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呼唤环境道德

2024-04-24

SARS呼唤环境道德(精选7篇)

篇1:SARS呼唤环境道德

Sars危机与公民道德权利

在Sars危机中发生的道德侵权现象,说明当前强化公民道德权利意识的重要性.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虽有差异,但是却有很大共性,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互补作用.应该利用法律、政策等措施强化道德权利的`要求权、受回报权和自由权,建立公民维权意识和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众权利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

作 者:黄捷 杨健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COLLEGE年,卷(期):“”(4)分类号:B82-051关键词:Sars危机 道德权利 要求权 公共利益

篇2:呼唤和谐人居环境

日前, 笔者所住城市的一个小区, 有几个业主为图个人方便, 将汽车无序停放在小区出口, 导致交通堵塞, 影响了全体业主的生活。究其原因, 是因部分业主长期不交物业费, 物业公司退出, 小区经常因车位、垃圾等问题导致业主之间吵架, 致使这个昔日的高档小区沦为无人管理的社会死角, 业主的安全和人际关系极为紧张。

另据报载, 2006年7月, 北京新风南里小区, 当一名不居住在该小区的妇女带着5岁的女儿穿越该小区时, 先被保安阻拦, 随后被20多名小区居民追打50米远, 她全身有十余处伤痕, 孩子被抓伤了后背和肩膀。令人震惊的是, 事件发生后, 并没有该小区的居民表示任何歉意, 一群人竟然不能与自己的同胞、一个小女孩共享一条道路!

上述两件事情虽然不是普遍的现象, 但暴露了我们在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进程中, 至少有两个重要问题, 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公共管理欠缺。目前我国城市大部分居住小区都是聘请物业公司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有偿管理。由于业主与物业公司双方因交费、管理水平等多方面产生矛盾, 因此经常出现物业公司中途退场的情况, 小区就会出现短时间或较长时间的管理真空, 引发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二是地盘意识严重。中国人“拥有一套自己的住宅、拥有自己的地盘”的情结比任何国家的人都要强烈。中国漫长的农耕文化浸润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要置田、置家、兴业, 在农村梦寐以求的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而在城镇则梦寐以求的是拥有一套自己的房产和私有领域。每个住宅小区就像一个都市里的村庄, 它与周围的世界用围墙或电网相隔, 有明显的界限, 形成了独立的“地盘”, 小区内部的绿化、公共设施是小区居民拥有的半私有财产, 与城市其他居民没有关系。在这种膨胀的“地盘”意识下, 新盖起来的“高尚社区”被围栏和“非本区居民不得穿行”等保护起来, 更有甚者, 在一些“豪宅”小区入口, 来访者必须登记才能入内。严格的物业管理是治安水平较低情况下的保护措施, 但措施过度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它将直接肢解城市的自由精神, 使人们在集体无意识中拒绝他人, 同时也被他人拒绝;使得城市居民之间形成了新的独立甚或对立阶层。这是和谐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篇3:呼唤道德的回归

答:德园的意思就是“呼唤道德的回归”。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不缺营养,也不缺钱,但是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上却有些亏欠的地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做人的标准模糊了,对好与坏缺乏分辨能力。我常想,20年,30年以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而且有道德,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如果对现在的孩子们多一些道德教育和爱的教育,那无疑是雪中送炭。

问:作为民营幼儿园,要想生存下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德园的特色是什么?

答:德园的特色就是它的服务能力。这要从我们的定位说起,德园的定位首先是服务业,然后才是幼儿园。我认为公立幼儿园拼的是福利待遇,私立幼儿园拼的就是服务,是为每个人服务,包括孩子、家长也包括投资者和员工,甚至还包括我们园所在的社区。

比如,我每天中午都会给家长打电话,报告孩子这半天以来都做了什么。有一个孩子来的时候很闹,我说给我带吧,慢慢我发现他很喜欢钢琴发出的声音,一听到这声音他就会安静下来,于是我带他坐到钢琴旁,让他弹,让他感受自己弹出的声音,每到这时他都很乖很懂事,我还给他照了相,发给家长,家长非常感动。其实这个孩子能够体验和感受韵律之美,这比会不会弹曲子重要得多。

问:您如何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和爱的教育?

答:我们会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教育,我们园有这样一个口号,叫做“因为爱所以用心”,怎么叫用心了呢,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小孩穿衣服。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穿衣服呢?很多大人只是发现孩子动作慢,不爱穿,没想过为什么。有一天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突然醒悟了,其实有时候衣服袖子里有线头,会阻碍小手伸出来,让孩子穿衣服的时候都攥着小拳头,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好办法。所以“用心”这件事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需要进取。

问:德园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答:有,都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春天来了,该养鱼了,我们计划买一些小金鱼,让孩子们亲自从水桶里捞到幼儿园的池塘里,作为一次活动来搞,让孩子有参与感。还要让孩子给小鱼命名,让他们产生专属感。我想,一定会有孩子,因为幼儿园的池塘里有一条她命名的小金鱼而非常愿意来上幼儿园。这就是在培养责任心和任务意识,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每个小生命都与孩子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我希望很多年以后,这些孩子长大了,回忆幼儿园生活的时候,不是说在德园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了多少个字,背多少首诗,而是能说出她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什么,比如,感受到了参与的乐趣。

德园还十分重视幼儿的选择权,比如,每个班的门牌用什么图案,让孩子自己选择;每天吃哪种干果,也让孩子自己选择。我相信这样做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沟通、表达、创新的能力。

问:我知道您本人有很丰富的幼教实践经验,您又是如何选拔和培养年轻教师的呢?

答:我选的老师第一形象要好,年轻靓丽;第二要善良,有爱心;第三声音还要甜美!有人问,美,漂亮,用什么标准衡量呢?其实很简单,孩子是最感性的,也是最爱美的,让他们感到舒服了,就是漂亮。我始终认为,幼师是一个阳光而美丽的行业,所以从业者的心情也应该是美丽的。专业技能可以培养,好的心态却不是培养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我希望越来越多外表和心灵都美丽的女孩子来我这里工作。

问:您现在这第一个园是什么时候开始招生的,对德园的未来您有哪些规划?

答:立水桥这个园是我们的第一个园,去年9月份就装修好了的,但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安全,无污染的好环境,让装修的味道全部散尽,我们直到今年3月份才开始接收第一批两个班的孩子入园。这当然会影响收益,但我的思路是宁肯把压力留在前期,也尽量不给将来留下隐患。我们比较长远的目标是用十年时间发展至十个园,都是中等规模,然后就不想再扩张了,我希望德园能一直稳步发展。

问:在家园共育这方面您想怎样做呢?

答:除了前面提到的,每天都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沟通信息外,我们园正在筹划一个“80后的美好回忆”展示活动。具体做法是,买来80年代的玩具、杂志、书籍等等,摆放在一个房间里,80后的年轻家长来到这里就仿佛回到了童年,也让他们有机会给孩子讲自己的童年——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节目,玩什么玩具。孩子对父母小时候的生活了解多了,亲子之间的话题也更多了,关系也会更亲密。

问:您对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有哪些感受?

答:十年来,我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近500场教育讲座,有的是教育局组织的,有的是地方教育机构邀请的,我深切体会到,我国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偏远地区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大城市同龄人的差距非常大。但是我们不能光是抱怨,要干实事才行。我们决定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分期分批邀请边远地区的幼师到德园来实习,计划一年两批,6~10人。在德园实习的经历将会打开她们的视野,并学会新的思维方式。而她们淳朴的思想,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执着,对机会的珍惜——这些对于德园的老师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您经常参加公益性质的活动吗?

答:是的,但是我做公益一直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

我会默默地为自闭症儿童还有养老院的老人做一些事情,还有流浪猫狗的救助。我家里养了四只狗,都不是什么名犬,两只是别人不要的,两只来的时候是病犬,后来治好了。德园里还养着一只捡来的白猫,在我的影响下,老师们对它也都很照顾,孩子们也经常从家里给它带来好吃的。我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嘴里说要有爱心,要爱护小动物,却一转眼把院里的流浪猫轰走。爱心最容易感染别人,也是最潜移默化的。

篇4:再制造呼唤良好产业环境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再制造领域, 再制造产业看上去似乎一片光明, 但实际上, 最先进入的再制造企业由于不同程度遭遇到管理、资金、税收、流通等环节的问题, 盈利困难, 发展举步维艰。

业内人士表示, 大力开展再制造对我国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 不过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因此, 应尽快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营造出适合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再制造产业前景广阔

再制造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于发达国家, 是发展现代循环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将已经废弃的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工业废品进行专业化的批量修复制造过程。

作为制造业大国, 中国每年产生的废弃工业产品数量惊人。据了解, 我国每年因磨损和腐蚀等原因使设备停产、报废造成的损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近10%, 损失高达千亿元。大量设备报废闲置不仅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这些设备都能够通过再制造工程修复, 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再制造对废弃机器的局部损伤进行修复, 不仅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潜力, 还能够及时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整体翻新, 赋予旧设备更多的高技术含量, 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据悉, 目前全球再制造产业总规模超过1 000亿美元。其中, 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 产值超过750亿美元, 拥有7.3万家企业;日本的工程机械再制造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60%的产品为日本国内用户使用, 30%以上出口国外, 其余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

在西方发达国家, 再制造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庞大产业, 并已成为一些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 自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 再制造主题持续升温, 很多企业成立了再制造公司, 再制造首次进入操作层面。

与国外相比, 再制造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再制造产业也处于起步阶段, 但由于我国制造类企业众多, 其潜在市场前景不可小视。截至2010年年底, 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接近8 000万辆, 国内报废车辆近400万辆。而且这一数字今后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此外, 在机床领域, 目前我国的机床保有量接近700万台, 已成为世界上机床保有量最大的国家, “十二五”期间预计将有100万台机床面临报废。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和企业重组转型速度加快, 我国数十年建设所积累的价值数万亿元的设备设施面临着改造更新的过程, 而这恰恰是再制造产业发展壮大的历史契机。

原料短缺急需政策配套

虽然目前我国有近千万台老旧汽车发动机面临淘汰, 再制造企业却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据业内人士介绍, 国内旧件回收渠道不畅,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 更换汽车发动机需要到公安部门备案, 繁琐的手续使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再制造企业很难获取充足的原材料。

即便是我国再制造企业中的翘楚,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也常常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旧件回收渠道不畅。汽车拆解厂有很多报废汽车零部件, 可是按照国家现行规定, 却不能把这些零部件卖给再制造企业。

《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必须拆解回收的报废汽车。其中, 回收的报废营运客车, 应当在公安机关的监督下解体。拆解的“五大总成” (汽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 应当作为废金属, 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拆解的其他零配件能够继续使用的, 可以出售, 但必须标明“报废汽车回用件”。

这些规定使再制造企业原料来源受到限制, 很多可用资源不能得到及时回收利用, 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 《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的修订迫在眉睫。业内专家认为, 不少再制造企业就是因为原料短缺问题而关门退市, 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 在我国刚刚起步的再制造产业有可能就此夭折。

由于再制造企业的原料是废旧件, 进口原料这条路也行不通。如目前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激光熔覆技术可以再制造其他国家再制造不了的路虎发动机, 虽然试验很成功, 复强动力却无法正式接单。运抵港口的国外废旧发动机我们申请了两个月仍然没有拿到批件, 高额的滞港费使项目无利可图, 最后只好退货。面对这种情况, 企业显得很无奈。

针对上诉种种现象, 症结在于再制造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再制造的专项法规, 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回收并循环利用资源, 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的政策平台, 推动再制造产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降低成本需破税收难题

税收问题也是当下再制造看似火热, 企业却难以盈利的原因之一。据专家介绍, 再制造企业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难以冲减成为抑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增值税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所负担的增值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 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税率计算由购买方所负担的增值税额。

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应纳税额为当期进项税额减去当期销项税额。但是因为再制造企业从客户手中购买报废的零部件, 企业不可能拿到进项税发票, 而当企业把修复好的产品卖出时, 却需要开具产品的销项发票。

企业因没有进项发票没有办法冲减进项税额, 造成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增加。当再制造企业的成本压不下来的时候, 就会提高售价, 将增加的成本传递给客户。而在目前国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 这将直接影响到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因此, 降低再制造产业成本是当下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再制造属于节能环保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在产业发展初期, 对再制造产业进行专项财政支持及税收优惠有利于助推产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应当考虑通过更为便利的方式, 以税收优惠直接予以支持。

篇5:呼唤道德:道德最大化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道德;最大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09—02

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没有人有意作恶,只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如果他知道善恶的知识,那么他会为善吗?因此,在这一论断中,不仅包含了知道与否的问题,也就是教化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知道后做与不做的问题,也就是行为的要素问题。那么,我们要真正付诸道德于实践那么就需明晰两个问题,一是教化问题,二是作为问题,那么要使道德达到最大化,必将从这两方面着手进行论证。教化和作为的主体是人,要论述人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首当其冲分清人本身所存在的潜在关系,我们可以把人分成两种境况,一是单个的人本身,二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一个单个的人,纯粹的个人,能否称他为道德亦或是不道德的呢?如果仅仅是做了自己要做的或者需要做的,那么能否评判他是道德还是不道德的,无从知晓,因此,道德的发生与进行就可以先归结为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是有对象性的,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那么,此时是否有边沁的功利主义的道德的影子存在?功利主义的道德学说认为,在一个主体做出一个行为之前,主体的目的是向内的,也就是在做不做道德的事情要以对不对自己有利,如果是没有利的,那么就不存在这一道德的行为了,似乎有很强的绝对的意味,这也同时否定了道德无处不在的本性。当两个彼此从没有利益关系的陌生人出现在同一电梯中,从未说话,但视野中却不能不包含其中,眼神虽然是冷漠的,是寂静的,是没有交流的,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二者之间是道德的,是相互道德的,并不是出于某种对自己的有利。也许还有人会认为,虽然当时是没有相互利益的表现,但假如其中有人不知什么原因而面带不好的表情,有明显的表现,他不考虑到公共场合的背景,只是任自己的心情,这种表现可能是愤怒的表情,激愤的语言,过激的行为……,此时是向己的,是自利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不道德的,从不道德的相反面来讲,要使这一行为道德,那么只能是对自己有利了,然而,在这众多静默的人身上,却显现出了道德的影子,那么从功利主义出发,他们的静默是出于什么样的利益呢?当然,是没有什么明确的利益目的的,也许功利主义者还会说,没有明确的利益目的也不能否认利益目的的存在啊,那么是否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追溯到人的身体本能上呢?我们对于一个作为人生而俱有的本能上,我们是否可以将它做一定义,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非道德的,那么这是不是太可悲了,而且这也是不可能穷尽的。

教化也就是向善的过程,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是道德内在化于一个主体的过程,是对原有本性的道德化的过程,教化是达到道德最大化的有利方式与途径。但被教化的主体并不能自然而然的受到教化,并不能自然生成。接着上边的讨论,我们肯定了单个人道德的存在,因此,当道德内在化于主体内后,那么,这一内在化后的存在状态便是单个性的,在这一道德行为发生之前就是归属于单个人的。但是,会有人产生质疑,道德内在化为单个人是纯粹的单个人的道德存在,即教化后发生行为之前是单个的存在的,但教化这一行为发生时,也就是发生教化时,可以说就不是单个人的作为了,而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是一个教的主体和一个被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它还是一个关系,不是纯粹的个体,这种质疑不无道理。

因此,要使道德达到最大化,就要借助于教化的两个因素来使道德达到最大化。一是社会的因素,二是心理的因素从而达到最大化。社会的因素,也就是外界的影响从而使其最大化,这种外界社会性的因素包含很多,例如:家庭、学校、具体的一个人,眼睛所看到的一个情节……中国自古就很注重外在力量的影响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当一个人进入好的环境中,他的品行才能端正……,可以说,外在性的因素包含很多,是一个丰富的学堂。那么此时所说的正是苏格拉底在几千年前所提倡的:“知识即美德”,什么才是美的,什么才是道德的,只有知道了,看到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道德的,被灌输何为道德,这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使这一道德的社会环境因素多起来。

道德的最大化不仅仅是在现时代道德本身的疯狂呐喊,而更是现时代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所必需的,我们可以明晰的一点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逃避人自身的本质而纯粹的生存,因此在道德这一范畴中,也必然不能逃避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道德是可以内化为单个人的个体之中,但道德更是社会性的互动。在社会性中的道德我们可以分成三种:全部道德、部分道德、纯无道德。在社会这个统一体中,要想达到全部的道德是遥不可及的,就好比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与热切的期盼,当然,全部道德也是一样的道理,它是我们人类社会行为规则的希望目标,是道德最大化的极大化,它实现的是每一个人都是道德化的人,是不能被无形的手所左右的道德的实施,因此,在现时代全部道德只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纯无道德也就是没有道德,无道德可言的社会,当然这种社会是不存在的,没有道德也就没有法律,没有正义,没有公平,没有平等,更没有自由……法律是为道德而生的,构成一系列社会的稳定基础,是因道德的存在而存在,因此无道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这么一个社会,那么也必将是一个即将走向灭亡的社会,终究不会存在,因为它不具备生存下去的新鲜养料。对于部分道德,也就是不能分辨道德成分有多少,不道德的成分有多少,因为它不是犯罪,犯罪可以统计出在一时期,一范围的犯罪率,然而不道德并不是犯罪,因此部分道德只能是混杂的,是不能明晰的,它只能知道一个模糊的程度而不能知道具体,道德和非道德良莠不齐,不能明晰,我们所要讨论的道德环境便是这种社会中的部分道德,也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其中的现实生活。

谈到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范畴就不能回避道德上的运气这一话题,在道德上的运气这一问题上,我们更可以深知社会性的道德良性互动是达到道德最大化的极为有效地方式与途径,而且更深刻的反映出作为道德主体的单个的人所必须的自律性及自律性的必要性。康德认为,“善的意志之所以是善的,不是由于它所造成或达到的结果,也不是由于它对现实某种预定目标的适当性;它之所以是善的,仅仅由于它的愿望,就是说,它本身是善的。而且,就它本身来考虑,对它的评估应当无可比拟地高于它所可能带来的任何结果,任何有利于某一倾向甚至所有倾向之总和的结果。即使万一发生如下情况,由于命运特别不济,或由于继母般的自然界提供的必需条件严重不足,使这种意志竟然完全没有力量实现其目标,如果剩下的只有那善的意志(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愿望,而是使我们所掌握的所有方法),它仍会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芒,因为它自身拥有它的全部价值。无论是富有成效还是毫无结果,都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这种价值。”他认为,运气的好坏不应当影响我们对行为主体以及行为的道德判断,也不应该影响到对行为者自身的道德评判。康德的思想可以用里昂·托洛茨基这句话来说“只要目的合理,那么,为实现目的而运用的手段就是合理的。”他跳跃了作为行为连接中心的道德准则,而仅仅只从行为者的主观态度出发,这难免有失偏颇。在法律上,对于犯罪的定罪量刑主观意图是很重要的一个量刑情节,但在道德范畴内,很多非道德的行为根本构不上犯罪,因此也就更不可能作为一个根本的评判准则来使用,否则对于被施者是天大的公平,而对于行为者却没有半点儿道德的照耀。拿一个熟知的道德上的运气的例子来说明:一个驾车的人在公路上安全的行驶着,突然冲来一个跑上马路的孩子,此时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司机紧急刹车,孩子幸免于难,二是司机来不及刹车,孩子被撞。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推断司机并没有怀着撞孩子的意图,司机是道德的,但对于出现的这种境况,我们只能归结为司机的道德上的运气了,司机刹住车了,那么在道德上他是走运的,而没有刹住车把孩子撞了,虽然他的主观心理是道德的,但还是避免不了社会的谴责与孩子家长的指责,甚至受到某些规制的惩罚,那对于他道德的内心却受到了不相应的惩罚,因此我们不能恭维康德对于只要怀揣着道德的信念就万事大吉的言辞,所以,对道德信念的崇拜似乎是一个飘忽不定,不可以依靠的事实。

因此,在社会系统中的道德似乎也有自身的难言之隐,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只有我们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道德的且按照道德的准则行事,那么才可能让道德上的晦气不沾染到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否则,道德上的晦气便有它存在的温床,不知何时便会跑出来作恶,那就不能知道是我们其中的哪一个人将会被道德的晦气所笼罩。因为道德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所以对每个人也是可能的,也许对某些人容易,而对有些人比较难,但它终究还是可能的,因为具有道德,向往美好也是人的一项基本本能。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期望的那样,作为管理国家的统治者,智慧便是道德;作为保卫国家的勇士,勇敢就是道德;作为手工业者、商人、农民来说,自我节制、安于自己所处的地位,绝对服从统治就是道德的,所以,每个人让其可能成为现实,每个人恪守其道德准则,也就是成其为自律的人,那么,我们的道德才能实现其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苏力.法治及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苏]图加林诺夫.论生活和文化的价值[M].北京:三联书店,1964:69.

[3]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73.

[4]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9.

[5][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92.

[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篇6:SARS呼唤环境道德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在生态环境伦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有很丰富的文献资料。我国先秦时期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庄子,在其道德哲学著作《老子》、《庄子》中,不仅对人类生命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透辟的论述,而且指出了人对自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如何践履这些准则的方法,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等环境伦理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在地球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深思他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箴言哲理,反思人与自然割裂的教训,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和信仰是很有意义的。

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伦理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精华之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宝贵、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当今,在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空前激发的时候,“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维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平衡、拯救人类,更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古代,荀子曾提出过“人定胜天”的思想。在生态危机尚不明显的小农社会,对于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盲目性的束缚,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价值。这种思想在今天人们和特大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时候,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 在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现代, 对“人定胜天”的思想就要加以严格限制。否则, 高扬这种思想, 就会使一些人盲目掠夺自然, 破坏生态平衡, 给人类的生存条件造成严重的破坏。随着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 人们不断用宣言、政策、国策以及法律等手段, 来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 企图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但仅用上述手段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接受理性的约束和道德的约束, 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走向理性阶段,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渔猎文明时代,此时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第二阶段为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第三阶段为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充分发展,人与自然关系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即将到来的第四阶段为生态文明时代,此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理论。自古希腊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确实也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痛定思痛后,人类中心主义完成了由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也称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称为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浓厚的宗教和哲学色彩。早期基督教的教义把上帝看成是一切的主宰,而人类是上帝唯一拯救的生物,是大自然的主人。其他一切生物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古典哲学中传统的主客二分法也曾使得人类一度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大自然的保护。这些背景使得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以征服自然为核心,把自然看成是征服的对象。他们相信,只有征服自然,才能获得人类利益的满足。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公众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科学并不是万能的,要解决环境问题仅依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改变那些过时的价值观,树立一种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点的全新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精华,剔除其在论证中所包含的某些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把“天”还原为真正的自然,并结合现代科学文明,对其加以新的诠释,那么,它对维护生态平衡,迎接人类美好的生活,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正像中国现代学者季羡林教授所说:“‘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人只有与宇宙共生,与宇宙同行,与生命沟通,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进化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

三、当代启示

1. 呼唤环境伦理学发展和普及

在中国,由于对环境伦理学前沿理论观点引进的时间比较晚,以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环保意识低下等原因,公众对环境伦理道德在现代化新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相当欠缺。中国的普通公众和众多环保人士虽然有着对环保事业献身的一腔热忱和实际行动,但却缺乏严格的环境伦理学理论素养。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只是从朴素的情感和认识出发去讨论环保问题,而不能用严密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至于那些反敬畏的科学主义者,显然也不了解,甚至不屑于理睬环境伦理,更不懂得环境伦理学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深远意义。这充分表明了,在中国,在普通公众层面和更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层面,发展和普及环境伦理学的极大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导因素,它制定环保法律、法规,确立环保决策,进行大型的生态治理工程,因此,人民大众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环境保护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有些有识之士站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呼吁广大群众团结起来保护环境。但这一呼声始终非常微弱单薄。曾经在一些与此相关的争论中,如圆明园事件和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而在2005年又再次成为热点的关于怒江建坝的争论中,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环境NGO组织都受到过不公正的指责。但随着有关敬畏自然这个争论的展开,带动了更广泛的民众的思考,更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地参与环保行动。因此,这样的讨论对于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伦理关系

面对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我们应该以中国古代正确的崇尚自然的环境伦理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为指导,正确对待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上,推崇天人合一。确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爱护生态自然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平等的道德原则,不再以人为唯一的尺度,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道德对象由人扩展至自然界,承认自然界和人有同等的存在和发展的权利,强调人和自然的平等关系,以“人——自然”共同体的协调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给自然赋予应有的道德地位,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平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

(2)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天人相互协调,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方式,不但体现在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体现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道德价值观当中。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确立人类永久发展的观念,为后代的发展、文明的世代传递创造条件。同时,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功能出发,寻求总体最佳发展,达到社会的全面进步。

篇7:市场营销呼唤伦理道德

一、营销道德的涵义及其判断标准

营销道德是市场营销主体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中所应具有的基本的道德准则。市场营销是以顾客为中心,通过满足顾客和社会需要来实现赢利目的的经济活动,交换关系则是市场营销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这种交换关系虽然在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但本质上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顾客打交道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并表现为一定的行为,然而企业的这种方式和行为是否道德必须要经受社会公众的评价。营销道德就为这种评价提供了标准。企业实施市场营销的直接目的在于赢利和发展,而对利润和发展的追求需要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协调中才能实现。这种协调受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事实上,营销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广告促销以及目标市场选择等,无不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任何一项营销活动都包含技术性和道德性两方面的内容,相应地,对它的评价也应当将经济指标和道德标准结合起来。因此,市场营销活动是内在地包含着伦理道德意义的活动。

然而对于某些营销行为,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及生活经历不同,导致对其是否道德的评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对何为误导性广告,人们的看法就各不相同。西方国家伦理界对营销道德的判断存在两大理论。一是功利论,主要以营销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它的道德合理性。如果某一营销行为能为社会大多数人带来福利,该行为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有问题的或不道德的。二是道义论,主要从营销活动的动机来评判其是否道德。如果某一营销活动对社会公众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只要这种行为是无意的,就不应当将其归人不道德的范畴。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把功利论与道义论结合起来评价营销道德问题。

二、营销道德问题在实际营销实践中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者市场仅仅依靠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义利观”来规范企业和商家的行为,崇尚“先义后利”, “见利思义”, “义然后取”,认为“君子好义”,而“小人好利”,主张从自身修养上要摒弃“利”的观念,称颂“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行为。但是,现实中大多数经营者毕竟是“经济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其最大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其经营行为必然要与传统的“义利观”发生冲突,而缺乏统一衡量标准和纠正措施的传统观念在解决这种冲突面前又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从而又进一步导致了市场经营者“见利忘义”行为的泛滥。这里的“义”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它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的现阶段,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思想上的混乱和浮躁等原因,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市场调查问题

市场调查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首要步骤。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企业试图确定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足这一需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企业所需要的资料有时是难以获取或不可靠的。因此,有些企业为获得市场信息而不惜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或者利用不正当手段窃取竞争对手的商业情报,或者从事市场调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而只是为某一项早已决定了的营销方案提供支持证据,进而堵住反对者的口舌等等。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还比较差。一方面,许多企业营销者并不太重视市场调查,或者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市场调查;另一方面,在市场调查的手段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和不快,如强制被调查者填写调查表,调查的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隐私等。

(二)产品问题

产品是用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物质手段,然而许多企业在制定产品策略时却无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许多有违人意、道德的行为。如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企业有时过分夸大产品的好处,却不愿披露产品的负面作用和危险;利用消费者的无知误导消费者。如国内某知名企业在牛奶中加入一种对人体无益的化学物质从而使牛奶看上去比较粘稠,就是利用了一些消费者认为粘稠的牛奶可能更纯的错误观念;有些企业尤其是高科技电子企业过分的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鼓励消费者在老产品尚可使用的情况下丢弃不用,不断地更新产品,早买或多买,但事实上在老产品与新产品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和变化;产品包装不能披露有关的商品信息如产品质量、原料成分和性能用途等;有时企业甚至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如在产品包装上标注虚假的生产日期;包装过度和夸大包装以此来诱导和误导消费者也是现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价格问题

企业总是希望出售商品,获取利润,因此必须制定合适的价格。但由于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在不知道企业的实际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很难确定企业索取的价格是否合理。这使一些企业有机可乘,攫取高额利润。在产品价格上通常有两种道德问题:一是企业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制定高价,强迫需求和愚弄消费者。有的则抓住了消费者认为价格高就质量好的心理;二是虚构低价以此招徕和误导消费者,如企业短期制定高价尔后长期打折或根本没有制定高价却宜称打折。这是一种欺骗行为,因为打折出售意味着对商品的真正价格打折,而不是对认为涨价的价格打折。2002年下半年,我国有关部门就曾对北京某知名商场抬高价格后再制造降价的假象处以200万元的罚款,这应该说是一个好的迹象,说明国家已经对企业的败德行为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这也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四)广告问题

制造商生产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销售,因此,他必须让潜在的顾客知道有了这种产品、这种产品的用途以及产品成为顾客想要和需要的原因。广告促销就实现了这种职能,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假设广告没有欺骗、误导和强迫,它有助于达到买卖双方各自的目的,因此它是道德公正的,并且是许可的。然而在现实的广告促销中经常会产生道德问题,诸如虚假和误导性广告,操纵或欺骗性促销,欺骗性战术或过度宣传等。一方面,这些广告传递了虚假的信息并且广告商对这种欺骗性是心知肚明的,那么广告商就扮演了一个不道德的角色。另一方面,如果广告商传递了真实的信息但知道这些信息有可能误导消费者,而广告商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这个广告商也要承受道德的谴责。还有,在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败德行为是广告垃圾和广告污染。这一切大大损害了整个广告业的秩序,也不利于企业与消费者互信关系的建立。

(五)分销问题

分销中的道德问题主要源于企业与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拥有名牌产品的制造商可能胁迫其所控制的分销商从事某种特殊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规定产品的最低价位或强制分销商销售不合格产品等;而分销商也可能利用群体的力量来迫使制造商做出违背营销道德的举措。为避免“与狼共舞”,减少竞争的压力,就有可能迫使这些商场采取一些非道德、非理性的手段。这种做法对消费者的利益而言显然是不利的,而且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某些市场主体在处理企业关系上缺乏合作与协调的观念。

(六)竞争问题

现阶段,我国要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和鼓励竞争。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使商品价格趋于合理,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最大利益。但只有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市场才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虽然政府在试图维持公平竞争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如果不从道德观念上加引导和制约的话,这种公平市场秩序很难真正建立起来。一种抑制竞争的方式是建立垄断,大型的企业可能会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来削价出售产品,从而维持其市场垄断地位,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方式已被大多数国家所禁止;另一种方式则是某种产品的制造商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联盟,互相勾结。

三、提高营销伦理道德的途径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为企业从事营销活动制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前面已经说过,道德是没有强制约束力的,这种软弱的“负强化”有可能使某些企业经受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而作出一些有损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而企业却逍遥法外。即使企业受到了社会公众的一致谴责,但如果企业在物质上没有受到惩罚而又不关心精神方面的追求的话,营销道德很难对其发挥作用。因此,必须使某些有关消费者切身利益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用法律来强制这些伦理道德的遵守和执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都经历了一个从道德上升为法律的过程。这些法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对消费者利益和诚实经营的企业来说确实起到了重大的保障作用。其它一些道德规范虽然不一定能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但它是对法律规范一种强化和补充。也就是说,合法的营销行为不一定都是合乎道德标准的,必须将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结合起来。

(二)加强营销道德的舆论宣传,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现阶段,我国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大多数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消费知识缺乏,更不知道用何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更有甚者,竟把保护自己的利益作为一种时髦,如动不动索赔天文数字,或仅仅索赔一元。对于这种行为,笔者并没有指责的意思,只是希望我们的消费者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以正确的引导。一方面,新闻媒介应加大对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政府也应该大力协助其开展各种提高消费者权益意识的活动,同时加强对各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的惩罚;另一方面,在加强消费者团体建设的同时,也要对现实中发生的各种纠纷给予合理的解决,从而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为建立最初标榜和典范。

(三)加强营销道德教育,提高营销者的道德素质。企业的营销行为是企业与消费者发生互动关系的行为。在这种互动关系中,营销者通过实施一定的营销策略来打动消费者,传播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并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但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大多数营销者的道德素质不尽人意,急功近利、损人肥己的思想尤为严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营销者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向他们灌输正确合理的营销道德规范,使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形成公正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做到防微杜渐;另一方面,要对营销者偏离道德规范的各种行为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引导,使这些败德行为不致愈发严重,做到亡羊补牢。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应当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具有较高美誉度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如果忽视伦理道德,损害消费者利益和败坏社会风气,这种企业注定要失败。

(四)按照营销道德的要求,企业应系统制订一系列制度来规范企业和营销人员的行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是道德高尚的楷模。它们不但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而且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道德体系,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达,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因此,企业在营销中必须把道德标准放在优先位置,建立一套广泛而固定的与产品开发、广告促销、定价、服务等有关的道德标准。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制定了长达20页的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企业的营销行为。显然,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营销道德规范化和条例化的程度比较低,这也使得一些营销人员在从事具体工作时缺乏规范性的指导,营销行为的道德性比较差。

市场营销伦理格言中有一条“黄金准则”——以你期望他人如何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即“己所欲,施于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要想顾客之所想,并按照顾客希望的方式去行为。只有进一步加强伦理道德意识,企业才能赢得更多的顾客,才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SARS呼唤环境道德】相关文章:

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06-03

SARS影响国民经济研究论文04-30

SARS影响国民经济研究论文提纲11-15

呼唤和平04-23

作文呼唤绿色04-18

生命的呼唤04-22

绿色呼唤教案04-28

“呼唤”话题作文04-29

爱的呼唤范文05-15

乡村的呼唤作文04-10

上一篇:三股歪风自查报告专题下一篇:《杀死一只知更鸟》读书笔记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