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作法和经验

2024-04-15

永顺县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作法和经验(共4篇)

篇1:永顺县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作法和经验

永顺县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作法和经验

永顺县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新闻工作,做到了服务中心促发展、宣传推介树形象,为追赶跨越发展提振信心、凝心聚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近年来新闻上稿名列全州前列,成为“湘西现象”、“实力湘西”主力军,得到了上级宣传部门的高度肯定。

一、以高度重视优化环境,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高度重视,优化环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工作,把新闻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每年专题研究新闻工作1次。县委书记李平在百忙之中经常过问新闻工作,2010年元旦上班第一天,在县广电局召开新闻工作现场办公会,当场解决县电视台设备经费100万元,办公经费30万元,并要求修改完善《新闻宣传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宣传部长认真履责,经常和分管副部长、新闻办、广电局、电视台等一起研究策划新闻工作,关心新闻通讯员学习、工作、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多写稿写好稿,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新闻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新闻工作列入四个文明和社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规定全年在县内媒体采用新闻5条,州级以上媒体(含州级)采用2条,分值2分,年底进行量化考评,充分调动了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抓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领导抓、专人抓、层层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呈现出领导干部和群众积极写稿发稿的喜人景象。2010年吊井乡党委书记李玉芳在《团结报》上稿2条,通讯员吴华在《光明日报》上稿1条,《湖南日报》上稿11条|,《团结报》上稿43条,该乡全年在州级以上媒体(含州级)上稿73条。

三是壮大队伍,夯实基础。注重将重点培养与广泛培训相结合,培养发展新闻通讯员,新闻队伍不断壮大,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通讯员,每个县直单位至少有1名通讯员,上稿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质量一年比一年好。2010年全县有200多名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60多家媒体上稿2800多件。

二、以主题宣传营造氛围,以典型宣传增强认同

一是开展主题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综合运用消息、通讯、特写、系列报道、图片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宣传报道,做到全覆盖,形成立体宣传势态,放大了宣传效应。《团结报》和县内媒体开辟了创先争优活动、县城综合运营开发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开展典型宣传,增强社会认同。始终把典型宣传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在典型的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启发引导、示范带头、推进工作的作用,精选角度深度挖掘了孤寡老人们的儿子黄辉、永顺愚公刘吉林、舍己救人英雄彭再沿等典型57个,在社会上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孤寡老人们的儿子、县中心敬老院院长黄辉被评选为“感动湘西十大人物”,先进事迹《黄辉,陪孤老过春节》在《人民日报》刊发,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

三是开展战役宣传,壮大舆论声势。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生物质能源建设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战役性宣传报道。老司城考古发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日报等媒体刊播稿件120多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分别以《沉睡了800多年,湖南将考古发掘“老司城遗址”》、《湖南省湘西“土司王城”重现天日》为题进行了刊播,扩大了老司城影响,促使老司城遗址顺利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迄今,近百名考古专家和100多名记者慕名而来。

三、以精心策划强势引导,以精品工程扩大影响

一是精心策划,强势引导。重大的主题活动,做到精心策划,精心组织,整合资源,运用消息、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图片、评论等多种形式,进行高密度和强渗透力的连续报道,形成新闻宣传的强大声势。对构建信访大格局的宣传推介,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政法委、信访局、综治办、维稳办等单位负责人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以《湖南永顺“信访医院”好》、《永顺“信访医院”服务体贴入微》为题进行了大篇幅大块头刊发推介,同时,省委、州委以通报形式予以推介,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是打造精品,扩大影响。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策划水平,充分调动新闻工作者、通讯员打造精品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上稿230件,中央级媒体上稿12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刊播《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发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永顺帮扶计划生育农户脱贫致富》、《湖南永顺县开发水能和风能资源》,宣传推介永顺县转型发展的新探索新举措新成就,让外界进一步认识永顺、了解永顺、关注永顺。

三是改进文风,提质增效。不断改进文风,创新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新闻质量一年比一年好,2010年39件新闻作品获省州奖励,覃遵奎的《李宏进100项民族文化惊世人》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湖南省“市州好新闻”一等奖、全州好新闻。

四、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以健全机制激发活力

一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新闻阅评、“三审制”、一月通报、季度座谈、半年总结等制度,从制度上加强对新闻工作管理和引导,做到了引导引到关键处,帮忙帮到点子上,鼓劲鼓到实干中。

二是健全机制,考核激励。完善出台《永顺县新闻宣传奖励办法》,按媒体级别、新闻稿件影响力、新闻稿件质量等给予奖励。同时,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也相应制定了新闻宣传奖励办法,极大调动了通讯员的积极性。县财政每年拿出新闻宣传奖励资金10万元左右,2010年度产生了3名通讯员“万元户”。

篇2:永顺县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作法和经验

一、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采编深度偏低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最基本问题, 就是信息采编的深度偏低。新闻内容仅仅是将事件的大概情况对公众公开, 而没有更进一步地进行新闻信息的深入挖掘。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时代发展的同时, 也增加了对事件深入了解的需求。传统的新闻形式仅仅以报道事件概况形式为主的信息采编, 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接收需求, 所以与人们对信息接收的具体需求相比, 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中, 信息采集深度偏低的现象是非常突出的。

(二) 采编工作形式单一

新闻采编工作的完成形式也是决定其采编内容及信息报道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常常是以一种记者对采访者的对话采访形式来完成信息采集和编辑的, 不仅信息采编范围受到局限, 形式单一性也决定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面临信息发布的困境。由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水平的发展, 人们对信息及新闻的接收途径越来越多元化, 只有满足了同样有多元化需求的媒体新闻信息工作, 才能实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形式影响下, 许多媒体至今仍然都是以单一的采编方式来完成新闻信息的收集和编辑, 无法与时代信息发展水平同步, 无法实现媒体公众形象的提升。

(三) 采编工作缺乏创新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 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在不断出现。作为媒体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时代性发展要求更高, 因此对采编工作的创新性要求也不断提高。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公众新闻信息需求, 除了加强专业性采编工作之外, 更要对新闻信息形式进行不断创新, 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但是目前的媒体在新闻采编工作中, 常常是以传统手段或方式来完成采编工作, 对信息的吸收和筛选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传统的信息模式和形式已经对公众形成了统一的印象, 如果没有创新思维的加入, 对未来继续实现媒体新闻影响力将形成直接的阻碍。

二、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水平的意义

(一) 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

高水平的新闻采编工作是直接影响新闻信息及内容多样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提高新闻采编的专业化水平, 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创新, 才能更好地提升丰富新闻内容, 提高对公众的吸引力。更进一步说, 新闻内容的丰富是媒体发展及公众形象提升的根本性条件, 如果一个媒体没有丰富的内容作为基础, 必然无法引起公众的关注, 更无法建立其媒体应有的公众影响力。所以说新闻采编工作由于直接与新闻信息的内容相关, 因此对决定媒体的综合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能够导向媒体的发展。

(二) 利于发挥新闻时效性及真实性

高水平的新闻采编人员能够把握事件的最佳发布时机与最恰当的信息发布内容, 不仅能够发挥媒体新闻的时效性, 还能够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 提高信息的影响范围, 更好地将信息发布开来。在实际的新闻采编工作中, 只有真正地将现实信息以新闻采编的形式和需求进行信息有效整理, 最终以媒体性语言来发布出来, 才能实现其作为新闻信息的意义。

因此, 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化流程及标准, 能够保证并最大化发挥新闻的时效性, 并保留其真实性, 树立媒体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三) 利于保持新闻的公正性及客观性

新闻采编工作不仅要对信息发布的内容真实性负责, 在发表一些有个人色彩的评论性内容时, 高水平的新闻采编工作能够站在非常客观的角度上对事件予以公正的评价。由于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对外形象, 因此对信息的公正性及客观性要求非常关键。而高水平的新闻采编人员能够避开个人的主观思想, 而对事件做出客观论述, 有利于公众从客观、公正的角度上全面了解新闻信息。

(四) 利于促进新闻媒体发挥其积极性

新闻媒体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更重要的是有效发挥其舆论导向功能, 引导社会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建设和发展。新闻采编工作对信息的积极处理态度, 能够很好地反映在最终编辑出来的信息上, 能够通过媒体发布新闻的形式, 最终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与理解, 促进媒体积极社会形象的建立, 同时发挥其积极特点带动公众思想及舆论的发展。

三、新闻采编水平提升的策略

(一) 深入挖掘新闻事件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深度精神需求也日益显著。在新的时代发展水平下, 新闻采编工作要寻求创新, 实现与时代的同步发展, 必然首先要满足人们对深入挖掘事件的信息需求。在具体的工作中, 对信息的采集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表面。而对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及最终解决情况, 进行全面的叙述, 并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 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对事件的媒体看法, 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时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深度, 不能过分夸张, 与事实背离, 也不能事事俱列, 详细分析各个细节, 需要针对事件的具体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挖掘和报道。

(二) 加大采编工作创新力度

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媒体的信息需求水平。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技术水平下, 只有保持工作的创新性和信息采集的新途径、新角度, 才能保持新闻信息的时代感与新鲜感, 增加对公众的吸引力, 从而更好地完成媒体信息的发布。采编工作创新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采编信息来源是以面对面地语言采访实现的, 而新时代信息背景下, 就要利用创新型手段, 来实现对信息来源的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电台新闻信息水平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目标。

(三) 发展多元化工作模式

多元化采编工作模式, 不是要改变传统的采编习惯, 而是以传统采访形式为基础, 发挥新的形式的多元化作用, 实现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与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传统的语言性采访形式由于其单一性, 容易造成公众的信息接收疲劳。而通过多元化的信息采编形式, 用同样多样性的信息类型展示出来, 不仅能够增加媒体的多元色彩, 更能够保持不断对公众带来的新鲜感, 深入强化公众吸引力。

(四) 加强工作技巧性与专业性

新闻采编工作过程中, 除了专业性水平继续加强外, 技巧性工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效改善传统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专业性的新闻采编基本上以传统模式和工作方法为主, 运用一定比例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而较少的利用技巧性工作方法来实现对信息的特别化处理。

例如对一些信息需要以模糊化效果呈现给公众, 而这种信息处理方法不仅要求采编的专业性, 更要求有技巧性。如何准确地把握信息模糊化处理的度, 是对新闻采编工作技巧性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提升新闻采编工作水平, 就是从专业性与技巧性等多方面的培训入手, 全面提升采编工作的综合水平。

结语

面对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信息水平, 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形式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而决定新闻信息水平的就是新闻采编人员, 除了从专业性角度进行采编人员的培训之外, 还要注重其团队性工作状态的培养, 使整个媒体团队保证正确的媒体立场, 更好地发挥其公众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臻.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J].新闻传播, 2013, 10:152

篇3:浅谈会议新闻报道的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会议报道 改进 创新

新闻媒体是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表达民意的载体。这其中,会议新闻报道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却因其趣味性低于社会新闻,受众面不够广。如何报道会议新闻,使之既能准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让广大群众愿意看、愿意接受、愿意思考,是当代新闻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在分析如何改进和创新会议新闻报道之前,应该先对会议新闻的特点和会议新闻报道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和思考。

一、会议新闻的特点

1、会议新闻有重要的内容

会议新闻的报道对象是会议。新闻所报道的会议的内容往往是各级组织指导工作、部署工作、宣传政策、交流经验,这些内容决定了会议新闻的重要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2、会议新闻有明确的中心

会议,小到一个单位的工作会议,大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都有明确的中心,可以是会议的主题,也可以是与会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3、会议新闻有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

会议的表现形式有讲话、讨论、交流、观摩等,相对其他新闻而言,趣味性降低,严肃性较强,形式相对固定,因而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也相对固定。

二、会议新闻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会议相对固定的形式,使会议新闻的报道容易流于形式

由于会议的形式相对固定使得报道会议的会议新闻如果没有精心策划,很容易出现相似的套路,比如:某月某日在某地召开大会,某某领导同志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某某主持,做了重要讲话,在报道讲话内容的时候,也常常是: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某某要求等等。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几乎成了会议新闻写作的惯用思路,使内容显得空泛枯燥,既无新鲜感,也很难抓住观众的眼光,令观众无法产生共鸣和影响。

2、会议新闻报道角度较单一

由于会议一般都是按照程序进行,如果会议新闻报道的角度只局限在会内,那么会议新闻的报道也会变得程序化,收不到好的宣传效果,也有可能漏掉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无法给受众带来丰富的信息,也令受众无法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到会议的内容上来。

三、如何改进和创新会议新闻报道

1、改进和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的形式,以贴近群众为标准

程序化的会议形式并不意味着程序化的新闻报道形式。程序化的会议新闻报道容易变成会议内容的简单罗列,反而使许多重要的新闻淹没在大量的套话空话和会议的程序通报之中,让受众难以接收到有效信息,很难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如果新闻人通过精心策划,让会议报道在形式上出彩,把读者想知、未知和需要知道的会议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会使受众捕捉到会议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因此,新闻人应转变报道理念,创新报道思路,以会议中心作为切入口,通过选取巧妙的角度来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的形式,找准会议内容宣传和群众阅读兴趣的结合点,从注重会议内容的报道转为注重会议内容的解读,这样既满足了读者对新闻事实的形式需求,又把会议内容要求交待清楚,真正起到宣传的效果。

2、改进和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的语言,以准确通俗亲和为标准

想把会议新闻报道成广大群众愿意听、愿意想、愿意接受的信息,除了会议内容本身所包含信息的重要性,文字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秘密武器”。改进和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的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使用过多的会议套话,如上文提到的“指出、强调、要求”等等,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用受众可感知的具体事实加以反映,尽量用准确、亲和的语言,准确的把会议内容解读给广大受众。首先,要在新闻标题上下功夫,用精确、醒目、接地气的语言拟定标题,使广大群众在看到标题的时候,既被标题亲和通俗的语言所吸引,又能够准确把握会议新闻的内容主题。其次,正文部分语言要严谨简洁,通俗易懂,着力揭示会议的新闻价值。一般的会议新闻,在揭示新闻价值的基础上,简洁明快地把会议中对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有重大影响、现实意义的实质和亮点摘出来;重大的会议新闻报道,则在语言准确通俗、鲜明活泼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覆盖,使受众通过会议新闻报道,能够了解会议的重要性、内容并得到启示和鼓舞。

3、改进和创新会议新闻报道,要善于跳出会议,挖掘会议背后的新闻

对于一些专题性会议,因会议内容本身就是重要新闻,因而此类会议新闻的报道可以紧紧围绕会议精神、会议重点。但对于大多数的会议新闻来说,如果将会议的背景和会议的内容结合起来报道,不仅可以使会议新闻报道更加立体,也可以使受众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会议的“前世今生”和内容要义。比如央视新闻频道每次在报道最新的朝核六方会谈时都会先梳理一遍历次会议的内容和事件发展情况,然后再对当下的会谈进行深度分析和报道。再比如,每年在全国瞩目的“两会”报道中,央视的会议新闻报道除了关注会议本身、委员们的提案观点、会议的议程主题和交锋点,更把视角延伸到会外,在会议中寻找到最生动的细节,去捕捉会议中的“花絮”和民众的感受,因为相对于会议内容本身,这些往往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彰显宏大的背景,将这些报道内容叠加起来,不仅从正面、侧面反映了会议的主体和大环境,更能深化会议,赢得读者。

作为新闻人,要在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新闻敏感度,从形式上、语言上和报道视角上准确、主动、迅速地反映会议内容,同时应关注民生,抓群众想了解、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从而提高会议宣传质量。要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党的大政方针服务,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不断适应新环境下的新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会议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①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②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③李桂珍,《浅谈县级电视台如何提高收视率》[J].《新聞窗》,2008(5)

④董亦民、章勇,《县级电视台发展对策及当前任务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

⑤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泗县电视台)

篇4:江津动物疫病应急防控经验和作法

1基本作法

1.1 科学分析

“科学分析”是准确判断和预测疫情是否“可防可控”的基础, 也是能否成功处置疫情的关键, 更是 “精准定位、定点清除、减少损失”的依据。江津对近年每次发生疫情的分析判断,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后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一是对发生疫情动物的病种和免疫保护面 (抗体监测水平) 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免疫保护率的高低决定强制扑杀动物的范围和数量; 二是准确定位发生疫情的潜在污染源和新的污染源 (即分历史疫区或是新疫区) , 以正确分析评估面源污染的大小; 三是查清发生疫情疫源来源, 区分外疫还是内疫, 根据外疫、内疫的不同制定调整处置方案; 四是发生疫情地的交通、人流物流、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状况, 以此决定是否对疫区实施封锁和封锁的范围; 五是根据免疫病种疫苗的效价和面上动物免疫保护的有效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 确保处置方案有力有效。

1.2 精准定位

“精确定位”就是正确确定疫点的位置和数量。 在对发生疫情和周边区域 (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进行全面彻底普查后, 根据易感动物的分布状况、发病率的高低、疫源传播途径、发病动物的多少, 疫点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条件、水系分布流向等综合因素确定疫点数量。

1.3 定点清除

“定点清除”就是对已确定为疫点的动物实施强制清除 (扑杀) , 以消灭传染源, 切断易感动物的传播途径。江津在近年的疫情处置措施上, 基本上都是采取的“定点清除法”。如2006 年10 月, 南部山区五镇7 个仔猪贩运户, 未经申请和备案审批, 先后从区外和市外调运回仔猪数百头, 与原未售完仔猪边混养边出售, 造成南部山区五镇散发口蹄疫疫情, 成为有史以来江津发生动物疫情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 此次疫情共清理排查确定72个疫点, 按照扑杀疫点“三公里”范围易感动物的规范处置要求, 应扑杀生猪 (含牛、羊) 近10 万头 (只) , 南部山区五镇的猪、牛、羊基本全部被“斩尽杀绝”。但区指挥部办公室和区畜牧兽医局专家组在进行科学分析、 精准定位后, 按照“定点清除法”, 只定点清除扑杀72 个点的426 头生猪 (含牛、羊) 就将疫情扑灭。

1.4 减少损失

“减少损失” 就是在处置疫情时, 既要按照“早、快、严、小”的要求控制扑灭疫情, 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疫区群众和财政的经济损失。因此, 在考虑决定尽快控制扑灭疫情的同时, 对疫区群众对损失的承受能力、 处置工作的难易、 财政能够拨付的处置经费都是在疫情处置中必须重点结合考虑的问题。 江津在这方面的作法是“该清除的坚决清除、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能不杀的不杀、 能减少损失的尽量减少损失”,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疫区群众和财政的经济损失、 减少因处置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

2主要经验

上一篇:地理水土流失课件下一篇:思想汇报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