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作文

2024-04-22

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作文(精选7篇)

篇1: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作文

人心是刚与柔的统一体,坚硬与柔软的并存使人既得以留有珍贵的棱角,保存鲜明的个性,坚持内心的准则,又得以体味世间的温情,维持人性的温度,感知世事的温暖。只有刚柔相济,均衡统一的健全人格才得以成就和谐的自我。

太过强硬的人往往过分在意自我意志的实现,过分恪守自我的准则。性格中不掺柔软的坚硬最终会如一堵围墙一般隔绝与他人的正常交流与交往,将冷漠与隔阂一并种在人心底。海瑞有“抬棺骂嘉靖”的凌然与强硬,却没有半点柔情留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恪守三纲五常的伦理,以致将拿了男家丁一块糕饼的女儿饿死。可见,过分的强硬即意味着不知变通的固执和不懂情感的麻木,最终会如双刃剑一般伤人伤己。

但内心太过柔软同样不好,因为过分的柔软会让人丧失正确的是非观。当好人与坏人,好事与坏事均被无差别的平等对待,泛滥的爱心与同情心就廉价到无意义,一味的妥协与退让只会促使大罪恶的滋生。

由此观之,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葆有对风花雪月作出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

篇2: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作文

哲人老子云:“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意为:不因恪守规矩而搞一刀切,不因方正不阿而中伤他人,这难道不是对刚柔之道的极好解释吗?过于刚正的刚者如海瑞,虽两袖清风却对人严苛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严酷;但过柔的圆滑造就了和珅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遗臭万年的小人。所以,追求和谐的我们应在刚柔并济中调和出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准则,因为,亦刚亦柔的中庸才是和谐自我的王道。

细数古往今来的伟大领袖们,有哪个只是头脑发热的猛士?或只是唯唯诺诺的“和事老”?他们往往追求原则却不固执,顾全大局而并不怯懦。

正如南非领袖曼德拉,他用刚柔之道坚实地踏出了人生的每一步。他极力反对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政策,用毕生心血为南非和谐而奋斗着,致力于让南非人“把武器扔进大海”的他即使身陷囹圄仍不妥协。但对于那些曾经在27年监狱生涯中虐待过他的狱卒们,他宽容释然并主动道谢,因为他认为:“自己若不能将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自己仍在狱中。”——与不正义斗争到底,与过往心酸“冰释前嫌”的曼德拉,在刚强地斗争与柔情地释怀中品味着和谐的真谛。

不仅是治国兴邦,在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们也同样需要刚柔并济的品格支持着自己走向远方。享誉全球的电影导演李安,无论是做电影还是做人都有着毫不做作的谦卑。他甚至谦卑到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男人,毫无某些电影人固有的架子与霸气。在《少年派》的拍摄过程中,他曾用心倾听随行翻译对影片的真知灼见,不耻下问。然而,他对于电影的精益求精却是决不懈怠的,一颗水的动感于他要花上数天去雕琢。亦刚亦柔的李安用坚持完美的态度和谦卑的精神震撼着电影界,这也解释了为何李安的作品有着内在的和谐细腻的美感。

维克多·雨果有言:“天平之上还有七弦琴。”我们恪守原则却不得遗忘内心之中宽容美好的柔情。在最求和谐之美的道路上,过刚或过柔的品性都无法保证旅途的顺利,因为极端的性格会令人深陷泥潭之中并无力自拔,直至被其吞噬自我,如此,何谈和谐的人生?毕竟,“天平”与“七弦琴”都是人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啊!任缺一样,人就会因有着致命的残缺而成为不完整的人。

篇3: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我想, 无论猛虎, 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 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 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 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 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 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 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 释放出温暖与柔情, 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 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 对正义的执念, 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 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 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 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 时时恪守, 刻刻遵循。

然而, 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 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 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 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 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 坚硬之余, 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 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 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 对世间的博爱, 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她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 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 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 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 尽享流年温润, 因为柔软, 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 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 所谓柔软, 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 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 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 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得体无完肤。所以, 只是希望, 柔软之余, 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 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 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 刚毅冷峻, 坚硬如斯, 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 不失温柔, 不畏凶顽, 不曾软弱。亦刚亦柔, 和谐人生, 刚柔并济, 两番精彩!

赏析

据调查, 有80%以上的考生认为2015 年上海高考作文不好写, 可客观评价, 此题应该是一道能写并能写好的作文题。考生感觉“不好写”, 可能主要是被题目指向“对待”二字难住了。“如何对待它们”, 的确有点令人费解。其实, 考生只要能扣住“坚硬”“柔软”与“和谐”“自我”解读, 应该说是不会发生理解上的偏差的。此题沿袭了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思辨性”强的特点, 材料显然蕴含着明显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教育观, 可说是体现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又具有一定的“自省性”, 即引导考生通过自我反省, 表达个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化“虚”为“实”, 明了“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的具体内涵所指是准确理解题意的关键。所谓“坚硬的东西”, 无非指“正直、刚强、执着、坚贞、勇敢、无畏、拼搏”等指向“阳刚”品性的方面;而所谓“柔软的东西”则无非指“善良、温和、通达、仁慈、智慧、敬畏、闲适、悲悯”等指向“阴柔”审美特征的方面。而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往往是集于人之一身的, 正如孔子所说的“刚者必仁”也。所以, 考生在写作中, 当突出二者的这种内在联系。具体操作时, 考生根据思辨作文的特点, 可以分开写“坚硬”或“柔软”的力量, 适当兼顾另一方面;也可辩证写统一性, 突出培育和谐人格。

拓宽视野可联想到如下相关素材:“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 然后克得其和, 能为民用。” (王桀《为刘荆州与袁尚书》) ;“我心匪石, 不可转也。” (《诗经·邶风·柏舟》)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 ;“金以刚折, 水以柔全, 山以高陊, 谷以卑安。” (葛洪《抱朴子·广譬》) ;“刚则易折, 柔则常存。” (民谚)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英国西格里夫·萨松《于我, 过去, 现在以及未来》)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和魔鬼 (哲学名言) ……

《刚柔并济, 造就和谐自我》这篇满分作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对材料题旨精准的解读和理解的全面。“人心有坚硬之处, 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 人心亦有温柔之美, 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 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融合, 是人格的双重升华, 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显然, 这段话对材料的解读是准确而全面的, 不仅阐述了人心的“坚硬”和“柔软”的不同作用, 而且精辟论述其相互关系, 并归结于“造就和谐自我”这一核心内涵;“题好一半文, 开篇定胜负”, 应该说此文的题目和开头基本上为全文的成功定了局。

接着展开联想, 引述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句“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进行论证分析, 定位于“造就和谐自我需要具备的两种品质”, 阐析落笔于“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表达形象, 思考充满辩证色彩。

然后, 小作者先就“人心的坚硬”进行阐发, 指出它“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 对正义的执念, 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 并罗列引用李白、李贺的诗加以深化。同时还对此作辩证思考, “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 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 表达显得甚为中肯。另一方面, 又依此就“人心的柔软”进行分析, 说它“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 对世间的博爱, 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 并同样以列举法阐析其作用, 而且对此作辩证思考:“所谓柔软, 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 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这两部分虽然是分开论述, 但小作者始终兼顾另一方面作辩证剖析, 足见其思维的全面深刻。

最后将两方面统一作辩证归结:“亦刚亦柔, 和谐人生, 刚柔并济, 两番精彩!”

当然, 精辟老练而不乏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本文取胜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愿看到, 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 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得体无完肤……”诵读着这样的语言文字, 我们广大考生应该认识到, 说理文的语言也不全是如毛主席老人家批评的“面目可憎, 像个瘪三”, 充斥说教味儿, 它也是可以有些文学意味的。

篇4:刚柔并济 造就和谐自我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如猛虎一般,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如蔷薇,在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闻日渐冷漠的不古人心。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柔软的心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得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丝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点 评

本文巧妙地将材料中的“坚硬”与“柔软”有机结合在一起,辩证地认识了“坚硬”与“柔软”的关系,也就是本文的主旨——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行文中的名言引用恰到好处,论据运用集束而多元,似随手拈来,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积累。

篇5:上海高考作文:造就和谐自我

不过,不同的时期,这两者很难统一起来,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坚硬的东西占了上风。就拿我来说吧。 我是出生在农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我见识了很多农民辛苦劳作而改获甚微,甚至一家人的温饱都很难解决, 所以我不喜欢农村的生活,希望自己能走出去, 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人都说自己的家乡好,但我找不到家乡好的理由,相反,我觉得家乡带给我的是负担,就因为她的贫穷而落后, 所以我也在为自己能够从农村走出去而努力着。

可是,跳出农门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要成家的时候,我是甘于命运,还是和命运进行抗争,我陷落入了困惑。父母和亲人们一起努力着,为我建房,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两层楼房真的建起来了,在我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这些并不没触动我心里的柔软的部分,我觉得他们这样做只是完成他们的`任务,我心里暗暗发誓,房子里的东西我一根针也不要,我当时如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小平一样, 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但我以后的世界是怎能样的,我也说不上来。

我当时最想去深圳,当时有一位老人在那里划了一个圈, 这里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了,我曾想到国外去做劳工, 但又怕时间太久父母是否能够承受。后来,我辗转于长三角江浙沪地区,感受到上海的黄埔江繁华和忙碌,苏州小桥流水的浪漫和温婉,杭州西子湖畔的美丽和诗意,可是这些和我都格格不入,在这些地区,不说融入这里生存下,即使找一个住的地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无论再苦再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还是一如既住,但我不能再四处飘泊了,因为我成家,特别是女儿的出生,如同在我的心的撒播了一些爱的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也开出的艳丽之花, 我把对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渐渐移置一些到女儿的身上, 生活过得温暖而充实。

现在,儿子都快两周岁了,我要尽自己的力量, 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也为他们播下希望的种子, 让他们绽放在蓝天之下。另外,父母年纪也老了,父母在,不远游, 我要留在离父母尽可能近一点的地方,毕竟他们一辈子受了很多苦,也没有享到什么福,我们要能在他们身边尽孝,但可以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力所能及地给他们的晚年增加一些温暖和色彩。

篇6:包容决定和谐合作造就共赢作文

合作的前提决定于共赢的心态。正确的心态来至于为彼此的利益而协同努力,达到共同发展,彼此关切。自然界中的范例比比皆是。犀牛与犀牛鸟便是最佳的搭档。犀牛体型庞大,皮糙肉厚,但皮肤的褶皱之间却是又细又嫩,常常受到寄生虫的困扰,而犀牛鸟作为食物链底部的生物,没有生存空间,生存能力又差,没有食物来源,犀牛与犀牛鸟的合作,即给犀牛解决了自身皮肤的困扰,又给犀牛鸟带来了身体的享受,而犀牛也为它提供了保护,解决了它食物问题,这便是双赢。可见,通过合作,才能各取所需,互助共赢,成为自然界里合作的典范。

合则两利,战则两败事事如此。人与人之间为何要合作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合作便是借鉴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彼此都会受益,合作造就共赢的局面。当年孙权给刘备提供暂居之地,孔明为孙权借来东风,孙权刘备联军使曹操大军“樯橹灰飞烟没”,刘备因此开辟蜀汉霸业,形成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这是古代合作共赢的典范。国共的合作,曾经打败军阀,赶跑日寇,如今若能再次携手,前景会更加美好。中美合作,经济共赢,保证地区和世界稳定。大国之间若猜忌争斗,必然两败俱伤,当年的苏美争霸,就是最大的败笔。因此,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合作才是硬道理。

互联网思维决定互联网+到来。科技的牵动,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商业与互联网合作,网联网+应运而生,催生了互联互通的商业快速发展;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合作,催生了互联网教育;经济与互联网合作,催生了互联网经济……这就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会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积极响应的原因。“一枝独秀不足清,百花齐放春满园”,彼此联手,共谋发展,才是合作共赢的智慧,而不是冷战思维。昭君出塞,匈汉和睦,百姓安居乐业;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深受国际社会欢迎。所以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才是共赢的基础。

篇7:和谐造就美好未来

---观《和谐世界》视频有感

“和谐”一词不仅仅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才具有的,应该说中国远在战国时期墨家的“兼爱,非攻”都已经对这种意思在当时的时代表达的比较贴切了,而且儒家文化之中也无不体现着“和谐”一词的内涵。所以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来说,在新时代和全球化的今天,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创建和谐世界的构想,可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且我们在外交领域也在充分的体现着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和谐思想。

并且在哲学的观点里,和谐就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相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所以说,和谐的本质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求同存异,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个个人,一个国家都是无法单独做到的。

世界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得不说,和谐已经成为了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重要思想之一,因为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一次又一次惨烈的战争记忆带给我们的只是一段又一段痛苦的回忆。所以今天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和教训能够说明,和谐世界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一切阻碍和谐世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有悖于时代的,有悖于社会发展的。

在若干年前,或许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战争是解决一切冲突的唯一手段,所以才有了之后的大大小小死伤无数的战争。若干年后,战火淫灭,但是今天站在新时代起点的我们,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战争只是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情非得已一种非常手段,不可以轻易示之于人的。看看今天的美国,其所发起的多起局部战争,那一起换来的是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那一起换来的是当地的欣欣向荣。这些地方现在所经受的只是战争带来的痛苦,饥饿,暴力,赤贫等等问题。这些难道不足以说明,和谐世界的重要性么?难道不足以提醒我们和谐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调么?我想回答是显而易见的。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就曾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今天的中国正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走着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其实正如上文所说,中

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和谐发展的文化思想,新时代下的我们在倡导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一种必要并且及时的明智之举,因为我们给了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但是说到和谐世界的建设,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这当中也面临着众多艰难的挑战,特别是在这个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联系的更加紧密性,一个小小的问题都可能成为整个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挑动起我们敏感的神经,所以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世界的复杂性并不亚于之前的某个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时要具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要考虑得更加周全,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要学会一种必要的克制。当然,和谐并不等于妥协,有些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还是要据理力争,因为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会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必要的尊严,才会有一个相对平等地位,和谐的内涵之一也就是对等协调的发展。比如说最近菲律宾就有关黄岩岛问题与中国所发生的对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和谐的举动,是一种刻意制造事端的无理之举。面对这样的挑衅,中国政府当然不能示弱,因为和谐的前提是国家之间彼此的相互尊重,而菲律宾的举动显然是破坏了这一前提,所以此时的中国的一些作为肯定是必要且是必须的,而菲方的种种举动只能说明的是对于新时代下国际社会对于和谐世界建设诉求的一种熟视无睹和公然挑衅。这就是典型的对历史潮流的错判。

当然,纵观世界,人类现在所面临的有关饥饿、教育、卫生、独裁等等问题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确定新因素。比如金砖四国之中的巴西和印度,虽然两国的经济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严重的贫富两极化,现代化的办公大楼之后坐落着整排的贫民窟,里面生活着平时的基本生活保障都面临着问题的贫民,这样的社会结构肯定对和谐的构建产生危机,当他们吃不饱时,有病不能看时,年龄到了不能上学时,但一墙之隔的白领阶层生活优越,这种巨大的差距肯定会造成暴力犯罪等种种社会问题。这种贫富差距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中国,有些发达国家也是)虽然不是那么的严重,但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我们不能否认,所以说,各国政府现在的作为就直接决定了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失败,同时也是和谐世界实现的必要前提。因为一个美好的未来需要的是

需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希望,都能感受到团结安定的弥足珍贵,我相信,这不限于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不限于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充分的体现出的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和谐世界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国一直就讲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绝不称霸,中国也是积极推动多边主义的国家之一,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与支持者,因为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国深知,和谐世界的建设是需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做的,并不是某个国家一称霸就说了算的事,而且也扣准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只有和谐世界的建设才能换来人类的和睦相处。

其实早在胡主席之前,我们的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在出席万隆会议时已经发表过以求同存异为主题的演讲,并获得一致好评,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领导人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有关讲话,可以看出的是,中国政府对于和谐世界建设的思想贡献是早已有之的。同时也相信,只有更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的时候,“和谐造就美好未来”才会美句成真。真正的和谐词汇出现在世人身边。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那我们人类的和谐又是什么呢?是人们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和谐,如春风拂面,使人倍感亲切;和谐,如久旱甘霖,使人心田滋润;和谐,如雪中送碳,使人倍感温暖。虽然一棵树改变不了气候,但森林能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我们现在要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们众志诚城,上下一心,就一定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见一个个和谐的音符在跳动。在我坐公交车时,总会看见有人主动给老人让座,拾还乘客丢失的东西„„来到图书馆里,静悄悄的室内只能听见翻书的声音,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没有人随意走动,每个人都如痴如醉地阅读着己喜欢的书。

在这和谐的社会中,团结互助就是力量。我们班级里,生活贫困的同学,总能得到经济宽裕同学的热情帮助,在这温暖的集体里,使他们不仅仅快乐的学习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间的深深的友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作文】相关文章:

刚柔并济议论文600字04-23

刚柔过渡结构05-02

刚柔结合屋面防水工程施工研究论文04-26

上一篇:暴露的意思, 暴露的解释下一篇:毛人凤简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