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2024-05-08

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总结(精选7篇)

篇1: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小结

开化天地外国语学校

周艺期执笔

詹大林

汪卫江

2010年12月28日,我们赴华埠镇中心小学参加了“实小、天地、北小、华小”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

下午1点10分,各校代表教师已经聚集在学校后方的多媒体教室里。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课堂教学展示,然后教学点评,最后名师讲座。我们聆听了吴良林老师的《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吴老师上课声音响亮,风趣幽默。学生们听课的兴趣马上就被挑起了。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我们也成了班中的学生。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课,脉络清晰,从谈话引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交流、得出结论。吴老师课前做足了准备,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个过程。例如,在区分门齿、犬齿、臼齿的作用时,准备的食物也不相同。由于人类是高度进化的动物,有些器官在进化,有些则在退化。而犬齿就是在退化的,所以犬齿的作用比较难体现。吴老师就选用了有节的甘蔗,让同学们去皮时,了解犬齿的作用。又因为这是一节以食物为主材料的实验课,吴老师准备了实验记录单,而不让学生仅仅是在吃东西,偏离主题。

但与此同时,科学课上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要注重培养。老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是越仔细越好吗?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思维训练又体现在哪里呢?教师出于对课堂的控制,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能够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更倾向于充分的指导。为学生考虑的太周到,是否会造成他们的依赖性,变得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然而这个局面的产生原因不是唯一的,学生操作的安全,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班级人数普遍较多等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容易解决的,所以我们很难像理想中那样放手让学生探究。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动手机会,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平时的操练,我们也就能慢慢放手,让学生成为主角,老师成为主导。这样不仅能够能锻炼锻炼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后,几位教研室的专家还进行了点评。对于吴老师的课都给予了肯定。整堂课都贯穿着科学思想,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兴趣浓厚。教研员鲍老师认为在这节课上吴老师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导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提到了器官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食物在口腔中变化对后续的影响。这堂课对于物理变化的体现较多,对于化学变化没有体现,应多做延伸。徐老师说在开化对于科学重视程度欠缺的情况下,吴老师的基本素养较好。我们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上多鼓励多提问多评价学生,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葛老师总结了三点:

1、在实验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分工,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充分的学习,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品尝馒头,感受到馒头的甜味,让学生充分体验达到教学的目标。

3、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应该让学生及时纠错。专家的点评一针见血,很多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让我们受益良多。

最后,由名师江光华老师与我们分享他的教学经验。主题是《体验、点拨、生成——小学科学教师机智漫谈》。江老师的讲座中提到:

1、教师做个“倾听者”,学生成为“倾诉者”;

2、教师做个“出错者”,学生成为“改错者”;

3、教师做个“旁观者”,学生成为“评价者”;

4、教师做个“协调者”,学生成为“互动者”。是啊!这也是所有教师愿意成为的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是只是充满活力,不能使只是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为科学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大家的思维产生交流和碰撞。让我们的教学像亢奋的音符一样活跃!

篇2: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关键词:“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科学区域游戏

仲唐晖:我们以科技节为切入口, 科学区域活动为研究载体, 针对“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教师科学素养的体现和培养展开沙龙式讨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请各位畅所欲言。

一、精心设计科学区域游戏, 拓展科学知识

仲唐晖:本次科技节的主题是“起航”, 课程围绕“船”开展了各类丰富的科学活动。围绕该主题, 我们教师设计了哪些相关的科学区域游戏, 这些游戏分别涉及了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

徐一飞 (大班) :结合科技节“起航”, 我们设计了科学区域游戏“称一称”。主要是让幼儿感受物体的轻重, 学会通过增加 (减少) 物品控制重量, 使秤的两边达到平衡。

朱琴英 (大班) :科学区的“称一称”主要是利用天平的原理, 让孩子们进行探索活动。

徐一飞 (大班) :另外一个科学区游戏是“瓶子潜水艇”, 主要通过做瓶子沉浮实验让幼儿知道潜水艇的简单原理, 探究需要多少颗珠子能让瓶子潜水艇下沉和悬浮。

何芸:游戏中选择潜水艇为内容, 和主题“起航”结合很紧密, 而且涉及了沉与浮的科学知识。

马晓娟 (中班) :我们中班让幼儿尝试科学区域游戏“让气球小船行驶起来”, 该游戏涉及动力方面的知识比较多, 让幼儿感知气球中的气体冲出后产生动力使船前进。

陈蕾 (中班) :我所设计的区域活动主要来自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比如了解各种船之后, 设计了“什么船不见了”, 这个活动必须熟悉多种船只的基础上, 并且了解船只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才能排查出缺了什么船只。它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为:船的基本构造、船只的名称。通过讲述和书面介绍的方式掌握的船类科学知识。

何芸:前者侧重于让气球小船行驶起来探索过程, 后者侧重于有关船的科学知识。通过游戏培养了幼儿不同的科学素养。

谢菊明 (小班) :我设计的是旋转小船, 由乒乓球切割成小船形状, 放在光滑的泥工板上, 让小朋友用湿抹布擦一下泥工班, 之后再将小船“月牙形”放在板上, 两手拿住泥工板两端, 上下晃动, 月牙形小船就会急剧旋转起来。这份科学区材料中最关键的科学原理是水的吸附能力。

仲唐晖:以船为内容, 各位老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与之相关科学区游戏。在设计的过程中, 各位教师拓展了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如:物体的重力、水的浮力、空气的动力、水的吸附力等。

二、巧妙投放科学区域材料, 培养科学能力

仲唐晖:在设计游戏时, 各位老师是否已经预设了该游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我们将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或环境的干预, 进行隐形引导。

徐一飞 (大班) :在进行“瓶子潜水艇”游戏时, 我们提供小珠子、空瓶子, 让幼儿探索放多少粒珠子能让瓶子下沉, 放多少粒珠子能让瓶子悬浮。在游戏中可能悬浮状态比较难达到, 这和珠子的大小分量有关, 珠子分量不能太重。但是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个问题, 可以提供两种不同大小、重量的珠子, 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经验, 掌握科学知识。

朱琴英 (大班) :“称一称”这份游戏可以有多种玩法:第一, 可以让孩子比较两种物品谁重谁轻。第二, 怎样使两种物品的重量相等。第三, 怎样知道不同重量的两种物品相差多少。

何芸:这两份游戏均培养了孩子会观察的科学方法, 培养了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意识。通过自己动手试验来寻找答案的科学态度。

马晓娟 (中班) :“让气球小船行驶起来”的游戏, 小船的行驶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比如说风、气体排出孔的位置等。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 如果受风速影响, 他们就很难判断到底是小船靠气球的气体动力前行的, 还是靠风速前行的。

何芸:科学试验存在误差, 但是我们可以为孩子尽量减少误差的影响因素, 重视科学的严谨性。

谢菊明 (小班)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 较容易出现因为晃动手法不熟练而转不起来或者掉落地上、抹布上水的多少影响小船能否吸附在泥工板上等问题。

仲唐晖: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师对各种因素影响教育效率和效果的估计能力。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在内的教育变量因素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基础有充分自信的熟悉, 才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作出比较科学的估价。教师们预设了区域游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从而才能通过材料的调整和环境的影响保证区域游戏的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预见能力得以提高, 科学能力得到加强。

三、间接引导科学区域游戏, 提升科学素养

仲唐晖:在游戏时, 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 如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中培养科学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呢?谈一谈你们是怎么做的?

徐一飞 (大班) :“称一称”操作时出现不能等量的问题, 鼓励孩子自己去选择教室里有的、合适的材料进行试验, 但要督促幼儿在操作时不能用很多品种的材料, 称的一边只能放一种材料, 这样便于幼儿进行统计记录。

朱琴英 (大班) :有的孩子在探索“称一称”的过程中, 不知道运用第三种物品作恒定不变量, 来让两个变量的物品达到同样重量或者得知不同重量的两个物品相差多少。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进行启发, 启发幼儿借助第三种物品, 设定不变量。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主动地与材料进行互动, 探索。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重视探索操作的过程, 在主动探究中积累着科学经验, 效果很好。

何芸: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 老师们没有给予直接帮助或告知答案, 而是通过鼓励孩子寻找替代材料和故事启发的方式, 给予间接指导, 鼓励幼儿自己探索。树立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意识。

马晓娟 (中班) :在进行气球小船这一游戏时, 因尽量选择在室内进行或者风较小的天气进行, 排除风速的干扰, 另外, 可提供排气孔安排在不同的位置的气球小船, 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气孔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小船前进的速度。

陈蕾 (中班) :教师在指导时可以针对孩子们的发展水平, 处于能力较弱的可以让他们尝试简单的操作材料, 从而过渡到较难的探索活动。一些具有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的游戏, 比如橡皮泥小船, 给孩子们增加了很多的挑战, 上课的时候几乎没有成功的, 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就需要教师个别的指导。

谢菊明 (小班) :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采用对比的方式, 感受到水的存在对游戏的影响, 也可以抛出问题:“小船为什么一直在上面转, 不会掉下来?”引发孩子思考, 认识到谁是有吸附力的。

仲唐晖: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过程中, 教师并不能只关注幼儿游戏的结果, 而是要观察幼儿在游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通过什么办法解决。教师不能急于告知方法或答案, 而是通过引导, 让孩子自己操作、观察、实验, 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调动了教师各方面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载体, 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步发展起来, 并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教育科学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效率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3: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一、与教学目标相联系的延伸

这类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提高和发展,结合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重复教学而高于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和教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增长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科学志趣和理想。

1.由教学中的歧思、妙想引出的延伸

小学科学教学新理念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教师根据教材,给予学生一定的观察探究的素材,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予以验证。而有时学生的猜想及实验设计与教师提供素材的目的以及教学的意图并不吻合。如:在教学《物体的运动》一课时,课内本来提供的是制作小车模型的材料,然后用小车来演示出物体从静止到运动,以及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但学生却提出:“其他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也一样呢?”这时教师只有布置学生在家里探究实验,观察物体的动静变化。经过几天时间,有的制作了“小风车”、“摆动架”,有的把原有用线轴和皮筋制成的小车改装上“电动机”。于是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实验便丰富多了,同时也很容易地掌握了物体四种运动形式的特点。再如《反冲现象》一课中,教材中第二组实验设计,用胶带把气球固定在铁丝轨道上,使气球放飞时更形象地反映出反冲原理,模拟出喷气式飞机的飞行。而这时有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却提议:“还用第一组实验中的圆气球,只要在圆气球的喷气口旁,贴上两张长纸条作尾巴就可以使气球平稳的飞行了”……对于这样课前教者无准备,而学生又能动脑提出的歧思、妙想,教师必须加以鼓励和保护,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继续探究。

2.由时间、空间限制而引起的必要延伸

科学课的学习中,有许多的内容需要突破教学课时40分钟和课内空间——教室的限制,从而使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例如《热气球》一课中,学生自制好各种热气球,从空间和安全角度考虑,应让学生到更大的空间——操场或体育馆内去做试验;学生做好了“竹蜻蜓”,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怎么会玩得过瘾呢?当然只能在课后再玩出各种花样了。再如教学《种子》和《植物怎样喝水》等观察实验课时,由于这些课中的实验,时间跨度长,观察次数多,也只能安排在课外做好大部分探究活动,然后回到课内加以汇报总结就行了。

3.实践自制教学学具引出的延伸

科学课中经常会有一项重要的环节,利用探究得出的原理,重新设计并自己动手做出新的有趣的教学学具或心爱的小玩具。如:《凸透镜》一课中,自制“投影机”;《眼睛与照相机》一课中自制“土照相机”;《磁铁》中自制“指南针”;利用《光》这一单元的知识自制“万花筒”“潜望镜”等。在这些自制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同时在家中制作,还会把家长引入进来,帮助孩子找材料,想办法,这样完成的作品,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更大的成就感,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4.课内阅读引出求知性探究

小学科学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不乏探究活动与科普知识和科学故事的结合,而课本有限的介绍,只会让学生感觉“隔靴搔痒”。于是师生利用一切手段,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寻找一些相关资料,加以详细地了解。如,《登上月球》一课中,学生为了了解人类登月的全过程,必须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整个令人神往的过程。《火山与地震》一课中,有关地震引起破坏的知识和地震预报的知识,也将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外探究的兴趣。

二、在各类活动中蕴含探究的延伸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现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各门各类学科应注意联系起来,而科学探究可说是最易被“综合”的了。

1.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延展继续探究的空间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从生活中的细微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探究出解决的方案。这就是从综合实践活动向科学探究的延展。同时翻开综合实践课和科学课两套书,会发现可以联系的内容比比皆是。如《我们周围的环境》、《垃圾的故事》与《水污染》等;《沙尘暴》与《地球我们的家园》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进行各类科普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

对科学的兴趣可极大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够激发兴趣的莫过于开展学生喜欢的各种科普活动:每周定时通过雏鹰电视台播放科普娱乐节目,如《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尔兄弟》、《贝科曼的世界》等都是同学们极喜爱的科普动画精品;发动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金钥匙”科技知识大赛;参加省、市科技协会组织的各类科技模型竞赛活动,保持校内科技小组全年正常活动;利用科普宣传月做好科普宣传活动,出一期有关科技的《中队园地》,办一期科技为主题的自编小报,进行一次科技为主题的中队活动等等。

科学探究活动的延伸,并非课内活动的简单延伸与补充,而是在学生充满对科学探究兴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身的求知内需驱动,利用课外时间自己组织或教师组织的一切探究活动。

篇4: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校本教研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校本”, 其英文是“School-based”, 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为了学校, 基于学校, 在学校中”是校本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沙龙”式校本教研是指在教研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自选自定主题, 自行设计教学活动形式, 自行组织活动, 自我评价教学结果的活动方式。

现阶段国内开展的中小学教学衔接大多在宏观或中观面上展开, 很难深入到微观具体层面;而“沙龙式校本教研研究中小学科学衔接”则是源于参与研究教师的内在自主需求, 不仅能在中观面上展开, 而且能深入到微观具体层面开展, 使得研究更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一、沙龙式校本教研研究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可知小学科学教学由于仪器等硬件不足, 教师兼职者多等依然举步维艰, 初中科学教学长期漠视小学科学基础性的惯性并没有因为新课改而有大的改观。进一步分析发现, 衔接问题之原因主要有:

1. 小学科学教材与初中科学教材不配套

金华市开发区小学《科学》教材来自教育科学出版社, 而初中《科学》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写这两套教材的专家学者们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编排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与处理。导致中小学《科学》教材概念交叉重复, 缺乏连贯性, 缺乏层次合理的螺旋上升。例如同一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重复出现, 而难度未变:生态球。

2. 小学科学教学的随意性与初中科学教学相对规范性

小学科学在师资配备、课时安排、器材添置等方面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保证和支持, 课堂教学得不到一线科学教师的有效实施。这就产生了小学科学教学的相对随意性与初中科学教学相对规范性之间的矛盾。

3. 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与两个阶段教师缺乏交流

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差异需要中小学教师参与对方的教学研究, 熟悉对方的教学方法,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感悟自己的教学策略。可通过主题式和诊断式课例研究来加强交流。

(二) 沙龙式校本教研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在2010年所进行的教师校本教研问卷调查中, 教师们反映“在学校开展的各项研修活动中, 对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有效”的前几项依次为:同行间的经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师们最欢迎能产生积极、有效人际互动的研修方式。而教师沙龙则是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

于是, 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沙龙式研究的了解程度和喜欢形式的调查问卷。表明大多数教师对沙龙式研究有一定了解, 但不是很清楚研究的范式;对沙龙研究的形式以喜欢“聊”和“辩”。

二、沙龙式校本教研研究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活动研究

(一) 沙龙式研究活动的类型

1. 问题式沙龙活动

教师间交流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大家集思广益, 集体讨论制定出解决“现场感”很强问题的方案并实施。

2. 专题式沙龙活动

教师群体间形成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并持续关注问题, 有意识地尝试着解决问题, 这就是专题式沙龙。使每位老师都能“带着问题而来, 带着方案而归”。实践中, 专题式沙龙研究活动可按搜集问题, 确定主题→加强学习, 理论引领→课例研究, 行为跟进→定期交流, 形成共识等四个环节实施。

3. 生成式沙龙活动

教师们遇到仅靠自身很难解决的障碍时, 便邀请专家学者或者有关特长的老师参与活动, 这样衍生出的生成式沙龙活动使沙龙活动更有宽度。

(二) 沙龙式研究的问题改进

1. 教师沙龙研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专家指导缺乏现实意义, 缺少平等中的“首席”意识。一般成员发言夸夸其谈, 缺乏交流中的尊重理念。听者对他人发言漠不关心, 缺乏研究中的对话意识。

2. 教师沙龙研究活动中问题的对策

要真正提升教师沙龙的品质, 就必须从民主对话和澄明思想的角度出发, 为教师沙龙制定相关的对话规则。

要制定参与沙龙研讨的资格审查制度。预备的对话者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辨预热, 提交发言预案。如果预选者能建立起自己的“期待视界”, 即建立起自己对研讨专题的个性化的观点, 主持人方可发出参与研讨的正式通知。

要制定适时介入沙龙研讨的对话规则。在认真倾听、明晰他者观点、作出理性评估之后, 确有补充或不同的观点的, 可适时地发言。

要制定沙龙研讨话题的置换规则。可以尝试拆分话题:如一个教研话题非常大, 就可以通过讨论将其拆分为若干个小话题。这样讨论的问题会更聚焦, 容易形成研讨成果。

要制定沙龙对话的平衡规则。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为了切实维护平衡法则, 我们需要对主持人、领导、专家的“权力”进行合理制约。主持人的权力严格限定在公平合理地分配发言权这个范畴。

(三) 沙龙式校本教研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努力, 经南苑中学和南苑小学科学教师们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 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1. 参与研究教师乐于合作, 善于对话;对教材和学生都有了更专业的理解

通过对参与研究教师的访谈调查, 经过沙龙式研究的教师心态更开放, 同事间乐于合作, 善于对话。

2. 实验班学生表现出对学习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选取对等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进行中小学衔接主体性问卷测查, 发现实验班在所有项目上表现出比小学要高的自觉性水平。

3. 实验班学生在克服两极分化方面比对比班要好

篇5: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能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三年级班,学生的年龄和个性不同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每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科学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時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它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篇6: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探讨

“第二课堂”在科学教学中就是课外活动的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生活与科学结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本人就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几点做法进行探究。

一、在生活中探究科学养成课外观察的习惯

科学的学习不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科学学习应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例如学习了《面包发霉了》一课,为什么有些东西放那没多久就发霉了,为什么有些很长时间也没变坏?如果知道原因不就可以想办法避免食物发霉了?然后和学生一起交流研究方法,课后就可以开展实验,这样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在学习了《空气的污染》后,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在家中或到自己所住的生活小区中、小区周围的街道,去亲身观察体验一下空气的污染,让学生“耳闻目睹”放在家窗台上的一张白纸上落了多少灰尘、让学生统计小区周围的街道上,一分钟通过多少车辆、小区附近有多少烟囱,请学生写成调查报告,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后,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通过种植、饲养的实践探究科学养成动手的习惯

种植和饲养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科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一些观察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优越性,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学习了《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和《养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种朝天椒,养小鸡等活动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学生全程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在合适的季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等活动,让学生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写观察记录,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情感。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鼓励、督导,防止学生因不能坚持而中断。

三、通过参观、考察探究科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现场考察是指把学生带到某现场,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带领学生走进工厂,了解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空气污染、水域污染,让其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要选择学校周围新发现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问题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利用适当的时间结合近期学习的内容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访问科学工作者、农业技术人员等,解答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在考察前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为顺利考察奠定基础。

篇7: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获奖名单

一等奖(5名)

叶珂鑫《油漆工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6)班(指导老师:林 卓)

童雨露《油布伞的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8)班(指导老师:陈慧新)

吕 倩《岁月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4)班(指导老师:叶宛清)

沈杭静《故事的生命力》 黄岩实验中学八(3)班(指导老师:叶宛清)

陈 倩《我们的新旧故事》 黄岩东浦中学八(3)班(指导老师:周雪萍)

二等奖(10名)

郑伊萌《不必言的大爱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1)班(指导老师:陈 爽)

张铭洁《故事里的我》 黄岩实验中学八(7)班(指导老师:陈 虹)

蒋晓艳《花季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5)班(指导老师:张银芳)

谷 逸《女孩的亲情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6)班(指导老师:陈子通)

王余安《品茗故事,传承文化》 黄岩城关中学八(12)班(指导老师:郑 婷)

张星茹《父亲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卢芝萍)

洪起磊《水滴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4)班(指导老师:周 冠)

黄艺星《光阴的故事》 黄岩东浦中学八(8)班(指导老师:蔡玲宏)

陶禹皓《我的“辉煌”故事》 黄岩东浦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郑 寅)

黄馨怡《曾经错过的故事》 黄岩东浦中学八(9)班(指导老师:张玲飞)

三等奖(15名)

林 诺《故事人生》 黄岩实验中学八(8)班(指导老师:陈 虹)

沈灵含《友谊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9)班(指导老师:罗晓叶)

王语萦《我与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陈 爽)

陈嘉依《他们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12)班(指导老师:夏蓉蓉)

郑心瑞《画一个缤纷的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7)班(指导老师:陈慧新)

郑欣雨《成长的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9)班(指导老师:林 旭)

蔡敏怡《一枚硬币的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3)班(指导老师:张丹丹)

蔡雨欣《说故事的人是故事里的人》

黄岩城关中学八(10)班(指导老师:林 旭)

王玲群《她与老人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5)班(指导老师:林 卓)

孙 静《栀子花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卢芝萍)

戴佳盈《逐梦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1)班(指导老师:卢芝萍)

叶含琪《故事时光》 黄岩东浦中学八(8)班(指导老师:蔡玲宏)

柳 瑶《旧故·事暖》 黄岩东浦中学八(5)班(指导老师:张玲飞)

蔡羽茜《她的故事》 黄岩东浦中学八(9)班(指导老师:张玲飞)

张萌卢悦《早到的精灵,述说冬天的故事》

黄岩东浦中学八(7)班(指导老师:蔡玲宏)

优秀奖(24名)

杨琼姿《光阴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12)班(指导老师:夏蓉蓉)

徐 莹《小小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8)班(指导老师:陈 虹)

罗泠嘉《成长在最美的故事里》 黄岩实验中学八(5)班(指导老师:张银芳)

杨 玫《彩虹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陈 爽)

俞格致《那片草原上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11)班(指导老师:夏蓉蓉)

杨心蕾《老房子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3)班(指导老师:叶宛清)

金 樱《悲伤与被伤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6)班(指导老师:张银芳)

颜歆窈《人的一生便是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10)班(指导老师:罗晓叶)

陈宇烨《剑的故事》 黄岩实验中学八(10)班(指导老师:罗晓叶)

王紫莹《小朵的梦想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11)班(指导老师:郑 婷)

林佳媚《故事中的中华》 黄岩城关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胡 晨)

池雅欣《鹰的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4)班(指导老师:张丹丹)

厉诗琪《一个战士的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5)班(指导老师:陈子通)

冯颂雅《我与梅花的故事》 黄岩城关中学八(1)班(指导老师:胡 晨)

高梦婷《需要!需要秋风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卢芝萍)

徐胜楠《时光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1)班(指导老师:卢芝萍)

陈诗兰《小家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3)班(指导老师:周 冠)

郑芯楠《乡野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6)班(指导老师:林 卓)

应雨萌《地震中的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3)班(指导老师:周 冠)

冯可怡《友情故事》 黄岩西城中学八(3)班(指导老师:周 冠)

黄韦嘉《故事星球》 黄岩东浦中学八(4)班(指导老师:叶丽婉)

孙艺菲《故事新编》 黄岩东浦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郑 寅)

方佳妮《风的故事》 黄岩东浦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郑 寅)

蔡柔茜《〈西游记〉之后的故事后续》

黄岩东浦中学八(2)班(指导老师:周雪萍)

上一篇:各类单位介绍信下一篇:书法社社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