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总体规划

2024-04-09

泰顺县总体规划(共6篇)

篇1:泰顺县总体规划

泰顺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泰顺县县城规划区内私人建房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泰政发〔2008〕67号(2008年6月30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各单位:

《泰顺县县城规划区内私人建房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县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泰顺县县城规划区内私人建房审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对县城规划区内私人建房的审批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2004〕234号)、《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浙土资发〔2005〕94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私人建房是指县城规划区内住民在已依法登记或审批的房屋用地上新建、改建、扩建以及享受农村经济分配的农户因不具备基本居住条件而在其户籍所在行政村集体土地择址新建居住房屋的活动。

第三条 县城规划区是指《泰顺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年)》确定的罗阳镇规划控制区(含《县城新城区分区规划》范围内控制区)。

第四条 在县城规划区内进行私人建房活动,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办理用地、规划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

第五条 县国土资源局、县规划建设局是县城规划区内私人建房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县房管、公安、环保、文化、水利、工商、消防、环卫、城建管委办等部门和罗阳镇政府根据职责分工,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 私人建房必须符合罗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泰顺县县城建设规划,切实做好排水、通风、采光、施工等方面与相邻方的关系。

第七条 农村村民利用集体土地建房的,必须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规定。

第八条 坚持集约、合理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周边荒地,在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由分散建房向中心村、中心点聚集,鼓励集中成片建设新村或农民联户建设多层住宅,原则上不得单家独户兴建住宅。

第二章 新

第九条 新建对象为县城规划区内罗阳镇各行政村的无房户、危旧房户、住房困难户等 1 不具备基本居住条件的农户。已享受搬迁安置、灾后重建等建房政策的,不列入新建对象。

住房困难户是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的家庭。第十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农户,可申请新建房屋。

(一)申请建房户为农业户口,参与户口所在行政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并拟建房用地属申请建房人户口所在行政村集体土地;

(二)申请建房户没有任何出售、出租、赠与或以其他形式转让住房(建筑物)的;

(三)申请建房户必须是无房户、危旧房户或住房困难户。包括下列情形: 1.申请建房户一直借(租)他人房屋的;

2.申请建房户原有老屋经县级以上(含县级)文物保护主管部门认定属于文保单位且无法拆除改扩建,确又无其他住房的;

3.因规划控制需要,申请建房户原有老屋拆除后无法改扩建、重建,确又无其他住房的; 4.申请建房户未审批农村私人建房用地;或者以全体家庭成员作为一户审批建房用地后,确因家庭人口众多(5人以上,以户籍为准),且常住人口中因结婚(以领取结婚证书为准)造成人口增加使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低于25平方米,确实需要分户建房的。

(四)对第(三)项第2、3目所列情形,在安排建房指标时,申请建房人必须与罗阳镇政府签订书面协议,在征用征收其原有老屋用地时,不再安排用地。

第十一条 新建房屋用地不得安排在县政府确定的控制范围内。控制范围包括云寿线两侧和老城区所有地段沿街的第一退(排)、桃花园小区至原弹药仓库所有地段、马头岗小区、塘角、青草湾地块、城西小区至白云橡胶厂(泰庆路两侧)、三插溪水电站职工宿舍北侧至泰一中地块、城东小区已征规划范围、南外村Y和Z地块已征规划范围、新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地块及有土地权属纠纷地块。

第三章 改扩建

第十二条 改扩建包括改建、翻建、加层、升高和改变主体承重结构的大修。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房屋改扩建。

(一)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

(二)受市政建设影响需要改建的;

(三)房屋经鉴定,属D级危房的。

第十四条 除D级危房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不得进行改扩建。

(一)位于严格控制区内的;

(二)位于道路规划红线内的;

(三)占用河道、高压供电走廊、公用绿地的;

(四)压占地下管线或者依附防汛墙的;

(五)改扩建后加剧影响道路交通或消防安全的;

(六)位于按照规划实施并已建成区域的;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禁止改扩建的其他情形。

严格控制区是指新城区、城北路延伸地块、县长运公司周边地块等(详见附图)。

第十五条 有第十条所列情形之一但已依法领取权属证件并经有资质鉴定机构鉴定属于D级危房,居住人无其他住房又难以易地建房的,可以进行改建,但建造时不得超过原住房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第十六条 对已获得土地使用权证老宅改扩建的,因规划等原因确需凑用少量用地的,参照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部门有关业务规定执行。

第四章 指标控制

第十七条 私人建房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用地面积在省、市、县规定的户限额范围内;

(二)建筑层数原则上控制在5层以内,人均建筑面积不得超过50平方米,底层高度不得超过4米,其他层次高度不得超过3米。

第十八条 私人建房原则上不得超出原住房占地边界,但原边界畸零不规则或压占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消防通道的,在符合用地凑用面积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经县国土资源局同意凑用和县规划建设局核准后,可以适当调整建房占用红线边界。

第十九条 私人建房建筑间距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泰顺县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有关标准。对确实存在困难的对象,在申请建房人征得县规划建设局确定的受影响相邻方的书面同意意见后,经县规划建设局核准,可以适当调整间距。

第二十条 农村私人建房申请人家庭居住人口按申请建房之日常住户口计算,其中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独生子女,按2人计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计入家庭居住人口:

(一)他处有住房且居住不困难的;

(二)因入托、入学等原因,落户在申请建房人家庭的,但其父母另有住房的。

第五章 建房审批

第二十一条 申请私人建房的,由申请建房人持经其户口所在行政村和罗阳镇人民政府审查的意见书,向罗阳国土资源所、罗阳规划建设所分别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供常住户籍证明。申请建房人进行改扩建活动的,还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原住房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明;

(二)有相应资质设计单位设计或复核的设计图纸。

除前款规定外,属危房的,需提供危房鉴定证明;属加层的,需提供有资质房屋结构鉴定单位出具的房屋结构安全鉴定书。

第二十二条 对申请新建的,由罗阳国土资源所牵头,罗阳规划建设所、罗阳房管所、罗阳镇政府配合,对申请建房人的家庭人口、用地和房屋出卖、赠与、转让及符合城镇规划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在申请建房人户口所在行政村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罗阳国土资源所进行汇总,申请建房人持相关材料到县国土资源局、县规划建设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对申请改扩建的,由罗阳规划建设所牵头,罗阳国土资源所、罗阳房管所、罗阳镇政府 3 配合,对申请建房人的家庭人口、用地和房屋出卖、赠与、转让及符合城镇规划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在申请建房人户口所在行政村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罗阳规划建设所进行汇总,申请建房人持相关材料到县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 从农村私人建房用地指标中安排切块指标,用于县城规划区内私人建房。对已选定集中安置用地或统一规划安排用地的,不再零星安排建房用地指标。涉及占用农用地建设用地指标的,在下达罗阳镇切块指标中统筹解决。

罗阳镇人民政府根据申请建房人住房困难程度、建房需求程度、建房能力等因素,将建房用地指标安排到村。同时,有关行政村应当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将建房用地指标落实到户。

第六章 建房监管

第二十四条 私人建房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设计单位进行图纸设计(含套图),并经县规划建设局评审确认。委托设计时,申请建房人应提供由县规划建设局出具的建筑设计要点,包括建房规模、造型、层高、层数、立面和色彩等。

第二十五条 申请建房人应申请县规划建设局进行现场放样,完成基础建设后申请复验,经复验无误后可开工建设。

第二十六条 申请建房人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应在6个月内开工建设;无法按期开工的,申请建房人可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到期10日前向县规划建设局申请延期,延长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期满自行废止。

第二十七条 私人建房竣工后,申请建房人应申请县有关审批部门进行验收。县有关审批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在法定工作日15日内予以验收。验收合格的,县规划建设局应发竣工验收认可书。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县国土资源局、县规划建设局要切实加强私人建房执法监察,坚决制止违法建设行为。

第二十九条 对未经审批擅自动工建设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理。对擅自改变批准建设位置、建设红线、用地规模、建筑风格等许可要求的,必须立即停工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不予办理产权登记。

第三十条 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申请建房户提供有关虚假证明、批准建房用地、违反程序审批的,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党政纪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其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附件:1.泰顺县城总体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图

2.县城严格控制区图(县城老城区控规图)

3.县城新城区分区规划控制区图

4.用地凑用面积业务规定(节选)附件4用地凑用面积业务规定(节选)

六、关于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面积标准问题

农村村民宅基地面积使用标准(包括附属用房、庭院用地),按照2002年7月1日施行的《温州市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办法》(市政府第60号)执行: 1、6人以上为大户,使用耕地的,不得超过125m2;使用其它土地的,不得超过140 m2;使用荒地荒坡的,不得超过160 m2。2、4至5人为中户,使用耕地的,不得超过80m2;使用其它土地的,不得超过100m2;使用荒地荒坡的,不得超过120m2。3、3人以下为小户,使用耕地的,不得超过60m2;使用其它土地的,不得超过80 m2;使用荒地荒坡的,不得超过100 m2。

十六、关于有合法权源的老屋改建凑用面积限额问题

根据村镇规划改建需要移位的,凑用农用地的,无结转指标的村可先凑用耕地15m2以内,其他农用地不超过20m2,凑用面积以村为单位待下年上报农转用时冲补折抵。凑用现状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可以放宽到30m2以内。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和超过凑用面积的,不能以改建报批。

篇2:泰顺县总体规划

和顺县环保局 创建文明单位中长期规划

为进一步加大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切实提高环保队伍素质,促进我局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我局文明建设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创建文明单位的奋斗目标。现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创建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环保队伍素质,促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协调、深入、持续开展。

二、创建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使全体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思想、纪律和工作作风得到明显增强,树立起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创新形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公仆形象;客观公正、清正廉洁的自律形象;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的务实形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整体形象,从而实现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推动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创建措施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全局工作领导水平。

1、抓政治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坚持集中学习制度,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六个为什么”等理论知识,做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建成团结协作、思想解放、锐意进取、熟悉业务、善于管理的领导集体。

2、抓民主建设,提高班子凝聚力。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政务公开,规范领导班子议事程序,实行党组成员工作报告制度。坚持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坚持每年召开2次民主生活会,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奋图强的坚强的战斗堡垒。

3、抓工作作风,加强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班子成员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廉正承诺和领导干部述

职述廉制度,要自觉执行党员干部廉正建设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真正做到公正廉洁、执政为民。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全局职工整体素质。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等内容,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水平,切实加强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创建活动为依托,广泛开展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廉洁自律的意识,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创建文明行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结合效能建设提升专业技能的要求,积极组织有关培训、讲座,引导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熟练掌握环境管理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业务工作水平,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为依法履行环境管理职能提供高素质的队伍保障。

3、加强作风建设。围绕“爱我环保,铸我形象”主题活动,组织观看廉政警示片、反腐倡廉专题报告会等警示教育活动,把廉政教育渗透于环保业务工作之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明是非、知荣辱。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座谈汇报,征求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监督。组织各类培训和讲座,全面加强干部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使用礼貌用语,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做到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有效抵制不正之风。

(三)、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

把政务公开纳入工作目标管理,与学习教育活动、行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环保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严格依法行政。大力推行AB岗制度、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政务公开制等项制度,进一步强化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公开项目审批、排污收费、行政处罚等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增加办事透明度。搞好“一站式”服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文明执法水平,树立文明公正的良好形象。

(四)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夯实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1、在局内部开展评先表优活动,丰富创建内涵。继续推行文明单位创建的“细胞工程”,即五星级股室、先进工作者等评比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创建意识;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标兵引路的作用,注重创建工作由点到面的拓展和上下之间的联动,推动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

2、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生活。制定活动计划,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共青团的组织作用,坚持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快乐学习、舒心工作、愉快生活”的和谐健康氛围,丰富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结合“6.5”世

界环境日、“7.1”党建、“10.1”国庆等时机,通过举办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乒乓球赛及趣味活动等丰富职工的文体生活,活跃工作气氛,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3、积极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大力倡导扶危济困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爱心抚春苗、结对帮扶和“慈善一日捐”等爱心捐助活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切实解决好职工的困难,及时慰问生病职工,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

篇3:泰顺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泰顺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发展历程

泰顺县产茶历史悠久, 始于唐代, 至今已有1 000余年的历史, 清朝嘉庆十五年编纂的《中国名茶志》就已将泰顺名茶黄汤、白毫银针列入其中。197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 1984年被列入“眉茶出口基地县”, 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近10余年来, 以创建“浙江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为目标, 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 立足“科技兴茶”战略, 以改造基地、创新加工、打响品牌为重点, 深入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 全县茶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已成为绿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茶叶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1/3以上。

1.2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 全县茶园面积5 133.33 hm2, 总产量3 049 t, 产值3.1亿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9%。茶叶品种约20种, 且大多为本地品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能力的提升, 除传统的口感需求以外, 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和质量等需求也不断加强, 特别是对红茶、黄茶等茶类消费有所增加。大众茶叶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高档茶消费呈小幅下降趋势。茶叶产品供需基本平衡, 总体茶产业发展稳中有升。近几年, 在科技兴茶、标准化建设和“浙江省30万亩茶园转化工程”等政策的引导下, 产业基础得到加强, 工商登记茶企业达200余家, 其中省级科技型企业12家, 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家,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 省市级示范性茶叶专业合作社5家;通过QS认证茶厂25个, 初步形成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茶叶产业化体系, 茶叶生产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县茶叶行业累计获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10个, 省市名牌产品11个, 拥有生产流水线5条, 省级示范茶厂3个。但年产值达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家, 年产值1 000万元以上的不足10家, 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相对较弱[1,2]。

2泰顺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 (Strengths)

2.1.1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泰顺县隶属温州市, 紧邻福建, 全县总面积达1 761.5 km2, 辖10个乡镇。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全年降水量2 000 mm左右, 空气清新, 高山云雾弥漫, 低山温和湿润, 森林覆盖率达75.6%, 产茶环境得天独厚, 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500~700 m的山上, 成为典型的高山茶, 是浙江绿茶的优势产区和“温绿”的主产区。

2.1.2产茶历史悠久。清朝嘉庆十五年所编的我国经典性著作《中国名茶志》就将泰顺名茶黄汤、白毫银针收列其中。近年来, 三杯香、仙瑶隐雾、承天雪龙、香菇寮白毫等品种成为众口好评的国内名茶。尤其是泰顺“三杯香”茶, 先后荣获国际、国家级金奖数十余项, 是温州市农业领域首枚“中国驰名商标”。

2.1.3茶文化底蕴浓厚。近年来, 泰顺县先后对《泰顺县茶志》进行了编纂重修, 组建木偶戏表演队, 举办“纪念周大风先生《采茶舞曲》创作45周年”活动并编排《采茶舞曲》等茶艺表演, 《采茶舞曲》是著名音乐戏剧家周大风先生到泰顺采风演出时, 被当地茶农热火朝天的采茶情景所触发进而创作, 突破当时中国唱片史上最高发行记录。2014年浙南茶文化城开业, 成为浙南闽北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2009年“泰顺廊桥—三杯香有机茶园—畲乡农情文化游”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

2.1.4品牌优势明显。“三杯香”作为泰顺历史名茶, 也是品牌建设的重点。超过26家企业得到许可使用“三杯香”中国驰名商标和证明商标, 并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成为浙江省内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和保护最多的1个茶叶品种, 也是温州市唯一进入上海世博会展馆的绿茶。201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泰顺三杯香”的品牌价值达9亿元人民币[3,4]。

2.2劣势 (Weakness)

2.2.1劳动力资源短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高, 茶企职工大多年龄较大, 招聘人才难度大, 难以留住员工成为一大难题。同时, 茶叶科研人才和专业销售人员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产业的发展和优质茶品的销售。

2.2.2夏秋茶利用率低。茶叶四季都可采摘, 其中春茶价格最高, 是制作名优茶的主要原料, 大多数茶企只采摘春茶, 以春茶采摘销售为主, 由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 夏秋茶则是无人问津, 导致茶园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处于荒废状态, 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2.2.3品牌缺乏集群优势。泰顺茶叶品牌表现出多、小、散的特征, 泰顺县历史名茶“三杯香”现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区域性共发展。目前, 众多企业更多的是突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很少考虑到整个区域品牌的协同带动效应。

2.2.4茶企业分散而弱小。泰顺县茶企多为民营私办, 呈现众多小企业分散低效发展。缺乏龙头企业, 大部分企业规模小, 机械化水平较低, 技术研究和开拓市场能力差, 茶叶质量参差不齐, 产品名称和等级不规范致使经营销售受到较大影响。

2.3机遇 (Opportunity)

2.3.1政府政策支持。泰顺县委县政府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为重点, 制定出台了《泰顺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茶叶发展与推进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泰顺茶叶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泰顺县茶厂优化改造实施办法》, 实施良种化、绿色化、机械化、低产改造等工程,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统一打造“三杯香”品牌, 不断提高泰顺三杯香茶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3.2品牌重视度提升。围绕“三杯香”主导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先后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证明商标管理和保护委员会”, 制定《三杯香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并实施8个配套技术标准规范, 实行“双许可”制度。全面启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宣传”四位一体的管理办法。

2.3.3科技有力支撑。依托陈宗懋院士及其团队优势, 建立了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 加强了与科研院所合作;“温州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 (泰顺) ”“泰顺县茶叶科技研发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 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科技附加值;同时, 通过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泰顺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泰顺县茶产业拓展与提升工程”“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为泰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4挑战 (Threats)

2.4.1行业标准提高。加入WTO以后, 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对茶叶的农药、重金属残留及细菌总数等卫生指标要求苛刻, 对产地环境条件和加工场所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2004年及2007年, 泰顺县曾2次对泰顺三杯香茶标准进行了修订, 逐步实现安全化与规范化。同时, 贸易壁垒的打破使国外先进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 凭借先进的科技, 相对较低的成本, 对国内茶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杯香茶在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应关注国际市场变化, 居安思危, 以获得长足发展。

2.4.2消费习惯转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 茶产品也不应该局限于泡茶喝。目前, 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春季, 夏秋茶大量浪费。泰顺县也是一样, 精深加工数量少, 深加工也主要集中在茶食品方面, 在茶饮料方面开拓较少。纵观日本茶产业发展, 深加工已经成为其主要部分, 约占1/3。泰顺县茶叶生产得天独厚, 唯有充分利用该项资源,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泰顺县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重点与路径

3.1基本思路

依靠现代科技创新, 按照集约化、生态化、规范化、特色化、网络化等原则, 对茶的种植、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休闲、娱乐、体验、销售进行园区化建设管理, 实施茶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合作发展战略, 走出一条具有泰顺特色的茶产业道路, 实现以“三杯香”品牌为主导的茶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

3.2建设重点

3.2.1品牌建设。依托“三杯香”的品牌效益, 继续做好“三杯香”茶叶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打造为国内知名的一流茶叶品牌。加强茶园基地管理以及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力度以提升品牌形象, 完善茶产业绿色保障体系, 提高泰顺茶叶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3.2.2科技建设。依托现代科技的进步, 提高产业化水平, 完善机械设备, 建立标准化茶园, 提升茶叶深加工率, 丰富并延长茶产业链, 使科技力量浸入到茶产业发展之中, 实现生产效率与效益的双丰收。同时利用已建成的温州市院士流动站平台, 继续开展同各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茶产业的创新能力。

3.2.3茶文化建设。依托泰顺县的茶文化渊源与地理特征, 继续挖掘泰顺茶文化内涵, 通过专业茶文化人才的培养, 普及茶文化知识, 开展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的研究, 全面提升泰顺茶品牌与茶产业的知名度, 增加茶产业的附加价值。

3.2.4产业链建设。依托泰顺县的各项茶产业相关资源, 将茶融入到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产业, 打造一个茶产业链生产大县, 实现各个领域共同发展。利用旅游资源, 合理规划茶园基地的建设, 整合热门旅游景点, 促进茶旅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利用夏秋茶的有效成分与食品、化工、医药等行业合作, 带动茶叶产品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多样化开发, 打造一条多方向、高收益的茶产业链。

3.3路径

3.3.1走品牌兴茶之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的方针, 实施公共品牌提升知名度战略;大力宣传打造品牌特色, 配合品牌营销, 积极拓展国内外茶产业市场, 提高市场效益。

3.3.2走科技创新之路。顺应国家政策, 积极推进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强化农科教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在茶产业中的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培训工作, 提高行业人员技术文化水平;稳步推进茶厂优化改造, 建立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新工艺、新产品开发。

3.3.3走特色生态之路。立足本土实际, 开展地方特色茶文化搜集、整理、研究与宣传普及, 把弘扬茶文化纳入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全过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态茶果园基地建设, 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茶叶质量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茶基地。

3.3.4走转型升级之路。以延伸茶产业链为重点, 引进和开发现代茶业的多种功能, 促进茶产品转型升级;利用产茶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 打造集旅游休闲、体验茶事、学习茶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和返璞归真的城乡休闲胜地, 以“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翁伯琦, 张伟利, 王义祥, 等.推动福建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茶叶学报, 2015 (2) :5-11.

[2]沈璇, 胡迪钧, 刁学刚.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浙江茶产业再创佳绩[J].茶叶, 2013 (1) :15-16.

[3]董书强.日照市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茶叶, 2011 (10) :20-21.

篇4:泰顺县总体规划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1.从流转过程来看主,具有自发性。我县土地流转中大多数是出租人和承租人间自发进行的。而且流转涉及面窄,形式单一,主要以出租和无偿代耕为主。

2.从流转方式来看,具有随意性。土地流转出户与流入户以口头约定建立的流转关系接近占了三分之一。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中只有四分之一的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合同。

3.从流转期限看,具有短期性。从目前统计上来的流转情况,土地流转期限在一至五年的占一半以上。五年以上的除了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外,其他的比较少,而且流转的数量也不大。我县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5年以下。

4.从流转对象看,呈现多元化。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农业专业大户扩大了经营规模,新的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其中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成了租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生力量,比如温州天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泰顺粒旺板栗专业合作社、泗溪廊乡杨梅合作社等。家庭农场承包耕地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如翁山的联众农牧场等。

5.从流转的形式看,具有多样性。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社、大户中主要是以转包的形式为主,小农户则存在出租、无偿代耕、互换为主。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

从调查情况看,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较明显,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很短,除农户之间的互换和少数业主租赁开发为长期外,其他流转年限一般为1年。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进行自发l生的流转,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纠纷隐患较多。

2.土地流转范围较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我县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村民之间,大多以村内流转为主,向科研单位、企业和村外人员流转不足。目前,我县流转土地的经营面积大部分在20亩以内。总的来说,我县土地流转还处在一个自发的、分散的、无序的小规模状态,大多数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

3.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心存误解,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转出后,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不“安全”;另外,多数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仍然比较严重,小富即安,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满足于守土经营的现状。

4.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我县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农民咨询没有门路,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有承包地的出让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没有形成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乡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组织农民“以地生财”的能力;乡镇农经机构撤并后,人员较少,职责不明,且兼职较多,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有的农户想转出土地,但又怕失去土地承包权,有的地方在引进业主,签订合同和为业主提供必要支持等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四、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对策措施

1.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

要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要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同时,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依据各地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形式依法把承包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同时,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切实提高耕种效率。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

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使流转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二是强化管理服务。要建立乡镇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强化县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职能,妥善解决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具体问题,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要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县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

对于土地流转的形式,要坚持多样化,重点推广租赁制。这是因为土地租赁制简便易行,农民容易接受。土地租金也比“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更为明确、清晰和规范。土地流转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土地的远期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土地流转时间过长,难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4.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5.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坚持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继续坚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扩张企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如餐饮娱乐、物流配送、旅游服务、产品推介等,引导城郊乡镇、中心集镇附近以及旅游景点沿线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由财政负担经费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更多农民在输转中实现劳务移民。

6.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篇5:2005年泰顺县文化局工作要点

200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我县完成“十五规划”最后一年,是全面推进生态小康县建设的“深化和落实”之年,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一年。因此,2005年我县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围绕“重视基层,抓基础;立足实际,抓特色;创造条件,抓繁荣;严格管理,抓安全。”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基层文化建设年”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措施,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立足实际,夯实基础,努力繁荣文化事业。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努力做好泰顺“一宫四馆二中心”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积极争取省、市资金的扶持,帮助有关建制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帮助1-2个有条件的乡镇创建“东海明珠、金海岸文化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力争新建基层分中心1-2个;争取资金启动县影剧院二期维修和县电影院修理工作,完成县文博物馆馆舍与文物库房维修工作。

繁荣文艺创作。按照“两个面向”和“三贴近”的要求,繁荣文艺创作,力争出精品;继续开展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工作,创作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做好十二届音乐舞蹈节优秀节目的加工提高工作,创作一批新的文艺作品,为参加下届市音乐舞蹈节奠定基础。

拓宽文化阵地,推动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筹备泰顺国际廊桥文化旅游招商周为重点,深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文艺辅导,激发基层文化员和群众参与热情;加快县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搞好“服务宣传周”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等单位要有计划地开展送文化下乡、送图书进社区活动,促进文明城镇、文明村和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与县有关部门一道,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快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非公企业步伐。

继续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抢救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尽快做好全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目录和信息资源库,以提线木偶艺术保护为重点,推动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严格管理,积极引导,规范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管理,建设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继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2005年,文化市场管理的重点是抓好文化市场各项专项整治和“扫黄打非”工作,加大日常稽查力度,实现全县文化市场管理的规范化、正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以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为重点,加大网吧日常稽查力度。二是疏通和扩大正版音像制品和图书的批发渠道,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提高音像、图书市场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水平,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要积极联合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门,对娱乐场所中的“黄赌毒”现象和电子游戏厅经营场所赌博与无证经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四是加大对外来剧团来泰演出活动的审批、审核力度,加大对农村流动演出团体的管理,防止个别无证经营演出团体扰乱演出市场的正常秩序。五是加强对印刷企业管理和审批,严厉打击违规印刷经营行为。六是开展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确保网吧、歌舞娱乐等场所的安全经营。

立足实际、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强化服务

意识,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推进我县电影业发展,积极引进健康的外来艺术团体,拓宽演出市场,提高演出收入。

三、突出特色,加强保护,推动文物事业持续发展。一是研究挖掘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古廊桥和古村落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我县的文化品位;二是完成省、县级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和保护范围的重新划定工作;三是发挥县文物管理所的职能,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四是启动徐岙底、胡氏大院、百福岩等古民居以及泗溪上下桥、文兴桥、三条桥、薛宅桥、红军桥等古辆桥维修方案的编制工作。五是继续做好县图书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古籍抢修工作,争取完成30册古籍修补任务。

四、强化教育,深化改革,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一是切实抓好文化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文化系统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努力钻研,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不断提高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掌握新时期文化建设规律的能力、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能力。二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抓住“方向”、“发展”、“创新”三个重点,扎实推进思想理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业务建设和文化精品创作。三是

篇6:泰顺县总体规划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温州市泰顺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主要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们经受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挑战之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奋进之年。一年来,县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3.64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3亿元,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1亿元,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2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2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增长11.3 %。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一)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6.18亿元,增长5%。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新增和改造茶叶、笋竹、杨梅、油茶、猕猴桃等农业基地1.3万亩,新增省市著名(知名)商标4只、名牌产品4个。继续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成功注册“三杯香”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获国家科技部立项,全县茶叶总产量2309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4.9%和25.3%。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24.66亿元,增长12.6%。彭月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引进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10个,新建成投产项目6个。招商选资任务完成较好,实际到位内资3.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2%。泰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54.2亿元、税收5241万元,分别增长21.6%、46%。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共接待游客8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5亿元,分别增长 23%、20.3%。氡泉景区总规、详规和南浦溪景区总规编制完成,氡泉、廊桥、乌岩岭等景区开发全面推进,新增省级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各1个,新增农家乐9家,成功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元宵?百家宴”、“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等节庆活动,廊桥--畲乡农情文化游入选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十大精品线路。金融信贷运行稳健,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亿元,增长33%,各项贷款余额33.8亿元,增长38%。房地产、商贸、保险、烟草、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二)重点项目建设奋力推进。以“县领导包重点项目”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进63个项目建设。县职业教育中心二期工程、S228泰顺超限运输检测站、县公共卫生大楼主体工程、县质检中心主体工程、廊桥文化园基础配套工程、县城新城区开关站等项目顺利建成。氡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县体育中心、县电力调度大楼、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玉龙山户外浴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8省道至雪溪公路、县科技文化中心、金竹坑至双坑口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220千伏大安输变电工程完成预可研报告编制,列入省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计划;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项目完成龟湖、垟溪、甲家渡水电站的项目建议书编制,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通过国家林业局初审;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继续推进。58省道至筱村公路列入省重点预备项目,58省道至彭溪公路、52省道至龟湖公路、黄桥至文成铜岭山公路、温州氡泉生态山庄(古堡乐园)、环亚生态休闲度假村、泰顺旅游集散中心、温州(泰顺)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县茶文化城、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产业带建设纳入温州沿海产业带协调区管理。县城新城区开发步伐加快,编制完成分区规划和中心区控规,文祥大道、文祥二路等框架道路动工建设,完成塔坪地块出让,新增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三)农村发展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预计减少低收入集中村35个、低收入农户人口9000人。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组织100家单位(企业)、2248名干部帮助100个薄弱村和2268 户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争取省市挂钩扶贫单位帮扶项目90个,到位资金473万元。来料加工业发展良好,实现加工产值3.97亿元、加工费7269万元。完成各类农民技能培训5531人,培训后转移就业4006人。下山移民步伐加快,峰门、黄桥整乡搬迁工程全面推进,新建、续建下山移民点23个,实现825户3221人搬迁下山。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累计完成土地流转3.16万亩。推进林权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实现林权抵押贷款零的突破。完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开展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和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巩固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成果,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49.8公里,省道、县道平均好路率分别达91%、58%。深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招录100名大学生村官,村两委主要干部、其他干部年误工报酬分别提高到每人7410元、1800元,分类开展29个后进村整治,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四)民生实事工程成效显著。公开招录299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434人。创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服务站4个,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100元提高到140元,参合率达94%;免费帮助572名贫困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新建农村体育健身苑点54个。新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540人、失业保险207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342人。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563户;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实现全覆盖。免除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农村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将中学、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550元、350元。开工建设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14个村文化室;组织216场戏、2544场电影、15000册图书下农村;减免城乡低保等家庭有线电视入网费和视听维护费,165个村(居)开通调频广播。创建整治村46个、农村新社区3个、污水处理提升项目8个、乡镇连片整治项目1个。建成户用沼气池104户;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7元。完成城关路灯改造、学前溪溪床整治、爱民路连接城北路路面硬化等工程,建成县城提篮小卖市场主体工程。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路面硬化各38公里,行政村通路率和路面硬化率达100%;修建农村公路安保设施50公里;建成农村饮用水项目55个,受益人口5.13万人。建成10个气象中尺度站,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36.8公里。

(五)和谐社会建设统筹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新增省级生态乡镇19个、市级生态乡镇7个、市级生态村25个;建成6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启动7个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3个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城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省级文明县城创建通过验收,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指标自评合格,新增市级教育强乡镇14个,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改造维修校舍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设备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省级平安县创建模拟评分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健全,一批重大信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国庆”等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社会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部下降,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完成1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危旧房改造,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积极开展药品食品安全专项整顿,省级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县创建通过验收。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中国(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被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浙江省木偶戏艺术之乡。组织申报省市科技计划发展项目59项,立项40项,设立100万元科技自主创新奖励基金。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创建省级体育强镇1个,新建篮球场55个,成功举办11项省市级体育赛事。完成住房公积金扩面任务,归集公积金8848万元,增长26%。扎实开展“十小”行业整规工作,行业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计生责任指标完成较好,计生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性别比问题治理等重难点工作有效推进。

(六)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难题470个,减征涉企税费1505万元。自觉执行县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县政协通报工作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57件、政协委员提案111件。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缩减率分别达11.2%、18.6%,审批时限缩减率达24.6%;完成37个部门单位审批职能整合和集中改革工作;建成2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规范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行为,开展项目交易292宗,总金额10.9亿元。贯彻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努力压缩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零购置”。强化行政监督和效能监督,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全程跟踪督查。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累计立案5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3人。积极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撤销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8项,暂停6项。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3.4万条。

同时,我们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征兵、优抚安置、人民防空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重视老干部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审计、统计、接待、供销、移民、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各乡镇、各部门及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监督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群众团体、驻泰部队、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泰顺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与困难,主要是:受金融危机、政策处理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在建项目进展不平衡,部分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不快,长远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方式尚未有效转变,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缺乏竞争优势,难以融入发达经济圈;土地利用空间不足,财力支持建设有限,专业人才短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民增收支撑乏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凸显,不稳定因素增加,维护稳定的压力加大;发展环境不够优化,作风建设、效能建设亟待加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能力需要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想方设法予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0年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2010年是我们冲刺完成“十一五”任务、研究谋划“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走出危机影响、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新发展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企稳向好、省市政策更加有利、区域合作更加紧密、生态环境更受关注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宏观形势复杂多变、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挑战,更肩负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民生持续改善的艰巨任务。做好2010年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2010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围绕“三个泰顺”建设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战略品牌,把58省道产业带作为发展的主要阵地,把城镇建设作为发展的动力支撑,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我县科学发展新局面。建议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执行市下达任务。在2010年工作中,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要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突破。立足生态、资源和后发优势,按照“做精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建立起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清洁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主业的产业发展体系。坚持“好”字优先、“快”字当头,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定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发展模式。

——要在发展空间拓展上取得新突破。紧抓区位条件改善和接轨海西经济区的机遇,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全新构建经济发展战略平台。全面实施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按照“一轴一核三区”开发格局,梯度推进彭月产业基地、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三魁特色产业创新区等重点区块开发。主动对接海西经济区建设和温州沿海产业带开发战略,把泰顺打造成为接轨海西的前沿阵地、重要通道和产业承接平台。

——要在发展难题破解上取得新突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需求,想方设法突破支撑发展“瓶颈”,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通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加强电网设施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等方法措施,努力缓解土地、资金、电力、人才制约,工作报告《温州市泰顺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重视政策处理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优化建设环境和发展环境。

——要在发展成果惠民上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执政为民的工作原则,更加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和发展民生。建立健全科学决策、财力保障、民众参与等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办好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以群众满意标准来检验民生工作的成效,尽心竭力把各项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大实惠。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2010年主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

坚持旅游主业发展。突出旅游“主导产业”地位,立足生态品牌,依托特色资源,全力打造温州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启动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仙居溪沿线规划、仕水流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协助市旅游局开展温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飞云湖景区)规划编制工作。以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快氡泉景区、廊桥文化园、乌岩岭生态旅游区建设步伐。整合雅阳、泗溪、松垟等连片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推进旅游房地产发展,积极谋划建设温州高端住宅区。加强重点城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景点设施条件。挖掘革命老区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推进古村落、古民居、古矴步及畲族文化、百家宴、木偶戏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规范旅游标识设置,开展农家乐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围绕打响“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品牌,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加强导游等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计划完成旅游综合产值4.5亿元,增长18%。

努力壮大工业总量。坚持内聚外引、扩量提质,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彭月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区间道路、排污排水及周边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启动“综合服务区”建设,抓好月湖拓展区、富垟拓展区土地出让和招商工作,确保新开工项目4个、新投产项目4个以上。抓住经济回暖时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依托山海协作工程、泰顺人回归工程等载体,着力引进一批前景看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年实际到位内资2.5亿元以上。建立招商选资项目综合评价机制,对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招商选资水平。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积极筹建泰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等基础工作。扶持壮大本土工业企业,通过采取科技创新、品牌培育、资源整合等措施,推动小水电、矿产品、竹木制品、橡胶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挖潜升级。深化服务企业活动,继续开展清费减负专项治理,全面落实重点骨干企业培育、鼓励外贸出口等扶企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和提升竞争力。完善落实建筑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打造建筑强县,创建“中国建筑之乡”。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增长15%。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要求,大力发展以生态、高效、安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发展茶叶、笋竹、油茶、猕猴桃、高山蔬菜、农家畜禽养殖等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绿色餐桌农业、循环立体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发展模式,改造和新增特色农业基地10000亩以上。深入实施“强龙兴农12345”和“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努力培育一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农业龙头示范带动能力。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结合产业布局调整,积极筹划绿色农产品加工区和“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保护,加快实施“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组织猕猴桃、板栗等申报“传统生态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鼓励“三杯香”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新增省市著名(知名)商标3只、名牌产品1个以上。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责任农技推广应用,完善农业科技支撑、配套服务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抓好农产品展销促销,加快特色农产品走向县外市场。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惠农保安千站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计划完成农业总产值6.4亿元,增长5%。

(二)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深化前期谋划项目。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紧抓国家支持海西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谋划、包装、储备、申报一批重点项目,为今后一个时期项目建设奠定基础。突出交通、能源、旅游等重点,加大重大项目争取和推进力度。完成220千伏大安输变电工程可研报批和用地报批,做好开工准备工作;开展交溪流域水电开发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水保方案编制等工作,争取项目核准;全力配合省市开展龙丽温(泰)高速公路预可研究工作;继续深化温州(泰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深入推进58省道至彭溪公路、52省道至龟湖公路、青文泰省道泰顺段、52省道泰顺段改建工程、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温州氡泉生态山庄(古堡乐园)、环亚生态休闲度假村、泰顺旅游集散中心、温州(泰顺)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形成合力强攻项目。今年共安排项目52个,其中续建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22个,计划完成投资17.47亿元;列为县重点工程项目10个,计划完成投资4.56亿元;列入市重点项目5个,计划完成投资2.2亿元。坚持县领导包重点项目机制,按照“建成项目抓竣工、续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的要求,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县公共卫生大楼、县体育中心、县科技文化中心、县电力调度大楼主体工程、玉龙山户外浴场、县质检中心、金竹坑至双坑口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58省道至雪溪公路、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廊桥文化园、山海协作工程彭月产业基地、氡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乌岩岭景区、味美思生态养猪场等项目建设;启动城关备用水源与生态引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58省道至筱村公路、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等项目。

强化保障推动项目。强化供地保障,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推进耕地开垦和宅基地整理,做好工业用地挂牌出让工作,保障重点建设和招商项目用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投融资体系,搭建平台促进银企、银项合作;研究吃透政策,想方设法向省市争取资金支持;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鼓励和吸引民资及县外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概算管理、标前审价和标后监管工作,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必审制,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强化政策处理,充分考虑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依法打击无理取闹、蓄意阻挠等行为;加强舆论宣传,开展“清障行动”,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力推进新城开发。把县城新城区作为扩大投资的主战场、展示形象的主窗口、推进城镇化的主载体,按照“上品位、拉框架、强功能、见形象”的要求,全面加快新城开发建设步伐。严格实施新城区控规、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二心四轴”开发布局,加快推进文祥大道、乌岩岭路一期、廊桥大道三期等主干道路及一批公建项目建设,全面拉开新城建设框架。大力推进高位水池、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县茶文化城及新城国际大酒店、香洲大酒店等项目建设,积极规划筹建总部创业园。加快实施万洋华府、鸿发?香江花园、康欣公寓二期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努力建设一批高规格、上档次的精品住宅区。有序开展新府公寓、栗子山、塔坪二期等地块出让。适时启动川山洋、枫树梢、后山等旧村改造工作。结合下山移民工程,统筹推进城郊结合部开发。加快完善金融、市场、公厕、停车场、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切实加快新城区人口集聚步伐。

大力推进村镇建设。深入贯彻城乡规划法,认真落实空间管治“三区四线”要求,开展“十二五”基础测绘和一县一图编制,加大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加快推进县城老城区改造步伐,继续实施城关三大入城口、城区道路、文化广场和住宅小区的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注重规划要求,引导和支持建设公园等群众休闲场所。深入实施县域总体规划、司前“一镇带三乡”等规划,突出建制镇、重点乡和中心村建设重点,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按照“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努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宜居宜发展的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下山移民力度,继续推进峰门、黄桥整乡搬迁和低收入集中村整村搬迁工程,新建续建下山移民点19个、迁移农民500户2000人以上。

合力推进富民攻坚。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减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14个、低收入农户人口9000人以上。完善“百企(单位)联百村、千名干部扶千户”等帮扶机制,落实免费、缓税等扶持政策,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加强与泰顺在外创业人士联系,有效组织劳务输出,全年培训农民5520人次、新增转移就业3900人以上。通过政策优惠、信贷扶持、发放补贴等方式提高本地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支持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下山移民点等设立来料加工点,重点扶持一批发展规模大、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成效明显的来料加工点及经纪人,全年实现产值3.5亿元、加工费6000万元以上。通过盘活资产、发展产业、土地整理等措施,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落实震区生产发展扶持政策,促进震区乡镇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改善库周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突出发挥生态优势,着力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致力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坚持新上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引进企业不降低环保门槛,把好建设审批环保关。继续推进珊溪库区环境整治,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启动编制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建立跨界污染联动处理机制,保护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整治,督促重点企业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规范提升石材加工行业整治水平,严厉打击和取缔“新五小”、“十五小”等非法污染企业,切实巩固污染治理成果。巩固提高生态墓绿化率和入葬率,严防“青山白化”回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重点耗能污染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努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致力打造生态家园。在巩固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全力打造“中国美好乡村”。编制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加大生态乡镇创建力度,争取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以上。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成城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加强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镇截污管网铺设力度,做好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出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施意见,实行“户集、村收、乡镇中转、片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建设筱村片区垃圾填埋场。抓好沿路、沿溪、沿街等重点部位环境清洁行动,不断改善乡村面貌,提高村镇建设品位。

致力培育生态文明。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理念。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开展58省道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把58省道打造成生态之路、文明之路、安全之路。积极传承和弘扬以廊桥文化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培育生态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五)突出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全面落实省市扩权强县、强镇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减少前置条件、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和实行联合审批等措施,推进行政审批工作提速、提效。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以县城新城区建设为平台,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实行要素市场化配置,稳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和学校管理机制、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幼儿教育办园体制改革,完善助学制度和资助体系,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不断探索农村文化发展新路子。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做好村镇数字地籍调查工作,开展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行扶贫小额贷款,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农房抵押贷款和村级互助组织试点工作。

(六)突出社会民生改善,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巩固教育创强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各类示范、特色学校创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规范管理年”活动,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力度,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落实科技自主创新奖励政策,扶持培育科技型企业发展。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力求在强化基层基础、化解重点难点问题、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以及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做好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提高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治安突出问题整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实施“基层工作法”,强化基层信访维稳,积极预防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认真做好“五五普法”迎验工作,扎实开展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和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加快“两所一庭一中心”和“民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基层防范能力。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开展“十小”行业整规,抓好食品安全整顿和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提高“两网一规范”建设成果。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视宗教工作,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做好防汛抗台、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

加大社会民生改善。围绕群众需求,结合我县实际,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一是实施就业创业帮扶工程。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工作人员200名以上(不含教师);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和低保边缘户家庭劳动力就业800人以上。二是实施农民健康关爱工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140元提高到185元,参合率达90%以上;免费帮助420名贫困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新建农村体育健身苑点30个。三是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向全县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每月60元基础养老金;对重度残疾人实行居家安养或集中供养170名以上;将农村计划生育独男、双女户家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纳入财政补助。四是实施群众住房救助工程。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2200户和农村住房4000户;完成县经济适用住房一期Ⅰ标段主体工程,Ⅱ标段主体工程完成50%;继续为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补贴;在大学生村官中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达100%。五是实施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维修加固学校破旧校舍25幢、1.3万平方米,拆除危房重建6幢、2.4万平方米。六是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新建、续建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14个村文化活动室;组织200场戏、2000场电影、20000册图书下农村;减免城乡低保家庭等有线电视入网费和视听维护费。七是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建成6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0户以上;完成50家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创建整治村35个、农村新社区2个、污水处理提升项目8个、乡镇连片整治项目1个。八是实施市政设施完善工程。努力解决县城“停车难”问题,建成停车场1处以上;完成南门溪溪床治理和县城西大街等路面修复。九是实施农村基础夯实工程。建设农村联网公路23.4公里,完成242.9公里县道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建成30个农村饮用水项目,改善3万人饮用水条件。十是实施防灾设施建设工程。建成10个乡镇气象中尺度站,实现气象中尺度站乡镇全覆盖;建成小流域堤防工程2公里,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5公里;建成沿海防护林1.95万亩。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应对新挑战,推动新发展,开创新局面,政府重任在肩。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和群众要求,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要在优化环境、提升效能上求实效。深入开展效能提升活动,通过整合审批职能、缩减审批事项、改进“互为前置”、实施联审联批、完善服务承诺等手段,继续完善办事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改进办事方法,推进机关部门效能提速、服务提升。加大效能监察和效能问责力度,建立完善行风评议、投诉处理、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强化对违法行政、执行不力、效能低下、拖沓推诿等行为的问责。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检查督办,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规范化建设,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良好发展环境。

——要在转变作风、提升服务上求实效。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努力以良好的服务、实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千方百计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勇于负责,敢于碰硬,善于攻坚,全力以赴抓好既定工作目标的落实。认真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谋划思考,为泰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理清思路、规划蓝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心系百姓、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尽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在依法行政、提升能力上求实效。深入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项配套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投诉制度,依法行使行政裁量权,不断提高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和完善政府内部监管,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行使。依法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巩固提高“阳光投诉”活动成果,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要在廉洁自律、提升形象上求实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文件”为契机,自觉把反腐倡廉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和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产运营、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业权出让、政府采购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发生。强化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打击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努力控制公务开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上一篇:学 习 解 放 思 想 大 讨 论 心 得 体 会下一篇:玩出健康好身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