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走向名师

2024-04-12

明师走向名师(共7篇)

篇1:明师走向名师

教师成长:从“明师”到“名师”

郭 道 胜

(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山东 章丘 250200)

本文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四期

如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名师培养工程”如火如荼,的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名师”,顾名思义是出了名的“有声誉”“名望高”的教师,在教学技艺方面,“名师”的确比一般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因为有一定的成绩,在一定区域内也颇具“声誉”。但是,也有的“名师”还不是“明师”。

最近,某地举行教学能手评选,其中一个环节是现代理论考试,参加者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等200名优秀教师,他们都是经过学校严格考核推荐,逐级选拔后确定的,其中也有许多被学校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名师”,他们应是该区域“最优秀”的一个教师群体。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阅卷工作,事后通过对教师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对一些基本教育理论的通晓度还较低,许多常识性知识还一塌糊涂,整个考试的得分率远远低于60%,其中有一题目的得分率最低:请将下面近现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他相关的理论用连线连接起来(8分,每题1分):

苏霍姆林斯基 有意义教学理论 赞科夫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 元智能理论

奥苏伯尔 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姆 最优化教学理论

加德纳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 结构教学理论

以上内容,对于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善于学习的优秀教师而言,应该是小儿科的内容,应信手拈来,得分率应在80%以上。但是最后测试结果却是一塌糊涂,得分率低于30%,0分的大有人在。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总人数

平均分(X)X ≥5分分≤X<3分 3 分≤X<0分 0 分

200人

2.31

9人

63人

115人

13人

以上这些教育家,他们把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理论研究,其成果对促进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如果教师认真学习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明晰思路,少走弯路,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工作。

但是当看到测试结果的时候,我对他们的“名师”称号产生了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名师”,首先要成为“明师”。现在作为一个教师,连最起码的“教育理论知识”都不知道,怎么能成为“名师”?

日前,我还审阅过几位“名师工程”人选的课题研究报告。我认为,既然是“名师”课题,理所应当比一般教师水平要高。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所谓研究报告时,其水平竟令我汗颜:观点不清,思路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混乱,常识性错误频频出现,文本格式也杂乱不堪,既体现不出较高的理论修养,也显现不出扎实的研究功底……其表现与“名师”称号大相径庭。的确,现在有相当部分“名师”,理论修养还偏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些基本的教育原理还糊里糊涂,对许多现代教学思想还缺乏认知;缺乏学习、研究、反思、创新精神,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策略,更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他们是“名师”,但还不是“明师”。由于“明师”太少,于是也正好印证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愚鲁”行为:题海战术,强教强压,把习题当成常规武器,把考试作为制胜法宝,“作业和考试”当成了提高分数“唯一万能的工具”,于是许多孩子就变成了干枯“题袋子”,成了“考试的机器”。

那么,什么是“明师”?

在《韩非子〃五蠹》中曰:“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它的意思是“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得到名望和荣誉”。从中可以看出,明师即“高明、贤明”之师。教师要先要成为“明师”,才能成为“名师”。教师要成为“明师”,首先要成为“明白之师、明理之师、明德之师”。

作为“明白之师” ,首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成为响当当的“经师”。黄宗羲曾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教师应当广闻博识,厚积薄发,能游刃有余地应付学生求知的需要,应从“精”、“深”、“博”等方面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①精:老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力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一名教师不能精通自己的专业,或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那是十分危险的。“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②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比学生高出几筹,深入几分,教师要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挖掘出隐藏在教材背后的学生自己阅读而未发现的珍奇异宝,还要还学生打开科学的视野,指出有待于学生的双手去发现的科学的秘密,依此激励激发学生。③博: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广泛涉猎,做到教一知十,教一知百,教一知千,不但要有“一桶水”“一缸水”,应该是长流水;教师要研究相邻学科,文科教师要涉猎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理科教师要涉猎文、史、哲、政治、经济等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所有的教师都应懂得人生的 4 哲理、社会规范和音体美的基础知识。只有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养成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

作为“明理之师”,就是教师不但要做一个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我们不奢求教师当一位名声大噪的大师,只希望在平实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以启发学生领悟天下道理为根本,授学生以“渔”,努力做到因材而施教,打破千篇一律地打造标准化程序,尽量创造更大的空间任由学生遨游。作为一个“名师”,不是用力气“教书”,而是用智慧“教学”; 不但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还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具备自己的方法策略,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不但要“干得出成绩”,而且还能“说得出道理,写得出文章”;不但勤于低头拉车,还要有敏锐触角,善于接受先进的信息和技术,促使自己走上快车道,所以首先要成为“明师”。因此,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当自觉地通晓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有关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以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因此,教师要实现长足发展,首先要先当“明师”,再当“名师”。否则,极易滑入“庸师”的泥潭。

作为“明德之师”,就是教师不但要做“经师”,还要做“人师”。俗话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种教师既有德又有才,业务 5 知识扎实、系统、渊博,专业技能熟练、全面、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科学、创新,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种教师矢志不移地把教育学生当作自己人生目标,既充分体现教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也能体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尚品德。的确,他们既是求知的楷模,又是做人的表率,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身正是范。

教师如何成为“明师”?

首先要善于学习。“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只有教师善于学习,才能培养出会学习的学生。”作为“名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学习新的思想、理念,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但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能通过实践丰富思想。教师在精通自己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广泛涉猎,研究相邻学科。不但要学习教材教法,所有的教师都应懂得人生的哲理,社会规范和音、体、美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自然、经济、科技等知识。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养成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并培养出善于学习的学生。

二要勤于积累与反思。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的实际情况就是:不善学习、不善积累,不善反思,不善总结,也有许多教师说了就忘,写了就扔,到头来两手空空,满脑空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没有自己的教学系统,缺乏自己的方法策略,更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最后在职业的疲倦感中度过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教师要通过反 思,修正不足,完善自我,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创造辉煌。

三要从“教研”走向“科研”。教研是指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和出现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种教研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研究,它是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科研则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如果把教学工作比作种地的话,一般教师(教研)往往局限于如何种地(选种、施肥、浇水等具体的劳动过程),而科研不但要研究优化种地的方法,还要研究如何改良品种,如何提高肥效,如何高产等方法规律。因此,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提升,他们两者不仅是教育管理的两个抓手,也是促进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必须从教研走向科研,把教研科研有机融合,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既立足实践,又研究方法规律,应当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只有在这样的结合中,教师才能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明师”,也一定会成为“名师”。

教师要先做“明师”,再做“名师”!

作者简介:

全国首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指导教师、山东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 “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与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为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所长。

联系电话:***

邮箱:sixiangzhe386@sina.com

地址:山东省章丘市龙泉大厦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篇2:明师走向名师

潍坊广文中学 闫洪亮

在上学期的学校教育教学诊断中,孩子们给赵磊老师纷纷点赞。数据显示,赵老师课堂的欢笑指数的确很高,“幽默”似乎成了他的重要课堂标志。

仅此而已吗?快乐课堂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赵老师课堂的转变,只是他整个教育转型的冰山一角罢了。

作为80后的年轻老师,10年前,在语文学科专业方面,赵老师已连获教学大奖,是颇有些名气的“名师”了。而近年,他将师者的自我实现,时时处处,点点滴滴,落实在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上,知行合一,实现了教师转型、教学转型的华丽蜕变。

由热爱生发,他的课堂上洋溢着快乐

在开学之初学校的教育教学诊断分享会上,赵磊老师在谈到自己的课堂幽默风格时这样说:“我想,我的幽默是表象,快乐只能根植于热爱,由热爱生发出的慈悲心,它可以提供给我不竭的精神力量,让我的课堂永远洋溢着快乐,充满着生机。”

只要站上三尺讲台,赵老师总是热情洋溢、滔滔不绝。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插。他的课堂嬉笑怒骂,皆成风格,泪点笑点,真情流淌。孩子们身临其境,感触真切,他们这样说:赵老师上课幽默、有趣,能够激发我对语文的兴趣;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吸引着我,使我欲罢不能;听赵老师的课比打一天游戏都过瘾;赵磊老师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老师„„

在我们和赵老师的交谈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们不容易啊。我们做老师、做父母的常常对孩子们说过去生活如何如何艰苦,自己学生时代如何如何艰难,可赵老师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苦恼和生存的困境,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卷,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开心也是上课,不开心也是上课,为什么要不开心?活在当下,当下快乐,才是重要的。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赵磊老师希望孩子们快乐,他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即使是深奥、严肃的话题,也总有办法让课堂变得多一点风趣、多一点轻松、多一点快乐。课堂即生活。一节课一节课地快乐下来,生活和人生也就变得有情趣了,美好起来。这源于个人性情,源于知识和智慧,更源于慈悲仁爱的情怀。

让经典引领,他的孩子们内心强大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赵老师与初一17、18班的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项“每日《论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天完成5则《论语》的诵读、抄写和读后心得,师生们在微信群里共同交流。在谈到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时,赵

磊老师说:“我是一个男老师,是严父而非慈母,我很少主动和孩子去说一些鼓励的话。我一直觉得,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当然更不是批出来的。任何人的成长只能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唤醒孩子向善、向上的本性,而《论语》就是这样一粒火种,它可以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火。”

赵老师还讲到班上一个孩子,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这个孩子过得并不轻松。刚入学时,她的成绩很优秀。但在接下来的班长竞选中,她落选了,后来班级“民主生活会”中,又有同学反映她的问题,这让她心理包袱很重。期中考试,她的成绩退了十多个名次,脸上笑容也少了。如何引领孩子走出阴霾,让阳光重新照进心灵就成了摆在面前的课题。他没有去谈心,或是讲道理,因为成长无法代替,跌倒只能靠自己爬起。赵老师就给孩子推荐了林语堂《苏东坡传》和老舍《骆驼祥子》,让孩子在这两种性格、两种人生观、两种人生轨迹的对比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在深入的阅读之后,这个孩子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苏东坡已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免有打击与失败。为何不尝试着用双手,自己创造出生活的希望呢?”

在接下来的体育节中,这位同学和班里其他三名同学参加了4×100女子接力并获得了一等奖;在艺术节中,她领舞大合唱《good time》,带领全班同学夺得“最佳风采奖”。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同学都很安静、很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期末考试她的总分突破700。是勇敢、坚强的人生实践,让她不断地直面挫折、挑战自我、体验成功。而这也正是赵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的初衷。

读书节期间,赵磊老师的“四书选读”“国学大讲堂”往往都是座无虚席,他风趣幽默的解读,让孔子走下神坛,走向孩子们的生活,“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让同学们从孔子上学下达的人生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动力之源。

佛家讲“功德无量”,拿我们的教育生涯来说,因为我们的存在,因为我们的帮助,使一个孩子能够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功德是非常大的。儒家讲,没有关起门来的圣人,人都是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孤芳而不自赏,甘心情愿俯下身子来,为孩子们做点该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历练,共同体验着教育的美好和生命的愉悦。

在当下践行,他和孩子们幸福成长

广文十年,见证了赵磊老师的“三十而立”,见证了他从一个“名师”到“明师”的蜕变。何谓“明师”?就是对自我的人生意义有着明晰的觉悟,对教师的职业意义有着准确的定位。赵老师在他的《<论语>备课札记》中这样写道:何谓“三十而立”?这个“立”,不仅仅是成家立业的意思。我觉得这个“立”,在很大程度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立场”,也就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有了这个原则,人就不会迷惑,就不会恐慌,就不会患得患失,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会随波逐流,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何谓“四十不惑”?这个“不惑”,不在事理,而在情感。十五岁的志向,三十岁的立场,在“志于学”的路上,还会有起伏,还会有动摇,还会有疑惑——为什么我要做君子?为什么我要做得这样辛苦?面对着世俗的纷纷扰扰,年轻的心还会悸动„„

每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发自真心的感动,因为我们看到了赵磊老师的改变,看到了讲坛之上指点江山的他和讲坛之下俯身耕耘的他的完美整合。

年前学部放假会上,学部赵主任工作总结时说:“十七班负责二楼到三楼楼

梯的卫生,赵磊老师和值日同学每天都是最早到位的,一些拖不到的边边角角,同学们都是用抹布擦得锃亮。”而赵老师真诚地说:“我们只是做了一点我们应当做好的事情,我们每个班的老师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向陈主任、郑明梅、王国芹老师学习,这些老大姐们每天都是早七点、晚六点,教育学生苦口婆心,备课上课一丝不苟。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改变着我,让我懂得了谦卑,学会了敬业。”从这些话语中,我们感悟到赵老师真诚的心怀。他说,早上关门从家里出来,认真也是一天,不认真也是一天,不管事情大小,用去的都是我的时间,都是和我的生命相关联的,今天就是我剩余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因此,我要好好把握,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对得起我在广文的这段日子„„

在与同学们的同题作文《这就是幸福》中,赵磊老师这样写道:你要问我什么是幸福?我说:当我坚持跑完最后一圈,看到阳光正从云彩的间隙洒下来,大汗淋漓过后,那种酣畅便是了;当我伏在电脑前,写完最后一句《论语心得》时,推开门,看一眼窗外满天的星光和正在熟睡中的孩子,那种满足便是了;当我挥洒自如,课堂上笑声不断,下课铃声响起,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时,那种得意便是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赵磊老师说,这三尺讲台,这辈子我站定了。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

篇3:明师走向名师

因为年轻,他们敢为;因为年轻,他们无畏;因为年轻,他们蓬勃;因为年轻,他们追梦。

2012年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师郭剑波工作室悄然成立,八名成员一路风雨一路欢笑,一路汗水一路幸福,工作室和成员一起从“被逼成长”走向“自然成长”,走进“自觉成长”。

一、聚智立制,坚实专业情怀

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自觉是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怀,是一个优秀人才成长应坚守的法宝。工作室汇聚成员智慧,数番研讨切磋,拟定并通过了《工作室管理办法》《工作室制度》《工作室导师职责》《工作室成员职责》《工作室考核细则》等制度。明确的制度和清晰的职责,形成了“制度引渡,优进劣汰;导师引航,同伴互助;科研引领,课题先行”的工作机制,每个成员既清楚“做什么”,又知晓“怎么做”和“为什么做”,每一步成长实现了有章可依。制度的完备与充满人文,使得“师德创楷模、育人躬尽瘁、教学列前茅、科研出成果”成为工作室成员的自觉行动。

“人意义不在于他所达到的,在于他希望所达到的” (纪伯伦)。为使每个成员对自己的过去有全面的认识, 对未来有可触摸的期待,工作室重视成员的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采用个人起草、导师把脉、专家会诊,多轮论证,增强每个成员自信心,促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主动发展的意识,由“要我成长”变“我要成长”, “要我发展”变“我要发展”,持续沉浸于因“爱语文、爱学生、爱教育”带来的幸福状态,竭尽全部聪明才智去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成员中已有一人被评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一人被评为“南通市优秀辅导员”,三人受到教育部门综合嘉奖。

二、着力悦读,锻造专业内核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只有不断读书的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工作室成员约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从书籍上起飞。他们一起商榷,开出必读书单,着重读好“五本”书:一是“名”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陶行知、佐藤学、朱永新等著名教育专家的系列书。二是“时”书,指与时俱进的书,如《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快思慢想》《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等,使团队理念立于课改潮头。三是“美”书。做有诗性的教师,过诗意的生活,是他们的座右铭,毕淑敏、季羡林、林清玄等一批散文名家集,走进工作室。四是“大”书,指版面大的书,如《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小学教学研究》等专业杂志。五是 “杂”书,称之为“案头书”,如《读者》和《青年文摘》,还有一些哲学类和历史类的书籍,给阅读增添色彩。

为使读书活动有广度、有深度、有强度,过上真正意义的读书生活,“一月一本”的定期汇报和“两月一次”心得互阅,成为工作室常态。读书汇报会,每次安排中心发言人分享精彩片段、背诵经典语录、讲述实践感受,各成员围绕中心话题各抒己见,每次活动形成详细的轨迹记录。心得笔记互阅,或选择几篇“美得”装订成册,或斟字酌句推敲,或推荐佳作参加上级评选。从一本本笔记,一行行文字,一句句肺腑之言,成员之间互阅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无时不在、无地不可”的阅读才是“悦读”,工作室充分发挥即读即感的效应,建立“小Y”QQ群、“水明楼”微信圈、小燕博客等现代化交流平台,随时随地的互动学习。悦读,让工作室成为了大家的精神家园,仅2015年, 在南通市教师读书征文活动中,即有一篇获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两篇获三等奖。

三、助推活动,磨砺专业技能

优秀教师的举手投足体现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无痕中习得知识,提升素养。处于教育改革背景下成长的教师更应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把它作为教师立足的根基,由此,工作室把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 “第一要务”,为学生的发展积蓄不竭的动力。

1.他石攻玉。眼界决定心界,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邀请县、市、省小语教研员来校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辅导;邀请清华附小特级教师汤卫红、江苏省小语会会长袁浩、南通市教科研中心主任等数名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来校为成员成长指点迷津。组织工作室成员去杜郎口、苏州、杭州、无锡、南京、扬州、南昌等地学习培训,感受名师们的课堂睿智、他校的文化特色和科研强势以及各地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了成员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同、理念的吸收、教学方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己成长方向,寻觅到走近高湛教学艺术的途径。

2.身正令行。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求成员做的,导师毫不含糊,率先垂范,自我加压,再回大学校园进行学历提升,获得硕士学位;带头读书,与成员畅谈经典篇章,加厚自己的理论功底;积极创作,向成员传授写的技巧,分享写的快乐;主动磨课,展示教学风采,呈现课改常态;坚持研究,定期推介研究内容,商讨研究方法。导师的榜样作用影响着成员“不用扬鞭自奋蹄”,工作室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面貌。

3.琢石成器。工作室“周有展示、月有主题、季有小结、年有汇报”,用丰富扎实的活动推动成员有的放矢、 步步为营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三字一话”到教案的设计,从微课到学生自主管理,从自编教材到主题阅读,无不涉及。工作室先后提供了李吉林情境教育、 数字化“e”学习课堂、“活动单导学”模式推进、省级课题研讨、写字特色教学、智慧劳动研究等现场,每一成员珍惜打磨机会,轮流“上阵”,定期“晒课”“晒基本功”。

四、锤炼成果,提升专业品质

专业品质内涵是衡量教师成长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优秀的教师要将好的思想、好的认识转化为专业行动的纲领,从“普通人”变成“教育人”,勤于反思,肯于磨炼,乐于“结果”,在快乐自己的同时用“成果”给予别人快乐。工作室围绕“五个一”引领成员享受教育的幸福。

1.“一个有质量学科”。教学质量是教师的金子招牌,每位成员主动走在教学一线,尽心尽责地行走于每天的语文课堂,对任教的学科负责、对所带的学生负责、 对所在学校负责。教学中将学生兴趣放首位,从习惯养成入手,重读文、重感悟、重积累,全体成员的学科教学质量成为学校“放心的品牌”,其中四人被评为区、市级教学能手。

2.“一项有个性课题”。“让课题从课堂中来,让课堂因为课题研究而得以提升”,这是工作室课题研究的宗旨。工作室以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以“语文素养— 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子课题《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研究方向,每个人根据自身实际从“活动单”设计、不同年级段常模建构、活动小组高效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设计个性化课题。“一月一沙龙”“一周一展示”“一人一观点”等系列活动,让课题研究掷地有声,形成了个性课题 “四级”管理机制(国家、省级、市级、校级)。

3.“一组有水平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工作室不断培植成员的“反思”意识, 提倡“一课一得”,随时把有价值的点滴体会用文字呈现出来,不断丰实自己,走“理论—实践—经验—再理论— 再实践”良性循环的成长之路。三年来,30余篇文章在 《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语文版)》《小学语文教与学》《语文世界》《基础教育研究》等省级以上杂志发表。

4.“一堂有亮点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是成员不懈的追求,“用一生准备相同的一节课”,是所有成员孜孜以求的目标与做法。示范课、研讨课、同题异构课、 推门课、拷问课等成为工作室的家常便饭。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他们悉心预设每一个环节,耐心等待每一个生成,让“有亮点的课”成为习惯。近两年,省级获奖课四节,市级获奖课五节,公开课30多节。

5.“一根有特色主线”。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时刻触摸到语文,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即开展多轮探讨。结合学校特色,以“七彩诗歌”突破口,从“诗”出发,引学生品尝语言的味道,打造工作室活力的增长点。编写诗歌校本教材、举办诗歌节、建诗歌文化墙、成立诗歌社团、编演诗剧,一次次“七彩”特色活动,让工作室成员和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科技报》、 南通教育网、《如皋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篇4:明师与名师之辨

而明师则是其名不,名望不著。如果提起他的姓字,十人里头倒有八九不知其为何方神圣。可他教出来的弟子比老师还有名,这就是“明师”出高徒了。

《辞海》、字典中的“名师出高徒”,多指其名不但著,而且是有真本事的人物。然而现在却是“大师满街走”的世界,谁的头上都可顶一个“名家”的帽子,遂让一些崇拜“名师”者无所适从。本来以为拜上名师,便可以星星跟着月亮走——借点光。孰料,树大招风,惹上慕名切磋者找到家门口。来者有的震于师尊威名,用上三言两语便可打发走人;倘若逢上不信邪的主,就会一言不和出手动真章。哪知师傅教的玩艺不管用,被人轻松掀翻,不仅砸了“名师”的招牌,自己也败得莫明其妙,最后挨了顿臭骂,“名师”也指不出徒弟输在哪个节骨眼上。这样的名师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不拜也罢!

如果问,这种不名副实的“名师”,又是如何成名的呢?

这倒需要我辈认真思量了。

纵观武术、武道、武坛、武林,乃至武者,一个个本该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世界,也应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看的教场,更应该是骗子无所遁形的照妖镜。因为武术本身就是以力与技为实的制人术,不要说嘴把式难登武之一道的台面,即便是功夫稍差了点儿火候的,一招技不如人,便得认负。就是这么一块掺不得半点假的土壤——武术,却偏偏滋生出不少以武行骗、以武混饭、以武来财,进而以武愣充名家、名师、大师、宗师……更有开山立派者,也不知谁给他们的权力,居然厚颜无耻地把这些个一顶顶高帽戴在了自己头上。国人常曰“吹牛不上税”,可比起咱们武界的这些“高士、名流”来,真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老美”那疙瘩,你敢说你是拳王吗?你敢吹打过泰森、老霍、刘易斯或阿里吗?可在咱们这地,有的人脸皮厚赛城墙却是什么都敢说。只要翻翻相关杂志,大可看到“打败过泰拳王者”有之,“打败过西洋拳击家者”有之,“打败过国内武家高手者”有之,打败……就差没有打败他自己了!

这种自吹自擂的“名师”脸皮究竟有多厚啊?

明师就不是这样子,他们之所以不是名师,关键所在是不会自拉自唱,因而名头不响,少有人知。若论真才实学,比那些所谓的名师们要高出不知凡几!

因此,奉劝拳拳学子们,想学武拜师,不必非拣气派大的名师,也得要查查其本事,是否在因材施教,然后三思而后行。否则,不仅学不到手真功夫,反而让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付诸东流。

咱们武界这地之所以滋生假的名师,主要原因还有一条,那就是荣耀头衔大都是评出来的,而并非“打”出来的,譬如某些武总教头头上顶的光环之类。其实,连练了大半生武艺的练家子们梦寐以求的高段位,不也是评出的!

武术荣誉是对一个武者走向武道高峰的认可,如果不以“打”的成绩去定终身,而是“评功摆好”,倒是体现了咱们的传统文化:君子动口不动手。

试问:世界拳王、围棋、象棋的特级大师,如果都是评出来的,还有劲吗?还有市场效应、票房价值吗?

篇5:学做明师

什么是明师呢?李卫东老师在《做名师, 还是明师》中曾经谈到, 老师当以“明”为目标, 在“明”的过程中, 找到无尽的乐趣, 享受为师的幸福。对照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位恩师的言传身教, 回忆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母和自己近20年的成长经历, 似乎略有所悟:

第一, 明师应是明白之师。明白自我, 明白学生所需, 明白自然之道。只有明白自我, 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明白学生所需, 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有明白自然之道, 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明, 先是内明。一是明白人生的真谛与做人的正道, 正身律己。二是明白安身立命的正业, 明白教育的本质。前者备, 方可以有师德;后者具, 方可以育弟子。若无明, 再有名, 也难明人。

明, 还要外明。外明是内明的外照, 是自觉, 觉他。孟子三乐, 之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明师应如灯, 指引弟子或后学者走向德业兼修、安身立命的通途。

做明白之师, 才能明明白白地按照明明白白的教育之道让学生明白明明白白的学问。应老老实实地顺应自我生长的特点,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最好的自己;应老老实实地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自然之道, 正如《学记》中所说的:禁于未发、合乎时宜、不陵节而施、相观而善。

第二, 明师应是明辨之师。明辨之师, 首先须有一颗玲珑剔透的纯净、纯静之心, 才能感受到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细微的变化;还需有对学生怀有恒久无私的爱和明辨是非的准绳, 才能练就公平公正、明辨是非的慧眼。

明辨之师, 当行如日月。效法日月, 普照普施。全因天然之性而运作, 不为功名利禄驱使。

明辨之师, 当动如日月。健如日月之动, 不为外物而丧志, 不为内惑而移行。恒如日月之动, 不因困境而止步, 不因宠遇而自封。

第三, 明师应是明日之师, 为学生的明日奠基。

记得在成为张化万老师弟子的第一天, 张化万老师曾经送给我们一个小故事:1985年, 牛津大学有350年历史的大会堂的20根巨大橡树横梁朽化, 必须更换, 可巨木难寻。当校方焦头烂额时, 园艺负责人报告, 350年前大会堂的设计师有预见性地在校园的东侧种植了一片橡树林, 现在每棵都可用作新的横梁。350年后, 建筑师的墓园早已荒芜, 但是, 在350年前, 他的高瞻远瞩却让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篇6:学做明师

什么是明师呢?李卫东老师在《做名师,还是明师》中曾经谈到,老师当以“明”为目标,在“明”的过程中,找到无尽的乐趣,享受为师的幸福。对照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位恩师的言传身教,回忆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母和自己近20年的成长经历,似乎略有所悟:

第一,明师应是明白之师。明白自我,明白学生所需,明白自然之道。只有明白自我,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明白学生所需,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有明白自然之道,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明,先是内明。一是明白人生的真谛与做人的正道,正身律己。二是明白安身立命的正业,明白教育的本质。前者备,方可以有师德;后者具,方可以育弟子。若无明,再有名,也难明人。

明,还要外明。外明是内明的外照,是自觉,觉他。孟子三乐,之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明师应如灯,指引弟子或后学者走向德业兼修、安身立命的通途。

做明白之师,才能明明白白地按照明明白白的教育之道让学生明白明明白白的学问。应老老实实地顺应自我生长的特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应老老实实地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自然之道,正如《学记》中所说的:禁于未发、合乎时宜、不陵节而施、相观而善。

第二,明师应是明辨之师。明辨之师,首先须有一颗玲珑剔透的纯净、纯静之心,才能感受到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细微的变化;还需有对学生怀有恒久无私的爱和明辨是非的准绳,才能练就公平公正、明辨是非的慧眼。

明辨之师,当行如日月。效法日月,普照普施。全因天然之性而运作,不为功名利禄驱使。

明辨之师,当动如日月。健如日月之动,不为外物而丧志,不为内惑而移行。恒如日月之动,不因困境而止步,不因宠遇而自封。

第三,明师应是明日之师,为学生的明日奠基。

记得在成为张化万老师弟子的第一天,张化万老师曾经送给我们一个小故事:1985年,牛津大学有350年历史的大会堂的20根巨大橡树横梁朽化,必须更换,可巨木难寻。当校方焦头烂额时,园艺负责人报告,350年前大会堂的设计师有预见性地在校园的东侧种植了一片橡树林,现在每棵都可用作新的横梁。350年后,建筑师的墓园早已荒芜,但是,在350年前,他的高瞻远瞩却让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篇7:欲为名师先做“明师”

一、读懂学生

古语曰:“知人者明。”教师要“知”的“人”就是学生。要尊重学生, 就得明白学生、读懂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的全方位“把脉”, 既要了解他们的共性, 又要了解他们的优缺点, 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对策。

孩子们的内心是个神秘的世界, 他们不是“小大人”, 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总体来说, 小孩子, 1.好游嬉的;2.好奇的;3.好成功的;4.喜欢别人赞许的……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教师要俯下身来和学生进行交流, 读懂他们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 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上课时,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学生的思路, 这样讲课时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思路与独特观点。如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这就提醒教师具体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创设具体有效的教学情境, 同时关注动态生成的意识和智慧, 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其思维活跃起来,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再现精彩的课堂。读懂了学生, 课堂才有了根, 我们的教学才会高效、精彩。

二、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指教师不再机械地“用”教材, 而是在对学生的研究基础上,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教师通过教材弄清教学内容要达到的目标、要把握的标准。要对教材进行扬弃与优化处理,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 弄清编者的意图, 挖掘其蕴涵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合理地使用教材, 设计出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活动方案, 利用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平台, 捕捉教育契机, 传授方法, 启迪智慧, 引导价值, 让教材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

读懂教材, 要读懂教材编排思路和意图、读懂主题图, 读懂例题的内涵与外延等, 还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与同事进行交流讨论, 切不可照本宣科, 也不可曲解编者的意图。当然, 教材的编写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有些内容比较适合沿海城市的孩子, 有些内容比较适合西部农村的孩子……教师应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要持质疑好问的态度去解读教材, 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吃透教材、智慧解读教材的基础上, 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含, 为学生创设亲历学习过程、富有主动发展的学习平台, 使我们的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四射。

三、读清自己

每一位教师不一定都有成为名师的良机, 但都一定少不了锤炼自己教学风格的大梦。教师只有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才能准确地把握自我定位。是的, 你有你的优势, 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我也有我的优势, 会灵活运用游戏帮助学生学习;而他又是讲授法教学的高手, 让人感受到清新的学术见解、独特的风范气度……教师只有看清自己, 才能明白自己的教学个性。以教学模式来说, 你是擅长创设情境型的, 还是活动体验型的, 或是优于合作探究型、自主学习型的……以教学语言来说, 有幽默诙谐的, 有逻辑严密的, 有声情并茂的, 有不紧不慢一点一滴入心的……这些都无所谓高低、好坏之别, 却有清纯与混沌之异。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把他人的精华和新的闪光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让彼此熠熠生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明师走向名师】相关文章:

走向高效05-08

技术走向05-10

走向共同富裕06-20

走向战略进攻04-09

走向成熟作文04-10

名师工作室--名师职责05-11

姿态走向社会范文06-05

走向远方诗歌范文06-05

走向共同富裕范文06-06

毕业走向工作岗位06-23

上一篇:财税表态发言材料下一篇:《有序数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