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2024-05-04

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精选8篇)

篇1: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重大部署。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密切党群关系与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联系,进一步增强改进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自觉性,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总目标。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初步成效,但离“让人民完全满意”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当下陆续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参与的层级更多、领域更广、对象更复杂,面对群众也更近,能不能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效,关键看能否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是党开展一切活动、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但作为集中性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完美的结束。在第一批活动结束和第二批活动开始的阶段,总书记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对搞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追求。总书记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说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预期效果,但这种效果需要形成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把活动的成果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成为一种可以长期坚持的优良作风。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是党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树立坚实的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展现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具体的实践过程,这个实践包括学习的实践、思考的实践、纠正的实践和落实的实践,整个活动通过“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进行,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次检验实践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达到理论的升华和思想信念的坚定,就是“补精神的钙,不得软骨病”。开展一次教育实践活动,必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和约束,肯定会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总书记在活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党,能够时刻把握工作规律,对开展第二批活动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要求,为保证第二批活动的最终成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如何认识和看待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从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还普遍存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虽然离得不远,但还是有距离。我们绝不能小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他的竞技能力就表现在跑好最后一公里上,跑不好最后一公里,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前功尽弃。我们与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实际上不是太近,而是太远,远到我们看不到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情况,远到感受不到群众日常的疾苦冷暖,远到群众要跑很长的路、流很多的汗来办事、来请求帮助。这个“最后一公里”,讲述的是距离,表现的是一种隔阂,暴露的是一种感情。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与普通群众保持“零距离”,就是要在群众当中,心贴心、手拉手,不应该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最后一公里”,让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反思。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思想灵魂、党风党纪、政风政纪来一次急行军,向着群众的疾苦跑步前进,以最快的速度消除这“最后一公里”的距离,真正融化在群众当中,真正和群众在一起,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正和群众心连心、手拉手,一起向前冲。如何才能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真正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力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责任明、方向正、作用显,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要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责任落实和一把手的作用发挥上。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始终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风”问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要坚持问题排查不到位不放过,问题解决不到位不放过,坚持开门搞活动,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坚持标准,严格把关,不断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以以解决“四风”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既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又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贯彻好这个总要求,必须坚持联系实际,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彻底打消怕抓辫子、怕扣帽子、怕丢面子、怕伤和气、怕穿小鞋、怕丢选票的思想顾虑,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去。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首先要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一线,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盼。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建立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将深入基层一线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到一线去接地气、知民情、找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深入基层一线的过程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带着感情下去、带着问题下去、带着责任下去,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连成一体,将基层一线作为改进作风、解决问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把宗旨意识融入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中。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优势是联系群众,这种联系是心灵相通、呼吸与共、肝胆相照的血肉联系。时代进步了,联系群众也应与时俱进,不仅把群众当亲人,而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设身处地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利益。要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云南实际,全面推进云南第一批活动中确定的“十二件实事”和“八项重点工作”,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面落实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大力推广“插甸经验”、“孟连经验”、“绥江经验”,抓实“三深入”、“四联户”工作,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常务书记,开展“三同”体验民情,找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为民服务体系,围绕“八有”目标分级分类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把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越做越实。

篇2: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论扎实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四川日报评论员

扎实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理清工作思路,明确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好“四风”突出问题,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基层党政部门和党员干部日常工作中联系群众更紧密、更直接,服务群众更靠前、更贴近,是上级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者、执行者,被形象地比喻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党政部门和党员干部作风的好坏,群众感触更直接、反映更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要抓好“四风”问题专项整治。近年来,我省经历了特殊严峻考验,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无私奉献,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形象。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期间,许多基层单位不等不靠、先行先改,“四风”问题已有明显改观。但也要清醒看到,作风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四风”问题在一些基层单位和党员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要下猛药、出重拳,一项一项整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单位性质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具体在“四风”上的表现也可能不一样。解决“四风”问题,既要破解共性难题,也不能大而化之搞一刀切、一锅煮。各市(州)、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重点解决政绩观不正确,不敢担当,好大喜功、虚报浮夸,疏远群众、脱离基层、漠视民生等问题。市(州)、县(市、区)机关及直属单位,要重点解决庸懒散拖、推诿扯皮、作风漂浮,工作不落实、服务不主动等问题。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要重点解决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执法态度和服务态度生硬,滥用职权,搞权力徇私、利益输送、借权营生,执法不公、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问题。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重点解决“机关化”现象严重,不关心群众冷暖,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等问题。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则重点解决软弱无力,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办事不公等问题。

要强化活动载体,注重引导激励。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是我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大举措,务必把这一活动贯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中察民情、听民意,抓整改、转作风,抓基层、打基础,使活动开展的过程真正成为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过程。

篇3: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1 晋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1.1 条件建设

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国家从2011开始陆续启动“乡镇农技站和区域性机构的条件建设”项目, 该项目分为2部分: (1) 仪器设备购置。对中、西部省 (区) 每个乡镇站, 中央分别补助8万元、10万元 (区域站为12万元、15万元) , 地方分别按照不低于中央补助标准的50%、20%予以配套; (2) 业务用房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业务用房建设标准为:乡镇站不少于200 m2, 区域站不少于300 m2。属于中、西部乡镇站的新建业务用房, 中央分别补助12万元、15万元 (区域站为20万元、25万元) ;改扩建业务用房, 中央分别补助7万元、9万元 (区域站为12万元、15万元) 。地方按照不低于中央补助标准的50% (中部) 、20% (西部) 予以配套。晋城市目前乡镇农技站和区域站的条件建设已基本全部完成。

1.2 用房建设

晋城市政府为加快推进乡镇 (区域) 农技推广站用房建设, 在中央对乡镇 (区域) 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政策的基础上, 市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予以配套补助, 这一标准已连续实施3年 (2013年—2015年) 。新建乡镇农技推广站每站补助资金12万元;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站每站补助资金10万元。

1.3 需要解决的问题

该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 是最终让乡镇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但从目前总体情况看, 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极不平衡, 已进行改革的县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

1.3.1 农技推广经费问题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面临经费不足的困扰, 仪器设备运行专项经费没有保障, 给农技推广业务及公益性调查、试验示范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影响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

1.3.2 管理体制问题

县、乡两级农技服务机构不顺。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机构隶属乡镇政府, 名义上实行县、乡双重管理, 但实际上农业中心人员多是在编、不在岗, 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很少。由于乡镇普遍面临人员不足的问题, 对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而且这些人员在乡镇政府不是搞农技推广工作, 从而影响了农技推广职能的发挥。

1.3.3 人员编制问题

改革要求基层农技人员编制为全额事业编制, 对于财政收入较好的县来说, 这一要求很容易落实。但对于财政收入差的县来说, 无疑增加了难度。农技站的改革有可能牵涉到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 加之乡镇一级农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工作条件差、待遇低, 真正留在乡站工作的也都是些年龄比较大的人, 其思想和知识老化, 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 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 解决好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建议

2.1 合理落实经费, 明确资金用途

把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预算中要确定仪器运行经费、培训费、试验示范等业务经费的比例。要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让乡镇农技工作后继有人, 让农技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2.2 合理设置推广机构, 确保职能有效履行

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 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各县可根据县域农业特色和政府财力情况, 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使基层农技推广站的管理更加人性化, 更加便捷、高效, 具有可操作性。要进一步明确乡站工作职能, 配齐科技人员, 完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的业务衔接, 开展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

2.3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必须有掌握现代化农业知识的人来推广, 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包括: (1) 注重吸纳大学生村官和涉农大中专学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在大学生的使用上, 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有针对性地选聘对口专业的大中专毕业学生来充实农技推广队伍。 (2) 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新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来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 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使他们在农技推广服务中能讲解、会指导、会示范, 直接为“三农”服务。 (3) 要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2.4 加强科技培训, 提升农民素质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广大农村,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他们接受新技术的程度存在着一定差异。要重视对农民的科技和技能培训, 确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改革与创新农民培训方式,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如办培训班、办科技赶集、邀请专家和乡土人才讲课等;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 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 采取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 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农技人员要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 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确保农民技术培训不走过场。

3 结语

篇4: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联系群众“零距离”,就是要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畅通与群众沟通路径,拓宽反映社情民意渠道,把联系群众常态化。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随机调研制度,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联系服务群众的做法,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走出机关“接地气”、回归本源根植群众,访民情、查实情、纳诤言、帮民困、解民忧,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结亲戚,真正从情感上亲近群众、言语上贴近群众、行动上靠近群众,让党群干群关系真正成为割不断的血肉关系、分不开的“鱼水情”。

服务群众“零公里”,就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让服务成为鲜明的时代主题。要强化想服务的意识,把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定位在服务上,主动关心群众疾苦、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把保民生、促发展、得实惠的好政策落到实处。要提高会服务的本领,主动放下“身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坚决杜绝“上情压倒民情”的不良倾向,把群众的“小事”办实办好。要夯实能服务的基础,把工作重心和资源优势向基层倾斜,加大基层经费投入保障,建强服务核心、优化服务环境,让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要建立常服务的机制,构建“网格化”服务平台,健全县、乡、村、组四级为民服务体系,完善“农事村办”服务模式,提供“一体化”服务项目,确保群众意愿准确掌握、群众诉求快速回应、群众困难及时解决、服务群众便捷高效。

基层组织“零休克”,就是要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基层组织根基。要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规范并丰富党内组织活动,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篇5: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

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主要任务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中央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组织服务队伍、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制度、健全服务保障,走实、走稳、走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末梢神经”,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本领过硬的党员骨干队伍,是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手抓”,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就要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意识强、服务作风好、服务水平高的领导班子,按照“选优、育强、聚能、引智”的思路,选拔培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花大力气建设作风过硬、甘于奉献的党员骨干队伍。要通过学习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干部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愿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技能培训,使其“懂服务”;努力提高-1-

他们的服务技能和水平,使其“会服务”;采取督促推动和监督检查等措施,保证其“服务好”。由他们来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是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的必备“硬件”,也是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依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服务场所建设,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点)。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与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等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探索信息化服务新方式,建设以工作网站为重点的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以手机党报为重点的党内信息互通平台、以微博和微信等为重点的党群即时互动平台等,通过网络阵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上级党组织要求,积极创新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和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抓手,把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工作细化、深化、具体化。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好建章立制这篇大文章,实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使这项“民心工程”能够持续发展、充满活力,是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关键是制定的具体工作制度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各地在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区域化党建、网格化管理”为例,需要在实践中明确划分基层党建网

格的原则和标准,明确领导干部作为各层级联系人的职责和要求,明确服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和规范,明确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明确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监督检查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考评指标体系,提高群众满意度指标所占的比重。加快建立考评结果奖惩制度,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制度运行体系,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服务群众的承诺落到实处。

篇6: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按照区委统一部署,中心召开了多次富有成效的的专题研讨会,每位党员干部通过学习、交流心得深刻认识到了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也充分领会到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总目标。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初步成效,但离“让人民完全满意”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正在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参与的层级更多、领域更广、对象更复杂,面对群众也更近,能不能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效,关键看能否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要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首先要在把握群众工作上下功夫。所谓“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最后一公里”走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整个事情的成败。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领导干部忘记了这一点,就是丢了根、忘了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最终是为了群众、造福群众。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心中没群众,就很可能产生“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我们实际情况来看,莲湖区政府投入资金设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推行“大城管”工作机制,积极构建精细化、网络化、数字化、标准化“四位一体”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目的在于使辖区市容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际意义在于更好的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例如,中心接到群众关于城市管理方面的举报,依托数字化平台,便能迅速告知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做到发现问题,迅速反应,果断处理,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城市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涉及的方方面面工作都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一旦处理不好,直接伤及群众利益,造成“末梢堵塞”的大问题。人的身体一旦“末梢堵塞”,则身体有病,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末梢堵塞”,且不“通瘀”,则危及党的肌体和执政能力。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就是要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端正对群众的态度,端正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态度。“最后一公里”为开展活动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打了一剂“强心剂”,是一个响亮的警钟和严肃的要求,为保证活动的最终成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要在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上下功夫。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上行下效。当前,不少党员干部的上班场所仅在机关,对基层的情况了解甚少,一些人只停留在看材料,听汇报阶段,与基层群众的沟通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很难真正做到为群众服务,当前,全区正在开展“党员干部进社区、服务群众解难题”活动,以服务社区群众、服务社区建设为重点,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针对党员干部不同岗位特点和自身特点,发动全区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治理各项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贴心式、一站式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八小时”之外作用,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生动局面。区委、区政府的这一举措就是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全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每位党员干部真正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心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的战斗堡垒,更要积极主动落实区委开展“党员干部进社区、服务群众解难题”活动,中心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主动走进社区,串门入户、“真”求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听取群众的难事、烦心事,为民排忧解难,只有这样,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掌声。走群众路线,最害怕的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最期盼的是党员干部能“常来走,多来看”。我认为群众路线绝不是空口白话谈出来的,而是靠脚踏实地干出来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就在于一个“实”字,要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效。

第三,要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上下功夫。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开展群众工作的主体,其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群众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向书本学,深入学习讲话、文件、著作,坚持每周召开学习心得会、专题讨论会,把学习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向实践学,问题在基层,办法在实践。领导干部如果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下指示,所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有差距,如果深入实地去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弄清具体情况,所做出的决策会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领导干部必须要俯下身子,倾听民意,多到群众中去,在深入群众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为群众办事的能力,真正做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第四 要认清“四风”问题对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带来的危害。反对“四风”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和主要任务,核心问题还是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群众路线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考验党员干部的关键期。群众路线需要走好,“四风”问题是群众路线“最后一公里”的最大拦路虎。把牢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是排头兵,是突击队。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推动自己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才能进一步密切,基层基础才能进一步夯实,中心党员干部要时刻查找自身不足,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反对“四风”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使中心成为全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排头兵,使中心全体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投身于群众工作中,做到真正为群众服务。

总之,面对范围广、领域宽、数量大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心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身肩重任,践行群众路线

篇7: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是近来活跃于网络、报刊和各种会议的热词,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党的惠民政策最终落实的艰难以及人民群众可望不可及的迫切与焦虑。“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解决好,将是横亘于党和群众之间的一道山峦,是官与民的分水岭,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最近我调查走访了一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结合多年基层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政策宣传不到位。当前农村群众比较关心的政策主要有新型城乡养老保险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等,这些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往往与农村群众难以见面。如农村合作医疗许多村民不知道报销路径,不熟悉报销政策;农村危房改造没有公示监督等等,由于宣传不到位,许多惠民政策被定格在“一公里”以外。

2、好事没有办到位。主要有农田改造只限于项目区内,项目区之间的过渡地段存在沟涧断离,路桥不通,取土现场没有回填等后遗症;沟渠疏洗不彻底,上半年疏了下半年堵;环境卫生没有建立长效机制,迎接检查“一阵风”;农村污水处理厂重建不重管,建起后常年闲置不用等问题,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往往不止“一公里”。

3、便民服务不到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仍然存在,吃、拿、卡、要的事情时有发生;民生项目从争取到发包到建设到结算过程中关卡重重;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民兵工作机构漫天飞,文件一大堆,事情无人管。

二、“最后一公里”现象的成因分析

当前,“最后一公里”问题集中表现为“四风”,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究其原因,无外乎如下方面。

一是不愿做。在思想上与广大群众存在着“一公里”的距离。官本位思想严重,制定政策时放大弹性;宣传政策时混水摸鱼;落实政策时不设路标设路障,吃、拿、卡、要谋私利;基层单位没有好处不办事,根本没有责任和义务观念。

二是不能做,客观条件存在“一公里”。由于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财力不足,配套资金跟不上,造成了许多民生工程成了“烂尾楼”,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三是不会做,工作能力上存在“一公里”。一方面是基层干部不能通俗易懂地宣传政策,解释政策,在群众中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技能不够,自动化办公不会操作,许多村找不出一个合格的网格化管理员。

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建议

1、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着力开展职业道德和工作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素质。建议对基层公务员和村干部、部门干部实行”一体化“管理,一个标准招考,一个要求培训,一个渠道解决工资待遇和工作经费,统一接受乡镇管理监督和考核。

2、加强基层干部的监管,使各项管理走向程序化、实质化。一是加强体制内监管。尤其是对上级延伸部门的管理,完善乡镇党委职能,对基层干部的进出、考核、奖惩、升降具有决定权,消除管理空白。二是加强民主监督。乡镇干部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因此建议实行双重考评制度。具体操作是绩效考核设立政务分和政绩分,政务分由领导和组织量化测评,政绩分由辖区群众量化测评,政务分和政绩分没有达到保底分的全盘否决。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消除“四风”现象,转变干部作风和形象,提升政府执行力落实力。

3、壮大基层组织经济实力,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许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不是基层干部的过错,而是陈旧的体制所决定的。建议扩大税收分层比例,缩小中央政府和省级占比,扩大基层自主权,允许基层组织有部分收费权(如公路建设配套经费、村级卫生费),并保证基层干部能依法征收清收,让基层组织、基层政府有能力为民办事,在实际工作中办好事、好办事、事办好。

各位网友:《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公文选》,涵盖了国家机关各类公文

典范,是目前国内首套反映国家最高公文水平标准的公文范例丛书。

对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文秘撰写公文,有着非常

实用的学习参考价值。

如有单位和个人需要订购,书店、公司进行合作,请速联系。

联系电话***QQ:2587621127

篇8: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晋江市人社局集中精干力量重点解决针对群众反映集中强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三举措解决社保卡"办卡难"问题。 (一) 梳理原因, 逐一对症下药。对全市3540名参保对象未能制卡原因进行分析, 归为参加新农合已制卡、异地已制卡、身份信息有误等三种类型, 并逐一研究解决。 (二) 提前告知, 优化制卡流程。规范窗口服务行为, 严格执行办卡条件、流程、时限、所需材料等"一次性告知"制度, 要求窗口人员办理业务前必须向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说明可能导致无法制卡-的若干因素, 帮助参保人员自我比对, 引导参保人员及时消除制卡障碍, 提高制卡效率, 让群众少走弯路。 (三) 灵活办理, 提升服务水平。针对港澳台来晋人员身份证号码特殊未能统一制卡的问题, 开辟零星制卡服务‘‘绿色通道”;针对部分参保单位不方便、不及时领取社保卡的问题, 不定期“送卡上门", 保障参保人员权益:针对未发卡的参保对象看病无法即时医保结算的问题, 采取手工录入方式进行事后报销返款。二是集中力量完成新老农保过渡衔接工作。 (一) 宣传引导。通过网络、报纸等发布相关政策和公告, 告知办理退转、退保期限, 保障参保对象知情权、参保权益。 (二) 比对数据。组织各镇 (街道) 、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未过渡衔接参保人员数据户籍信息比对、城乡居民参保情况比对以及各险种之间的数据比对, 避免重复参保。 (三) 协调配合。抽调业务骨千组成专题工作组, 分赴各镇 (街) 举办专题会议, 反馈基础数据, 开展业务指导, 周密部署工作。2014年, 完成新老农保过渡衔接11099人, 占实际应过渡衔接人数的94.47%, 如期完成既定任务。 (晋江市人社局)

上一篇:2016猴年女宝宝好听的名字下一篇: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及其层间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