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及其层间变化研究

2024-05-04

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及其层间变化研究(通用5篇)

篇1: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及其层间变化研究

中太平洋和中国南海富钴结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对中太平洋海山和中国南沙海盆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配分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含量非常高,总量为1380×10-6~2360×10-6,约为正常深海沉积物和海水中稀土元素含量的10~100倍,与大陆地壳丰度相比Ce最为富集;中太平洋海山区和中国南沙海盆富钴结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其他海域基本相同,属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Ce元素含量和轻重稀土元素的比值沿生长方向逐渐降低,底层比顶层高出近一倍;不同海域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夏威夷群岛富钴结壳中的稀土元素总量最高,中太平洋海山区中等,中国南沙海盆偏低.

作 者:陈守余 张海生 赵鹏大 CHEN Shou-yu ZHANG Hai-sheng ZHAO Peng-da  作者单位:陈守余,赵鹏大,CHEN Shou-yu,ZHAO Peng-da(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张海生,ZHANG Hai-sheng(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

刊 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年,卷(期): 26(4) 分类号:P736.4 关键词:富钴结壳   稀土元素   中太平洋   南沙海盆  

篇2: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及其层间变化研究

对太平洋CL、CM海山调查时获取9个富钴结壳样品,采用化学处理及ICP-MS法进行分析.对贵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富集因子、标准化模式以及来源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海山结壳中贵金属元素Ag、Au、Ru、Rh、Pd、Pt等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5×10-6、2.3×10-6、15.6×10-9、22.3×10-9、2.39×10-9和432×10-9.与结核、洋壳及陆地矿石的.Pd/(Pt+Pd)、Pt/(Pt+Pd)和Pd/Pt等贵金属元素的比值相比,大洋富钴结壳的Pd/(Pt+Pd)比值最低,为0.006;其次是结核,为0.06;洋壳为0.08;陆地矿石的Pd/(Pt+Pd)比值较大,为0.35~0.65.结壳的Pt/(Pt+Pd)比值最高,为0.99;其次是结核,为0.95;洋壳为0.93;陆地矿石的Pt/(Pt+Pd)比值相对较低,为0.33~0.65.统计分析显示了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中贵金属元素的特征参数变化,并且说明富钴结壳中富铂、金、钌、铑,而贫钯.贵金属元素标准化显示,海山富钴结壳均存在着Pt、Au正异常和Pd的负异常,其中Au异常幅度与结核的Au异常一致.

作 者:赵宏樵 赵建如 ZHAO Hong-qiao ZHAO Jian-ru 作者单位:赵宏樵,ZHAO Hong-qiao(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赵建如,ZHAO Jian-ru(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篇3: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及其层间变化研究

铁锰结壳形成于氧化环境,其形成环境氧化程度的变化通过对氧化程度敏感元素Co记录在结壳壳层中.在较准确定年的基础上,对三块太平洋结壳用电子探针进行剖面原位高分辨率主要元素含量测定,得到其Co/(Fe+Mn),Co/(Ni+Cu)的剖面变化曲线,并通过与前人太平洋底栖有孔虫δ18O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两个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结壳形成环境氧化程度的变化,它们所反映的环境氧化程度变化与太平洋底栖有孔虫δ18O曲线所反映的渐新世以来太平洋底层水的温度变化十分相似,反映了渐新世之后结壳形成环境主要是由南极底层流(AABW)的活动带来的富氧底层水控制的,而渐新世之前却不是.同时也说明结壳形成环境氧化程度对结壳的形成及其中Co含量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较好地解释了结壳新壳层中Co含量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增高的现象.

作 者:武光海 周怀阳 张海生 凌洪飞 马维林 赵宏樵 陈建林 刘捷红  作者单位:武光海(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

周怀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张海生,刘捷红(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

凌洪飞(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篇4: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及其层间变化研究

在矿区地质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限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格剖分积分计算富钴结壳资源量的`评估计算方法,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设计了相应的模块界面,并在“海底地形地貌自动成图系统”中实现了这种计算方法.这种资源量计算方法可应用于富钴结壳资源研究和评价计算.

作 者:吴自银 初凤友 马维林 李守军 WU Zi-yin CHU Feng-you MA Wei-lin LI Shou-jun 作者单位:吴自银,WU Zi-yin(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初凤友,马维林,李守军,CHU Feng-you,MA Wei-lin,LI Shou-jun(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篇5: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及其层间变化研究

对太平洋海山Fe-Mn结壳最表层样品的稀有气体同位素丰度与组成测定发现, Fe-Mn结壳稀有气体存在如下特征: ① He, Ar同位素丰度与组成存在明显的分组现象, 分别命名为低3He/4He型和高3He/4He型; ②低3He/4He型样品4He丰度高(平均为191×10-9 cm3・STP・g-1), 4He, 20Ne和40Ar丰度变化范围大(分别为42.8×10-9~421×10-9, 5.40×10-9~141×10-9和773×10-9~10976×10-9 cm3・STP・g-1); 高3He/4He型样品4He丰度低(平均为11.7×10-9 cm3・STP・g-1), 4He, 20Ne和40Ar丰度变化范围小(分别为7.57×10-9~17.4×10-9, 10.4×10-9~25.5×10-9和5354×10-9~9050×10-9 cm3・STP・g-1); ③低3He/4He型样品3He/4He比值(R/RA=2.04~2.92)远低于MORB值(R/RA=8±1), 40Ar/36Ar比值(447~543)明显较大气值(295.5)高; 高3He/4He型样品3He/4He比值(R/RA=10.4~12.0)略高于MORB值(R/RA=8±1), 40Ar/36Ar比值(293~299)接近大气值; ④所有样品的Ne同位素组成(20Ne/22Ne和21Ne/22Ne比值分别为10.3~10.9和0.02774~0.03039)与38Ar/36Ar比值(0.1886~0.1963)变化都很小, 无明显分组, 且与大气相应值(38Ar/36Ar, 20Ne/22Ne, 21Ne/22Ne比值分别为0.187, 9.80和0.029)接近. 样品的稀有气体组成与区域不均一性表明, 稀有气体主要来自下地幔, 低3He/4He型与高3He/4He型样品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分别类似于HIMU型和EM型富集地幔特征. 具有HIMU型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的低3He/4He型结壳产出于麦哲伦海山、马尔库斯-威克海岭、马绍尔海山链和中太平洋海山, 具有EM型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的高3He/4He型结壳产出于莱恩群岛海山链, 可能暗示了麦哲伦海山、马尔库斯-威克海岭、马绍尔海山链和中太平洋海山起源于HIMU型下地幔源区, 莱恩群岛海山链起源于EM型下地幔源区, 这与海山基底玄武岩研究得到的结果相吻合. 源区性质的`差异是Fe-Mn结壳稀有气体明显分组的根本原因, 地幔脱气作用使得样品的稀有气体核素丰度同步降低, 而源区放射性成因核素的积累对Fe-Mn结壳稀有气体核素丰度和同位素比值的影响甚微.

作 者:卜文瑞 石学法 张铭杰 刘季花 作者单位:卜文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6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石学法,刘季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61)

张铭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

上一篇: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下一篇:镇法治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