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管理 的心得体会

2024-05-07

领导与管理 的心得体会(共9篇)

篇1:领导与管理 的心得体会

安全生产部(电气)

心得体会

11月13日,我参王总关于《领导与管理》的主题讲座。培训课上,王总的报告声情并茂,通俗易懂,主题明确而又深刻,让我受益匪浅。讲座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却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它包括4个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并不是一个将自己所有时间都用在管理具体事务上的管理者,也不是一个手里拿着规章制度,时时紧盯着员工的错误的监督者,这样的管理方式只能让管理者成为一个大管家,必然时时刻刻将自己置身于无穷无尽的事务之中,管住了员工的人,却失去了员工的心。能够和员工建立起和谐关系的管理者,是一个注重领导的管理者,他并不把“管”当作管理的真谛,而是注重“领”和“导”的力量,他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在管理中注入感情因素,将员工看作是有感情的人,尊重员工,重视员工,让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用心做事,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有做好任何事情的愿望,要有那份自觉。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责任感的人,拥有那份自觉和自信,做事勤快,认真细致,热情周到。

领导的境界

1首先要学会被领导,才会当领导,管理时也要将心比心,时时刻刻把员工凡在心里,不能遇事死板,不可变通,要学会做圆通的领导,做什么事都要首先对人以肯定,首先要认定他会做,能做好,2管理要要深藏不露。

1该管的一定要管,例如迟到、早退、违反劳动纪律等关系到系统内部的管理一定要严加管理

2不该管的要不管,学会放手,做事的方式方法要他自己去做,体现塔的价值,而且做完了要给予鼓励

3合理的管理

一流的管理者用制度管理员工,超一流的管理者让员工管理自己。作为一企业领导不要让员工怕你,而是要让员工爱你,因为员工怕你他就会远远的躲着你,而要是爱你就会离你最近,近了也就了解一些你所不常见的东西了,一般员工都是远远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需要你去激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能出更多的贡献。用赞美去鼓励员工。用尊重员工来为你带来权威,不要作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能力再强的管理人也不可能包办所有的事情,作为管理就是让属下学会如何去做工作,沟通消除不和谐,不要让系统的人员行为派别,要有系统的凝聚力,平衡他们的一些问题,使在你面前没有人来打小报告,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有序的行为过程,事实证明发挥出一个人最大的能力方法就是赞赏和鼓励,员工之所以愿意在企业工作不单是看收入,更重要的是工作的氛围,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较远管理技能更为重要这里更涉及的是观念认知上的问题,修身才能立业,视员工为合作者,身为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权立典范,要承认人与人的能力差

安全生产部(电气)

异,克服自己的偏见,用责任感去激发员工的潜能力,给责任人必要的压力,迫使责任人不断提升工作的责任感。

听了王总的讲座,是我更加认识自己管理的不足,认真学习,能把学习的知识用到以后的工作中,是我们电气团队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

电气(赵志权)

2012-11-22

篇2:领导与管理 的心得体会

第二期精细油藏描述培训班

学号: 30 姓名: 谢小曼

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授课教师:冯百灵 大庆油田第二期精细油藏描述培训班

领导与管理讲座的心得体会

2011.11.15-16两天我们精描班迎来了北京市管理科学院的冯百灵老师的讲课,冯老师就角色与职责和管理与沟通两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讲述,介绍了有效学习的EIAG模型,努力达到干中学、学中觉、觉中悟、敏于行,两天时间虽短,但是收获不是三眼两语就能讲清楚的,两天的收获必将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帮助。这两天的内容有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1.斗生肖游戏的启示:团队高效的运作需要①领导,管理者和员工明确各自的目标,加强目标的传导与转化②加强各机构间的有效沟通③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与活力;

2.一分钟经理人的启示:通过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表扬和一分钟批评给出了管理的精髓:目标明确具体,奖惩及时到位,目标是工作的动力,表扬激发员工的热情,批评对事不对人,使员工心平气和的接收;

3.一分钟管理:管理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强化组织的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能减少管理的副作用,解放员工的想象力,释放员工的创造力;

4.有效的沟通:为了设定的目标,将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达成协议并触发其行为的过程,沟通具有双向性,传送者发送讯息给接收者,接收者要给予发送者一定的反馈,管理过程中不能讲告知当做有效的沟通;

篇3:领导与管理 的心得体会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要素和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置身于特定的企业文化之中, 才会更有效。那么如何形成有两的企业文化, 从而进行文化管理呢, 这就要从企业的文化变革开始说起。

文化变革即建立起与企业组织的宗旨、策略、环境、技术相适应的态度、信念、价值观, 以不断改善组织氛围、管理风格、领导行为, 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包括:

◇需求评估——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测定企业文化的现状和向往的企业文化的状态的距离、偏差、差异。

◇行政指导——通过管理者一致的行政指挥指明文化变革的方向、选择根据, 并确定成功的标准。

◇基础结构——导致企业工作运转正常的运作过程与制度, 如人才选拔、工作管理、成果认同、奖酬体系等制度。要根据需求评估、行政指导, 以有利于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实施机构——专门为实施企业文化变革而建立的临时性组织机构或结构。其成员担负着文化变革的使者的重要职责。

◇培训——通过对管理者、员工的分别培训, 以提高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管理团队的能力。培训时要注意把需求评估的资料、高层管理者的决策与指示反馈给学员。

至此, 我想不用对“文化管理”做任何的理论阐述和解释。只是结合自己这几年基层管理的经验和平时学习的心得与大家做一次交流。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负责人, 多年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我的员工心甘情愿地去服从制度的管理?”

往往我们制定了许多非常好的制度并不断地加以完善, 但总有员工怠慢、抵触它。这就是我们在基层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执行力不强”。因此为了有效的去执行该制度, 我们又制定了如评估、考核等等规章制度, 但还是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呢?参照《韦氏新编大学生词典》的注释:领导是“指导的行为, 示人以方法。”从另一方面来说, 管理是“掌握一项业务, 指挥。”阅读了这些释义之后, 我弄清了这两个词的含义。

每个团队都需要一名领导, 就如公司的每一个基层单位, 员工依赖领导者作他们的良师益友----他们能自始自终地追随和信赖的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可能就是我们这些科、所级干部。我们通常重视执行规章制度以确保员工们能尽职尽责, 却忽视了员工的自身价值和在整体上对团队的贡献。

管理宗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强调:“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需要两相结合的管理哲学。”结合实际的管理实践来看, “目标管理”属于管理范畴, “自我控制”则属于领导范畴。约翰科特教授也曾多次评论说:现在的组织是“管理过度, 领导不足。”的确, 企业如果只强调管理, 称员工为“人力资源”, 自然会以“利用资源来完成任务”为出发点, 而视“升迁奖金”等等手段为交换代价。如此, “目标管理”也便沦落成为利益磋商与交换的工具。因此, 在员工的交换代价得不到满足的时候, 他们对组织目标和工作, 也就没有了热情, 甚至会消极怠工。

要避免这种现象, 领导者必须激发部属的内在动机。为此, 领导者必须尊重你的每一位员工, 以人格化的力量用心去领导。使部属的天赋才能, 社会需求, 热情与良知能够结合起来, 然后通过评估、考核管理来使组织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产生绩效。这必须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也就是说, 要先领导, 再管理。

你是否期望员工以你对待顾客同样的方式对待顾客?你的工作作风是不是你所期望的员工的工作作风?你是否在言行举止上尊重你的员工?就如你希望别人尊重你或彼此之间相互尊重一样?你是一个积极的沟通着吗?你的员工理解你对他们的期望吗?当你的员工对你说话时你是否在聆听?

那么, 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需要什么呢?我的体会如下:

“以身作则”, 因为一切都要从你作起, 你是团队的领导。

“尊重你的每一位员工”, 因为尊重是相互的, 在团队里你们是平等的个体。

“公平公正”, 因为它是一个团队稳定的基础。

“坦诚”, 一个坦诚的环境才能打造一支和谐的团队。

“沟通”, 它会为你赢得理解和信任。

“懂得改变”, 一个懂得适时改变的人才能与时俱进。

如果员工不信任组织或上司的伦理品格, 感受不到上司的同理心或感知, 自然对组织目标与工作没有热情, 这时, 就是用再先进的管理方法都不能对症下药。我想这便是“文化管理”的内涵, 起码是内涵的组成部分。我想我们大家可以自问一下,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执行的是领导力还是操控人的技巧。

篇4:基于使命与领导的管理

虽然同为组织,但非营利与营利的本质区别注定了两种管理模式的巨大差异。例如,营利组织关注的是如何把产品(或服务)卖出去,赚取利润;而非营利组织显然不是这样,它更关注使命和责任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有捐赠者的贡献,它有时不用太关心财务。又如,在营利性组织中,领导的关键往往在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但在非营利性组织中,其关键则在于使命。根据德鲁克的看法,只专注于个人魅力将使领导者走上歧途。“身为非营利性组织的领导者,其职责就是要将使命中的口号转换成更精确的目标,因为使命是永存的,甚至负有神圣的任务,而目标仅是暂时性的。”此外,在市场细分、目标群体、营销宣传、管理运营等具体环节上,非营利性组织与营利性组织都有很大不同。于是,基于经验的管理、管理的实践都告诉我们,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资料,包括它本身是什么、可以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与此同时,非营利性组织也面临着巨大而且不同以往的挑战。德鲁克指出,这种挑战首先来自如何使捐赠者转变为奉献者;其次,挑战也来自于实现社区的共同目标。特别是后者,对美国非营利性组织具有很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美国的社区,它赋予并增强个人履行公民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问题恰恰就在于这里。一方面,非营利性组织在市民社会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如何管理非营利性组织并取得成效,成为很多人关心和讨论的话题。然而,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问世之前,当时几乎没有专门为非营利性组织量身定做的领导和管理理论。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很少关注非营利组织与众不同的特征或特殊的关键性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如何卓有成效地管理非营利组织的认识尚属空白,没有形成可以指导实践的系统性理论。

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德鲁克从确立使命、从使命到成果、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与关系网络和自我发展五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问题。其中,就“你对世人的贡献是什么”(这也是区别于营利组织最本质的一点)这一核心理念,德鲁克论及了组织使命和目标的确立及领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和诸如职员、董事会、志愿者和社区一类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以及组织中各管理层级人员的自我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来源于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独立性,这就使得他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超越了“美国经验”的狭隘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论。

当然,德鲁克对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只是一个持续运动的号召,只意味着开始,不代表着中止或结束。

特别推荐

《OFF学——会玩,才会成功》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推荐理由:什么是“OFF学”?作者认为就是学会成为“人生的达人”,不只在工作领域游刃有余,也能创造出丰富的人生。每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应该对于“on”(工作)与“off”(休闲)同样地关注,并且设法创造出时间、金钱、悠闲的心情,尽情地享受人生。作者一直在游玩,这不但没有成为他工作的阻碍,反而还有助益。

《不对称创新》

作者:吴振海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7月

推荐理由:以弱胜强,是多数中国企业都面临的一个战略困境。然而,在敌强我弱之下,挑战者如何实现对领先者的赶超?行业的后进入者又如何才能找到生存的立足点,进而不断发展?作者基于对战略、创新和营销理论的跨领域研究,在对全球近百个以弱胜强的商战案例系统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是以弱胜强、后来者居上的惟一途径,但要想成为成功的创新者,挑战者的战略思想必须有别于市场领先者——这就是不对称创新。不对称创新立足于强大对手优势中所固有的弱点,既注重创造与其没有竞争互动、具有“温水煮青蛙效应”的不对称局势,同时也关注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新书推荐

《福特帝国》

作者:理查德·巴克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8月

推荐理由: 本书将为你揭开福特帝国创造者的神秘面纱。亨利·福特,作为天才的机械师,头脑简单,想法单纯,虽然获得了财富,却远不是伟人。他终生都没有意识到作为世界上曾经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汽车需要更为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而作为知名的家族企业,福特公司的“继任者”——埃兹尔·福特,则一生都纠缠于和父亲的博弈。他本人并不像外界所猜想的那样孱弱无能、人云亦云,反而具备了一流商人的头脑,了解市场和管理,因此福特公司才有幸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危机。同时,本书也将展现一个传奇商业帝国的真实一面,除了机遇、实力和运气,它同样也避免不了劳资矛盾、公司政治、人员流失……

《小就是大》

作者:赛斯·高汀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推荐理由:作者是雅虎前副总裁、高产的国际畅销书作者、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本书首次将作者近10年来最优秀的博客文章、杂志专栏和电子书内容结集出版,这些内容都是最富爆炸性、最有启发性、最具传播性和操作性的商业思想。

《成功长青:谁都可以拥有意义非凡的人生》

作者:杰里·波拉斯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9月

推荐理由:杰里·波拉斯是《基业长青》的作者之一。本书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向传统意义下的“成功”发起了挑战,认为“成功”并非是指“金钱、名誉、权力”,而是“从事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毕生投入其中,创造恒久的影响力”。这并不是一个空洞乏味的世纪宣言,而是作者在10年的时间里,对全球几百位持久成功人士访谈后得出的结论。你将发现,这些受访者大多出生平凡,一些人有着天生的缺陷,还有一些人甚至终身残疾,但他们却缔造出了一个个传奇,造就了恒久的影响力。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最大启示是:你之所以创造了旷世奇功,并不是因为你尽善尽美或者异常幸运,而是因为你有勇气坚持做对于自己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事。

《商业情报密码:看穿混乱、失真、谣言和烟幕》

作者:伦纳德· M.·富尔德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9月

篇5: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1

秩序又称有序,与混乱、无序相对应。从静态上来看,秩序是指人或物处于一定的位置,有条理、有规则、不紊乱,从而表现出结构的恒定性和一致性,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动态而言,秩序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反复性和可预测性。秩序总是与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等特征相联系,表现为有序的状态『注1』。蒙特梭利研究发现,1—3岁是人一生中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我们抓住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是指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把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以便达到预定的目的『注2』。管理要素是班级里的人、物、时间、空间等。我们从理顺班级管理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秩序,支持和促进幼儿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为班级管理者的角色,为此我们建立以下秩序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保教人员工作秩序——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现在的幼儿园一般配备二教一保,即二名教师一名保育员,三个人负责班级里的一切事务,他们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一个集体,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在班级中的一份责任,既要分工明确,又要配合默契,形成一定的秩序,避免不必要的紊乱而导致工作的无序。这个秩序关系着幼儿在园的安全、关系着幼儿受教育的质量。如在晨锻时间,保教人员如果各自为阵,或者忙着交谈,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放任自流的现象。所以,幼儿在班的每一个时间段,班级里的三位保教人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秩序,才能默契地配合,每位保教人员在每个时间段自己该做些什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也确保了每个方位、每个时间段都有保教人员在引领着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

二、幼儿活动秩序——自由自主活泼有序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是人,它包括老师、保育员和幼儿。班级管理时,要将幼儿放在“主人”的位置上,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而不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当幼儿开始走进并熟悉班集体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帮助他们感受到秩序的存在,通过让幼儿理解基本规则来主动形成班级良好的秩序。

1。借助图标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

幼儿一进入班级,我们就有意识地手把手教给幼儿一些规则,如开学第一天,我们在毛巾、杯子、床上都事先贴好各种小动物图标,让家长引领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图标,然后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贴有这个图标的个人物品:床、杯、毛巾等物,包括站立、坐的位置上也有这个图标,一天下来,幼儿很快就在新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物品和位置,为正常开展各项活动奠定了基础。

有些秩序我们以上课的形式来练习,有的则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如进出活动室时,幼儿常会被主题墙上的图画吸引,并伸出小手去摸一摸,而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常常在小手温柔的抚摸下逐渐变得残缺不全,如何让幼儿养成只看不动的习惯呢?我们在口头上要求幼儿“只看不动”的同时在走廊地面中间贴了一条线,教育幼儿走路要走在线上,这样手离墙就有一段距离了,客观上控制了幼儿去摸的冲动。我们还通过故事、谈话等方式让幼儿理解“为什么不能摸”,注重孩子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常规。

2。明确规则帮助幼儿建立学习秩序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会有一些如随便离座、随便讲话等不良习惯,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幼儿学习秩序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就用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明确学习规则,并反复强调,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学习秩序的重要性,幼儿在整齐有序的活动中感受到了秩序带来的好处后,并在老师的强调中自然而然地就建立了学习秩序。如我们的幼儿会在发言时举手、离座时不发出声音、有废纸等物品时会把它们放在指定的地方等,良好的学习秩序帮助我们顺利地开展着各种活动。

3。自主制定常规帮助幼儿建立游戏秩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但如何帮助幼儿建立游戏秩序却是一个难题,如整理材料、合作等都有一定的秩序,我们就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常规,并由老师和同伴一起来做常规的监督人,幼儿才能自觉地遵守常规。只有被幼儿认定为合理的规则,并感受到规则带给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便利,才能帮助幼儿建立起秩序,幼儿才能主动遵守并维护秩序,如:不干扰别人;一个接着一个走;玩具大家玩、轮流玩等等,当幼儿对外部环境建立了秩序感的时候,心灵内部的秩序感也会相应地建立起来,幼儿就从“他律”走向了“自律”,才能在班级里享受到自由自主,才能活泼地生活、学习。

三、时间秩序——环节明确持续有效

时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要求秩序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稳定性。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往往是由园长室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幼儿园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管理时要求我们严格执行此安排。

1。明确活动顺序,帮助幼儿建立时间秩序

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落实到班级管理中,要让幼儿明确早上来开展什么活动,接下来是什么活动等,只有让他们知道了,他们才会主动去感知它的存在,才能熟悉此活动安排顺序,并进而内化为时间秩序。我们常安排幼儿来园时做桌面游戏,然后是晨锻、牛奶点心、蒙氏工作、集体活动等,往往用“下面我们要做××”来告诉幼儿下一环节的活动,并和幼儿一起期待着下一活动的开展。时间一长,幼儿会主动从物质、精神方面做好下一活动的准备。如喝完牛奶后,幼儿自觉把椅子分散到蒙氏工作的各个小桌子边,然后一边走线一边等待其余小朋友喝牛奶,等大家都来到线上后就安心等待老师。

2。持之以恒地要求,帮助幼儿巩固时间秩序

秩序的建立对幼儿来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执行,长时间的坚持,让幼儿始终感觉到这个秩序的存在,才能内化为幼儿的内在秩序,一旦建立了这个时间秩序后他们就会自主加入到班级管理中来,过渡环节中无须教师多做作解释、多提醒,他们就会自觉知道、自觉去做。如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以常规练习为主,因此,园部没播放晨锻音乐,但在8:20时,蒙就来提醒我了,“王老师,晨锻时间到了,我们去楼上玩吧!”于是,幼儿都来围着我了,很快我们就开着“小火车”到了楼顶上。这一切是那么自然,时间秩序一经形成就成了幼儿的内在秩序,轻易不能改变,活动安排如果朝令夕改,会让幼儿无所适从的。

四、空间秩序——因地制宜利于活动

所谓空间,在班级里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活动室里物品摆放所形成的空间,相对时间而言,空间秩序就属于静态的范畴了,它要求我们把物品放在一定的位置,有条理、有规则、不紊乱,从而表现出活动室空间结构的恒定性和一致性。班级物品摆放得当,能给幼儿一个整齐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和活动,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同时也方便教师的使用。

1。物品摆放高度与幼儿身高匹配

我们在摆放物品时注意位置和高度恰当好处,需要幼儿自己取放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其他学习用品与幼儿的身高相匹配,并且放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安全的地方。我们班所有幼儿需要用到的材料都有专门的材料柜,材料柜的高度是经过设计人员根据幼儿的身高特意订做的,确保幼儿取放方便。

2。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摆放材料柜

我们在充分考虑各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来摆放各个材料,利于幼儿的自主活动,以减少混乱。例如生活区选在靠近水源的入门处,以方便幼儿取水;科学区放在通走廊的另一个门口,既充分利用了自然角资源,又延伸出足够的空间;感官区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区角,需要的空间最大,我们就把它设置在活动室的中间,幼儿可以围绕着材料柜活动,有足够大的场地;数学区按照蒙氏教育精神选择在离感官区最近的地方,这样许多工作由感官区延伸到了数学区;靠窗的角落我们设置的是语文区,这里有阳光,有角落,又比较安静,并用一些遮挡物为幼儿留出个人空间,温馨、舒适,适合幼儿来阅读与交流。

3。活动材料的放置注重整齐有序

我们的材料非常干净,晶莹剔透,精致美观,幼儿于无形中萌发了爱护玩具的情感。我们在每份材料放置的地方贴上材料的照片,这样利于幼儿按照片找到材料放置的地方,并用柜上的“小红旗”和材料盆上的“小红旗”对齐来帮助幼儿轻而易举地把材料放整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我们通过一系列秩序的建立,让幼儿学习做班级的主人、学习自我管理,让幼儿在班级中自由自主、快乐活泼地学习、生活。

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2

这一次培训让我眼界大开,更是让我知道自己不能够只停于表面,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加思考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到未来的路上,真正做好一名幼儿教师,做好孩子们的依靠,父母们的信赖。这一份责任是非常浓厚的,即使有时候会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是我相信自己可以坚持下去,努力下去,不辜负每一份期待和盼望,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

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作为幼儿教师自然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但是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我也很难去做好一些平衡,比如说遇到一些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我确实也没有太大的办法去解决,有时候对孩子凶,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调皮,对孩子太温和又会让她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但是通过这一次情绪管理的培训,我也了解了更多情绪的管理方式,这些知识不仅可以用到我的工作当中去,也能运用到平时我自己的生活的当中去。不止是针对孩子们,对我们大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这一次培训,让我真的大开眼界,让我认识到,原来情绪的管理是这么的重要,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会带来这么多的改变,所以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重中之重了。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加强这一项工作,让孩子们都有一个好的状态学习,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情绪习惯会让我们养成一个更好的性格,幼儿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也就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培养好个人性格,而情绪也是培养习惯之中的一项。就如我们大人而言,我们现在所有的性格,一是来自于天生,二是通过后天的经历和培养。所以这就像告诉了我们,从小开始培养好的情绪习惯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而孩子们有了好的情绪之后,对学习也会更有效率一些了,这是一件非常需要重视的事情,往后我也会加重对这个方面的监督。

这次培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也通过这一次培训,了解了很多,成长了一些。这让我对今后的工作也多了几分信心,我也可以按照这次所学到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运用。这是一件可以提升自己、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事情,感谢这一次培训,为我解决了一些问题,我也会珍惜这样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参与,积极学习,继续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3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也是对于情绪管理方面有了更多的认知,并且也是知道,要做好一名老师,去教好孩子们也是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细心才行,对于这次的培训,我也是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懂得控制情绪是不容易的,我们在幼儿园里面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们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的确是会让人心烦,特别是吵闹的时候,但是我们也是要记住我们作为老师的一个职责,去教好他们,去管理好他们,同样的也是要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的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里头来。这次的情绪管理培训里面也是讲到这个问题,我们也是深有体会,明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多么的重要,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的问题也是无意识的,虽然会让我们心烦,但是也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有的,我们更是需要去体谅他们,去关心去照顾好他们,同时自己如果也是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情绪不好,也是要尽快的去处理,不要到了工作之中来出现,也是很不好,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状态,才能更好的把老师这份工作给做好了,去对孩子们负责。

懂得合理的宣泄情绪,情绪不但是有的,要懂得控制,同时也是要会合理的宣泄,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运动,通过唱歌,通过一些健康的方式去宣泄,而不能通过其他一些暴力的方式,或者口出不好的话语来宣泄,只有合理的去宣泄了,不但是可以调节好情绪,同时也是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之中,我也是回顾以往自己宣泄情绪的方式,的确是可以还有更多的尝试方法,而不是不说,或者闷在心里,那样也是非常的不好,只有宣泄掉了,那么自己也是会更加理性,也是能更好的去工作,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之中,虽然很多时候孩子们也是有乖巧听话的时候,但是也是有时候会闹脾气,我们老师也是要去关注他们,并且这也是他们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更是要去了解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找到了,才能更好地去解决,去让孩子们从情绪之中走出来。

通过这次情绪管理的培训,我也是懂得了更多关于情绪的知识,不但是自己,同时也是对于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的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绪的发生,也是要在以后去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同时也是教好孩子们。

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4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够做好事情,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了让他们明白管理自己情绪的重要性,我从多方面给他们做了详细的说明。

这次培训,很多小朋友都明白了管理自己的情绪,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一步步来,毕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想要让这些小朋友学会管理情绪还需要继续教育。因为我经常会给这些小朋友一些指点,同时也会告诫他们如何做。在培训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如何让学生学好。去做到。很多时候给他们讲大道理,他们根本就听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做。那就换一种方式,讲故事的方式。

通过有趣的故事作为引子,既让幼儿园的所有小朋友们听到了好听的故事集中了精力,也可以让他们明白情绪的重要性,趁热打铁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学生,让他们在故事中学会哲理,在快乐中学会独立思考,这样很好的培养了小朋友的自我思考能力,当然最后还要直接点明其中的原因,帮助学生们分析让他们明白管理情绪的重要,做一个管理情绪的人会得到怎么的收获。

在讲课的时候我也明白,我教导学生管理好情绪,同时自己也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随意的生气,更不能斥责学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微笑面对这些年幼的小朋友,让他们在幼儿园学习的时候更好的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或许有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并不好,但是对于这次的培训而言不但给学生们上了一课更是给自己也上了一课,教导了自己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情绪犯很多错误,我们如此,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是如此。虽然说我已经成年成为了一个教师,但是同样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着丰富的情绪是一件好事,但是情绪太多太复杂也不利益工作,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就开始焦躁**。做事不讲规矩,做事不认真分析。

或许这是我培训幼儿们最大的收获,我自认为可以教导好学生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现我有时候也不能好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都是个人做的不够,心里素质不达标。同样也让我自己认识到了我还差很多还需要继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我也需要及时的掌控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犯错,这样我才可以做好一个老师。

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5

在培训会上,专家对幼儿的管理和发展作了明确界定与深刻解读。作为一名管理者,应首先领会幼儿园科学发展的内涵,切实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努力营造科学发展的氛围,为幼儿园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创造条件。在教育理念方面,,要进一步学习《纲要》精神,树立全新的幼儿素质观念,在管理方面,检查者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为教师服务的观念,甘心情愿当好家长平等的合作伙伴,当好教职工开展幼教工作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助手,放下架子,深入教职工中,深入家长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心同德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发展。

一、敬业、乐业—筑牢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阵地

搞好幼教工作的根本在于全体教职工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认同感,能够凝心聚力、教书育人,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当前我们推荐幼儿教育科学发展,更迫切需要强化教师对幼教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首先要强化教职工对幼教工作的敬业意识与奉献精神,切实把幼教工作当成一种事业、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求真奉献。其次要引导教职工强化对从事幼教工作的幸福感,在充实而繁忙有序的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幸福。全体教职工对幼教工作树立了敬业的精神、乐业的心态,就为实现幼儿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原动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推进幼儿园科学发展的关键在师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能为我园幼儿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随着办园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在教育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通过园本培训、园本教研,帮助青年教师在业务上成长起来,已成为我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应本着思想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业务上严格要求的原则,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发挥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示范作用,使所有青年教师在思想业务方面尽快成熟起来,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锤炼组织教育活动与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艺术,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三、注重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

幼儿园教育科学发展,说到底就是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以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抓手,强化细节管理,在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加大教育、引导力度,让每一个幼儿实现科学发展。如在生活课程中,让幼儿园自主参与,成为生活的主人,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探索;在游戏活动中,放手让每一个孩子操作保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材料。教师置身孩子游戏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使他们个性得到发展、智慧得到张扬。同时,无论生活课程,还是学习课程、游戏课程,均应在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身体发展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心里发展状况,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位学者说过:“对培养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这次管理者教育工作培训,使我更加明确了在促进幼儿园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更多这样的精神食量。通过这次培训,我们一定能学有所用,在工作中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把自己的幼儿园管理水平提升一个档次,让自己的各种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6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聆听专家们的精彩讲解感慨很多,体会较深,收获颇大。作为学校安全责任第一人,在时刻敲响安全警钟的同时,更要明白如何去思考和管理,尤其是依法思考和依法管理及处置安全事故;不断强化危机意识,更高层次从思想认识的高度、理论指导的层面以及学校管理操作策略实践等不同方位去充实和提升。在此,就如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寻辟安全教育途径谈一点初浅的感悟:

一、寻求最佳化的教育时机

寻求最佳化的教育时机是有效教育的先决条件。固定形式的说教方式,如班训、安全教育课过于死板,容易引起学生的乏味,效果也有限。所以,倡导安全教育随机化,决不错失任何一个有利的教育时机,如学校当天发生的事,做到适时结合事件进入现场教育,这样学生有体验,易于产生心理共鸣,形成深刻印象。对于班上发生的事,身边的事,不要过夜,这都是最好的教育时机,哪怕就是电视、报刊报道的一个新闻,这些都为最好的教育机会,教育者不要轻易放弃。用教训进行教育,这就是有效的载体,运用得当,比任何枯燥的说教更有效果。其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师生对校园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宣教则可增强学校做好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教育形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为达到最佳效果,学校可以采用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班会、专题等形式,把枯燥讲座变成学生互动参与,让安全的意识在活动中形成。可以结合典型事件,利用多媒体演示进行视频教育,也可编组,按男女、分性格进行教育,其对象要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现场,如楼梯间的安全教育,将学生分布到楼梯间现场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安全防护知识,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样,哪个学生不会感兴趣呢?既可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干完了不要”的错误看法,又明确了学校安全管理的方针那就是积极预防、依法管理、师生参与、各负其责。

三、采用生动化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应多样化,说教式教育不利于中学生接受,中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最感兴趣,形成的印象最深:①讲授法:讲授安全注意事项,这是常用的方法,全面而系统;②警示法:用学生熟悉的事件进行正面的警示教育,即用身边的教训进行教育,防范于未然;③反思法:即对学生做过的事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事故随时在我们的身边,安全处处要留意;④经验法: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安全事例或假设的经验进行教育,学生常常比较有兴趣听,易于记忆和接受;⑤交流法:让同学之间自己进行交流,交谈自己的故事、教训和体会,自己教育自己。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安全工作涉及亿万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发展?何谈幸福?保护他们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四、铭记全面化的教育责任

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个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校长和老师,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校长和老师。确保学生安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内涵。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制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履行行政值班、教师值日制度,强化门卫职责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应细化规章、完善管理、强化制度,在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学校要坚持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提高学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应急逃生与自救的技能;增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纳入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并且及时与公安、综治部门积极配合,加大投入做好技防、人防和物防,全力以赴、常抓不懈。

篇6:领导与管理 的心得体会

—— 心

2011年5月17日,我们参加了在深圳为期五天的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管理与骨干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培训,我感悟很深,体会很多,收获也很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工作上,都有不小的长进,使自己视野得到扩展,知识得到了充实,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下面就培训中我注重的几方面谈一下我对此次培训的体会。

一、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培训班的学习讨论,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要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进行沟通,要学会尊重别人,放下架子,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副职要当好正职的参谋助手,要围绕正职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经常反思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文化,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我收获最大的是听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及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张桂薇老师的讲座,他们通过种种教学中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分析的重要性,主要内容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等,对无论是在一线教学的我还是刚在学校中层工作的我,帮助都非常大。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能不断地提高干部的综合素养和业务素质。这次培训虽然总时间虽不长,但是所学的内容很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去体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克服自身的缺点,用所掌握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新 兴 中 心 小 学

篇7:领导与管理 的心得体会

关于“领导”的定义在西方现代领导理论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但共性的地方就是领导离不开领导自己和自己领导的人,也离不开组织目标。我认为,所谓领导,就是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有分工协作必须要有领导。

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优秀领导者,应当具备相当的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90年代又倍受重视并取得更新发展的领导特质理论,通过分析历史上很多卓越的领导人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取向,总结出了很多领导人具备的共同特点,并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有很多是与生俱来的,后天难以改变和培养的。尽管这一理论对后天因素和情景因素对人格、气质的影响力缺乏重视,但我从中体会到每个人所具备的特质不同将决定一个人所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可以更好地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质,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对《领导方法与艺术》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懂得了领导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地顺势而变,需要不断地创新。

这种创新要求管理者对管理决策、管理方案、管理方法等方面提出新见解、新主意、新办法。然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实现创新的途径中还应该掌握和运用好下面的方法:

1.学习科技,发现问题。如学习价值工程,从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中发现问题。

2.类比追踪,开拓思路。具体方法有⑴追踪式。先提出一个问题,从中捕捉一个或几个疑点,以此为线索进行追踪,直到成功。⑵类比式。从已知的问题或事件中找出基本点,类推比较,进行联想。⑶辐射式。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向外辐射。⑷归谬式。对已有结论的东西,对其思维方式和过程重新回顾,发现谬误,加以改进。⑸归纳式。把几种特点、用途加以迭加和归结,形成新产品。⑹相反式。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相反的方面去考虑问题。

3.多方触角,提高敏感。见空子就钻,决不放过。主动拓展新业务,对老业务扬弃等。

4.运用资料、分析情报。搜集信息,从中发现问题,采取各种分析方法,如数量分析,图表分析,趋势分析等,启发思想。

5.多种方式,集思广益。此外,采取非常规手段有时也能激发灵感。

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曾提出过:领导艺术是什么——不是员工为你工作,而是员工和你共同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所要 倡导的一种领导者的态度。团队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的相互衔接和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领导起指挥、协调作用,并不是自己身体力行去做每一项具体工作。《企业管理》杂志介绍原TCL王牌副总裁吴士宏的成长经历时,提到吴士宏起初在微软公司担任中国地区总经理时,意图不仅得不到下属的理解和认可,还受到下属的排斥,业务做的不好。吴士宏经过冷静思考,仔细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出在角色错位。自己应是一个协调者、组织者,而不应是一个自认为比谁都强的实践者。不应把自己的能力同下属相比。人的能力有差异,固然自己的能力比下属强,对下属取得的工作进展也要及时认可,肯定下属的成绩,要会赞美别人。如此才能调动下属的潜能,下属也才能因受到鼓舞而越战越勇。经过调整角色、改变工作方法,吴士宏逐渐被认可,业务逐渐好转。这个小故事不仅很好地映证了威信与威权的区别,同时也更进一步地说明作为领导者要懂得尊重下属。

赫赛和布兰察德提出的情景领导理论,通过任务和关系两个维度将领导的领导方式分为命令、授权、参与、指导四种。同时该理论还提出了“员工成熟度”这样一个概念,将员工的成熟度也分为四类,并于管理者的四种方式相匹配。也就是对于能力不足,又不愿努力的员工应采用命令式的方法,告诉这样的员工干什么、怎样干、何时和地去干。对于能力 有限,但很愿意努力把事情做好的员工应当采取指导式的方式,给予这样的员工以指导和支持,促其自我完善,把工作完成好。对于那些有能力把工作完成好但不愿付出的员工就应当采用积极沟通,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完成的策略决策中来的参与式管理方法。而那些愿意干也能干好的成熟员工就应当充分授权,给予这样的员工以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这些理论的学习,对我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工作中如果能够很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心态,掌握各种管理方式,对症下药,就会更好地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达到权变管理理论所要达到的效果。

篇8: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关系及启示

“课程领导”是近年来课程研究领域里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从表面上看, “课程领导”是一个比较新的术语, 但实际上, 它与我们所熟悉的“课程管理”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 课程领导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课程管理范式的转型, 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它旨在克服以往的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是对课程管理的一种超越。因此, 将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进行比较, 全面把握课程领导的优势和不足, 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课程领导的实践。

一、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区别

(一) 二者的理念不同

1. 课程管理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 而课程领导基于转型的领导理论。

课程管理一直受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 以古典和科层制度管理为依据。古典管理理论通过对工人的统一、科学的管理来获得效率的提高。它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假定: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遵循某种规则和逻辑而组织起来的庞大系统, 制度和秩序是最基本的特征。人只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一种工具, 没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套基于技术理性、追求控制和效率的做法, 在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和泰勒管理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达到了极致。在这种理念导引下, 课程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秩序的系统, 最高管理阶层是这一系统的管理者, 学校和教师是忠实的执行者和实施者。

课程领导吸取了“领导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以“转型的领导理论”为基础。领导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找寻有效领导者品质的“特质阶段”;二是探求有效领导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的“行为阶段”;三是从情境变化的角度去探求有效领导的“权变阶段”;最后就是特别重视组织愿景的建立的“转型领导阶段”。转型领导是当前最具优势的领导模式。学者巴斯总结了转型领导的四个特征:有魅力、激发鼓舞、个别关怀、智力引导。库兹和鲍斯纳也归纳了转型领导的五种行为特征:提出一个挑战的过程、鼓励分享愿景、使别人行动起来、使方法途径模式化、使人在内心里充满斗志。格莱森还列表归纳了转型领导与传统领导的差异 (见表1) 。 (1) 由此可见, 转型领导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调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重视组织中每个成员的价值, 提倡通过调动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共同建构并实现组织的愿景。体现了一种民主、合作、互动、和谐、开放、多元的思想。

2. 课程管理持静态、封闭的课程观, 而课程领导持动态、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管理基于这样的课程观:课程是预先设计好的文本。它是由课程专家和学者依据社会、学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从各学科领域里精选出来的知识所构成的众多的科目。课程内容是既定的, 并以教材、教学大纲等文件为载体呈现出来。各个学校和教师只需要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内容一致的课程实施, 没有对课程进行修改、变更和创新的权力。这体现了一种静态的、封闭的、稳定的课程观。

课程领导基于建构的后现代主义, 认为课程不是文本的, 而是体验的、生成的。这种课程观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外在于学校的, 而是在学校和课堂中生成的,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已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学习者与课程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 其实质是一种“知识环境”。 (2) 这种“知识环境”给人的理解创造了尽可能大的空间, 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建构不同的意义, 获得不同的启示。所以, 课程领导所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课程观。

(二) 二者的具体要求不同

由于理念不同, 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在实施中的要求也就有所差异。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表2) 。 (3)

由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 课程管理具有权利和决策集中、严格按规章计划行事、注重上级对下级的行为监管和控制等特点, 十分注重管理中的技术因素。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的、独权式的管理模式。而课程领导则提倡权力共享、民主决策、上下级之间交流互动, 强调“引导”而不是“控制”, 重视愿景对成员的激励作用, 较多地考虑了领导中的人文、价值等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 课程管理主要凭借的是管理者的法定权威, 而课程领导更强调领导者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联系

虽然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有诸多不同, 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 课程领导由课程管理发展而来

有学者认为, 课程管理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创新等六大职能。其中, 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 (4) 另有学者指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学校课程管理要承担起“决策、审议、引领和组织”的职责。可见, 领导一直是课程管理的职能之一。但由于课程管理长期以来深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 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管和控制, 从而忽视了“领导”这一职能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逐渐向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改革模式转变, 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在此情形下, 那种强调权利监管、行为控制的传统的科层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行的障碍。而强调变革、强调组织中人的主体地位的“领导”则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课程领导”这一新的术语的出现, 正是为了强调“领导”这种职能的重要性, 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课程领导”是为了克服传统的课程管理的弊端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它从课程管理发展而来, 又是对课程管理的一种超越。

(二) 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具有相似之处

虽然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存在着理念以及行为上的差异, 但由于课程领导是由课程管理发展而来, 加之领导和管理两种职能本身就具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所以, 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相似之处。比如说, 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都涉及对他人的影响、都出现在一个群体环境中、都要求与人合作、最终目的都是为课程实践服务等等。另外, 课程领导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新的课程管理理念所倡导和追求的。也就是说,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 课程管理也越来越重视管理中的人文因素, 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所以, 在某种程度上说, 课程领导就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

三、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关系对课程实践的启示

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二者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但由于课程领导更多地体现出了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等符合时代要求的理念, 因此, 有学者主张要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实际上, 这种提法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 构建一种民主决策、相互合作、共同协商的新的管理文化。也就是说, 我们现在极力提倡的“课程领导”并不是完全抛弃了“课程管理”的抽象的领导, 而是以“课程领导”的理念为指引, 集领导与管理这两种不同职能的优势为一体的具体的领导。因此, 课程领导至少具有两种过程:一是引导和鼓励部下的过程, 二是利用职权指挥部下的过程, 二者缺一不可。其具体操作可以视不同的情境而定。

(一) 一般情况下, 以“领导”为主, 以“管理”为辅。

“领导”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引领上, 而“管理”则体现为大的方向确定后对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在确定方向即建构愿景的时候, 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更多的人广泛参与讨论, 制定多样的发展方案, 最后选出既体现了广大师生的愿望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方案。在执行发展方案的过程中, 踏踏实实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必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条例来促进每个成员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 在特定情境中, 需要“领导”与“管理”保持动态的平衡。

课程领导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要视学校情况而随时调节砝码。“我们要做的, 不是在领导和管理之间择一, 而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对领导和管理的强调与平衡是对两个变量——所需变革数量和学校运作的复杂性之权变, 处于动荡情境之下而又复杂的学校要求高水平的领导和管理, 面临重大变革而又相对简单的学校要求领导多于管理, 在稳定环境下的复杂学校要求管理多于领导, 稳定情境下的简单学校则要求两者都淡化一些。” (5) 事实上, 现在学校的管理情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 它在某些方面是稳定的、可预测的, 但在某些方面又具有多变、不可预测等特征, 是两者共有或在特定情境中偏向某一方。这就要求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视具体的情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转变之中 (见图1) 。 (6)

参考文献

①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 2006.151.

②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88.

③靳玉乐, 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G].第五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03, 237~243.

④⑥余进利.对“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甄别[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20) :23.

⑤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451~454.

篇9:变革:领导与管理的根本差异

一种观点认为,领导和管理两个概念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两个概念可以替换使用。这样的观点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另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是引领方向的活动,是比管理更大的范畴,而管理是其中的特定内容。与此观点相反的是孔茨和韦里克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管理才是更大的范畴,而领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或功能。迄今,孔茨等人的观点在学界的支持者最多,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科特的观点,比孔茨又进了一步,他不是局限于领导和管理谁包容谁的争论,而是着眼于二者的差别。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特完成了对于领导与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并且对这两个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约翰·科特在《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A Force for Change: How Leadership Differs Management)一书中着重对管理和领导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

科特首先分别详细论述了管理与领导的过程。在科特看来,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大致分为计划和预算、企业组织和人员配备、控制和解决问题这样三个阶段。类似的,领导的过程也有确定企业经营方向、联合群众、激励和鼓舞这样三个阶段。管理和领导的这三个阶段,存在着对应关系。

简单比较管理过程与领导过程,不难发现,管理要比领导更加关注细微环节的工作。管理侧重微观计划,领导更加注重宏观规划,尽管这样的计划或者规划都有相应的实施步骤。另外,管理更注重事,而领导更注重人。管理比领导对人员的要求更加详细,管理中会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切实任务,而领导对人员的整合与团队要求更高,领导中对工作只会让参与者了解大致方向。最后,管理目标的实现依靠实质性的监控机制或手段,而领导目标的实现更加依赖情感、价值观的倾向性引导。

尽管管理和领导的定义不同,过程也有差别,科特丝毫不否认两者的相似之处。他认为管理和领导都涉及到了对事情做出决定,都需要建立一个人际关系网络来完成计划。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科特认为管理和领导都是相对完整的行为体系。如果仅仅讨论是管理包含了领导,或是领导包含了管理,都偏离了问题的本质。争论谁是谁其中的一部分,有点像小孩子争论他们的父母谁更有权威那样幼稚。那些认为管理是领导过程中一部分的观点,忽略了领导行为本身有自己的执行过程,而认为领导是管理过程中一部分的观点,则忽略了领导过程中有确定经营方向的特性。

肯定了管理和领导之间无法忽略的相似性之后,对于管理与领导两者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科特具体从四个阶段进行了详细区分。

阶段一:制定议程。这一阶段中,管理主要表现为制定计划、编制预算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编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步骤和行动安排,并且对实行计划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进行安排。领导表现为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的方向,考虑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未来进行规划,制定宏观的战略,并且为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设计变革战略。

阶段二:发展完成计划所需的人力网络。管理表现为企业组织和人员配备,即根据具体计划的要求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人员时要注意专业分工,给予他们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应权力,并承担与此相符的责任,通过一定的规则制定和政策引导来保证计划的实施,并且建立一定的监督系统来监督计划的执行。领导在这一阶段表现为联合群众,具体来说就是将已经确定的组织发展方向传达给广大员工,争取有关人员的支持与合作,并以此来形成影响力,使达成共同愿景、接受组织目标和战略的人们形成联盟。

阶段三: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管理侧重于控制、解决问题,一旦发现偏差,立刻组织人员予以纠正,实行严格的监督,保证计划的完成。领导在这一过程中侧重于激励和鼓舞,具体而言就是对人们没有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予以满足,鼓舞和激励人们,尤其是在面临变革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时,能够保持士气,坚持不懈。

阶段四:实施结果。结果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计划,实现计划的过程中组织秩序得以维持,并且能够持续发展。领导的结果通常引起变革,常常还是剧烈变革,在变革中形成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很快地适应新变化、新要求,随时形成新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各个阶段的区别,领导和管理还有一个很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需要我们关注,那就是它们的功用不同。领导可能引起变革,但它自身无法保证组织按时间、按计划完成预定任务,而管理可以使组织高效运转,能够维持组织秩序,但永远也不会引起变革。两者相互结合,就可以带来高效、有序的变革过程。在这里,科特明确地将引起变革的力量定义为领导,沿着这一思路,科特在领导与变革这一研究领域中越走越远。

领导行为的首要职能是引起变革,良好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确定企业正确的变革方向,从而影响经营方向的拟定。企业经营方向的确定是领导行为的核心,而这一核心却常常被人们同计划尤其是长期计划的拟定混为一谈。计划属于管理过程,首要目的是维护秩序,不同于企业经营方向的拟定,更不会引起变革。计划还常常应用于控制过程,通过定期对于真实执行情况和计划的比照,可以发现偏差,纠正问题。一个好的计划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相当重要,可以使得企业内部活动相互协调,有序统一,但是再好的计划也无法替代对经营方向的确定,更无法替代领导行为。作为领导行为的一个过程,经营方向的确定侧重于拟定远景目标和战略,而不是编制计划。远景目标指对于某一事物未来状况的描述,可以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一个好的远景目标应该兼具需要性和可行性。由于目的不同,计划和远景目标无法相互替代,计划可以帮助人们持续地展开工作,而远景目标或者战略往往引起产品、市场甚至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相当多的企业对此区分不清,因此造成了管理过多而领导不力。在缺乏经营目标的情况下一味强调计划,往往会造成计划与变革的冲突,一旦情况有所变化,尤其是出现突发性变化,都要重新制定计划,这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当经营方向明确时,尤其是当计划成为经营方向的补充和细化说明时,则计划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反过来检验经营方向的恰当程度。值得强调的是,远景目标和战略的确定并不是模糊不清的、凭空想象的,而是要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分析,进行可行性判断的逻辑推理过程。

领导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联合群众,也就是让组织中的成员了解、接受确定的经营方向,并且努力实现这个经营方向。在现代企业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成员是完全独立的,组织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当组织想要进行变革时,这种相互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各类成员不能有效地组织联系起来,变革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在这里,属于领导行为的“联合群众”和管理当中的“组织”行为需要加以区别。管理中的“组织”行为侧重于建立用人体制、建立工作关系结构,并为这一结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还有可能采取培训和指导手段,使得人员与工作相配套。从本质上而言,这种“组织”活动还是为了执行整个计划。而“联合群众”活动相比“组织”而言,要复杂得多,并且面临着人际交流上的巨大挑战。联合群众工作中的沟通,目标群体不仅包括相关工作活动的负责人,还有相关的工作人员、供应商、顾客等。也就是说,这样的交流不仅可能涉及到帮助执行远景目标和战略的人,还包括可能阻碍执行的人。这样比较,会发现管理和领导在这个问题上的难度并没有可比性。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也曾坦率直言:“毫无疑问,对远景目标和围绕远景目标的氛围进行沟通一直是,并将继续是最艰巨的工作。”(见《变革的力量》)

在进行重大变革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合理的目标方向以及协调良好的联盟是不够的,这个过程中充满变数,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从而阻止变革的进行,或者使变革偏离轨道。为了保证领导的变革职能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激励行为去超越和战胜各种阻力。激励行为是管理和领导中都涉及到的问题,然而管理中的激励行为和领导中的激励行为却大不相同。管理中的激励行为主要表现为刺激人们遵守标准或计划,常常采取经济手段,对于将偏差减至最少的能力给予补偿,或者制定群体规范来帮助实现目的。管理中激励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控制,减少偏差,达到预期效果。而领导中的激励行为与此不同,它不是通过控制手段实现目标,而是通过满足人们的成就感、归属感、被尊重感等基本需要来达到目的。它的本质是激发人们的力量和热情,去战胜变革道路上的阻碍。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科特明确了领导行为对于企业变革的影响,也更清楚地区分了在企业发展中领导与管理之间的种种不同。不仅如此,科特还很敏锐地看到了领导和管理之间潜在的矛盾,由于它们功用和形式上的差别,管理和领导很可能会引起冲突。这样的冲突也就是一直存在的纯粹管理和纯粹领导之间的冲突。

强调管理,而忽视领导,通常会导致以下情况:首先,着眼点是短期成效,强调短期范围,为了保证短期效益而规避风险,注重细节的管理,忽视长期战略的制定,尤其是有风险的长期战略;其次,按照工作要求选择适合的工作人员,强调专业分工,强调严格管理,而对于组织的整体性很少关注,不注重各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和联合;最后,过分强调控制和可掌控性,忽视适当的授权、激励等手段。

相反,强调领导而忽略管理,造成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首先,容易产生仅仅强调长期愿景目标的制定,而不在意计划、预算等短期目标的设定,使组织工作缺乏实际可操作的安排;其次,组织的指导团队容易轻视控制手段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从而造成问题堆积,进而阻碍组织发展;另外,有统一的组织文化,但是不注重专业分工,也不在意规则的制定、控制手段的实施。

上一篇:小学开学校长讲话稿下一篇:给班主任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