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现状分析

2024-04-28

小学数学现状分析(通用8篇)

篇1:小学数学现状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在现实中运用的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算方式和行为,相对于应用机械的、繁杂的运算,更具有数学价值。为此, 老师们在估算教学中积极探索着。我们发现,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估算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我们有成功的案例,当然也出现许多与达成数学估算目标不和谐的音符。

现状——被人遗忘的“百合”

估算在老师的心中到底有多重,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如何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小学更为明显。

现象一:善于精算,缺乏“估”的意识

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加减法的估算》。课一开始,老师先创设一个“到文具店买笔”的情景。接着提问:“买19元和52元这两枝笔大约需要多少钱?100元够吗?你是怎样想的?”,题目一出来,学生自然想到计算2枝笔共需要的钱。于是列式: 19+52。部分口算速度教快的学生,等不及老师要求估算,就说出了准确得数71。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务必”让学生选择估算,于是,老师接着提问:哪些小朋友能不用准确计算也知道100元够呢?在老师的急切“请求”,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回答了下:“我把19当成20,52当成50,20+50=70……” 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自信,但老师还是非常“感激”地请他坐下。在老师的再三表扬下,该生显得得意洋洋,惹来了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有一些学生开始体谅教师的“苦心”,学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巩固练习中,遇到一些算式题,忍不住显显他们口算的本领。每每提醒学生不必去计算,学生也很不情愿得说出了大约多少,在说估算方法的时候也是支支吾吾的。总之,直到这堂课结束,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听课老师,就是觉得学生不是很乐意去尝试估算,更乐意进行精算。

现象二:只在“估算”中“估算”

很多老师只在教材的“××的估算”那一章、那一节中出现估算。一个学期上一、两节估算课,做十来道估算题,怎能让学生达到自觉用估算的境地呢?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估算机会,做到运用估算经常化。

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只在‘估算’中‘估算’”的误区,将估算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与挖掘一切估算的资源,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多样化的问题,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估算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估算,自觉地用估算。

现象三:随意猜测,偏离估算的实质

一位老师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老师笑着对学生们说:“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请大家猜一猜,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

“20根”一位学生说。

“不对,比20根多。”老师说。

“50根。”另一个女孩猜测到。

“不对,比50少。”老师说。

“30根” 。“少了”。

“38根” 。“多了”。

“35根”。

“对了”,老师的脸上出一丝笑意。“**真厉害!猜得这么准!”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估计得非常开放,气氛也很热烈,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此估算非彼估算”,教学是在师生“一猜一答”中进行的,答案最终在逐次缩小的区间中被“估”出来。整个过程,学生显得随心所欲,所能体现的数学思维仅仅是数的大小比较,并没有以某一捆小棒为标准进行估算,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估算”。

篇2:小学数学现状分析

一、体验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的重视起估算教学。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从身体的高矮看,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从年龄的大小看,让他们知道8比10少一些,比6大一些;通过排队报数,让学生知道17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引导学生观察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等等。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寻找一些有关估算的题材,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4812÷12,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4800÷12=400,所以4812除以12的商肯定是4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

估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缜密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教学比较12/25与19/35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看到比较大小,又是异分母,首先就想到通分,这也无可厚非。其实这道题完全可以不用通分,只要进行估算:12/25<1/2、19/35>1/2,就可以判断12/25<19/35。教学时结合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周密、细致的思维,对问题正确地作出判断,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不依常规,不受传统知识束缚,结合估算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寻找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这种合情合理的估算,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快速发展,实现优化解题。

二、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估算是一个估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漫无目的、胡乱猜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标、有选择、有方法运用的过程,也就是在解答应用题和计算题之前,对该题的计算结果,做出粗略的估计;或是在解答之后,对该题的结果做出粗略的判断。

1、化整估算法。这是一种较常用的估算方法,即用“四舍五入法”化成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3.14×7.21,学生就可以根据3×7=21,从而估算出它们的积大概是21左右。

2、数位估算法。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算积或商是几位数。如计算2836÷27=1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27要大,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由此,可以判断商18是错的。不必非要列出算式来计算结果。

3、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零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4、联系实际估算法。在解答应用题时,根据题意估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二年级(下册)“倍数的实际问题”新课结束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岁数的一半,是儿子年龄的4倍,爷爷和儿子今年各几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就可以判断出爷爷年龄不会少于36岁,儿子则不可能多于36岁。从而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埋下伏笔。当然,随着估算教学的扩展,已有更多的老师总结出了更多的估算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估算方法渗透到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从而提高估算能力。

三、重视估算交流 ,规范估算评价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从而学会数学进行交流和学会数学地交流。

教学片断1: 问题情境:1~2年级有396人,3~4年级有415人。问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1:396+415≈400+410=810(人)

学生2:396+415≈400+415=815(人)

学生3:396+415≈396+400=796(人)

学生4:396+415≈400+420=820(人)

学生5:396+415≈400+400=800(人)

学生6:396+415≈390+420=810(人)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该如何评价呢?我想切忌“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方法是否合情合理。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如果这题再追问:要准备多少份早餐?那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哪种估算结果更合理?”这是因为要让学生明白估算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估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策略,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离精确结果越近的方法就越好,只有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估算方法才更合理。

四、灵活运用,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在数学学习中,估算的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计算前引导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数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围内,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能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再如:购物时,先估算购物款再付钱;对某长度的估计,重量的估计,估计某报纸版面的字数,估计自己月消费情况……等等,鼓励学生根据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还需要教师做个耐心人,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估算和精确计算算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多制造一些机会,时时处处加以训练,使估算训练经常化,估算运用习惯化,这样做能让学生利用掌握估算方法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篇3: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取得的成效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时间不断减少,课外时间不断增加。这给小学生提供了更为主动的地位,促使其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得到了极大提升,并可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新课程的改革使学生逐渐培养起了对数学的兴趣,接受数学的效果也有了一定增强,这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2.数学教学中尚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平时的讲课中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健全,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为高效的教学途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成了提升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阻碍。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因素

1.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设施不够完善

数学教学中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这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而目前的一些小学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无法及时完善这些必备的教学设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观念还比较传统,模式化思维非常严重,观念上的陈旧给小学数学教学的良好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落后也是一个主要问题。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厌烦与排斥。此外,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过于轻视小学数学的教学,认为其教学内容简单,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不加改进,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3.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度不够

学生在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当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是从已有的概念去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来自生活,新课程改革强调把数学生活化,但由于学生个人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有些甚至接受不了。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数学的兴趣比较缺乏,因而也造成了其对数学的重视度较低,这也给目前的小学教学带来了一定阻碍。

三、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措施

1.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设施

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学校应向有关部门申请必需的资金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保证具有基本的教学设施,如测量工具三角尺、圆规和数学模型等;其次,在当下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的大趋势下,学校也应该考虑完善相应的多媒体设备,这对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数学教学的水平。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加大对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认真对待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其次要注重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学校在进行数学教师招聘时要侧重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以从根源上保障教师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和个体差异,授之以渔,教会他们如何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如何从生活中得到数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融合,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改进教学质量。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简单的平面图形时,可以通过先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再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圆形等。

总的来说,我国的小学数学初级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影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在师资队伍、教育理念和学生自身的素质上都有一些欠发展的地方。这些因素只要得到合理的解决和安排,都能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把这些都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理论联系生活,从而增强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有效地进行学习。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素质的培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在很多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现如今小学数学的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找出解决的办法,更大程度地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篇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

本学年,我区开展了“教学效益年活动”,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现有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下面就教师课堂教学的案例来分析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现状,与教师们进行探讨与交流。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深感课堂教学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教师们努力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教材都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根据所呈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过渡年级教材的编写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日常生活情境,教师们普遍感到情境不好创设,我校成老师执教《分数乘除应用题》一课作了很好的尝试。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

案例描述:

师:前几天我们学校开展了助人为乐献爱心活动,你们班级(六年级)共捐款多少元?

生:128元

师:那么五年级也捐款,捐款数是六年级的3/4。

师:根据你调查的数据和呈现的信息,你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生1:五年级捐款多少元?

生2:六年和五年一共捐款多少元?

生3:六年比五年级多捐款多少元?

生4:……

师接着说:“同时也是四年级捐款数的4/5,四年级捐款多少元?”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分数乘除应用题》。

教者首先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的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互助交流。

注重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华买了6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小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我校郭老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节课,当学生展示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再进行编号,然后提出了很有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图,可分成几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一分。接下来小组同学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分类。

3.重视数学实际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林老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六·一”节为了表彰优秀学生与进步生,林老师到文具店买一种钢笔奖给学生。其中一个文具店给出的优惠是买十送一,另一个文具店买十支以上按九折优惠计算。同样的一种钢笔,标价为5元,林老师要买22支,请大家做参谋:林老师应在哪一个文具店买比较合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列式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这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行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象仍然存在。课堂缺乏活力,严重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多数教师捧者一本书走进教室,依照教材上呈现的内容面面俱到,讲透练会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更有甚者,下课时间到了,还因书上一道题没讲仍在继续,影响学生的课间活动。新课程倡导的要用“活”教材,“活”用教材,用创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对待教材,正是我们教师所缺少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整合与挖掘,才能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2.满堂问,以为是交流互动

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过程。而学生却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

3.改变座位,以为是转变学习方式

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新课改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许多教师就将班级学生进行编组,4-6人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将原有单一的“秧田型”变为“口字型”、“U字型”等。以为这样改变学生座位,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提倡民主,以为就不要秩序

听课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由走动,而且可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可以找老师请教,有时还随便乱喊,课堂教学秩序有时比较混乱,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教学。原因是: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新知,不需教师过多指导,更不需要接受学习。这样课堂表面上体现了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实际上是一种无序的教学过程。

篇5:一、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说近年来新课改的顺利实施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机遇,但也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在改革的过程中,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还未能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各方面的教学资源难以协同,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呆板,这样就给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麻烦。

篇6:小学数学现状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效的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仅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去学习,怎样学习才是高效的。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课堂更多的时候都是处于一种“填鸭式”的状态当中。如此一来,既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偏离了教学设定的目标。就算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也无法灵活的运用,这样的话,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2)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界都推崇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还是有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仍旧延续着“复习、学习”的教学模式循环进行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有些教师让学生们记住公式定理,但是却不重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也就导致了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被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取代了,最终的后果是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薄弱,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不能有效得以提升了。

(3)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压抑。

现阶段有些课堂教学模式仍然还是教师主导下的模式,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有些数学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课堂教学时,剥夺乐学生在课堂“提问题”的权利,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压抑,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且变得更加的.沉默寡言,有些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惧怕数学老师。教授新知识时,教师一个人在黑板上只顾自己的推导,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反应,这样也就很难集中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了,这样的教学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逐渐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也在减低,数学课堂的教学教学质量也在降低,而且还没有真正地履行素质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对策

(1)首先,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下信息、知识发展速度之快,稍不留神就会被落下,教学也是一样的,在教学时,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要及时的掌握一些现代化的知识。此外,学生们的学习也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这都需要掌握一些学习技巧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及肩负着的责任,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最基本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小学数学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这也就需要把培养学生的素质看做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2)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三维教学目标中的其中一点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而且还能够兴趣盎然地投入进去,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逐渐的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主动地去探究、学习。

(3)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们的所需,找准教学切入点。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成效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教师能够从实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设计,那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就是其中的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方案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是为这个自变量服务的,要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随之发生改变。数学教学也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自身的发展特点,要结合他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内容,去开展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

篇7:小学数学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提高,人们从热闹的课堂氛围中逐步意识到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方面上来,重新意识到在课程改革的中不能放松质量意识和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余文森教授关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这样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过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那么,我镇小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究竟存在那些方面的问题呢?为此,我们针对这一问题作了如下调查:一.调查方法、对象及结果:1.调查方法:试卷分析法、成绩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2.调查对象:全体数学教师和2--6年级学生等。3.调查内容:我镇1--6年级学生2007年秋季的数学期末检测试卷和2007年春秋两季的数学期末检测成绩等。4.调查结果:首先,我们对2007年春秋两季的数学期末检测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2007年春年级平均分及格率一年级91.295.7二年级93.898.2三年级91.299.2四年级9298.5五年级86.597.5六年级91.297.1???2007年秋年级平均分及格率一年级8897.1二年级92.698.9三年级89.899.6四年级87.598.5五年级90.399.7六年级94.697.72008年10月,我们针对我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在全镇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二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重点测试、还对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了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访谈。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一)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20份,收回210份(教师在不影响学生的前提下填写)。调查项目调查内容调查结果(所占比例)1你喜欢上数学课吗?(1)不太喜欢(9.04%)(2)一般(42.86%)(3)喜欢(48.1%)2你觉得数学老师上课亲切、有激情吗?(1)不够亲切,缺少激情(6.19%)(2)一般(60.95%)(3)亲切自然、有激情(32.86%)3你觉得数学老师的提问()(1)过于简单,无挑战性(13.81%)(2)难度适中,有挑战性(81.43%)(3)难度太大,无从下手(4.76%)4老师在数学课堂上提问后,给你思考的时间()(1)很少(9.04%)(2)不太够(20%)(3)够(70.96%)5你的数学老师对课堂上的知识讲得清楚吗?(1)听不懂(5.71%)(2)不太清楚(17.14%)(3)讲得清楚(77.14%)6你在数学课堂上认真倾听了吗?(1)没有倾听(6.67%)(2)偶尔倾听一下(28.57%)(3)认真倾听了(64.76%)7在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中你是怎么样表现的呢?(1)与我无关(7.14%)(2)只听别人说(20.95%)(3)认真参与讨论(71.9%)8你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会讲与课无关的话吗?(1)常常讲(11.43)(2)偶尔讲(69.52)(3)从来不讲(19.05)9数学老师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问题回答的评价(1)每次都一样,我没感觉(17.14%)(2)及时,但没有激励性(35.71%)(3)及时,很有激励性(47.14%)10数学老师课后布置的作业你会吗?(1)只会一点(8.1%)(2)大部分会(34.29%)(3)全部会(57.62%)11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1)不能(9.52%)(2)有些能(47.14%)(3)能(43.33%)12你想给你的数学老师提出哪些建议?学生们:

1、数学老师你上课能亲切些吗?

2、我希望数学老师上课少说与课堂无关的话。

3、请老师上课时把数学知识讲清楚一些。

4、我希望老师在上课讲重点时,换一种学习方式,让我们对数学课更感兴趣。

5、请老师在我们回答数学问题时,别只让一个人回答。

(二)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数学教师分别针对自已的课堂教学,并结合观摩我镇其它数学教师的课堂,普遍认为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有效性方面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1.钻研教材不够深入,课前准备不够充分。2.导入新课缺乏趣味性,抑制了学生投入学习的全过程。3.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发展估计不够,提问出现了过于简单和跳跃性太大的现象。4.在讲解例题,讲述概念、法则、定义等时,教师语言不够简练、准确。5.小组合作留于形式,缺乏时效性。主要表现在研究问题的价值性、小组的组成和分工、研究的时机、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还有待探究。6.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单一,内容一致,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形式多样的练习。7.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语言贫乏,缺乏激励性和导向性。二.调查结果分析及设想:尽管我们的调查、测试和统计还不全面,存在误差,但是从众多数据显示:如何改进我镇的数学课堂教学,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我镇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已影响了我镇的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我镇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逐步我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使我镇的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这一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提出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对我镇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数学课堂教学现状:1.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前缺乏有效地分析教材、读懂教材。从对数学教师的访谈和听数学课等活动中,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因为课前没有有效地专研教材,导致课堂目的性不明确,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知识引导思路不清。2.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缺乏兴趣,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从调查中发现有9.04%学生不愿学,不想学;42.86%的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一般;6.19%的学生觉得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不够亲切、缺少激情。这就说明数学课堂上没有有效的情境创设,老师也没有通过自已的亲切和激情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3.小组合作留于形式,缺乏时效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14%的学生在课堂上觉得小组合作与自已无关,20.95%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只听别人讲,从观课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小组合作中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很多同学在小组合作中不知道干什么?等问题。4.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单一,内容一致,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形式多样的练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有些教师课堂上,布置的巩固练习随意性很大,没有切实地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练习;或者设计的练习太过于简单、形式单一等,这些都没有体现巩固练习的有效性。5.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语言贫乏,缺乏激励性和导向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52%的学生觉得数学教师给自己的课堂练习和问题回答的评价感觉每次一样,没有激励性,没有体现评价的有效性。6.课堂教学后,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8.1%的学生对教师课后布置的作业只会一点,34.29%的学生大部分会;9.52%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7.1%的学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通过2007期末数学检测成绩分析,1-3年级的数学成绩均在市排名居于下游,而4-6年级的数学成绩虽有改观,但就全市来说,仍不理想。7.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灾后学生在板房学校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心理不稳定,原因是只关注生命而淡化了知识的学习。设想:1.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通过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教师要明确每节课要教点啥,知识方面,技能方面,达到什么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要切实地落实在课堂的各环节中,让重点突出。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已经探究明白的问题,教师不必反复唠叨,要多设计一些相关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解和运用知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3.“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4.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状况调整教学内容的一种措施,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兼顾优等生的学习潜能的挖掘情况,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注重练习的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把知识点掌握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基础性练习的时候要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练习和反馈让学生能熟练地进行掌握。

2、注重练习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

篇8:小学数学现状分析

一、应用题概述

一般来讲, 应用题就是数学的一种习题, 但是应用题的来源离不开生活, 是将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解答。因为应用题在小学教材中没有单独设立章节, 所以传统上认为应用题的本质是一种习题。实际上应用题的解答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这类数学题。所以我们需要转变对应用题的看法, 知道学生应该先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 在加上对相似题型的训练, 达到熟练的程度。应用题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发散思维, 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创新精神。只有在正确教学观念的引导下, 才能合理的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应用题的改革

我们将应用题作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可是往往却是收到相反的效果。根据调查, 学生觉得应用题难度太大, 形式单一, 枯燥乏味。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能力下降。我们在思考应用题现状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时, 总结出应用题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首先, 应用题的题材陈旧。因为教材的泄后, 造成教师不能及时的更新应用题, 教材中的应用题做起来脱离了学生现阶段的生活, 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 自然做不好应用题。在形成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过程时, 必须依赖学生实际生活的积累, 使数学知识的学生用得着, 看得见的实际问题, 将生活问题与应用题紧密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提高对应用题的兴趣。

为此, 我们应该做出以下改革。从生活中提炼应用题, 将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简化, 并将其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题材。例如可以调查商店在对学生的优惠后可以节省多少钱等。学生可以自己去经过调查得出结论。我们还应该寻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要符合小学生充满好奇和想象的特点。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与学生的一举一动紧密的结合, 学生们越贴近生活, 就越会发现数学的学习价值, 对数学学习充满积极地动力。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引导学生处理和解决应用题呢?首先教学真需要帮助学生建造起应用题的数学模型, 因为应用题是纯文字型的, 十分抽象不好理解, 我们要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 例如图表、漫画等, 学生会发现此时的数学习题十分的贴近生活, 就更容易着手解决应用题。在改变了应用题的题目后, 就要对症下药分析问题,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分析步骤由头脑中的想象转化为实际纸上的数量关系图, 通过在纸上对各种已知条件的分析, 得出解题步骤。在学生将脑海里题目的抽象转变为纸上的形象思考,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解题。

三、解题步骤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只要仔细的阅读题目, 明白题目的要求才能顺利的解答应用题。首先, 可以让学生先理解题目中的条件, 找出已知条件, 分析得出隐含条件, 将这些条件结合起来, 确定他们的数量关系。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 为防止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可以用笔在得到的条件下划线, 将自己已经知道的条件做标记。这样便于记忆又方便检查。但是有的同学身体不够仔细, 将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搞不清楚。所以多读题也是一个方便的改正审题不仔细的好方法。

审题清楚后, 就要分析题目了。教学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运用线段图、数量关系图、示意图等方式将题目变现出来, 是题目的表达更加直观, 学生也易于理解。然后分析法是解题经常用到的方法, 由所求的未知量入手, 探求题目中的几个未知量和为解出未知量所需要的已知量, 逆向思维。经过一步步的推理和分析, 得出结果。综合法是由已知量开始思考, 在每一步都得考虑到每一个条件之间存在的隐含数量关系, 最后求出答案。但是在实际的解题中, 我们往往将两种方式混合起来用, 由未知推向已知, 由已知得出未知。这样两种方式交替使用, 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用分析法时卡在不知道该用哪个已知条件, 就可以在运用综合法从前往后推,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解题的过程中, 写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你的思路是否正确就主要反映在解题上, 老师是看不到的分析能力的。学生在解题时, 往往想的是对的, 一挪到纸上就出现问题。列式是否正确, 还有没有更简单的算法, 运算要根据规律, 平常多训练心算口算能力, 为解题增加正确率。

在完成应用题的解答之后, 还要知道学生对题目和自己的解答做出评价。训练学生学会对自己思路的叙述, 对每一步解题步骤进行描述, 用另一种陈述方式表述题目。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转换, 变出一道新的应用题来, 只有这样慢慢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才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在学生经过解答应用题训练思维之后, 还需要向上述方法那样编题。学生初步掌握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 自己作为出题人, 增强想象力, 在编题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到现在所学的知识, 还要学会调度曾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替中, 复习每一部分的练习。在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 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教学者在训练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循序渐进,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教材为基础。不可盲目的追求更难更深的题目, 这样会极大的打击到小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 应用题是兼具巩固基础知识又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类重要题型。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应该转变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式, 认真反思教学经验, 在新课改的道路中将应用题的作用最大的发挥出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素质,解题步骤

参考文献

[1]刘文.应用题的解答技巧.小学应用题, 2009.

[2]张龙天.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题教学方法探究.小学应用题, 2010.

上一篇:天冷了怎么办课件下一篇:小学安全管理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