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同富裕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2走向共同富裕范文

走向共同富裕

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作业

姓名: 班级: 日期: 1.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这是因为( )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党和政府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强调“共享发展成果”是因为( ) 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②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③只有多谋民生之利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④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与爱心企业合作,电商进村扶贫,鼓励农民通过劳动改变现状等。这些举措( ) ①有利于逐步实现我市人民的共同富裕②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能保证我市脱贫攻坚目标彻底实现④有利于解决我市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 2016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明照成效,革命老区井冈山率先宣布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有利于( ) ①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②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自信 ③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 ④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三农”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当前,要关注农民增收放缓的现象,进一步完善农

业补贴制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上述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 善农业补贴制度,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象②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④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2017年7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全片共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 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的过程,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又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 (1)从材料中看到改革的内涵和总目标是什么?

(2)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为什么要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3)在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鼓舞下,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改革的前行者

第二篇:1.2 走向共同富裕

第2课时 走向共同富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认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理性对待中国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了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能力目标

能够列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征,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制定的政策;能够举例说明为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党和政府作出的努力;能够辩证地分析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和走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并能理性回应一些社会问题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必须以改革精神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知道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理解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全面深化改革,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在不长的贺词中用了不到80个字强调改革,这在我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具有特别的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两个必由之路”揭示了我们党对近40年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充分认识和高度认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则昭示了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继续深化全面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教师讲述:走向共同富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活动——探究与分享P9:通过三个学生的假期生活见闻,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多媒体链接视频——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短片)

(1)呈现材料。可以用多媒体方式呈现,也可以请学生分享假期见闻和体会。

(2)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假期生活的交流,你发现中国经济有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是喜是忧?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提示:①“乘坐高铁外出旅游”,说明我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交通、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②“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产整改”,说明我国正由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③“服装摊生意冷清,而服装网店却生意火爆”,说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中国的销售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2.教师讲述:这三个变化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小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必要性: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的前景十分光明,但挑战也十分严峻。(2)现实性: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进入攻坚期,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采取的新措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1.图片展示:中共十九大“改革”相关话题境内报道高频词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图片,说说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示:(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供给侧全称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3.活动——探究与分享P10:利用国家电网公司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认识技术创新和企业责任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

(1)呈现材料。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主动谋求战略转型的相关资料。

(2)主题辩论。以“对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为辩题,组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关系。

4.教师讲述: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胞,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一方面,企业要勇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治制度,促进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5.小结: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挑战

6.活动——探究与分享P10:通过列举村民对农村变化的感受,以小见大,帮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成果。

(1)呈现材料。可以通过数据、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当今农村的新面貌。

(2)思考交流。从教材材料中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富不富?既然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哪些助力?

提示:只有通过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富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也只有让农民富起来,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我国的农业基础,从而进一步释放我国的消费潜力,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新机遇。

7.小结: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及改革精神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一)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教师提问: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结合前面所学,我们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的关系。

2.活动——探究与分享P12:

(1)通过对共享这一话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享发展的内涵,了解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需要一个长期的实现过程。

(2)思考交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是否支持教材所列举的关于共享发展的观点,并提出自己对共享发展的理解,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教材所列举四种观点分别从共享的主体、内容、发展过程和途径四个角度阐释共享发展,都是正确的。①左上同学的观点说明共享的主体是全民。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共享,而是惠及每个社会成员、“一个都不能少”的共享;②左下同学的观点说明共享的内容。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③右上同学的观点说明共享会有一个发展过程。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发展不均衡,共享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从一个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过程;④右下同学的观点说明共享的途径。共建是共享的实现途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建和共享的关系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只有通过共建把“蛋糕做大”,人民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只有通过共享把“蛋糕分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做大蛋糕”提供不竭动力。

3.小结: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巨大发展。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我国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共同富裕

1.活动——探究与分享P12:通过分享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的成果,帮助学生感受国家发展为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呈现材料。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也可以展示视频资料。

(2)交流分享。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生活经历,就我国在上述七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果进行交流。

2.教师讲述:教材列举的七个方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基本覆盖了每个人生命周期的重要方面,这些措施能更精确、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小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发展的根本目的

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上好本课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材料,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利用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2.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三)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教学重点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

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时政链接、体验与感悟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及讲学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结构 【导入新课】 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 【讲授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

活动一: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

我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获得收入 ; ;

并分析这些收入分别是按什么分配的 总结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板书)

思考:在这种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结合预习) 活动二:观看视频

 材料一;我国目前城乡收入之比是3.1:1,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56%,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同时,城市居民间也存在收入差距。

 材料二:江苏华西村的致富观是:天下皆穷我独富,我富也穷;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他们富了以后又无常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在宁夏、黑龙江、西藏自治区各再创造一个华西村,帮助上万人摆脱了贫穷。 (1)、请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华西村的致富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 (2)材料一说明了说明现象?

(3)为实现材料二中的致富理想,请列举两条我国正采取的措施?(讨论) (4)我们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板书) 出示课件材料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

请学生根据邓小平的这段话思考: 共同富裕是否等于同步富裕?

学生思考并总结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你是如何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一、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教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创造财富,究竟该如何调动社会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社会财富那?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多媒体播放视频

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优秀教师代表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王振义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师昌绪

思考:(1)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 四个尊重(板书)

国家为我们个人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做为个人我们又该怎样努力?

2、 个 人应抓住有利条件,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

⑵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 ⑶知道“四个尊重”。

2.能力目标:

⑴从我国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出发,理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的必要性; ⑵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况,体会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的道理;

⑶从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角度,明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现实意义。 ⑷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现阶段我国基本分配制度,自觉做到“四个尊重”;

⑵使学生理解部分先富的政策,懂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应互帮互助,并积极投身到扶贫帮困的宣传活动中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⑴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⑵什么是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

教法指导:讲授法和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活动一:⑴利用多媒体给出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华西村及其富裕的人们;第二组是贫穷的人和贫穷的孩子以及因贫穷而买不起药和上不起学的漫画。 【提出问题】:对比这两组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我们国家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地区和人们比较富裕,有些地区和人们仍然没有摆脱贫困与落后,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贫穷的人。

⑵文字材料:我国现阶段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庞大,到2005年末,全国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这些贫困人口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收入来源匮乏,极易返贫,是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结合多媒体介绍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日召开)的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平正义;人与人和谐相处;民主法治;诚信友爱;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出问题】:上述材料反应的贫富差距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吗:不能。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其中重要一点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也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提出问题】: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引出本课的课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活动二:事先调查:①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我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① 父母参加工作获得的工资、奖金;②打工获得的劳动报酬;③做生意赚的钱;④购买股 票赚的钱;⑤买彩票中的奖;⑥出租房屋收取租金;⑦投资分红。⑧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

教师主导:总结概括:家庭收入有工资收入、劳动收入、利息收入、投资风险收入、技术入股收入、管理收入等多种方式。 ②材料:阅读下列四个材料,他们分别是通过哪些方式获取合法收入?

 周某是某国有企业的工人,月工资为1800元;劳动  王某外出打工当建筑工人,一年挣了8000元钱—劳动

 张某取得了一项科技发明成果,专利权被某企业购买,获利20万元。—技术

 李某是位饮料厂的老板,年终交纳各种税款后,获利5万元。—劳动、管理、资本  王某购买了某企业的股票,年终获红利1万元。—资本

教师主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多样化的家庭收入体现了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板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对比讲解:公有制为主体,分配制度上必然是按劳分配分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必然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向学生提示:不仅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创造财富,资本、技术、管理也能创造财富,获得收入。 分配制度体现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按劳分配的意义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呢?

帮助学生理解实行按劳分配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个人都是有好处的。强调个人与国家的统一。 活动三:多媒体出示两个材料:

材料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爱国华侨领袖陈家庚先生。他一生累计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捐款人民币5.4亿元,临终又把银行存款300多万元捐献,未给子孙留一分钱。

材料二:微软的创始人和主席比尔.盖茨,有580亿美元的资产,但他的3个孩子只能从父亲的资产中,得到几百万美元。比尔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慈善机构。

截至2005年,这家机构已向第三世界国家捐助了105亿美元,挽救了至少67万人的生命。 【提出问题】:这两个材料给你什么启示?富了不要忘了社会,要关爱弱势群体,要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扶危济困,要有奉献精神。 【联系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落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的制度,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作为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现在固定资产30多亿,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华西村,多年来,始终坚持“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共同富裕理念,拿出数千万元资金,先后在宁夏、黑龙江建立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并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培训班100多期,直接培训10000多名基层干部,带动10多万人脱贫致富。2001年6月份以来,将周边10个村并入华西共同发展,不仅建设了一个18平方公里的大华西村,而且还帮助1.7万名村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华西村的事例给你什么启示?

⑴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⑵经济社会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分配中,既要讲效率,鼓励先进,反对平均主义,奖勤罚懒,落实按劳分配政策,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要认识到:地区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不同;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技术的参差不齐,一些地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社会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急待救助的弱势群体,所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就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自己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去帮助和带动那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和人们提高技术水平,发展经济,提倡奉献精神,以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板书) 【提出问题】:共同富裕是两极分化吗?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吗?同时、同步富裕能做到吗?为什么? 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结果(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劳动者素质、能力、技术以及对生产要素占有不同等因素) 所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如何体现过程?) 共同富裕三步走战略:(多媒体)

⑴当前许多人和地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率先富了起来。广大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成为中国较快富裕的地区。出示改革开放格局形成的地图,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建立了许多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东部地区利用自身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中西部地区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资源优势,在各方面支持了沿海地区的发展,使东部沿海地区很快发展起来(出示一些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图片); ⑵多媒体出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人口,土地,资源数量的对比表和人均GDP,人均收入的对比。

提出问题: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西部地区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比东部地区低,经济不发达,西部地区人才少。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出示地图显示西部大开发的格局、包括的省、自治区。

并出示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就的图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开工的重点工程,总投资800亿,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生态环境的改善,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治理严重退化草原的成果。

⑶2003年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出示一组图片进行对比,显示取得的成就。最后出示一组数据:全省生产总值,利用外资,改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农民纯收入增长情况。 【提出问题】:三步走战略给你什么启示?

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板书) 三步走战略目的就是让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3、什么是共同富裕?或者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板书)

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讨论:【提出问题】:先富和共富矛盾吗?你怎样认为两者的关系?

“共富”必须先富,先富和共富并不矛盾。先富是共富的实现途径和手段,共富为先富指明了方向,是最终目的,可防止两极分化,这便是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提出问题】:怎样实现先富带后富?

⑴提倡奉献精神,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和带动后富者; ⑵要有制度和政策的保障:

①建立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通过制度和法律使发达地区的富裕人、企业多交税,并利用这部分资金开发贫困地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发达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④给予优惠政策,让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投资于贫困地区,使之共同发展。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

多媒体展示(配合图片):材料:徐本禹,男,山东聊城人。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为什么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介绍: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徐本禹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

颁奖辞: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提出问题:他为什么去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去支教呢?

因为他知道深山里的孩子更需要知识,唯有知识才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他们的人生命运。接受知识和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一生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一生的命运。

提出问题:作为中学生,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承担自己应该承担责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今后的成才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媒体展示⑴江泽民会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工作者;⑵胡锦涛会见优秀教师代表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图片。

提出问题:从上面的图片中,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对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和尊重。

⑵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或者科技工作者,你最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创新,离不开人才。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力强弱依靠科技;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等等。 引出:

所以在我们这个社会,才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1、四个尊重(板书)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干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劳动能创造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创造财富的力量更加巨大。 【现实例子】: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价值580亿美元,是靠一般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吗?是靠知识、技术、管理和创造。 在“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下,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板书)。

2、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管理(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的例子,课本第85页小严创业的例子。

提出问题:小严创业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分析小严创业的原因。 ⑴社会为小严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四个尊重”;(制度)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机制,如专利向市场转化;(政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低息贷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⑵个人素质:具有非常突出的创造才能;善于利用社会提供的有利于创业的各种条件;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

国家制定了共同富裕三步走的战略,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公民个人来讲,也应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公民应该怎么做呢?

3、发挥自身才智,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板书)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分配原则。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3、什么是共同富裕?或者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1、四个尊重

2、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

3、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 【课后记】:

第五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反思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1、备课时备“学生”,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提一些学生身边的问题,突破教材的局限,使课本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渗透,能使学生较全面的认识“共同富裕”。重视学情,备好学情,用好学情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充分挖掘教材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是仅仅把教材完成,还是以教材为依托完成课程目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与过去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新课标的角度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名人名言、插图及小字部分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

效果。

3、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以往因教案设计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通过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盲目备课,正确处

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4、成功地进行了师生的角色转换,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认识,指导学生的今后行为。在老师的牵引点拨下,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

满意的效果。

5、讲练结合,利用做练习理解新知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

解题的技巧。

6、本课中存在的不足是:老师还是讲得太多了,学生的讨论交

流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上一篇:诚信是金教案1范文下一篇:六级翻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