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05-02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共12篇)

篇1: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附答案

(一)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请广于君 ②长跪而谢之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3】唐雎列举三个士的`事例,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答案:

【小题1】扩大 道歉

【小题2】⑴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⑵布衣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小题3】唐雎列举这三个事例是说明,若秦王要恃强凌弱、唐雎便会效仿这三个人,与秦王同归于尽,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广是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扩充;谢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道歉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以、措等词的翻译;翻译第二句话要注意免冠徒跣、以、抢、耳等词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言外之意是唐雎会效仿三个,与秦王同归于尽。此题也可考查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即是举这三个事例的用意。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篇2: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4分)

⑴故不错意也( ) ⑵虽千里不敢易也( )

⑶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 ⑷秦王色挠( )

【小题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3】 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要效法他们三人,刺杀秦王。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理解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比如虽这个字,在表假设时的意思为即使。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徒、跣、以、抢等关键字,有时还要句子的`省略成分以及句子的语序等问题。

篇3: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我们倡导思辨性阅读也是在倡导批判性思维,倡导质疑和反思。就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言,“思辨”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时能讲究层次,明白有力。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提出:“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作家狄马先生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辨阅读。

对于中华传统经典文本中,那些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篇章,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呢?笔者试以《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的三个层面为例来探究传统经典文本的思辨性阅读。

[课例]

一、说理分析:思辨性阅读的起点

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结合注释梳通文本并不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文本的意思基本都能掌握,对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也基本能把握。但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掌握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式的理解上,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因为按主题安排单元,更会让学生先入为主。思辨性阅读的要求告诉我们,理解应当是准确的、深入的,而不能只是贴一个生硬的标签。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老师提出“唐雎如何使秦王理屈词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引用课文提示语“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来回答。

老师追问学生,如果这是靠唐雎准备玉石俱焚的勇气,而让秦王理屈词穷的话,你觉得唐雎的言行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如果遇到说不通的事情,干脆拿勇气说话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模仿呢?如果说“挺剑”也是“劝说”,那还要“劝说”干什么呢?

在外交场面上,勇气当然是需要的,但所有的勇气都是为了支撑说理的成功,否则这个勇气也就缺少底气。因此,老师要求学生站在劝说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要站在唐雎“善于斗争”的角度去分析。

这样一提醒,学生们的讨论就渐渐热闹起来了。

1. 有的学生认为唐雎是针锋相对进行劝说的。

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不是简单的针锋相对,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了一步,“虽……岂直……”的句式很具说理力度。

2. 也有的学生说,是针对秦王的借口为前提展开劝说。

秦王称“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既然是长者,守住先王的土地是其本分,不易没有一丁点错,如果你硬想要,就是违背秦王你自己的诺言,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因此秦王哑口无言了。

3. 有的学生认为,唐雎是为安陵君不同意易地之事而出使。

只要是将这一事情完成,就是在外交上战胜了秦王。“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秦王想猎取安陵之地的梦想也就失败了。

这说明学生已经站在外交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劝说”了。能有这样的分析是难能可贵的,这是思辨性阅读很好的一步。思辨性阅读可以在文本学习中进行,只要能发现问题,能层层分析,是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思辨力的。

关于秦王的形象,有学生提出,唐雎的针锋相对使得秦王丢了脸,迫使秦王“长跪而谢”,暴露了秦王虚弱的本质。也有学生不同意秦王虚弱的说法,认为秦王是后来的秦始皇,这样威风凛凛的一代君王,应该不会如此软弱不堪。

“长跪而谢”表现的是秦王怎样状态呢?学生对课文注释的理解有了不同意见。课文191页注释⑧:“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谢,道歉。”

赞同秦王虚弱本质派:

既然“长跪”是一种庄重的表示,不是吓昏了,不会有这样的动作。再加上前面“脸色大变”,正说明秦王的虚弱的本质。

反对派意见:

长跪与通常所说的跪下磕头求饶的“跪”,姿势不尽相似,含义也不相同。“长跪而谢”不能完全表示秦王虚弱或吓怕了,而只是换了一种坐的姿势。虽然秦王遇到唐雎这样敢于碰硬的人,特别是看到他“挺剑而起”,秦王的脸色是有了变化,但仅仅是变化而已。

这样的争辩起到了较好的效应。通过争辩,学生明白了“长跪”的含义,最主要的是学生有了初步的质疑态度,对于解决先入为主的学习态度会有一个较好的转变。这也正是思辨性阅读带给学生的乐趣。

二、质疑求证:思辨性阅读的深入

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文本的情感因素的,贯穿在语言活动背后的是思维活动。因此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时,特别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有质疑的精神。前文之所以会对“长跪”的解释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积累对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提出怀疑的一种质疑态度所使。质疑是思辨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发展点。其中对文中呈现的矛盾现象可以在课堂上从以下几步进行引导。

1. 关于“挺剑而起”

上课前,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诵过《易水歌》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实是想让学生在这样的诗句诵读中联想到“图穷匕首见”的成语。果然,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文中有哪些与史实自相矛盾的地方时,就有学生提出在秦王面前,能否带剑上堂的问题。抓住这一契机,老师用PPT展示如下材料供学生思考讨论: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史记·刺客列传》)

学生根据史实,经过讨论,分析如下:

(1)既然秦王在大殿上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唐雎是不可能佩剑晋见秦王的。

(2)也有个别的学生提出,古代人衣服宽松,唐雎可以将剑藏于身上某处,这时突然亮出剑来,使得秦王吓得不轻。如同荆轲藏匕首于地图中一样。

(3)但多数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如果这样的话,违背秦王的意旨带剑上殿,秦王最后对他的话就绝不会是“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既然是私藏兵器入内,唐雎的下场就一定如同荆轲。

在同学们的质疑声中,老师补充说,本文的那个秦王,正是几年前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大难不死的秦王嬴政。秦王对自己的臣子尚且严加防范,对于别国使者,不能随身携带武器上殿晋见,也是肯定的。更何况这是图穷匕见事件后不久,唐雎如何能够做到“挺剑而起”,这“剑”又从何处来的呢?

可见,我们可以歌颂不畏强暴的英雄,但却要通过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白所发生的事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故事,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2. 关于唐雎其人

既然“挺剑而起”不符合史实,那么唐雎到底存不存在呢?历史上确有唐雎其人,但仔细研究起来,在《战国策》中的唐雎还真存在矛盾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能对唐雎有一个整体了解,老师同样出示关于唐雎的几个记载:

唐雎其人在《战国策》中前后共四次。

第一次见于《楚策三·唐雎见春申君》。依《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本章时为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是年楚以黄歇为相。

第二次见于《魏策四·秦魏为与国章》。策文说:“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他不顾老迈,挺身而出,请求魏王允许他西说秦王出兵相助。唐雎西入说秦昭王应在魏安僖王十年至十五年,即前266年到前262年这四年之间。

第三次见于《魏策四·唐雎说信陵君章》。有“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等语,此章应系于魏安僖王二十年(前257)。

唐雎第四次出现在《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即本文所写的时间。

第四次的时间老师故意隐去不提,主要这个时间在课文的注释里就有(灭韩为前230年,亡魏为前225年),以提醒学生养成如何运用资料进行思辨性阅读的习惯。

果然,学生结合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就觉得唐雎此人不可思议。他第一次出场时其实已经九十余岁了,到第三次出场已经是百岁老人,到我们课文再出场时已一百三十多岁了。所以从年龄上推断,唐雎使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关于安陵国

PPT出示:

(前241)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都陵,魏割以与秦。(《资治通鉴·卷六》)

鄢陵:安陵君的封国,因此又称安陵。

根据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再读课文,你会有怎样的想法?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地找出课文与前文相矛盾的地方,因为在公元前241年时,安陵国已经被魏国割让给秦国了。怎么课文中还会出现一个安陵国呢?

根据相关材料和认真阅读课文,学生们在思辨中至少可以有这样几方面的认识:从时间上看,安陵国早就灭亡;从人物上看,唐雎那时已经无法出使了;从地点上看,佩剑上殿是不可能的事。

通过思辨性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联系与区别中质疑,使人的思想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答案之中,也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的结果。这正是思辨性阅读所期待的。

三、理性推论:思辨性阅读的目标

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并非简单地去否定什么,而是想通过思辨性阅读所获知的新的判断,去进行理性的推论,从而达成思辨性阅读的目标。对本文质疑并不是否定作品中唐雎这个形象,而是通过对文章细节的质疑为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提供更多的思维含量。而关于唐雎故事,还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判断,得出符合作品本身的意义。

紧承上一个层面的分析,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从我们的分析中得出《唐雎不辱使命》存在众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有着不符合史书的现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这篇文章呢?

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有的说可以作为小说来读。有的说,虽然文本有不合史实的地方,但总还是符合当时人们抵抗暴秦的愿望的。也有的说,既然《英雄》电影可以如此戏说历史,本文总比那些戏说要真实多了吧。

学生们的分析还是挺有道理的。四川大学缪文远先生的《战国策考辨》堪称辨伪的集大成著作。据缪著考辨,《战国策》借托人名和一定事实而表达作者主观愿望的文章就有98篇之多。因此,如果要作为史书去读,就要有去伪存真的能力。反过来,如果我们当作虚构的小说来读,就可以读到很多值得思索的古代社会现象。这类文章后人归为拟托文。

老师提醒学生读课文中有关《战国策》的注释: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学生从中明白,《战国策》是一部写历史的书,但根据史书整理编辑,就会出现根据需要而编排的现象,因此会出现根据意愿而虚构的情况。

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老师补充,事实上《战国策》有古本今本之分。古本即指刘向所校辑的原书,但流传到北宋,已有散佚残缺,后来曾巩访求某些士大夫的家藏本加以补充,才重新编成今本《战国策》。这其中就有些是后人将《史记》和先秦诸子中的一些有关战国的记载补充进去的篇章,以至于造成史实的杂乱与扑朔迷离。

如果大家觉得《唐雎不辱使命》是一部小说的话,那么这篇雏形小说有其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根据大家的发言,老师把大家的意见概括为:这篇文章虽篇幅不长,却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杀机四伏的特殊环境,唐雎与秦王唇枪舌剑的对峙场面如临目前,特别是最后出人意料的离奇情节。读全文,犹如在欣赏一幕动人心魄的短剧。将战国末期人们面对强秦的心态通过本文呈现出来。这些是本文的意义所在。因此,通过思辨性阅读既要弄清史实真相,又要肯定作品的意义,这是单纯以史实看唐雎所不能达到的。

最后以《左传战国策讲演录》作者郭丹的话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我们发现,在被论定为拟托的篇章中,有不少是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家喻户晓的名篇。何以如此?其原因,不但在于它们的文笔酣畅可喜,更在于因为没有了史实真实的限制,它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辩说更加开放,气势更加雄伟,更能体现出战国时期那种万马奔驰、奋竞争驱的时代精神。所以,侧身于史书之列,它似乎有些“卑劣”,然而作为史传文学,它仍不失其伟大!

[结论]

1.思辨性阅读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特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一点思辨性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从课堂的反映来看,学生对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还是挺感兴趣的,也乐于去尝试。

2.思辨性阅读一定要从文本本身入手进入,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提出充满思维含量的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理性思维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

3.学生要达到思辨性阅读的理想境地,需要积累大量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补充,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注意收集整合。本节课由于学生准备时间有限,有些材料还是老师根据需要提供的。但学生踊跃的投入,使老师对这一次尝试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篇4: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的文字,完成22—25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表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巯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2.下列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组句子是()

①秦王不悦②秦王怫然怒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其许寡人!”(D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④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24.下列对选文的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B.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C.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

D.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25.下列篇目与选文反映的社会背景相同的一项是()

A.《伤仲永》B.《木兰诗》

C.《邹忌讽齐王纳谏》D.《出师表》

【答案】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五、22.D23.D24.B25.C【评分】每题2分,共50分。

(二)(1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布衣之怒⑵以头抢地耳⑶长跪而谢之曰⑷寡人谕矣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臣未尝闻也

尝趋百里外

B.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C.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D.先生坐

满坐寂然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7.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4.(4分)⑴平民⑵撞⑶道歉⑷明白,懂得

15.(2分)A

16.(2分)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意对即可)

17.(2分)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只答“增强语气”给1分)

(三)(12分)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③荆部商山:地名。④概:景象。

⑤起:启发。⑥馔:念zhuàn,食物。

18.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2分)

⑴十八九,絪为御史,⑵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

19.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21.《太平广记》按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以“郑絪”为题,应属于哪一类?(▲)(2分)

A.俊辩B.气义C.知人D.幼敏

22.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4分)

答案:

18.(2分)⑴刘景(景)⑵郑絪(絪)

19.(2分)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20.(2分)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意对即可)

21.(2分)C

22.(4分)示例: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僮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一条2分,原因、分析各1分)2010年中考文言文训练:《唐雎不辱使命》

一填空题

1本文选自,是时期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

2本文作者,本名,字,时期家、家、家。他修订了,全书共篇,是一部史书。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大王加惠()4甚善()5弗敢易()

6故不错意也()7请广于君()8秦王怫然怒()9岂直五百里哉()10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1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2亦免冠徒跣()13以头抢地耳()14此庸夫之怒也()15非士之怒也()16仓鹰击于殿上()17休祲降于天()18天下缟素()19秦王色挠()20长跪而谢之曰()21寡人谕

矣()

三问答题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处于好心吗?秦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可以体现秦王怎样的特点?

2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表现了安陵君怎样的特点?

3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是怎样取胜的?

4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6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要离、聂政”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8“色挠”、“长跪”体现了什么?这与文章开篇的“骄横无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9唐雎针锋相对,列举了历史上平民中有胆识的人的壮举,并将人事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10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11如何评价唐雎?

12读过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13文中“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表现了安陵君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

2本文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时期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家。他修订了《战国策》,全书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3大王加惠(给予恩惠)4甚善(很、非常)5弗敢易(不)6故不错意也(置意。错通措)7请广于君(扩充)8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9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10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的称呼)1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

12亦免冠徒跣(脚)13以头抢地耳(撞)14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15非士之怒也(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6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17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18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19秦王色挠(屈服)20长跪而谢之曰(道歉)21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三问答题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处于好心吗?秦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可以体现秦王怎样的特点?

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别有用心。秦王提出的“以大易小”是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阴险、狡诈、专横、狂妄

2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表现了安陵君怎样的特点?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是怎样取胜的? 唐雎巧妙运用“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事意在告知秦王:如果要“易地”你与王僚等将是一样的下场。

4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5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用天子之怒来威慑唐雎,以显示自己的实力。

6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要离、聂政”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言下之意表明自己跟这三个人物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表现了唐雎要跟秦王拼命的忘我的大无畏精神。

8“色挠”、“长跪”体现了什么?这与文章开篇的“骄横无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化了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唐雎的镇定自若以及要与秦王拼命的表白,使秦王前后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态度。

9唐雎针锋相对,列举了历史上平民中有胆识的人的壮举,并将人事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暗示他要刺杀秦王

10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11如何评价唐雎? 机智、勇敢、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敢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12读过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唐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力、自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13文中“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表现了安陵君怎样的特点?

篇5:《唐雎不辱使命》语段阅读答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而将四矣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耳(撞、碰) B.长跪而谢之(感谢)

C.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请广于君(扩充)

3.下列各项中加线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聂政之刺韩傀也 D.辍耕之垄上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能够出色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湖南省益阳市普通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 2.B 3.C

4.(1)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准确译出“虽”“易”“直”,表述连贯)

(2)安陵(国)能够凭借(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准确译出“以”“徒”,表述连贯)

5.使命: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原因:唐雎不畏强暴,有勇有谋

(意思相近即可)

篇6: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点

1.之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如:五百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②代词,相当于“他”,或“它”。如:长跪而谢之/ 愿终守之

③连词,起连接主谓作用,不译。如:天子之怒/ 专诸之刺王僚

2.而

①表示顺接关系。如: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挺剑而起

②表示转接关系。如:而君逆寡人

3.于

①相当于“在”。如:仓鹰击于殿上

②相当于“到”。如:使唐雎使于秦/ 何至于此

③相当于“从”。如:受地于先王/ 休祲降于天

④相当于“给”。如:请广于君

4.以

①相当于“凭”、“靠”。如: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相当于“拿”、“用”。如:以大易小/ 今吾以十倍之地

③相当于“因为”。如:徒以有先生也

④相当于“把”。如:以君为长者

【重难点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便如此,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0.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候了。

1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久久的(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1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唐雎不辱使命内容梳理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故事的发展)

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 “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故事的结局)

篇7: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唐雎( ) 怫然( ) 免冠徒跣( ) 韩傀( ) 休祲( ) 寡人谕( )

考查目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答案:jū;fú;xiǎn;guī;jìn;yù。

解析:略。

2.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错意也。

A.秦王不悦 B.天下缟素 C.仓鹰击于殿上 D.为天下唱

考查目的:通假字辨析。

答案:B

解析:例句“错”通“措”,放置。

A项“说”通“悦”,高兴、愉快。

C项“仓”通“苍”,青色。

D项“唱”通“倡”,首发。

3.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色挠 抓耳挠腮

B.非若是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C.且秦灭韩亡魏 亡羊补牢

D.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如反掌

考查目的:一词多义。

答案:B

解析:A项“色挠”中的“挠”是“屈服”的意思,“抓耳挠腮”中“挠”是“抓”的意思。

B项“是”这里都是代词“这”。注意“是”还表示“对;正确”,如: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

C项“灭韩亡魏”中“亡”指“灭亡”,“亡羊补牢”中“亡”指“失去;丢失”,意思是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

D项“易安陵”中“易”指“交换”,“易如反掌”中“易”指“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

4.填空。

(1)《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本文中“徒以有先生也”中“以”的意思是 。

(2)《陈涉世家》中“然足下卜之鬼乎”一句中的“然”是“然而,但是”的意思,《桃花源记》中“屋舍俨然”一句中的“然”是“的样子”,文中“秦王怫然怒”中“然”的意思是 。

考查目的:能根据所给例句,在语境中辨析词语的用法。

答案:(1)因为;(2)……的样子。

解析:“以”的常见用法有三种:作介词,作连词,作动词。这里作连词,可译作“因为。“然”的常用用法有四种:作连词,作助词,作代词,做形容词。这里作助词,可译作“的样子”。

5.下列语句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未尝闻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C.与臣而将四矣 上使外将兵

D.若士必怒 若为佣耕

考查目的:一词多义。

答案:A

解析:A项“尝”是曾经。

B项“许”分别是“答应”“大约”的意思。

C项“将”有两个读音“jiāng”和“jiàng”,读音不同,意义不同,要注意区别。“与臣而将四矣”中“将”读“jiāng”,意思是“将要”,“上使外将兵”中“将”读“jiàng”,意思是“带领”。

D项“若”分别是“如果”“你”的意思。

6.翻译下列语句。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长跪而谢之。

(4)此庸夫之怒也。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考查目的:重点语句翻译,落实重点词语。

答案:(1)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到秦国出使。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3)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4)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5)即使拿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解析:文言文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用重点词等情况。

(北京市通州二模试卷)

7.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这是一部 史书,是 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共三十三篇。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常用寓言阐明道理,著名的寓言故事就有 、、等。

考查目的:《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答案:战国策;国别体;西汉;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门庭若市。

解析:略。

(20北京朝阳区九年级上期末试卷)

8.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曾提到“伐无道,诛暴秦”。结合《唐雎不辱使命》,概括说出哪些内容表现了秦王的“无道”?

考查目的:比较阅读。

答案:图谋霸占他国国土;灭掉韩国魏国;扬言杀人百万。

解析:理解“无道”中“道”指“道义、正道”,结合《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的表现概括归纳。

(广东湛江中考语文试卷)

二、课内阅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错意:置意,错,通“措”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天下缟素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考查目的:重点字词的理解。

答案:C

解析:“缟素”应为“穿丧服”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考查目的:一词多义。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到;介词,从。

B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

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

3.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为现代汉语。

考查目的:重点句意理解。

答案: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是轻视我吗?

解析:略。

4.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

考查目的:描写方法的作用。

答案:运用侧面烘托(反衬)的手法塑造了他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

篇8: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篇9:童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请你说说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1)项为之强_________

(2)鹤唳云端_________

2.写出两个出自本文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翻译下面语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在语段中用横线画出。

5.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___________,所拔的“山”指的是:___________,所倒之“树”指的.是:___________。

7.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僵”,僵硬的意思。

(2)鸟鸣

2.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1)夏夜,成群的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暗暗地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仙鹤

(2)心里这么一想,果真出现了千百只鹤

4.观之,兴正浓或者余年幼,方出神,不觉讶然一惊。

5.余忆时能张目对日,明目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6.癞虾蟆土砾凸者 丛草

篇10: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每空0.5分,共3分)

(1)略无阙处 ( ) (2)虽乘奔御风 ( )

(3)负势竞上 ( ) (4)望峰息心 ( )

(5)经纶世务 ( ) (6) 猛浪若奔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小题3】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每空一分,共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小题4】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4分)

【小题5】选取富春江或者三峡之美写一段导游词。(4分 )(不少于50字)

答案

【小题1】(各0.5分,共3分)

(1)同“缺”,缺口或缺失 (2)即使

(3)凭依 (4)使……平息

(5)经营治理 (6)奔马或飞奔的马

【小题2】(每句2分,共6分)

(1)即使乘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江水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乐趣

(3)(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小题3】(每空1分,共3分)

清、急 萧瑟凄清

【小题4】(共4分)

《与朱元思书》 中反映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含有避世归隐的想法。(3分)

《三峡》一文中通过描写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5】(4分)略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阙”这里是通假字现象;“息”为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注意“奔”“疾”“良”“轩邈”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里学生应理解作者写出山水的怎样特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

篇11:恩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恩施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篇12:冯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冯唐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②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③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良久,召唐让曰 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 霸:霸业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获罪,犯罪

D.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 举:推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 冯唐以孝著 ② 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赏赐决于外 ②而耻学于师

C.①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 ②虽有槁暴

D.① 委任而责成功 ② 尊贤而重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晁错者,颍川人也(史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太史公自序 阅读答案附翻译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史记·李斯传)阅读答案附翻译蔡泽者,燕人也(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郅都者,杨人也(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孟尝君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阅读答案史记 项羽本纪 阅读答案翻译韩信列传 史记 淮阴侯列传 阅读答案翻译史记 吴起列传 阅读答案翻译史记 宋微子世家 阅读答案翻译史记 孔子世家 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 循吏列传 阅读答案文言文 史记 刺客列传 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 阅读答案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 滑稽列传阅读答案《史记》的书生私见 阅读答案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阅读答案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史记》读后感3000字《史记》读后感800字《史记·萧相国世家》读后感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4.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参考答案

1.B

2.C

3.D

4.(12分)①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泰兵所虏杀。

②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③猪狗吃人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天下的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响应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他。

【参考译文】

冯唐以至孝著名,为中郎暑长,侍奉文帝。文帝听说了廉颇、李牧的事迹以后,高兴得拍着大腿说:唉!我(怎么)偏偏得不到到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来做我的将军?(如果得到了),我又怎会担忧匈奴为患呢!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懂得任用啊!文帝很生气,站起来返入宫中,过了好一会儿,才召见冯唐,责备他说:您为何当众羞辱我呢?难道没有僻静的地方(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臣是个乡鄙之人,不懂得避忌。

那个时候,正当匈奴刚刚大举入侵朝那县,杀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孙卯。文帝正以匈奴入屯为忧,于是才再问冯唐说:您怎么知道我不懂得任用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呢?冯唐回答说:臣听说古代君王派遣将军的时候,跪下来推着车,说朝廷内的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的事则任由将军裁断。一切论功行赏及爵封之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回来再报告一声就是了。这并非无稽之谈,我的祖父说,李牧为赵将,屯驻在边境,军市的租税都自行用来犒飨士卒,赏赐在外决定,不受朝廷的牵制。君主一切委托他,并且要求他成功,因此李牧可以竭尽他的智能,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能射的骑兵一万三千人,价值百金之良士十万人,所以他能够在北方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歼灭澹林,在西方抑制强秦,在南方抵抗韩、魏,那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后来,刚好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个倡家女。他即位后,竟然听信郭开的谗言,终于杀了李牧,而派颜聚代替他。晁错者,颍川人也(史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太史公自序 阅读答案附翻译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史记·李斯传)阅读答案附翻译蔡泽者,燕人也(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郅都者,杨人也(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孟尝君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阅读答案史记 项羽本纪 阅读答案翻译韩信列传 史记 淮阴侯列传 阅读答案翻译史记 吴起列传 阅读答案翻译史记 宋微子世家 阅读答案翻译史记 孔子世家 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 循吏列传 阅读答案文言文 史记 刺客列传 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 阅读答案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 滑稽列传阅读答案《史记》的书生私见 阅读答案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阅读答案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史记》读后感3000字《史记》读后感800字《史记·萧相国世家》读后感

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泰兵所虏杀。现在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的郡守,他军市的.租税全用来犒飨士卒,更拿出私有的钱财,每几天就杀一次牛,以飨宾客、军吏及舍人,所以匈奴躲得远远的,不敢接近云中郡的关塞。有一次匈奴曾经入侵,魏尚率领车骑出击,杀敌甚多。那些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由田野间出来从军,(他们)哪里了解军中规章条令呢?终日只拼命作战,斩敌首,虏敌人,到幕府记录战功,可是稍有不合,文吏就以法律来制裁他。该赏的不赏,可犯了法,文吏却绝对按律处分,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纵然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懂得任用的。我实在很愚昧,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为云中郡守,又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统领中尉和郡国的车战之士。

上一篇:小学生语文成语典故素材下一篇:天津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