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活动记录

2024-05-21

小学六年级科学活动记录(共6篇)

篇1:小学六年级科学活动记录

小学六年级科学活动记录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水样: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在哪里看到微生物,证明他们的生命的办法:

发霉的面包、馒头等(发霉的食物上的开始发霉的时候才有一点点,接着慢慢就会变多,这就是生命迹象)。

显微镜下的各种霉: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报告:

问题:在那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假设:馒头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设计:取两个馒头,分别放入两个碗中,把其中一个碗滴一些水

实验记录:有水的那只碗先发霉,而且发的霉多 结论:馒头在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比较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异同:

共同点:都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异同点:多细胞生物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

我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洋葱是植物细胞,人表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洋葱细胞有细胞壁,人表皮细胞没有。洋葱表皮细胞有中央大液泡,把细胞核挤到边上去了。人表皮细胞没有液泡,核有的在中央(如口腔上皮细胞),有的在边上。显微镜下洋葱细胞略呈长方形,人上皮细胞是不规则的扁平形状

对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的说法的疑问

如果地是方的,一直往一个方向走,能走到尽头吗?

有人改进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天不与地直接接合

天那么大几根柱子撑着,那柱子不是要很高,怎么做出来那根柱子呢?

我认为科学家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有:

对于地球内部的了解可以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来推测----地球的三大圈层就是根据这个推断出来的;还可以根据出露的地下岩石来推测。

通过模拟大火山喷发的实验,我认为下面这些现象显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土豆泥出现裂缝、冒烟

科学家是根据哪些信息来预测火山喷发的:火山喷发是因为地壳变动等原因,喷发前地磁场会有变化,也会产生人感觉不到(机器和动物可以感到)的岩层震动,测量这些就可以预测。当然,也可以不是被动的收集数据,也可以主动的用次声波回声定位等对地壳进行探测。

地震逃生的方法: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加固睡床。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我认为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内力作用包括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造成地表高低起伏;一般认为,能量来源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能量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人类活动,尤其是一些大型工程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不容忽视。

我在蜡烛燃烧中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时间稍长些,除了能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凝聚外,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变黑(碳颗粒)。②蜡烛熄灭后,烛芯变硬的原因是熄灭后,温度下降,烛芯周围的石蜡液体凝固,所以变硬。P3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是性质的变化;树叶颜色变化是颜色变化;火柴燃烧、盐酸地在石灰石上是出现发光发热现象,这些现象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水的三态变化都属于形态的变化。

P32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答:(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的物质。(2)压扁饮料罐,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形态变化。(3)在碱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往澄清的是会中吹气时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混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的沉淀,这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所以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铁钉生锈实验报告:

2钉半放在水里

生锈最快。

因为铁的生锈需要两个条件:氧气和水。1钉放在空气中 只有氧气没有水; 3钉完全浸在水里 只有水没有氧气,都不行。只有2钉半放在水里

既有氧气又有水,所以最快。

附:实验计划:用对比的方法来解开这个问题。用三种铁钉放在这三种不同的地方:一个在厕所里(潮湿的地方),一个在阳台(干燥的地方),另一个在装满水的水杯里。每天观察,在不同的地方,铁钉生锈的速度是否一样呢。

实验材料:长铁钉(三个,用长铁钉便于观察生锈情况)、三个杯子(用于放置铁钉)、记录本、笔,等等。

实验步骤:第一步:将三个铁钉编号,一号放入厕所,二号放入阳台,三号放进装满水的水杯里。第二步:进行观察,看各个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作好记录。第三步:写好论文,做汇报。

实验结果:在潮湿环境中的铁钉生锈较快,在第二天时就已经完全生锈了;而放在干燥环境中的铁钉到了第三天也才轻微的生锈,放在水中的,居然根本就没有生锈。因为铁钉不可能一直放在水里,所以,把铁钉放在干燥的地方是最好的,而不可以放在潮湿的地方。

资料查询:铁钉为什么会生锈呢?原来生锈的原因主要是电化学腐蚀和空气氧化的作用,纯净的金属或是活泼的金属主要是由于金属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的结果,在金属表面生成了金属氧化物,也就是锈。下面大家知道了铁会生锈的原因了吧,那就可以解释实验的结果了。在潮湿环境中,空气中含有杂质,增快了铁钉生锈的速度;而干燥的环境下空气叫干净,减慢了铁钉生锈的速度;在水中,没有空气,所以就产生不了氧化,自然也就很难生锈了。

洗衣去污小窍门

1、洗衣服上的红墨水渍:新渍先用冷水洗,再用温肥皂液浸泡一会儿,再用清水漂洗;陈渍可先用洗涤剂洗,再用10%的酒精溶液搓擦即可祛除。

2、墨渍:可用饭粒和洗涤剂调匀,涂在污渍部分搓擦,再用清水漂洗干净;也可用一份酒精、二份肥皂制的溶液反复涂擦,亦有良好效果。

3、圆珠笔油渍:首先要看看衣服是什么料子,一般做法是在污渍处下面放一块毛巾,用小鬃刷沾上酒精顺丝轻轻刷洗待污渍溶解扩散后,再把衣服泡在冷水中,抹上肥皂轻轻刷洗,这样反复两三次,就能基本除去圆珠笔油。如果洗后还留有少量残迹,可再用热肥皂水浸泡或煮沸就可以除去,对棉和棉涤织品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果毛料装沾上圆珠笔油,可先把污渍处放到三氯乙烯和酒精(比例是二比三)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0分钟,同时不断用毛刷轻轻刷一刷,待大部分油渍溶解后,再用低温肥皂水或中性洗衣粉洗净。

4、霉斑:用2%的肥皂酒精溶液擦拭,然后用漂白剂3%-5%的次氯酸钠或用双氧水擦拭,最后再洗涤。

5、汗渍:衣服上沾上了汗水,时间一长容易出现黄斑,有了汗渍可把衣服放在5%食盐水中浸泡1小时,再慢慢搓干净。

6、羊毛衫受污染:用开水将中性肥皂液体溶解并加一汤匙硼砂,等温度降至60度把羊毛衫放入皂液浸泡三四小时,再在40-50度的温水中轻轻揉洗,最后用温水漂洗。如还有洗不净的污染处,可用皂液加两汤匙松节油,调成乳状洗涤,洗净后的毛线衫任其自然干燥,至大半干时可用不太烫的熨斗隔一层布将其烫干熨平,再略加晾晒即可。

7、血渍:刚染上的血渍可先用冷清水浸泡几分钟,然后用肥皂或酒精洗涤。如是陈迹可用柠檬汁加盐水除掉,也可用白萝卜揩擦,但切忌用热水洗。也可以用清水将血渍洗至浅棕色后,再用甘油皂洗涤,最后在温水中漂洗干净。

8、烟筒油渍:衣服上染上烟筒油渍要立即用汽油擦洗(从污迹外部往里擦洗,避免污迹扩大)或用温皂液洗涤。

9、洗衣服上的腊纸、复写纸色迹:先用洗衣粉洗,再用汽油洗,最后用酒精擦。

10、咖啡迹:不太浓的咖啡污迹可用肥皂或洗衣粉浸入热水中清洗干净;较浓的咖啡则需在鸡蛋黄内洒入少许甘油,混合后涂抹在污迹处,待稍干后再用肥皂及热水清洗咖啡污迹可清除干净。

11、洗衣服及台布上的鸡蛋迹:衣服,尤其是饭桌的台布上常有鸡蛋的污迹,先把台布浸在冷水里,浸透后用棉布或棉布蘸少许食盐擦拭,最后用温水清洗。

12、口红迹:染在浅色服饰上的口红,可先浸透汽油,然后再用肥皂水擦洗便可洗净。

13、口香糖污迹:沾在衣物、墙壁或其他物品上的口香糖污迹,可先用棉花或布巾浸上白醋,再用其擦洗污迹处,可擦洗干净。

14、桐油渍:先用汽油将桐油渍浸软,再用豆腐渣擦洗,可除净。

15、膏药:用温白酒洗除。

16、碘酒污:用面粉洗除。

17、红汞污:用醋洗除。

收集各种洗涤用品的说明。比较他们的成分和功效的异同:

洗涤用品的有效成分也就是表面活性剂,象肥皂,洗衣粉.。表面活性剂是水剂清洗剂中的主要成分,通常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品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目前洗涤剂中仍大量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正在日益增加,阳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使用量较少。这主要是由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和经济成本决定的。最早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肥皂,曲于它对硬水比较敏感,生成的钙、镁皂会沉积在织物和洗涤用具的器壁上影响清洗效果,因此已被其他表面活性剂所取代。目前肥皂主要在粉状洗涤剂做泡抹调节剂使用,由于它易于与碱土金属离子结合,所以在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结合使用时,可起到“牺牲剂”作用,以保证其他表面活性剂作用充分发挥。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盐(LAS)由于有良好的水溶性,较好的去污和泡沫性,比四聚丙烯烷基苯磺酸盐(ABS)的生物降解性好,而且价格较低,所以是目前洗涤剂配方中使用最多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他一些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仲烷基磺酸盐(SAS)、α—烯烃磺酸盐(AOS)、醇硫酸盐(FAS)、—磺基脂肪酸酯盐(MES)、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虽然可以渭单独作为洗涤剂主成分,但通常是与直链烷基苯磺酸盐配合使用。其中仲烷基磺酸盐(SAS)水溶性比LAS好,不会水解广陛能稳定,常用于配制液体浙溜α—烯烃磺酸盐(AOS)抗硬水性、泡沫性、去污性好,对皮肤刺激性低牛因此多用于皮肤清洁剂。其中尤以含碳原子数在14~18的α—烯烃磺酸盐性能最好。

脂肪醇硫酸盐(FAS)是重垢洗涤剂中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去污力强的优点厂它的缺点是对硬水比较敏感,因此使用的配方中必须加螯合剂。d—磺基脂肪酸酯盐(MES)是以油脂等天然原料制成的,生物降解性好,对人体安全,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品种,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二MES是一种对硬水敏感性低、钙皂分散力好,洗涤性能优良的新品种,缺点是会水解,使用时要加入适当稳定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兼有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在硬水中仍有较好的去污力,形成的泡沫稳定,在液体状态下有较高稳定性,因此广泛用于配制各种液体洗涤剂。(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洗涤剂中使用最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它在较低浓度下就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和对污垢的分散力,而且抗硬水性能好,具有独特的抗污垢再沉积作用。过去常使用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虽然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有类似的性能,但由于其生物降解性能差,目前在洗涤剂中用量正在减少。

烷醇酰胺配制的洗涤剂有丰富而稳定的泡沫,而且与其他表面活性剂有良好协同作、用,有利改进洗涤剂在低浓度和低温下的去污力,因此常做洗涤剂的配伍成分。氧化胺水溶性好,与LAS配伍好,对皮肤刺激性低,有良好的泡沫稳定作用。缺点是热稳定性差,价格高,目前多用于配制液体洗涤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有良好的去污能力,但由于价格较高,目前只在个人卫生用品和特殊用途洗涤剂中有少量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去污性较差但柔软、杀菌、抗静电性能优良,因此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合可制成兼有洗涤功能与柔软、消毒双功能的洗涤剂。

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

(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问题: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相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深。结论: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应该是“不同”)问题: 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 准备大小不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相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 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深

结论: 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知识:在茫茫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太阳系外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其直径大约是1392020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质量大约是1.98×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从化学组成来看,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太阳的恒星光谱分类为G型主序星(G2V)。虽然它是白色的,但因为在可见光的频谱中以黄绿色的部分最为强烈,从地球表面观看时,大气层的散射使天空成为蓝色,所以它呈现黄色,因而被非正式的称为“黄矮星”。光谱分类标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温度大约是 5778K(5505 °C),V则表示太阳像其他大多数的恒星一样,是一颗主序星,它的能量来自于氢聚变成氦的核聚变反应。太阳的核心每秒钟燃烧6亿2000万公吨的氢。太阳一度被天文学家认为是一颗微小平凡的恒星,但因为银河系内大部分的恒星都是红矮星,现在认为太阳比85%的恒星都要明亮。太阳的绝对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视星等达到?26.74。太阳高温的日冕持续的向太空中拓展,创造的太阳风延伸到100天文单位远的日球层顶。这个太阳风形成的“气泡”称为太阳圈,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连续结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每年7月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1月最近(称为近日点),平均距离是1亿4960万公里(天文学上称这个距离为1天文单位)。以平均距离算,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阳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也支配了地球的气候和天气。人类从史前时代就一直认为太阳对地球有巨大影响,有许多文化将太阳当成神来崇拜。对太阳的正确科学认识进展得很慢,直到19世纪初期,杰出的科学家才对太阳的物质组成和能量来源有了一点认识。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阳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来破解。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探究行星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 实验假设: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可能成正比

设计:在一个纱网上中间放一个大的球,用一个乒乓球在不同的地方绕大球公转。

结果:成正比。

看星座我看到的北极星和北斗星

从高处丢纸和小球的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1:同时从高出丢下一张纸和一个小球,假设:球先落地。假设的依据:球的目标集中在一个点,而纸是分散到其他的点。实验结果:球先落地。

实验项目2:同时从高处丢下一张纸和一个纸球,假设:球先落地。假设的依据:还是球的目标集中在一个点,而纸是分散到其他的点。实验结果:球先落地。

篇2:小学六年级科学活动记录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A、我在“蜡烛燃烧”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融化,在烛芯处燃烧,火焰呈黄色。在烛焰上方罩上一个干冷的烧杯,说明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在烛焰上方罩上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便混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蜡烛后,有白烟生成,这是石蜡的细小固体,有时会出现黑色固体,这是因为石蜡中碳的含量高的缘故。

B、教材第31页

面粉做成馒头

有新物质产生

有气泡

铁水变钢锭

没有新物质产生

形态发生变化液态变固体 树叶颜色变化

有新物质产生

颜色改变了 水的三态变化

没有新物质产生

形态发生变化 火柴燃烧

有新物质产生

有黑色颗粒产生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有新物质产生

有气泡

2、铁钉生锈了

A、铁锈与铁的不同点

铁锈是红色

纯铁是黑色的 铁的光泽较亮,铁锈光泽较暗。

铁比较硬,二铁锈松脆多孔铁的质量重,铁锈质量轻。B、铁钉生锈的实验报告

长铁钉(三个,用长铁钉便于观察生锈情况)、三个杯子(用于放置铁钉)、记录本、笔,等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三个铁钉编号,一号放入厕所,二号放入阳台,三号放进装满水的水杯里。

第二步:进行观察,看各个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作好记录。第三步:写好论文,做汇报。实验记录:

一号

二号

三号

一天

二天 三天

(写

未生锈,稍微生锈,完全生锈)实验结果: 在潮湿环境中的铁钉生锈较快,在第二天时就已经完全生锈了;而放在干燥环境中的铁钉到了第三天也才轻微的生锈,放在水中的,居然根本就没有生锈。因为铁钉不可能一直放在水里,所以,把铁钉放在干燥的地方是最好的,而不可以放在潮湿的地方。在潮湿和有氧气的情况下,铁钉容易生锈。

3、变色花

A、我揭示的变色花的秘密

花瓣变红是因为白醋使紫甘蓝变成了红色;叶子变绿是因为碱水使紫甘蓝变绿。B、自制紫甘蓝水检测身边各种物质 茶水

滴入紫甘蓝后变绿

碱性 自来水

滴入紫甘蓝后不变色

中性 牛奶

滴入紫甘蓝后变红色

弱酸性 酸菜

滴入紫甘蓝后变红色

酸性 石灰水

滴入紫甘蓝后变绿色

碱性 淘米水

滴入紫甘蓝后变绿色

弱碱性 面条水

滴入紫甘蓝后变绿色

弱碱性

4、洗衣服的学问

A、收集各种洗涤用品的说明,比较它们的成分和功效的异同 洗涤用品的有效成分也就是表面活性剂,象肥皂,洗衣粉.。表面活性剂是水剂清洗剂中的主要成分,通常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品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目前洗涤剂中仍大量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正在日益增加,阳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使用量较少。这主要是由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和经济成本决定的。最早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肥皂,曲于它对硬水比较敏感,生成的钙、镁皂会沉积在织物和洗涤用具的器壁上影响清洗效果,因此已被其他表面活性剂所取代。目前肥皂主要在粉状洗涤剂做泡抹调节剂使用,由于它易于与碱土金属离子结合,所以在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结合使用时,可起到“牺牲剂”作用,以保证其他表面活性剂作用充分发挥。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盐(LAS)由于有良好的水溶性,较好的去污和泡沫性,比四聚丙烯烷基苯磺酸盐(ABS)的生物降解性好,而且价格较低,所以是目前洗涤剂配方中使用最多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B、洗衣服去污的小窍门

1、洗衣服上的红墨水渍:新渍先用冷水洗,再用温肥皂液浸泡一会儿,再用清水漂洗;陈渍可先用洗涤剂洗,再用10%的酒精溶液搓擦即可祛除。

2、墨渍:可用饭粒和洗涤剂调匀,涂在污渍部分搓擦,再用清水漂洗干净;也可用一份酒精、二份肥皂制的溶液反复涂擦,亦有良好效果。

3、圆珠笔油渍:首先要看看衣服是什么料子,一般做法是在污渍处下面放一块毛巾,用小鬃刷沾上酒精顺丝轻轻刷洗待污渍溶解扩散后,再把衣服泡在冷水中,抹上肥皂轻轻刷洗,这样反复两三次,就能基本除去圆珠笔油。如果洗后还留有少量残迹,可再用热肥皂水浸泡或煮沸就可以除去,对棉和棉涤织品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果毛料装沾上圆珠笔油,可先把污渍处放到三氯乙烯和酒精(比例是二比三)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0分钟,同时不断用毛刷轻轻刷一刷,待大部分油渍溶解后,再用低温肥皂水或中性洗衣粉洗净。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1、登月之旅 模拟环形山实验

(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问题: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相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深。结论: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应该是“不同”)问题: 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 准备大小不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相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 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深

结论: 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2、太阳系大家族 A、写出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名称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B、有关太阳的知识。

在茫茫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太阳系外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其直径大约是1392020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质量大约是1.98×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C、探究行星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 实验假设: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可能成正比

设计:在一个纱网上中间放一个大的球,用一个乒乓球在不同的地方绕大球公转。结果:成正比。

3、看星座。A、略。B、我看到的北极星和北斗星

略。

4、探索宇宙

当宇航员再次登月时,我希望宇航员做()的实验 粮食种植

因为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挨饿的兄弟姐妹,希望科学家能够找出使粮食产量变大的方法,早日让世界人民都摆脱饥饿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写给“外星朋友”的信

外星朋友们:

你们好!我非常好奇,你们那里的树是什么颜色的?有花鸟虫鱼吗?你们那里有什么好吃的呀?我们地球好吃的可多了!比如说:水饺、鱼香肉丝、可乐。。。你们那里的小外星人上学吗?玩玩具吗?你们都做什么运动呀?你们那里有铅笔吗?有时钟吗?你们那里的飞碟是什么样子的?你们那里的床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睡不睡觉呀?我真好奇。我非常希望你们来地球品尝美食,好想尝尝你们那里的美食,能给我带点吗?呵呵,谢谢。你们是怎么说话的?会做实验吗?我在这里等你们哦!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1、假设

A、在过去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提出过的假设 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B、丢小球的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1:同时从高出丢下一张纸和一个小球,假设:球先落地。假设的依据:球的目标集中在一个点,而纸是分散到其他的点。实验结果:球先落地。

实验项目2:同时从高处丢下一张纸和一个纸球,假设:球先落地。假设的依据:还是球的目标集中在一个点,而纸是分散到其他的点。实验结果:球先落地。

2、实验

篇3:小学六年级科学活动记录

如何让小班的孩子们大胆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在这些精彩的科技活动中的有趣现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 而小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限制, 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 动手能力较弱;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 极易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为了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观察, 有目的地操作并捕捉这些瞬间的精彩, 我们觉得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科技活动中进行记录。那么记录什么?怎么记录?拿什么记录呢?

一、用“记录”帮助幼儿留住科学探索的瞬间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 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 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要避免为记录而记录, 不能事后追记, 或还没有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记录, 更不能事事都记。因此, 小班的记录重点就放在帮助他们记录一些孩子难以表达的东西上;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 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

1.“记录”梳理探索的“过程”

小班的孩子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 过后很快就忘记。在活动中随着操作要求和材料的递进, 甚至受到同伴的影响, 对于自己的想法会一变再变。往往一个环节下来回头问问之前说了什么, 他们就一脸茫然。所以通过一些集体的记录形式, 可以帮助幼儿记录他们的思维过程, 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科学活动《贪吃的大嘴兄弟》, 两次活动的差异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活动教师请幼儿猜测哪些水果是哥哥“浮起来”爱吃的, 哪些水果是弟弟“沉下去”爱吃的, 实验后再回过头去回忆原来的猜测时, 孩子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第二次活动时教师就利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帮助孩子将这些猜想记录了下来。这样在最后的结果出来后, 就能通过比较这些“记录”知道孩子们认知上的变化了。

2.“记录”留住探索的“过程”

小班幼儿不够细致, 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 自主性不够, 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 就难以进行长久地观察和自觉地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 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 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 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 还会将常规意义上的记录表画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就尝试利用美术手段来进行“趣味记录”。

例如:科学活动《掉下来了》, 孩子们观察物体自由落下时产生的运动轨迹。教师利用“身体学一学”到“手指画一画”, 最后用笔画下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 让幼儿巧妙地将自己的操作材料贴在长形纸条的最上方, 然后在它的下面用一根直白的线条画下运动轨迹, 别具一格地记录下瞬间发生的事。

又如《小积木动起来》, 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积木从而呈现不同的痕迹。孩子们将积木沾上颜料, 然后从纸的一端移动到纸的另一端, 不同的移动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幼儿探索的过程, 甚至可以成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3.“记录”呈现探索的“结果”

小班孩子受表达能力的限制, 就算是操作完全成功, 也很难完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所以就要借助巧妙的记录形式了。

例如在《水变红了》的学习中, 教师的记录重点是结果有没有褪色, 而孩子则每人只能选择一样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选择了集体记录的形式, 用实物和磁铁结合的形式。孩子们每人一块磁铁, 上面有他们的名字。当孩子操作完的时候就马上用手中的磁铁进行投票, 放在相应的材料下面的笑脸或哭脸上。这样不但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孩子的操作结果, 孩子们还能通过全体的投票结果, 观察到材料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异, 活动预设的目标较为圆满地达成了。

二、用“记录”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 建构科学概念, 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科学态度

(1)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使幼儿感知身边科学技术的存在, 初步形成科学技术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印象。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比较和观察, 在《咕噜咕噜滚》这一科学活动中, 幼儿就是通过观察圆柱、圆台、圆锥形态的不同, 然后尝试制作, 探索, 通过记录下的痕迹知道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所产生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

(2)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对玩具和现代生活用品的摆弄, 萌发幼儿关心科学、好问、好奇、乐于尝试等的积极情感。例如:幼儿在《小积木动起来》《斜坡和小球》等这些借助美术手段进行记录的探索活动中, 感受到了物体的平面移动、不同高度的斜坡、自由落体等现象。活动中孩子们的脑海中就会泉涌出很多的“为什么”, 很多的“如果”, 在一次次的尝试、解答后, 又会有新的“为什么”、新的“如果”产生, 如同水中涟漪, 一个简单的玩具就能在孩子的心中荡漾出层层的问题。

2. 科学知识、技能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 玩的、用的、吃的, 通过对这些日常物品的观察、摆弄和分类, 可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特征、区分、性质, 可以通过推、拉、滚等动作的描述和操作, 使幼儿意识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变化。例如:在本学期进行的《掉下来了》《车轮滚画》《玩球》等丰富的活动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美术材料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颜色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3. 科学方法、能力

在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科艺活动之后, 我们最终欣喜地看到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拥有了初步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我们班《咕噜噜》的科技区角中, 孩子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流程图搭建三层不同高低的斜坡, 并且能主动地询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而询问的对象除了老师, 同伴则更为常见。

本学期我们在小班科技“两小”活动中“记录”的一些改变, 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趣味记录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技法上的不足, 而且还能激励幼儿强烈的操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很多的科学现象并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是, 如果记录的方式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 那么, 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科学过程中的负担。在本学期“移动”的主题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趣味记录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记录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摘要:尝试着让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实验和科学小制作活动中进行记录,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在活动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手段, 采用不用的形式开展, 让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无意间记录下科学探索的痕迹。

关键词:“两小”活动,记录表,幼儿园小班

参考文献

篇4:小学六年级科学活动记录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篇5:六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1

教研时间:9月5日 教研地点:高年级办公室

教研人员:王建菠、徐培芳、先华锋、郑多丽 教研过程: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战。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挑战,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的四位老师聚到了一起,对下面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制定第十一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进度:

9.1--9.1

2方程

9.17--9.30 长方体和正方体

10.8--10.18 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法

10.22--11.1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11.5--11.15 期中考试

11.19--11.29 认识比 分数四则运算

12.3--12.13 分数四则运算 解决问题的策略

12.17--12.27可能性 认识百分数

1.2--1.10

认识百分数 整理和复习

1.14--1.24 期末复习考试

二、拟定教研组计划

时 间 9月 9月 9月 9月 10月

教研活动内容 制订教学及教研计划

集体备课 先华锋上研讨课 关于学困生成因分析及策 讨论第二、三单元重点、难点

10月

学习教育杂志,交流学习

心得

10月

讨论第四、五单元重点、难点

11月 11月 11月

集体备课 王建菠上研讨课 期中考试,作好期中质量

分析

11月

讨论第六、七单元重点、难点

12月

数学主题活动—学生应用

检测、反思 讨论 讨论

听课、说课、评课 检测、反思 讨论 研讨、交流 教研活动形式

研讨 讨论

听课、说课、评课 讨论 讨论

能力检测

12月 12月

组内互听随堂课 讨论第八、九单元重点、难点

12月 1月

郑多丽上研讨课 为学困生制定个性化补习

方案

1月 1月

讨论制定复习计划 教研活动总结

讨论 学期总结 听课、说课、评课

讨论

听课、交流、讨论

篇6: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的主题: 讨论科学课“做中学”相关研究。

崔玉梅的发言:

今天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做中学”的相关研究。我认为“做中学”是科学课的课堂细 节,就是在科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做”起来,学生只有做了,才能真正去认识自然世界,才能明白科学道理。只有注重课堂细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离不开 探索,科学课也需要我们在踏踏实实地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把握规律,才能在教育的道路 走向深远,迎来我们果园小学科学学科万紫千红的春天。

初红梅的发言:

我的理解:“做中学”就是把目标定位在从事实出发,让学生看到、知道、做到、想到。使 学生在熟悉事物、收集事实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就要形成一种对事物客观性的认识,这样的 教学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思考力。

徐怀展的发言:

我认为科学课的关键问题是尊重自然,“做中学”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在科学课的课堂 教学中,问题的呈现要从事物实际出发重,对问题的描述要在对事物观察的基础之上,就是 要由事实性的依据,即使某一个学生的观察不够全面,但是我们有全班的学生,要给学生有 空间、有时间,会让答案完善的。

陈秋萍的发言:

“做中学”确实是科学课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溶解”的时候,就是让学生 在实验中去发现: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形成了水溶液,有些物质则不行。物质的溶解 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达到饱和以后就不再溶解。一些物质溶解于水中形成水溶液,这是一个 可逆的过程(如酒精)。引导从事实出发去探究科学概念,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得到提 升。

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的主题: “简约有效的科学课”的研究。

崔玉梅的发言:

现在我们所有学科的教学方向都是打造“简约高效”的课堂。所有我们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 是“简约有效的科学课”的研究。我认为简约的课堂,不是简单的课堂。是一种洗净铅华,粉饰尽去,不需要刻意雕琢,不需要奢华的课堂。是一种富有意境,充满韵味,写满诗意,启人思维,荡漾美感的课堂。是不需要作秀,不需要虚假,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原生态的课堂。科学课上,我认为你讲的再好没有学生做的好。巧妙的提问,恰当地点拨,让每一个 40 分 钟成为一次次生命的对话。

李士雷的发言:

有效的课堂,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授课内容的课堂,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的课堂;有效的课堂不是看教师教得认真不认真的课堂,而是看学生是否从“不懂”到 “懂”,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课堂;简而言之,有效的课堂不是看教师自身教学技艺 多么高超的课堂,而是看是否培养出学生较强学习能力的课堂。

崔水荣的发言: 打造“简约有效的科学课”课堂,让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美妙而又充满享受的氛围中,学习和实验,接受新知,探究问题,发展能力。他们所领略到 的不仅仅是新知的丰厚,能力的发展,更有情感的提练、思想的升华、境界的提升。简约是 手段,有效才是最终的目的。

杨艳慧的发言: “简约有效的科学课”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追求简约有效课堂教学效果的 教师,会认真仔细地备课。在教学内容的数量上剪裁“瘦身”,在讲与不讲的准度上精心把 握,力求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凸现。简约是一种韵味,是一种境界,他的背后是大气、是深刻、是智慧、是超越、更是返朴归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 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 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 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 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新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 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 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 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 在教学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先 让学生运用省力杠杆很容易将一捆作业本撬起来,然后教师改变支 点,变成费力杠杆,再让这位学生撬起这捆作业本,这时他会感到 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让学生说出其缘由,引入本课的学习,这 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 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 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 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 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 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 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 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 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 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 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 要内 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 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 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 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 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 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 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 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 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 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三、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 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 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 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 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 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 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 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 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 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 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 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 名科学教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 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科学课标教材介绍

本套教材创造性地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开放性、发展性教材。”教材努力追求使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充满好奇和情趣,成为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真诚“伙伴”,对他们的终身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令他们终生受益的科学教科书。

一、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本套教材在目标构建、材料选择、活动设计、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着力体现这一理念。《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总目标和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大分目标,都经过认真分解落实到每一课和每一项活动之中,使教材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全息性,从而保证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培养。

例如“样章”中的 “它是谁” 一课的设计,在“活动准备”中,教材首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常见物体(如文具、皮球、水果等)发现并提出“怎样认识他们”的问题,然后指导他们去搜集和准备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材料。学生在带着问题去搜集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必然要进一步的观察周围的物体,必然要动用各种感官,必然要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进行交流,与环境进行接触。因此,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一个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一个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过程,一个感受周围环境的过程。这样,《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得到了有机结合和落实,学生经历一个准备的过程这三个方面就都有了收获。这一课的其它三个板块以至所有的课也都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此不一一例举。

二、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

本套教材把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作为编写主线,追求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身体、心理特点,在精心筛选小学生的典型生活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构建起小学生生活经验发展的脉络。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选择和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包含丰富科学内涵,能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欲望的内容和活动,来循序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同时,教材把《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大目标及其主要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层次划分,并有机结合起来,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层次分配到各 年级和各册教材中。以下为简略说明:

三年级 玩耍活动、游戏活动、玩玩具、观察小动物等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是三年级小学生的主要生活经验。教材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选择物体的外形特征,水、空气,电、力,运动,分类,测量工具等内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典型特征,体会感官和工具的不同作用;初步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培养。

四年级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动植物生活等成为学生关注和感受的主要对象,他们在这些方面又积累起了大量生活经验。教材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以动植物的身体,岩石、地球,材料,光的传播,热现象等为主要内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构成和共同特征;学习猜想和假设、计划和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产品、新事物”等科学情感。

五年级 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形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年级 学生对自身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影响和变化,宇宙空间,科学发明和新技术等的关注和感受越来越多,积累了大量经验和问题,教材以此为六年级科学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和“生长基”,以生物与环境,信息,矿产和资源,机械,能量,地球的构造,宇宙,新科技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认识自然界事物、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运用搜集整理信息、考察、设计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探究学习;“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得到培养。

三、以引领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

经典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实践证明,经历和体验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养成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套教材选取的内容、设计的活动以及表达形式都着力突出“引领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这一核心。在教材每一课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等四大板块的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都是核心的活动。如前所举“样章”“它是谁”一课的“准备活动”的例子是这样,在这一 课的其它板块中也是这样。“活动过程”板块中,教材继续引领学生围绕所准备的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怎样辨认它们”的方法,自己去观察和辨认,自己交流想出的办法和辨认的结果,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亲历科学探究”。“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中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由于本套教材以生活经验为线索,以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等为基本内容,以亲历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活动,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科学化生活的观念和习惯,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

四、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

本套教材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满足他们在学习科学方面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追求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材通过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来落实上述要求。

目标弹性化是指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内容综合化是指打破传统意义的学科知识体系,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内容,按照事物自身的联系,综合设计在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课之中,使学生在综合与联系的学习环境中养成用综合与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过程活动化是指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选择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化为他们喜欢的充满好奇和快乐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评价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和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主要由学生、教师和家长构成,评价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等各方面,评价方式有回顾、图画、解答、谈话、制作等等。

五、背景和空间广阔,教材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本套教材既最大限度的开拓课堂教学的内容、活动、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课堂上学习科学的需要,也充分拓展课堂以外的学习、实践与创新应用的内容、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科学学习与探究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教材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引领学生不断认识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开阔新视野、增长新能力,能够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有效的发展;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既能满足当前大多数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帮助他们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满足优秀教师和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满足经济较发达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其它地区的需要,满足不断提高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六、学生能够自主使用,教材更具启发性和指导性

本套教材努力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本理念,追求把教材的表现主体和使用主体都落脚在学生身上,使教材成为“学材”,即学生能够自主使用的教科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核心,表达以营造探究、实践、创新、合作、交流的氛围为特色。教材的插图和语言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富有童趣、人情味和感染力,以学生小伙伴的角色和口气,启发、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本质。教材将伴随小学生度过美好、快乐的童年,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学习伙伴”。

本套教材创造性地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开放性、发展性教材。”教材努力追求使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充满好奇和情趣,成为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真诚“伙伴”,对他们的终身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令他们终生受益的科学教科书。

七、模块化结构,教材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操作性

本套教材的教学活动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和“生长基”展开。基本线索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究,在获得问题的解决后进行相关的自由创新设计活动,再进行总结与评价,最后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开展实践性、创新性活动,根据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这一结构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结构”。为了体现这种结构,教材设计了“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等四个模块。

活动准备 是课前学生根据本课的问题和研究内容自己进行有关准备的一个活动过程,内容以准备活动材料和相关背景资料为主,同时也进行方法、心理等准备,是一个课内探究的“热身运动”,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

活动过程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将完成本节课教和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时间一般占30~35分钟。

自由活动 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与教学基本内容相关的自由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以制作、设计、小发明、小创造、展览、评价等为主要活动方式,目的是更有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对本课的学习活动情况和收获做出总结和评价。自由活动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拓展活动,是将本课的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以观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考察、种植、养殖、科普宣传、公益活动等形式为主,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这样的模块化结构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融为整体,并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特别易于学生自主把握,因此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八、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材更具人文性

上一篇:创新,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的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教案《洗手歌》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