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2024-04-29

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精选14篇)

篇1: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单选题

1、【D】是财政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一致的配合模式。

A.“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B.“双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C.“松紧”搭配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D.中性的财政政策与中性的货币政策

【答案解析】:只有选项D 符合题意,参考教材P53。

2、以下不适用于“双松”政策的条件是【A】。

A.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B.劳动力就业不足

C.大量资源有待开发

D.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置闲置

【答案解析】: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是“双紧”政策的适用条件。参考教材P52。

3、下列不属于政策性银行的是【D】。

A.中国进出口银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国家开发银行

D.中国人民银行

【答案解析】: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1994 年,我国组建了3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参考教材P40。

4、对市场进行监控和约束,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D】。

A.市场准入

B.经营稽核

C.市场退出

D.经营范围控制

【答案解析】:参与者的经营范围控制是属于建立市场运行的法规体系中的内容。

5、就伸缩性来看,调整【A】常引起利率的变动,若随时调整,会令公众及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A.再贴现率

B.利率政策

C.法定准备金率

D.政府投资金额

【答案解析】:调整的是再贴现率常会引起利率的变动。

6、下列不属于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是【B】。

A.利率政策

B.充分就业

C.直接信用控制

D.间接信用指导

【答案解析】:利率政策、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也是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

7、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也是现代各国金融系统核心的银行是【B】。

A.中国银行

B.中央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国家开发银行

【答案解析】: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是现代各国金融系统的核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

8、现货市场上,一般在成交后的【C】内立即付款交割。

A.1日

B.1—2日

C.1—3日

D.1—4日

【答案解析】:现货市场上,一般在成交后的1—3日内日立即付款交割。

9、非专业金融主体之间发生的金融交易称为【D】。

A.间接金融

B.专业金融

C.非专业金融

D.直接金融

【答案解析】:非专业金融主体之间发生的金融交易是直接金融;通过专业金融主体实现的金融交易称为间接金融。参考教材P36。

10、金融市场就是通过【B】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买卖有价证券的场所。

A.信用额度

B.信用工具

C.实际额度

D.实际工具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是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的。

篇2: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审计人员进行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利润进行趋势分析。发现利润增长较大。经初步测试,了解到该公司管理模式和生产规模都没有变化,根据以上情况,利润增长最有可能源自:

A.供货商减少

B.低估年末应收账款

C.产品竞争对手增加

D.高估年末存货成本

2、审查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将下列子公司纳入了合并范围,应指出不正确的是:

A.母公司以直接方式共同拥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

B.根据章程母公司有权控制其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子公司

C.母公司以间接方式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

D.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

3、针对现金流量表内容的特殊性,须采用一些专门的审计方法不包括:

A.检查核对法

B.分析性复核法

C.金额验证法

D.审阅法

4、下列各项控制方式中不属于报表编制程序控制的是:

A.结账控制

B.试算平衡控制

C.对账控制

D.编制方法控制

5、被审计单位甲产品毛利大幅度下降。该产品是由一家分厂专门生产的,审计人员调查了解毛利下降原因首先应:

A.分析废品损失及材料耗用

B.检查生产记录及成本预算

C.营业收入明细账与原始凭证核对

D.分析产品成本构成并与前期成本比较

6、审计人员拟对被审计单位管理费用合理性审查,对费用的相关凭证检查后,发现明细账与总账相符。而且管理费用比例与上年相近。审计手续效果最差的是:

A.随机抽查管理费用各明细项目

B.复核管理费用计算准确性

C.进行趋势分析

D.运用货币单位抽样法抽查管理费用

7、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比预算上升,由此判断重点审查:

A.会计政策合理性

B.会计方法一致性

C.收入确认和存货计价方法有无变动

D.应付账款确认合理性

8、审计人员审计资产负债表项目时,检查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处理是否与前期所采用的方法一致,是为了证实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了:

A.一贯性原则

B.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C.稳健性原则

D.重要性原则

9、下列不属于财务报表编制程序的控制是:

A.报表内容控制

B.对账控制

C.结账控制

D.试算平衡控制

10、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当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时,应:

A.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B.冲减预收账款

C.冲减应付账款

D.计入营业外支出

11、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当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时,应:

A.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B.冲减预收账款

C.冲减应付账款

D.计入营业外支出

二、多项选择题

1、财务报表附注审查的重点是其所说明的会计变更,包括:

A.会计政策变更

B.会计方法变更

C.会计估计变更

D.会计报告个体变更

E.会计报告种类变更

2、下列选项中,合并会计报表的实质性审查的主要内容有:

A.审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B.重视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审计

C.审查合并工作底稿和抵消分录的编制

D.审查合并会计报表格式的正确性

E.审查报告分部的确定

3、下列选项中审查利润表所列指标的可信性时所涉及的指标有:

A.流动比率

B.速动比率

C.净资产增长率

D.投资报酬率

E.成本利润率

4、下列选项中,审查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正确性和编制方法的合规性主要采用:

A.盘点法

B.核对法

C.分析法

D.调节法

E.审阅法

5、被审计单位2010年利润总额有较大增长,以下各种情况下利润存在舞弊的事项可能有:

A.被审计单位利润总额主要取决于子(分)公司利润

B.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

C.结账日后发生大量销售退回

D.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宣布破产

E.抽查销售发票,并没有找到当年12月份发货业务的运输凭证

6、下列选项中,资产负债表编制程序的控制包括:

A.记账控制

B.结账控制

C.审核控制

D.对账控制

E.试算平衡控制

7、资产负债审计的目标之一是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主要体现于:

A.表内所列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B.表内所列资产是实际存在的

C.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一贯使用的

D.表内所列所有者权益是实际发生的

E.表内所列所有者权益金额是可靠的

8、管理费用审计的内容包括:

A.组成内容是否合法

B.实际支出是否合规

C.当期发生额是否真实

D.结转是否正确

E.各月发生额是否一致

9、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有:

A.证实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正确性

B.证实报表内容的真实性

C.确认报表编制方法的合规性

D.确认报表编制方法的一贯性

E.证实合并财务报表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0、财务报表的会计稽核控制包括:

A.报表内容控制

B.公司治理层面控制

C.编制方法控制

D.审核控制

E.报送地点控制

11、营业外支出包括:

A.盘亏固定资产净损失

B.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净损失

C.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净损失

D.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的累计折旧

E.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损失

12、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主要环节包括:

A.岗位责任控制

B.编制程序的控制

C.报送时间控制

D.会计稽核控制

篇3:基于审计动因理论的审计质量研究

1. 受托责任论。

受托责任论是目前最为学术界所接受的关于审计动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委托人和责任人 (受托人) 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建立起受托责任关系后, 客观上要求责任人按照协议履行责任, 并把履行结果向委托人进行报告, 以解除原有的受托责任;同时, 委托人也存在着对责任人实施经济监督的需要。由于彼此间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关系, 委托人对责任人的监督、检查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客观上要求与委托人和责任人都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对责任人进行监督、检查, 审计因此而产生。应该说, 受托责任论抓住了审计的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受托责任。但实际上, “受托经济责任”只是审计产生的重要前提, 并不能说明审计产生的必然性。它无法解释在没有明确的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情况下审计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法准确、全面地解释审计职能的发展以及审计的社会作用;无法确切解释审计的独立性。

2. 代理论。

代理论提出, 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 在这种契约下, 一个人或更多的人 (即委托人) 聘用另一人 (即代理人) 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事务, 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 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委托人就需要事先设计一种激励机制, 激励经理勤勉尽责, 努力增加盈利。这种激励机制一般是将经理的报酬与其报告的经营业绩相关联。但在这种激励契约安排下, 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委托人需要聘请独立审计人员对经理人员编制的会计报表进行审查、鉴证, 经理人员也需要独立审计人员对其经营业绩的真实性进行鉴定, 因此, 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选择。有关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委托代理假设, 即独立审计具有降低代理成本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功能。代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许多公司尽管法规并未要求却自愿接受审计这一问题。然而, 若审计是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共同需求, 则现实中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后的巨大差别让人对管理人员自愿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审查自己的财务报告的说辞产生怀疑。

3. 信息论。

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为审计动因阐释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各当事人所掌握影响当事人双方交易利益的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是非对称的, 即当事人双方都会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信息。充分、可靠的财务信息是增强证券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的核心, 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投资者 (尤其是外部投资者) 、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无法直接获得相关信息, 又由于信息提供者的偏见和不良动机, 加之信息量巨大及对外披露的浓缩性和交易的复杂性, 因而他们就希望通过聘请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查和判断, 进而做出鉴定证明, 并予以报告, 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也就是说, 审计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从而增加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独立审计动因的信息经济学解释是对代理论的一种替代和补充, 但是由于它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除现有投资者之外的所有潜在投资者, 突破了代理论中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明示的委托代理合同的限制, 这为会计管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它仍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信息论对审计本质的解释也有问题。首先,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 竞争驱使投资者和财务分析者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所以会计报表并非信息的唯一来源。其次, 实证调查表明, 投资者作出决策更侧重于未来的经济前景, 与审计后的财务信息关系不大。

4. 信号传递理论。

审计的信号传递理论是基于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提出来的。该理论假定经营者和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在掌握公司信息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若没有外来干预, 必然会导致“劣质公司驱逐优质公司”的逆向选择现象, 从而摧毁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 减少和纠正信息不对称成为经营者解除受托责任的必然选择, 为此, 经营者一般采取主动披露可靠的经审计的财务信息来解决该问题。在披露经审计的财务信息成为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后, 一些知名公司通过聘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向投资者传递企业高质量的信号, 提高公司的市场评价。另外, 当存在成熟经理人市场时, 信息传导假设还认为公司管理者会通过聘用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以解除自己的受托责任, 并借此向市场传递其经营管理能力, 提高其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值。因此, 信号传递理论将审计视为一种可以将高素质企业与低素质企业区分开来的信号显示机制。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假设, 即聘请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 在股票首次发行中能够得到较高的市场定价。

5. 保险论。

审计保险论起因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诉讼浪潮”下人们对审计本质问题的重新反思。保险论认为, 委托人愿意聘请独立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计, 提供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保证所支付的这部分审计费用可称之为保险费用。聘请注册会计师的目的在于分担风险。同时获得的对会计报表质量的保证可视为保险价值。如果审计人员因失职而未检查出会计报表的虚假问题, 就有责任赔偿损失, 从而达到分散、转嫁风险的目的。这一理论建立在风险转嫁说的基础上, 独立审计行为完全成为一种分散、转嫁风险的保险机制, 而且可以预料, 随着潜在诉讼补偿的提高, 对独立审计的这种“保险”性需求也会不断扩大。

保险论尽管可以较好地解释目前审计风险越来越大的现象, 但它同样存在诸多缺陷:并非每次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都是注册会计师败诉, 这与保险论所解释的风险和责任已转嫁给了注册会计师的情况不相符;保险论强调的保险费支付人与受益人的一致性无法解释潜在投资者对审计后信息的利用却未支付“保险费”的事实;高风险的信息使用者可能要求审计, 而低风险的信息使用者则不要求审计, 这样, 必然会导致审计人员自身的成本加大而要求提高审计收费, 进而引起更多信息使用者放弃审计, 如此循环往复, 审计可能不复存在。

二、审计动因理论的相互关系

首先, 在审计动因的受托责任论和代理论中, 由于财产所有者面对复杂与不确定的环境时的理性有限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才将财产托付给他人经营, 从而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财产所有者成为委托人, 财产经营者成为代理人或受托人。委托人与受托人均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 各自的目标函数或效用函数不一致, 加之双方的信息不完备且不对称, 受托人可能会有机会主义行为, 为此, 委托人往往要求代理人提交会计报告, 说明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与此同时, 这种对会计报告的审查和鉴证活动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 审计或鉴证活动主要是制约受托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进而降低代理成本。

其次, 审计动因的信息论、信号传递理论直接将有限理性经济人、信息不完备与不对称分布、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作为分析的基本前提, 指出审计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从而增加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同时审计可以将高素质企业与低素质企业区分开, 从而缓解了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了交易成本。

最后, 如果说前述的四种审计动因理论强调独立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审计活动的鉴证价值, 审计动因的保险论则直接从委托人或信息使用者与审计人员的角度分析审计活动的保险价值。也就是说, 审计动因的保险论将审计人员作为受托人和信息提供者之一, 从双重委托代理论角度分析委托人或信息使用者利益的保护与补偿, 最终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显然, 审计动因的保险论是对前述四种审计动因理论的拓展。

通过对审计动因理论基于经济学假设的整合分析, 我们发现, 能够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或交易成本才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三、审计质量动态平衡机制

既然能够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或交易成本才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那么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或交易成本就成为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最终指标。但由于交易成本或代理成本计量的困难, 我们只能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行业协会公布的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排名以及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事后监管结果来间接评价审计质量。

笔者认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鉴证职能源于公众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信任, 而这种信任是基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入的严格性、执业准则与国际趋同后的规范性、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清理整顿与脱钩改制的成功性等因素。由于这种信任前提的脆弱性和审计质量直接评价的不可能性及间接评价的局限性,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可能选择低质量地履行其鉴证职能。基于诉讼机制的审计保险论的提出, 一方面让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损失有了新的补偿源, 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被赋予了受托人的新角色, 当其没有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时, 也面临着与企业经营者一样的处罚, 尤其是民事赔偿责任。这意味着审计鉴证职能与保险价值的须臾不可偏废, 尤其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越来越成为法律规定强制执行的业务时。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范围经历了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之后的三资企业审计、资本市场建设初期的股份制企业审计、1998年开始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审计和2006年1月1日开始对所有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审计, 这种业务范围的拓展伴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法律赋予注册会计师专任法定强制审计的特权, 意味着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能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充分信任和对政府监管抱有极大信心, 这种善意的预期与经济学有限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假设是相悖的。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尤其是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成为激励约束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一个利器, 也是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保险价值的承认。因此, 在注册会计师专任法定强制审计的时代, 审计保险价值和审计鉴证价值成为平衡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一对精巧装置”, 同时也将审计质量保持在各方均认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薛祖云, 陈靖, 陈汉文.审计需求:传统解释与保险假说.审计研究, 2004;5

[2].徐政旦, 谢荣, 朱荣恩, 唐清亮.审计研究前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余玉苗.论独立审计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审计研究, 2001;6

篇4: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

一、重要性概念

(一)重要性定义

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报或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报或漏报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定,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的判断就可能存在差异。

(二)重要性的确定及运用

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也就是说,应当综合数量和性质因素考虑重要性。数量特征指错报或漏报的金额,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质量特征指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性质,有些错报或漏报的金额不大,但如果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那么,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比同等金额的笔误更重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重要的错报或漏报,而且对单个看在金额和性质上都不重要的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也应关注。因为单独的看,一笔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金额上都是不重要的,但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如果被审计单位每个星期均出现同样的小金额错报或漏报,原本几百元的错报或漏报全年加起来,就有可能成为上万元的错报或漏报。这样必然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影响企业的盈亏,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对此特别关注。

二、审计风险概念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所下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对其发表不恰当意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审计风险所下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基本相同,这里的意见包括两层含义:当财务报表没有被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或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风险的含义通常是某一事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变动程度。可见,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口自。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1、固有风险。是指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将固有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要素,是现代审计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意味着审计人员应当努力预测财务报表中哪些最容易出错,哪些最不容易出错。这一信息影响审计人员收集证据的数量,也影响审计人员如何在审计的各项内容之间分配收集证据的力量。2、控制风险。是指客户内部控制结构政策或程序未能及时防止或察觉重大错误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结构未能及时预防或发现经济业务中的某些主要偏差的不法行为,致使财务报表失真的概率。3、检查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察觉并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运用审计程序也未能发现这些错误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但因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不能根除检查风险。

(三)审计风险要素的运用

在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有关,审计人员对此无法控制,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便可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三、审计证据概念

(一)审计证据的定义

审计证据是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获取、评价以及更好地利用审计证据,保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将审计证据定义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在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因此,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考察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在审计实务中,通常是针对审计目标或者针对每项会计报表的认定来获取证据,比如对固定资产存在认定的审计证据,不得用于代替固定资产计价应获取的审计证据。有些情况下,一项测试可为多项认定提供审计证据。比如应收账款的函证可为应收账教的存在和计价提供审计证据。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审计证据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根据与审计目的的关系有证明是否存在的证据、证明所有权的证据、证明价值的证据等;根据提供逻辑证明的类型,有正面证据、反面证据;根据与其他证据的关系有基础证据、佐证证据等;根据与被证明事项的关系有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根据证据的来源有外部证据、内部证据。一般而言,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进行科学分类。使多样、复杂、具体、证明力各不相同的审计证据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性质的认定,使各种审计证据可用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形成任何审计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因此审计证据的获取,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审计证据可按其外形特征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应力求做到审计证据的收集既有效又经济。

(三)审计证据的运用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密切相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充分性。在实务中,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程度越高,则所需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减少;相反,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程度越低,审计证据的数量就相应增加。

四、总结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低,审计风险就会增加。反之,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高,审计风险就会降低。

重要性水平和所需的审计证据也成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

篇5: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测试题

1、购买性支出可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下列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

A.政府对困难公务员家庭的补助

B.政府投资修铁路

C.政府对灾区进行救济

D.国防开支

【答案】D

【解析】B属于政府投资性支出,ac属于转移性支出。

2、下列属于间接金融工具的是()

A.非金融公司股票

B.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公司债券

C.银行债券

D.政府债券

【答案】C3、当一国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并存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优搭配应是()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答案】D

【解析】治理通货膨胀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4、我国受灾接受了某国的无偿援助和捐赠,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这笔款项应计入()

A.平衡项目

B.经常项目

C.资本项目

D.货币项目

【答案】B

【解析】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和无偿转让,我国受灾接受了某国的无偿援助和捐赠属于无偿转让范畴。

5、下列税收收入中属于中央政府固定收入的是()

A.企业所得税

B.资源税

C.车辆购置税

D.增值税

【答案】C

【解析】abd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多项选择题

1、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可采用的手段有()

A.建立市场运行的法规体系

B.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C.对市场进行监控和约束

D.建立市场的保护机制

E.明确界定产权

【答案】ABCD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差异,除政策手段不同外,还表现在()

A.宏观经济目标不同

B.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

C.传导过程的差异

D.政策时滞不同

E.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

【答案】BCDE3、国际储备主要包括()

A.黄金储备

B.外汇储备

C.国外借款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E.对外直接投资

【答案】ABCD4、某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农业减产,这时该企业的()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C.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E.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答案】AD5、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时所采取的财政措施有()

A.变动支出水平

B.变动税收

C.提高利率

D.降低利率

E.变动再贴现率

篇6: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试题

A.甲企业该固定资产计价正确

B.甲企业该固定资产计价错误,应为400万元

C.甲企业该固定资产计价错误,应为600万元

D.甲企业该固定资产计价错误,应为280万元对未入账的长期借款进行审查,无效的审计程序是:

A.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债务说明书,了解举债业务

B.对利息费用实施分析

C.编制长期借款明细表并与总账核对

D.查阅企业管理部门的会议记录、文件资料,了解与举债相关的信息审计人员在审查托管证券是否真实存在时.应采取的主要审计程序是:

A.审阅投资明细账

B.向代管机构函证

C.检查被审计单位股票和债券登记簿

D.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审计人员为了证实对外投资的存在性与所有权,应实施的审计程序是:

A.查阅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明细账

B.查阅投资收益的入账凭证

C.查阅对外投资的实物证明,如股权登记证、债券或出资证明

D.查阅关于对外投资决策的会议记录审查企业长期借款,发现其中一部分将在一年内到期。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将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在报表中列示为:

A.或有负债

B.长期负债

C.流动负债

D.流动资产下列程序中不属于借款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的是:

A.索取借款的授权批准文件,检查批准的权限是否恰当、手续是否齐全

B.观察借款业务的职责分工,并将职责分工的有关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C.抽取借款明细账的部分会计记录,按原始凭证到明细账再到总账的顺序核对有关会计处理过程,以判断其是否合规

D.计算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在各个月份的平均余额,选取适用的利率匡算利息支出总额,并与财务费用等项目的相关记录核对审查对外投资时,应测试其内部控制环节。以下符合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要求的做法是:

A.长期投资一般由财会部门出纳员负责,并履行监督控制职责

B.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作价,主要由负责投资审批的企业领导负责

C.实物投资的资产价值评估、作价与投资审批工作分离

D.股票与债券投资由记账人员负责为确定“长期借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进行函证。函证的对象应当是:

A.B公司的律师

B.金融监管机关

C.银行或其他有关债权人

D.公司的主要股东在确定被审计单位收到外币出资,根据有关制度规定,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时应采用:

A.合同约定的汇率

B.收到出资时的市场汇率

C.出资当月一日的市场汇率

篇7: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1.下列不属于审计质量控制客体的是()

A.审计的全过程,从计划到实施,到最终发表意见

B.专门审计组织和人员

C.审计组织内部各项管理

D.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控制

【答案】B

【解析】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是审计组织和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审计的全过程,从计划到实施,到最终发表意见,签发审计报告的全部工作,也包括审计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如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管理,审计人员聘用、培训、晋升管理等。其重点是对审计的整个过程、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控制。可见ACD都包括在范围之内。

2.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它依靠的控制标准是()

A.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标准

B.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

C.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D.审计人员质量控制标准

【答案】C

【解析】审计质量控制是有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依据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

3.下列关于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审计人员应按有关规定接受继续教育

B.审计人员应以服务成果的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

C.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争揽业务

D.审计人员可以个人名义承接业务

【答案】A

【解析】BCD违反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4.独立性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其中,实质上独立是指()

A.在行为和态度上

B.在思想和态度上

C.在行为和精神状态上

D.在思想和精神状态上

【答案】D

【解析】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思维上和精神状态上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来表达审计意见。

5.下列关于社会审计人员对委托单位责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审计人员应当按时按质完成审计任务,遵守各项约定

B.审计人员对于职业过程中得到的资料和情况,应当严格保密

C.审计人员可以以服务成果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

D.审计人员在得到委托单位的书面允许或法律、法规要求公布者的情况下,可以将zi料泄露给他人

【答案】C

【解析】对于C项,应当是审计人员不可以以服务成果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应当以工作量大小和专业程度高低作为主要依据。

6.下列有关审计目标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结果

B.审计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相同的C.审计目标体系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D.审计总目标由审计具体目标组成【答案】C

【解析】审计目标体系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

7.针对审计项目具体内容确定的审计目的、并对总体审计目标予以细化的是()

A.专门审计目标

B.特殊审计目标

C.具体审计目标

D.一般审计目标

【答案】C

【解析】审计目标通常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是指实施审计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是针对审计项目具体内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

8.下列关于审计目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B.审计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C.审计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审计证据

D.审计目标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

【答案】D

【解析】选项D的错误在于审计目标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审计目的才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

9.检查财务报表中数字及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可以实现的审计具体目标是()

A.估价

B.截止期

C.披露

D.机械准确性

【答案】D

【解析】机械准确性是检查财务报表中数字及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10.对审计目标的确定有最直接影响的是()

A.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要求

B.审计环境

C.审计目的D.审计对象

【答案】C

篇8: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是预防腐败发生,不断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监控权利运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化,目前,我国在创新审计工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受我国国家性质的影响,对于我国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应用于监管各级政府机关干部、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国有企业的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的结合了现代审计理论的特点与长处,对于现代审计工作的实践以及现代审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对现代审计制度的发展以及国内审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审计工作中的关系人员,其人物关系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角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由投资、直接实施审计、间接实施审计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对于我国的经理责任审计工作而言,其审计的对象不是普通投资方,审计对象主要是管理国家工作的政府相关的机关干部、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国有企业的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商业盈利性的审计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

二、审计理论和审计机制体系的创新

与其他国家审计理论相比,国内审计理论的发展创新,并没有和其他国家审计理论相关内容发展实现同步。由于在审计理论上,相关内容的侧重中心不同,所以,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在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当中,并没有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的空间,这样,就容易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很难获得到更加完善的合作联系。因此,只有在审计理论整体结构方面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够有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审计理论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另外,一个完整有效的机制体系,对于运行审计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的审计实践当中,完善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体系,对于审计工作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一个完整有效的机制体系在运行审计工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完整有效的机制体系是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审计理论方面,机制体系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评价、完善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工作,机制体系的创新,对顺利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大的基础保障的作用。因此,在审计理论方面,建立更加全面的机制体系,对于审计理论的创新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责任内容创新和审计目标理论创新

公共受托责任主要是指受托经营管理公共财产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各项责任。其中,这里的受托责任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财产项目计划责任、财政管理责任、经营管理状况责任等,由于其责任性质的不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还可以分为报告责任和行为责任两个方面。其中,报告责任是指受托人必须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进行如实汇报。行为责任是根据委托人的具体要求,以及根据受托机构及人员需要实施的经营管理, 同时,还必须承担公共财产管理的相关责任。在这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审计的指标体系条款以及具体审计内容,评估监控受托人对于相关责任的落实情况。如果评估监控的受托人是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那么,在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查时,只审查其经营决策情况、资产管理效果、干部的连接性、执行力度、组织的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财政状况等,不需要审查其管理效果及管理效率、公共财产管理的经济性等,经济责任审计责任内容极其明确。另外,审计目标理论创新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受托人来说,不仅要根据责任内容认真履行责任,还要推动事业科学创新发展,所以,受托人需遵循的标准不仅仅是财产管理的合法性,还包括任职期间的群众评价,勤政廉政的表现、经营管理的合法性等审计目标理论创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安全隐患、腐败问题日趋突出。政府机关工作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众多类型的物质诱惑,仅靠党员干部自身自制力克制是严重不够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国家公务人员、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就要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来完成有效监管。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注重管理机制体系,创新审计理论,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稳固的审计理论基础。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审计实践与现代审计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审计实务和审计监管机制、进一步创新审计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审计理论创新。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海文.谈谈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的几个切入点[J].财政监督.2009(12):37-38

[2]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02):9-12

[3]蔡春.李江涛.王海兵.200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5):33-37

[4]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其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11-14

篇9: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一、国家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建设廉洁高效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非常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对主要领导用权的制约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强化制约和配置权力方面,做了重要指示,要求权力结构科学,运行机制高效。着力实施对一把手的用权情况的监督。 从制度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为一项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安排。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做出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审计内容和期限以及相关的工作部署,都进行了与时俱进规定,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建设。实践表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尤其是财务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机构的高效运行和干部队伍的形象,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式各样的诱惑与利益驱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主要领导的头脑中膨胀,职业道德和权力底线失衡,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必然损害改革稳定的大局。由此可见,及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是打造一个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加固工程,是加强各级政权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规范干部行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审计理论创新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念结构的创新

第一,我們要从管理和监督两个层面将经济受托体的各要素赋予新的意义。对审计规范我们也应该学会灵活变通,正如所有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在新观念下,我们要更加注意对审计信息的整合与分析,重视起信息对经济审计的主导作用。第二,我们要转变经济监控的发展理念,不应该把审计作为一种手段去制约,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应该扩大职能范围,充分使审计人员理解到经济责任的重要性,根据责任与义务的对立关系,促进责任人监督的执行进度。政府的方法不再是传统的“以权制约”,更多的是让审计人学会“以德制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2.发展目标与体系的创新

首先从发展目标上来说,想要不断的进行审计理论的完善,必须切实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在相应的目标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兼顾对于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与此同时,还要密切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深化加强对于审计理论的目标以及内容的研究,用以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的进行,为促进我国社会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从体系上来说,由于在机制体系运行中,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用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关系人之间的创新

如今,我们要在传统的审计关系人理念之上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发展新形势的审计关系人理念。首先,我们认为审计人、被审计人以及委托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是同时产生的,他们分属在同一领域的统一内容之上。而委托人又是因二者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两者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就我国的性质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法制党派,它代表的利益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剖析委托人的职能所在。

4.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工作的进行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了审计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其中审计工作的导向是指导思想,具备活动进行的引领作用,我们不可以忘记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受体是领导干部等主要负责人,以此作为出发点。证据收集则是审计活动的主要侧重点,这时便须将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创新,就其行为的责任人上对其责任的履行程度进行评判。也需找到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方式的优缺点,补充不足,适时调整审计策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

5.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职业的制度的创新

经济责任审计所需要的人才也许具备知识专业化和复合化的能力,这也让审计相关工作人员更加的职业化,对审计活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工作开展较晚,所以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审计人员专业化方面建立正式的制度,从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才培养、管理和考核以及事业的规划等方面明确化和规范化,以此推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推动我国各方面建设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以具体的法律为依据,对国家机关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以及财政情况进行审计,用以监督财政收支的合法、真实性,并且审视其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职责的履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孙志娟.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4,03:266+270.

[2]王倩,杨克江,倪平.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5,30:79-80.

篇10: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1.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组织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体制:

A.立法体制 B.司法体制

C.行政体制 D.财政体制

E.独立体制

【答案】ABCDE

【解析】此题考核的是各国审计机关的体制。根据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组织地位不同,主要分为了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独立体制五个体制。

2.下列行为中,属于国家审计机关权限的有:

A.国家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预算、决算的执行情况以及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B.国家审计机关可以行使公安、财政、税务等一系列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

C.国家审计机关有权要求向被审单位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就一切问题进行调查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D.国家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单位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系统

E.国家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纠正被审单位的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部分

【答案】ADE

【解析】此题考核的是国家审计机关的管辖范围。其中,ADE都属于国家审计机关的管辖范围。对于B项,国家审计机关只能提请公安、财政、税务等国家机关予以协助,不能代为行使他们的权力。对于C项,国家审计机关只能够就审计事项有关问题对被审单位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等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和差距。

A.个人所得税

B.工资水平限制

C.社会保障费

D.财产税

E.限制售价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费和财产税等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和差距。

4、下列关于对转移性支出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对生产和流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有直接影响

B.对生产和流通有间接影响,对分配有直接影响

C.对生产和流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有间接影响

D.对生产和流通有间接影响,对分配有间接影响

E.对生产和流通没有影响,对分配也没有影响

【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对生产和流通有间接影响,对分配有直接影响。

5、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般包括的因素有()。

A.经济性因素

B.人为性因素

C.政治性因素

D.微观性因素

E.社会性因素

【正确答案】:ACE

【答案解析】:人为性因素和微观性因素不属于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

6、关于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A.财政补贴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社会消费性支出

E.捐赠支出

【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属于购买性支出的内容,其他四项是属于转移性支出的内容。

7、政府投资性支出包括的内容有()。

A.卫生

B.农业

C.能源

D.通讯

E.交通

【正确答案】:BCDE

【答案解析】:卫生是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的内容。

8、短期债多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一般的期限为()。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1年半

E.2年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选项DE属于中长期债。

9、在我国,财政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中,正确的有()。

A.法律服务

B.一般政府服务

C.社会服务

D.经济服务

E.其他支出

【正确答案】:BCDE

【答案解析】:法律服务不属于财政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的内容。

10、根据征税对象来看,税收可分为()。

A.流转税

B.财产税

C.资源税

D.出口退税

E.行为税

【正确答案】:ABCE

篇11:中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目标试题

1、在成立审计组时,应注意考虑的内容有()。

A、确定所需的审计人员数量及知识结构

B、保持审计人员的连续性

C、回避制度

D、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E、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2、下列属于内部审计准备阶段应做的工作有()。

A、制定审计计划

B、测试内部控制

C、确定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D、编制审计方案

E、发出审计通知书

3、下列关于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审计程序是保证实现审计方法的手段

B、审计目标具有全面性与长期性

C、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D、审计程序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

E、审计方法是确定审计程序的前提

4、下列关于内部控制测试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A、监盘是内部控制测试的常用方法之一

B、通过内部控制测试以评价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

C、内部控制测试在审计实施阶段进行

D、内部控制测试在实质性测试之后进行

E、并非任何审计项目都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5、下列属于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有()。

A、确定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B、测试内部控制

C、获取审计证据

D、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E、编制审计方案

6、下列属于社会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的有()。

A、编制审计方案

B、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

C、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调查

D、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E、重新确定重要性水平

7、我国国家审计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

A、真实性

B、合法性

C、公平性

D、客观性

E、效益性

8、审计目标的确定取决的因素主要有()。

A、社会的需求

B、审计授权人

C、审计委托人

D、审计界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E、审计发展的需求

9、下列属于国家审计报告阶段应做的工作有()。

A、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B、对会计报表各项目实施实质性侧试

C、撰写审计报告

D、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与审定

篇12: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中可以采用审计抽样进行审查的是(  )。

A、检查总体的完整性

B、抽样单位较少

C、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

D、审计事项包含的数量较多

2、与非统计抽样法相比,统计抽样法的优点不包括的是(  )。

A、采用随机原则进行样本选择,减少了主观随意性

B、审计人员能够将抽样风险量化,并加以控制

C、完全依赖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

D、可以科学地确定样本量,避免样本过多或过少

3、在审计统计抽样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不包括的是(  )。

A、总体容量

B、总体项目差异

C、审计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D、审计人员的数量

4、属性抽样中,精确限度等于(  )。

A、可容忍的误差率

B、可容忍的误差率与预计总体误差率二者的差额

C、样本误差率

D、样本误差率与预计总体误差率二者的差额

5、下列样本选择方法中,不符合随机原则的是(  )。

A、简单随机选样法

B、系统选样法

C、等距选样法

D、随意选样法

6、下列抽样方法中可用于估计总体的金额特征的是(  )。

A、发现抽样法

B、属性抽样法

C、变量抽样法

D、判断抽样法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财产物资控制的有(  )。

A、会计凭证的`复核

B、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

C、质量控制

D、会计记录的定期核对

E、材料的验收

2、下列属于内部控制测评的作用的有(  )。

A、确定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可依赖性

B、为制定和修改审计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C、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D、减少审计工作量

E、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健全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控制环境要素的有:

A、管理当局的观念和经营风格

B、责权配置

C、不相容职责的分离

D、对财产实物的防护措施

E、员工的素质

4、在凭证与记录的控制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凭证制度要求(  )。

A、凭证种类要齐全

B、凭证内容要完整

C、凭证要预先连续编号

D、所有凭证都要由会计人员填制

E、重要凭证要由专人负责保管

5、下面属于文字说明法的特点的有(  )。

A、单独使用时只限于内部控制系统比较简单且易于描述的小型企业

B、使用范围广泛

C、可以对调查对象做出比较深入和具体的描述

D、反映问题不全面,仅限于被调查事项的范围

E、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内部控制系统的细节

6、下列属于流程图法的特点的有(  )。

A、缺乏弹性,难以根据业务控制程序的变化做出修改

B、可以对调查对象做出比较深入和具体的描述

C、由于缺少文字说明,较复杂的业务不易理解

D、能使各项业务活动的职责分工、授权批准等项控制措施完整的显示出来

E、便于随时根据业务控制程序的变化做出修改

7、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的内容有(  )。

A、健全性评价

B、真实性评价

C、合理性评价

D、合法性评价

E、有效性评价

8、下列属于信息与沟通构成内容的有(  )。

A、会计系统

B、内部审计

C、信息系统

D、职责分工

篇13: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包括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实务。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普遍感觉审计学课程难教, 尤其是审计基本理论, 而学生则普遍反映难学、枯燥, 其主要原因有:

(一) 审计基本理论的内容条块分割, 逻辑性不强

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如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条文多, 而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 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 需要掌握的东西零星分散, 不系统。课程内容条块分割, 逻辑性不强, 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以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

(二) 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多、内容深

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太多, 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审计基本理论涵盖的内容不仅广而且深, 如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把握, 对审计重要性高低的评估和对可接受审计风险大小的确认、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等, 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不少审计概念和理论是从英文翻译而来, 其语言表述不太符合中文习惯, 更难理解。

(三) 审计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枯燥, 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材中审计基本理论, 多是说理性的, 很多内容是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条文, 内容枯燥、晦涩难懂, 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的意义

通过案例学习财经类课程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审计案例应用于审计基本理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局面, 给枯燥的理论增加了鲜活的背景和情节, 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 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 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 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 内容宽泛, 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 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 相互渗透, 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 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 提高认知及感悟的能力, 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基本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有案情、有场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 认真研究案例, 充分发表意见, 积极参与辩论, 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四)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建立教学案例库的过程中, 教师深入审计实际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案例, 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进行分析、筛选、改编和更新, 使之典型化和系统化, 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 在案例讨论中灵活指挥, 从而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审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审计案例

根据多年的审计教学和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 笔者在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 按照教学内容精心搜集和编写了若干审计案例 (见表1) , 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 真实案例

这一类审计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笔者选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 例如,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起诉德勤的案例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 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 使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还选择了张洪涛猝死的案例、河北邯郸农行被盗的案例、贪污犯胡建军的案例等。这些案例虽算不上经典, 但曾引起媒体轰动或发生在我们身边, 能引起学生对审计理论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 虚构案例

这一类案例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这些虚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 能说明和解释理论, 具有代表性,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掌握相关知识。

四、应用审计案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教学结束后,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为优秀。笔者的体会是, 要实施好这种教学, 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 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提高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个别到一般, 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根据审计基本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以发挥各自优势。

(二) 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审计案例教学中, 教师精心准备丰富、适用的案例资料, 组织和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

(三)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 一是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 提高教学效率, 确保案例教学时间, 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 对学生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审计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 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 客观地考核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 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积极进取。

摘要: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审计案例的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阐述了应用审计案例的意义, 结合教学经验列示主要审计案例, 最后提出应用审计案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案例,审计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小惠.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4) .

[2]、殷文玲.《审计学》案例教学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 (3) .

篇14:审计师《审计理论实务》备考测试题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思考

在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中,应时而生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而其作为经济责任和审计之间的共同产物,受到了社会各界人上的重点关注,而且它在进行监管方面的作用不可被替代,并且和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有着工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在通常看来就是委托审计与公众委托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功能,并坚持对相关人员与部门进行检查,保障党风思想的廉洁,受托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此外,在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影响之后,审计的主体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例如: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与社会上的审计组织都能够对企业领导者展开审计与调查等,并且具备指令性。但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为凸显的特点就是其具备特殊性,在工作实践中,需要立足于当下我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情况,并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且为实现掌控与监督经济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余的审计制度之间存在差异,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敏感与风险性,在开展的工作中对直接掌握与了解审计特征具备重大作用。

二、发展中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情况

政府与企业里的十部领导,职位越高,权力就越大,承担的相关经济责任也会随之增多,风险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强化对职务高的干部与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非常有必要。在当前的中国经济体制下中,经济责任审计通常只是在低职位的十部领导之间进行,审计范畴比较窄,很难发挥其监督的作用,而且就算有高职位领导出现违法现象,也会有一些人害怕权力报复,不敢伸张,因而,扩展对审计对象的范畴,尤其是对强化高职位领导的审计显得格外重要。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思考

1.明确确定经济责任审计

顺利开展经济审计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是首先确立好经济责任审计。在工作实践中,因为受外部经济责任的影响,处于上层的党政干部的经济责任确立的难度就越大,此外,党政十部领导的经济责任包含了宏观、微观与中观,宏观视角反映了人均收入与国内的生产总值等方面,而微观视角涉及到了单位与部门之间的经济职责,然而,在经济責任审计的实践过程中,缺乏基于宏观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处在日渐复杂的外界中,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宏观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所以,在审计工作里增强对经济责任的确立是进行创新途径需首要落实的。

2.增强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重点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有关部门与工作人员需要强化重点,特别是对职位高的十部与企业领导人,需要加强监管与审计力度。当前在我国的某些企业中无法做到客观的报告财务,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在进行改革时,审计制度通常不能在资产评估中进行合理与科学的处置。因而,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强化对高层领导十部的责任经济审计,并对其在任职期间中做出的决策与经营现状等方面做出严格与详细的检查,进而引领经济责任审查制度在每项工作环节中都能得到正确落实,规避贪污苗头的增长,提升我国的经济责任的管理水平,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稳步发展。

3.协调审计组织之间的关系

为了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准确进行,协调自身组织和其余监管部门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比如:财务收支和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和被审计等方面,此外,在工作实践中,还需将审计工作作为中心,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对审计方面的工作增强监管与服务,审计高层领导和十部的特点是范围广与工作量大,必须将北部审计和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结合,一同发挥效用,保障经济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并以此提升经济审计的工作水平。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其余方面

伴随着中国利一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当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责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鉴于此,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工作就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审计方面,还需专门针对企业高层领导与十部等思想方面进行审计工作,并且通过利用这种方法,不但能够有效监管与控制我国的经济发展活动,同时还可以加深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离一面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则是可以完整表现审计工作的属性与本质,并且还会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审计环境工作的变换而进行发展。在审计的创新与发展中,经济责任审计为其亮明了发展方向。它可以推动对十部与领导之间的管理与监督,完善责任制、问责制与追责制,并对存在的贪污与腐败的现象进行预防与惩治,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一项高效与科学的制度,并为我国利一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因而,有关部门需要深刻意识到在日常工作中审计责任制度的重要牲,并进行审计理论创新,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改进设计程序,提升审计工作的水平,进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王君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思考[J].时代金融,2013,18:22

[2]孙志娟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4,03:266+270

上一篇:村道路建设演讲稿下一篇:请写出描写心情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