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024-04-09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精选8篇)

篇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朱慧贤老师师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朱慧贤,男,196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1988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教育专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到玉溪师范学院任教。其中,1992—199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脱产学习;2004—2005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脱产访问学习。2001年10月评为副教授,2010年10月评为教授。现为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师,玉溪市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玉溪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物学科组副组长。先后担任过班主任、生物教研室主任、实验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等职务。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玉溪市科学技术奖、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奖励。

一、爱校如家,爱岗敬业

1983年夏天,上中学的他,偶然踏上了红塔山这块土地,看到了崭新的教学大楼(现第四教学楼)和正在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为传习馆),心中萌生了一种念头:大学真好;1988年的夏天,大学毕业的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再次踏上了这块红土地。在一幢淡黄色的平房前(师专办公“楼”),刘中坚校长一双有力的大手握住了他,微笑着对他说道:“欢迎你到玉溪师专来工作”。从此,他的生命、他的家融入了红塔山,他的心中不知何时又有了一个概念:红塔山,我的学校、我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不知不觉一转眼就是23年。2004年以后,他把小家搬到了树蕙园,但每天不到红塔山上走一趟,心里却总觉得丢了什么东西;2010年的夏天,在玉溪师院的办公楼前,熊述新院长兄长般慈祥的目光,微笑着对他说道:“小朱,挺不错的,非常执着”。听了熊院长的话,人到中年的他不知道是鞭策还是鼓励,但心中明白,我们的“家长”关注着一位普通的家庭成员,关注着一位平凡的教师。

23年来,作为一名普通、平凡而又充满极大工作热情的教师,在红塔山这块育人的热土上,凭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努力向上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始终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关心学生,为人师表,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付出了许多艰辛和汗水、付出了青春年华。他用默默的工作,诠释着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坚持。直至今天,他仍然想大声的说: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家。

二、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朱慧贤老师认为,一个集体如果没有凝聚力,就是一盘散沙,也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他时刻铭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道理。在工作中,无论是作为领导,还是作为普通教师,他一贯保持谦虚谨慎、严以律己,宽厚待人,顾全大局,关心集体的作风。积极支持领导的工作,服从工作安排,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互敬、互学,团结协作,这样才能促进自己和团队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的集体才有战斗力。

三、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近年来,朱慧贤老师先后承担了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民族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指导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试教和教育实习、野外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中能够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阅、复习、组织考试等环节,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积极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成绩显著。坚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虚心向老教师和同行学习,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主动听取师生对教学的建议和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主持了玉溪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主持学校精品课程建设1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3项。教学工作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好评,每学期期末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本人得分均在86分以上。

2007年4月,在学院组织的本科教学质量预评估中,首都师范大学沈孝本教授了解了我系开设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情况,与朱慧贤老师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同时,还听取了两名学生的试教,教学效果受到了沈教授的好评。原学院教学督导组长,李崇武副教授听取了朱慧贤老师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教学,说道:“有特色,象一门大学的课程,有深度,有自己的研究成果”。2010年6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方案评审和观摩课比赛中,朱慧贤老师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作为玉溪市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的副理事长、玉溪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物学科组副组长,朱慧贤老师还多次组织和参与了玉溪市中学生物学科教师培训工作,为玉溪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骨干教师160余人。现在,作为玉溪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初中生物学科的首席培训教师和负责人,正在组织实施云南省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培训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朱慧贤老师坚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朱慧贤老师深入钻研生物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研究,不断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今年来先后编著、主编了《云南生物地理》1册(第2作者,完成20万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人体结构与卫生保健》1册(主编,完成30万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参加了《新课程教学方略》、《环境教育》、《玉溪的生物》3册著作、教材的编写;在《中国中医药科技》、《信阳师范学院学报》、《氨基酸和生物资源》、《江西教育科研》、《安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篇,4篇论文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主持玉溪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玉溪市大型野生真菌种质资源调查”,2005年12月验收结题。主持玉溪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12月结题。主持学院精品课程《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建设,并上网使用。此外,还参与了省教育厅和玉溪师范学院科研项目7项。作为玉溪师范学院的教师,朱慧贤同志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教书育人的崇高风范,在教师和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具有扎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能结合教学和指导实践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敬业爱岗,勤奋工作,不断改进教学和指导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质量好;获得了多项校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等奖,在生物学科领域内取得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教师和学生中具有良好的威望。

篇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条ISBN: 7-5617-2703-8/G.1305

码: 装作者: 钟启泉 相关图书 0

订: 开印次: 0

本:

¥26.00 折扣价:¥20.80 折扣:字定价:

0.80 节省了5.2元 数:

出版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数:

每包发行编 册

号:

数:

出版日2002-01-01 期:

内容简介:

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颁布了。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正确理解《纲要》的基本内容,以钟启泉为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部分专家,以新一轮课改的课程理念为统领,分别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纲要》所涉及的一些核心概念。全书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教学理论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以及课程改革与教师等。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评:

与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成长 崔晓晖

在教书育人的神圣道路上,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直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教师。任何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无不是经过他们得以实践和实现。作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纽带,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以教师自身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为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调整、改革和重构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这一工程的全面启动。新的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和谐和创新的理念,凝聚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欣慰之际,人们把思虑的目标最终定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使者——教师身上。我们在关注新课程本身的同时,也没有忽略新课程的实践者。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组织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分专家编写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为统领,—方面从不问专业背景阐述了相关的核心概念: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教学理念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等;一方面以专门的章节对新课程中教师的成长进行了论述。

该书以课程改革的历史表明:任何“防教师”(proof-teacher)的课程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即新课程中的教师再也不是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被描述成一种孤独的角色,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以中心的形式出现,身份的差异使其与学生有隔离感,像一位教师说的那样:在教师休息室中,除了寒暄以外,我们不谈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事情,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老师。教师间的孤立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需要从彼此的身上汲取经验和新鲜的东西。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更多的是上下级关系而非协商、合作、整合、创新的同行者„„

新课程的综合化提出了“教师要合作”这一重大要求。在新课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家长解释新的概念、解释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意图,教师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以便为学生创造更完整的教育环境;教师必须与家长或学生的代理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共商教育问题,向他们说明教育既是一项专门的工作,需要具有特殊资格的教师,又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事业,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否则会出现5+2小于

7、甚至小于5的效果(双休日两天的环境影响削减甚至抵消了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他们对新课程推行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要走在改革的前列,又不能对新课程中的问题武断地下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这种新旧观念与标准相冲突又必然走向统一的过程中,要具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积极地与管理者一起创造一种协商、整合与创新的气氛,勇于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以新的评价标准推动整体改革的深入。

在新课程中,教师将再也不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教育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索者。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来看,新课程与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的差别在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这一区别留给教师很大的创新的空间和余地。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的教材教参、统一的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运动是靠课程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不同的专业水平。

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没有的那些不确定性。表现在: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即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表现为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很大余地,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教师有较大的自由,能更为灵活地选择与应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等等。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这种四因素交互的动态情境,使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某种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每一堂课都包含着创新的要求,每一堂课都是对教师“教”的素质的最大挑战。课堂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地方,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

另一方面,这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教学情景对教师应该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也将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喜悦,教学情景所表达出来的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联系在教师那里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还将促进教师由“生存关注”阶段(关注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走向“任务关注”阶段(更多地关注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法而非学科知识本身),乃至教师关注的升华: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起责任,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而这些,在以精英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框架中是难以实现的。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实际上,新课程对传统教师角色的冲击已超越了新课程本身,涉及到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专业化水平、学校文化、教育督导与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要超越课程体系本身进行系统的思考。

教师不仅要在新课程中成长,还要在超越新课程中成长;教师要在成长中推进新课程的应用,也要在成长中推进新课程向着时代变迁的新一轮的超越。

篇3:教育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主流虽如此, 但几千年来, 充满个性的声音却不绝如缕。从庄子的《逍遥游》到屈原的《离骚》再到李贽的《童心说》, 无不是标榜个性的宣言书。五四以后, 主流思潮中开始有了个性生存的空间。但好景不长, 军阀混战, 日本侵华, 内战爆发, 个性发展的萌芽又被掐死。20世纪五十年代虽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倡导, 但马上紧随而来的十年浩劫, 把人们投向了一个只能倾听一个人的声音的熔炉里, 顿时万马齐喑。人们的灵魂曾一度游离在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之外, 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自己。

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转变。特别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处在这样一个和平而又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 我们既要通过语文课程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又要传播世界先进文化。我们实际承担的是为历史还债的责任, 让学生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养料, 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落实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呢?

我认为, 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一,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和成人是有一定距离的, 他们是还未成熟的人, 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 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却是不正常的。学生在发展中暴露缺陷与矛盾, 教师引导学生正视不足, 把错误作为引领学生发展的一种途径。而后帮助学生努力克服缺陷解决矛盾, 引导学生走向完善。第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独一无二的人。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在渴求知识的同时, 也有个体的心理需求, 尤其是自尊和自信的需要。

其次从学习内容来说, 语文教学应该把认知与情感并重。语文除了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其人文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篇章可以说就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范式。如巴金的《小狗包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莫泊桑的《项链》……用饱蘸深情的文字, 传达给学生对人生无限的思考, 对美的无尽向往。我们如果只注重认知, 刻板追求字词句段的掌握, 势必会阻断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扼杀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 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然后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值得我们教师去关注的。个体的发展除了遗传因素外, 不能脱离家庭, 社会和学校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尽量与家长保持沟通与交流, 倡议社会有关机构联手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前提下教育培养激励学生, 而不是选拔淘汰否定学生。我们面对发展中的学生, 就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赞美得到鼓励。

最后, 我们不得不老生常谈, 那就是用爱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一位语文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再多, 方法再灵活多样, 如果没有一颗爱人之心, 语文课终将只是一门工具课。我们应该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的同时, 也能把这份爱投注到所学的语文知识中去, 这铸造的将是学生的灵魂与气质。

的确, 我们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现实难度的。特别是当我们站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时, 会四顾茫然不知所从。但我们要相信, 语文是一门美丽的课程, 是与人的灵魂紧密相连的课程。只要我们持有解放的思想, 发展的理念, 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诚,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蓝图一定能实现。

总之, 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应力图让每个学生绽放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花。

摘要: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 分析了历史上中国人的个性发展问题。作为一位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新课标,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本文也作了相关阐述。

篇4: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内高班 分层教学 高中地理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02-02

高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渠道。根据差异性原则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解决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与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内高班实施地理分层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1. 分层教学的涵义

分层教学即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分层递进教学等,教育研究者对分层教学涵义的描述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综合评价差异而采取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面对各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差异的情况,教师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对不同类别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按照学习状况、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差异将学生分类,并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使学生都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分层教学是一种为适应学生之间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

总而言之,无论对分层教学涵义如何界定,共同点都是强调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与提高。笔者认同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班级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2.内高班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2.1内高班与本地平行班比较

为发现总结内高班地理成绩特点,本文选取笔者所任教学校的三届内高班,分别与各自平行班秋学期初的地理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12级新疆1班与本地平行班以2013年9月新学期入学考试地理成绩进行比较,成绩统计如表1:

13级新疆1班与本地平行班以2013年10月期中考试地理成绩进行比较,成绩统计如下表2:

14级新疆1班与本地平行班以2014年9月第一次月度测试地理成绩进行比较,成绩统计如下表3:

根据表1、表2、表3分析发现,内高班学生地理成绩平均分均低于本地平行班,地理基础不如本地班学生。更重要的是,内高班学生成绩数据的极差、标准差较本地平行班大,说明离散程度更大,内高班学生内部地理成绩存在较大差异。内高班优秀率较本地班高,但是低分率明显高于本地班,反映内高班地理成绩呈两极分化趋势。

如果教学目标整齐划一,地理基础较弱的学生会跟不上,削弱他们的成就动机,而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会“吃不饱”,不能得到更高层次地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内高班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2.2内高班地理各模块成绩比较

选取12级新疆班三次地理考试成绩作研究依据,分析:

①2013年2月期末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一,满分为100分。因为此时12级新疆班学生未分文、理班,所以在数据统计时,本文选取分班以后史地文科班的35位同学地理成绩进行分析,如表4:

②2013年7月期末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必修二(包括必修二全部内容、必修三第一、二单元少量内容),满分为100分。因为此时12级新疆班学生未分文、理班,所以在数据统计时,本文选取分班以后史地文科班的35位同学地理成绩进行分析,如表5:

③2013年10月期中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三,满分为120分。此时12级新疆班已经分文、理班,采用12新疆1班(史地文科班)35位同学地理成绩进行分析,如表6:

同样都是新授课结束后的考试,同样的35位12级新疆班学生,不同的是三次考试的内容,分别涉及高中地理三个不同模块,即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对比表4、表5、表6发现,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标准差在必修一表现最为明显,学生之间地理成绩差异更大,因为涉及到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计算方法,难度比必修二、必修三大。另外,必修三涉及综合分析能力,内高班学生的两极分化程度也较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在必修一阶段和必修三阶段实施地理分层教学尤为重要。

3.内高班实施地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3.1有助于控制地理成绩两极分化

通过与本地平行班地理成绩比较发现,内高班学生内部地理成绩存在较大差异,优秀率较本地班高,低分率明显高于本地班,反映出内高班地理成绩呈两极分化趋势。分层教学是根据差异性原则提出的,是解决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与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全国各省的内高班学生高考总分统一以750分满分进行横向比较(总分满分达不到750分的统一折算成750分),并以此作为全国内高班本科、专科分数线划定(汉考汉、民考汉、民考民三个类别分别划定)和志愿投档录取时的分数参照。以江苏为例,地理作为高中选修科目,分值占17.65%。可见,地理学科分数对于内高班学生能否进入高校学习的贡献不容忽视。因此,在高中阶段,努力提高地理成绩是选修地理的内高班的重要任务之一。

3.2遵循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一方面,高中地理课程应该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倡导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模式。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出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在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广度和深度的学习材料;尊重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想法;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去体验和探索主动学习的经历和过程,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能够自主学习;课后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等等。

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地理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尊重个性差异,追求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一是要立足基础,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实现基础目标;二是教师改变以往的单一目标,采用多元目标,实现部分学生的突破。由此可见,根据差异性原则提出的分层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两难状况,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最优的发展。

3.3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举办内高班是党和政府为了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力度,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和繁荣新疆经济的重大举措,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布置。内高班自2000年举办以来,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扩招,一届届内高班学生从大学毕业,满足了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要求,在新疆被群众称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称赞。

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新疆地区相对落后的现状,促进新疆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应该认识到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对于新疆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从劳动者素质看,新疆从业人员学历偏低,人才流失率高,人才稀缺问题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地理学发展面向国家实践应用和战略需求,围绕人地关系系统,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性资源、经济、环境和人口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这些问题与地理基础教育息息相关,地理学地位进一步提升。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对于指导当今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地理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等。

高中地理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当今社会要求公民能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尽管公共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但是高中地理课程仍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主渠道。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地理素养,关注地理时事,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发挥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建设粮、棉、糖、畜、瓜果五大基地,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快速高效发展,促进新疆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2] 张大均,顾明远.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善通,杨淼宇.分层递进 提高学生素质[J].上海教育,2000(7).

篇5: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教学发展心得

20XX年10月15日,我们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周小平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拼音教学的示范课,听后,感触颇多,归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细节之处别具匠心,充分体现出“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落实。

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信息量大,教学环节紧凑,层次多,坡度大,跨越长,师生的注意力,包括听课老师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至始至终关注着教学的过程,时间飞速而过,而无知觉。仔细分析,周老师的教学层次和思路是这样设计的:

复习──看图、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学复韵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反馈:ie个别说、开火车读(2组);ue个别说、全班开火车读;er个别读、分组发音看口型、说悄悄话、两个小组读、个别读,组词)──抽读(打乱顺序)2个读──整体认读音节,你发现了什么──拼读──小组分卡片交流──全班交流──说话练习

设计非常大气,是一个吞吐自如、容量可控的多层面、立体性、大框架的结构,每一个环节都可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生成、拓展与延伸,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特点及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其中,最欣赏一个细节的是周老师的“耳语”。在教学er这个复韵母时,有几个学生的口形做不对,音发不好,周老师说:“这些小朋友需要周老师的帮助了,来,周老师要跟你们说悄悄话了,看谁学得快!”于是,在小朋友们羡慕的眼神中,老师跑前跑后,伏身贴在这些孩子的耳边,轻轻地教他们发好这个音,快速地突破了这个难点。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却别具匠心,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思想──“需要帮助的孩子,老师就在你的身边”,这就是在全班一起学的时候,个别孩子老是学不好,而当老师只在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就学会了的原因,说白了,是心理的原因,“耳语”使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特别的关注,那种贴在身边特别的爱护,所以,不费力气他们学会了。我想,周老师掌握了孩子的心理特征,所以她的教学充满了艺术性,“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落实。

二、小组学习交流互动,自主合作,扎实有效

这节课安排了三次小组学习交流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不同,要求不同,且都在非常关键的时刻让学生自主交流,扎实高效,充分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成了这堂课的一个大亮点。第一次小组学习是:出示三幅图,仔细看几秒钟,看懂了没有,看懂一幅也行,两幅、三幅更好!然后,小组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在培养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图片的同时,教学生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教会学生从同伴那里学习自己还学不会的东西,看似一次很简单的小组学习的要求,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理念。第二次小组学习是:出示三个复韵母,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发现,想一想,该怎么读,然后小组交流。这次要求显然比上一次难,其中包含着要求学生自觉运用旧知积极学习新知的方法论的渗透,同时也在创设一种让学生经历学习困难后进行成功体验的教学情境。所以我想,这次小组学习不仅仅是体现合作与交流这么一个主题了,更多的是要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的落实,从交流中体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方法。从周老师后来的的反馈教学中知道,确实是这样,真可谓独具匠心、深谙课改要义。第三次小组学习安排在拼音的巩固阶段,“小朋友们学得真棒!但周老师还是要检查一下,请小组长把卡片拿出来,分给自己组的小朋友,让大家共同分享。”卡片上的内容是教材上出现的四个音节词。这次小组学习的氛围比较轻松,因此出现了教师也始料不及的一个非常好的情景,孩子们居然能自觉地互相交换自己的卡片,挣着读卡片上的音节词,孩子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自主的、忘我的、和谐的、互动的学习境界。刚入小学才一个半月,小组学习组织得这么到位,孩子们合作交流这么融洽,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周老师的独到高超的教学技能。

三、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周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对每一个孩子的关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这不仅仅指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轮读等多种学生活动的方式,提高参与的密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周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生动的体现。首先,体现在周老师的心中装着每一位学生,他了解的她的学生,特别对那些需要进步的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特别的教育。我认为,一年级的学生中还没有什么真正的后进生之类的,今天是这几个后进,明天就可能是那几个后进,老师稍不留神,倒真会使假后进变成了真后进。因此,老师关爱学生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今天的进步和落后,不让一个学生有积累不良习惯的机会,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在周老师的课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同学,真想不到,你今天读得这么好!”“╳╳同学,真会听,一学就会!”“你再来试一次,老师同学们相信你能通过,加油!”“现在,兴奋起来了,可别忘了纪律!”等等。正是这样不停地激励和不停地纠正,才能形成一鼓团结的、合作的、进取的良好学习氛围。其次,是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堂课生生互动的亮点,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组内的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第二部分已有具体阐述)。另外,在学生发言中出现了错误时,周老师的做法是:请小朋友帮助提醒,而不是直接告诉。提醒的`方式是:“╳╳同学,我想这样提醒你……”一种同学间互帮互助、文明有礼的情感教育孕育其中了。在课末时,一个学生在用音节词说话时,说:“树叶沙沙沙,喜鹊叽叽叽。”老师说:“如果改成‘树叶沙沙沙,喜鹊喳喳喳’就更有味了。”该生笑,“老师刚才帮你了,你应该怎么说?”“谢谢周老师!”师生之间情谊融融溢满教室。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提倡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学以致用。

“你发现了没有?”是周老师经常使用的一句教学用语。因此才有了今天课堂上精彩的教学片段:老师出示三个复韵母,说:“小朋友们自己去看,去发现,想想这些复韵母该怎么读?”在小组交流后,学生就说开了:“这个读ie,我是先做i的口形,然后划向e的音,就发出了ie的音了。”“我看了这幅图是椰子树,就知道了这个音发ie。”“我觉得i像一面围墙,而e像椰子树。”(不但记住音,还想办法记住了形。)……如果没有开放的教学思想,没有注重方法的学习与迁移,没有让学生尝试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很难产生这种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的,毕竟这些孩子入学才一个多月。在接下来学习üeer的时候,学生也是这样以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自然而轻松地学习着。又如:在教学üe与jqx相拼时,也用发现法,使学生记住了üe上的两点“眼泪”擦掉了。我想,课标上提出的转变师生角色、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两个理念周老师确实在真真切切地实践着,她使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感受着教师在开发这种潜能时的创造力和幸福感。

五、养成教育贯穿始终,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篇6: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

 

教育家加里宁这样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德、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么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有高素质的学生。传统观念里,教师的形象总是和“春蚕”“蜡烛”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仅仅奉献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也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全面发展、逐步走向成功的情智载体。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还应当具备教师发展的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使所有参与其教育过程的人都得到发展。我校经过五年的探索,逐步摸索出“全员培训、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模式,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材、教法、课堂语言、板书等方面差异,对所有教师进行分类,对所有教师的素质提高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解,然后进行分批培训,逐项达标过关。使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阶段性的.发展。对于新教师,我们注重以教学基本功达标为主要任务的培训活动;对于3至5年的中级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旨在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实现“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

第二,我们根据每个教师的科研能力,让他们选择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课题。刚毕业的教师让他们围绕教学基本功如何尽快达标选择课题;略有资历的教师选择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科研课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让他们选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实验课题。

第三,在学校每学期举行的一次教学基本功、优质课、论文、说课等比赛中,采用不同的评比标准。我们根据教师的能力、年龄、教学经验等方面差异分类,然后在同一个类别中再评定级别,以此体现公平性、合理性。如优质课比赛,对于老教师,我们不侧重他的板书和普通话,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已很难改变,我们着重评价他的教学创新。

第四,在对教师的师德、教学常规等检查时,也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但这个评价标准是经过全体教职工经过深入讨论后都认可的。如,检查老教师的教案时,不注重形式,而重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而年轻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其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在每学期组织的两次理论闭卷考试中,45岁以上的教师与年轻教师分两套试题,考试时间也不相同。

篇7:善待每一位学生

善待每一位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心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们成年人尚且希望别人欣赏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如今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处,都是可塑之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就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赏识和关爱就是孩子前进途中的兴奋剂、加油站。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赏识和喜爱优秀生是每个教师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对这些学生大部分老师都是倍加呵护。但是,优等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则属于“中等生”或“差生”的范畴,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怎么办呢?有的老师是不管不问,把这样的学生调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成了“三不管”人员。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抱着破罐子破率的态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大家都知道,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学习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智力开发的比较早,有的学生开发的比较晚。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当爱迪生的老师说他“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根本不值得一教”;当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被大家认为是弱智儿童;当邱吉尔上小学时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时,这些所谓的“差生”们,长大后竟成了我们尊敬的大科学家、大政治家。所以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你的教鞭底下可能有瓦特,你的能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可能有爱迪生„„”试想,一个成天被老师挖苦、讽刺的学生,他会喜欢你吗?他很可能恨你,和你产生抵抗对立的情绪呢!所以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把更多的爱倾注到后进生身上,把后进生从被遗忘的角落里调动起来,用我们赏识、鼓励的语言去滋润他们那容易受伤的心灵,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你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可爱。

篇8:数学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要构筑起多层次多网络的学生信息反馈渠道

每一位学生都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鲜活的生命, 他们在学习、生活、思维、表达、交流等方面各有特点, 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应用、创新也各有千秋。班集体授课制使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尖子生总在台上表演, 而更多的学生是当观众、陪读或陪坐, 有的一陪就是几年。其结果使许多学生失去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少年时代。因而, 作为教师, 首先应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善于构筑多层次多网络的学生信息反馈渠道, 以获得全面、完整、准确的学生信息。

1、推心置腹, 营造情感交流渠道

情意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温斯坦指出:“一个教师如果认识到学习者的感情和企求, 他能够影响学习者行为的机会就会增多。”在课堂上, 每一个人都既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又是一个自由的发言者。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 充满信任, 他们才会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即使是投去一个亲切的目光或者是一个淡淡的微笑, 都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自信。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实话、真话, 说出自己想说的。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与学困生交朋友。当他在课堂上说错时, 我们不妨说一句:“没关系, 请你再说一遍, 我们相信你能行。”当学生在偶然的一次回答正确时, 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目光与微笑, 投去一个肯定的目光, 将给他们永远的激励。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 成功的奖赏会使学困生产生喜悦的情绪, 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调查摸底, 了解学生知识储备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不同, 家庭背景不同, 知识积累不同, 他们也会存在不同层次的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 教师根据不同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请出不同学生来解答。

在复习长方形的周长时, 我故意提问几个成绩落后的学生, 有的回答:长+长+宽+宽, 长×2+宽×2, (长+宽) ×2, 即使是最“笨”的方法, 只要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我都给予了肯定。

3、完善制度, 构建快捷反馈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怎样才能尽快知道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这就要构建快捷的反馈渠道。在反馈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差异, 在反馈中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能诊断学生学习的困难, 由此来决定教师的相应的教学策略, 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最大的发展。在反馈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汇报, 也可以是各小组的组长汇报等。代表个人意见时可以这样说:老师, 我是这样想的;代表小组意见的, 应该说:“我们组认为……”通过反馈, 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然后有针对地为每一个学生或一部分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二、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设理想的平台

1、留足质疑问难的时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 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而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 哪些东西不讲完, 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巧妙“存疑”, 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动状态的外部表现。

2、创设实践探索的情境, 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

追求均衡意味着削弱多样化的魅力, 孩子本身就存在个性差异, 当我们给每个人都设置相同界限的时候, 我们忽略了丰富的个性与独特的天赋。应运而动, 敢于成为标新立异者, 允许学生存在个性, 只有这样, 才会发现他们真正的潜质。

3、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开放、民主、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畅开心扉, 乐于交往, 主动合作。其中师生关系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境, 决定着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投入程度。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作为合作者, 应积极深入到小组合作活动中去, 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等一员, 采用友好、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 既不随意发表自己的“高见”, 又不能对学困生袖手旁观, 坦诚地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营造师生一起学习、发展的环境。在合作中, 教师又是一个激励者, 一方面应小心呵护学生自我表现意识, 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受到小组成员或其他人的冷落、歧视时, 教师要善于帮助他们认识自己闪光的—面, 树立合作参与的信心。如:“你一个人大胆起来发言, 真不错!”“谁有什么要补充的?”“你能把小组的看法说给大家听, 真是好样的!小组成员应该感谢你!”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把学困生融合于各个学习小组, 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帮助和提高。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树立他们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努力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 中等生得到锻炼, 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讨论交流中能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学生思维积极, 思路开阔, 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 共同完善。

上一篇:看法与说法下一篇:投资企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