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

2024-04-11

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精选15篇)

篇1: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

碌碌无为的读音和出处

碌碌无为的成语读音是“lù lù wú wéi”,该成语出自于《史记》,这部纪传体史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史记·酷吏列传》:“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瞻,何暇论绳墨之外乎?”

篇2: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

碌碌:平庸的样子。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英文解释

Though seemingly always on the run, he accomplishes nothing.;a miserable person with no accomplishment of any kind to his credit;unsuccessful;unaccomplished ;

成语注音:ㄌㄨˋ ㄌㄨˋ ㄨˊ ㄨㄟ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

成语辨形:碌,不能写作“录”。

近义 词:碌碌无能、无所作为

反 义 词:大有可为、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成语出处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21章:“我早就这样想: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去死!”

成语例子

新来的科长,表面很神气,其实是个碌碌无为之辈。

中英例句

比如说我们的学生会主席是如何的碌碌无为!

About how our school president never does anything!

我鄙视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们我?

篇3:谈修炼的有为和无为

“有为”阶段,就是坚持锻炼人体姿势结构(坐卧站行)、呼吸深浅(鼻吸胎息)、意识活动(放松入静)“天人合一”的修炼过程,直到进入“无为”的功能状态,使之成为生命鲜活的“最佳功能状态”和身心保养的无价法宝。从整体过程上看,不经过这个专注持久的“有为”阶段,老是“顺其自然”的常态生活方式,便无以实知“无为”(乾元、真元、自性、自有)真义,而终生难以入门。从修炼实质而论,虽然因为意识主导而名为“有为”,但是这个“有为”的过程却是通向“无为”的必要手段和方法,“有为”过程中的“习惯成自然”,除保留必要的姿势(坐盘),由浅入深的呼吸之外,意识意念要逐渐淡化、消除;“乃至无意识界”(《心经》)。此种“无为”功能状态便会本能地形成儒、道、释、圣的心境,这才是修炼修行的真正关键。其奥秘所在,就是儒之“乾元”,道之“真一”,释之“自性”,圣之“自有”。名异实同的“自元、自利、自享、自贞”(《易经》)。从原则上说与“有为”意识毫无关系。“有为”属于人的经验、发明、创造,即“世间智慧”。“无为”属于神的本体,即“如来智慧”。这个关键打不开,这个原理悟不透,一切外因(祖传、师传、秘传、单传)都无用,所有修炼都将全功尽弃,终生难入“太极即无极”、“得一万事毕”等境界。

“无为”阶段,不可执着、不可分论、不可臆想、不可思议。所有的修炼理论、意识、功法、实相都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否则,都将成为障碍。但因长久的“有为”修炼,短时期内却难以跳出,可谓知易行难,难在放下。便将“本来就有”的宇宙《河图》运转图式,“天人相应”的“如来智慧”,有意无意地渗入世间意识,由此障碍了潜龙、河车、莲花、活物的显相飞升,障碍了元神、真意、慧心、圣神的全知全能(如同一张白纸,若再写上个白纸二字,白纸便不是白纸了)。我在“无为”阶段,由于忘怀不了“阴阳平衡”的理念,便用意念导引“飞龙在天”旋转左右次数相等;由于消除不了“天左地右”的理法,又用意念导引,使其夜间23点向左转,白天11点向右转,这个阶段的功态应该是“得一万事皆毕,休分南北东西”(张伯端《悟真篇》)。有了意念就成了人为,神法就成了人法,元神就成了识神。错在重视了知识、理念、功法,轻视了“如来智慧”。因此,“上主是报复的天主,他必严厉加以报复”(《圣经》1294页)。理所当然地便会受到教训,遭到报应——“走火入魔”。

全部修炼意识、理念和功法都是生命物体派生的产物,从物质上讲,“有为”就是复活人体潜能(飞龙、河车、莲花、活物)。即体内原子模型的“中脉”系统。

所有修行根本、过程和结果,却是宇宙本体本能的作用,从精神上说,“无为”就是复见人类真心(元神,真意、慧心、圣神),此即“如来智慧”。

“有为”阶段,最难做到的不是炼功,而是难以炼到“无意识”;不要认为“无意识”是什么都不存在,老子在《道德经》中权威地论述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人类真心、真性、真相、真光之根本的乾元、真元,自性、自有,正是由此发芽、长叶,直至开花、结果;正是由此写出《易经》、《道德经》、《心经》、《圣经》;正是由此产生儒道释圣。正是由此鉴别有无“悟性”、灵性、天性。“无为”阶段最难做到的不是法相,而是难以做到“戒定慧”。主要是人类“原罪”(即性本能的生理心理惯性)难以戒除,“原罪潜在人心内的恶根——情欲”(《圣经》1749页)。无性交不等于不漏精,“水满自流,精满自泄”,后天身心,绝无幸免。即使修炼到“明心见性”,“法轮常转”,也很难长久防止“漏精”,反复“轮回”,难以进步,难得飞跃,难上顶峰。全部修炼的天机,说白了,只是一个“炼精化气”的生命能量转化作用。日精月华,男女同然。除此而外,人类绝无第二种先天生命能源。“疾病是原罪的后果,由于原罪,死亡进入了世界”(《圣经》2003页)。因此,修行修炼成为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灵魂不灭的人生最高祈冀。

对于修行修炼者来说,一漏精,即如汽车断油,先天“元气”只能用意、气、形三者合一,在人体后天“元精”中修炼。无金矿便无金子可炼,无元精便无元气可化,无元气便无元神可居,无元神便无儒道释圣可修,正如修道大师们所直言:“只一味,水中铅”(崔希范《入药镜》),“本是水银一味”(张伯端《悟真篇》)。“凡人元气日消,消至净尽而死。惟圣人独炼一味元气,惟圣人得知生生之理,适为我成仙成佛之本,超凡入圣即在于此”(黄元吉《道德经讲义》371页)。除此而外,别无它物。“何为元精?即天一生水是也。后天有形之精,非元精也;元精无形,即寓于神气之中,贯于耳目百体而无可指,元精者,即元神元气酝酿流行之精华也。一今再疾声大呼曰:戒色欲以固元精,如此后天精气易生,而先天精气自有依傍焉”(黄元吉《道德经讲义》251、379、352页)。后天交感之精的耗泄,会使人体先天元精枯竭,先天元气逐日消亡,“精足人壮,精弱人病,精少人老,精尽人亡”。只有修炼到儒之“飞龙在天”、道之“河车周天”、释之“莲花飞旋”、圣之“四个活物”,才能基本解决“漏精”,但要彻底解决问题,则必须如同戒毒般地戒除性本能的“心瘾”,防止“梦遗”,否则,绝无漏精的仙佛。

若能在人生大限之年(64岁)以前,持之以恒地“炼精化气”,在此之前的“有为”修炼即已完成,在此之后的“无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不关意识、不关文化、不关才学、不关人为,这就是元神、真意、慧心、圣神名异实同的“如来智慧”。如不能持续不断地“炼精化气”并且“返本还元”,无论千学万问、千功万法、千思万想、千说万讲、千变万化、千修万炼,终为空谈。

其次是现实生活中防不胜防的种种干扰,使人难得自在,难得清净,难得放下,难得超越。如果不能放下一切(是非、善恶、爱恨、得失、成败、荣辱、欲望……)终究难以解脱。

因此,“世外桃源”只能在心中建构,“天堂之路”只能在心中潜行,“极乐世界”只能在心中庆幸。

“太极图”即是真心意象;

“北斗星”即是真意标志;

“莲花体”即是如来智慧;

“十字架”即是耶酥复活。

——心物一体,色空如一,万法归一;

篇4: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

碌碌古词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体裁:乐府   左亦不碌碌,右亦不碌碌。野草自根肥,羸牛生健犊。

融蜡作杏蒂,男儿不恋家。春风破红意,女颊如桃花。

篇5:碌碌无为伤感的句子

2、你的世界人潮拥挤,看不到我也合情合理。

3、我习惯了无所谓,却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在乎。

4、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

5、不眠的夜晚,闭上眼睛,脑海里全是一个人的影子

6、曾经沧海难为水,到头来,谁也代替不了谁的谁。

7、眼泪是没有用的。如果有用,这世界早被淹没了。

8、距离就是,我爱你乐观阳光,你却不爱我多愁善感

9、杯凉开水像极了你我,从开始的沸腾到最后的冰冷。

10、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11、情因你所起,一往而深。不管怎样,我待你如生命的唯一

12、你如果一味顺着生活水流活着,便永远不会懂得激浪的快感。

13、时间暂停在故事与故事的中场,但列车还是得继续向前行驶。

14、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15、我只是个普通人,渴了会喝水,困了会想睡,痛了,也会放手。

16、眼睛是最不会骗人的东西,他揭示了时光留给我们的信与不信。

17、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18、那些被你所遗忘的时光,逐渐长成了一根刺,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

19、即使是痛苦的记忆,也是我们活过的印记。我们不能忘,也不该忘记。

20、学会放弃。放弃你不想做的事,放弃你不擅长的事,放弃你做不到的事。

21、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在承受心跳的负荷与呼吸的累赘,却又如此乐此不疲。

22、人生所有的时间,都不是虚度的,你只要经过,肯定会留下痕迹,会变得成熟。

23、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24、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25、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26、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为遇到你,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27、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28、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29、离开你后,我生活的一切都是多余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这样大方,把自己最爱的人拱手让给别人。

30、在你曾经爱过我的那些短暂岁月里,我或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只是那些日子已成过去,要留也留不住。

31、希望永在前方,痴痴的前行,不回头,不观望,哪怕一个人在孤独的路上,也会心的一笑,温柔而宽厚的模样。

32、如果你不爱一个人,请放手,好让别人有机会爱她;如果你爱的人放弃了你,请放开自己,好让自己有机会爱别人。

33、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独立,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34、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35、我真的很爱过,也真的很恨过,可是那些爱啊恨啊就那么匆匆过去了,现在想想我其实并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会这么来一遍。

36、一个爱情的生存时间或长或短,但必须有一个最短限度,这是爱情之为爱情的质的保证。小于这个限度,两情无论怎样热烈,也只能算作一时的迷恋,不能称作-爱情。

37、或许是一个人生活的久了,愈发的喜欢着孤单,不想也不敢去踏足别人的繁华,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的仰望天空。聆听到寂寞的歌唱,望不断的春花秋月,寒来暑往

38、人生就是一条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世界有了我们,也就有了我们的路。在没有开始之前,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属于我们的道路有多宽,有多长。

39、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行走于萧瑟的秋风落叶里,随着树叶跟风缠绵后的最后忧伤落幕,心绪也在忧伤里徘徊,心烟也随着那一缕忧伤,于风声里飘荡。

40、每晚睡前,原谅所有的人和事。闭上眼睛,清理你的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无论今天发生多么糟糕的事,都不应该感到悲伤。一辈子不长,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伤感经典句子

1. 苍白的思念,一味的坚持,只是伤痕累累的结局。

2. 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3. 再坚强的人,心里都一定有那么一些弱点,一触就碎,一碰就痛。因为不想受伤,我们戴上面具,穿上武装,设法把自己脆弱的一面藏起来。可是,我们隠藏的愈多,被发现的时候,暴露的就更多。我们愈不敢面。

4. 你用冰冷的指尖,在我的手心里轻轻写下依赖。

5. 从此以后,请你在没有我的城市里坚强。而我,我会在没有你的城市里疗伤。

6. 浮华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忆,打乱缠绵。

7. 一个人不谈恋爱,是因为心里有一个不可能的人。

8. 说了再见,就两不相欠,绝不对你有所留恋,愿我败给时间,忘记你的眉眼。

9. 你从未揣摩我的心思,却责怪我善变难懂。

10. 世界上有个人那么在意你的感觉和想法,哪怕不理解也要尽力维护,这是多大的勇气。

11. 雪真的好冷,好冷,臣妾此刻从来没有感到这样的孤独。仿佛臣妾站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角落,仿佛臣妾是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浪人。

12. 现在终于到了要分别的时候,他比我先走,我反而觉得有点欣慰。这样的悲伤,迟早会让我们其中一个人单独体会,就让我来承担好了。

13. 你的名字,写下来不过几厘米那么短,却贯穿了我那么长的时光。

14. 一叹世间情太苦,为爱无奈泪双流。二叹人心太炎凉,百般柔情总成空。

15. 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16. 总有那么一个人,就算他给你一包砒霜你也会笑着吃下去。

17. 就让这擦干又流出的泪水,化做满天相死的雨…

18. 玫瑰永远是美丽的,她能带给你浸心的感觉,同样她会让你感受到刺伤手指的痛。

19. 我现在最怕的是最后没能和你在一起。

20. 我做的一切都是默默的,有苦有甜,更多的是自己咀嚼心痛。

21. 你是,前生的孽缘,今生的等待,来生的牵绊,是我命中注定的殇。

22. [午后话真情]落叶秋知“春”,落难人知友!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遇难见真情!做人需感恩!

23. 我触摸不到你的温柔,却换来你的是痛心的眼眸。

24. 重归于好的爱情始终回不到从前了,过去终究只是过去罢了。

25. 你卑微的样子自己都讨厌,又怎能指望他去喜欢呢

26. 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无常。

27. 夜,是静的。犹如你的气息,无边无际,轻轻柔柔地将我缠绕,让我的心变得如此敏感,仿佛一转身,便是你那笑意葱茏的脸庞。可一回头,却是那么的空洞。夜,是漫长的,伴着无尽的黑暗。我埋没在里面,凄凉无助,拼尽了力气挣扎,却怎么也飞不到你的身边。我哑然,我忧伤,脸颊泪痕淡淡,心里却无数次地默念,默念着你的出现,默念着与你相见可梦中的你啊,在哪里?可知我眉间的愁思凝成了霜?

28. 人生要经过多少寂寞的等待,才能终将等到我们要等的人儿。我就这样感受着,疼痛着,清醒着,因为我不知道我能有个多少这样的时候来想念一个人。

29. 脸大很可爱呀,托着两腮就像捧着软软的棉花糖。

30. 你骗我的话,和我骗过你的那么相近。

31. 明明已经错过你,但我却还在想念你。当我想念你的时候,但我不能再拥有你。明明已经别离,却又再次相遇。当我们再次相遇时,却不得不说再见。

32. 诺言不过上一种谎言,那是种爱情密码美丽的欺骗,可就是有人愿意为了它放弃一切。

33. 我根本没什么拖延症,就是懒,非常单纯地那种懒,懒到只会找拖延症这一个借口。

34. 静好的岁月中,总有一些东西是自己舍不得也丢不掉的。虽然有过无奈,有过伤感,有过叹息,但也有过幸福与满足。我的心中依然存满感恩,感恩生活给予我的一切。

35. 如果时间可以改变,如果一切可以返回。那么,两个人将不再沉默。

36. 带着一根烟,浪迹天涯。

37. 要得到别人赞叹,就得先赞叹别人。

38. 从陌生人,到相见,到相识,最终离别,然后忘记,不如从不相见。

39. 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是晚上,只要开着电视,就不会觉得孤单害怕了。

40. 我以为只要很认真地喜欢,就可以打动一个人。原来,我打动的只是我自己。

朋友圈说说伤感语录

1、说出口的伤痛都已平复,绝口不提的才触及心底。

2、我们都太爱自己了,两个太爱自己的人,是没法长相厮守的。

3、时间走得好快,我想和它一起走,走到人生的尽头,只是我动不了,留在原地像脚下生了根。

4、假如可以选择时光,我想回到过去。那里有我的怀念,和爱我的你。

5、我是怎么走进了你的世界,或者是个偶尔,也许是个过错。

6、一路上,洒满了淡淡的忧愁,淡淡的惆怅。

7、谢谢你的冷漠,让我看清了很多。

8、我只很简单很平凡地说: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不要梦想去影响别人。

9、我用颤抖的双手,在三生石上认真的写下,来生,我要与你,站成一道迷人的风景。

10、无过是一种假想,思过是一种成熟,改过是一种美德。

11、这一路的艰苦,一路的痛楚,一路的汗水,或许无人会懂。

12、年华逝、青春难驻、天涯何处是归路!

13、有些事,你把它藏到心里,也许还更好,等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故事。

14、上天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幸运的是在选择朋友方面它给你留了余地。

1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6、这一路的艰辛,一路的苦楚,一路的汗水,或许无人会懂。

17、只有当痛苦在可以承受的时候,我们会自怨自艾;当痛苦无法承受,我们就只会一笑置之。

18、我的关心不过是你看来卑微的讨好,凭什么无怨无悔为你把青春当掉?

19、曾经的欢乐,在心底深处低吟浅唱。多少悲伤,埋葬了曾经欢乐的容颜。

篇6: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

●陈光祥(重庆)

半百之人,身上的浮华正在慢慢散去。

不想参加的集会,推了;打心里不想见的人,躲了;一些话到嘴边变成干咽一口吞下,懒得说了。

一边铅华正褪,另一边风霜却趁机在面颊、发际、躯干尽情地描摹宣染,像一把锋利灵巧的刻刀,在你身上及时而精确地刻划出岁月的痕迹,越发显现出你的“老相”来。几十年未见的儿时伙伴,记忆里仍是稚气未褪的摸样,但见面后从相互的端详中多半得出那句话:“噫,都有白头发了!”然后唏嘘不已。至此,少提雄心壮志,多问儿女家长……

一直不甚明了人们常说“五十岁知天命”的真正含义。无聊之际,上百度查找典出何处,继而查得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之后人们便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了。孔子为什么说“五十而知天命”?愚以为跟孔先生的遭遇息息相关。孔先生用毕生精力克己复礼,教授弟子,聚贤到处求官,年轻时也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满,然而四处碰壁。客气一点的婉言谢绝,不礼貌无教养的直翻白眼甚至挖苦讽刺,孔先生一行人灰头土脸有如丧家之犬。随着年龄的渐增,性情随之淡然,到了五十岁时,想必孔先生是想通了自己再也当不了什么官,一生只能在推销自己政治主张中度过,所以得出上述《论语·为政》中的名言,真印证了那句比他更古老的《易经》上的名言:时也,命也!(原文:时也,运也,命也,位也。)又想,幸好孔先生没有当成官,如为了官,说不定只是多了只“老虎”,可没了如今照耀世界的孔圣人啦!据说面对当今灾难、战乱不断的世界,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这个世界到底要走向何方?前不久,二十多位各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聚在一起,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人类要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自救!真的要谢谢老祖宗啊,你都这一大把年纪了,如今还在为子孙们争面子,令子孙们颜汗哪!

如果老祖宗知道如今多少人事升迁、权钱交易、国有资产流失在“办公会”这块遮羞布的掩盖下,像古彩戏法般玩得眼花缭乱,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后平静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真不知老人家有何感想。

写着写着扯远了。说说天命之年的自己吧。随着一路相伴的将军梦、文学梦、发财梦等等一个个春秋大梦的相继破灭,再无心气去嘘诿应对了。于是,一些“老人习惯”慢慢地出来了,凌晨四五点钟便醒了,翻来复去好不容易捱到天蒙蒙放亮,便来到离家不远的瀚恩公园,跟在男女大师们身后“划”太极拳。看着大师们银白的头,摸摸自己花白的发,唉,也不年轻了,该抛弃那彻夜难眠的幻想和自恋了,老老实实做个碌碌无为的小民吧!

就这样,慢慢进入了“公园心态”。

公园里最可爱的要数“神仙老爷爷”。老人今年八十七岁,慈眉善目,连鼻毛都是白的,爱笑。老人只打乒乓球,而且喜欢像年轻人那样抽打球。一旦抽球成功,老人准会咧嘴一乐,笑时嘴巴乐成了一个洞。因为没牙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足球场上的“空门”。被对手最后淘汰时,老人会耸耸肩,嘴巴一撇,像个小学生样乖乖地坐在椅上“排轮子”,可爱之极!

让我最佩服的是“谷郎中”。谷郎中从幼师从名间中医,强项是治疗肝炎,经他草药治疗的患者在百人以上(这在小城是公认的)。可他没上过几年学,更没上过医学院校,一直拿不到医生执业资质。几十年来,虽有一身本领,可没有哪家医院愿意聘请他,可怜如此名医,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上山挖草药去了。第一次听郎中谈医,便被镇住:“病出来了才晓得治,晚了!药真有那么强大,怎么没见有人活过一百二十岁?什么名医名药名器都是伪命题,养生防病才是真功夫。国家应在宣传普及养生防病上有所作为才是正道。”

公园里的人都是附近平凡的百姓。有栽树种菜的、贩鸡卖鸭的,有工厂打工的,有退休居家的,生活简单。但不管是打蓝球的或是跳坝坝舞的,一个个大汗淋漓。显而易见,快乐于他们,是打心底散发出来的!

我已经异常努力地活着,但过得还是碌碌无为。可我宁愿把这无为视作一种简单、朴素、宁静的生活,或许,简朴宁静也是一种境界。

公众号:天府散文

★ 让自己变得优秀作文

★ 是什么让人变得平庸散文

★ 我变得不像自己了作文

★ 请回答200几散文

★ 高中作文:让生活变得文明

★ 微笑让生活变得精彩作文

★ 请相信自己励志作文

★ 逼真的近义词

★ 逼真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7:无为而治的管理情怀

老子这里的“无为”不是指“不为”, 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它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 而要求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无为”是“为”的一种高明的手段和方式, 《道德经》有云:“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意思就是安宁无事, 就能取天下, 相反, 若天下不得安宁, 就会失去天下。

“无为而治”对于企业的管理者, 也富含深意, 如果企业家领悟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本意并开始用“无为”的管理哲学来治理公司, 这个公司的运营效率就是最高的, 用于公司治理的时间和成本都会大大降低, 因为无为的管理思想, 其本意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 用符合事物规律的方法来治理企业, 要减少不合规律的多余作为, 以最少投入来实现企业的最大产出, 要突出高效率。

道家认为, 一个企业能够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屹立不倒, 最主要的是这个企业的企业家是否拥有符合天地规律的道德情怀, 企业家管理企业、经营公司是否符合“天地精神”“自然之道”, 这里的“天地精神”是指这个企业家是否具有“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情操, 如果企业家具备了这个思想境界, 才会有达到“为无为, 则无不治”的目标的可能。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对待功名利禄的一种态度。道家提倡“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 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有和无相互对照生成, 难和易相互比较促成, 长与短、高与下的关系也是如此。回音只有和着发声才能和谐共鸣, 前后相对顺随, 这都是恒常的规律。如果企业家能用一种淡薄名利的无为心态来处理世事, 用大爱无言的行为来身体力行, 下面的员工就会自动自发的被企业家所感化, 而自觉的去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企业家不必要把大量时间用于每天强调管理, 每天忙于开会、定制度这些影响效率的事务上, 企业效率就会极大提高。

“无为而治”也是管理者面对员工的一种姿态。面对下属, 管理者刚愎自用, 摆官架子, 如此久而久之, 就会失去人心, 换来的是员工的敷衍和恭维, 对企业发展和领导者个人而言, 都是有害无益的。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 他一手缔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是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提出“小财靠机遇, 中财靠能力, 大财靠品格”的观点。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 现实常常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幻觉, 那就是发财致富靠的是机遇, 而机遇是自己无法预料的。但事实不是这样, 品格也是一种能力, 相对于外在的技能和机遇, 它能具有号召力, 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 从而成就自己。品格其实就是企业家的道德情怀。稻盛和夫也很崇尚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他认为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但要达到无为而治, 首先要有道德情怀的企业家。

篇8: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

孩子会通过不断地表现和模仿(好的或坏的)来凸显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通过父母的反应,找到让父母持续关注自己的方法,一直使用到成人之后,逐渐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也有很多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借此证明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模仿父母的言行还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即渴望拥有父母手中的权力。因为在孩子看来,威严的父亲和强势的母亲都是家庭权力的象征,模仿他们的言行意味着自己也可能会有那样的权力。

有的孩子听父母的话,用乖巧的行为获得父母的关爱;有的孩子刻意暴露自己的无能,设法引起父母的注意。这些孩子的目的是相同的——强调自己的存在,得到父母的关爱。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罢了。正如阿德勒所说:孩子所有不当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注意,不成为所有人的关注焦点就不肯罢休。

孩子通常会拼命努力来回应父母的期待,因为他们认为要是违背父母的期待,其命运就会被抛弃。

“你真聪明!”孩子听到父母这样夸赞自己,为了回应父母的期待,会不断督促自己“一定要非常聪明”,甚至会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地“发挥聪明”,以此回应父母给自己贴的标签。对于“听话的孩子”“有责任的孩子”“容易害羞的孩子”等标签也是如此。

孩子之所以拼命努力来回应父母贴给自己的标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一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许就会被抛弃,就会不被父母所喜欢。此外,当父母向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时,孩子因此得到了更多关注,从而会更积极地回应父母的期望。

不过阿德勒认为,一旦孩子不想再背负任何责任,不再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同,他就会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此,父母会有一种“遭到背叛”的感觉,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为,也是因为无法负荷父母的期待和家庭教育。

父母不应当让自己的期许和标签束缚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而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选择他感兴趣的事物,给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父母的影响有多大?究竟是接受父母的想法,还是将父母视为反面教材,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基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孩子小的时候,往往把身边的人和比较有影响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通常是父母。

孩子首先接触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在家庭中,孩子与母亲的接触以及母子关系的发展趋向形成了孩子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如果母亲对孩子采取一种积极的合作态度,孩子就倾向于与其他人合作;如果母亲采取消极的态度,那么孩子就容易排斥他人的接近。父母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不过,阿德勒的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对于父母的行为,孩子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可以选择接受其中自己认可的部分。

一味斥责只会让孩子失去勇气、受到伤害,或许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越来越我行我素,成为染上恶习的最佳训练方式。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想尝试新的东西,父母的斥责——“不行!你不能这样做”,也许会暂时迫使孩子停止行动;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父母的威胁——“要是再这样做,就没晚饭吃”,也许暂时能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思。

但是“斥责”“威胁”和“处罚”都只能求得一时的效果,非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反而会夺走孩子挑战困难的活力,使孩子要么就此消沉,要么我行我素、不管不顾。

阿德勒认为,一味地斥责和威胁,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气,从而无法克服自卑,产生“是我不好”“我做错了”“我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等负面情绪,一心想要逃避问题, 做出更多的不当行为。与此同时,“ 斥责”“威胁”和“处罚”会让孩子心生怨恨,变得难以沟通,甚至独断专行。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能以“ 斥责”“处罚”为根本,而要从了解孩子开始,以平等的视线与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

教育孩子就像是脚随时放在刹车上,除非必要,否则绝对不要贸然踩下去,不然就可能破坏孩子之前的努力。从旁守护比过度干涉对孩子更有帮助。

孩子本身充满想象力,总是怀着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了解世界,学习怎么生活和生存。但父母都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这些太危险,不要去做”,事无巨细地过问孩子的每一件事情,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让孩子去做,“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或者“这样不行,那样才可以”。

打着疼爱孩子的名义,过度地干涉孩子的生活,把孩子作为弱者对待,容易扼杀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行动能力。

篇9:碌碌无为怎么造句

1. 人活着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碌碌无为的一生有什么价值呢?

2. 只知道发千古幽思的人,没有理想而碌碌无为的人,都不会有灿烂的人生。

3. 你小心翼翼的走在嶙峋的人生道路上,感慨道,如果这一辈子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了那也太不值了。

4.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我认为,就应该脚踏实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我们不能做出擎天撼地的大事,但只要做就有收获,总比整天异想天开,碌碌无为要好。

5. 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在世上厮混下去,也可以让生命焕发灿烂的光芒。

6. 那种为保“乌纱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官混子”、“官痞子”,必将遭到人民群众的鄙视和耻笑。

7.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8. 垂头丧气,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定会碌碌无为,遗憾终生。

9. 在崎岖嶙峋的山路上,一对碌碌无为的流浪汉在小心翼翼地游荡着,他们为自己曾经的懒惰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到今天只能等待着人们的施舍。

10. 我们要像蜜蜂一样勤勤恳恳的工作,为社会默默的奉献,不能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11. 现在的无所作为,必将为后面的`碌碌无为感到羞愧。

12. 牛玉儒不愿在他的工作岗位上碌碌无为。

13. 当你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时,难道没有想过时间转瞬即逝,不会等人吗?

14. 他不甘心碌碌无为。

15. 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碌碌无为虚度时光。

16.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统治者,就必须领悟统治的意义,是通过努力让百姓各得其所,还是让碌碌无为的人在街上流荡?

17. 新来的科长,表面很神气,其实是个碌碌无为之辈。

18. 与其在痴想中碌碌无为地过一生,不如一丝不苟地去努力、去创造。

19. 一个人一辈子应该有个远大理想,不能碌碌无为过一生。

20. 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只有掌握了真本领,才不至于在将来碌碌无为,像寄生虫一般生活。

21. 我一辈子努力还是碌碌无为。

22. 一个无庸的人只能碌碌无为过一生。

23. 不爱学习的人,长大必定碌碌无为。

24.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看似碌碌无为,没有惊天动地的创造和业绩,可就是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却像带动火车前进的火车头,是历史的创造者。

25.人生就像碌碌无为的无头苍蝇,每天没有一个定向的工作,但是,在持续性的这样的生活后,最后,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干过的活,竟是那么的多,那么伟大。

26.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7. 有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了,自我满足,最后碌碌无为。

28. 他这种人一生碌碌无为,注定一辈子都是一个平庸的人。

29. 我们作为祖国的将来,不能碌碌无为的虚度年华,而是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个有用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0. 碌碌无为的一生只会让你留下更多的遗憾,让我们向保尔·柯察金一样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向命运的不公做出挑战!

31.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不甘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篇10:理想信念是支柱 碌碌无为枉人生

教育目的:通过教育,使官兵懂得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的动力源泉,从而使官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忠实履行使命,争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教育时间:2011年3月9日

课时:2课时

教育方法:集中授课、分班排讨论

授 课 人:卢双辉

教育重点:

一、理想是人生之魂

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实现崇高理想要靠坚韧不拔的奋斗

教育内容:

我们年轻的武警官兵,哪一个对未来没有美好的憧憬?谁不愿拥有一个闪光的人生?然而,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回答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树立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好人生之路,当好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想是人生之魂

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生,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理想是人生目的的直接反映,是人生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人生在追求和实现理想中实现其价值。

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人生在世,不管他是否意识和承认,也无论他是盲目还是自觉,理想这个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总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并决定和引导着其人生实践。

2、理想是人生的指明路灯。有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人生之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扬帆远航。

3、理想是人生的前进动力。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在人生的困难和坎坷,失败与挫折面前经受住考验,战胜自我,自强不息,创造辉煌的业绩,写出优异的人生答卷。

4、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在各种诱惑和压力面前,矢志不渝,不改初衷,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讲理想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

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将会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前进道路上充满着困难和风险。

面对现今社会腐朽思想的侵蚀,我们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人生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

6、有理想才能肩负起神圣使命

崇高的理想是我们履行职能、完成各项任务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自觉做到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一切行动听从党的指挥,确保政治上永远合格。

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1、理想是人生之魂,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

2、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崇高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

想是一个长期奋斗过程。我们武警官兵作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树立远大理想,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脚踏实地,忘我工作,为建设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做出自己的贡献。

3、牢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他们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共同理想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每一个同志都应以对共同理想应有的忠诚和热情,把人生追求同全社会的伟大实践联系起来。

4、实践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方面的追求。不同的职业选择,意味着对社会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从步入警营之日起,我们就应把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作为崇高的职业理想,并注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把这一崇高作为履行

神圣使命的实际行动。

5、积极追求向上的个人愿望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个人理想有高低之分,荣耻之别,作为一名武警战士,应该根据革命事业和部队建设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追求,确定理想坐标,使个人理想的节拍和革命理想一起跳动。

三、实现崇高理想要靠坚韧不拔的奋斗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理想境界的实现,想不来等不来,要靠坚韧不拔的奋斗干出来。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是美好的,又是现实的。任何理想追求都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离不开一定的现实条件。理想的实现在于奋斗,如果只有对理想的渴求,而缺少实现理想的行动和实干精神,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悲切和叹息,理想再美好也不能成为现实。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对于走好人生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最幸运的人生,也不会没有任何坎坷和艰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和失败对人都是一种考验。

如何正确对待疾病,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回避的一大考验,在疾病和伤残的考验面前,只有意志坚强,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在人生道路上谱写出光辉灿烂的篇章。

3、让理想在本职岗位上放光

有的同志鄙薄自己的本职工作,认为自己的岗位太平凡,这就要我们认清:只要我们立足本职工作,热爱平凡岗位,一点一滴从细小工作做起,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一步一步达到理想的境界。

作业题:

1、树立崇高理想对走好人生之路有什么重要意义?

2、武警战士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篇11:浅析庄子的“无为”和“坐忘”

一、“无为观”

老子曾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道德经》) 庄子的《大宗师》将老子的道扩展, 又起了个别名, 叫做大宗师。可以说“无为”思想在这一篇章表现得较为突出。“故其好之也一, 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 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 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 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 此是庄子对真人的直接描述, “好恶当然不一, 纷然杂乱。但是好而真好, 好就一了, 恶而真恶, 恶就一了。真人任其好恶自然发展, 各行其是, 所谓因是而两行, 则一者固见为一, 不一者亦未尝不见为一, 所以说:‘其一也一, 其不一也一。’其‘通而为两行, 表面上不见其一, 可以说是‘与天为徒’, 顺循天之所生。任其两行, 表面上不见其一, 可以说是‘与人为徒’, 随缘应世。”

从表面上看, 老百姓靠天吃饭, 庄稼的收成依赖气候阴晴, 也有人认为“人定胜天”, 即人类可以人为改造天气命运。庄子的“无为”与上述两种看法都不相同, 他认为“天人不相胜也”, 天可以当做人, 人也可化为天, 天人可以不分。并且都是“道”的一部分。“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齐物论》) , 当下不存在, 但过去存在的或者将来存在的是存在的或不存在的, 当下存在的是存在的或不存在的。与上面这段话意思相近。既然“好”“坏”评论并不能永恒, 就不必在意现行社会的评价标准。可以按照“自然”, 自己这样的意思去生活。真人的外貌特征是“若然者, 其心志, 其容寂, 其颡頯。凄然似秋, 暖然似春, 喜怒通四时,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形如枯木, 而心又专一, 由于用脑过度, 前额突出, 喜怒哀乐与四时呼应, 即虚其外表, 虚其内心, 与自然界融合。“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此处的“物”也可以是指客观的社会环境。无论社会环境险恶与否, 与之相宜便能在精神上神游。而思想的翱翔正是坐忘的最高境界。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士。若然者, 过而弗悔, 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 登高不慄, 入水不濡, 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大宗师》) 古代真人, 不以寡少不足而拒之逆之, 不以有馀成功而自雄自大, 不以士之附己不附己而谋虑争取扩大自己的阵营。古之真人已然忘记取舍, 忘记得失, 忘记成亏与胜败了。所以他能有过失而不后悔, 恰当其可而不自得, 具有了这样的胸襟, 便能游于人世而不遇险阻, 不逢灾害。其中, “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点出了“道”的含义, 升华到登天的境地, 这与神差不多了, 入水不湿, 入火不烧的基础是精神的强大, “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不知几千里也”是对更广阔的精神领域的探索, 由此, “无为”与“坐忘”交融在一起。

二、“无用之用”

《人世间》中庄子及其后学用几段寓言故事讲述了“无用之用”, 其中提到说栎社树“其大蔽干, 絜之百围”, 然而“不为社者, 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 而以义誉之, 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不做社树的话, 便将遭人无端翦伐, 难以自保了。我不怕你们谴责, 你们用仁义之道来批评我, 又有什么用处呢?有论者评说:看庄子顽固、执迷到什么程度!试问, 难道行为不合乎“仁义之道”就是错的吗?论者显然误读了此处“义”的意思, 须知“仁义之道”是与庄子思想不同的儒家思想的核心, 对于儒道两个平起平坐的学派来说, 一个非要以另一个为标准, 未达到并坚持自己便是“顽固、执迷”吗?“仁义之道”提出的初衷是为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还是所谓治国安邦的良药, 却无形中给国民带上枷锁呢?萨特名言“他人就是地狱”被定位成自在自为的价值肯定, 任何他人与组织都不能将某种荣誉授之于人, 因为谁都不是终极裁判。相对于儒家的“仁”、“礼”, 庄子的“不亦远乎”确是这种萨特式的超脱。“无用之用”有时是有用的, 如栎社树, 但有时也是无用的。庄子研究他物没有结果, 可以回身研究自己。试想他这样一个以顺应社会为目标的“无用”最终也只能落个“彼其所保与众异”的结果, 不为社会所接受。“无用”的表面目的是有用, 求得保全性命, 却真正变成了“无用”。但庄子对即使自己思想的基本状态也没能达到并不感到被缚, “而以义誉之, 不亦远乎”便可看出, 是向“义”宣战, 可谓搏。

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 避免损害生命。”可以说,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到了庄子的时候, 已经发展为追求精神层面的“虚待”和“自肯”。支离疏自残以保全生命, 庄子说:“夫支离其形者, 犹足以养其身, 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从中只能得出“支离其徳”比“支离其形”更为明智, 助于顺世, 未见其否定“支离其形”。庄子只当过漆园吏这样俸禄很低的官, 众生贫穷, 常处于饥寒交迫中, 所以他更能理解下层百姓的苦楚, 为了求得生命延续进行畸形的反抗, 如自残或屈从。随着诸侯国征战日益频繁, 贵族横征暴敛, 百姓几乎无法走出黑暗的轮回, 于是大思想家庄子同情百姓迫害生命以求自保的同时, 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精神层面, 这和西方宗教的起源很类似, 所以庄子思想出发点并不一定是“保全生命”。

但是, 在他眼中,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并非不可弥补。“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自彼则现, 自知则知之。”“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齐物论》) 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是:当下不存在, 但过去存在或将来会存在的是存在的或不存在的, 当下存在的也是存在的或是不存在的。现实即是“此”, 理想即是“彼”, 那么, 现实也可能不存在, 理想也可能存在, 庄子神游于其中, 眼界便极大的开阔了。“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对于庄子“齐万物, 一生死”的思想, 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 他不是从世俗社会逃往山村, 而是从一个世界逃往另一个世界……为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世上万物, 就要无我。”就“无我”来说, 有论者认为:“庄子的这一思想, 并非是为了保全生命, 避免损害生命, 而是在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的乱世, 让自己处于死亡状态或濒临死亡的状态。”此处的“死亡”并不能理解为毫无追求, 而应是自闭, 放任自流, 即心中有强大的“道”存在, 执著而不是执迷地追求自守的“道”, 但是潇洒地将评说的权利交给别人甚至敌人, 听到批评反而更加狂妄自得, 这种虚其心胸、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正是因为与寻常人的反应相左, 也就是最自然的从众性都不具备, 可谓是“死亡”, 只是这种“死亡”更显示出在庄子心中“道”的强大不可撼动, 如东郭子问道一段, 庄子所阐述的“道”是无处不在的。以“道”搏世界, 被“缚”的庄子有足够的信心。

三、“矛盾”的解决

“无为”和“坐忘”都是精神境界的“无待”引申出的超现实的人生追求, “无为”给人的印象是形容枯槁, 顺其自然。而“坐忘”也未必容光焕发, 精神矍铄。两者都是先模糊自己的是非, 认为“彼此是非”, 确立了这个动态分析事物的人生态度, 对于社会评论已无所追求, 便放任好恶、遗世而独立。对于“无待”, 王树森说:“无待即消除物我对待, 解脱自我和客观世界的联系。庄子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 客观世界是不能随意消除的, 只有从物我对待的主观方面———自我入手, 由无己达到无待。”曾经学者争论不休的庄子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从这一思路来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庄子能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 他认为“道”也是客观存在的, 不能因为其不可认识就否定这一点, 希望用神秘主义寻找出路。

总之, “无为”与“坐忘”并不矛盾。从他们的现实意义上讲, 庄子提出了人的绝对自由和绝对无为的深刻问题, 然而在他看来, 要达到这个绝对自由, 绝对无为, 唯有取消生命本身, 归于虚无, 因为肉体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是对生命自由的限制, 身在社会中若被事实所困, 也是对无为的束缚。

摘要:“无为”和“坐忘”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但虚我以待、无欲无求的“无为”与精神上自由翱翔的“坐忘”看似矛盾。本文先从各自基本含义入手, 抓住二者归因的相似点, 通过对“真人”、“无用之用”等的剖析, 解决二者的“矛盾”。

关键词:无为,坐忘,真人,无用之用

参考文献

[1]王孝鱼.庄子内篇新解庄子通疏证[M].岳麓书社, 1933.

[2]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1999.

篇12: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

引导语:有些事,你把它藏到心里,也许还更好,等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故事。谁让瞬间像永远,谁让未来像从前,视而不见别的美,生命的画面停在你的脸。

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没有人可以离开我,因为我觉得你不爱我的时候,我就会先走。

爱绝不是找一双适合你的手,而是找一双无论多么不适合,也愿意牵你的手。

也许一直怀念的不是旧时光,而是旧时光里绝口不提的爱。

你用沉默来回避我,那我就用不联系来成全你。

每次在街上看见很瘦的人,我都想分些肉给她,因为我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世界没有离不开的人,只有迈不动步的腿和软弱不堪的心。

你大概还不明白于我来说你的重要,就算人潮再拥挤也能一眼看到你。

我放弃了太多只为了得到你,到头来发现,你才是最应该被放弃的那一个。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篇13:碌碌无为-碌碌无为的故事-碌碌无为的寓意-碌碌无为的意思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不知不觉,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近17年,再细细算一下,从自己进入学校读书,再到毕业从教,已经将近29年,如果再算上25年后退休,那么我跟学校打交道的时间将超过半个世纪,其中42年是与我的学生们度过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一书里这样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一辈子,虚度年华肯定是算不上的,但如果只知道夹本教案上课,捧叠作业本批改的话,估计要算碌碌无为了。

今天看完了冯卫东教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感受颇深,不禁有点感受想要写下来。冯教授说,教师应该是一个写作者,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与途径。我想,在日常教学中撰写随笔,不单是心灵的漫步,它更是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是教育改革、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师范时老师就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工作几年下来,深感教育改革变化之快,读书时学的东西早早的被时代所淘汰了。教材在改版,教法在更新,教育理念更需要提升,所以,教师撰写教育随笔有其现实意义。

冯教授把教学随笔分为叙事随笔、事理随笔和论理随笔,书中重点介绍了前二者。他说,写叙事随笔是因为“值得过的生活”就值得“回味”。他把教师的教育生活称为“值得过的生活”,我想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所以“回味”那些“值得过的生活”,并从中感悟,才显得如此重要。教育不是枯燥的教授,更不是知识的灌输。把日常教育教学中那些“淡而无味”的事例点点滴滴的积累,细细的品味,并用之于今后的教育,这就是冯教授所说的转到教育的背后,对自我进行琢磨、反思和研究的过程。

记得前两年读了全国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触及心灵的足音》。书中很多事例平淡无奇,甚至自己也曾经历过,然后冯教授对这些事例的评价极高。他说,李老师所做的班主任工作是“有魂的教育”,平平淡淡才是真。“值得过的生活”往往就是由这些看似平淡的事情组成的,当然,它们的价值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较好实现。在我们每个老师身边都有这样“值得过的生活”,“品味”了,它是“值得过的生活”,不去“品味”,那它们成不了“值得过的生活”。教育生活成不了“值得过的生活”,那就是在耗费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在耗费学生的生命。

回想自己,对教育生活的“品味”还远远不够,很多教育故事就白白的浪费掉了,甚至都不记得了。那么我为之的付出也就白白浪费掉了,就像不曾发生过一般。是自己不懂得“品味”吗?我想不是的,应该是惰性使然,亦或是对那些平淡无奇的小事的不屑。冯教授说,真水无香。我们每个老师的教育生活中都不乏真水,也正因为其无香,所以才需要我们更加细心去发掘、去“品味”。

冯教授的第二个观点,事理随笔能让我们在石头里看到风景。他倡导教师去写一写就事论理的教育随笔。教师要有对教育生活、学生表现的穿透力,要能在寻常中发现奇崛,在凡俗里看到精彩。我想,这样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的练习,需要我们对教育生活、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思考。

我们每天面对着各不相同的学生,每个老师又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对教育生活产生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撰写一些事理随笔,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可以使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同时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工作。冯教授从一名女生在乎老师对她作文的评价感悟到,作为老师要在乎学生在乎的东西。我想,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从来没认真对待过呢?就事论理,不在于单单论理,更主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论理发现一些对我们的教育有益的东西,提高自身认识,增长教育智慧。

篇14:无为的经典散文

现代社会大众面临着心理疾病、道德滑坡、伦理危机、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诚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来自各个专业领域中的特殊知识。但是,当我们忙碌于不断制定出新知识、新规则来改进旧知识、旧规则的纰漏时,却忽视了躲在幕后的老子的诡谲微笑。

在老子看来,这样的提防措施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危害。众所周知,老子反对片面追求物质的社会,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12章)在社会物质财富积淀的同时,人们的欲望也同步被激发起来,老子将这种状态称作“为”。有“为”就有“争”,用计谋对付计谋,用规则挟制规则,于是法网愈密,人欲愈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26章)当下社会太轻太躁,世人的目光过于关注轻而躁的枝叶而遗忘了重而静的本根。

本根莫以名之,强名之曰道,曰母,曰玄牝,曰婴孩。它是万物的创生本源与存在依据,如展开的道路,如万物的母体,如玄妙的生生之源,如纯朴的原初之物。总之,它什么都不是,却由于它而使万物是其所是。我们如何了解作为本根的道呢?我们无法用定义去把握它,无法用情感来追求它,事实上,我们无法用一切心中所起的相状来觉察它。因为道不是外取的认识对象,而是“涤除玄鉴”(《老子》10章)后的逆反体证。

德者,得也。我们每一个人所得之道即为德。天地万物所得之道亦为德。人之德就是心之主宰,天地之德就是心之主宰所显之物则。心之主宰是道,物则亦是道,道是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而已。因此,顺应道的心,就是自然之道心;顺应道的万物,就是自然之万物。自然之道心和自然之万物没有自己的根本特性,它们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道体现在人与万物中只是普遍的自然而然。

如果人心认为自己与道无涉,人心就遗忘了本根而执著于枝叶。轻而躁的“假我”蒙蔽了重而静的自然之道,于是人为之做作应运而生。欲望之心所看出的万物处处显出计量,有高下、长短,于是有是非、对立,于是有对执、斗争。人心有欲望,欲望之心所察觉的万物就纷纷扰扰、斗争不断。或许,这种状态与当代的社会现状有几分近似。

从这种混乱的状态步入澄明之境,需要一条实践的途径,这就是道家的工夫。“致虚极,守静笃”。(《老子》60章)将去除对五色、五音、五味的嗜欲,进而将一切杂染的念头洗净,呼唤自己心体中沉睡的“真我”,于是自然之道苏醒了。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21章)

这就是道。老子向我们描述它的状态。但是它太原初了,有限的词汇并不能如实地将它展现出来。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地,尽管如此,却远远比任何确定的事物都来得真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6章)

谷神、玄牝都是道的.异名。道并非只是恍惚之状,它能够自然而然地起作用,惠及天地万物。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60章)

万物在道的自然而然的朗润下,由造伪之态转化为自然之态。人心在道的自然而然的朗润下,由欲望之心转化为自然之心,于是世界重新回归到自然状态。这种回归虽然没有在现实中实现,却是修道者的理想追求。

从老子思想来看,和谐的世界观,就是以道心观世界。道心和谐,世界和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道心,只是被人为之造作所蒙蔽。世界本来和谐,只是被人为之催生而搞得面目全非。

道家相信,人与世界本来就在道的朗润下,自然而然地处于和谐之中。所谓不和谐,在于人为之心,在于人为地生物。道心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之为;万物不是不创生,而是不生之生。不为之为,就是不要人为地偏离道去作为,而是顺应道自然而然得去作为;不生之生,就是不要人为地偏离道去改变事物,而是顺应道自然而然得去让事物发生变化。因此,老子所批判的是逆道而为,逆道而生。不为而为,不生之生,不是什么都不为,什么都不生,而是要合道而为,合道而生。道心观世界,就是不为而为,不生之生的人与万物的世界。

那么,怎样为、怎样生才是不为而为、不生之生的和谐世界呢?或者说,以和谐之道心观世界应该为什么?不为什么?生什么?不生什么?老子会说,为与不为,生与不生的标准就在你心中。每一个人都是道的承载者,每一个人都因为得于道而成为德者,所以出于内在的澄明之境的呼唤才是最为真切的,只是要提防这股内在的声音在尚未喷薄而出就被杂染的轻而躁的杂念阻碍了出路。

有人说:“我的孽障太深了,以至于我无法听到来自内在澄明之境的呼唤。”其实,大家不需要如此悲哀。轻而躁的杂念与重而静的本根并不是截然两分的对立物,重而静是根,轻而躁是枝叶,由根而到枝叶才是完满的道。根是完满的道的关键,枝叶是完满的道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已经拥有了正在呼唤的本根,又拥有了不可缺失的枝叶,留给我们的任务只是换一种看世界的方式,去除错误的“本根是本根、枝叶是枝叶”的两截方式,回归到自然的“本根生长出枝叶”的原初状态。简而言之,完满的道所拥有的内容我们都拥有,我们所缺少的就是一种将之视为本来一体的眼光而已。

我们不妨将追命逐利之心作出有所节制的退让,而抽出更多的闲暇时光去关注自然的变化。如果不牵扯到大环境的干扰,这大概对于单个的人不难做到。我们可以将之扩展到一个家庭大小的人际圈子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

在家庭中,我们在处事之时,不要太过于自我,不要居功,而是将处事的动力和创造的成绩看做整个家庭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的付出和回报都是普遍的道在所有家庭成员中的体现。倘若能够如此实行,那么夫妻、父子之间就少了你我之争,而多了一份整体的和谐。由此,我们再将这种理念扩展到一个社群,乃至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60章)如何治国?制度的完善着眼于制衡既成利益集团超经济政治的垄断,但这样的措施却使多数人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此利益集团或取而代之。归根结底,这是“争”的方式,是“人为”的方式,从而“生”出很多法律经济条款。法网愈密而人心愈离。法网只在枝叶上起功效,而催生法网的争执之念却蒙蔽了心灵的澄明。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8章)但如何不争呢?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75章)

如果与民争利,那么上下利益相背,人心相离,自然不会和谐。但如果处于上位者能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创造的财富与赋予的权利并非天生属于利益集团,而是归于整个国家与社会,那么公平与正义就会显现出来。上下不起争执,利益合理分配,整体世界与整体的人民都在道的朗润下。大家顺道而行,以不争之心而分配合法权利,制定出分配的方法和规则,世界就没有不公;以不居之心而分配经济利益,制定出分配的方法和规则,世界就没有不平。这样的分配,就是不为而为;这样制定的方法和规则就是不生之生。不为而为,不生之生,这样的世界即使想要它不和谐,也未之有也!

篇15:践行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不管,不教,不言,“无为”而治

以和谐理论为指导,践行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积极营造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班级管理氛围,创建能够充分体现出协调、均衡、有序发展态势的和谐班级是解决班级管理中不和的问题的重要策略。这种看似无为,实际大有作为的策略,的确是班级管理的轻松之道、快乐之道、和谐之道。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无为”的最高法则。在班级管理中实施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简而言之就是努力实行“不管、“不教”、“不言”的“三不”策略。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适度适中,努力处理好“管”和“理”的关系,把握好“教”和“育”的分寸,运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手段。

1“不管”

所谓“不管”即处理好班级管理中“管”和“理”的关系,尽量少管多理、理而不管、甚至“不理不管”。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班主任常常感觉工作繁琐劳累,那是因为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当作了保姆或行政领导,将自己当作班级管理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班级管理的客体。干涉多、灌输多、管束多,学生自我表现空间狭小有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潜能完全被束缚局限。班主任只‘管’不‘理’,没有‘调理’意识,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落后,老想着办法‘管’学生”,结果是越管越乱,越管越累,越管学生越无措越无能越反感。如果我们懂得了多理少管,理而不管的无为之道,一切都会理而顺之,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的效益。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少管多理、理而不管的原则,可以防止我们犯主观臆断的错误,有利于形成班级管理的自由自主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治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最主要是要真正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于班级活动,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放手放心的让学生去做事,教师只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引导、梳理和善后工作。在班级活动中,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和主体,教师尽量不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更不要成为活动的中心。班主任的最高境界不是与学生如影随形,亲密无间,而是应当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活动的空间。在学生活动和班级管理中尽量做学生的参谋和导师,让学生只在必要时向你寻求必要的帮助,而决不过多的指导、干涉和管束,让学生自信自在的自理自治,并因此而获得成就感,得到锻炼和成长。

2“不教”

所谓“不教”即把握好教育中“教”和“育”的分寸,重培育轻说教,尽量做到育而不教。

“懂道理,善说教”是我们教师的特长,“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于是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往往会不遗余力地、甚至苦口婆心地步步紧逼,可是学生往往左耳进右耳出,实际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老师过于性急,不愿退守,不愿把“余地”或“空白”留给学生的缘故。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本能的抵触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教导。所以不管是常规的班会还是教育违规的学生,一定要少说教,多感染;少唠叨,多忠告;大道理不说,空道理不说;学生听不进去的时候不说,学生知道的事理不说;学生知错有悔意时不说。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在表,育在本。教书就是教学生知识教学生道理,育人就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力品质和道德情操。所以教育之法应“重育轻教”,重视习惯的养成、情感的陶冶、感受的积累、观念的形成,育人必须重视顿悟和直觉,讲究深层次的塑造。所谓“道理(下转第202页)(上接第176页)不外求”、“行不言之教”体现的就是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几乎所有教师都懂得“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言传”就是侧重在教导、说服,“身教”就是侧重在垂范、熏陶,就是“不教”。这里,教师人格的魅力、学识修养和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感召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以“不教之教”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去体会教师的教育,真正从内心有所感悟、感染和感化,便可以将外在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正在转化为内在的性格思想的陶冶。

3“不言”

所谓“不言”主要是指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教育管理手段。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必须谨慎运用,尽量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扬和批评都要“慎言”或“不言”。

所谓“慎言”,就是要求班主任在表扬和批评时要三思而后言。对于先进者的表扬要慎重,对于后进生的批评更要慎重,而且表扬和批评要相互渗透配合,表扬应当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批评则必须包含真诚的关爱和期待。一直以来,班主任都常常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表扬往往总与树为榜样的优秀生相伴,而批评几乎就成了那些作为警戒标本的后进生的专利,后者即使偶尔得到表扬和赞扬也往往是因为他们得到了“有所转化”、“有所进步”所得。我们决不能这样给学生带上明显的先进后进的标记,更不能让表扬和批评几乎泾渭分明的被分配和隔离。我们对于那些学习好、表现佳的学生是否可以适当的“冷落”一些,眼睛也不要过于“关注”于那些学习困难生和调皮孩子的毛病。相比较而言,如果我们不树立学习榜样和警戒标本,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将工作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那些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平平的“中等生”身上,采用“抓中间带两头”的方式的话,也许对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更有利,班级氛围也会更加和谐。因为表扬肯定了“中间”的优点和进步会使先进更有急迫感更有压力更上进,会使后进更有希望更有信心更有盼头;而对于“中间”的批评提醒则对于全体同学更具有广泛的借鉴和警醒作用。

班主任要更多采用暗示、提醒之法,“行不言之教”。教师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都能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而且有时候这种非言语的沟通,往往能收到意外的功效。班主任真诚而适时适度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暗示,都可以传达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鼓励、期待和尊重。“不言”的批评更远比大声训斥、当面指错、讽刺甚至挖苦等高明得多。在“不言”的批评教育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这种“不露痕迹”的无声教育,这种以细微的动作代替语言表扬或批评,因其无声所以更有力量,因其真诚精当所以更珍贵,因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作用更持久,也更令学生刻骨铭心。

上一篇:弘扬正能量作文400字下一篇:从钓鱼中的大片的启示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