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一作文

2024-05-10

进入高一作文(通用9篇)

篇1:进入高一作文

怀着对高中的憧憬,我踏入了宁陵高级中学,离开了父母的蔽护,我开始了独立的高中生活,一开始也许你们和我一样,在这陌生的环境感到寂寞,但很快便融入了班集体,感受到了同学的友情和老师的关爱。在老师和蔼的微笑中,我们一点点学习,积累知识,这么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我梦寐以求的。

我们青春少年血气方罡,满怀希望到此,只为实现人生理想。期中考试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应该赶快投入新的学习惯中,如果你是其中的佼佼者,请时刻警惕功败垂成的遗憾与懊悔。

如果你是大起大落的弄潮儿,请相信暂时的阴霾遮挡不了太阳的光辉;如果你是那些已感觉疲惫的落后者,请记住金子会在最需要的时候发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比拼的是意志,较量的是心态,可能会很苦很累,但我们要坚信:险峻的高山挡不住小溪的向往,遥远的路途经不起脚步的丈量。失败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永远战胜不了自己,一味地回想过去,只会连今天的步伐也赶不上,往事如烟,过去的已经过去,站在今天的阳光下,你不是以前的你,你要接受新的现实,接受新的挑战,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如果你疲倦了,想休息了,那就想一想你父母殷切的眼神吧!那就是你不竭的动力。我们大多数都是农民子女,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为为我们不再饱尝无文化之苦,在赤日炎炎下,挥洒汗水,在冰天雪地中依旧汗如雨下,你扪心自问,你不努力学习对得得起会了他们吗?

你既然进入这所学校,就说明你希望走高考成才之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定走下去,活出来个样给自己与别人看,不要说什么为了父母为了国家的话,就只为了自己,将来不后悔,我想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天道酬勤,勤奋的人不一定聪明的,但一是会成功的,勤奋的人即使不有成功,也是暂时的,因为他会继续奋发,付出更大的努力。

有志者事竟成

同学们,青山有路总须上,人生能有几回博

惜时,惜势,惜年华,让我们珍惜今天美好的时光,去创造明天的繁华

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能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进入高一感受作文

篇2:进入高一作文

(一)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自学性高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紧张

伴随着同学们年龄和身体、思想的逐步长大和成熟,以上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要求是自然的,面对新的环境、老师和语文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能够提早知晓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特点,那么你就走在了别人的前面,也会更好、更快地进入状态。下面我们就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内容、特点和方法介绍给大家,并配合资料、练习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语文素养,为开学和今后的高中语文学习布好局。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要求和目标

1、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主要表现在共5册的必修和10多本的选修(根据高考至少要选修4本)。以单元学习为主,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语文素养的逐步养成。

2、每个人必备工具书: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大家要准备语文学习工具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语文积累本(平时的课外阅读)和课堂笔记本(课本学习和作业改错)

3、高中语文最重要的作业是阅读、记诵。语文的作业(或叫练习),有读、听、说、写等,形式是最多的,但最重要的是阅读积累和记诵。语文和其他课程相比是个长线课程,平时的点滴积累非常重要,尤其是以往初中阶段语文成绩薄弱同学大豆是没有积累的良好习惯。所以定期坚持阅读和背记一些隽永的语句必有效果,千万不要依赖老师或只听听课而不做笔记和背诵。

二、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高考状元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在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中,有许多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激活积累才能完成的。因此,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

二是考点积累法。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

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

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的命题点,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是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一个高中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有两本词典:一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二是上商务书馆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他的还有《同义词辨析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经常翻检,培养对汉字的认读,正确书写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文言实词120个,其实要适应要高考的需要,应该是越多越好。积累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②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③词类活用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④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⑤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那么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3、积累古诗文名篇

4、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我都对高三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往也有一些学生问我,我这个学期摘抄了两大本,怎么一到作文时,仍然感到无话可说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有“兵”不会用“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要学会用,这发问的同学就是只管抄,不去用。

二是抄写时,就没有用的意识。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我们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有用没有用,如果这个材料没用,那我宁愿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有一个同学每抄一个故事,就在下面加上批注,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观点之下,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更高效的摘抄法,你可以试一试。

5、积累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失在知识能力上,而是失在没有题技巧上。掌握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使复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如现代文阅读题: ①要有文本意识

我们必须学会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不是叫你凭想当然的,按自己的观点作答,而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②要有语境意识 体察语境,提高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语句的能力是提高现代阅读水平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具体的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在一个语段中,语句表达一定的意义,又省略和隐含某些意义,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先后相承,有的互为补充,有的先定范围再做阐发,有的有所表述,有所省略……如果对相语句熟视无睹,阅读理解必然脱离语境的偏差。

二、阅读的习惯

1、诵读

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我们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诵读。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感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实际上你是凭语感做对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许多语文试题都是这样,凭语感就能做对,因此,只做题不读书,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来讲,是舍本逐末。

2、精读

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是一个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3、多读

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既然要求多读,我们就该明白一个高中生课外应该读什么的问题。我觉得一要挑选《语文读本》里的一些篇目来读;(昨天刚刚发到大家手里的3本语文读本)

二要读一点名著,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个高中生至少也得读20部以上的名著,这个数字对于面对高考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点大。但是一本都不读,这就会造成文化底蕴、文学素养等方面的缺失。

我们应该尽量的多读,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的作品来读,特别是那些思想容量大、艺术感染力强、容易与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的作品,如《冰心散文选》、《余秋雨文集》等。三是读精美的短文,如在同学们中间很流行的《智慧背》。

四是要读一些品位较高的杂志。从写作的角度看,可以读《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读写天地》、《作文与考试》、《作文通讯》等;从阅读的角度,可以读《语数外学习》、《中华活页文选》、《中学生阅读》、《阅读与欣赏》等。

4、勤动笔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三、写作的习惯

1、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 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

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读者》、《青年文摘》这两本杂志故事性较强,很多同学喜欢看,但是不能“过目就忘”,要把其中精彩的故事、文段摘抄出来。摘抄时要有用的意识,还有一点是怎样用的问题。

2、善于思考

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精深的思考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精思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剖析开掘,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

3、抄写范文

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要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按照下面讲的这3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要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就能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类的书都管用。

4、勤于练笔

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一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5、反复修改

我教过的一些能写文章、能发表文章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很注意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他们在完成自己作文之后,总愿意听听老师的意见,然后或作修改,或者重写。这大概是他们能写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每篇作文老师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是不现实的。最好是明白修改的一般要领,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你的文章在考试中经常是三类文或四类文的较低档次那你先在抄写上下功夫。

6、规范操作

考场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也不同于平时练习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操作规范,只有遵守这些操作规范,才能拿到高分。

此外,还有以下这些,做到了会大有裨益: ①先列提纲的习惯

平时训练中,有的同学不注意编写作文提纲,写出的文章,往往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由于考试的时候文字书写量较大,写作文时一般同学都不写草稿,这时先列出一个详细的提纲,按照提纲写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②迅速入题的习惯

迅速入题就是开门见山,迅速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分几层说,也要做到“开篇点题”,然后再层层推开,把主题说清楚,那些“客套话”、“过场话”大可不必说。如写议论文,要尽快进入说理,不能大量复述话题材料,或大摆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叙代议”往往会冲谈说理的内容。③认真书写的习惯

整洁的卷面、端正的字体,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往往受到阅卷老师的睛睐。字写得不好看的,去 练字啊。④依题行文

同一定要在话题涉及的范围内行文,即依题行文,做到“符合题意”,为拿高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⑤遵守规则

考场作文是一场有规则的比赛,每一个参赛者都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则。例如:

(1)字数,写的太多,给人臃肿之感,少了按规定每50字扣一分,实际操作起来所扣分数比这个规定要高得多。

(2)作文文体自选,但一旦选了某种文体,必须要遵守这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否则就会失分。(3)不写错字,保持良好的文面形象。错字连篇,文面不洁,往往使一些人的作文直接被归入第四类卷。

篇3:不要让自己的作文进入三评

一、了解作文评卷的流程

高考作文评卷一般是采用二评, 然后取二评的平均分。如果二评分数相差6分 (含6分) 以上就要进入三评, 三评后取两个分数最接近的平均分, 就是考生作文的最后分数。比如, 一篇作文一评给48分, 二评给42分就要进入三评。三评如果给46分, 那该作文最后的分数就是48分加46分除以2, 得到的分数是47分;如果三评给的分数是40分, 那这篇作文的分数就是40加42除以2, 得到的分数是41分;假如三评给的是53分, 这个分数就是无效分, 该作文还是以一评和二评的分数平均得出45分。我在改卷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篇作文一评给了27分, 二评给了18分, 要进入三评, 我是三评给了38分。当然, 在给分之前, 二评看不到一评给的分数, 三评也看不到一评和二评给的分数, 碰巧这篇作文被组长抽查到, 而我刚好坐在他旁边, 他反复看过后, 也认为应是及格左右, 如果我不改分数, 该作文就是27加18的平均分22.5分, 我的三评38分便是无效分。最后, 我把分数改成36分, 才使该作文分数变为33分。还有一篇作文一评43分, 二评56分 (我是二评) , 三评43分, 结果最后得分是43 分, 刚好又被组长抽到, 结果把作文调出来, 好几位评卷老师都认为不错, 应是50分以上的文章, 最后组长与一评老师协商, 把分数改为52分, 这篇文章的最后得分是54分。我只能感叹这两位考生幸运, 刚好让组长抽到他们的作文。可是, 面对全省60多万名考生, 能有如此好运气的又有几个呢?大多数进入三评的作文, 即使改卷老师很认真地看, 给了个合理的分数, 大都是无效分。因此, 进入三评的作文被误判的仍然不少。

二、什么样的文章会进入三评

上文提到, 进入三评的文章是一评和二评相差6分以上的。那么, 什么样的文章会导致评卷老师如此大的异议?我认为一般有如下几类:

1.书写极差的, 这要占绝大多数。

书写太差, 差不多每一个字都要阅卷老师去猜, 而老师们每天的改卷任务很重, 时间又紧, 大多数老师是不会去猜的, 据心情随便给个分数便翻过去了, 有的甚至懒得看, 就给个四等以下的分数。显然, 这会使得两评之间的分数出入很大。

2.卷面乱的, 也就是涂改太多的。

老师们一看这样的卷面就没好气, 给的分数随意性就很大, 这样一二评给的分数差异当然也就很大了。

3.文章标题、话题在行文中很难找甚至根本就找不到, 或中心不明朗, 需要人很费力地去斟酌、去揣测。

老师们要在二三十秒内评一篇文章, 没人会这样做。一碰到这样的文章, 评卷老师就会看看首尾两段, 中间一扫而过, 分数也就出来了, 一般会在框架外给分, 其结果可想而知。比如今年的作文“与你为邻”, 这个“你”可以是实指某个具体的人或物, 也可虚指、泛指某个群体, 某种精神、信念等, 但无论哪种, 都必须在第一段明确交代清楚;第一段没有, 在第二段的首句要交代;假如还没有, 至少在结尾有交代;如果都没有, 就会在框架外给分。同时, 这个“你”在全文要自始至终处在“你”的位置上, 而不能中途换成“他”或“它”, 否则随意给分的几率就很大了。

4.在第一段出现常识性错误或逻辑错误。

有的老师一看到此错误, 就不再往下看, 而有的老师可能会看看下文, 这样一来, 给的分数出入就大了。如“与你为邻”, 题中“邻”的含义要清楚, 是指“我家以外的别家”, 无论是有形的“你”还是无形的“你”, 位置都要很接近, 所表示的应该是邻近关系。有的考生在第一段就写“与父母为邻”或“与和谐为邻”或“夫与妻为邻”或“与诚信为邻”, 这都不合逻辑或犯了常识性错误。有的老师一看到这样的错误, 就会给个框架外的分数;而有的老师可能看得较为仔细, 这样, 文章就很有可能进入三评。

5.首尾段都在框架内写, 但文章的主体却在框架外。

如有的考生在开头写的是“我与某同学 (某大伯) 为邻”, 可行文主体都在写某同学或某大伯的二三事, 或者开头写“与爱心为邻”“与书籍为邻”, 可文章主体都在写爱心、书籍的作用。像这种若即若离的文章也容易进入三评。而一旦进入三评, 分数的合理性就很难说了。

三、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不进入三评?

首先要抓书写, 而且要从高一一开学就抓。心理学上有“先入为主”之说。的确, 在高考作文中, 字迹工整、漂亮占绝对优势。字如果不好甚至太乱, 阅卷老师一开始心中就把这样的文章归入三等或以下, 后面要想得高分很难。有人说到高中再来谈练字太难, 也太迟, 因为学生此刻字体已定型;还有的老师认为, 在高一抓练字是替他人做嫁衣, 因为高二要分班。我不这么看, 高一抓练字是迟了点, 但还来得及;难是难一点, 但并不是不可为:只要我们从全年级甚至全校着想, 也不存在“为他人作嫁衣”之说。

今年这一届我是从高一跟上来的, 高一时我教一个快班, 这个班男生较多, 学习能力相对不错, 但他们的字不是一般的难看, 简直是惨不忍睹。我决心抓书写, 但学生告诉我, 没用的, 他们自己知道字不好, 在初中也曾练过多次, 但最后还是打回原形。我并没有放弃, 首先花一节课时间为全班同学讲解写得一手好字的优势, 再个别谈话, 解决心理问题, 最后定规矩:一是作业的字体不许连笔, 二是每一个字都要脚踩地, 头留天 (字的下方要与格子相接, 上方要有三分之一的空地) 。谁做不到作业重写, 直到符合要求。这样抓了一年, 学生的书写大为改观, 虽然算不上漂亮, 但很工整、很清楚。虽然高二分班后大部分学生已分到别的班, 但今年高考结束后, 有好几个学生来跟我说:“老师谢谢你在高一帮我把字改过来, 让我在考试时增强了自信, 也不担心因字而扣分。”由此可见, 抓比不抓要强得多。

篇4:“互评”引领学生进入作文新天地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承认,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以前,他们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他们是主动的参与者,“互评”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上进欲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从卖力地“评”逐步走向卖力地“写”,最终实现双赢,这对他们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批改同学的作文时,他们会认真去写评语,会斟字酌句,会去交流甚至争论,为了不让双方找出一点毛病,批改者和写作者都会认真对待,每次遇到的是不同的人、不同视觉的评语,都能激发学生写作和研读评语的好奇心,大部分学生都能充满热情地去写作、去批改,从而激起了他们写作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在积极地写作和批改时,会将他们的作文储备调动起来,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灵感。

二、促进学生作文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青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不一定是教师,往往是学生的同学和朋友。其实,学伴的作文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学伴作文中的长处,更容易被学习和效法。就连错误,也更容易被发现,更容易被汲取和避免。学生互改互评作文法的潜在理论依据也在于此,它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使改评者能亲自去品评同学的作文,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同学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能依据自己的情感意愿去评判同学,使被改评者能看到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并从中了解到同学改评、欣赏作文的水平及个人好恶。这样,通过长期的接触与沟通,同学之间彼此的了解就会慢慢加深。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水平群体之间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能与各种理性的“自律”成份同步增长。所以,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坚持互改互评作文,在给别人的文章找毛病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一些写作技巧,发现自己的不足即可取长补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改评水平。

三、建构优秀作文标准 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通过教师对作文批改标准的明确,学生的反复批改实践,相关疑难问题的解决,那些好作文的标准可以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被建构,形成清晰的印迹,在学生自己作文时,就可以做得更好。在批改时,鼓励学生用“绿色”语言去评价他人的作文,唤起写作者的积极情绪,培养他们写作的上进心,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上进欲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互评”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进而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成就感。

四、注重写作方法评价 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作文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作文方法的评价,进行精确恰当的评价点拨,例如,刚开始学生往往会下这样的评语“语言优美,内容具体”,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指出优美语句,并从修辞、选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评判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通过批改同学的作文,发现和修改作文中的问题和错误,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修改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如修改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作文中出现错别字;修改同学作文中的病句,可以提高学生识别病句的能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学生互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调控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所以如何让“互评”实施起来,坚持下去,让“互评”真正引领学生进入作文的新天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写作前教师要有指导学生互评的方案计划,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批改要求,批改中教师要组织好纪律,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对于学生激烈的争论,教师要给予一些有益的启示,用与学生商量的方式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在与学生讨论中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启发学生反复地修改,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使学生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作文评价的方式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探索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切合初中作文教学实际,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可持续作文能力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途径和方法,需要语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潜心研究,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发展之路,勇于开拓,推陈出新,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崇高的师德,较强的素质,满腔的热情,引领学生进入作文批改的乐园,相信不久的将来,“互评”定能真正引领学生进入作文的新天地。

篇5:进入春天的作文

啊!看,那边的小草露头了,嫩绿嫩绿的;麦苗返青了,顽皮地晃着小脑袋;油菜举着小花伞欢迎蜜蜂的光临;燕子在空中舞着双翅,时而低低的掠过水面;花儿绽开着一张张彩色的笑脸,显得格外潇洒,还轻吐着香气,怪不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呢!花蕾焦急地站在那里,绿叶跳跃着,为争气斗艳的花儿助威。春姑娘多么会打扮自己啊!

你瞧,柳树吐出了嫩芽,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杨树长出了“毛毛虫”挂满枝头,活像挂着的千万盘鞭炮似的;洋槐长出一串串的银芽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梧桐吹开粉红色的花朵,飘溢出悠悠的芳香。“蜂争粉蕊蝶分香”。大概蝴蝶不愿登高“分香”只有蜜蜂肯登攀,敢在花丛中酿造甜蜜的生活。

篇6:进入初三作文

传闻中,初三是无边的苦海,唯有努力才能抵达彼岸。曾目睹了初三学长如在前沿阵地,半步亦不能退;而今,进入初三后的我才深切体会到,初三是一把紧绷着的弓,松懈不得。

说初三苦,可谓是毫不夸张的。说作业多,也是毋庸置疑的。一天到晚,无时无刻不跟纸笔打交道。早晨,饥肠辘辘;中午,疲惫不堪;晚上,挑灯夜战。在同一个小区内,每天九点以后还没熄灯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初三学子。打个瞌睡,头碰桌子,那可真叫一个苦不堪言。一周下来,消瘦了半圈不说,人也显得苍白了许多。

即便如此,还是得小心为妙,否则,生铁就有可能燃烧成五氧化二磷,化学老师气得直翻白眼;电源两端一旦碰头,物理老师更是火冒三丈。用过的草稿纸,堆积如山;待做的练习,足以成海。音乐、美术、历史通通都成为了主课,现今初三,再无副科可言。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更是习以为常。讨厌黑色星期一,期待周末胜利大逃亡。

不过,话又说回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把握不住今天,就有可能把握不住今年。把握不住今年,就有可能把握不住今生。与其在别人硕果累累的来年六月哭鼻子抹眼泪,不如抓住今日的每分每秒。老师的期望,不能漠视;父母的苦心,不能辜负;自己的前途,不能儿戏。而成败与否,就在初三这一年。成,万事大吉;败,则万念俱灰。

有道是: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泅过苦海,你会发现在苦海的尽头,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篇7:进入初一作文

收获精神,老师像园丁,辛勤地用知识的甘霖浇灌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老师像红烛,燃烧自己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老师像导航星,时刻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老师为我们辛苦操劳的身影不时地浮现于我的眼前;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总是萦绕在我的耳畔。我六年小学生活,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临别在即,多少的依恋,多少的不舍又岂是笔墨所能形容的?小学生活将会是我学习生涯中最难忘的。没有母校的细心栽培,也不会有今天的我。我即使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母校的感激。如今,小学生活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将来我将接受更大的挑战,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孜孜教导,扬起风帆,勇往直前!六年的小学时光如流水般消逝,我们也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有知识的少年。想到马上就要告别母校,我的心中就有无限的不舍与眷恋。昨日还在打打闹闹,今天却要各奔东西。感叹时光荏苒之余,更多的还是不舍。回首六年的快乐时光,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学会了很多很多……收获友谊,六年中,同学们如同我的亲人,在困难时给予我帮助,在失望时给予我鼓励。是友谊让我学会了理解;是友谊让我学会了宽容;是友谊让我学会了体谅;是友谊让我学会了当别人困难时,要伸出手帮助。相信,我们之间的友谊一定会地久天长!六年的小学时光如流水般消逝,我们也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有知识的少年。想到马上就要告别母校,我的心中就有无限的不舍与眷恋。昨日还在打打闹闹,今天却要各奔东西。感叹时光荏苒之余,更多的还是不舍。回首六年的快乐时光,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学会了很多很多……

篇8:进入高一作文

众所周知, 编写一套系统的教材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作为教师, 我们要明确自己肩负的教学任务。在当前作文教学的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思考、探索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努力创新, 使新课程标准得以真正有效地实施。制作作文音像材料, 使之进入高中课堂, 这是目前解决无教材情况下的作文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一、音像材料进入高中作文课堂, 降低了学生作文的难度, 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现在的高中生不大喜欢写作文, 把写作文当作是学习的最大负担之一。

音像进入高中作文课堂, 使学生在序列化的音像材料中, 接触到多方面的写作素材, 作文有了可供选择的材料。于是, 学生写作的恐惧感就逐步消除, 写作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教师也因此感到教有所依, 指导的重点、目的也很明确。如,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题为《挫折》的作文 (文体不限) , 可选择与“挫折”意义相关的音像材料让学生参考。这些材料很多:物理学家霍金的照片 (投影片) 、某个运动员比赛失利的表情 (投影片) 、一段贫困学生家庭生活的录像、相关内容的名言警句 (投影片) ……都可以。在展示画面的过程中, 再配以《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样耳熟能详的音乐, 教学效果会更好。

让学生敢于动笔写作应该是写作教学的最初任务, 音像材料直接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 这可视为把学生引入写作之门的捷径, 这也是音像材料在高中课堂上的最简单的使用。高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反复训练, 弥补长期的阅读不足, 增加知识的积累。

二、音像材料进入高中作文课堂, 间接地拓宽了学生的生活空间, 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套话、空话, 避免为文生情。”我们知道,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竭。”这是真知灼见。但现实中的高中生被封闭 在 一个叫“学校”的社会中, 没有时间去真正地接触、观察、感受社会生活。这样, 音像材料就以它固有的特性,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那么, 音像材料有哪些特性呢?

(一) 直观性

图像、影视片段及相关音响效果在课堂上展示写作材料, 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如, 教师指导写作《我理想的家园》, 可以展示如下音像材料:清澈的水潺潺而流, 水边草绿花艳、彩蝶飞舞;红墙青瓦掩映在绿树丛中, 群鸟啾啁声阵阵传来;皎洁的月光下,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享受着生活……学生受到这些画面和声音的感染, 进而会产生联想, 从而感到有话要写, 不写不快。于是, 一篇篇内容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就产生了。

(二) 典型性

作文音像材料是经过选择、加工的, 它往往浓缩了素材的精华, 反映了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根本特征, 因而具有典型性, 富有形象感染力。典型的音像材料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更为细致, 更容易获得对事物最形象、最深刻的认识。例如, 对事物细节的描写是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容易忽略的一个内容, 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只有这一内容写好了、突出了, 事物的形象感才强, 对读者的感染力才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事物细节描写的指导时, 可以选取影片《人到中年》中陆文婷那一滴滚落怀中的眼泪, 也可以选取影片《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和她那重复多遍的话语。这样, 一节课下来, 学生会不同程度地领会这种写作的妙处, 并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三) 兼容性

音像材料不受时空限制, 具有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根据需要串连在一起的特点。这一特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动着、变化着的世界。学生对不同时空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想象、推断等, 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变得开阔起来, 学生写作空间自然也就广阔了。如, 指导写“成长的艰辛”、“变迁”、“的世界”等要求材料较多的文章, 音像材料的兼容性特点就发挥它的作用了。

三、音像材料进入高中作文课堂,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音像教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作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载体。

写作中的观察是各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学生在上作文课时欣赏音像材料, 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并增强。因为如果学生不细致地观察、感受音像教材, 就不可能了解其内容, 更不能了解同类材料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细致的观察、详尽的分析、缜密的推理和丰富的想象之上的。事实上,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音像材料时, 学生都自然地进入一种特定的生活情景中, 他们的思维也被引到这种情景中去, 主动地在特定的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这时候, 他们的思维高度活跃, 思想高度集中, 分析、想象、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都得到了锻炼, 为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音像材料进高中作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因为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形成自己的表述。音像材料能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 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想象、分析、推理, 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此时的学生当属于这样的写作状态。这种表达是高质量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四、音像材料进入高中作文课堂, 能体现作文教学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现在高中作文训练材料是依附在阅读教材里的, 安排在课后“思考和练习”中或“单元练习”里。由于教材不变, 作文训练的内容也多年不变, 这与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是不相符的。陈旧僵化的作文材料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 消散学生了解社会与人生的热情, 易把中学作文教学引入死胡同。生活中, 有一个词语叫“学生腔” (脱离实际、虚情假意、口号式的套话) , 有这种“腔调”的人可谓众矣,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学到高中僵化的作文教学所带来的恶果。

音像材料进入作文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广的时代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是写作的素材, 而且是语文教育内容的有效补充。语文教育也因此有了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篇9:进入高一作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西方现代作品,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死角。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这一单元内容难懂,而且高考不考,所以大多不讲,让学生自己看,而同学们大都囫囵吞枣地看看,绝不会多花时间。

但细读这四篇课文,我们会发现文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现实无比接近,是进入作文的绝好素材。于是我们以此单元设计了“人在高三”的作文训练。下面就此一一阐述。

一、文本内容:四篇课文都是写的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

1、《变形记》——身为旅行推销员的格里高尔,不堪生活的重压,变成一只甲虫,饱尝亲情的冷漠,在孤独与绝望中死去。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化大生产造成的人的异化。

2、《墙上的斑点》——此文是西方现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由斑点进行联想再回到斑点的辐射式意识流结构,表现内心的庞杂。

3、《等待戈多》——此文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它表现物质已经足够丰裕的现代人的迷惘无助,虽然情节令人费解,但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两个流浪汉百无聊赖的期望心理、生存状态引发人们急切地审视自身。

4、《百年孤独》——布恩地亚家族富有传奇色彩的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艰难的进程,而他们对科学的狂热追求,屡战屡败的不屈精神,更是先行者的典范。

二、链接方向:

1、高三是读书生活中最紧张最充满压力的时期。上课、吃饭、睡觉、上厕所,时间在这里浓缩;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空间在此时逼狭。学习时间在无限制地尽可能地延长,玩耍娱乐则该省则省,漫天飞舞的试卷,厚厚的资料书,一堂接一堂的考试,黑板上那天天缩短的倒计时,在这样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可能都会有如同机器人的感觉,可在他们的心里也许更是对大学充满着强烈的渴望,这和要破茧而出的蝶蛹何其相似。

如果拟题《化蝶记——时光错移之高考机器人》,应该是很有新意的。

2、从幼儿园开始的努力,就将在高考的试题中体现;从小蒙胧的梦想,在此刻将变得清晰。站在高三这个制高点上,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都会有昔日情景的再现与重温。小学、初中、高一、高二、未来,这些辐射点会引起多少失落与勇气。这样的对比辐射最能表现高三的特殊心情。父亲、母亲、亲戚、朋友,他们的期望与评说。又能在高三学子的心里溅起多少浪花?

如果拟题《未来的光圈》,将会产生多么丰富的情感宣泄。

3、《等待戈多》这个不确定的发散性的题目本身就给人太多的想象,在高三学子的眼里,等待是什么呢?也许是拼搏,也许是放弃。戈多是什么呢?也许是理想,也许是失望,是过去的光环,是未来的渺茫。在这一年的时光里,是有目的地顽强拼搏,是信心百倍地朝理想进发,还是不抱希望地放弃行走,是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侥幸地等待。有没有戈多,戈多会不会来?这是高三生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这个题目可以照搬不改。

4、《百年孤独》的题目以及布恩地亚对科学的狂热追求,更与高三学生的心理完全契合。一年里,努力拼搏停歇时所感受到的孤独,不会亚于百年孤独的无助。对理想的追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会在一次次的考试分数对照下有起有伏,但锲而不舍是他们所有人呈现出来的共同状态。

如果拟题为《零下孤独》或者《炽烈的孤独》《孤独36O°》。用以表现高三学生的心理与追求,更具有夸张色彩和丰富意蕴。

四篇课文,从形式来看,它提供了技法的借鉴,从内容来看,它提供了素材的拓展方向。所以,只要深入挖掘,找到文本与读者的最佳契合点,就会碰撞出出其不意的火花,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即使不能以深度吸引读者,也能以真实的形象感染读者。

也许,此文还可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维方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三、牛刀小试:这是黎彬同学尝试运用意识流手法写的一个作文片段,表现出因看见玻璃上的黑点而引出的一段心理历程。

在家闲着没事,无意中在玻璃上看见了一个黑点,忽然引起了我的回忆。脑海中涌出许多思绪。从中扯出一根。哦,这原来是我数学考试中那最重要的一点。关系着我分数的高低。在高考中更是如此。有可能那不起眼的一点就能葬送你的前途或使你的前途一片光明。关键就是那致命的一点。

当时我也不清楚那黑点是什么,灰尘没有那么大个的。也不可能是灰尘,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早上我曾用心地擦过那块玻璃,它看起来光洁如新。不知现在为什么会有一个难看的黑点。也许这就是人们的污点。污点谁都有,事情过后很少有人会记起自己曾有一个难看的污点,但过了一会儿脑海里出现的却是另外一幅画面。儿时的事一件件地浮现。和二蛋一起玩泥巴、推小车、捏大炮,和二狗子一起下河摸鱼。总之以前就是怎么好玩怎么来。记得原来我们在乡里上学,中午带盒饭去学校吃,那时我们放学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起下河摸鱼。摸上来的鱼就放在饭盒里。然后背起书包屁颊儿屁颠儿地跑回家,回家后总要挨一顿打。但第二天又继续,疯一样地玩,疯一样地享受童年难得的快乐。也只有在那时才有心思去玩,无忧无虑。

现在我认定了一件事就要用心地去完成,我现在也不去想那些事情了。闭目养神,以便有精力去做更为重要的事情。难道我不该这样做吗?该,当然该。我想你们在我这个处境才会明白。明白什么,哎,难道你们真希望我和趴在玻璃上的虫子一直较劲下去吗?

上一篇:金鱼童话作文600字下一篇:建设节约型社会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