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

2024-04-30

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精选6篇)

篇1: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

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水平

摘要: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事,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水平,用“好”干部和用“好干部”,不仅可以让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领导职能,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一些“潜规则”,而且还可以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本文从选人用人应重视德才兼备、重视年轻干部、重视制度选人、重视环境用人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领导干部提高选人用人水平稍有启示。

关键词:领导干部;选人用人;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Leader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CHEN Jing

(Daxinganling prefectural Party Department of Party Daxinganling 165000,China)

Abstract: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leading cadres is a major event related to national prosperity, 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arty building, its importance cannot be ignored.It is not only allow better performance of leading cadres in leadership functions, and treatment some “hidden rules” on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image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improve the party-cadre, b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Leader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by good using of cadres and using “good” cadres and the use of “cadre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from thi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attention to young cadres, attention to system selection,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employment, and it would like to have a little inspiration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Leader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Key Words: The Leader;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一直以来,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是关系到事业成败、国家兴衰的大事,坚持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2009年9月18日,我们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用一部分内容从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所要遵循的基本规章。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高度重视。1 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水平的重要性

1.1 可以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能

一直以来,选人用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能,它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效。

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把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概括为两点:“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这里的“用干部”指的就是要合理的选用人才。由此可见,选人用人在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时的重要性。

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水平对我们大兴安岭的发展同样重要,大兴安岭地委书记李海涛同志把人才作为制约我区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对于大兴安岭地区来讲,从09年黑龙江省委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规划,到现在地委行署的 “五大功能区” 建设和“十大工程”的推进,这些都为我们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描绘了路径。我们地区的领导干部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培养选拔出优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1.2 可以预防、治理选人用人上的“潜规则”

现在,在我们党内,存在着一些选人用人的“潜规则”,如论资排辈、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任人唯上等,这些“潜规则”,如果没有得到遏止,别人很快就会效仿之。有一些很优秀的领导干部,还有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很出色的人才,长期得不到提拔,但看到与他们条件差不多的人因为拉关系提拔起来,便主动地去适应“潜规则”的需要去拉关系,长此以往,领导干部用人不看德才,看关系;领导干部不想做事,想跑路,这些不正风气一旦形成气候,势必会损害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损害我们党的事业。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水平可以很好地预防这些“潜规则”,使我们党的根基更加稳固。

1.3 可以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过程公正不公正,选拔的干部优秀不优秀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

近几年,在一些部门,由于领导干部用人不当而引起的党群矛盾时有发生。在2009年第三季度,中央电视台评价领导干部最差的能力表现最差的两个事件,第一是上海“孙中界”钓鱼执法事件,二是河南新密农民“开胸验肺”事件,一时间,各大媒体、社会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质疑声不断。最近发生的选人用人腐败案件,还有 “卖官书记”、“五毒书记”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反过来,如果我们党选一些好干部,选好一些干部,那么就会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使党群干群鱼水关系进一步加强,如河南省县委书记焦裕禄,时至今日仍被全国人民群众敬仰。他的副手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去世后,被兰考人民立了40多个颂扬的碑,这些党和百姓的好干部为我们党和政府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加深了党群之间的鱼水情。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水平的建议

2.1 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我们党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人才“德”的素养。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与亲属的谈话时就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强,国将不国。”这里的礼义廉耻,指的就是德。在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为在现实中,德与才是干部素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终究要败坏党的事业。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据统计,在2009年下马的15个高官都是男性,而且都有情妇,都有经济问题,所以说,当前坚持德才兼备、突出以德为先,抓住了现在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

德如何考查呢?一个人有德没德,从外表是看不来的,所以要有考查的标准。在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我们党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了干部德的评价标准,介绍了德的涵义和考核德的四个途径,即德的涵义包括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考核德的四个途径包括履行岗位职责;危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这些标准为我们党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了依据。

2.2 由“伯乐相马”转为“制度相马”

从古至今,选拔识别人才都是以领导干部的主观判断为主,缺乏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唐代文人韩愈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也。”这是典型的“伯乐相马”型选拔人才的方法,这容易导致干部“带病提拔”问题,影响我们党选人用人的公正。

由“伯乐相马”转为“制度相马”可以从以下几步着手:

一是建立相关的制度。邓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我们要建立相关的选人制度,十七届四中全会,阐释了一些制度,如提名制度、公选制度、考核制度、选举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为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制度的执行。(1)要把制度区分清楚,把人才考察与选拔的一部分权力交给制度,宏观上,比如制定干部的政策等交给党;微观操作上,比如政治忠诚审查,有些很重要领导职位的廉政审查等这些具体的决定交给制度。(2)加强对选拔制度执行的监督。首先,把选人用人的过程完全透明,让它符合“金鱼缸法则”。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过程就是缸内的金鱼,金鱼缸则是网络媒介等一切可以公开的渠道。只有选人用人有了透明度,才会被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使选人用人达到公平公正。其次,我们要自始至终的跟踪监督,不仅要看选人的程序、制度执行了没有,还要看程序制度是怎样执行的,重点监督“走程序”背后有没有人搞“暗箱操作”。最后,要加强各方力量的监督,把群众、社会、监督机构有机的统一起来,把新闻媒体、网络等等都要很好的运用引导起来。(3)要加大追究选拔腐败相关责任人的力度。现在的一些

选人用人腐败案例,最后的处理结果都是取消此次的选拔结果,却并没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相关部门查了之后如果不是特别重大的案件,便会不了了之,这让一些领导干部存了侥幸心理,降低了他们选拔腐败的成本,所以我们要建立选人用人的责任追究制度。2010年4月,中组部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针对各种选拔时出现的不良情况,分别进行了责任追究,增大了有些领导干部的腐败成本。

2.3 选拔年轻干部 加强基层锻炼

选拔培养年轻的干部是人才更新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组织中人才的不断老化,需要年轻人才补充进来,完成新老交替。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培养提拔了许多年轻的高职位的领导干部。在2009年,云南省曾一次性招录38名年轻的厅级干部。2010年5月,北京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1164名,获得面试资格的人平均年龄为35.8岁,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省市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方面的力度都是很大的。

那么,怎样培养出年轻的优秀干部呢?一是重点加强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党性教育,如政治忠诚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优良作风教育等等。就像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3月30日出席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要“引导他们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常修为政之德,积小德养大德„„要引导年轻干部树立良好作风,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正确对待组织、群众和自己。”二是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重点让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中央十分重视基层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已经成为引领干部成长、促使干事创业的新导向。十七届四中全曾指出:“要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2011年2月中央要求,中央和省级机关公务员明年起不招应届生,继续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力度。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的培养与重视。

2.4 创造人才环境 培养创新人才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吸引的办法”,培养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领导干部在用人问题上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如何正确选人用人,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即创造一个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一个有利于优化人才的学习环境,使人才有真正用武之地,有受到重视的感觉,真正做到“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竭尽全力的培养引进各类人才。人才的类型有很多,比如说创新型人才。2010年的6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作出明确要求,在第一部分讲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并提出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这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依据。2010年1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再次强调:“把那些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为换届用人“树立了导向”,说白了,就是要重用一批开拓创新的干部。我们是墨守成规,还是突破陈规,这不仅仅是一个有没有勇气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没有才气的问题。考察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既要靠常规工作来体现,也要通过创新创业来检验。考察干部的业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其有什么亮点。亮点就是闪光点,是创新点。大兴安岭地委书记李海涛讲“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旧思维、老教条,主动抢抓机遇的意识不浓、积极应对挑战的办法还不多,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型发展需要”。不可否认,有些干部在工作中为求稳不愿动脑筋,怕风险,只走自己走过的路,走别人走过的路,其实大家知道,成功是不能复制的,所以说,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缺乏创新的意识,其所在部门的工作或者地区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那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靠引进,二靠培养。但由于创新人才少,大家都争他,因而引进的成本很高,所以,我们首要的办法就是培养,而培养的关键在于环境。领导干部的创新工作有多大,取决于和他们相适应的环境对于创新的保护、鼓励和促进。一是保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保护是要允许他们探索、允许他们失败和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要创新就有可能失败,因此对开拓创新的干部不能太过求全,要允许他们在创新中犯错误。二是鼓励。鼓励就是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环境允许了,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追求创新的开拓创新

新局面。三是促进。所谓促进就是促进他们的学习。人的创新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先天遗传素质,但主要的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学习即使有创新能力的人也会逐渐变成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要保证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就要为他们提供条件,比如给他们提供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出国考察、社会调研、基层锻炼的机会等等。对于我们大兴安岭地区来说,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通过适当的政策鼓励、引导和保护领导干部的创新,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地区的政治经济取得较大较快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繁华似锦的景象。

篇2: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

——石阡县开展党建工作专题调研的实践与探索

河坝场乡组织委员 雷晓鹏

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这不仅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做好整个干部人事工作指明了方向。7月26日—27日,结合我乡工作实际,通过个别采访、交心谈心、征求意见等不同形式,对全乡股级以上干部、村两委负责人、离退休干部代表、驻村干部代表开展调研,就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践与探索

(一)‚公推票决‛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任免决策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乡科级领导职位实行公开推荐,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公推票决‛制选拔任用干部,是在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框架内,综合吸收了当前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种探索。一是实现了提名的民主化,解决了少数人初始提名的弊端。‚公推票决‛制,把干部选拔任用人选提名权交给了广大干部职工,让干部选拔任用从提名阶段开始就臵于阳光之下,公开透明,使更多的人获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更多的人来当‚伯乐‛,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最充分地收集大多数人了解掌握的信息,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志,从源头上把好选人关,避免用人失察失误,增强了干部选拔机制的客观性、公正性,把群众公认、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发了干部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公推票决‛过程中,要旗臶鲜明地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选人用人标准,向全社会展现了重视真才实学、尊重民意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了重能力、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公推票决‛制的实施,给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进一步倡导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和‚老黄牛‛精神,增强了干部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使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公推票决‛过程中,要经过组织推荐、民主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广泛推荐,使符合条件的干部人人都有推荐和被推荐的权利,扩大推荐范围,为选好人用准人拓宽了视野、增添了空间,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四是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效避免干部‚带病提拔‛。采用‚公推票决‛的办法选人用人,干部拟任人选须经过组织推荐、群众打分、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环节的层层严格把关,最后才递交上级组织部门研究票决,较好地堵住封官许愿的口子,杜绝找关系走后门、跑官要官等不良风气,有效避免干部‚带病提拔‛和‚突击提拔‛,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用原则,创新公正、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的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村‚两委‛班子成员,扎实抓好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2013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按照“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民主测评、党员直选、公开承诺”六个环节推选产生村党组织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和委员,改变过去党委提名,党员选举,党内分工的做法。通过推行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和‚海选‛工作,村干部的年龄、知识、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源头”上加强了村干队伍建设,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有利于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群众广泛参与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的推荐选举,众多的民心,广泛的民意更能把德才兼备、致富能力强、个人威信高、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群众推选进村级领导班子,提高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同时,通过实施“两选联动”,达到了村党组织委员选举与村委会选举的协调一致,相互统一,便于实现“两委”交叉任职和书记主任“一肩挑”,有效地解决了村级“两委”两张皮问题,增进团结,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二是有利于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通过“公推直选”有效地导入了村民选举制度机制,扩大了党内民主,使广大群众对村党组织委员会成员提名、推荐拥有发言权,为党组织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取得群众信任资源的渠道,增强村干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从而巩固和维护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合法性,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河坝场乡坪中村原支书刘榜安通过“公推直选”再一次当选支书后说:‚通过‘公推直选’了解到群众对我非常信任,使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今后的工作干劲更足了。‛三是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村级“两委”班子由党员群众推选产生,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按照竞选时的承诺和任期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普兴村安康当选村支书后激动地表示:‚我决不辜负党员群众的厚望,力争在三年任职时间内,做完我该做的工作,与中国梦一道实现普兴村的‚梦谣‛。四是有利于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走好群众路线。“公推直选”出来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来自于群众,植根于群众,群众观念明显增强,宗旨观念更加牢固,能够自觉地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主动改进工作作风,尊重农民,爱护农民,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使党组织真正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河坝场乡金岩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后,立即兑现竞选时的承诺,组织修建好了通村硬化公路建设,动员群众发展烤烟基地250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村风文明,村民团结的浓厚氛围,倍受群众拥护。

二、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主要问题

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问题,主要还是干部选拔任用‚不公、不信、度不够‛的问题。所谓‚不公‛,就是选人用人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不信‛,就是群众不信任、干部没信心、党委政府没信誉;‚度不够‛,就是信息公开程度不够、选拔政策了解程度不够、干部群众参与程度不够、社会各界认可程度不够。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人用人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广大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信息公开需求是全方位的,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干部群众对于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需求既有职位空缺情况,又有初始提名、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考核情况,还有干部实绩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干部工作的封闭性、神秘性仍然存在,从调研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公开的范围不广。许多党员和群众对拟任干部的基本情况、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运行情况及政策要求缺乏了解,掌握的信息少,存在‚有限人知情,知情内容有限‛的情况。二是公开的内容不多。一次干部选拔任用的完整过程历经多个环节,其中公开的往往不多,很多时候仅仅限于初步考察人选、重点考察对象和任前公示三个环节,但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是谈推、票推结果的现场公示、确定初步人选、重点考察对象的要求与依据,是得票多者或是需要具备其他什么条件才能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组织的酝酿和决策等环节基本上是封闭的,影响了干部群众对组织考察干部的公信度。三是公开的渠道单一。干部工作经常公开、定期公开的制度还没有有效建立,除了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方式,普通群众了解干部工作的渠道不多。

(二)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干部工作制度,但是制度还不够完善,缺少配套措施,不能做到以制度的完整性来保证选人的科学性。如初始提名由谁提名、在什么范围提名、如何落实提名责任等要求不明确;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公示制、票决制的范围和方式亟待改进;选举制度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存在尊重选举人意志不够的问题;由于缺乏岗位职责规范和任期目标,对不同类型干部实绩的考核没有明确标准,是否称职、胜任,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导致干部正常退出缺乏评定标准,使许多相形见绌的干部甚至是群众公认度不高、反映较差的干部因缺乏手段难以调整下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缺乏科学界定,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缺乏制度保证;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虽有要求,但执行宽严不一等等。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设计的不完善、不配套,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的地方或部门,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仍然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将考察对象的条件设臵限制,实现考察人选的‚对号入座‛,其他选任过程就是把‚个别人‛的意见程序化、合法化,严重影响了干部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民主推荐,就是按‚个别人‛的引导选出‚意中人‛;所谓考察,就是按‚个别人‛的意愿用票决的方式推出‚内定人‛;在一些地方或单位主要领导搞‚一言堂‛,首先提出某某同志如何优秀,值得锻炼,其他成员风大随风、风大随雨的自保心理严重,导致‚民意失灵‛。加之,干部退出机制和纠错机制不健全,导致出口不畅通、能上不能下,纠错不及时、拨乱不到位,从而了降低了公信度。

(三)选人用人程序不够规范。程序是实现民主和监督的必要载体,是规范用人行为的基本依据。没有严密的程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就失去了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但在实践中,不按程序行事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图省事,对一些必要程序没有执行到位,甚至不执行,造成程序缺位;有的颠倒程序,转移群众视线,造成程序错位;有的搞个人内定,协调在前,过程在后,造成程序越位。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干部工作的保密性,使干部工作陷入了神秘化的误区,不少群众对干部工作缺乏了解,甚至造成误解。在选拔形式上,由于有限竞争、公开选拔没有形成常态化。而常规形式选拔干部中群众‚知情权‛往往落实不够,导致干部工作信息不对称,影响群众参与热情;有的即使采取民主方式,质量也不高。在民主推荐环节,有的虽然邀请了一定层次的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参加,但由于对被推荐和测评对象、推荐职位缺乏深入了解,造成随意投票和盲目投票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不公开、不透明、考察结果不适度反馈,被群众视为假民主。以上种种程序上不规范和民主质量不高的现象,影响人们对选人用人的客观评价。

(四)选人用人监督不够到位。原中组部长李源潮同志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指出:‚把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选人用人上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根本问题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监督不够到位。一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科学机制尚未健全。有一些制度过于原则化和笼统化,缺乏操作性;有的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奖惩措施跟不上。二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主要环节的监督尚未取得预期成效。比如,民主推荐缺乏有效的监督,按主要领导的意志办事的问题时有发生。考察考核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监督难以到位。特别是初始提名,更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三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难以追究。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很难区分,责任主体究竟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对不履行责任应给予什么处理等,没有明确具体的依据。

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着力探索解决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性问题和干部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努力在选人用人上实现组织认定和群众认可的统一,不断提高党员群众对党组织选人用人的信任程度和对被选拔任用干部的公认程度。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规范初始提名、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任用决策等环节的工作,积极推行‚公推票决‛、‚公推直选‛、‚公开竞争‛等选人用人制度,公道正派地选人,选公道正派的人,不断增强干部选拔工作的公信度。

二要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重点,拓宽组织工作与社会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加大对选人用人工作原则、政策和程序的宣传力度,推进选人用人的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落实好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对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三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逐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精心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将政绩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工作中去,与干部谈话、激励、诫勉、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等制度相衔接,真正建立起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在干部政绩考核时,尤其是对单位‚一把手‛应规定任期目标,被考察的对象必须向上级党组织作出承诺,任期目标要按进行细化,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一把手‛,在次年年初前给予降职至原级别,打破领导干部上任混日子图名谋利和能上不能下的消极怠慢思想,形成凭政绩用干部、有为才有位的良好氛围。四要进一步抓好干部监督工作。防止和杜绝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切实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上级有关规定办事,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积极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抵住说情风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弘扬正气,严肃干部工作纪律,从而有效地防止干部选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篇3: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近年来, 各级党委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进行了探索, 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距离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干部选拔任作工作中, 扩大干部群众的“四权”力度还不够, 在干部推荐、考察过程中有部分干部群众对考察工作不够信任, 不愿意反映出干部的真实情况。二是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够细化完善, 干部考察标准和方法还比较单一。当前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 德、能、勤、绩、廉诸要素的量化性不强, 存在实际操作困难。三是在干部监督范围、途径、手段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干部监督的手段比较单一, 往往只局限于发文件、查档案, 在查处中只能通过谈话、查阅资料获取证据。主动介入和事前预防性监督少, 绝大多数是事后的矫正性监督。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其实质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在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又执行群众满意标准, 落实好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

用人导向, 事关党的形象, 事关党的事业成败, 事关民心向背。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不吃亏”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一是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有不少干部只注重跑官要官, 忽略了老实做人的重要原则。这种人只做抛头露面的表面文章, 不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干实事, 只注重讨领导欢心, 不注重工作实效, 揽功有余, 承担责任不足。常常在领导面前说假话、汇假报、表假功, 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完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切以私利为中心, 这种人会给党和群众带来严重的后果。绝不可重用。二是要“不让能干事的人吃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的首创, 是无经验可借鉴的伟大创举, 我们党的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因此, 我们要把能否干事作为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些只说空话而不干实事的人不能用, 那些方法不对干不好事的人不能用, 那些思路不清不会干事的人不能用。只有那些能干事、会干事、肯干事的人才能用, 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三是要“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至少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第一, 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 既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更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既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更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第二, 要具备科学决策的素质。最大的工作失误是决策失误, 决策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决策水平低的领导会带来无穷后患。第三, 要具备执行决策的科学方法。那些蛮干的方法会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第四, 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第五, 要具备综合协调素质。这是社会和谐发展重要保证。一定要把综合素质高的的人选拔到党的领导岗位上来。

二、要立足源头,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提名推荐制度

提名推荐是选人用人的有效途径, 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提名推荐工作。一是要建立署名推荐制度。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向组织部门推荐干部人选, 都要将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与本人的关系、推荐的职务、德才表现及主要优缺点、推荐理由等, 负责任地写出署名推荐, 这样, 可以充分体现我们党的责任意识、公正公平意识, 使人事推荐工作产生实效。二是要建立结果分析制度。即对推荐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既要看票数, 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 对于推荐票相对集中的都列入差额考察对象, 通过考察进行比较鉴别, 好中选优。因为只注重得票高的干部, 往往会让正直能干, 以工作为重而忽略人际关系协调的人吃亏。三是要建立结果通报制度。将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直观地反映民主推荐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运用情况。四是要改革完善干部提名制度。进~步明确组织部门作为干部提名的主体, 着力从制度上对现行的干部初始提名方式进行改革, 努力使传统的单一的组织提名 (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提名) 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初始提名格局。

三、要突出重点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考察制度。在干部考察工作中, 要建立考察预告、差额考察制度, 根据实绩剖析干部, 对考察对象开展实绩分析, 掌握基本职工作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凭实绩论英雄, 由群众定优劣”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要通过完善民意运用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从机制上为干部选任工作实现选准用好目标提供有力保障。要坚决克服重显绩, 轻潜绩的干部考察倾向, 既要注重符合科学发展的显绩, 又要注重有益长远发展的潜绩。既要考察政绩, 又要考察德绩, 既要考察八小时以内, 又要考察八小时以外, 做到全面考察, 科学评价。

四、要把握关键,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决策制度

一是要规范票决制度。党政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都要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投票表决之前, 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要先进行答辩或述职, 让表决人员对表决对象充分了解, 提高表决质量。二是要规范任前公示制度, 要延长公示时间, 扩大公示范围, 拓展公示渠道, 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要规范试用期制度。要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时间, 试用期满的要由组织部门采用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考察考核。

五、要着眼长远

篇4: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

关键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

为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和上级关于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要求,各级各部门通过多种举措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坚持正确的干部选拔任用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会蔚然成风。选人用人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大事。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是风向标。导向正,则风气好;风气好,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把工作上有本事、政治上靠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上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在干部选拔培养任用过程中,处级领导班子形成年龄结构做到梯次配备、知识结构做到相济互补、专业结构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实现梯次配备、有序递进、后继有人,年轻干部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同时,注重品德与业绩,既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充分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各崗位干部的积极作用。

二、开拓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主要渠道

1.科学制定培养锻炼计划,提高针对性

各级各部门建立了后备干部队伍档案,针对每个后备干部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有计划安排后备干部进行综合素质提高培训。

①建立年轻后备干部培养锻炼档案。注重选拔在基层台站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处级后备干部队伍。对各处级单位年轻后备干部进行考察,建立处级后备干部信息档案,形成后备干部队伍动态管理库,对后备干部实行分类分层次的动态管理。②综合素质培养。重点围绕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培训

重点对优秀年轻干部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着重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开拓创新、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危机管理方面的能力。

①依托培训院校、地方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年轻后备干部进行脱产培训和短期集中学习。确保后备干部在党校、行政院校等培训单位的培训时间,5年内累计不得少于3个月,3年内至少参加1次主体班次的培训。②加强优秀年轻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对所有处级后备干部和基层领导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综合素质、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轮训。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到培训院校进行专项业务学习。③努力争取上级部门支持,选派优秀年轻处级正职后备干部和司局级后备干部出国(境)培训。

三、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主要措施

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各级各部门根据统一整合、统一调配、综合使用、优化配置的原则,把一些有发展潜质的年轻干部放到基层单位重要岗位锻炼,放到急难险重的岗位上磨练,放到艰苦地区考验,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综合领导能力,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1.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院校毕业生下基层锻炼

树立重视基层、重视实践的导向,优秀年轻干部的提任原则上要求来自基层或者具有基层工作经历,逐步建立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凡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或在基层工作不满一年的新进毕业生,均属于下基层锻炼的对象。录用到机关和机关直属单位工作的,下派到基层锻炼。

2.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

有计划、分批次在机关和机关直属单位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安排到基层任职(挂职),加强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把优秀年轻干部下派到基层任职(挂职)锻炼,是培养年轻干部更快地健康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为加速部门干部队伍的建设,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通过下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挂职)锻炼。

3.公开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重要岗位

以竞争上岗的方式面向年轻干部进行选拔,其中副职处级岗位重点面向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正职处级岗位重点面向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或竞争上岗考试。建立优秀年轻干部破格选拔制度,优秀年轻干部破格提任可采取公开选拔或者竞争上岗的方式。

四、加强年轻干部的监督考核

1.加强年轻干部的跟踪管理

①建立年轻干部思想状况、工作状况调查分析制度,及时掌握情况,了解问题,加强教育管理。年轻干部每年主动向上级汇报个人学习、思想、工作等各方面情况,年轻干部所在单位、挂职单位要及时将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考核情况等信息反馈给选送单位。②建立年轻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明确每位年轻干部都有一位同志联系,经常与年轻干部谈话谈心,从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工作上多支持,加强传帮带。③建立并完善优秀年轻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将优秀年轻干部基本情况、职务变动、年度考核、奖惩、培训以及个人重大事项等信息进行更新。

2.加强年轻干部的考核评价

①加强年轻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注重政治素质、实绩与综合能力的评价,综合考核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②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五、干部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各级各部门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充分调动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护人才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事业科学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干部选拔任用举措,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通过重视实践,重视基层,注重从基层、从实践、从急难险重岗位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对于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在新常态下大大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参考文献:

[1] 朱庆芳、张成福, 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实务[M]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1 年4 月.

[2] 孙毓敏,在轮岗锻炼的实践中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J],科技出版,2011年第6期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8YBA029。

篇5: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

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近年来,芗城区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渐形成“三看、两个三一致、综合量化分析”的干部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提升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三看”,即看民意,注重干部群众会议推荐情况;看表现,注重干部在基层一线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看实绩,注重干部的工作实绩、表现情况、受表彰奖励情况等。“两个三一致”,即民主推荐、单位班子或领导个人推荐与区分管挂钩领导推荐一致;民主测评、考核和评先评优一致。“综合量化分析”,即对推荐票数、平时考核情况、领导同事反映、一贯表现情况和任职资历进行综合分析之后,确立提名人选。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区逐步形成了较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群众满意。社会反响好,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反映拟提拔公示对象问题的情况少。二是干部服气。组织上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上来,使长期任劳任怨、默默工作的优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使被提拔者激情满满,未被提拔者心悦诚服。三是组织放心。用人单位反映新提拔干部工作能力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适应快,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尤为出色,形成一股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的良好氛围。

篇6: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

全建业

(中共长沙县委党校 湖南 长沙410129)

摘 要: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应从明确提名主体、认定提名资格、规范提名程序、落实提名责任、强化提名监督等五个方面着手,以期从源头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提名人选的质量,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

关键词:初始提名;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gulate the Initial Nomination of Elected cadres to Improve Public Confidence in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QUAN Jian-ye(Changsha Coun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sha Hunan 410129, China)Regulate the initial nomination of cadr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body, found eligible for nomination, the nomination process specifi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min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the nomination of five aspects, so as to curb the malpractices from the source, ensure the quality of nominations and improve public confidence in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cadres.Key words: initial nomination;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cadres;public trust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道关口,是选人用人的基础工作,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由此可见,初始提名在选拔任用干部中意义深远,其产生的效用要远远大于后续环节,直接影响到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和水平。一般而言,干部一经提名,后续民主推荐、考察等环节,很大程度只是走过场,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否则都会一路绿灯。因此,如何规范初始提名,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初始提名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初始提名存在的问题

1、概念难界定,认识有差异。当前,人们对初始提名概念的界定把握不准,对内涵的挖掘不深入、全面,对外延的概括不够具体和明确,是否应该把初始提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独立环节看法各异。有人认为,初始提名是一种提名推荐行为,作为一种参考依据,是否进入程序值得商榷;也有人认为,从理论上讲,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初始提名的权利,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不同层级的干部,对干部、职位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差异,因此,对于初始提名权重的划分难统一。还有人认为,各地初始提名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做法,如果削弱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的提名权,就是挑战党委权威,有违党管干部原则等等。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各地选拔任用干部初始提名中的不同做法,虽说有深圳初始提名的制度化、鞍山“署名差额推荐、空岗平职交流”的探索,但全国仍有不少地方存在“推荐”变“交办”,“提名”即“提拔”的现象。

2、标准难统一,提名易走样。一是提名人选资格不确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但是在今天看来,品德的量化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在初始提名时感性多于理性。由于不同提名主体的思想认识、学识水平、对干部的熟悉程度不一样,因而导致对提名人选的德

才评价不一致。具体到某一岗位时,没有充分考虑工作需要,空缺岗位的现实情况,迁就照顾地确定提名人选,仅仅依靠个人对干部的了解程度而圈定人选,甚至违规提名亲属或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初始提名权当成实现自己利益的特权和工具。二是提名范围不明确。目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中存在范围过窄的现象。为了维护“圈子”利益,往往根据自己的人设定提名资格,将提名人先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同时,一个职位空缺后,人选是从本单位内部产生,还是从外单位交流任职,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标准,这样就为主要领导确定意向人选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三是提名主体不确定。由于提名主体的多元性,使得在提名过程中,是要尊重党委主要领导意见,还是按照管人与管事相一致原则,又或是按照群众公认的原则,没有较详细的规定,具体操作难度大。

3、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在初始提名中,到底应包括哪些具体环节和内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提名过程中,领导者通过谈话、电话等方式,有意无意的暗示提名,随意性很大,不仅不利于提名人选的筛选和甄别,而且对组织部门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比如说,一个单位出现职位空缺,究竟要在多长时间内推荐选拔,提名人选来自后备干部人才库还是从其它单位交流,各地基本上是沿袭一些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且以“一把手”的工作习惯为转移,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操作程序的不规范就为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左右提名人选提供了机会。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公信力就是生命力,而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直接关系到党和

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度是一个“易碎品”,需要精心呵护,稍有不慎就会流失和受损。初始提名程序的不规范,操作的不透明,使得群众无法进行有效监督,选拔干部任用的公信度无从谈起。以民主推荐为例,由于结果不公开,群众只有填票投票的权利与义务,缺乏对过程、结果的知情,也就是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投票表达出来的共同意愿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是大、是小,还是根本就没作用。群众的不知情,使得监督成为一种形式,强烈的“被愚弄感”大大降低了群众参与推荐的热情,结果的真实度、可信度必然大幅降低。

4、主体不明确,责任难追究。目前,已形成组织提名、个人署名推荐提名、个人自荐和群众联合推荐、竞岗式提名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就决定了提名主体的多样性。提名主体的不明确,提名程序的不规范,署名推荐的落实不到位,操作的不透明导致了实际操作中推荐责任的模糊化。少数人在干部任用中掺杂个人意志,通过“走程序”的形式实现个人目的,程序上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体现个人意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利,却不承担推荐责任,导致“个人以组织的名义行使权力,而责任却由组织来承担”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大大降低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体制、环境等客观实际的制约;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概况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有偏差。一是对“党管干部”理解的偏差。部分领

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曲解党管干部原则,认为党管干部就是党委管干部,党委管干部就是党委“一把手”管干部,甚至还有人认为规范初始提名,就是弱化党委用人权,甚至是挑战党委的权威。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人们潜意识认为:谁该提拔重用了,而不是职位需要人了。因此,在初始提名的操作上,部分领导提前介入与酝酿,不是先定职位后选人,而是围绕人选找位置。二是对民主推荐理解的偏差。时下,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存在拉票、贿票等现象,部分领导干部就以此为借口,为防止以票取人,而将民主推荐结果排除在初始提名的依据之外,虽说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结果失真,但也为个别人以程序之形掩盖内容之实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个人自荐理解的偏差。毛遂自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在人治思想仍然严重的今天,个人自荐被部分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曲解,认为自荐者狂妄自大,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从而切断了提名渠道,扼杀了干部自我表现的积极性。

2、民主氛围不浓厚。一方面,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化,至今仍然有着“官本位”思想的残留,内心深处对当官、掌权有着盲目的追求,“论资排辈”、“家长制”思维在人们头脑中挥之难却,“伯乐相马”的干部选拔理念对今天的干部选拔任用影响至深。反腐专家任建明分析了“伯乐相马”的弊端:第一,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并且不会随伯乐数目的增减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第二,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腐败机会和腐败动机,而且腐败行为一旦发生,还会使治理难度增大;第三,这种模式也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由此可见,在选人用人过程中一旦缺少伯乐,人才和庸才

就无法分辨出来。所以,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再加上市场经济过渡追求利益的价值观念,领导的提名权将会无限扩大,很容易滋生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干部是否被提拔任用,不是取决于干部的德才,而是取决于主要领导人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群众关心度不高。由于在干部推荐中,存在“与己无关”思想;在竞争上岗中,存在“人选早已内定”的看法;再加上,推荐结果的运用不到位,挫伤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群众推荐提名难以体现。

3、提名制度不健全。虽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干部任用程序中对民主推荐有所规定,但《干部任用条例》中并没有将“提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工作单独进行规范和明确。实践证明,如果“初始提名”这一环节没做好,即使其它环节再严密,也会影响到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另外,初始提名的规范还需要一系列制度配套,如个人署名推荐、干部空缺职位公开、干部选拔作用责任追究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影响了规范初始提名工作的深入推进。

4、相关监督不给力。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中,初始提名运作空间最大,干部群众知情最少,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正是这种隐蔽性,使得不管是上级、同级还是下级,在目前的体制下都无法对干部初始提名权进行有效监督。一是上级难以监督。初始提名环节缺乏制度规范,只有习惯做法,没有正式的谈话记录或具体的会议纪要,上级组织部门难以进行检查。二是同级不敢监督。同级班子成员有参

与和知情的优势,但在现行权力运行机制下,“一把手”对于单位各项事务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情况下,同级班子成员往往慑于权威,难以发挥监督作用。三是下级无法监督。受知情权的限制,群众对干部选任的具体过程尤其是酝酿环节难以监督,对级别越高的干部,群众监督越难、越乏力。

二、规范选拔任用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

(一)明确提名主体是前提

规范初始提名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各提名主体,以解决“提谁的名”问题。一是规范“一把手”提名。毛主席讲:“领导干部就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由此可见,领导提名是职责所在。但初始提名权是公共权力而非特权,更不是领导自身拥有的垄断性、稀缺性政治资源。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中需要规范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权,尤其是规范“一把手”提名权。领导干部提名要做到做到“三提三不提”,即只提方向原则,不提具体职位;只提选任标准,不提具体人选;只提选拔要求,不提人选范围。二是强化组织部门提名。组织部门是代表党组织履行干部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就应该是提名主体。组织部门在行使提名权时,需要尊重党委主要领导的意见,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和领导岗位空缺情况,结合考核结果,通过召开部务会或部长办公会集体讨论,提出合适建议人选;要通过健全制度,限制和规范领导干部提名权,防止“领导意图

凌驾于组织部门之上”现象的出现。三是落实群众推荐提名。党的群众路线决定初始提名必须坚持群众举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的德才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提名主体除了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村支部书记延伸以外,需要进一步拓宽了干部群众参与提名的范围,要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推荐提名权。但在落实群众提名权时,需要把握知情度和关联度,防止“不知情人投不知情票”、“以票取人”的现象。四是完善差额初始提名。就要让群众推荐的提名人选与领导干部、“常委会”等少数人提名的人选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不能只让领导干部提名人选进入考察、公示等环节。只有通过初始提名产生差额人选,才能有比较,分出高下,才能实现优中选优。五是推广公推公选提名。公推公选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即是一种全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也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公选推荐提名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更能反映干部任用工作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二)认定提名资格是基础

哪些人有资格作为初始提名人选?这是初始提名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初始提名中有必要形成一个初始提名资格准入机制,以解决“提谁的名”的问题。一是“库”中精英。也就是说公务员要想晋升,必须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获得晋升资格,将优秀人才聚集到干部提拔、交流人才库中,确保后备干部库的“蓄水量”,并将后备干部作为初始提名的首要来源。二是群众公认者。要优先提名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人,特别是那些勇于开拓创新、破解难题有本事;

坚持科学发展、好中有快有贡献;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有功劳;立足本职岗位、踏实肯干有潜力的人。三是专业人才。对于专业性强,又未获得准入资格的,提名任用一律按“破格”对待,遵从“破格”选任规定。

(三)规范提名程序是关键

完善初始提名,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需要规范提名程序,扩大提名推荐中的民主化程度,以解决“如何提名”的问题。首先,公开相关信息。要及时发布空缺职位及推荐提名公告,向推荐主体公布空缺职位、选拔条件、提名要求、职位人选等,让普通群众有充足时间进行筛选酝酿,以增强推荐的公开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进行推荐提名。通过组织提名、领导提名、群众民主推荐和个人自荐方式,初步确定推荐提名人选。再次,筛选提名人选。根据第一次公推确定的初步人选,组织部门分别到提名人选单位和推荐任职单位再次进行较小范围的民主提名推荐,每个职位按照3∶1的比例,实行差额初始提名。最后,公示初始提名人选。通过网络、电视、党报党刊对初始提名人选进行公示,无异议后,到目标单位开展推荐考察等后续工作。

(四)落实提名责任是根本

责任追究是约束提名权、抵制不正之风、保证提名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初始提名环节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于主要领导提名权缺乏有力的责任追究,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因此,规范初始提名,应按照“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追究方式,畅通监督渠道,让责任追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一是要明确提名主体的责任。初始提名要遵循权责一致原则,谁提名谁负责。二是要明确责任追究内容。以下情形需要追究提名责任人的责任:临时动议、突击提拔的;提拔人员在被提名之前有严重问题的;提名人选不能胜任工作的;权钱交易,违规提名的。三是要明确责任追究的方法。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认为“推荐环节是一个关键,今后在干部任免时,要写入推荐人的姓名,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任何提名主体在提名时,必须写出书面推荐材料并署名,提出推荐理由和使用建议,经组织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

(五)强化提名监督是保证

一是公示提名主体和提名人选。林喆曾说过:“用人制度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就是提名这个环节,提名者和被提名者都应该公布于众,并设立举报箱,让群众监督。”因此,要借助网站、电视、报刊等媒体公示提名人选、提名责任人和提名理由,落实好群众的监督权。二是公开提名程序。坚持“程序违规即视全程无效”原则,发挥举报电话的作用,强化过程监督,切实提高群众监督的力度和份量。三是畅通监督渠道。提名人选提拔任用后,其提名推荐表和干部考察材料、研究讨论的会议记录等原始材料,都应作为干部工作档案材料一并存档,当群众需要时,可通过履行相关手续进行查阅,发挥群众的监督权。参考文献:

[1]任建明.伯乐相马与规则赛马——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初评和建议[J].明鉴,2003(02)[2]陈成.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的对策建议[J].领导科学,2008(09)

[3]杜晓、赵晨熙.中央整治换届不正之风跑官被指是权力玩弄制度[N].法制日报.2011-2-12 [4]邹小云.以完善的初始提名机制助推科学用人[J].领导科学.2007(10)[5]杨宝连.层级式提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运用[J].领导科学.2009(05)[6]郑宪丰.委任制公务员领导职务初始提名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4)

责任编辑:姚茂权

作者简介:

全建业(1980-),男,中共长沙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

上一篇:情系父亲节作文1800字下一篇:近效期药品与滞销药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