。

篇6: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四)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以下各项在相同条件记得最多的是()。

A.诗歌 B.散文 C.一般讲话 D.无序数字

2.“列宁在演讲最后说:摆在我们无产阶级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胜利,一条是死亡。死亡不属于无产阶级!”这种演讲结尾方式属于()。

A.哲理型 B.制造悬念 C.选择型 D.欢呼型

3.根据人名联想法,“唐晓薇:长得甜甜的,微微一笑。”属于()。

A.谐音法

B.编码联想法

C.把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连结起来 D.省略法

4.“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了,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种记忆方法属于()

A.谐音法 B.数字联想法 C.形象记忆法 D.组合记忆法

5.根据模块记忆法,甬温铁路事件中,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开发布会应该慎讲()。

A.事实 B.立场 C.观点 D.原因

6.“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种开头模式属于()。

A.发问型 B.开门见山 C.制造悬念 D.讲故事

二、多选(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1.温家宝汇报法为:十分钟的演讲()

A.三分钟介绍情况

B.五分钟介绍情况 C.五分钟提出问题 D.两分钟提出问题

2.本讲提到,脱稿演讲的四大步骤是()。

A.对家 B.画圈 C.磨尖 D.开花

3.李兴国教授提到,即兴演讲的要求为()。

A.事前略想 B.有的放矢 C.紧扣主题 D.言简意赅

三、判断(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李兴国教授提到脱稿演讲的六条标准为:信雅达,准鲜活。

正确 错误

2.本讲提到,游击战的特点是:敌进我退,敌驻我绕,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御敌于国门之外。

正确 错误

3.连环记忆法要求将看、听、写、左脑、右脑、行为记忆联系在一起。

正确

错误

4.“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出现这种雷人语言的关键在于基本功出了问题。

正确 错误

5.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法,人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

正确 错误

6.“战士只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是毛主席的诗词。

篇7:增强创新意识提高领导水平

一、增强创新意识是新形势、新

任务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创新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以前有许多体制、机制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已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坚定不移的发展趋势。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能探索不断发展事物的本质所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客观真理,也是我们20多年来用实践检验出来的唯一真理。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如果不能创造性的客观的对待发展的一切,还死搬硬套、因循守旧、教条主义,那么,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必将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需要,也必将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因此,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努力进取,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紧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把培养创新意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工作自觉性和工作责任感,大胆开展工作,开拓奋进,积极创新,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多想新点子,创出新路子,克服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思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付予的重任,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它与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精神境界直接相联系。没有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缺乏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实践。领导干部是否具备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衡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的一把重要的尺子,也是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创新应当成为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

首先,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如果不加强对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学习,工作中就没有发言权。领导干部要进行有效创新,首先要加强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视野不断开阔,经验不断丰富。知识越丰富,越能善于发现新问题,越能有效地选择工作中适合创新的角度,提出精辟的见解,越能容易进行广泛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也才能在当今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大潮中不断增强自身创新意识,提高自身领导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掌握党的基础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掌握科学领导和法律﹑综合文化知识,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的思想意识,充分体现服务的超前性、主动性,努力为加快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其次,端正学风是进行创新的必由之路。学风不正,唯书、唯上而不唯实,把理论当作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就窒息了理论的生命力,扼杀了创新、创造的灵魂。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说到底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要立足工作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使理论与实践、知与行水乳交融、高度统一,从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

第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进行创新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工作中才能有所创新,取得工作中常规性的突破。

三、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领导水平

创新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抓好每一件具体工作,使之高效的完成,使每一项任务科学地落到实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四种意识”:

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活动。所以说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只有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有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愿望,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出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时时事事处处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勇于探索研究遇到的新问题、新事物,寻找解决问题最新方法、新途径。

其次,要增强敬业意识。敬业是创新的原动力。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人类历史上记载着很多科学家兢兢业业、至死方休的攻坚精神。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离开持之以恒的劳动,没有敬业精神的灌注,没有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财富从何而来?不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民族,敬业的人越多,敬业精神越强,这个时代进步就越快,这个民族发展就越迅速。

第三,要增强奉献意识。奉献是创新的要件。要不断增强奉献意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要认识岗位之重要,珍惜岗位之不易,以强烈的奉献精神,安心定志,躬身做事,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地工作;对领导集体形成的决定,坚定不移地去贯彻执行。对分管范围内的工作,自觉主动地安排部署,狠抓落实,做到事事讲质量,项项能落实,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到不计个人得失荣辱,默默奉献,鞠躬尽瘁,创造性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四,要增强团结意识。团结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团结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良好环境,可以有一个适合创新的平台,可以给予创新有足够的思想、物质来源。要树立团结意识、配合意识和协作意识。同志间开诚布公、平等相处、谦和冷静、互尊互谅;工作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取长补短、拾遗补缺;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努力营造团结融洽、心情舒畅、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环境。

篇8: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问题研究

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导向作用

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十六大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央企领导人员管理工作, 制定出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规定。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以来, 按照中央要求和现实需要, 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各企业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 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定《管理规定》, 及时将这些做法和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 对于推进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 全面提高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水平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也将对各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管理规定》是经过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的。

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各地各有关单位和各中央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实践中, 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特点, 干部考评与业绩考核“双轨运行”, 考核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考核评价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 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因此, 出台《考评办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引导企业注重提升“软实力”

制定《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中央企业实际出发, 着眼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设“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 以完善领导体制、健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 规范程序, 明确要求, 建立制度,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保证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研究起草《管理规定》过程中, 我们按照“反映现实、大胆创新、留有余地、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 力求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管理规定》始终贯穿了这一原则。同时, 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 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 把组织选拔与竞争选聘结合起来, 使《管理规定》符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管理规定》注重把近年来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 加以归纳、总结和完善, 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党政干部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以及国外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好的做法, 积极探索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三是坚持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主要环节从内容、程序到方式方法, 都尽可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对尚处于探索中的一些做法, 从原则上提出要求, 为今后的实践和改革留有空间。

在制定《考评办法》过程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树立导向、改革创新、体现特点、简便易行”的总体思路, 强调以业绩为基础, 全面考评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能力素质、履职行为和履职结果, 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班子团结、企业党建、科学管理等“软实力”提升, 与现行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互为补充, 形成了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考评方式上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开放式考评, 实现了考评制度的创新突破。

提出公开招聘、任期制等新举措

《管理规定》分为9章共66条。第一章总则, 主要明确了制定文件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二章资格条件, 规定了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和资格;第三章职数和任期, 主要对中央企业董事会、经理班子、党委 (党组) 班子的职数以及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等作出了规定;第四章到第八章, 主要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职业发展、退出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作出规定;第九章附则, 明确了参照执行的范围, 以及《管理规定》的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等。

《考评办法》分为5章共35条。第一章总则, 主要明确了制定办法的目的、原则、主要方法, 并对考评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综合考核评价内容, 对考评内容、指标和要点作了具体说明;第三章综合考核评价方式, 确定了考核评价的组织实施方式和具体程序;第四章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及运用, 提出了考评结果的确定方法、标准和奖惩措施;第五章附则, 主要明确了参照执行的范围, 以及《办法》的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等。

这两个文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规定》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融入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资格条件、考核评价、问责之中。《考评办法》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等科学发展内容作为考核要点及标准, 增加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核指标或要点, 引导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管理规定》积极吸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改革的新成果, 提出了公开招聘、任期制、任期考核、多维度测评等多项新举措。《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 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 形成了多维度的立体评价, 探索建立了综合考核评价的量化评分体系, 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评有机结合。三是体现了中央企业特点。《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原则、资格条件、职数、任期、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职业发展、退出等方面都赋予了有别于党政干部管理的鲜明企业特点。《考评办法》突出业绩导向, 在考评内容中赋予业绩50%的权重, 将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和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直接运用到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评中。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一是进一步扩大职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管理规定》要求, 在本企业内部选拔领导人员应当经过民主推荐, 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民主推荐情况, 实行差额考察制度、任前公示制度、职工代表对领导人员的民主评议制度, 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要接受职工民主监督。《考评办法》强调, 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规定职代会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并赋予较高的权重;未成立职代会的, 参加企业内部民主测评的职工代表比例不小于10%。二是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 把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方式。去年, 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总经理, 实现了中央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突破。《管理规定》明确提出, 对经理班子成员的选拔应逐步加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力度。三是全方位开展民主测评, 在更大范围听取群众意见。《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 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 建立了由企业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职工代表、上级管理部门、监事会共同参与的多维度测评, 并结合个别谈话、听取意见、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 综合运用多维度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真正实现负责人“能上能下”

目前在一些企业, 确实存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上来后, 除了到达退休年龄或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等情况, 才能“下”来, 否则, 即使工作平庸, 业绩平平也不会“下”来。为解决这个问题, 《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作了如下规定:一是实行任期制。《管理规定》对董事、总经理、党委的任期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将考核评价与任免、奖惩挂钩。三是健全退出机制。《管理规定》提出, 完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免职 (解聘) 、辞职、退休制度, 并规定了免职 (解聘) 的五种情形和应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的三种情形, 明确了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四种辞职形式。同时规定“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达到任职年龄界限、不再担任企业领导职务的, 其在下属企业所兼任的其他职务也应当一并免除”。上述规定有助于建立企业领导人员的正常退出机制, 真正实现领导人员的“能上能下”。

职务消费接受职工监督

中央高度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管理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 目前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已经形成了以业绩考核为基础, 薪酬水平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 《管理规定》作出了以下规定:一是严格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二是明确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方案审核、批复的程序。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方案所列收入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 不得在兼职单位领取薪酬、奖金等任何报酬。三是按照依法合规、从严从俭和公开透明的原则, 建立健全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差旅、考察培训等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消费项目, 应当明确标准, 制订预算方案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核、批复后实施, 年终将情况报国务院国资委, 并接受职工民主监督。

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上一篇:对人生感悟的唯美句子下一篇:经济困难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