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效

2024-05-08

走向高效(精选十篇)

走向高效 篇1

从理念走向行动

“我们学校的升学率在全省是最高的, 如果课改, 升学率降低了怎么办?”许多学校面对课改都会提出这类问题, 进而就是“不敢改”“不愿改”。

所有的改革都是艰难的、痛苦的, 甚至是残酷的。我们曾经多少次寄托于所谓“循序渐进”的改良?但结果往往是“夜郎自大”和“故步自封”。

实际上, 课改最重要的不是创新, 而是回归。课改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回归课堂教学规律、回归学科知识建构规律。如果不彻底抛弃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课改必将举步维艰。

谈起理念, 许多校长都头头是道, 许多教师也明明白白。比如, “自主、合作、探究”, 大家都非常认同, 但一到实践, 又有多少遵照这种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呢?我们的教育不缺理念, 缺的是行动———用来诠释理念的行动。

“想到的要说到, 说到的要做到, 做到的要见到”, 从理念到行动应该遵循如下逻辑:有了理念问目标, 有了目标问流程, 有了流程问工具, 有了工具问执行, 有了执行问评价, 有了评价问使用。

从知本走向能本

人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知识是为了增长能力, 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最近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转向能力, 绝不是说知识不重要, 而是说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 更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具体来说, 就是加强知识与生命、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时代、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这4个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判断课堂究竟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并不难———如果课堂追求“做题”, 那就一定是知识本位, 说穿了就是应试本位;如果课堂回归了“问题”, 那就是能力本位, 也就是我们向往的素质本位。

从课堂走向课程

高效课堂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核心, 致力于课堂转型。但是, 如果仅仅着眼于课堂, 只能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推动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课改的深化必然会涉及“学什么”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因此, 从课堂走向课程就成了课改深化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是课程?“课”就是主题, “程”就是有序。重建课程意识、投身课程创新, 这是教师智慧生存的方式。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创新呢?可以重点关注“四个领域”“四个类型”“四个层次”。

四个领域。课程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模型, 至少应该包括人文领域、科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如果说课堂学习内容是学生的“规定动作”, 那么, 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就是给学生提供“自选动作”。

四个类型。课程应该包括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分类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班选课;分类课程要打破单元、年级界限, 对教材进行重组, 从而让教材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课程主要指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特需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别需求。

四个层次。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二是班本课程, 以班级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三是师本课程, 以教师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四是生本课程, 以学生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开发的生力军,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发课程, 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 这将是新课改的另一重境界。

从课本走向书香

课本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但如果学生眼里只有课本, 那学习就成了一件单调而乏味的事情。对于学校而言, 一个缺乏书香味的学校会给人浅薄的感觉。

如何让校园充满书香?我认为应该有6个保障:一是目标保障, 需要构建分学段、分年级的阅读目标系统;二是时间保障,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三是课程保障,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把阅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四是制度保障, 建立“周读一诗、月读一刊、季读一书”等有助于阅读的制度;五是活动保障, 比如荐书活动、晒书活动、聊书活动、画书活动、唱书活动、演书活动等;六是评价保障, 尝试把阅读纳入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考评之中。

从传统走向现代

高效课堂作为现代课堂的一种类型, 在“互联网+”时代, 必须有现代技术给予支撑。现代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但需要特别警惕的是, 信息技术也是需要使用者的, 使用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因此, 高效课堂必须坚持“课改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信息技术”的捆绑式转型, 通过信息技术, 实现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同步有效的整合。

《走向高效课堂》心得 篇2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兴趣、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疲劳,使教与学和谐融合、互相促进。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师道尊严、等级观念严重,师生感情冷漠,严重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要多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使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可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能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快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兴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归根结底,教学还是要以人为本要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精心备课,做到事无巨细

一堂好课从精心备课开始。备课时要做到“知识要细,重点要明,难点要透”。也就是说:知识点要梳理清楚,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要了如指掌且细致讲解;重点知识就是一节课的核心,所以要点明、点亮,告诉学生这些就是中考考点;难点就要运用一切方法化难为易,比如运用画图、多媒体、实物演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类比等等,只有突破了难点,学生才能对这节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提高。

三、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靠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善于引导、归纳、总结并能够很好地利用一切优化了的教学资源加以表达。

从“有效”走向“高效” 篇3

【关键词】复习设计;复习环节;复习效率

一直以来,我们对复习过程的认识不够,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以下3种传统复习方式:知识点梳理;针对知识点的训练;模拟试卷强化。通过长期的复习实践,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存在明显弊端:学生对于知识点只是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针对性不强,学生脑中只有题目,对于考试中考察重点与必考点很不熟悉,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味道;学生不能形成一套系统的复习方法,在考试前不能真正把课本由厚变薄。针对这些现象,结合新课改理念,我认为复习过程应该还学生一个天空,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打造生本课堂,生命课堂、高效课堂,以生为本,才能更“有效”甚至“高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一、推陈出新,巩固双基

1.教师在复习前,应该以考纲为蓝本。研究(1)教学内容中有哪些不考的知识点;(2)知识点的能力要求;(3)教学内容中近几年出现的新题型;(4)近几年,哪些知识点年年考,哪些还没有考过。

对于第(4),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我今年中考一轮复习前设计了如下表格。

这样的整理,有利于教师掌握考试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发现哪些知识点经常考,考的题型及方式有哪些?达到让学生重视重点知识的目的。

2.让学生体会编题,使知识的应用更加熟练。如:人教版七下期末复习,我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常考知识点题型,而学生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

(1)形式的改变:如:填空变选择,或者选择、填空变为解答题等。

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坐标为(3,6),点Q坐标为(3,4),下列点中不在直线PQ上的是()。

A(0,4)B (-3,4)C (4,4) D (3,0)

变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坐标为(3,6),点Q坐标为(3,4),则线段PQ的中点坐标()。

(2)知识的综合:如:考察点在各象限的符合特征。

原题,点(1,-2)在第象限。

学生延伸为:①与不等式结合:点(m-1,2-m)在第一象限,求m的取值。②与方程组结合,点(x,y)中x、y满足方程组 ,该点在第几象限?等等。

(3)问题的探究,如:训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图1,△ABC是一个三角形的纸片,点D、E分别是△ABC边上的两点,若沿直线DE折叠,则∠BDA′与∠A的关系是____。

探究(1):若折成图2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探究(2):若折成图3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1图2图3

在试卷评讲后,有同学提出,如果把三角形变化为四边形,同样折叠,又会出现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探究(3):如图4,将四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A、B落在四边形的内部时,∠1+∠2与∠A、∠B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

多好的一种思维递进,我感叹我学生的进步。

(4)回顾课本,灵活应用。如课本

P70第(8)题,如图,△ABC中,AB=2cm,BC=4cm,△ABC的高AD与CE的比是多少?

本题主要考察三角形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我布置学生作业:你能够用不同方式去体现出这样一种数学方法吗?我挑选了学生设计中的两题。

①如图6,在△ABC中,AB=1.5AC,AD平分∠ABC,则CD∶BD的值为_________。

②如图7,△AOD的面积为3,△AOB的面积为4,△COD的面积为6,则△BOC的面积为 。

以上的变式训练既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概括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二、病例警示,夯实双基

面对不断变化的试题,复习的第一阶段,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夯实基础,千万不能走过场,赶进度,把知识炒成夹生饭。务必让学生达到听懂了,记住了,会用了。我的操作方式是:①课堂导学卷例题的体现,②每日一练(自编),③填空、选择专项训练等。

当然复习过程中更需要重视问题的暴露,因为复习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把原有的一些错误思路、或者易错的得到改变。

如:三角形复习中,导学卷中设置一栏,下题中的解答有“病”吗?如果有“病”,请写出“病因”。或者指出易让别人犯错的“陷阱”在哪儿?

题目:在△ABC中,∠A=50°,高BE、CF所在直线交于O,且O不与B、C重合,则∠BOC=

解:如图,∵∠A=50°

∴∠ABC+∠ACB=180°-∠A=130°

∵高BE、CF所在直线交于O

∴∠AFC=∠AEB=90°

∴∠ABE=∠ACF=90°-∠A=40°

∴∠EBC+∠FCB=130°-80°=50°

∴∠BOC=180°-(∠EBC+∠FCB)=180°-50°=130°

课堂上,师生踊跃地展示了对题目的认识:

(1)由于三角形高的位置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此同学没有考虑钝角三角形。

(2)做题中一定要重视无图题目,画图形时考虑全面性。

(3)我还可以类似取一题: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夹角为45°,求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度数。

(4)此题是根据三角形形状进行分类,实际上在等腰三角形中,对于边、角的分类,同样产生多解。

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去解决,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认识、渗透、迁移,同时也解决老师强调而无实效的状况。对于相关易错点,我们要抓反复,反复抓。对于重点内容、反复失分的知识点要提高过关率。为了便与掌握每个同学的得分率,我设计如下表格:

注:需评讲题目用红笔打勾。

根据统计,“需讲评人次”≥班级人数15%时,教师在全班集体讲解;“需讲评人次”<班级人数15%时,不利用课堂时间集体讲解,而是课后由学习小组组长讲解。这样,评讲课的效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了。

三、错题训练,注重实效

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错误,你越是重视错误的分析与积累,今后所犯的错误也就越少。因此复习期间让学生用好错题集,可设计如左下框架: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效,作为教师应该建立督查制度。(1)随机抽查,当场检测。(2)及时批改,分优、良、中三个等第,纳入学生考核。以这些为平台,切实做好复习期间的每一步工作,充分体现教师做的踏实,学生学的实在。

另外,二次练习、错题再练、归类重温,均是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我们的基本思路:面向部分学生——每日的二次练习、每周的错题再练;面向全体学生——每周的归类重温、每月的单元自测。真正使学生“有错不害怕,会订挺高兴”,从而扫清障碍点、减少低分率、增强自信心!

四、心态调整,积极面对

在考试来临之际,帮助学生做好心态的调整工作,让学生正视自我,树立信心,是每个教师的首要工作和任务。

①召开会议,全面动员,努力营造“紧张、有序、和谐、高效”的考试氛围。

②做到“三个结合”:说服疏导与激励指导相结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相结合,集体谈话与个别交心相结合。

③做到“五多五少”:多鼓励,少指责,保护学生上进心;多讲希望,少摆困难,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多个别指导、谈心,少集体对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让学生总结、自我评价,少作主观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养成一颗健康心;多找教学指导上的原因,少指责学生,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保持一颗平常心,千方百计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复习心态。

从“陌生”走向“高效” 篇4

一、在顺应与跳跃中,发现文本的“陌生化结构”

任何一个文本,走进教材后,都有一个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同时,教师的解读都需要服务于课程目标的结构需要。顺应这种身份的转换,文本阅读中的诸多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就可以围绕着“陌生化”理论而有效展开。

1.当“素读者”,沿着“细读文本”的路径,走进陌生化的体验。当“素读者”,就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细读文本”的路径,反复阅读课文进入到文本词句的内在含义中,吟味把玩文本词句本身的韵味,让读者在慢悠悠的咂舌中,在情绵绵的回味里,体会个中意境和韵致,最后把它们重新组合到一起,从而重新建构一部作品。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素读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形象,从而达到文本陌生化的效果。

2.当“创写者”,沿着“以写促读”的路径,走进“陌生化结构”。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结合”,是以写为终极目标的,而我们提出“以写促读”的陌生化方法,则是以提高阅读效果为目的的。“以写促读”,其实施过程是“读—写—读”。首先预读课文,然后根据文本阅读的具体目标组织学生做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再回头去精读课文。由于学生有了创作的经验和教训,阅读的自觉性、领悟的敏锐性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比如教学《庐山的云雾》,学生预读课文之后,教师就组织学生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学生写作的《寻找春天》《校门前的那片油菜花》《菁菁校园》等作文,题材很好,写景也很美,但是都存在写景有余而抒情不足或段落结构较为凌乱等问题,这时有针对性地教学《庐山的云雾》的写作特点,体会总分总的教学结构,学生自然心领神会。

3.当“读评者”,沿着“呼应他论”的路径,走进“陌生化结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别人的评论也可以形成阅读的“陌生化”,这是因为别人的评论特别是经典的评论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审美体验。如组织班级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文时,我就引用电影导演吴贻弓和教育家叶圣陶说的话,这些评点的引用,让学生对《城南旧事》翻出了审美的新意。

二、在变幻与转移中,拓展文本的“陌生化视野”

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语文高效阅读的另一条有效路径,是暂且关闭那些总是被打开的窗子,在变幻与转移中,重新开设新的窗口,从而使学生观赏到一种全新的景致,以此激发其鉴赏与探究的热情。

1.转化语言形式,以“非常视野”来获得“陌生化”体验。学习语文,不可能通过枯燥的、高度的理论来完成学习目标,必须要有感性的作品来引导学生完成对语言的理解,通过某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范例引导学生对语言的运用。

教师为了达到语言的“陌生化”,可以打破寻常的节奏、韵律和构成,通过语言顺序的打乱、相互错位,来疏离间隔学生的习惯性语言,达到陌生的功效,将读者从“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中唤醒,从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持久的体验、理性的思考,最终撼动阅读对象的心灵。

2.更新解读方式,以“积极视野”获得陌生化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验文本情感,既可以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贴近文本,缩短与文本及作者的距离,进而产生对文本的个性情感体验,达到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充分运用课改新理念,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实践活动。

师: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这美丽的荷花吧!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生1:我想说,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2:我打算这样赞美荷花:荷花你真迷人呀!

生3:我做了一首诗来赞美荷花。

师:来,念给我们听听。

生3:荷花,你是我心中的女神,你是我最美的梦想……

师:你在我心中一直就是一个诗人,现在多学习、多积累,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师:让我们把要说的话,写成信寄给荷花姐姐、寄给大自然,好吗?

生:(激动)好!

3.激活历史争辩,以“复式视野”获得“陌生化”体验。文学作品不仅是审美艺术的体现,还包含作家的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等汇集成的浩瀚的人类文化史。在“陌生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阅读主体与阅读主体引导的双重身份,以文本体验为核心的阅读是教师所必须进行的阅读过程,“陌生化”体验是教师在作家个性情感“亮点”的照耀下,体验人文精神所带来的追求和畅想,用个性眼光来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本的个性途径。它使学生的鉴赏视角发生了转移,有利于形成新的审美愉悦心理。

三、在互文与观照中,发掘文本的“陌生化关联”

有一些课文,重在传递一种精神或情感,其文本本身,缺乏精致的结构、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文本并鉴赏相关细节的基础上,引入同主题或同结构形式的其他文本,在文本互释中,使思维朝向纵深处拓展。如采用类比手法,引入同类型文本中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的文字材料,用以拓宽思维的触及面,使学生得以在文本之外的陌生文字中寻找更深刻理解课文的思维点。也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引入不同立意、不同情感认知、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表达技巧等类型的文本材料,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角度,从而更全面地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与意义。

《走向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篇5

这一本书我读了3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从书中我明白了高效课堂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议、学生测、学生改的课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把成长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我认为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高效。

如何使教师高效呢?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自我提升。而经验交流、名师培训、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就是最好的方式。最关键一步是教师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就是要老师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放下名利荣誉,摆正心态,怀着积极、愉悦的心情来上课,课后再进行及时的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加以改正,这样的课堂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走进文本就是教师要认真解读课标,再解读教材。教师对自己所教学段的课标要非常清晰,总目标是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本学年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在尊重课标、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

二、学生高效。

学生高效是课堂高效的另一个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从原先的学会走向会学。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呢?我觉得学生上课前学会充分预习,打有准备之仗。课上集中精力听课,听讲时思想上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讲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技巧;听老师讲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生高效了。

关注生成,让课堂走向高效 篇6

[关键词]生成 运用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90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了无限生机,课堂是开放的,也是生成的,作为教师需要辨证、理性地对待生成性资源,让学生体验智力角逐的乐趣,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调整预设,注重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去调整、优化教学流程。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对折圆形纸片,再打开观察,接着提问:“通过对折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纸的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教师顺势揭示圆心的定义。此时,有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还有其他的发现!圆是一个对称的图形!”这个学生一说完,其他学生也纷纷议论起来。此时教师微笑着问:“你们都认为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又是怎样判断的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教师没有敷衍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随机而变,捕捉意外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出现意外时教师要能随机应变,以合理的手段处理突发而至的生成。如 “画直线”的教学片断。

师:要画好直线,你觉得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生1:尺子!(这是教师期待的答案)

生2:也可以用文具盒或者毛笔来画。

师(愣了一下,然后微笑):能否说说理由呢?

生2:因为它们是直直的,所以能用来画直线。

生3:我觉得生活中只要是直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直线。

师:对呀,借助所有笔直的物体,都能用来画直线。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直线的本质,给予学生知识延伸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纠“错”,巧妙运用生成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将错误转化为新的课堂生成资源,让它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让学生用纸折出 ,并用彩笔涂上颜色表示出来,然后贴在黑板上。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4份。全班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特意把这个作品放在最后交流。

生1:这个涂色部分不是 ,是这个图形的 。

师:那这样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你们觉得他的折法怎样?

生2:折法不对。

师:那 、 、 、 ,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是不是因为这个同学的折纸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简单地用“对”与“错”对其进行评判,而是借用了这一生成性资源推进教学进程,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抓住亮点,演绎精彩生成

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每一个闪光点,创造出教学良机,从而使课堂精彩纷呈。

如应用题:“两种书原来各有120本,《动物王国》还剩 ,《地球故事》还剩 ,哪种书卖得多?”

生1:我先求两种书各卖了几分之几,《动物王国》卖了 ,《地球故事》卖了 , ﹥ ,因此是《动物王国》卖得多。

生2:我还有别的方法。

师:你能具体说下想法吗?

生2:我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解答的。《动物王国》120本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30本,卖出3份,就是卖了90本,《地球故事》120本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24本,卖出3份,就是卖了72本,不难发现是《动物王国》卖得多。

面对生成的稍纵即逝的“亮点”,教师没有任之流失,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辩,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 “生成”是“教育机智”的浓缩,“生成”更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法宝。教师要抓住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巧妙引导,从而让课堂更加优质、高效。

阅读拓展,助力阅读走向高效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ading,阅读拓展

常规的阅读教学采用的是“三段论”,即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读前多带读单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的做法沿袭了一年又一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渐消失,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以激发兴趣为主,成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和创新点。阅读拓展训练则是指在阅读后的环节,走出做练习的弊端,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活动,实现阅读教学的质的飞跃。

一、给故事写-ending实现读写结合

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对一些事情奇思妙想,对故事性强的文章,总会有千奇百怪的构思和想法,对一些人或者事的看法总有自己的观点,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借助于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文章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妨设计活动,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发散思维的能动性,对文章的发生发展的结果做一个合理的预测,给出可行性的结果,然后写一个“续集”,起到读写结合的目的。如阅读The ghost in the park时,以问题Did you hear of the ghost before? Can you image what the ghost look like?等问题, 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再以故事复述性质的话题,One Sunday morning,two girls met a ghost.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ed on earth? Did they really meet a ghost?等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文章中。经过了听、说、读的练习后,对故事发生发展有了全面的把握后,引导学生想象,在他们把这个“鬼”——a sick cat送到了动物中心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合理想象,为故事写个续集,这样,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之效。

二、读后开展对话活动拓展语言交际运用

每一篇Reading阅读后,在Post—reading环节,可以开展Ask and answer活动,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把握和知识点的熟悉,在运用中,强化知识点,总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概貌。在读后环节, 习惯上,教师要学生读几遍课文,熟读、背诵、处理课后练习成为定势,久而久之,学生都知道老师要布置的作业,课前提前找资料把课文后面的练习答案一抄了事。这样的作业形式等于做无用功,学生提不起精神,兴趣逐渐消失,积极性逐渐减退,从而厌学、弃学屡见不鲜。而如果教师在学生读后的环节,开展对话练习,不仅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更促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语言运用的活动中。

如学习了What a brave young man!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后,对Lin Tao勇于大火中救人的故事有所了解,得知20岁的林涛,于5月10日的那天,一人独自在家,听到邻居孙太太大喊“救命”,于是,林涛简单采取保护措施后,从浓烟大火中救出了79岁、身受重伤的孙太太,可是,自己却高度烧伤,住进了医院。在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后,组织学生开展对话活动,如记者采访活动,开展pair work活动,两人一组,一个是Lin Tao,另一个是记者interviewer,而开展活动:

Interviewer: When did the fire start?

Lin Tao: On May 10.

Interviewer: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fire happened?

Lin Tao: I was at home alone.

......

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救人英雄林涛根据实际而和“记者”对话,接受“记者”的采访,活动在“无章”中有序进行,实现主动、自主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课内外的完美整合

学习了A charity walk,了解了慈善步行的意义和具体活动事项后,加深了对慈善捐款的意义,加深了对慈善机构的了解和认识。课后组织一个慈善义演A charity show,为Project Hope而捐款捐物,既发展了能力,德育教育也受到熏陶和提升。

学习了My neighbour的阅读课文后,了解了“作者”的邻里关系,“认识”了一些乐于助人的社会工作者,在以前的My friend的基础上,学会了更多的介绍人的文章的写法,由My friend的简单的外貌描写、性格描写而到通过具体实例、事例的描写,通过写事而写人,使人更加丰满,有血有肉。那么,在阅读后,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活动,设计一份调查报告,采访自己的邻居或者居委会成员,以My neighbour为题,写一篇80单词左右的英语短文。这样的活动,除了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外,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环节,践行了“六大解放”理念,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怎样让数学作业走向“高效” 篇8

关键词:悟学,高效,作业

基础教育新课改已进入第二个“十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课改的“精髓”,或许就在于“悟学”二字. 所谓“悟学”,即学以致 “悟”,它区别于 学以致“知 ”,学以致“悟 ”强调致“知”过程的思维加工和意义理解 ;强调致“知”的过程履历及情感体验;强调致“知”以后的触类旁通和思想洞明. 它也区别于工具化、功利化倾向的学以致“用”,基础学习不能只为了外在的工具价值、眼前的功利需要,它重在为青少年一生的生命成长培源奠基. 着眼的是学生的基础养成、素养涵育、人格型塑,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

就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来看,课堂本身已向新课程有效转型,然而在作业环节,受传统教育观念,尤其是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不免“涛声依旧”: “数学作业量大”“重复训练过多”“作业感觉枯燥”等等,这些埋怨在学生和家长中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课堂改革效益,成为新课改继续前行的最后阻力. 用“悟学”理念改造数学教学的作业环节,对于师生树立正确的高效作业观,对于数学作业真正回归育人本质显得较为迫切.

如何让数学作业真正告别“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如何让作业环节为巩固和提升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素养、学科素养、人格素养起增力作用而不是相反,我们以“悟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对此作了点滴有益的尝试:

第一、作业布置要分层. 在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就近入学,“快慢班”“重点班”逐步淡出教育历史,同一班级学情多样性增加,学力基础自然参差不齐,如果作业布置实行“一刀切”,很可能会出现优势学生“吃不饱”,弱势学生“吃不了”,很多学生“不对胃口”等情况,根据“学情”“学力”等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有差别的作业,提出有区分的作业要求,可以有效解决作业“一刀切”的弊端.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作业内容整体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选题力求知识点覆盖全面,且具有代表性,只要学生认真做,就能印象深刻,并且达到训练基本功的目的. 第二层次是提高题, 学校数学组坚持以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实践为题源, 以课本习题为基础,设计开发基于书本又高于书本的“每日一题”,利用“每日一题”进行数学培优,参加培优活动的学生采取“自主申报”和“老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 这样“人人能作业,人人能练悟”,这有利于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找到最适合的作业平台,实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提升作业训练的整体效益.

第二、作业设计要典型. 数学题目之多可以用题海来形容,面对“题海”,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对其筛选加工,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等加工策略,我们就能发现许多题目表面不同,其实雷同,做“一万题”还不如精做“一”题,这里的“一”就是“典型例题”,或者说是“母题”. 典型例题的生成极又是什么呢? 它主要来自初中数学学科素养的两个层面:一是数学“双基”,一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双基”是学科素养的基础,需要通过典型例题精准训练,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及近几年中考试卷,各模块知识体系下的双基要点是很容易把握的. 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需要学生进入“悟学”境界才能达成. 典型例题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迁移,举一反三,是老师有效发挥引导作用的必经之路. 例如初中数学知识发展的九条主线中, 代数中的字母表示数问题,几何中点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都特别重要, 分类讨论思想的掌握对于初中生也特别关键. 所以从初一的第一次作业开始就要精心设计相关典型例题让学生作专项训练,这些专项作业训练不仅能让生熟练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启智开窍,触类旁通,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在典型例题的辅助下获得感性支撑,典型例题在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悟性飞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三、作业形式要多样.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鲍建生曾提出“长作业”的概念:研究表明,一道题目在脑子里面停留不超过3分钟的话,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没有好处,只是混个眼熟而已,既不能开发潜能,也无助于改善思维;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把所学的知识全调动起来,需要学生不断尝试各种解题路径,需要学生花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绞尽脑汁才能想明白的作业题就称之为“长作业”鲍建生认为这样的长作业非常重要,他建议此类长作业应该在初中阶段适当多布置一些. 我们在教学中借鉴了“长作业”的理念,实践证明,长作业能有效缓解学生“天天有作业”的厌烦情绪,改变学生机械训练、简单巩固的作业目的,对于释放学生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悟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实践起来暴露的问题也不少:例如数学“长作业”设计难度较大,思维懒惰的学生不能坚持做下去,等等. 为此,我们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在题目内容选取上尽量以生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背景,用真情境真问题吸引学生;题目设计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避免单一知识的深究,以有效降低专业难度;变整个班级统一作为部分学生选做,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兴趣爱好. 长作业考验和训练的是学生的“悟学”潜能,是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素养的好途径. 数学作业需要跳出纸笔解题作业的老框框, 可供选择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如观察性作业(趣味式,实验式);实践性作业(体验式,操作式,调查式);合作性作业(小课题,社会调查)等等.

第四、作业讲评要创新. 传统的作业讲评就是老师讲答案,学生对答案,学生满脑子的答案应接不暇,作业讲评达不到应有的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的功效.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于改善作业讲评大有裨益,最简单的做法是利用大家都熟悉的QQ群:老师可以把最经典的“好题”布置给学生自己讲解, 讲题视频通过QQ在班级群里共享,讲解“题目”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他带给学生的体验往往是持久难忘的,通过QQ群分享还能激发学生“生生互学”“合作学习”的热情. 老师也能够通过学生讲题,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当然老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对于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漏洞和缺陷要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补充或纠正. 当然老师也可以“翻转课堂”,把自己的作业讲解视频课先放到网络上,通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课堂上主要讨论学生的疑惑或生成的新问题.

初中英语走向高效阅读教学浅探 篇9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的四点策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进行阅读其实也是在进行一种阅读心理的探索。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理解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基础保证, 这就必须有效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认知技能。笔者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1) 分析研究标题, 预测文章主旨, 理解掌握内容。每篇阅读文章的标题都非常明确, 这是初中英语教材的与众不同之处。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标题往往是漫不经心的, 或者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了事。殊不知, 一般情况下, 正是这些标题蕴含了文章的主旨。因此, 深入地分析、研究、阅读文章的标题, 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效预测, 从而有助于加深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2) 搞清材料体裁, 了解体裁特征, 训练学生阅读。审视近几年中考英语试卷命题的走势, 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论述文等文体在中考英语阅读材料中成为了首选“主角”, 而且选材的多样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这就充分说明, 既要高度重视阅读材料的内容, 又要切实重视阅读材料的体裁, 这是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两大关键问题。

(3) 重视文化背景, 注重两者结合, 加深材料理解。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 一些英语文化知识背景在初中英语阅读材料中有所体现, 彰显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理念, 近几年中考英语试题在这一方面也有所侧重。因此, 初中英语阅读中要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教师要把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作一些必要的讲授, 这样学生理解语言材料就会容易一些。

(4) 注重浅层阅读, 强化深层阅读, 提高阅读效果。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大致意思的阅读就是浅层阅读。浅层阅读的方法是speed reading。在快速阅读过程中,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主旨和结构等的了解可以通过材料的标题和主题句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整体的轮廓, 这样的铺垫对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非常有利。为了更好地检测阅读的效果, 教师应根据阅读材料,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诸如“选择填空”、“判断正误”、“排序”等题型的作业, 在这样的阅读与作业中, 学生可以更多地获取知识信息。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走向高效需要强调的四个问题

(1) 教学灵活多样, 激发阅读兴趣, 吃透文章内容。初中英语阅读材料题材的广泛性与体裁的多样性, 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 把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兴趣激发起来, 在心理上做好阅读的准备。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播放一些英语国家的轻音乐, 以烘托阅读的气氛, 营造阅读的氛围。阅读的动力来自于兴趣, 当学生非常感兴趣于阅读材料, 那么这种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而且还是高效阅读。因此,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全面吃透文章的内容, 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收到实效。

(2) 增加阅读数量, 提高阅读质量, 精读、泛读结合。阅读量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没有阅读量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要建立语感、要提升自己的阅读层次, 就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从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任务目标和中考英语发展的趋势来看, 培养与提升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仅仅依靠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定好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 在此基础上更要强调阅读的质量, 每周以两篇优作作为阅读数量框架, 让学生精读后, 教师再对文章中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的有关的句子结构、用语及词语搭配等进行讲解, 促进学生完全消化和吸收, 这样能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有效的扩充。

(3) 区别不同年级, 设计阅读要求, 提高阅读质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始终保持积极阅读的兴趣和心态, 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规划设计好每个年级的阅读培养目标和阅读教学要求。例如, 对于初一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是重点, 因此趣味性和故事性是选择阅读材料的原则。与此同时, 在如何猜测生词上, 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对于初二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 应把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 (包括理解文章细节、理解词句等) 培养作为重点, 把自然科学的一些科普文章作为阅读的侧重点, 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对于初三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 应把学生对文章深层理解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这种深层理解能力包括对文章的推理和归纳能力等。此外, 要强化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练习和训练。

(4) 重视三个阶段, 突出各自重点, 全面提升效率。英语阅读教学要重视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应各有重点。第一阶段是阅读前阶段,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好英语文化知识背景。第二阶段是阅读中阶段,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 并在阅读中思考和解答有关的问题, 教师做好指导和解释工作。第三阶段是阅读后阶段,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强化练习, 并针对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以及文章中的一些观点, 要求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这样, 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就会入木三分。

探求有效理答走向高效课堂 篇10

在实际教学中, 关于课堂理答方面存在以下现象:理答语言单一, 简单的理答言语不能有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理答缺乏情感, 直白的理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答缺少引导, 无序的理答会失去学习方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进行有效的理答呢?我们结合名师课堂中的理答和自身的教学经验, 总结了一些理答策略。

一、言语引导, 力求语言准确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教师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论是语言上, 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比较少, 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 如“很好”“对”“错”, 理答言语比较笼统、模糊, 总之理答语言较为单一。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上的二年级《找规律》一课, 并且整理了课堂中的16句精彩评价语:

师1:××同学离老师最远, 但是声音那么响亮, 讲话还那么有意思。

师2:小家伙, 你看看别人四种方法, 你才两种, 你要加油了。

师3:你叫什么名字?你是二年级的吗?我发现你像五年级的。

师4:我发现你们真会观察。

师5:同学们, 笑声过后要有思考呀!

师6:小东西, 你好好听讲的话, 你也特别聪明。

师7:××同学, 你真的与众不同。

师8:你不仅找全了, 而且用了代替的思想, 我可没想到。你真棒。

师9:你的想法太高明了。

师10:我发现你特别会听讲, 声音还这样洪亮。

师11:你每次发言都那么精彩, 我建议把掌声送给这位特别智慧的女孩。

师12:我发现这个小姑娘了不得, 你还会欣赏别人。

师13:这是你们自己的方法, 真了不起。

师14:你那个AB的想法, 太有意义了。

师15:你特别会倾听, 这样的同学进步就特别快!

师16: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吴老师的理答语言, 总能根据学生的思维, 从不同维度进行理答:关注孩子的不同见解, 运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孩子发表想法和观点。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种对孩子的真爱。

二、情感引导, 关注学生情绪发展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 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激起感情共鸣, 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 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授学科上去, 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2] 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情况, 良好的情绪反应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 要做到二者相互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以保持良好的情绪进入学习。在学生能积极、热情地参与数学活动时, 教师要及时对情感方面进行评价, 对学生积极的情感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不好的情绪给予宽容的引导, 以实现良好情绪的长时保持。

我们在教学“数字的用处”时,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联系学生实际, 首先呈现了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数字信息:119、114、浙G08240、886、415507402@qq.com。学生看到熟悉的生活信息, 上课的热情高涨了不少, 争先恐后地要回答。在学生回答完后, 我进行了评价: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 老师发现在平时的生活中, 你们是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今天这节课同样需要我们去观察和思考数字信息, 你们能做到吗?老师的简单一句评语, 对孩子们的情感作出了及时肯定, 同时也提出了真诚的希望, 希望学生能将良好情绪在课堂中得以长久保持。

三、思维引导, 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数学是一门思维课, 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 总之数学课堂就是师生思维碰撞的“主战场”。在思维碰撞过程中, 我们发现经常会出现“思维短路”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与我们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有关, 提问能否触碰学生的思维, 一旦触碰学生思维, 课堂中就会出现我们期望的“思维激战”。[3] 另一方面, 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合理问题, 会出现答非所问, 思维“不来电”现象。

在课堂中, 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是非常棘手的。一些教师这时会选择自己的“思维专场”, 可是我们知道这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教学形式, 教师专场了学生该怎么办?展示学生的“思维专场”,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教学形式。教学前,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知识, 可以先预设相关引导的教学语言和评价用语;课堂是活生生的思维交流, 教学中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思维, 找准思维活动和重难点知识间的联系, 把握好相互间的切入点, 及时进行引导和评价;教学后, 对课堂中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分析, 总结引导和评价的方法。

“数字的用处”是一堂综合实践课, 往往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师生思维交流的最好机会, 综合实践课中的知识来自生活, 并且知识量足够大。我们在第一次教学中, 设计了呈现数字编码说意义的形式, 发现这样形式的思维交流过于拘束,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第二次教学中, 设计了呈现重要信息来编写数字编码, 这样开放的教学形式, 利于孩子们对数字编码知识的感受和思维的交流及发展。

如引导学生编学籍号, 使学生认识学籍号需要编入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图编写了学籍号。并根据学籍号理解含义, 分析比较学籍号的特征;仔细观察和分辨, 选择合理的数字编码表示信息。学生们编写学籍号是一种创新的数学活动, 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非常高。在整个编写活动中, 学生一直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 要适时进行引导和评价, 最后能有效进行思维交流和发展。[4] 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统领式的引导“哪个合理和不合理”, 来促使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体会数字编码的合理性。以点睛式的评价仔细观察和分辨, 选择合理的数字编码, 体会数字编码的优越性。

总之, 理答涉及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进行快速有效地分析学生的思维活动, 找准思维活动和能力发展的衔接点, 以丰富生动的言语对学生的活动作出有效的言语、情感及思维方面的理答, 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羚.课堂师生问答历程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07.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白锡燕.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艺术[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5) :66-69.

上一篇:2~3岁下一篇: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