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4-04-15

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精选9篇)

篇1: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分析了精河县近年来棉铃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作 者:多赛别克 巴哈提古丽 作者单位:多赛别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精河,833300)

巴哈提古丽(博州农业科技开发中心)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2009“”(2)分类号:S435.622+3关键词:棉铃虫 发生原因 防治措施 新疆精河

篇2: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 发生特点

1.1 迁入早

2008、2009年稻纵卷叶螟迁入第一峰分别在7月18日、7月11日;系统田赶蛾资料表明, 2008、2009年第四 (2) 代稻纵卷叶螟累计蛾量分别是1 912.5、3 262.5头/hm2。峰期较常年早, 迁入量较常年多。第四 (2) 代稻纵卷叶螟成虫都能经过繁殖, 并过渡到第六 (4) 代成为水稻穗期的虫源, 使第六 (4) 代稻纵卷叶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危害代。近几年的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明显提早。

1.2 峰期长

2008年系统田赶蛾于8月13日进入第五 (3) 代发蛾始盛期, 8月20日为发蛾高峰日, 蛾量为64 650头/hm2。第五 (3) 代累计蛾量为30.75万头/hm2, 8月19日田间调查, 系统田有卵140粒/百穴, 幼虫60头/百穴;大田有卵177.8粒/百穴, 幼虫6.7头/百穴。8月25日田间调查, 系统田有卵90粒/百穴, 幼虫 (2龄) 100头/百穴, 卷叶率为2.5%;大田平均有卵73.3粒/百穴, 幼虫6.7头/百穴。第五 (3) 代属大发生。第六 (4) 代稻纵卷叶螟9月2日为发蛾高峰日, 峰期持续到9月20日, 发蛾高峰日持续近20 d, 实属罕见。第六 (4) 代累计蛾量为79.07万头/hm2, 据9月5日田间调查, 系统田有卵12.5粒/百穴, 幼虫425头/百穴, 卷叶率为17.7%, 大田有卵8.3粒/百穴, 幼虫58.3头/百穴, 卷叶率为1.83%。第六 (4) 代在当地为大发生。2007年第五 (3) 代成虫8月9日达最高峰, 为14.33万头/hm2, 蛾峰一直持续到9月10日, 长达30 d, 第五 (3) 代稻纵卷叶螟发蛾高峰期之长、发蛾量之高, 在赣榆县属历史罕见, 达特大发生级别;第六 (4) 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更为复杂。从8月21日起田间蛾量逐日大幅上升, 到8月31日达16.35万头/hm2, 9月1、2日下降到10.24、8.93万头/hm2;至9月3、4、5日分别达到23.81万、23.33万、22.80万头/hm2;而到9月6、7日又突然下降到8.78万、5.78万头/hm2, 之后一直到9月21日都在7.50万头/hm2上下波动。峰期达20 d, 为多年来罕见。近几年来, 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发蛾盛期延长。

1.3 范围广

稻纵卷叶螟常年在当地呈间歇性局部发生, 东部沿海海头、宋庄、罗阳等乡镇稻田虫量大于西部城头、欢墩、班庄等乡镇的稻田虫量。自2003年以来该地稻纵卷叶螟都达到大发生水平, 漏治田水稻白叶率接近100%。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发生覆盖面积明显比常年广。

1.4 危害重

稻纵卷叶螟常年危害造成水稻减产一般在10.0%以内, 重的田块在20.0%左右。2006—2007年漏治田稻纵卷叶螟危害造成减产40.0%~60.0%, 重者达82.5%。由于这2年的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特大, 其危害损失也明显重于常年。

2 大发生原因

2.1 迁入量大

2008—2009年由于受虫源地发生重、基数高的影响, 赣榆地区第四 (2) 、第五 (3) 代迁入量很大。2008—2009年在7月中旬都有一个明显的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峰, 又分别在8月9、20日各有一个较大的迁入峰;而常年只在8月18日左右有稻纵卷叶螟迁入现象, 且迁入量明显低于2008—2009年的水平。据定点调查, 常年第五 (3) 代田间蛾量在8 100头/hm2以内, 高的年份在10 950头/hm2左右, 而2008—2009年第五 (3) 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分别达6.47万、14.33万头/hm2。稻纵卷叶螟迁入量明显高于常年的水平, 加重了稻纵卷叶螟在当地的危害。

2.2 繁殖代次多

2008—2009年由于迁入早, 稻纵卷叶螟能在当地成功繁殖3个代次, 使第六 (4) 代也成为主害代;常年稻纵卷叶螟只能繁殖2个代次, 主害代是第五 (3) 代。据多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稻纵卷叶螟自然繁殖每增加1个代次, 其危害虫量上升 (62.2±7.3) 倍。这2年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在第五 (3) 代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虫量基数更大的第六 (4) 代, 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上升。

2.3 残留基数高

2008—2009年第四 (2) 代稻纵卷叶螟迁入危害期间, 由于田间虫量少, 农户防治不力, 导致田间残虫量较高, 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当地虫源。2008年第五 (3) 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好的田块, 残虫6.7头/百穴, 卷叶基本未见, 而防效较差的田块, 残虫达200头/百穴以上, 卷叶率在40%左右。这2年由于前期稻纵卷叶螟防治不力, 残留基数高, 导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防治难度加大, 从而使危害程度加重。

2.4 气候条件适宜

稻纵卷叶螟的迁入一般需存在垂直气流, 否则难以降落。2008—2009年的7、8月, 当地垂直气流强烈, 过程性降雨多, 雨量大, 雨日多, 对第四 (2) 代稻纵卷叶螟多频次、不间断的迁入十分有利;2008年8月6—8日、2009年8月7、11日期间再次出现较大的过程性降雨, 稻纵卷叶螟再次迁入赣榆地区, 且迁入量较大。另外, 2008—2009年8月持续低温阴雨, 对第四 (2) 代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也十分有利。这2年适宜的气候条件, 有利于第四 (2) 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存活, 从而为后期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2.5 寄主品种有利

种植的水稻品种较多, 栽培方式复杂, 水稻品种间生育期长短相差较大。2009年9月普降暴雨, 9月20日雨量达176.6 mm, 水稻倒伏面积达2 866.67 hm2, 致使水稻病虫害大流行。上述原因导致水稻生育进程推迟, 生育期参差不齐, 无效分蘖增多, 后期植株偏嫩, 从而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存活与危害。

2.6 天敌控制能力下降

近年来, 许多农民不能科学安全使用农药, 在水稻上大量、重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导致水田昆虫和天敌大量死亡。据调查, 水田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赤眼蜂等越来越少, 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已在10%以下。天敌数量的减少, 使天敌控制能力下降, 也是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原因之一。

3 防治对策

3.1 准确测报

测报是防治的前提和基础, 做到灯下调查与田间调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系统田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 以确保掌握准确虫情, 及时发布植保信息[1]。2008年第六 (4) 代稻纵卷叶螟防治示范田 (用2次药) 结果表明, 严格按预报结果用药防治的卷叶率1.83%, 未按预报时间防治的卷叶率22.5%。

3.2 科学用药

在做好测报工作、加大防治技术措施宣传力度的同时, 要选准农药品种, 提高用药质量[2,3]。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提出水稻病虫总体防治意见, 综合用药。如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875 g/hm2+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 g/hm2+40%毒死蜱乳油1.2 k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田间用药喷雾要均匀、雾滴要细。用药量不能盲目加大, 以免产生药害。严禁使用“1605”、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

3.3 治前控后

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早、发生量大的年份, 应采取“治前控后”的策略[4]。在第四 (2) 代迁入早、迁入量大、发生条件适宜的年份, 要重视第四 (2) 代的防治工作, 可有效地控制当地虫源基数, 更能降低第六 (4) 代的发生量和危害程度, 减轻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压力。

参考文献

[1]戴四基, 俞宝芳, 李文鞠.2003年沿淮稻区五 (3) 代稻纵卷叶螟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2) :283-284.

[2]顾慧萍, 黄俭.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3) :135-136.

[3]胡昌申, 许永久, 李靖, 等.睢宁县五 (3) 代稻纵卷叶螟化学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6) :59.

篇3: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 调查结果

我们于5月中旬接到果农的反映,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洪家镇王东村、柳杨村,彭公镇丰头村、孝村,相公镇龙头村、坳里村等病害发生重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调查中发现,王东村发病比柳杨村重,王东村发病最重的果园离永和牧场(栽有大量桧柏)只有100米左右,发病较轻果园离牧场2000米,柳杨村发病重果园距离永和牧场600米左右,发病较轻果园离牧场有3500米;龙头村发病重果园距离长武二中(育有大量桧柏幼苗)300米,发病轻的果园离二中有2500米,丰头村发病重的果园离长武二中1000米,发病轻果园离二中有4000米;坳里村发病较重果园离坟地820米,发病轻果园离坟地4500米;孝村发病较重果园距街道(栽有少量桧柏)1500米,发病较轻果园距街道5000米。

2 发病原因

2.1 转主寄主条件

苹果锈病是转主寄生菌,寄主主要是桧柏。病菌在桧柏小枝上,以菌丝体在菌瘿越冬。翌年春季形成褐色孢子角,雨后或空气潮湿时,冬孢子角吸水膨胀,萌发产生大量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苹果树上,侵染苹果叶片、叶柄、枝条及幼果。在病斑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待孢子成熟后,再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孢子侵染传播距离最远不超过周围5000米。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街道、公路、村庄、学校、医院甚至一些坟地都进行了美化绿化,栽植了大量常年绿色的桧柏类绿化树木,使苹果锈病转主寄生有了源头。

2.2 气候条件

2012年春季,气温持续偏低,物候期比往年推迟5~6天,4月份降雨8次,达11天时间,降雨量29.5毫米,5月份降雨6次,达10天,降雨量为48.8毫米,4—5月份降雨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5月1日过后,气温猛然升高,气温高、湿度大、常有微风极有利于苹果锈病病菌传播扩散,导致苹果锈病爆发流行危害,成为历年危害最严重的一年。

2.3 管理因素

在王东村、柳杨村、孝村等调查中,在相邻果园,管理精细、病虫防治及时的果园相对较轻,甚至无苹果锈病发生。而管理粗放,病虫防治不及时的果园锈病发生重。以王东村为例,部分果农购买农药时,只图省钱,购的同一类农药,成分相同,但含量低,锈病没有防治住,发病严重。

3 防治对策

3.1 铲除转主寄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彻底铲除果园附近的桧柏树,根绝转主寄主,切断侵染环境,防止苹果锈病发生。

3.2 剪除桧柏菌瘿

果园附近街道、村庄、乡村道路、学习、医院、坟地桧柏树,要彻底铲除根本是不现实的,应于冬季彻底剪除果园周围5000米内桧柏树上有病瘿枝条并集中烧毁,消灭苹果锈病病菌。

3.3 药剂防治

防治苹果锈病要及时抓住转主寄主桧柏上药剂防治和对苹果落花后的喷药预防,这是苹果锈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1)秋季向桧柏喷施氟硅酸乳剂300倍液进行保护,防治桧柏锈孢子侵染。

(2)在苹果树发芽前向桧柏树上喷施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铲除越冬菌源。

篇4: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 发生概况

迁入期早, 峰次多, 四 (2) 代中等偏轻, 五 (3) 代特大发生, 六 (4) 代大发生。

1.1 四 (2) 代发生期偏早, 中等偏轻发生

迁入期早, 迁入期长, 峰次不明显, 轻发生。白炽灯下一直未见, 测报灯下6月22日始见, 早于常年。最终残留虫量:未治田虫量17头/百穴, 防治田虫量0~15头/百穴, 平均3.75头/百穴。最终危害:未治田卷叶率4.29%, 防治田卷叶率0.67%~6.67%, 平均0.92%。

1.2 五 (3) 代发生期偏早, 迁入量多, 大发生

佳多频振测报灯:7月17日始见, 7月22日、28日灯下出现2次蛾峰, 峰日蛾量分别为31头、24头, 至8月19日累计197头, 高于2007年。系统赶蛾:7月17日田间始见, 7月22日、28日田间出现2次发蛾高峰, 峰日蛾量分别为1 140头、246头。

1.3 六 (4) 代发生期偏早, 发生不平衡, 大发生

白炽灯:全代累计诱蛾44头。测报灯:全代累计诱蛾533头, 高于前3年。系统赶蛾:全代累计蛾量44.08万头/hm2。4代卷叶率:未治田8.08%, 防治田0.55%;残虫:未治田62头/百穴, 防治田3.08头/百穴。

2 重发原因

2.1 迁入期早, 迁入量大

2008年梅雨期早于常年, 过程性降雨多、雨量大, 6月中旬降雨量138.0mm, 比常年多93.4mm;6月下旬降雨量95.5mm, 比常年多23.6mm, 雨日5d;这对四 (2) 代稻纵卷叶螟多频次、不间断地迁入十分有利, 极有利于四 (2) 代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及幼虫的存活, 从而为后期大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本地虫源。四 (2) 代稻纵卷叶螟由于迁入早, 加之本地气候条件适宜, 其在本地能成功繁殖2个代次, 使六 (4) 代也成为主害代;而常年稻纵卷叶螟只能繁殖1个代次, 主害代是五 (3) 代。2008年又增加了虫量基数更大的六 (4) 代, 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加重。

2.2 残留基数高

四 (2) 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期间, 由于田间虫量较少, 为害期提前, 虽经宣传发动, 一些农户存在麻痹思想, 防治不力, 导致这些田块残留虫量较高, 为下一代的发生积累了大量的本地虫源。导致主害代防治难度加大, 从而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加重。

2.3 水稻生育期偏迟

由于直播稻播期迟, 导致水稻生育期比常年迟10d左右, 营养生长旺盛, 贪青、迟熟, 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的产卵、卵的孵化及幼虫的存活。

2.4 防治措施不当

农民思想麻痹大意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措施不当影响了药效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喷药时多数田块喷水量不足;二是用药时间不及时, 思想上不够重视。

3 防治措施

3.1 准确测报, 为防治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由于前期迁入虫量相对较少, 为准确掌握虫情, 争取全年防治工作的主动权, 在四 (2) 代发生前期特别注重田外杂草及其他虫源田的调查。

3.2 根据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习性, 把握最佳用药期, 及时准确用药

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危害具有较大的隐蔽性, 必须掌握在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期及时用药, 3龄期形成卷叶后再用药防治效果明显下降。

3.3 在严格按照测报结果开展防治工作的同时, 要选准药剂, 提高用药质量

氟铃脲系列复配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都很好, 中等发生年份, 每个代次防治1次, 用量以15%螟纵净乳油900m L/hm2, 或20%应用乳油1 125m L/hm2, 或15%氟铃脲·阿维可湿性粉剂900g/hm2为宜。

3.4 治前控后

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量大的年份, 应积极采取治前控后的策略。要非常重视四 (2) 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 这样可有效控制下一代本地虫源量及发生程度, 更能降低六 (4) 代的发生及危害程度, 减轻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压力。

3.5 统防统治、分类指导

以市、县级处方为依据, 以镇或村为单位, 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统一防治。一是四 (2) 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6月30日至7月2日, 用30%维治1 350m L/hm2对水450kg喷雾。7月7~9日, 用30%吡·毒1.05kg/hm2对水600kg常规喷雾或对水375kg弥雾机弥雾, 有效地控制了四 (2) 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 累计防治面积1.9万公顷次;挽回产量损失215t。二是五 (3) 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由于五 (3) 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重, 为有效控制其发生与危害, 重点组织了2次防治。第1次:7月28~29日, 用50%稻丰散乳油或50%灭虫露乳油1 500m L/hm2, 对水600kg常规喷雾或对水375kg弥雾机弥雾。第2次:8月3~4日, 用32%丙溴氟铃脲675m L/hm2对水600kg常规喷雾或对水375kg弥雾机弥雾。由于防治力度极大, 科学精选药种, 防治时间准确, 防治效果优良, 防治田残留虫量14.11头/百穴, 未防治田虫量108头/百穴;防治田卷叶率3.61%, 未治田卷叶率13.87%。累计防治面积5.73万公顷次, 挽回产量损失7 070.5t。三是六 (4) 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由于五 (3) 代防治不平衡性极大, 残留虫量较高, 同时有外来虫源迁入, 于8月20~21日、25~28日及9月1~2日组织了3次防治, 有效地控制了六 (4) 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第1次:8月20~21日, 用48%佳通1 200m L/hm2对水600kg常规喷雾或对水750kg机动弥雾。第2次:8月25~26日, 用32%丙溴·氟铃脲675m L/hm2或3%迅丰1.3kg/hm2对水750kg喷雾或对水450kg弥雾。第3次:9月1~2日, 用50%稻丰散1 500m L/hm2对水750kg喷雾或对水450kg弥雾。最终防治田残留虫量3.08头/百穴, 未防治田虫量162头/百穴;防治田平均卷叶率0.55%, 未治田3.1%, 累计防治面积4.93万公顷次, 挽回产量损失1.36万吨。

摘要:2008年大丰市旱直播稻发展速度较快, 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从该虫迁入期、迁入峰次、残留基数、气候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其重发原因, 提出科学测报、科学施药、治前控后等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对指导苏北沿海地区旱直播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篇5: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为害情况

1. 降低水稻产量稻曲病发生严重的田块,水稻产量明显较低,一般减产幅度在10%~20%。2009年我县水稻后期多种病害混合发生的重病田,减产幅度达到50%以上,局部田块甚至出现绝收。田间调查显示,发病严重田块,病粒看起来虽然十分抢眼,但实际病粒率并不高,空瘪率急剧升高、千粒重下降,才是水稻减产的直接原因。

2. 降低水稻品质稻曲病发生严重的田块,病粒率虽然不高,但硕大的病粒表层菌膜破裂后散出的墨绿色粉末状物(病菌厚垣孢子),在水稻收获、脱粒、整晒、运输、储藏过程中扩散、蔓延,常使整个稻谷表面受到严重污染,失去应有的金黄色光泽,商品外观大打折扣,其为害与因病粒造成的减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3. 影响人体健康科学研究发现,稻曲病病菌中含有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及致病色素,长期食用被病菌严重污染的大米,可能造成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健康。用病粒较多(超过0.5%)的稻谷做饲料喂猪,会出现肉猪生长、增重速度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率降低等现象。

4. 影响储粮安全稻曲病病菌在储粮过程中一般不继续为害,但如果粮粒上带菌量多,遇到高温高湿环境时也能继续发展,对粮食安全储存构成威胁。

5. 影响下季水稻生产稻曲病还会对下季水稻生产构成威胁,主要为害是通过带菌谷种传播,并污染当地自然环境。

二、大发生原因

我县地处鄂西北山区,为一季中稻区,水稻种植最低海拔230米,最高海拔1000米左右,回顾、分析近年来稻曲病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 品种感病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与山区稻曲病大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调查显示,发病程度较重的水稻,大多是优质水稻品种。2009年新推广的优质香稻武香988、优质水稻金优117,在山区沟槽田稻曲病发生十分严重,而一些普通水稻发病明显较轻。

2. 气候不适科学研究发现,稻曲病病菌侵染的最佳时期在水稻稻穗破口前7天左右,因此水稻抽穗前10天至抽穗期多雨,田间空气湿度过大,是导致稻曲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2009年我县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恰逢时间长达7天的持续阴雨,导致大部分稻田稻曲病发生严重。

3. 栽培管理不当据调查,2009年播插时间偏晚稻田(重点集中在山区海拔较高的沟槽田)、栽插密度偏高稻田、肥力水平较高稻田、化肥施用过多(特别是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稻田,水稻中后期生长茂密,植株贪青,抗性较弱,加之田间荫蔽,通风透光差,空气湿度高,稻曲病发生程度明显更重。

4. 防控措施不力防控措施不力,是导致山区部分年份稻曲病大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调查发现,目前山区农户,绝大部分对农作物病虫害缺乏诊断与识别能力,特别是对病害更是不能准确识别,或因用药不对路、喷药时间偏晚,或因农药质量有问题、喷药剂量不足等,虽已进行喷药防治,但并没有收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5. 病原菌积累山区农民对稻曲病的越冬与侵染方式均缺乏了解,因而未对越冬病原菌进行过认真清理,感病田稻草、病粒、瘪谷乱堆乱放,甚至弃于道场、田埂、溪(沟)边,稻田冬季不清理、不揭板、不泡田,任其冬闲,使得病原菌大量积累,为稻曲病来年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

三、防治对策

1. 普及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程度应在稻曲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山区,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稻曲病发生原因、流行特点、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稻曲病可见的、不可见的为害,认识到稻曲病是可防、可控的,并主动采取措施予以防治。

2. 选择抗病品种,搞好种子消毒在山区推广优质水稻需采取审慎态度,做到因地制宜。在稻曲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局部地区与田块,农户在购种时,最好选择抗病性好的水稻良种,这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搞好种子消毒,是防止病菌随种子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的有效措施。其具体方法为:将稻种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8~10小时,或用3%生石灰水浸种5小时,捞起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3. 抓好环境清理,尽量降低病原基数对稻曲病发生严重的稻田,首先,在水稻收割后要及时深翻,将菌核埋入土中,同时将稻草及风扬筛出来的病粒、瘪谷全部烧毁;其次,水稻育秧宜改水育为旱育,以提高秧苗素质;再次,在水稻整田时,应将田间带有菌核的漂浮物打捞干净。

4.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强水稻抗病能力对易发生稻曲病的水稻品种与田块,一是适当稀植,并采取宽行窄株或宽窄行栽培、半旱式栽培,改善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人为造成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二是坚持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多施有机肥,重施底肥,早追分蘖肥,切不可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同时坚持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通过“健身”栽培,增强水稻抗病能力,减轻病害损失。

5. 以防为主,切实抓好化学防治

①必须抓住关键时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喷药时机,在水稻破口前5~7天至50%水稻破口时,最好能在水稻破口前5~7天(剑叶叶枕与倒数第二叶叶枕齐平时)喷药1次,50%水稻破口时再喷1次,施药过晚效果欠佳。

②采用对路药剂。目前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很多,如爱苗、好力克、铜高尚、可杀得、咪鲜胺、稻瘟灵、粉锈宁、井冈霉素等,农户在防治时一定要认清病虫害的种类,做到对症用药。除选用对路农药外,还需要到正规门店购买质量合格的农药,并按照要求喷施。

③实施联防统治。稻曲病虽然不像某些害虫可以迁徙为害,但在局部地区由技术人员指导,采用机械化联防统治,可以抓住防治时机,保证喷药质量,提高施药效率,提高防治效果,与给一家一户做工作,单独买药用手动喷雾器防治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 发生原因

1.1 2代粘虫残虫量高

2013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3代粘虫在大港地区小王庄镇沈青庄村、港西街远景一村等多个村的玉米田呈现点、片重度发生, 发生面积较上一年增加69%。玉米田防治前平均虫量达30~40头/百株, 经防治, 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残虫量为0.2头/m2, 较历年平均值增加34.54%。经防治, 田间残虫量仍然较高, 为3代粘虫的重发生提供了充足虫源。

1.2 前期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2012年冬天温度偏低, 2013年夏天高温, 导致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轻, 达到防治指标的农作物面积不大, 不需要进行防控, 使粘虫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高, 为2013年的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基数。

1.3 适宜气候利于生长发育

2013年大港地区7—8月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2成左右, 气温接近常年略偏低, 气候条件适宜粘虫的生长与发育, 为其大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 适宜气候条件非常利于粘虫成虫的迁入, 也是粘虫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1.4 田间生境利于产卵

2013年由于雨水充沛, 温度适宜, 不但有利于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 也有利于禾本科杂草的生长, 良好的田间生境非常利于粘虫的产卵和危害。

1.5 生物学特性利于迁入危害

大港地区位于天津市与河北省交界处, 粘虫具有典型的北迁南回、远距离迁飞性、暴发等特点。粘虫在大港地区一年发生3代。1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2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玉米和套种夏玉米;3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粘虫无滞育现象, 只要条件适宜, 可连续繁殖和生长发育, 可能导致3代粘虫的大发生。

2 防控举措

2.1 防治策略

粘虫防治应采取“控制成虫发生, 减少产卵量, 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 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区, 隔离防治局部高密度区, 控制重发生田害虫转移为害。密切监视一般发生区, 对超过防治指标的点片及时挑治”的策略。在2~3龄时及时防治, 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一是加大病虫监测预警。加强监测网点密度, 密切跟踪粘虫等重大病虫发生动态[1]。二是做好防控技术指导。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组织植保专家和农技人员, 深入粘虫等重点病虫发生程度重、防治难度大的区域, 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确保技术措施到位和安全用药到位。三是推进区域联防联控。针对粘虫迁飞性、暴发性迁移危害特点, 做好应急防治药剂储备和区域联防联控。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作用,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飞机航化作业, 提高防控的快速处置能力和防治效果, 确保不出现大面积成灾为害和施药中毒事件[2]。

2.2 防治措施

2.2.1 防治幼虫, 减轻危害, 降低基数。

根据“以触杀药剂主攻低龄、以胃毒药剂补防大龄”的原则, 于2代幼虫发生初期在玉米田和田间杂草上及时喷药防治, 尽量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防治指标:玉米田虫口密度达30头/百株以上、当水稻田虫口密度达20~25头/m2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225~300 m L/hm2对水450 kg/hm2, 或14%甲维盐悬浮剂900~1 200 m L/hm2对水450 kg/hm2, 或20%氯虫苯甲酰胺150~225 m L/hm2对水450 kg/hm2,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施药时间应在晴天9:00以前或17:00以后, 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 要求喷雾均匀周到、田间地头, 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遇虫龄较大时, 要适当加大用药量。虫口密度较大的田块, 可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地面, 再向地面喷药,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施药机械可用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或烟雾机。为降低农药中毒风险, 先选择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其次是提前检查药械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等故障;喷雾时穿好防护服, 戴好口罩和手套, 防止药液直接接触皮肤, 杜绝在中午高温时段防治[3]。

2.2.2 建封锁带, 防止转移。

在粘虫幼虫迁移危害时, 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挖深沟, 对掉入沟内的粘虫集中处理, 阻止其继续迁移;或撒15 cm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玉米田外撒施辛硫磷毒土, 建立隔离带[4]。

2.2.3 防治成虫, 降低产卵量。

利用粘虫成虫产卵习性、趋光、趋化性, 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诱杀成虫, 以减少2代成虫产卵量, 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减少3代粘虫发生基数和防治压力。主要有4种方法, 一是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径为5 cm的草把, 插900~1 500个/hm2, 每5 d换1次草把, 换下的枯草把集中烧毁, 以消灭粘虫卵。二是糖醋法。取红糖350 g、酒150 g、醋500 g、水250 g、再加90%晶体敌百虫15 g, 制成糖醋诱液, 放在田间1 m高的地方诱杀粘虫成虫。三是性诱捕法。用配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器15个/hm2插杆挂在玉米田, 诱杀产卵成虫。四是杀虫灯法。在成虫交配产卵期, 于田间安置杀虫灯, 灯间距100 m, 于20:00至翌日5:00开灯, 诱杀成虫[5]。

摘要:近几年来, 粘虫在我国东北、华北局部地区和天津市均出现高密度集中危害情况。在大港地区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中旬, 是3代粘虫危害高峰期,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虫害, 经过近2年的田间调查, 对3代粘虫在大港地区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提出行之有效地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玉米粘虫,大发生,原因,防控举措,大港地区

参考文献

[1]赖业华, 谢锦灵, 覃宝勤, 等.宜州市粘虫严重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广西植保, 2006 (3) :29-30.

[2]孙成立, 胡瑞学, 王颖丽.大庆市三代粘虫发生概况及其防控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 (6) :162-163.

[3]卢碧智, 倪金洛.洛南县二代粘虫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13 (2) :158-160.

[4]张云慧, 张智, 姜玉英, 等.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J].植物保护, 2012 (5) :7-14.

篇7: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病害大发生的原因

1. 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品种种植单一化,使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

2. 环境条件适宜发病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原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在三江县,每年一般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8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这两个时期正是水稻感病的敏感期,若遇到适宜的温、湿、光条件,很快就会发病。

3. 栽培管理不当 栽培管理上以施肥和灌水最为重要。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使得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和群体失衡、郁闭,为病菌发生和繁殖营造适宜环境。播种量过多或栽插过密,稻株组织柔嫩,抗性下降,加之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和蔓延。而水稻不同的播栽期与发病也有关系,如播种移栽期推迟,使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恰好遇上阴雨天气,就会引起稻瘟病的严重发生。此外,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某种杀菌剂,也会造成药效降低,使病害蔓延。

二、综合防治措施

1. 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稻瘟病流行特点,选择适宜水稻品种,避免主栽品种单一化。鉴于目前水稻没有免疫品种和病菌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化,病害流行区种植单个水稻品种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年左右为宜。目前,在三江县,两优6326、Y两优3218、泸优1256、两优1193、扬两优6号、Q优6号、中浙优1号和Y两优1号以及宜香系列杂交稻组合已高感稻瘟病,而比较抗稻瘟病的杂交稻组合有中浙优8号、Y两优302和天优3301等。

2. 实行健身栽培 培育壮秧,适当稀插,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增加有机肥及磷、钾、硅肥用量,合理灌水和晒田,这些措施都能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和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为害。特别是增施硅肥能促进稻苗发育,抑制稻瘟病发生,对叶瘟的防治效果尤其好。

3.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病 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品种,稻田病虫草害及相关天敌,稻田水生生物群落,以及人工放养的鸭、鱼、萍等物种能够共同构成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据研究,相对于水稻常规种植,稻鱼共作生态模式可以使水稻叶瘟病情指数平均下降5.57%,穗颈瘟病情指数下降6.08%。而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和株高差异较大的品种组合,以1行优质稻(糯稻)、5行主栽稻混合间栽,能起到控病增产的作用。

4. 抓住关键时期施药防治 感病品种在抽穗期间若生长较嫩绿,且遇阴天多雨或露多雾浓天气,叶瘟发生重,要选用高效低毒的药剂分别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防治1次,药剂防治效果差的在灌浆期再防治1次;如叶瘟发生轻,禾苗生长较差,抽穗期气候干燥,可以不防治,但如遇阴天多雨,也需于破口期和齐穗期各防治1次。若喷药期间遇到阴雨天,可在药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剂(增效剂)来提高药液的渗透力和附着力,只要喷药后药液干燥,即使雨淋,仍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在水稻开花期间施药,以免产生药害,影响结实。个别年份叶瘟发生轻,抽穗初期穗瘟病发生很少,但到了灌浆乳熟期发病加重。遇到这一情况时,要根据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天气预报,从齐穗期开始隔5~7天喷1次药,连喷2~3次。

①保护性药剂:20%三环唑(克瘟灵)可湿性粉剂,在病菌侵染之前施用,亩用100克对水45~60千克均匀喷雾;硫磺·三环唑悬浮剂,亩用100~150毫升对水45~60千克,防治稻叶瘟在初发病时喷药,防治穗颈瘟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喷药,连喷两次防效可达90%以上。

②治疗性药剂: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剂,在发病前施用,亩用100毫升对水45~60千克均匀喷雾;8%噻菌灵颗粒剂,亩用量2千克,直接撒施于田水中(水深1厘米左右)即可,防治叶瘟在病害初发生前7~10天施用,防治穗瘟在抽穗前3~4周施用,此药在低温条件下也能被稻根吸收,正常发挥作用;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可防治稻瘟病,兼治叶鞘腐败病、稻秆腐菌核病,亩用100毫升对水45~60千克均匀喷雾。

③兼具保护性和治疗性的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75~100克对水45~60千克均匀喷雾;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100克对水45~60千克均匀喷雾;21.2%加收热比可湿性粉剂(热必斯与春雷霉素的复配剂),防病效果在95%以上,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首选药剂,亩用75~100克对水45~60千克,防治稻叶瘟在初发病时开始喷药,连喷2次,每次间隔5~7天,防治穗颈瘟在水稻破口期与齐穗期各喷药1次。

④种子处理剂:三氯异氰尿酸(简称TCCA)。使用方法:将稻种先用清水预浸12~18小时,再用三氯异氰尿酸10克对水3千克浸种1昼夜,然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若水稻育秧期发生稻瘟病,也可喷700倍药液予以防治。

⑤农用抗生素:2%春雷霉素液,在发病初期和已发病的田块施用效果良好,常用喷雾浓度为40~50毫克/千克。

篇8: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发生原因分析

㈠种植作物玉门市花海绿洲盆地棉花种植面积占50%~60%, 其次是孜然套玉米、红花及苜蓿等, 玉米、苜蓿都是棉铃虫喜食的作物, 为它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再加上棉田水肥条件不断改善, 为棉铃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 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

㈡气候适宜棉铃虫生育适温为25℃~28℃, 相对湿度75%~90%。据酒泉市气象部门资料, 2008年春季气候持高, 7月4日至8日出现27℃的时段, 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一代和二代棉铃虫发生。

㈢管理不到位棉田管理上普遍定苗、化控、打顶不及时, 从而导致棉株徒长, 幼嫩高大的棉株为棉铃虫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栖息场所。

㈣施肥不合理棉田施氮量多, 使棉株内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为棉铃虫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㈤错过防治适期玉门市花海绿洲盆地2004年前未发现棉田有棉铃虫危害, 2006年~2007年棉铃虫发生较轻, 几乎达不到防治指标, 所以2008年棉铃虫发生后棉农不会防治, 错过最佳防治适期, 防治效果差。

㈥防治药剂不对路, 未保护天敌部分棉农施用防治效果较差的常规杀虫剂及部分假劣农药来防治棉铃虫, 防治效果差。有的棉农多次施药, 未保护天敌, 又造成棉蚜大发生。

二、棉铃虫的发生情况及规律

㈠棉铃虫的发生情况据玉门市农技中心、花海镇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对棉铃虫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 花海镇大畅河、金湾村和南渠村的棉田平均虫株率8.9%, 百株虫量12.2头;花海农场百株虫量18.8头以上, 特别农场1队百株虫量22.4头以上;柳湖乡个别棉田百株虫量25头以上。

㈡棉铃虫的规律棉铃虫在玉门一年发生3代~4代 (大多以3代为主) , 从4月下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 其它各代成虫在10月上旬以前均有发生, 其中1、2代发蛾盛期分别为6月下旬末~7月上旬和7月下旬。棉铃虫从5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主要在玉米、豌豆、棉花、番茄、向日葵、红花等作物上危害, 各代发生期极不整齐, 有明显世代重叠现象。在整个发生期内, 在玉米上虫量一直较多, 各代幼虫均可危害, 在豌豆上主要为1代幼虫危害, 而在棉花上主要以2、3代幼虫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集中危害。从8月下旬末开始, 以3代或部分4代老熟幼虫入土在 (5.0 cm~7cm) 深处筑土室化蛹越冬。

三、综合防治措施

㈠监测预报镇、乡农技人员要采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相结合的办法, 在每个乡镇设监测点3个, 进行定点和大田监测, 严格按照“5天调查定点、10天调查大田”的病虫监测预报制度, 进行定人、定时上报。及时掌握虫情的发生动态, 准确发布病虫趋势预报, 为棉铃虫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㈡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 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棉铃虫发生区每4hm2棉田安装一盏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这是扑灭棉铃虫最科学、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㈢深翻冬灌, 铲埂灭蛹, 压低虫源基数棉铃虫发生为害的棉花、玉米、番茄、向日葵、豌豆等作物田, 在收获后封冻前实行深翻冬灌 (深度不少于20cm) , 同时要铲埂灭蛹。凡秋季未破埂的田块, 开春后必须铲埂除蛹, 以最大限度压低虫源基数。

㈣种植玉米诱集带, 诱杀虫卵在棉田四周种植早熟玉米, 以株距20cm~25cm为宜。利用棉铃虫成虫在黎明以后集中在玉米喇叭口内栖息和在玉米上产卵的习性, 于玉米大喇叭期每天早晨日出前拍打心叶消灭成虫。棉铃虫产卵盛期, (6月30日至7月10日) 砍除玉米诱集带, 消灭虫卵。

㈤加强棉田水肥管理及时化控, 防止棉株徒长, 减少棉铃虫落卵量。在棉株打顶时, 将摘除的顶心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消灭其上的卵和初孵幼虫。

㈥杨树枝把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对半枯萎杨树枝的趋性, 从6月中下旬开始, 将10枝高70cm左右的两年生杨树枝把, 晾萎蔫后扎成一束 (上紧下松) , 倒插在棉行间, 略高出棉株, 150束/hm2, 每7d~10d更换一次, 每天日出前用化纤袋套住枝把拍打灭蛾, 收集消灭。

㈦喷磷驱蛾, 减少棉田产卵结合化控, 在棉田中喷洒2%过磷酸钙浸出液, 或者磷酸二氢钾1500g/hm2~2250g/hm2对水进行叶面喷雾, 可起到驱蛾产卵、减轻危害的作用。

㈧人工除虫采卵经过药剂防治后残留下来的高龄幼虫, 不仅抗药性强, 且大多数已蛀入花、棉铃中, 药剂很难彻底清除。因此, 化学防治后结合整枝打杈进行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棉花长势, 合理整枝打权, 彻底摘除无效花蕾, 清除无果枝, 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可大大压低田间卵量和虫量。

㈨化学防治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的棉田, 先用久威乳油1500倍液、凯威168乳油1500倍液、虫扫净1000倍液、35%赛丹乳油500倍液中任一药剂于下午7时以后常量喷雾, 同时也要兼防棉田套种玉米雌穗上的幼虫。施药时期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为避免幼虫产生抗药性, 几种药剂要交替使用。

摘要:介绍了玉门市2008年棉铃虫发生原因及发生规律, 总结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篇9:精河县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苹果;腐烂病;发生原因;防治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3003002 中图分类号:S436.611.1+1 文献标识码:B

礼泉县现有苹果种植面积超过2万hm2,是我国起步较早、规模化发展苹果产业最成功的一个县。随着时间的推移,苹果腐烂病已经成为该县最严重病害之一,发病率在30%~40%,严重者高达60%~70%。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威胁到礼泉苹果产业的正常发展。

1 礼泉县苹果腐烂病大发生原因

1.1 果园进入腐烂病高发期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量栽种苹果树,到现在大部分树龄在25年左右,枝干形成大量落皮层,俗称“粗皮、翘皮”,这为腐烂病病菌的侵染提供了丰富食料和侵染点,一旦条件适宜,病斑就大量出现。

1.2 果农对病害认识不足,重视治疗,忽视预防

大部分果农对腐烂病的发生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腐烂病的关键防治时期,普遍存在见病治病、忽视预防和综合防治的现象。

1.3 密植栽培管理技术不当

1980-1999年间,礼泉广泛推广高产密植的小冠疏层形,由于果农修剪技术和栽植密度上的问题,出现了留枝过多、枝过大过长、拉枝角度过小、树冠过高、定干过低等问题,造成果园密闭、通风透光不良,为腐烂病病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1.4 树势衰弱病菌乘机入侵

1.4.1 环剥与负载过重造成树势衰弱 由于果园密闭光照差,光合产物积累不足,造成树体衰弱抗病性降低,易发病;另一方面养分积累不足造成花芽分化减少,出现大小年现象。果农为了减少小年现象,大量使用环剥促花技术,伤口增多,发病率大增。部分果农停留在通过追求高产量增加效益的阶段,致使树体负载过重,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失衡,养分消耗过多,造成树体衰弱而易发病。

1.4.2 水肥不足,树势衰弱 当前农村有机肥肥源少、数量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加之使用成本较高,影响农民使用积极性,在生产中出现少施或不施有机肥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化肥使用上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导致树体养分失衡、树势衰弱、抗病性降低,易发病。北部旱腰带苹果生长区,由于缺乏灌溉条件,树体生长缺水,导致伤口难于愈合,易发病。

1.5 伤口过多,保护不力

伤口是腐烂病病菌侵入树体的重要途径,而生产中由于修剪造成的剪锯口、霜冻引起的冻害、阳光直射引起的日灼、病虫危害引起的伤口等,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保护,伤口长期暴露,为腐烂病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6 操作不当引起二次侵染

1.6.1 果园大量使用苹果剪枝作为“撑杆” 在负载过重果园,果实把主枝、结果枝组压得严重下垂,对下垂的主枝和结果枝组果农用剪下来的大枝把其撑起来。由于“撑杆”长期处于密闭高湿的园内,也会被腐烂病病菌入侵,成为腐烂病新的传染源。“撑杆”上的腐烂病病菌会大量转移侵染树体,导致树体发病。同一撑杆多年重复使用的果园发病更重。

1.6.2 部分果农对刮下来的病斑处理不当 部分果农在刮治病斑时,没有在树干下铺塑料布收集病斑或没有把收集的病斑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随意抛入水渠、地头,由于灌溉、风、雨水冲刷等原因,抛入水渠、地头等处的病斑又重新进入果园造成二次污染。

1.7 部分果农使用药剂不当

以前广泛使用的福美砷效果虽较好,但因残留超标,已被农业部禁用。部分果农转而使用石硫合剂、多硫化钡、硫悬浮剂等药剂防治腐烂病,由于这些药剂不具备渗透性,在实际应用中防治效果较差,导致腐烂病重复发生。

2 防治对策

2.1 培壮树势是防治腐烂病的关键

南部果区对于栽植过密、树冠过大的果园应进行间伐,降低密度;对于大枝过多、树冠过高的果园应进行疏枝和落头,降低单位面积留枝量;对于负载过多果园或树体,应合理负载,加大疏花疏果力度,把667 m2产量控制在2 500 kg左右;对于高产果园,应加强肥水管理,复壮树势。

2.2 重刮皮,切断侵染途径,保护树体免受侵染

在每年的7-9月份,用刮刀把树体主干和枝杈处的粗皮和翘皮进行刮除,同时用塑料布等物把刮下来的粗皮和翘皮收集起来,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也可在果树休眠期进行刮除,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新生病斑和消灭在翘皮粗皮下越冬的螨类、蚜虫、卷叶蛾等害虫。

2.3 保护树体减少伤口,对伤口进行保护

在生产中应尽量减少机械对树体造成的损伤;采取树干涂白缚草等措施,防止日灼和冻害的产生;及时防治吉丁虫、桑天牛等枝干害虫。对于剪锯口可以用油漆、乳胶漆、泥土进行封闭伤口,不但可以杜绝腐烂病病菌的侵染,同时可促进伤口愈合组织快速形成新生皮层。

2.4 及时刮除病斑,进行保护治疗

及时发现腐烂病病斑,并将病斑全部彻底地刮除,健部刮去1 mm左右,露出新鲜组织,再把病斑外周的健部皮层用刀削成斜面,最后用泥巴包敷病斑,厚度1~3 cm,宽度大于病斑宽度1~2 cm,然后用塑料条进行包扎,防治率在95%以上,且在当年病斑外周就会新生愈伤组织0.5~1 cm。

2.5 不要用苹果树枝条作为“撑杆”

果园内不可用苹果剪下的枝条做“撑杆”,必须使用撑杆时可用竹竿等物替代。也不要在果园周边堆放病枯枝、剪枝;农户也不应将准备作为燃料的树枝堆放在露天。

2.6 适时喷药保护

上一篇:八年抗战历史中,中国国军抗战王牌部队下一篇:不爱吃饭的小熊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