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2024-05-05

高中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共14篇)

篇1:高中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电场的描述

1、电场强度:

(1)定义:把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

(2)定义式: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

q——电荷量国际单位:库(C)

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

(3)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的方向。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5)物理意义:某点的场强为1N/C,它表示1C的点电荷在此处会受到1N的电场力。

(6)匀强电场:各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电场线:

(1)意义: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就叫做电场线。

(2)特点:

电场线不是电场里实际存在的线,而是为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因此电场线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正电荷,延伸到无穷远处;在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无穷远处,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闭合,不相交,也不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

在同一电场里,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场强越小。

(3)几种常见电场线的分布图形

第四节趋利避害—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一、静电的利用

1、根据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应用有:

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药等。

2、利用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应用有:

静电保鲜、静电灭菌、作物种子处理等。

3、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无菌消毒等

雷电是自然界发生的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可产生大量的臭氧,并可以使大气中的氮合成为氨,供给植物营养。

篇2:高中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4.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7.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力(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R串=R1+R2+R3+1/R并=1/R1+1/R2+1/R3+电流关系I总=I1=I2=I3I并=I1+I2+I3+电压关系U总=U1+U2+U3+U总=U1=U2=U3功率分配P总=P1+P2+P3+P总=P1+P2+P3+

10.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压表示数:U=UR+UA电流表示数:I=IR+IV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

>RA[或Rx>(RARV)1/2]选用电路条件Rx<

12.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Ig=E/(r+Rg+Ro)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短接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篇3:高中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一、串并联电路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当中已经了解了一些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电路图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其中的串并联关系,但是一些学生只是简单地知晓在串联电路当中的电流是相等的等知识,而对实验操作当中的高低电势等知识却没有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很少知道仪器的负极和正极该如何进行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常常会需要对一些物理规律进行解析。比如可以强调在遇到有多条支路的电路时,可以选择一条比较容易的支路进行连接,其他支路可以逐渐连接到电路当中;在进行仪器联连接的时候,可以根据正极接高势,负极接低势的规律进行操作;在有电流流经的时候,电路所含有的电势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老师需要进行重点强调,使学生进行分别记忆,不仅可以有效解放学生的固定思维,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一些学生无法灵活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是由于学生只是记忆公司,而没有了解公式当中所蕴含的规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掌握物理公式出现的原因,才能有效应用公式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时候,需要对电源电动势进行准确理解。电动势是电源的特性之一,具有较强稳定性;在进行测量电动势大小的时候可以通过测量未接电源之前的电压,其数值是相同的;在测量电阻的时候,如果电路处于串联的状态,则总电阻则与多个电阻保持一致。如果电路处于并联的状态,则总电阻为各个电阻相加的数值。另外根据欧姆定律I=E/(R+r)可以了解到电阻、电压、电流变化的影响,并且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规律。比如在总电阻变大的时候,电路当中的电流减少,并且电压增加;在串联电路当中,电阻的变化和电流、电压是相反的;在并联电路当中,电阻的变化和电流、电压的变化是相同的。通过这些规律的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灵活应用欧姆定律解决所遇到的物理问题。

三、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

在进行学习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时,常常需要结合圆周运动以及其它数学知识进行解题。学生在处理这样的物理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由于电荷的运动轨迹的圆心比较难找,而且边界比较模糊不好确定。为了突破这一难关,需要在解题的时候进行建立物理情境,从而了解电荷在磁场内的运动范围。同时在高涨阶段,所给题目经常是均匀的磁场,因此可以根据题目的内容确定磁场的边界。比如可以使用先补后去的解题方法,即先假设所遇到的磁场是均匀的,在可以准确确定电荷的运动轨迹和圆心。再按照题目所设立的情景进行,进行确定真正的磁场。最后再使用确定圆心的条件,如根据出射点、运动半径、方向等因素,进行确定电荷运动轨迹的圆心。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分析题目的重要条件,也可以有效解决复杂的求电荷运动轨迹圆心,降低学生解物理题的难度。

四、结束语

在高二学生当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常常使用一些比较生硬的理论或者机械的记忆进行解题,再加上自身的基础知识不够系统化,使得其陷入有理论而无法下手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一种进行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解题,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题目。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进行掌握物理知识的规律,打破固定思维的限制,仔细分析物理题目的内容,找出其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摘要:在高二物理当中存在三个电学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困惑性,这三个电学知识分别为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这些知识点当中,虽然所涉及的物理公式比较简单,但是会根据情景的不同产生大量的变化,并且可以被用于解决不同的物理题。对于一些思维转换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常常会陷入有公式确不知道如何进行应用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使学生可以顺利学会应用这三个知识点,本文分析高二物理三个电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且将比较常见的变化进行列举,旨在使学生可以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高二物理,知识点,学习困惑,总结,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萧凌.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中学物理,2014年05期:120-121

[2]任新成,李娜,蒋雪梅.中学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框架与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年01期:85-86

篇4:高中物理必修与选修的衔接

一、 必修与选修之间台阶的具体表现

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的“台阶”的形成,是由新课程所设置的必修和选修框架决定的。

1.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台阶

必修1、2中,只讲了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的主干知识,为了适应必修课时的要求,教材的编写者,把动量、机械振动、机械波等内容放到了选修课中,这样学完必修1、2后,学生缺少用力的观点和能量观点分析物理问题的历练,还未形成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的习惯,力学基础知识是单薄的,而选修3-1的第一章对电场的分析,正是基于力的观点和能量观点的应用,学生普遍感到吃力!生涩!

2.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台阶

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物理学家们对物理现象的探索和认识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的过程,理论的成熟是先力学、后热学,再电磁学发展而来的。在必修1、2的学习中,学生研究的是宏观世界中机械运动现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近,而在选修3-1第一章电场学习中,一开始就涉及到导体的微观结构,正离子热振动、自由电子杂乱无章热运动,这对学生来说“太突兀”很难想像,学生极不适应,究其原因,“分子运动理论”等热学知识被安排在选修3-3中,学生还未学,缺少了由实验和分析从宏观世界进入宏观世界这一环节。

3.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台阶

在必修1、2中,学生遇到的力只是常见的具体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均能用感官直接感受。即使万有引力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对其讨论仅停留在“超距作用”层面,未深究其本质。而在选修3-1第一章中对带电体间的作用力讨论进入“近距作用”层面,场的概念及其特性描述比较抽象,不能用感官直接感受,加上电场是分布在空间中的,所以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

4.进度和程度之间的台阶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进度,必修1、2应在高一年级一学年教完,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只用一学期半就完成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知速度与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和人的心智成熟度相关,对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能力,决定了对高一必修1、2中物理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赶不上这样的课程进度,在3-1第一章电场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对电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未认清,就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力学知识分析的状况,学生缺少了回味、思考、感悟的时间,导致力学知识不会用,力学和电学概念混淆不清的情况。

因此,在完成必修1、2学习后,怎样使学生适应选修3-1内容的学习,是进行物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一“台阶”处衔接教学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选修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

二、 教师应如何搞好衔接工作

1.耐心算,展现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正像3-1教材编者所认为的那样,“学生以前学习物理、化学知识时,已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对原子结构也有了解”。因此教科书直接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阐述物体带电以及物体电中性的本质,用物质微观结构理论去解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教学现实告诉我们,尽管这两个演示实验现象很明显,但学生对这样的解释还是显得很困惑,有强迫记忆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学生缺少了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体验和探究,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说过:“如果在某次大灾难中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将被毁灭,只有一句话能够传给下一代人,那么怎样的说法能够以最少的词汇包含最多的信息呢?我相信那就是原子假说,即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1]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个个知道,但这句话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能理解其内涵,能用它来理解宏观现象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给学生补上这一课,要花时间介绍分子和原子大小的测定方法。阿伏伽德罗常数是怎样得出的?并且让学生耐心地计算,一立方厘米铁块中有多少个铁原子?估算有多少个自由电子?然后,让学生猜想演示实验中枕形铜导体中自由电子和铜离子是如何构成一个不带电光滑无缝的铜导体的,导体两端的感应电荷是怎样形成的?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耐心导,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人类对电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是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2]。选修3-1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教科书致力于从物质结构出发揭示物体带电的本质和从场的角度研究带电体的相互作用规律。人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知识倒背如流,但就是答不出什么叫电现象?为什么说电子是带负电的?什么是电场?这些基本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学生对电现象感到陌生,为此选修3-1在第一章导语中讲了电现象的研究简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这段内容的教学,耐心引导学生循着人类对电现象研究的历史过程,了解我国古代和与古希腊关于电的知识都是由经验得出,比较零散,而且在一千多年时间内很少进展;了解吉尔伯特是如何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区别开的;了解在18世纪40年代的德国整个社会都对电现象感兴趣,许多人出于好奇心购买摩擦起电机作实验来娱乐;了解18世纪杜菲是如何发现电有两种的等,从而使接下来对电的本质的研究,建筑在坚实的现象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兴趣。

3.耐心比,落实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学生通过必修1、2的学习,对力的概念应该有清晰的认识,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大多学生往往对力的运算比较关注。对力的物质性认识并不深刻。因此对带电体间的作用力是怎样发生的这一问题没有强烈的疑问,“超距作用”观点根深蒂固,这也是电场概念及其特性的描述一直是教学难点的原因,由于概念比较抽象,不能用感官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要耐心运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库仑定律时,将它与万有引力定律类比;介绍电场性质时,可把电场与“风”比,树头动有风,电荷受力有电场;介绍电场强度定义时让学生类比求出重力场强度表达式;介绍电势能时与重力势能、引力势能类比;介绍电势概念时把等势面与等高线类比。通过耐心比,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使思维水平跃上新台阶。

4.耐心做,追求“进度”与“程度”的协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电场这章的演示实验众多,而且静电实验的效果受环境影响大,耐心做好多个演示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基本现象和形成基本电学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状况,还应补充“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电中和”等演示实验;坚决克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思想。在耐心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还要耐心分析实验现象中蕴涵的物理思想,如:关于电容器教学,如果教者只是像教科书中所讲的那样,直接告诉学生“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的导体就构成了电容器”,显然不能解除学生心中的疑问:容纳电荷为何要两个彼此绝缘的导体呢?如果启发学生分析静电感应演示实验,启发提问:把不带电的导体B按近带电导体A,在B两端出现感应电荷±Q,如将B接地,会产生什么现象?如果断开B的接地线,将A接地会产生什么现象?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发现:只要保持A、B不导通,即绝缘,无论将谁接地,其上的电荷均能保持住!可见,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的导体是能够容纳等量异种电荷的,所以叫电容器,此时学生一定会对电容器的充、放电及容纳电荷本领的大小的问题兴趣盎然,对电容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比较自如。

参考文献

[1] 费曼讲物理(入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5: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即WAB=εA-εB。

①当电场力做正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减少,电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场力所做的功,即Δε减=WAB。

②当电场力做负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在增加,增加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做功的绝对值,即Δε增=εB-εA=-WAB=|WAB|,但仍可以说电势能在减少,只不过电势能的减少量为负值,即ε减=εA-εB=WAB。

说明: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

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2.电势的概念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篇6:高中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学好物理的技巧在哪里

物理是高中理科的一门重头戏,学好物理对于理科生提分十分重要。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那么,高中怎么学好物理?具体内容如下:

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进行预习,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点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一直保存。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对于完成作业要有如下的五点要求:①书写工整;②作图规范;③表达清楚;④推理严密;⑤计算准确。还有作业批改完发下去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留待以后复习时用。

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然后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专门的本子命名为“疑难问题记录本”,记完一本要再换一本,每本都要编号保存着。

每学完一个板块,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想活跃。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实践表明,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不阅读了适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

总之,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做,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物理学中的10个未解之谜

当一个“事物”的某些性质是无限的时候,就会出现奇点,因此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定律就会崩溃。在黑洞的中心有一个无限小的点(里面塞满了有限数量的物质),这个点被称为奇点。在数学中,奇点总是不断出现,例如坐标平面上的垂直线有一个“无限”的斜率。实际上,垂直线的斜率是没有定义的。

裸奇点”是一个可以与宇宙其他部分互动的奇点。黑洞有一个球形区域的视界,任何东西(包括光)都不能从中逃脱。乍一看,你可能会认为裸奇点的问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黑洞解决了,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离开视界,奇点也不会影响到宇宙的其他部分。

但是奇点是否可以在没有事件视界的情况下形成,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它们能够存在,那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需要修正,因为当系统太接近奇点时,它就会崩溃。裸奇点可能是虫洞,也可能是时间机器,但在自然界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

测量是如何使量子波函数坍缩的

在电子、光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奇异领域,量子力学就是定律。粒子的行为不像小球,而是像散布在大面积上的波。每个粒子都由一个“波函数”或概率分布来描述,它告诉我们它的位置、速度和其他属性可能是什么,但不告诉我们这些特性是什么。实际上,粒子的所有属性值都有一系列值,直到你通过实验测量其中一个属性时,粒子的波函数在该点“坍缩”。

但是,为什么测量一个粒子会使它的波函数坍缩,产生我们认为存在的具体现实。这个问题被称为测量问题,似乎看起来很深奥。

弦理论正确吗

当物理学家假设所有的基本粒子实际上都是一维环或“弦”,每一个都以不同的频率振动时,物理学就容易多了。弦理论使物理学家能够调和控制粒子的量子力学定律和控制时空的广义相对论定律,并将四种基本的自然力统一到一个框架中。但问题是,弦理论只能在一个有10或11维的宇宙中成立:3个大的空间维度,6或7个压缩的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压缩的空间维度以及振动的弦本身大约是原子核的万亿分之一的十亿分之一。我们没有办法探测到这么小的东西,也没有办法通过实验验证弦理论。

混沌中有秩序吗

物理学家不能精确地解出描述流体行为的方程组。事实上,我们不知道所谓的N-S方程的通解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一个解,它是否描述了各处的流体,或者包含了称为奇点的内在不可知的点。因此,人们对混沌的本质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想知道,天气仅仅是难以预测,还是本质上不可预测?湍流是否超越了数学描述,或者当你用正确的数学来处理它时,一切都有意义?

四种基本力会统一吗

宇宙地四种基本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和引力。物理学家们知道,如果你把能量调到足够大,其中的三种力就会“结合”成一种力。物理学家运行粒子加速器,理论上可以将电磁力和弱核力统一起来,在更高的能量下,强核力和引力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粒子加速器能达到足够高的能量来统一电磁力和弱核力。除了能量的问题外,大统一理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它们预测了迄今尚未证实的其他观测结果。我们可能只是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又或者物理学家关于宇宙如何运行的观点是错误的。

为什么物质比反物质更多

有人假设宇宙会对称地对待物质和反物质,因此,在大爆炸的那一刻,应该产生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那么这两种物质就会完全湮灭:质子与反质子相互抵消,电子与反电子(正电子)相互抵消,中子与反中子相互抵消,最终在一片无物质的广阔空间里,留下一片沉闷的光子海洋。由于某种原因,有多余的物质没有被湮灭,但是这仍然没有公认的解释。

宇宙的最终命运会是如何

宇宙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未知的因素:Ω,一个测量整个宇宙物质和能量密度的指标。如果Ω大于1,时空就会像一个巨大球体的表面一样“闭合”。如果没有暗能量,这样的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相反会开始收缩,最终在一场被称为“大收缩”的事件中坍缩。如果宇宙是封闭的,但存在暗能量,球形宇宙将永远膨胀。

如果Ω小于1,那么空间的几何结构就将像马鞍的表面一样“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最终命运是“大冻结”,接着是“大撕裂”:首先,宇宙的向外加速会撕裂星系和恒星,让所有物质变得寒冷而孤独。接下来,加速度会变得如此之大,以致于它会压倒把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力的作用,一切都会被扭开。

如果Ω=1,宇宙将是平的,像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向四面八方延伸。如果没有暗能量,这样的平面宇宙将永远膨胀,但速度会不断减速,接近停滞。如果有暗能量,平坦的宇宙最终会经历失控的膨胀导致大撕裂。

声音会发光?

虽然粒子物理学解释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验室的实验装置上还是可以观察到一些未解之谜,声致发光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拿一些水,用声波打它,就会形成气泡。这些气泡是被高压包围的低压区,外部压力推动低压空气,气泡迅速破裂。当这些气泡破裂时,它们会发出光,闪烁持续万亿分之一秒。

问题是,目前还不清楚光源是什么。物理学家们测量了这些气泡内部的高温,温度达到了数万华氏度,并拍摄了许多它们发出的光的照片。但是没有很好的解释声波是如何在气泡中产生这些光的。

标准模型之外还有什么

标准模型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物理理论之一。四十年来,它经受住了实验的考验,新的实验不断证明它是正确的。标准模型描述了构成我们周围一切的粒子的行为,并解释了为什么。但是标准模型并不能解释一切。

引力到底是什么

引力到底是什么?其他的力是由粒子介导的。例如,电磁就是光子的交换。弱核力由W玻色子和Z玻色子携带,而胶子携带将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强核力。所有其他的力都可以被量化,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被表示成单个的粒子,并具有不连续的值。

引力不是这样的。大多数物理理论认为它应该由一个假设的称为引力子的无质量粒子携带。问题是,目前还没有人发现引力子,而且我们也不清楚是否可以建造粒子探测器来观测它们,因为如果引力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它们会非常少地这样做,以至于在背景噪音的作用下它们是看不见的。甚至还不清楚引力子是否有质量,如果它们有质量的话,它也非常非常小。

篇7:高中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基础题]

1.一物体在两个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做功分别为W1=6 J、W2=-6 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F1是动力,F2是阻力 C.这两个力做的总功为0 D.F1比F2做的功多

2.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 B.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做正功 C.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做负功 D.重力对物体做负功

3.一同学穿着旱冰鞋处于静止状态,推一下竖直墙壁后有了向后的速度.关于该同学推墙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墙壁对该同学做正功 B.墙壁对该同学没有做功 C.该同学对墙壁做正功 D.该同学对墙壁没有做功

4.质量为2 kg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在运动方向上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运动,拉力作用2 s后撤去,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取

图1 ①拉力F做功150 J ②拉力F做功500 J ③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00 J ④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75 J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R5.在水平面上有一弯曲的槽道AB,槽道由半径分别为和R的两个半圆构成,2如图2所示,现用大小恒为F的拉力将一光滑小球从A点沿槽道拉至B点,若拉力F的方向时刻与小球的运动方向一致,则此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为

()

3A.零

B.FR

C.πFR

D.2πFR

图2

2[能力题]

6.如图3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 g=10 m/s2)

()

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 J

B.3 J C.30 J

D.300 J

图3 7.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其速度为1 m/s.从此刻开始在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作用力F,力F和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4(a)和(b)所示.设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力F对滑块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则以下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图4 A.W1=W2=W3 B.W1

8.如图5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顺时针运转,两传动轮M、N之 间的距离为l=10 m,若在M处的正上方,将一质量为m=3 kg的 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上,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物体由M处传送到N处的过程中,传送带对物

图5 体的摩擦力做了多少功?(g取10 m/s2)(1)传送带速度v=6 m/s;(2)传送带速度v=9 m/s.9.如图6所示,某人用大小不变的力F拉着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开始时与物 体相连接的绳与水平面间的夹角是α,当拉力F作用一段时间后,绳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β.已知图中的高度是h,求绳的拉力FT对物 体所做的功.假定绳的质量、滑轮质量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图6

(b)

篇8:物理必修一高二知识点总结

●基本公式: (速度时间关系) (位移时间关系)

●两个重要推论: (位移速度关系)(平均速度位移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

●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

●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篇9: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CnH2n-2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抓官能团的特性,比如,醇类中,醇羟基的性质:1.可以与金属钠等反应产生氢气,2.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注意,羟基邻位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3.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氢原子。4.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5.可以与氢卤素酸发生取代反应。6.醇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

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还原反应)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

6.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9、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11.

10、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1.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2、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13、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14、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_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篇10: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①由合子发育来的个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②而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不管含有几个染色组,都只能叫单倍体。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①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据细胞的基因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人类遗传病

1.判断顺序及方法①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

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②先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染色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2.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

3.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4.染色体异常病:21三体(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

5.优生措施:①禁止近亲结婚。

篇11: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2.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 去雄 。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相对性状 。

4.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显性性状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 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叫做 性状分离 。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 显性遗传因子 ,用 大写字母 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 隐性遗传因子 ,用 小写字母 表示。

(2)体细胞中的 遗传因子 是成对存在的, 遗传因子 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 纯合子 , 遗传因子 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 杂合子 。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对遗传因子 的一个。

(4)受精时, 雌雄配子 的结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让 F1 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篇12:高二物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1、量子理论的建立:19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

ε=hν

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2、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二、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1、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1)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现象。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实验图在课本)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

新教材:①存在饱和电流,这表明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②存在遏止电压:;③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④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老教材: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管的玻璃泡的内半壁涂有碱金属作为阴极K(与电源负极相连),是因为碱金属有较小的逸出功。

2、光子说: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ν的光的能量子为hν。这些能量子被成为光子。

3、光电效应方程:

EK=h-WO

篇13: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及复习提纲

2.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5.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6.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

篇14:高二政治必修二第九课知识点解析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2)“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必须注意的问题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正确对待矛盾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1)对自己要一分二

上一篇:安全生活小知识广播稿下一篇: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