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突发事件的论文

2024-04-16

浅谈突发事件的论文(精选6篇)

篇1:浅谈突发事件的论文

浅谈三鹿奶粉事件成因及影响

姓名:伍华贤 班级:生工072 学号:5602207070 摘要:三鹿奶粉事件已经扩展到中国国内多个品牌,进而蔓延到国际名牌如雀巢、台湾品牌如金轮等奶制品,受害人数增至数十万。由于奶粉、液态奶消费链的突然崩塌,中国奶制品产业正遭受重灾。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外国也对中国产品产生了怀疑,诉诸封查、限制等手段。这起事件无疑阻碍了中国民生工业的成长。

关键字:毒奶粉,三方观点,成因,影响

三鹿毒奶粉是事件爆发的具体过程:

3月:三鹿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回复称送测未发现问题;南京出现全国首例肾结石婴儿病例。

6月: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接到问题奶粉投诉;6月28日,甘肃省内出现首例患儿。7月:广东出现疑因食用三鹿奶粉引发肾结石病例,长沙、南京、北京多名婴儿家长投诉三鹿。

8月:三鹿查明不法奶农掺入三聚氰胺,未对外公布消息。9月:豫赣鄂等多省发现类似病例。

9月11日:甘肃59名婴儿患病,1人死亡;卫生部提醒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三鹿集团称,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的奶粉市场上大约有700吨,决定立即全部召回。

9月12日:三鹿集团称不法奶农掺入三聚氰胺;石家庄警方传唤78名问题奶粉嫌疑人;质检总局开始全国性调查;卫生部上报病例,印发相关诊疗方案;各地三鹿奶粉下架;三鹿受污染奶粉致婴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指出,三鹿事件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而造成的。

9月14日:质检总局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做出紧急部署,派出工作组赴河北、广东、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督促检查应急处置工作。

9月15日:封存和回收的万余吨奶粉全部销毁;农业部派出督导组,分赴牛奶生产重点省(市)开展奶业生产调研督导工作;三鹿集团向患儿及家属致公开信道歉。

9月16日:河北省加派四个工作组进驻三鹿集团;又有2人被逮捕,7人被刑事拘留;石家庄副市长被免职,三鹿董事长被罢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检出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和企业名单,总计22个厂家,其中包括伊利、蒙牛等知名企业。

截至在11月27日,中国卫生部发出通报说,截至11月27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多达29万4000人,其中6人不排除因饮用问题奶粉死亡,目前仍有861名患儿留医,154名为重症患儿。

三方说法: 三鹿观点:

三鹿集团称此事件是由于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目前,公安机关已开始抓捕添加有害物质的不法奶农,追究其法律责任。在今年8月1日,三鹿集团已经查出问题奶粉污染真相: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从而造成婴儿患肾结石。

根据三鹿集团品牌管理部部长苏长生的分析,目前对奶制品中蛋白质的监测,并非直接检测蛋白质,而是根据氮的含量来推测蛋白质的含量。而三聚氰胺里含氮,添加后,可能导致监测指标上蛋白质含量增加。于是,奶农把三聚氰胺加入鲜奶之中。三鹿奶粉又是以鲜牛奶为生产原料,从而导致奶粉中也含有三聚氰胺。奶农观点:

石家庄某县奶农马老汉说,给乳牛喂食掺入三聚氰胺饲料等于是喂毒药,对奶农有百害无一利,“假如奶牛吃了含三聚氰胺的饲料死了怎么办?”

他说,一头乳牛价值人民币一万元,一天出奶二十公斤,“比自己亲儿子都宝贝”。

三鹿集团在各乳源地建多家奶源中转站,主要负责将奶厅及散户的牛奶收集起来,送往企业的加工厂。而三鹿集团的奶站有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奶农自筹资金兴建,另一种是与三鹿合资兴建,第三种是三鹿自己建站,三种奶站都要经过三鹿验收,收奶必须经过三鹿工作人员把关。

至于奶厅,就是集中挤奶的设施,奶农只是将乳牛定时赶到奶厅,挤奶由奶厅工作人员完成,并直接进入奶灌车。在这个环节中,奶农只需要看到自己的乳牛产了多少奶,一个月后结算即可,“这样的流程奶农没有造假的任何机会”。

马老汉是“挤奶厅模式”供奶的奶农,他和同村十七户奶农各自散养乳牛,一同到挤奶厅统一采奶。他说,挤奶时,除了为乳牛挤掉三把“细菌奶”后,剩下程序全部机械化完成,鲜奶在真空的容器中抽取、流动、储存,“奶农根本接触不到鲜奶,怎么掺假?”

马老汉的一周岁孙子和五岁孙女都是喝三鹿婴幼儿奶粉长大。他气愤地说,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就是奶贩和三鹿验收、收奶人员勾结作案的结果,三鹿不应将责任扣在奶农身上。

某些专家意见也间接佐证奶农的说法。技术人士表示,三聚氰胺在奶站加到原奶中有相当大限制,三聚氰胺属微溶性,常温下溶解度为一百毫升水仅溶解零点三一克三聚氰胺,含氮零点二克,推算只可冒充一点二七克蛋白质。想让加入三聚氰胺后的鲜奶营养比协调,还需再加水和脂肪,但一般的脂肪产品很难加入,必须加专业匀质脂肪,这类手法非一般奶农所能掌握。

他说,以目前技术,一旦加入三聚氰胺,必然造成鲜奶营养比不正常,不难检测出来,三鹿集团为何毫无察觉?

专家观点: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认认为,污染源于奶源的可能性很大。据他介绍,三鹿的奶源绝大部分由集团下属的奶场供给,这部分奶源有三鹿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质量可以控制;同时,三鹿还有小部分奶源来自奶农。这部分奶源有的直接由奶农交送三鹿,有的经由“奶霸”转交厂家——奶源质量无法控制的正是经由“奶霸”转交的部分。

先看看这毒奶粉的流通过程:不法奶农为了利润昧着良心把有毒物质加入奶粉,卖给企业,企业加工成奶粉后商家摆上了货架,通过N个环节之后最后才传到消费者手里。听起来是层层把关、严密无漏的环节,实际上形同虚设。奶源最初就有了问题,为何能进到奶场里,摆到商场上?奶企对奶源没有入厂检查吗?商场没有质量检测吗?工商卫生没有监督抽查吗?出了问题让奶农背上黑锅,牺牲一个,保住了一窝。抓了奶农,看似釜底抽薪,完全解决了,实则还是树大根深。这就像贩毒一样,种毒品的人得的是小利,卖毒品的赚的才是大头。

奶农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止、查处。我敢断言,掺入三聚氰胺绝对不止一个或十个奶农,理由是目前已经有十个省份已有报告病例,十几个奶农不会影响如此大的范围,而且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因为在6月份就已发生很多病例。可见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应该是长期的、没有被重视的事件。

按理说鲜奶收购在入厂时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可厂家却没有发现丝毫问题,让毒奶顺利的走上生产线,流通到市场。需要疑问是:厂家是真的没有发现还是发现了却不了了之呢?是不是掺入三聚氰胺的鲜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收的话,就无奶可收了?如果是企业知情不报,这样为了自身利益,无视消费者健康,缺乏社会良知的企业,定要严惩,也是杀一儆百。

三聚氰胺如何跑到牛奶里

中国全国人均乳品年消费量从30年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量,达到目前的20公斤左右。过去十年里,中国乳制品业以20%的年均速度增长。乳业三大巨头之一的蒙牛更是有“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响亮口号。在今天的中国,喝牛奶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可问题是,人们喝的是什么样的牛奶呢?

鲜奶哪儿去了呢?自然是越来越多地被生产这些乳制品的大企业作为自己的“奶源”控制了起来。而这次毒奶粉事件曝光之后,才发现,从鲜奶到超市货架上的乳制品,要走过的这条路竟是险象环生。加工环节与牟利企业的掺入

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必须从分散的奶农手上收购鲜奶。企业与农户之间有多种多样的关系。有把农户的地租来建成养殖基地、然后再雇农户为员工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也有与散户签订收购合同的订单农业模式,等等。

但将鲜奶从分散的农户集中到大企业手中,往往要经过奶站这么一个中间环节,将农户的鲜奶收购并集中,再卖给乳制品企业。这些奶站大多是独立于乳制品企业的个体商贩。在被称为“中国乳都”的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市(也是伊利与蒙牛两大乳业巨头所在地),各种规范与不规范的奶站就有2000余所。

规范点的倒好,起码有卫生标准和挤奶器、制冷罐之类的设备。不规范的奶站,在挤奶、存放、运输各个环节上都可能出问题。说得简单点,这样收集来的鲜奶里,牛身上有的东西(比如毛发杂草),奶里全可能有;牛身上没有的(比如水或者三聚氰胺),也很容易加进去。

乳制品企业固然可以对奶站送来之鲜奶进行质检把关,但中国的形势是,奶源不足,而乳制品企业太多,所以,能把鲜奶收来就是好事了,有时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乳制品企业与奶站之间,一直是既勾结又斗争。

三聚氰胺事件一出,问罪的第一棒就打在了奶站头上。乳制品企业说自己上了奶站的当。奶站先往收来的鲜奶里兑水,可兑水奶里蛋白质的含量自然达不了标。解决的办法就是加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种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用来做化肥、胶水、塑料等物的化工原料,但在中国的食品加工业里却有一美名,叫做“蛋白精”。原因就在于其氮元素含量高达66%,而检验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办法往往就是看氮原子的含量,因为除了蛋白质之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不含氮,含氮多少便成了检验含蛋白质多少的标准。

中国因为尿素生产成本低,恰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与出口国。三聚氰胺白色无味,而且以前被认为毒性低,一时半会吃不死人。于是,通过加三聚氰胺来提高兑水奶的蛋白质含量,便成了个经济有效的解决办法。

但此说法一出,便有人质疑。三聚氰胺难溶于水,要把足够的三聚氰胺溶解到兑水奶里不大可能。而且纯正的三聚氰胺也不便宜,媒体上说,奶站只买得起生产三聚氰胺的废弃物,而此物中包含诸如尿素、氨、硅胶、硝酸钾之类的杂质。

真若如此,毒奶粉中还应检验出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才对,但却并未有闻此事。这一分析下来的结论便是,由奶站往液态鲜奶里加三聚氰胺废弃物的可能性很小,而更可能的,是三鹿这样的乳制品企业往固态奶粉里加了本来就是白色粉末的三聚氰胺。

或者即使不是直接加三聚氰胺,也是为了降低成本,以豆粉充奶粉,而把含三聚氰胺的豆粉加到了奶粉里头。

这一说法的证据是,目前所查出含三聚氰胺的乳制品中,只有个别液态奶产品含有少量的三聚氰胺,问题多的都是奶粉。

奶站与乳制品企业之间,不管是谁使了坏,有一点很清楚:从生产鲜奶的奶农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所掺乎进来的加工环节与牟利企业越多,食品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中国农业的工业化还远不止于流通与加工环节,在生产过程中亦如是,而这一点上所带来的问题,很快又被暴露了出来 反映的问题

三鹿毒奶粉事件的警示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至今,从层层剥开的事实来看,令人震惊的是一些企业职业道德的沦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品行业事关生命安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要讲道德和良心。然而,通览“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的表现,有见利忘义的冲动,有明知故犯的侥幸,有心知肚明的“默契”,就是没有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为追求利润,一些企业置婴儿生命健康于不顾,做出了让母亲泣血、令社会蒙羞的行径。这种行为重创了奶制品行业,更重创了社会的诚信机制。

我们痛心地看到,一些企业的“无德”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普通百姓对“问题奶粉”议论纷纷,不少消费者因此疑惧丛丛。连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有关部门雷厉风行深查原因、追究责任,正是因为这一事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我们放心走路,是因为我们相信车流会在红灯前停下来;我们安心睡觉,是因为相信屋顶不会无缘无故塌下来。没有这种基本的信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也就无从存在。如果诚信缺失、道德败坏、是非不分、荣辱颠倒,文明底线失守,再好的制度也无法生效,再快的发展也会出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受“问题奶粉”影响,消费者对奶粉质量安全的信任度骤降,不仅奶制品企业产品销量大幅滑坡,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广大奶农也因企业减少原奶收购面临损失。沉痛的教训告诫企业家们: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鹿奶粉”事件所暴露的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记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成瑜.中国企业为何屡屡自砸品牌 .《联合早报》2008.9 [2] 聂建江.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人民日报》2008.9.28 [3] 薛理泰.三鹿奶粉事件引人深思.《中国日报》2008.9 [4] 于泽远.饲料中加三聚氰胺是公开的“行业秘密” .《联合早报》2008.10

篇2:浅谈突发事件的论文

岳顺之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责,是公务员的一个基本能力。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深、网络通信的普遍运用、人员交往和贸易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已进入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大、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大的阶段。人类社会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呈现出多灾频发、并发,灾害衍生蔓延等特点。一些危机事件及其影响,常常超越行政区域和国界。我国近年来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事故,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大约是在6000亿美元,约占GDP的5-6%,各种事故的总量,每年增长的幅度也在6%左右。最高的年份,增长到22%。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年,我们明确了预防为主、防范与处置并重等工作原则;确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分级分类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了监测与预警、信息报告与发布、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了配套法规;加强了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保障方面建设;加大了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实现了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从我市实际出发,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相关理论政策,加大对应急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贯彻落实情况,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各级普法部门要面向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进行宣传普及,使全社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营造共同关注公共安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是充分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要不断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政府协调的工作格局。要重点抓好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专项机构建设,健全信息报告和通报机制,做好信息汇总和研判分析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完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联动机制,提高应对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要强化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快速反应、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依法做好重特大突发事件及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配合政府共同做好防范处置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按

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重点抓好基层和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做到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预案实战演练,使预案真正成为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四是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要坚持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干事。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提高农村、社区、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五是着力提升有效预防和处置能力。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开展各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改和监管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灾害和事故隐患。要认真做好信息报告和值守应急工作,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态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六是切实提高应急保障水平。要整合全市物资储备资源,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健全应急物资的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增加储备品种、完善储备设施,强化生产企业、运输部门的协议储备,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

系。加大对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把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应急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区、公用设施等建设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切实加强应急资源整合,提高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七是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要在现有应急队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安、武警、预备役民兵等骨干队伍的作用,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在改善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各类应急队伍综合协同应对能力。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加快和谐淄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篇3:浅谈课堂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一、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

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可分为:外部干扰型、教师失误型、学习困扰型、“课堂异动”型(分心型、风头型、恶作剧型、纠纷型)。

二、课堂突发事件的产生的原因

1.外部干扰型突发事件产生原因:(1)难以预见的偶发事件。在上课过程中,会有许多教师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尤其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重大自然灾害(地震、火灾等)、停电多媒体不能用、天气突变、学生突发疾病、教室进了不速之客等。(2)教学硬件设施的影响。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硬件设施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此外,教室内的温度、光线亮度、座位的编排等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2.教师失误型突发事件产生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教师采取消极的态度,放弃课堂管理,导致课堂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缺乏明确的教育引导违反课堂纪律。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常常做出过激的反应。二是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薄弱,对教材、教法不熟悉,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讲解不到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失误。

3.“课堂异动”型(分心型、风头型、恶作剧型、纠纷型)突发事件产生原因:(1)分心型。原因可能是: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教师教法死板,学生听得倦怠;学生自制能力差,打瞌睡,做小动作。(2)风头型。班里爱出风头的学生向教师发难,或在教师讲课时故意为难教师。(3)恶作剧型。对教师抱有成见,课堂上伺机发难或故意捣乱。(4)纠纷型。课堂教学中,相邻的几个同学发生争执,轻者发生口角,重者你推我拉,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

4.学习困扰型突发事件产生原因:由于有的学生对某些科目缺乏学习能力,基础太差导致衔接困难;有的学生不懂学习方法,没有学习计划;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有的学生对某些科目不感兴趣,于是他们在上课时就会你看我、我看你,开始小声议论,这属于学习困扰型。尤其在进行某些较有难度的内容的教学时,就经常会出现上述情形。

三、课堂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1.“外界干扰型”课堂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1)加强学校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及教学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某些学校出现的火灾事件、楼房倒塌事件、践踏事件等突发事件都是由于学校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欠缺。学校应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平安课堂的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预防突发事件。(2)营造安全校园、班级文化。在校园里张贴安全宣传画;学校广播站开设安全栏目,每天对学生广播;学校进行消防演练和紧急疏散演练;定期召开消防安全等主题班会,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宣传“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3)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应急常识,依据《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医疗急救常识》,定期对教师进行安全常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紧急处理能力。(4)加强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课堂突发事件中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我校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食品安全常识》,制定了《101中学学生安全行为规范》,包括自然灾害紧急疏散规范、课堂安全规范、用电安全规范、体育课运动安全规范、食品卫生安全规范等。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树立起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1)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学习安全教育校本课程《101中学学生应急知识必备手册》。教给学生更多安全知识和急救知识,提高学生应急自救能力。(2)开展专项安全教育。进行防火、防电、防震专项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护自救能力。(3)开展“寻找班级教室的安全隐患”活动,让学生寻找、调查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改以前单纯由教师引导教育的做法,这样一来,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一个学生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

2.“教师失误型”课堂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1)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新教材的特点、实施方法、策略;积极参加上级部门及学校安排的各类培训;积极主动进行学历培训和再提高;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及时进行教学总结,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采用“请进来辅导,请进来上课,走出去观察,走出去听课”的方式给教师“洗脑”、“输液”。(2)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学校常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此树立教师正确的师德观,将教师认真打造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好形象。在工作中,要求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力上好每一节课,但是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难免要发生。如果是教师的责任就要勇于承认,不能讳疾忌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彰显教师的伟大人格魅力。

3.“课堂异动型”和“学困型”课堂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1)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由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正确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关系。做到尊师守纪,团结友爱,发生矛盾冲突时学会冷静面对,化解矛盾。(2)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意志力是人们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高中生虽然满怀雄心壮志,但落实到平日的学习中却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良好的意志力,以至于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打瞌睡、做小动作等,最终目标总是遥不可及。为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如何培养意志力”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在学习上要想成功必须拥有顽强的意志。(3)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学习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预习的习惯;专心上课的习惯;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复习归纳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客观评价的习惯。

篇4:撤稿事件背后的论文江湖

施普林格在关于此次撤稿事件的声明中说,该集团的期刊编辑最先发现一些论文评议人电子邮件地址的真实性存在问题,随后展开的内部调查发现了伪造的同行评议报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64篇论文的同行评议过程受到不正当影响。”声明没有明确指出64篇涉事论文来自哪个国家。但《中国新闻周刊》通过对该集团网站进行检索得到完整的撤稿论文目录,其中来自中国的论文作者的单位赫然在列。

施普林格撤稿事件并非特例。世界上其他几家主要学术出版社也有过从旗下学术期刊撤稿的行动。这些案例涉及爱思唯尔(Elsevier)、赛捷(SAGE)等学术出版巨头。

除了此次撤稿事件外,近年来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类似事件还有:2014年2月施普林格与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联合撤销120篇论文;2014年7月赛捷公司撤销60篇文章,之后,2015年3月BMC撤稿43篇。其中,IEEE的撤稿主要涉及计算机领域,而施普林格和BMC的撤稿主要涉及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专门追踪学术论文质量的“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3年到2014年,各大学术期刊就因6起同行评议舞弊事件而撤回了超过110篇论文,在爱思唯尔撤稿16篇和BMC撤稿43篇之后,这一数字达到了约170篇。过去3年里,因同行评议造假行为遭撤的论文数量占该网站记录的全部遭撤论文总数的15%。这些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论文提供者发现并利用了学术出版系统的漏洞,“自己的论文自己审”,伪造同行评议,使论文得到编辑认可。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的主角,是曾任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副教授的陈震远。2013年5月,《振动与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的主编发现有声称是审稿人的不明账号向他们的作者发送“审稿意见”邮件。赛捷出版社对此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调查,结果发现,事件涉及出版管理系统ScholarOne中的130个可疑账号。这些可疑账户的使用者间互相评议、引用彼此论文的频率不正常地偏高。最后,调查员确定,有60篇论文存在同行评议造假、论文互相引用的情况。而所有可疑文章的作者栏中都能找到陈震远的名字。最终,陈震远在2014年2月辞职。在这之后赛捷出版社撤回了相关的60篇文章。

另一个案例的焦点则是计算机自动生成程序。2014年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计算机科学家西里尔·拉贝利(Cyril Labbé)用自己开发的识别程序,在IEEE数据库和施普林格的数据库中识别出了120多篇的虚假论文。这些于2008年至2013年之间发表的论文是由一个名为SCIgen的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的,同样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在这之后,“撤稿观察”发现,2009年~2014年在中国举办的几十个学术会议的9000多篇会议论文被IEEE学术文献数据库撤稿,但并未给出明确的理由,撤稿声明中只是说“根据正式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仔细审查,该论文违反了IEEE数据库的出版准则。我们因此撤回这篇论文,我们也会尽力移除这篇论文的所有参考文献。”

接二连三的撤稿事件,都涉及到同行评议造假,而中国作者频频牵涉其中,国家的科研信誉也因此大打折扣。更令人忧心的是,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这中间有第三方单位,也就是语言编校或论文服务提供商牵涉其中。

变身的“同行”

据施普林格医学及生物医学出版执行副总裁威廉·柯蒂斯(William Curtis)介绍,在现有的学术出版程序中,论文首先由总编、编辑委员会进行初审,然后交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有资格的科学同行进行评审。有时,还使用CrossCheck、iThenticate等全文比对软件来确认文章不存在剽窃的情况。根据同行评议报告,论文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以下四种:接收、修改后接收、修改后再投稿、拒稿。其中,同行评议程序是确认学术文章专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一直以来,许多出版社都允许论文作者在递交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向期刊编辑推荐同行评议的人选。尽管期刊编辑通常会对被推荐的审稿人做一番预先审查,但此前BMC出版社展开的调查显示,自行推荐审稿人的制度给作者或第三方机构操纵同行评议过程提供了机会。

除了最简单的介绍熟人、同事作为审稿人这一作弊方法之外,在同行评议程序中造假的另一个常见手段是伪造邮件地址。论文作者在推荐审稿人时,提供知名专家的名字,但捏造相关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期刊审稿邀请发送到伪造的邮件地址,就会被作者自己收到。

2012年,韩国庆州市东国大学的药用植物研究员文亨仁(Hyung-In Moon)就利用这一方式伪造同行评议,在英富曼(Informa Healthcare)出版社旗下的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伪造事件被揭露后,英富曼共撤回了28篇相关论文,并有一名编辑因此辞职。

文亨仁和前面提到的陈震远在造假过程中都利用了被学术出版集团广泛使用的ScholarOne系统中的漏洞。邀请审稿人进行论文评议时,这一系统会向对方发送一封含有登录信息的邮件。如果这封邮件发到了一个伪造的邮箱地址,收件人通过它就可以用其注册的任何用户名登陆系统,而无需再经过身份验证。

然而,存在漏洞的出版系统并不止ScholarOne一家。Aries System公司制作的“编辑管家”(Editorial Manager)软件也是其一,这个系统的使用者包括了施普林格与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编辑管家系统的问题在于密码管理:用户忘记密码时,系统会直接把密码以文本的形式发送到用户的邮箱中,而这种办法极易造成密码的泄露。

在黑客技术日益发达的当前,因为担心软件可能出现问题和漏洞,一些观察家提出,论文评议的方式应该有所改变,尤其是应该停止由作者自行推荐评审人的做法。

目前,包括BMC在内的多家期刊出版社已不再允许论文作者推荐同行评议的人选。其他一些期刊则要求提供机构电子邮件地址或被推荐评审人的SCOPUS或ORCID身份识别码等信息。此次64篇论文被撤回之后,施普林格集团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们“将对同行评审人的资质进行更加细致严格的审查”。

调查中还发现,一些伪造同行评议的论文是由专门与学术出版机构打交道的论文公司提供的。如果故意利用学术出版系统的漏洞成为一种系统性行为的话,问题就比单纯的作者个人行为严重得多。

“论文工厂”

2014年,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的吉拉姆·菲利翁(Guillaume Filion)和法布拉大学的卢卡斯·凯瑞(Lucas Carey)从PubMed下载了2012年1月到2014年4月期间的论文出版记录。通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二人将这200万篇论文的摘要部分进行比对分析,找出了2014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他们本想找到最热门的研究趋势,却发现一个意料之外的词汇十分突出——“CISCOM”,这是一个由位于伦敦的补充医学研究委员会运作的数据库。2014年之前,“CISCOM”这个字眼每年仅会出现在2~3篇论文中,而从2014年2月起,这个数据库突然间开始每个星期就出现一次。

进一步分析发现,有32篇有关不同主题的论文却都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利用数据库里已发表的文章写出的综述文章,而且全部来自中国的研究小组。将这些论文用剽窃检测程序iThenticate进行分析后,并没有发现抄袭的情况。文章作者们使用的文字描述似乎来自多个模板的组合,这意味着作者在有意调整这些文字的顺序,来逃避剽窃检测。这些论文多数提交于2013年末,因此不太可能相互抄袭。菲利翁和凯瑞推测,这些论文可能都出自同一个公司之手。

尽管在2013年,《科学》杂志一项为期五个月的调查已经揭露了中国“论文工厂”的存在,但那时出版商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2014年12月,《科学美国人》也在一项调查中,通过对100多篇学术文献的遣词进行分析,发现了一批来自中国的学术论文实质上是偷梁换柱的“填空研究”,这些也都是综述性质的论文,使用相近的文字模版,分析结论的遣词造句都惊人地相似,只是替换掉基因和疾病名称。《科学美国人》联系BMC,指出了一些文章存在可疑的相似性,不到两周之后,BMC撤回了43篇论文。他们向“撤稿观察”表示,“可能有第三方卷入,并影响了同行评议程序”,这意味着文章很可能就来自“论文工厂”。

对此,一些期刊已加强了安全措施,比如,《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要求他们收到的每一篇综述论文都必须经过特殊的编辑检查,强制作者提交附加信息,包括他们开展研究的目的。这意味着中国的论文作者以后在向国际期刊投稿时会面临更多的质疑和审查,不管他们是否使用了第三方机构的论文服务。而最近更加频繁曝出的撤稿事件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一点。

变味的SCI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通常所说的SCI,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论文检索工具。 而现在,在科研人员的前途与其论文数量直接挂钩的中国学术圈内部,SCI有了“中国人的愚蠢想法”(Stupid Chinese Idea)的戏称。

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中,SCI论文是衡量科研人员前途的标尺。在五年时间内,研究者所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数目(往往只算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情况),是晋升的决定性因素。在一些大学,博士生需要发表一篇或多篇SCI论文才能够毕业。这样的考察标准使得中国的科研人员变得“重量不重质”,也孕育了在灰色地带里繁荣的论文市场。伪造同行评议仅是学术界众多造假问题之一,学术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问题不解决,即便能堵住同行评议漏洞,造假者仍会通过其他办法来实现他们的目的。

2013年,《科学》杂志记者的卧底调查发现,在27家买卖SCI论文的机构中,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是否第一作者等因素,购买文章作者身份的费用从1600美元(约人民币9750元)到26300美元(约人民币16万元)不等。其最高价格已经高于一些中国副教授的年收入。这个“黑市”售卖的“商品”不单是作者身份,还有捉刀代写、将已发表的中文论文翻译再转投英文期刊,甚至直接买别人的论文草稿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写道:“过去十年里,中国的科研实力发展极其迅速……然而,这一快速发展却不一定伴随着科研领域规范的同步提升。最值得担忧的是科研诚信的缺失,它可能会阻碍中国原创科学领域的进展,损害中国学术界的声誉,也会削弱中国科学的影响力。”他提到,除了“重量不重质”的科研考察体系,目前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里,竞争性科研基金占据了大部分经费来源,也是学术不诚实的重要诱因之一。还有一个诱因是基于绩效的补贴收入。

而在此次撤稿事件中受影响面最大的医生群体看来,用考核科研人员的方法考核临床医生,则是大规模同行评议造假现象集中发生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某著名医院的主任医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用科研论文的数目来考核临床医生的水平,这就像让厨师考英语来证明技术一样,很荒谬。”目前,国内临床医生的考核标准也与SCI论文数目挂钩,不仅职称评选受其影响,在有的医院,工资等级也要看发了什么论文。“有的人职称一卡十几年,最后临床技术好的人辞职走了,留下的是会写论文不会看病的人。”

涉及此次施普林格撤稿事件的论文名单中,作者来自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等多家著名大学的附属医院。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涉及撤稿事件的论文作者,“如果作者自己在同行评议过程中作假,或授意第三方机构作假,应该受到学校学术纪律的严惩;如果有第三方论文服务公司在幕后操作,作者应该站出来揪出这种恶劣的服务商。”

篇5:浅谈突发事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

【论文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网络信息发布的隐匿性、迅捷性与话语纷乱给高校管理者正确有效引导校园舆论、化解公共危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此为背景,本文提出在高校中建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为有效引导校园舆论提供策略。

新媒体时代,高校管理者如何在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积极引导舆论,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建立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高校信息传播机制,对于构建和谐高校有着重要意义。

一、将权威媒体引入校园

具有公信力的权威媒介是大学生获得信息满足的首选途径。在面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群体对权威媒体的依赖程度很高,不仅希望从中获得最新最快的信息,更希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被引人权威媒体的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否获得成功。被引人高校的权威媒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1、已建立应急信息处呈机制

权威媒体应急信息处置机制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权威媒体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协调好各方力量以应对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一切负面后果,并遵行“第一时间原则”立即向公众发出权威的声音,控制舆论制高点。已建立起应急信息处置机制的权威媒体,才能在特殊时期和环境下,对高校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正确引导,抢占信息传播机制中的舆论至高点。

2、有重要信息核实机制

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核实机制的重要性,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畅通准确无误的信息来源渠道,较多地掌握真实信息。二是严格控制信息输出。保证对高校发布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仔细核实,在精心策划安排下,确定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

3、力推“第一时间新闻”

突发事件往往引发大学生对信息的极度饥渴和各类媒体的信息爆炸,权威媒体“第一时间新闻”的发布责无旁贷。“第一时间新闻”要注意高效处置迅速反应、选择专业权威的发言人,恰当引人高校之外的第三方,提供充实的数据和事例,公开诚恳地面对大学生群体的质疑,选择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媒介渠道进行发布。

二、建立人际传播机制

突发事件常常伴随着不可抗力造成的新媒体通讯中断,人际传播由于大量使用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在沟通感情,弥合裂痕,建立相互信任上有更为优秀的表现,往往成为突发事件中大学生首选的传播方式。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不能缺少合理的人际传播机制。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填密的人际疏导,可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机制。

高校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已经进人了大众视野。10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

长期以来,高校的宣传侧重于静态、单向性的,而新闻传播是一种在动态交流中不断变化具有双向性的行为。高校宣传部门习惯于信息的单向输出,信息发布对公众的反应考虑较少,往往言出多门,情况介绍和数据披露不够规范。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高校和公众双方都受到负面影响,影响了宣传效果和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高校定期定时发布信息.可以加强学校与外部的沟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面前,更有利于化解矛盾,引导舆论。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舆论的必然选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较好地实现与媒体沟通,将事件的真相告知学生,得到公众理解,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既可以发挥社会沟通的职能,又能树立形象、引导舆论、控制信息。

三、发挥校园媒体的独特作用

新媒体时代建立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机制,还应发挥校园媒体的独特作用,形成危机预警和救助机制,建立起高效率的校园危机预警信息整合和反馈机制。

1、发挥校园新媒体的独特作用

新媒体时代面对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校园媒体中的独特作用。善用新媒体形式,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忧化重组,优势互补,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更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和宣传教育作用。

2、管控校园手机媒体

调查显示,83.9%的大学生每天接触手机,并有49.8%的人每天使用手机2小时以上。手机已成为校园突发事件中不容忽视的媒体角色。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的传统功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和巨大影响,首先体现在第一时间的信息传播上。利用校园手机传递预警信息、利用手机媒体疏通大学生群体恐慌是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是将手机媒体预警机制引人到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借助手机短信这一新型传播方式向大学生发布公共事件预警信息,这是塑造高校形象的一种新举措,也是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措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手段。

如设立校园内权威的突发事件手机信息发布平台。在校园手机信息发布上也应该设立一个易记的、权威的号码,一有突发事件,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个号码发布预警信息。

二是利用手机媒体疏通大学生群体恐慌。“可能引起校园恐慌”的消极作用是手机信息最让人“非议”的最主要原因。鉴于大学生特殊的身份及经历,他们在接收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上有一定障碍,能否通过手机媒体及时获得真实的危机信息和应对信息,就成为他们能否作出正确判断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避免由短信谣言带来的校园恐慌,对于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布上,公开比不公开好,早比晚好,主动比被动好,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比用观念说话的方式好。

3、管控校园网络媒体

校园新闻网具有随时更新、滚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影响甚广。突发事件中高校网络媒体的应对措施应成为高校网络媒体运营和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网络媒体几乎都是由学校相关部门主办的。通常来讲,主要有党委、学工处、团委等部门。本文所指的高校网络媒体主要是指官方的网络媒体。突发事件发生时,许多不法分子通过博客、论坛等发布不实言论,引发校园恐慌。突发事件中校园网络媒体管控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敏感时期提前做好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专门版块的值班;二是后台关键字过滤技术。往往突发事件主要发在论坛、博客、评论等频道,可在用户上传内容的端口设置关键字过滤,并屏蔽相关敏感词汇;三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应充分警惕它可能造成的“瓦釜效应”。即在缺乏富有意义的重大议程时,由于某些不良趣味的诱因,一些卑微、琐细的议题可能造成巨大影响。突发事件当中,常有一些个体炮制的肤浅、偏执甚至虚假的议题,由于小众追捧,网站失察提供平台甚至造谣并推进传播,最终导致了大学生轻信盲从和广泛传播。这种不良的议程设置会导致高校内流言四散、恐慌弥漫。除了利用各种手段加以应对之外,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校内网民举报的受理制度、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

4、善用校园广播媒体

突发事件中的校园信息封闭往往伴随电视、报纸等媒体工具的缺失,广播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媒介。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在高校突发事件这一特殊情况下,校园广播在信息沟通和信息整合中有独特作用。

在突发事件面前,校园广播既是大众传媒、同时又扮演了通讯工具的角色,校园广播所具备的伴随性、即时性、互动性,使其在突发事件中新媒体工具因技术依赖而无法使用时,能迅速形成危机预警和救助机制,在信息传播、组织社会救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安排新闻发言人通过校园广播定期通报即时情况,设置轻松活泼的广播栏目传递观点,讲解对策等。

篇6:事件营销策略的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广告行业的向前发展,事件营销模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现代广告策划中来,事件营销的影响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事件营销受众面广、突发性强,在短时间内能使信息传播达到最大化、最优化的效果,如今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销形式和传播手段。本文将主要围绕事件营销的特点、效果,事件营销的策略及原则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事件营销;作用;策略

事件营销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必然产物,目前在我国已经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其凝聚了多种传统营销手段的精华,同时又降低了宣传成本,赢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一般来说,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利用名人效应或制造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来吸引社会关注,借此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促进其销售的方式和手段,我们称之为事件营销。

一、事件营销的特点

第一,营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相对于大众媒体的信息宣传,事件营销更加具备针对性,容易博得消费者的关注;同时,策划或制造新闻事件这一方式,要比大众媒体宣传的成本更低。

第二,传播持久深入,战略性强。事件营销传播是一种连续的行为,更加注重长期的宣传效果。所以,事件营销不只是一个短期的战术行为,而是企业的长期战略,需要系统组织,长期投入和持续积累。

第三,借助外部事件,依赖性强。外部事件是企业开展事件营销的核心和主题,企业一般可通过借助已有事件和自行策划事件两种方式来制造话题,并使得话题具备新闻价值,符合消费者关心点,并将这一价值与消费者利益相联系,通过事件传播活动把产品信息和企业形象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建立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事件营销的作用

首先,事件营销可以帮助企业促进销售,赢得经济利润。成功的事件营销可以使得一个新品牌在短时间内提升知名度,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而对于老品牌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美誉度,巩固现实消费者的同时,挖掘潜在消费者,通过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促进产品销售。

其次,事件营销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事件营销实际上是借助一个事件表现企业的文化理念,即企业通过事件营销将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经营理念进行有效传达,通过对事件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消费者的关怀,并以此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提高了知名度。

再次,事件营销可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正确引导消费。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比较感兴趣、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可以对其购买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刺激消费,引导消费。

三、事件营销的常用策略

1.通过造势策略提高知名度

企业根据宣传目标需求,主动制造与自身相关的事件或策划与消费者相关的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称之为造势策略。造势策略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可以改变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对企业的不良印象,扭转企业形象危机,所以成为企业在事件营销中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2.通过借势策略引起社会关注

企业抓住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或话题,并积极参与其中,借此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们称之为借势策略。社会上每天都会发生大家关注的热点事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从中选择具有参与价值的事件,并恰当地将企业自身与事件相联系,借助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可以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3.通过传播策略提高事件营销效果

确定传播主题。每一次事件营销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确定传播主题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开展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围绕传播主题展开的。一般情况下,传播主题包括树立品牌形象、宣传经营理念、建立沟通关系、表明企业立场、巩固竞争地位等方面。

挖掘传播资源。即无论在事件发生之前、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以及事件结束之后,都应选择适合的切入点,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形成轰动效应和持续效应。

丰富传播形式。目前,在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及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广告新闻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越来越丰富的媒介传播形式,可以为事件营销带来较好的传播效果。

四、事件营销的.原则

1.策划的系统性原则。企业应根据总体战略规划,依据一定的战略目标,抓住可以利用的社会事件积极参与,有取舍、有目的地对事件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谋划,以达到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

2.利益的均衡性原则。由于事件本身的传播效果是有限的,还需要利用大众媒体使传播效果扩大,因此,事件营销离不开媒体宣传的配合。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企业与媒体在利益需求上的差异,找到企业利益与媒体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保证事件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3.事件的选择性原则。事件营销的首要任务是对将要利用的事件进行选择,只有具备传播价值的事件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从而提高社会影响力。在没有可选择事件的情况下,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新闻话题,制造新闻事件,并巧妙地借助这一话题或事件传播企业信息。

4.传播的协同性原则。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新闻传播与广告投放是密不可分的,新闻传播可以增强广告投放的可信度,而广告投放可以使新闻传播更为详细具体。遵循协同性原则,处理好新闻传播与广告投放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事件营销的效果更为直接,更为全面。

事件营销将新闻传播、广告投放、公共关系等多种效应相结合,已经成为企业市场推广和形象宣传的重要手段。在事件营销过程中,策划人员需要依照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规范,创造性地把社会事件与企业品牌传播有效地结为一体。既能使媒体本身的宣传价值得到有效的体现,又能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企业双赢。

参考文献:

[1]饶曦.对我国企业实施事件营销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12期.

[2]刘品茹.事件营销策略探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年第7期.

[3]刘琳.事件营销的广告应用[J].企业研究,2003年第3期.

[4]高天游.借势与造势[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8月.

★ 事件营销策略的论文

★ 微波炉节里的事件营销

上一篇:劳动保护用品配备下一篇:发工资时间有何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