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唐诗赏析

2024-05-24

《嫦娥》唐诗赏析(共13篇)

篇1:《嫦娥》唐诗赏析

嫦 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篇2:《嫦娥》唐诗赏析

嫦娥

作者:边贡朝代:明体裁:七绝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篇3:唐诗研读赏析札记

一.如何成才

1、立志成才:古人云:学者须立志。欲成才者, 志比钢坚, 志大者, 心胸宽广, 志坚者, 无所畏惧。古代身为伟丈夫, 立志者甚多。诗人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 年既老而衰”, 他身处逆境而仍坚持高尚品德;曹操“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背后”;还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之所以成了杰出人才, 皆因他们身怀大志, 并且意志坚强, 勤奋刻苦。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曾有诗赞叹:“汉家旗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始终赞颂了班超身怀报国之志, 投笔从戎, 率将士浴血奋战的高尚品质。“汉家旗帜满阴山”, 可见声势之大。“不遣胡儿匹马还”, 可见决心之坚, “愿得此身长报国”, 足见斗志之昂扬, “何须生入玉门关”, 更从侧面反映了班超立志报国, 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当今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更应向他们学习, 胸怀大志, 积极进取, 持之以恒, 百折不回, 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谦恭求学:古语说得好:“谦受益, 满招损。”虚心好学是为人美德。唐“诗圣”杜甫在《春月忆李白》中的两句“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表明在与李白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求学。犹如白居易在《答微之》写道“君写我诗于寺壁, 我题君句满屏风”, 题于寺壁。他们谦恭求学的精神, 对我们立志成才不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吗?

二.如何用才

古今中外, 人才皆为国宝。历代各国皆知人才重要, 尤其对我们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如此。唐诗中有许多此类反映。像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 他们不仅倍加珍惜扶持人才, 而且保护人才。如李商隐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 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乃一代才子, 却多次应试名落孙山, 皆因当时“走后门”现象严重, 即使“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也要落第。此诗正是他再次落第, 回兖州所作。诗人借庭席菜肴中的一味竹笋, 借题发挥, 由竹生于笋, 长大而成林, 联想到人由少年到壮年, 由普遍之士子到成功社稷的栋梁, 道理亦同。而这些“座中人”贪吃贪喝, 挖笋而食, 扼杀未来竹林, 以此为喻, 影射人才为社会所断送。“忍剪凌云一寸心”, 一针见血地呼吁社会, 庇善护良, 爱惜人才, 切切不可“挖笋取心”任意摧残, 从而启示人们爱惜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环境。

又如杜甫的诗《三绝句》之一:“无数春笋满林生, 柴门密掩断人心。会须上番看成竹, 客至从嗔不出迎。”更是体现了诗人爱惜幼小生命, 护生成才的一片爱心。当李白遭遇坎坷时, 他仍敢发出“众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的呼声。其爱才之心, 护才之举, 实在可佩、可叹。

三.成才用才的目的:济世报国

古往今来, 凡才智卓绝, 胸怀大志者必有忧国忧民之情怀, 经邦济世之抱负。他们都以保国为民作重任, 他们爱国之举, 济世之行令后人感叹, 唐诗有诸多反映。李白:“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种种忧国忧民之言, 心系民众, 关系祖国之语更令历史借鉴。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 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 浓云密雾, 飞沙袭人, 景色荒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 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杀敌报国,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可见他们爱国之决心, 实在令人感叹赞颂。

篇4:青花嫦娥奔月图盘赏析

隆庆一朝时间较短,景德镇窑瓷器遗留传世的器物并不多,以小件器为主,少见大器,胎、釉较细腻。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但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佛道内容较多。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带年款的器物甚少,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字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和赞颂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富贵佳器”等。因此,这件带年款的八角盘虽为民窑器,但也弥足珍贵。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其影响甚至扩展至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嫦娥,相传本作妲娥,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相传为帝尧时期的人物。其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奔月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元明以来也有以此为题材的戏剧。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土。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古代文献《淮南子》中的《外八篇》和《览冥训》均有所记载。其内容与民间传说稍有出入。

《淮南子•外八篇》载:

“昔者,羿狩猎山中,遏嫦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楔输、凿齿、九婴、大风、封豕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输,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廣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淮南子•览冥训》载: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倡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东汉高诱注曰:“妲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妲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关于嫦娥这一神话人物的身份目前尚有争论,有说是一村姑,有说是帝喾(ku)的女儿。至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时,始指为后羿之妻,此说延续至今。

民间传说的故事内容也有多个不同的版本。有的说美丽的村姑嫦娥,因拒绝河神河伯的调戏而不得已吃下仙药升天。有的说嫦娥不堪忍受人间生活的清苦,偷吃仙药奔月而去。其中流传最廣的,基本与《淮南子•外八篇》的内容一致,但是增加了月饼供嫦娥的内容。嫦娥因廣寒宫中清凉寂寞,向丈夫倾诉懊悔后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后羿按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然由月中飞来,夫妻团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习俗也由此形成。这一情节的增加,反映了人们渴望美好团圆,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但是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有一个相同的结局,就是嫦娥因“廣寒寂寥,怅然有丧”而后悔莫及。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看来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历代文人,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哲学命题:我们的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真的需要长生不老吗?与其在月宫中面对没有亲人、没有温情的长生不老,还不如人世间温暖而平凡的生活。

篇5:李商隐嫦娥古诗赏析

cháng é

嫦娥

táng dài:lǐ shāng yǐn

唐代:李商隐

yún mǔ píng fēng zhú yǐng shēn , cháng hé jiàn luò xiǎo xīng chén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cháng é yīng huǐ tōu líng yào , bì hǎi qīng tiān yè yè xīn 。

篇6:嫦娥李商隐诗歌赏析

邯郸09级教育硕士  丹斌  19

李商隐不仅是晚唐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即使在中国整个诗歌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诗歌的朦胧多义性虽然思想内容千百年来很难让人理解,但他那可供神游的意境,却很容易在读者心中出现,以及优美意境背后的人生思索也了然于胸。《嫦娥》即是这类诗的典型。嫦娥李商隐赏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嫦娥李商隐赏析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是镶嵌装饰着云母的屏风,长河是银河,晓星即黎明前出现于东方夜空的启明星。这两句的意思是:孤灯独对,索居深宫的嫦娥,在天色微明时又度过了一个不眠的长夜。一二两句简单的交代了嫦娥的生活环境。云母屏风烛影深中着一“深”字最能点明深意,深又时间长久之意,也可以和世间生活的深宫联系起来,用字这里正好表明了对那种并不如意的神仙生活的厌倦。当人们对循环往复的世俗生活厌倦之后,或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于是就想寻找另一种寄托:驾鸾凤,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参满天之华彩,表妙道之殷勤。却不知这种若恍若惚,如杳如冥的神仙生活有一天也有过够的时候。嫦娥就是这样一个仙子。《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

高添注:“嫦娥,羿妻,羿请不是之药于西王母,未之服之,嫦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相传可能当年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才赏赐不死之药,而过够了凡间劳苦生活的嫦娥先偷吃,结果她成仙了。但如今为何后悔偷吃了灵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灵药虽然使生命获得了永恒,但也注定是一种永恒的孤独。人活着应该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即使活上几千几万年又能怎么样呢?很显然嫦娥是不快乐的。那种天上人间,无法相见,只能夜夜相思的夫妻离别生活怎能快乐?嫦娥李商隐赏析

绝句难写,但对李商隐这样的大家来说还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区区二十八个字通过对一个千古遗憾的神话典故的运用,就勾勒出一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类型的人物某种近似的心理,从而使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有人认为此诗是李商隐对封建统治者崇奉神仙,信任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一类人的愚妄行经大胆的否定和嘲讽。虽又点道理,但似乎又太牵强,李商隐自己毕竟也学过道。

刘学锴解此诗认为:“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镐局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净,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蔑弃庸俗,向往高洁心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截集》黄山书社)女冠宋华阳乃李商隐年轻时追慕的女子,但终于没有结成连理良缘。刘的解

注似乎更能让人接受,也更符合李诗的特色:形象大于思想,艺术形象蕴涵之丰富性,常以其同构对应之关系,而可亦此亦彼。

篇7:李商隐嫦娥古诗赏析

云母屏风透出残烛幽深的光影,银河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篇8:唐诗宋词赏析课程的多维教学

“唐诗宋词赏析”是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 类似的课程以往不少老师在不同场合开设过, 但总体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 一是古典诗词离当今时代太远, 客观上和今日业已浮躁不堪的社会形成隔阂甚至对立;二是理工农林类学校整体人文气氛太过薄弱, 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学分而选修, 本身兴趣寥落, 精进之心缺乏;三是授课老师手段单一, 不能很艺术地进行时空对接, 导致传统精华无法进入“90后”学生的心灵。

感此鉴此, 笔者制定并努力贯彻了“激发兴趣, 沟通古今, 多管齐下, 学用结合”的十六字教学方针,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预期效果。以下着重从教学方法的层面总结经验。

实行多维教学是唐诗宋词丰富性和深刻性在方法论上的必然选择。传统文学教育历来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 这就要求充分调动脑、心、手、口、足等器官参与学习, 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到语言美和内涵美。以传统方法诠释传统精神, 应是唐诗宋词赏析此类文学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为此, 笔者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 力争实行“三结合”, 即赏与写的结合, 读与访的结合, 课堂教学与网络建设的结合。

一、声气相求, 思接千载:赏析与创作的结合与深化

顾名思义, 本课程重在“赏析”。古典诗词的赏析中学就进行过, 学生们并不陌生。但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绝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是不“赏”只“析”的教条式教育, 他们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美感, 就被分析语言学的“理性”带进了思维的牢笼。在要求所谓“准确”和“概括”的前提下, 一首首个性十足、妙不可言的优美诗词被强行“问题化”和“标准化”了, 学生皱眉面对的只是一排排深不可测的语言材料。文学的趣味被功利的考试扭曲变形, 学生的诗性精神在“科学训练”中自卑蜷伏, 甚至于一睡不起。

面对这一普遍现实, 笔者深感不能沿用高中以来习以为常的语言分析法来对待诗歌了, 否则只会让学生本已十分厌倦的心情再添十分。唤醒他们沉睡的诗性, 让唐诗宋词中鲜活的生命力和着他们青春的拍子翩翩起舞, 这成了教学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反其道而行, 大学的文学赏析课程重“赏”而不只是补课, 更是人文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必然。为此, 笔者决定在文化视角的统摄下展开教学, 真正舒展课程的人文性, 从而别于中学时代的工具性思维, 以期开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为改变常见的单纯讲解作品的教学模式, 笔者决定分专题从宏观的角度对唐诗宋词进行赏读。总体上先将课程分成赏析、实践、写作三部分。就“赏析”部分而言, 又分为“唐诗赏析”、“唐五代词赏析”、“宋词赏析”三章。每一章都阐明表现、原因、发展和影响, 树立学生的文化史和文学史概念。为避免抽象空洞, 在讲述每一专题时, 将作品穿插其中, 从而也让学生体认到“诗史互证”方法的运用。在讲述和欣赏作品时, “唐诗赏析”部分着重和文学史结合, “唐五代词赏析”部分侧重和作家结合, “宋词赏析”部分则尝试进行“爱情词”、“友情词”、“亲情词”等分类, 偏重和题材的结合。如此煞费苦心, 不仅仅是避免方法的单调,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 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接受一定的学术方法和观念的熏陶。

不历艰辛怎知难?通过史学角度的阐述, 学生对作品的了解较之以往更加深刻, 对作家伟大的人格和艺术追求更加崇敬。但要真正做到和古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仅仅临渊羡鱼显然是不够的。因此笔者驾驶这课程列车从“赏析”站直达“写作”站, 希望能穿过时光的距离, 让古人和今人相会在精神的车厢里。笔者不吝把三分之一多的时间用来教会学生作诗填词, 虽然难度较大, 但笔者并不主张格律古今通融, 而是严格按照辨四声、调平仄、押古韵、依词谱的要求来指导写作。学生一开始听说能像古人那样嘲风弄月, 兴奋不已, 但一接触到格律, 尤其入声字的辨别, 顿敛笑容。为此笔者不断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教会他们利用方言辨读入声字, 按照粘对规律组织律诗格式, 依照词谱填写古词。经过反复、科学的训练, 他们逐渐掌握了基本知识, 当发现自己竟然能创作出符合格律的作品时, 这份惊喜不亚于发现新大陆。

在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熬心炼骨, 怎一个苦字了得。也正因为这样, 他们终于切实体认到艺术的高度和难度, 从心灵深处对古人产生同情和共鸣。古人“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情形岂止是历历在目, 更有沁入心脾的深切之感。从前略显肤浅的赏析心得, 在历经创作过程后顿时变得丰富而深刻。当他们再次进入诗歌的赏析阶段时, 说真话、行话就显得轻松自如了许多。总之, 赏析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能深化赏析,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唯有践行才能真正认清。学生笔接千载, 和古人声气相求, 渐成知音。他们在珍重古人心的同时, 反躬自省, 更加深沉地理解了自己的人生, 唐诗宋词的魅力就这样从字里行间移到了眉梢心头。

二、登临怀想, 踵武前贤:吟诵与访古的结合与感知

诗歌是一门有声艺术, 唐诗宋词尤其如此, 其妙不可言处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得以呈现, 不读不足以体会语言的格律美, 不读不足以感知情怀的跌宕美, 不读不足以发掘形象的意蕴美。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尽一切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层次上, 略读、精读、熟读直至背诵;形式上, 朗读、诵读、吟唱各逞其能;方法上, 教师范读、录音模仿、录像情境交相运用。全面理解诗歌并确有心得, 才会产生吟诵的冲动, 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必须在对诗歌有所理解和积累的时候才开尊口。在吟诵时, 反对声音的唯技术派, 否则极容易陷入矫揉造作的泥潭。凭着自己的理解来处理自己的声音, 这种质朴自然的无技巧状态, 恰恰能抒发真情感, 读出真理解。

吟诵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唐诗宋词本身就是一种优美的存在, 在铿锵悦耳的声音中更显得美妙无比, 人们极易沉醉其中, 感动着自己和别人。随着声音的高低起伏, 古人栩栩然飘至眼前, 形象和精神此刻不朽。江山塞漠, 亭台楼阁, 花鸟虫鱼, 风花雪月, 随着声音的韵律舒卷如画。古人或许就是在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诵读声中产生了“夜床风雨晤前贤, 踵武胜迹独登临”的浪漫情思。

读和行的结合势所必至, 古人如此, 今人更有条件, 理应做得更好。在别人看来,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只要动口、动笔加上点用心就好, 课外实践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内。笔者深以为不然, 读书与走路, 知道与践行在古人本以为一的。为追慕古风, 感知古道, 在规划课程的时候, 笔者特别加上了六个课时的实践环节。此外, 在假期还鼓励学生寻访家乡附近的古迹, 结合网络资源, 搜集与此相关的唐诗宋词和相应的典故轶事。学生兴致盎然,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 自然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除鼓励个体探古访旧外, 笔者还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仲春时节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西施是唐诗宋词中经常歌咏的题材, 美人总是文学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于是笔者就将集体访古的地点放在了浙江诸暨的西施故里。去之前已经布置学生做足了相关功课, 先是通过网络了解景区特点, 继而是搜集唐宋人歌咏西施及四大美人的诗词, 并对其中感兴趣者能背诵。有此基础, 学生到景区后一一印证, 发现有与诗词契合者兴奋异常。学生先后参观了西施祠、郑旦祠、古越台、范蠡祠、中国历代名媛馆、盘山碑廊等古迹, 对江山美人、乱世风雨的诗情体认亲切。在红粉池、沉鱼池、浣纱石等处盘桓, 重温了沉鱼落雁、东施效颦、泛舟五湖等典故。登上苎萝山, 师生共同背诵李白五古名篇, 琅琅书声中, “秀色掩今古, 荷花羞玉颜”的西施仿佛怀着春风一样的微笑站在面前;濯足浣纱溪, 玄想逝者如斯, 历史无情, 美丽纯洁的浣纱美女终落得个“一破夫差国, 千秋竟不还”的结局。参观完成后, 同学们纷纷用诗笔挥洒潘江陆海之才, 一首首虽显稚嫩但却清新可爱的古诗词飞出肺腑, 确证他们不虚此行。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形象地描述了登山临水与长啸朗吟间的自然关系。山水能助人灵气, 恢弘心胸, 处处满溢诗情, 这些又岂是书斋教室所能冥想万一?稽古探迹, 风雅相接, 这本身充满浪漫的行动应顺理成章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登临怀想, 遥接先贤遗风, 过往历史的深度和眼前江山的宽度交汇酝酿。大美无言, 不教而教, 面对自然大宗师, 我们只有放下教鞭顶礼膜拜。

三、内引外延, 虚实相生:课堂与网络的结合与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唐诗宋词赏析作为选修课, 它具有课时少、内容多、资料丰富、层次感强等特点, 这决定了它可以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领域内有所创新和作为。课堂教学中, 除精心制作和运用ppt外, 笔者还比较广泛地运用了音像资料等来辅助教学。但文学教育类课程主要还是以讲授讨论为主, 教师功底和魅力必须得到充分展示, 才会产生感染力和共鸣。因此课堂中对现代媒体和手段的运用一定要精简必要, 如果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则有违初衷。这种传统理念实际局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 事实上造成了某种程度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为弥补此不足, 笔者决定开设网络课堂, 试图通过提供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现代教学平台, 来有力促进和补充课堂教学。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真实和传统的, 网络课程则是虚拟和现代的;课堂教学信息精要, 旨在引导, 网络课程资料海量, 贵在延伸;课堂教学基本是老师主导教学, 极端表现为一枝独秀;网络课程大体是自由主导, 百花齐放是它的常态呈现。

网络课程的建设, 必须有较为便捷的建设模板, 所幸浙江农林大学有较好的网络平台可供使用。在内容节点的设置上, 以简明、实用为指导原则, 笔者按照教学管理、自主学习、交流反馈、课程资源四大板块来分类规划子项目。教学管理板块主要设置有“教学公告”、“在线统计”、“意见建议”等栏目, 便于发布通知和监测教学情况。自主学习板块设置有“作业布置”、“答疑解惑”、“实践设计”、“学习心得”等栏目, 便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地盘。为适应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型大学建设目标, 践行无纸化作业理念, 故笔者将课程所有作业都移至网上进行。交流反馈板块分为“师生神聊”、“百生争鸣”、“同题讨论”等子栏目, 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它是课堂讨论的延伸和深化。课程资源板块分为“网络资源”、“视频资源”、“习题资源”、“教案课件”等, 便于上传相关学习资料, 尤其是课堂内没有时间提及的背景材料。视频不只是搜集名家经典, 也上传笔者本人的上课录像, 供学生评头论足。教案与课件资源的上传, 是备学生课后整理笔记之需, 这样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不至于成为笔记的奴隶, 也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思考和品味。

网络课程的建设与课堂教学里外呼应, 是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有效途径。它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学习方式更加自由, 交流的角色意识淡化因而更加民主, 成果共享更加透明和普遍等。人类改造了工具, 工具也改造着人类, 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带来了观念的更新甚至革命。因技术进步带来的思想, 完全可能对唐诗宋词作出烙有时代印记的新解读, 这对传统教学甚至学术是一种反思和挑战。如学生在作业中, 声称李白是具有飙车特性的“富二代”、杜甫是“屌丝族”中的不甘者等, 这样的表述和思想如何加以引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课堂上师生的界限难以泯灭, 网络讨论中大家都成了平等的成员, 老师有时候不得不接受酷评甚至是辣评, 教学相长的直接性和即时性也只有网络世界中才如此鲜活。学生成果展示可以不断修改, 又可以随时对别人成果评点一二, 有不同意见者还相互诘难, 形成颇为热闹的“围攻”现象。这都根本性地改变了传统作业单一和封闭的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参与度与开放度, 启迪了思维, 提高了效能。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是它的根本属性和无可比拟的优势。老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导演的角色, 发挥传统课堂和网络课程的相互优势, 课堂引导, 网络延伸, 形成有机的知识链和不断的学习过程;将课堂实体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性与网络学习的虚拟性和灵活性及艺术性结合, 一虚一实, 张弛有道, 永葆教学的创新性和活力。

四、结语

大而言之, 今日世界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改革, 本课程的“三结合”多维教学法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探索。“三结合”犹如交织的彩线, 其中课堂教学是主线, 访古实践是副线, 网络学习是隐线, 三线相接相续, 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了唐诗宋词赏析课程境界的提升。改革给课程注入了活力,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兴趣也与日俱增, 因此学习效果较为明显。学生普遍感到学有所乐, 学有所法, 学有所得, 学有所盼。据了解, 在学习本课程后, 他们中间掀起了一股朗读和创作古典诗词的小高潮。有特别着迷而又写作不倦者, 还被谑称为“诗圣”、“诗仙”、“诗魔”等。有不少同学还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诗词交流, 或者同学之间应答往来, 抒情言志, 吟风弄月, 欣欣然有古人之风。部分同学还加入各种网络诗词论坛, 与志同道合者切磋诗艺。

为展示成果, 笔者在期末举办了“自创诗词朗诵会”, 学生们大大方方将自己的作品声情并茂地展出, 在阵阵掌声中大家相互激赏, 当场提问和评点, 气氛热烈融洽。按照计划, 笔者还准备将本学期学生创作的古诗词结集出版, 用作内部纪念和交流。由于有了改革的经验和积累, 笔者准备在全校开设公选课, 有理由期待此门课程走出集贤学院后, 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唐诗宋词赏析”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在理工农林类大学开设往往受到冷遇, 实行改革势所必然, 探索多维教学成为突破困境的切入点。作者在教学探索中, 总结出了“三结合”教学法, 即赏析与创作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网络的结合, 效果较为明显。“三结合”多维教学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丰富的层次性, 其探索成果对文学类课程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篇9:唐诗研读赏析札记

一.如何成才

1、立志成才:古人云:学者须立志。欲成才者,志比钢坚,志大者,心胸宽广,志坚者,无所畏惧。古代身为伟丈夫,立志者甚多。诗人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衰”,他身处逆境而仍坚持高尚品德;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背后”;还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之所以成了杰出人才,皆因他们身怀大志,并且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曾有诗赞叹:“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始终赞颂了班超身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率将士浴血奋战的高尚品质。“汉家旗帜满阴山”,可见声势之大。“不遣胡儿匹马还”,可见决心之坚,“愿得此身长报国”,足见斗志之昂扬,“何须生入玉门关”,更从侧面反映了班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当今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更应向他们学习,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百折不回,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谦恭求学:古语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虚心好学是为人美德。唐“诗圣”杜甫在《春月忆 李白》中的两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明在与李白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求学。犹如白居易在《答微之》写道“君写我诗于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题于寺壁。他们谦恭求学的精神,对我们立志成才不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吗?

二.如何用才

古今中外,人才皆为国宝。历代各国皆知人才重要,尤其对我们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如此。唐诗中有许多此类反映。像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他们不仅倍加珍惜扶持人才,而且保护人才。如李商隐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乃一代才子,却多次应试名落孙山,皆因当时“走后门”现象严重,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要落第。此诗正是他再次落第,回兖州所作。诗人借庭席菜肴中的一味竹笋,借题发挥,由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联想到人由少年到壮年,由普遍之士子到成功社稷的栋梁,道理亦同。而这些“座中人”贪吃贪喝,挖笋而食,扼杀未来竹林,以此为喻,影射人才为社会所断送。“忍剪凌云一寸心”,一针见血地呼吁社会,庇善护良,爱惜人才,切切不可“挖笋取心”任意摧残,从而启示人们爱惜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环境。

又如杜甫的诗《三绝句》之一:“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心。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更是体现了诗人爱惜幼小生命,护生成才的一片爱心。当李白遭遇坎坷时,他仍敢发出“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呼声。其爱才之心,护才之举,实在可佩、可叹。

三.成才用才的目的:济世报国

古往今来,凡才智卓绝,胸怀大志者必有忧国忧民之情怀,经邦济世之抱负。他们都以保国为民作重任,他们爱国之举,济世之行令后人感叹,唐诗有诸多反映。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种种忧国忧民之言,心系民众,关系祖国之语更令历史借鉴。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浓云密雾,飞沙袭人,景色荒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杀敌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他们爱国之决心,实在令人感叹赞颂。

综上所述,唐诗确实是一部有丰富内涵的人才思想发展史,对我们研究人才问题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今天不妨研读一下唐诗,以诗为鉴,以史为鉴,或许会收获不浅,受益终生。

篇10:吴融《子规》唐诗赏析

吴融《子规》这首唐诗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一起来看下!

《子规》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赏析: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篇11:《叹鲁·其二》唐诗赏析

《叹鲁二首·其二》作品介绍

《叹鲁二首·其二》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5卷。

《叹鲁二首·其二》原文

叹鲁二首·其二

作者:唐·白居易

展禽胡为者,直道竟三黜。

颜子何如人,屡空聊过日。

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

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与其一。

荔枝非名花,牡丹无甘实。

《叹鲁二首·其二》注释

①颜子:颜回。《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

②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叹鲁二首·其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叹鲁二首·其二》繁体对照

卷425_26嘆魯貳首·其貳白居易

展禽胡為者,直道竟三黜。

顏子何如人,屢空聊過日。

皆懷王佐道,不踐陪臣秩。

自古無奈何,命為時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與其壹。

篇12:《出塞》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其二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还没有干。诗人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出塞二首》作品评价

其一

《升庵诗话》: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批点唐音》: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

《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

《唐诗直解》: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

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艺圃撷余》: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诗薮》:“秦时明月”在少伯自为常调,用修以诸家不选,故《唐绝增奇》首录之。所谓前人遗珠,兹则掇拾。于鳞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

《唐音癸签》:王少伯七绝宫同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同“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

《唐诗摘钞》: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

《此木轩论诗汇编》:好在第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可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令人起长城之叹。诗人之词凡百,皆不忍尽、不敢尽、只有此一节尤不尽者,此《春秋》继诗之旨也。如不信者、试遍觅唐人诗读之。

《说诗晬语》:“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网师园唐诗笺》:悲壮浑成,应推绝唱。

《岘佣说诗》:“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

《出塞二首》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篇13:唐诗赏析与小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唐诗教学、感悟诗词、创作背景、吟诵。

【中图分类号】G623.3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化,而“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高度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从事小学教育27年,我深深地感悟到:唐诗的情感意蕴,已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了我的素质。

一、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不了解杜甫的经历,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下的“知时节”。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

二、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儒”了些。 随着“唐诗”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安排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到两条规律:一是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实践证明,对学生完全是陌生的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教学内容必须能给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学生早已透彻理解的内容,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此,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激发起来。

四、把对唐诗的理解与语文课相结合。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对唐诗的教学还停留在单一的技巧层面,只将一首诗的内容作为简单的课文呈现给学生,尚未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唐诗的欣赏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应用好的话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更能增强对古诗的理解;应用不好的话将会造成教学低效,甚至是负效。因此我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一线教学开展实践与研究。例如在讲到“朋友”这一板块时,我们可以借机学习唐代李白的《赠汪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又如讲到“感恩”时,学习陆游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做一個心中有爱的人。

五、综合实践课与唐诗的紧密联系。

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综合实践课中,我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可以带领他们学习汉乐府古辞《长歌行》。诗中借园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败的形象,来比喻人生少壮时的美好和老大时的凄惨;以及用河水东流不返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为一个人而留住。让孩子们知道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谰,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及时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尽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顾长明. “做中学”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的方法[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5)

[2] 钱士宽. 《唐诗宋词选读》课后练习教学实践与构想[J]. 中学语文教学. 2011(02)

[3] 陶红玉. 重新组合别样精彩——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谈选修教材的二度开发[J]. 语文学刊. 2009(16)

[4] 肖翊东. 以“问题探究”激活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之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21)

[5] 钟秀玲. 涵泳工夫兴味长——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摭谈[J]. 科技信息. 2009(13)

上一篇:个人健康计划下一篇:学校师德师风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