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

2024-05-07

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精选4篇)

篇1: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

《枫桥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边静夜的景致,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写作者泊船江边,夜深难眠之时,走向船头,翘首仰望,只见斜月西沉,霜气逼人,在这深秋的夜晚,宿巢的乌鸦不知受到什么惊扰,而发出一声声的啼叫。这个景色和声响是极其空旷寒凉而凄楚的,它更加触动了诗人本来就很寂寥愁苦的心。接着“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进一步写出眼前的景物和深夜难眠的原因。岸边鲜红的枫叶,江心闪烁的`渔火,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景。然而对心绪不佳的诗人来说,美景引发的却是别一番滋味:枫叶,成了深秋寒凉、一年将尽的象征;渔火,使人想起渔家孤寂冷落、飘泊不定的生活。这和诗人的羁旅愁怀暗自吻合,于是就更使他黯然神伤,无法安眠了。

“对愁眠”三字,真可谓脱落自然,准确地传递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满腹惆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主要是从听觉上来突现作者的心绪。正因为愁苦难眠,诗人异常清晰地听到远方姑苏寒山寺传来的夜半钟声。

一个“到”字,把钟声的徐徐而来,听者的专注之神展现出来。可以想见,这钟声敲在游子的心坎上,将是如何的清寂、孤单。于是就更增添了一层愁绪,从而把诗人羁旅愁怀的感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融情入景,情随景生。

诗人精心选取“枫桥夜泊”这样一处独到的地点,从中撷取了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古寺、钟声等众多独特的景色,来烘染游子的羁旅愁怀。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几乎字字都是景色的画面。这些画面又都与诗人的羁旅愁怀紧紧粘连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寂、飘零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抒情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语言通俗流畅,不求藻饰,看似信手拈来,但却精炼含蓄,委婉传神,令人咀嚼无穷。

正因为这首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枫桥、寒山寺都成了人们争相导游之地。

篇2: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

【作者】:张继——《枫桥夜泊》

【内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南阳人。天宝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有《张祠部诗集》。

【注释】:注释:

1.枫桥:桥名,在江苏吴县阊门西。

2.乌啼:乌鸦啼叫。乌,指乌鸦,亦指夜晚树上的栖鸟。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名。

5.寒山寺:在离枫桥西边一里的寺庙。据传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两个和尚

住此,因而得名。

6.夜半钟声:唐代寺庙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赏析】:

篇3: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

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常常为人称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科举考试落第失意后的郁闷和愁苦之情。整首诗原文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随着这首诗的名扬天下, 寒山寺也逐渐成了一间有名的寺庙。而“寒山寺”的音译名却仍难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家往往在音译名“Hanshan Temple”和“Cold Mountain Temple”中争论不休。而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来证实译文“Cold Mountain Temple”的合理性。

2. 选择音译名“Cold Mountain Temple”的五大理由

2.1 根据内涵对等原则:“寒山寺”的由来

“哲学家使用与外延相对的内涵来意指单词所指实体的特性。例如, 人类的外延指任何人, 如约翰和玛丽, 它的内涵则是‘两足动物’, ‘没有羽毛’, ‘理性的’等等” (胡壮麟, 2006) 。另外, “词语内涵中的联想意义相当重要, 联想即指由于某人、某事物或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人、事物或概念。读到‘半坡人’的最直接简单的联想可能就是‘数千年前西安半坡村的古人’;听到‘人妖’的联想可能会精彩纷呈:见过的自然不在话下, 略知一二的起码会想到泰国 (的芭/帕塔亚;芭堤雅) , 知之甚少的可能会动用他/她现有的只是进行联翩的浮想” (陈刚, 2004:198) 。而当人们相互交谈时, 只有当他们明白对方话语中所含的内涵意义时, 才能成功地交流信息, 而理解其中的联想意义也同等重要, 否则对事物的理解和领略将归于单薄。“专有名词的翻译, 尤其是景名的翻译,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强调内涵意义 (包括联想意义) 的翻译, 让外国人获得有关该名词起码的了解、感受、联想等, 否则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会大打折扣, 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陈刚, 2004:198) 。因此, 当翻译专有名词时,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这些方面, 这样目标读者才有能力感受并理解我们试图向他们传达的意思。

而诗中的“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 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 (公元502—519年) ,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 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 改名寒山寺。根据这一传说, 我们可以假定“寒山寺”中的“寒山”两字为此寒山和尚的名讳。由于人名通常音译较多, 据此我们可以直接把“寒山”音译为“Hanshan”, 然而, 很多学者都不曾深刻探究过寒山和尚姓名的由来。作为译者, 我们需要探究原文的内涵及其联想意义。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讲, 寒山和尚曾隐居于浙江天台唐兴县 (今浙江天台县) 西北七十里处的翠屏山 (属天台山) 。“其山深邃, 当暑有雪, 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寒山”的由来及其内涵意义。基于内涵对等思想, “寒山寺”译为“Cold Mountain Temple”较为恰当。

2.2“寒山寺”在诗中并非特指

诗中的“寒山寺”历来被指认为是如今苏州寒山寺。然而, 很多学者考证后均倾向于认为寒山寺并非因寒山来此而得名, 而且与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寒山毫无瓜葛。连晓鸣、周琦 (1994) 指出, 根据记载, 唐代没有寒山寺, 最早称枫桥寺为寒山寺已在元末。孙昌武教授 (1997:252) 也认为, “寒山”一词在晚唐本是常用的诗语, 但只是普通的语词, 不是专有名词。因此, 诗中的“寒”指天气, 即诗人作此诗时寒冷的冬天, 而“寒山”即指寒冷天气下的山, 所以诗中的“寒山寺”并非特指苏州寒山寺, 而仅仅为一常用词语, 泛指那里普通的寺庙而已。而寒冷天气下的山必定寒冷, 因此“寒山寺”作为名词, 简译为“Cold Mountain Temple”比较合适。

2.3 诗歌的特性

众所周知, 文本通常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而诗歌属于第二种类型。“表达型文本中信息成分受制于美学成分。作者所做的文体选择作用于文本的意义, 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学影响。译文中需重视这种影响” (Christiane Nord, 2001:38) 。因此, 诗歌注重的是整首诗的意境和美学特征而非具体信息的传达。这首诗以冬季萧瑟冰冷的气候为背景, 尤其是其中的“寒山寺”更是衬托出了诗人科举考试落第后凄冷的心境, 为落第之愁绪雪上加霜, 凸显了诗篇主题与主题倾向。此诗亦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同情;古代僧人生活贫穷, 极度缺少睡眠, 又极度禁制情欲, 稍有疏漏, 便是犯戒。因此, 为了凸显这种效果, 应将“寒山”译为“Cold Mountain”而非“Hanshan”来渲染这种萧瑟和悲凉之情, 情景交融, 如此我们便能直接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2.4 汉学家的“寒山寺”英译版本

事实上, 中译英的读者群多为母语为英语者, 因此母语非中文者所译版本显得更为可靠。在西方国家, 很多汉学家历来喜欢研究中文诗歌及其翻译。这首“枫桥夜泊”自然成为了其中一首。以下为此诗的英文版本。这里我们只取诗中有“寒山寺”的诗句。

a.And I hear, from beyond Su-chou, from 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 ringing for me, here in my boat, the midnight bell. (Witter Bynner&Kiang Kang-hu)

b.Beyond the walls of Suzhou from Cold Mountain temple the midnight bell sounds reach my boat. (Gary Snyder)

c.The midnight bell on Cold Mountain reaches as far as my little boat. (Kenneth Rexroth)

d.Outside Ku-su city, Cold Mountain Temple———late at night the sound of its bell reaches a traveler’s boat. (Burton Watson)

e.Outside Gusu City,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 at the midnight bell, arrives the visitor’s boat (Yunte Huang)

f.Beyond Su-chou City,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 rings its midnight bell, reaching this visitor’s boat. (Yip, Wai-Lim)

从以上各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 学者们都选择“Cold Mountain”或“Cold Mountain Temple”来翻译“寒山寺”。这并非巧合, 而是充分证明了这个译本更为人们所青睐。以下是另一证明。

1997年, 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出版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Cold Mountain”。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 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关系, 深受好评, 继而被拍成同名电影, 一时风靡北美大陆。弗雷泽在该书卷首安排了两段“献给凯瑟琳和安妮”的话, 其中一段就是寒山子的“人问寒山道, 寒山路不通”。“弗雷泽此处所引寒山诗在项楚《寒山诗注》里列为第九首, 全文如下:人问寒山道, 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 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 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 还得到其中” (子规, 2004) 。此诗所指的寒山, 就是寒山和尚所在的“当暑有雪”的寒岩。而“美国作家弗雷泽笔下的Cold Mountain乃是他生长并隐居的北卡罗来纳州蓝岭南部山脉的一座山, 虽不高 (1838米) , 可在冬天也是大雪弥漫, 寒气逼人” (子规, 2004) 。弗雷泽对诗人寒山子甚是敬佩, 对寒山诗也有其独到的领悟, 故此“Cold Mountain”与寒山子笔下的“寒山”可谓异曲同工, 内涵对等。因此, 将“寒山”译为“Cold Mountain”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2.5 读者群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落第之后郁闷和愁苦的心情。这种感受加上严寒的气候更加显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国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也能理解“寒山寺”的确切内涵, 而如果“寒山寺”译成“Hanshan Temple”, 在母语非英语的读者眼里并没有具体的意义, 仅仅是一个名叫“Hanshan”的普通寺院罢了, 却无法像中国读者那样感受这份寒气。而如果将“寒山寺”译成“Cold Mountain Temple”, 他们便能立刻感知, 抓住其真谛, 并同情诗人的悲惨遭遇。因此, 在翻译中, 音译中国的一些人名、地名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或容易遗忘。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最好找寻合适的方式来传达其中的内涵以使其更易接受英译版本。

3.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得出, 将“寒山寺”译成“Cold Mountain Temple”最为合适。在翻译一些特定的专有名词时,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其内涵及其他有利因素来得到最恰当的译文。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第三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连晓鸣, 周琦.试论寒山子的生活年代[J].东南文化, 1994:208-209, 205, 210.

[5]孙昌武.禅诗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篇4: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

张继一生,仅以此诗流传后世,但仅此一诗,已足够使他名传千古。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学子一样,总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发榜之日,能够享受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荣耀,衣锦还乡。并能在琼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风采,亲见天子的龙颜。

发榜之日终至。带着满腔的期待,张继上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名字。脸上的笑容渐渐抹去,嘴角上扬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来愈紧绷,眉头愈锁愈深,心愈揪愈紧……。一滴泪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过这个男子汉的脸颊。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他落榜了!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此时此刻,他觉得众人都在看着没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议论纷纷。羞惭沮丧的张继,低着头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和船家议好了价,张继踏上小舟。船行似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止于苏州枫桥之下。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沈。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绝。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唉!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离我而去。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无法安眠。今夜,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滑过水面,撞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沈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沈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这无眠的一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早已湮没无闻了。

世事难料,许多事物的价值,皆非当时可定。张继是上榜好呢?还是落榜好?以当时而言,谁愿意落榜?但以多年后的今日来论当时,张继落榜落得还真好,因为落榜而有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而使张继的声名不朽,那一场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苏轼超然台记有云:「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其意是说:「我们对物的好坏观念常有既定的看法,而忧乐的心里也就由此产生。那些被困在既定观念中的人,就不知道优游物外的乐趣。不懂得凡事要跳出来看的人,就好比在门缝中看人争斗一样,又怎能知道胜败落在谁的身上?这怎不令人大大地悲哀?…….而苏轼之所以能时时快乐,正是因为他能优游于物外的缘故啊!」

张继的落榜之愁,成为他后来享千古盛名的原因。这苦事到后来竟成为美事一桩,其中之妙,值得我们深思。

以后看事情时,是否也学着换个角度想想看?有一个小男孩,自得其乐地投球、打球,但他常常打不中自己投的球。别人也许会说:「你真是最差的打击手,连自己投的球都打不到。」但那小男孩却很快乐地说:「我真是最佳投手,能投出自己都打不到的球!」

美国耶鲁大学教务长,有一次问一位同学:「你在班上的成绩,是不是列在前面一半之中?」那个学生回答:「不。可是有许多同学排在后面,才使那一半同学的成绩排在前面。我便是那后面一半同学中的一个。」没错!他正担任着别人成功的基石呢!

许多事常是很吊诡的,不是吗?

另外,也学学张继发泄愁思的方式吧!落榜之愁,对一个读书人而言,真是愁得无以复加。但张继不借酒浇愁,亦不狂欢麻醉自己,也没有用暴行来泄恨。他用字用诗,一笔一划,又深又重地刻出自己心中的愁,传成千古绝唱,亦为古今同愁之人说出心中那万千愁情。他将愁转为美事,此愁不伤人不害人反而利人利己。

唐玄宗天宝年间,张继终于考上进士。之后的张继如何,我们不知道,但张继的名字,却随着他的落榜之诗----枫桥夜泊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定是张继始料未及的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相关文章:

唐诗《宿王昌龄隐居》欣赏05-06

高蟾唐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欣赏04-18

枫桥夜下美文欣赏05-19

唐诗谷雨04-13

熟读唐诗04-22

唐诗译文05-18

我爱唐诗06-04

幼儿唐诗《杂诗》05-22

唐诗之“最”05-23

最经典唐诗05-24

上一篇:制度完善年工作汇报下一篇:广告部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