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歌曲

2024-05-04

读唐诗歌曲(精选14篇)

篇1:读唐诗歌曲

歌曲《读唐诗》教案

单位: 教师: 时间:2016.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唱《读唐诗》这首歌,掌握歌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二)利用听唱法演唱古诗,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演唱的特点。

(三)演唱中,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特点、风格,更好的体会到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培养学生爱学古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学会唱《读唐诗》这首歌,学习和感受音乐,加强歌曲的演唱处理和表现。

三、教学难点:

歌曲处理,引导学生打准节拍唱好歌,进一步的感受歌曲。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随着歌曲《读唐诗》走进课室。

2.播放《读唐诗》伴奏,同时课件出示几首唐诗题目。《鹅》《绝句》《出塞》《相思》《静夜思》《渔歌子》《回乡偶书》

3.教师:同学们,请你任选一首唐诗有感情地诵读出来。(配上音乐伴奏)

4.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以唱歌的形式一起走进唐诗,歌曲的名字叫《读唐诗》,这首歌是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作曲。谷老师监制了古诗词歌曲20首,今天的《读唐诗》就是序。它的曲调非常富有特点,你听了以后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

(二)教授新课

1.出示《读唐诗》的视频歌曲(课件1),师生欣赏一遍。教师:刚才欣赏了这首歌曲之后你发现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里面包含许多古诗的名句……)2.投影出示歌词

教师:同学们,你看到歌词的时候,能联想到许多唐诗吗?那么歌曲究竟藏了多少唐诗?老师想考考你们,看哪个同学能很快地把歌曲中的歌词与你知道的唐诗题目对号入座。

开始互动

3.师生齐诵读(评价)。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相思的红豆, 巫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三)歌曲处理与演唱

1.现在我们就怀着热爱唐诗、赞美唐诗的感情学唱歌曲《读唐诗》。

2.指导学生边打拍边唱。(先教唱两遍歌谱,再学生跟师谱唱)

3.播放课件1,学生跟唱两遍。4.教师指导,再配以伴奏试唱。5.教师指挥,学生齐唱。

五、情感升华:

播放课件2,欣赏舞蹈《读唐诗》。

六、结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读唐诗》是谁的作品?

学生:谷建芬

教师:很好,我们从这首歌曲中感受到唐诗的这种的韵律感,同时呢,也感受到我们的老祖先所创作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段灿烂的成就。希望同学们,课下将这首歌曲唱熟并且背过,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同学们,下课。

篇2:读唐诗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

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积雪,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抹灭的关系。

(出示课题: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

三、讲授新课: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共通之处

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本身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者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相靠,看是否丝丝入扣,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品质进行评判。

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由台湾声名卓箸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共同炮制出许多与原诗同样经典的作品。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的内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有长久>,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环,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由罗文演唱)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地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和胸怀。

4、小结:

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歌曲表现空间,另一方面又考较着流行歌曲创作人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融汇:

两者之间的融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欣赏歌词《烟花三月》他使你想到了那首诗,思考:

歌词内容与原诗有关系吗? 那么由此可见,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规律呢?

2、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他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扯不断的关联了。<涛>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参不破这一刹那?别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哑”。

3、使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名

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轮回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

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的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4、欣赏《东风破》体会歌词里是否有古诗词典故或者意象?

5、全词呈现的意境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如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种淡淡哀愁极其相似;内容虽属写情思却无邪,类于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的感情。而且,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如“酒暖回忆思念瘦”典出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系到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此外,词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如灯盏,琵琶,如琴音,如枫叶,如篱笆,如古道,如漫草,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词,都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

周杰伦歌曲中,《娘子》道:“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著我”,“折杨柳”古人送别之意象;《发如雪》中道:“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不正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遇人千万,只你一人在心。”在《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诠释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5、小结

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营造一种氛围,表达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

(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不同时代特征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山河等方面在唐诗宋词中,想念你更多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失间的情怀,而对于个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的算比较多了,但大都极尽含蓄之能事,像写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思念,明着不能来,只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淒淒惨惨戚戚”,两情相悦,顶多也就期盼着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多的只能感叹一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在语言表达上,则更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见便“一见钟情不能忘”,然后“为了这次约会,昨夜我想你想得无法入睡”,恋爱中总会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分手时会说“舍不得你走,怎么能够让我一个人留”感情出变,居然连<第四者>都能出现,一方便大声质问“为什么人背着我爱别人”最后只能面对“无言的结局”“分手时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却搞不明折“为什么思念总在分手后”,而这些东西,却恐怕连以风流著称的李后主恐怕也只是想想问题。

用语上面,时代特征就更加明显了。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词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文法依然是始终占据着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

语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诗宋词对格式有严格的要求,遣词用句十分考究。而流行歌曲则只要压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压韵。

当今的歌词很多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更多是服务于曲调,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多。

四、总结 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那么作为中学生在以后听流行歌曲当中,就要留心歌曲除了旋律好以外,歌词是否与我们的古诗词有联系呢?这就叫处处留心皆语文。

篇3:读唐诗歌曲

一、古词新韵一脉相承

唐宋时期没有流行歌曲这一说, 但实际上, “唐五代北宋的词, 基本上可以称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袁行霈, 1996:279) 。谢桃坊先生认为:“宋词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供小唱艺人演唱用的, 而小唱是由简单的方式演唱通俗的流行歌曲” (谢桃坊, 1984:40) 。唐诗宋词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的载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 古典诗词无论是其深厚厚的文化积淀、凝练的言语表达, 还是其坦荡激越的胸怀、委婉含蓄的情谊、隽永辽阔的境界都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的。中国古代文学,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 文字上追求韵律和谐, 适合吟咏, 内容上则是天地人共谱佳音美乐 (葛金平, 2006) 。

流行歌曲充溢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们就更熟悉不过了。流行歌曲中的歌词谱写, 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从这一层意义讲, 它和文学作品是相辅相成的 (荣蓉, 2008) 。因此许多成功的音乐创作人, 他们不仅精通音韵, 更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信手拈来。他们对古诗词加以谱曲, 或选择其中的经典意象加以诠释, 赋予古诗词新时代的节奏和色彩, 进而被广为传唱。古诗词通常被认为是高雅艺术, 流行歌曲则表现为通俗文化, 而当唐诗宋词进入流行歌曲, 或者当流行歌曲融入唐诗宋词, 一俗一雅, 相伴相生, 互相映衬, 互相提升, 别有另一番风味。

二、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对唐诗宋词的借鉴

(一) 佳乐天成

邓丽君1983年的专辑《淡淡幽情》的问世, 为唐诗宋词直接谱成流行歌曲开了先河。人们愈加发现, 当“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这些经典诗词被谱曲吟唱的时候, 歌声是如此细腻, 情谊是这般真切。随后, 越来越多的唐诗宋词被直接谱成佳音美乐, 比如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 ,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都被广为传唱。这些歌曲, 以新时代的新旋律, 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阐释唐诗宋词的内容和情感, 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 (李占稳, 2011) 。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博大文化, 创造了无数喜乐伤悲的意境、辽远深厚的意象、缠绵悱恻的故事和动人心弦乐章, 这就使得流行歌曲也能够充溢着深厚的历史情怀和浓厚的文化意味 (李占稳, 2011) 。佳乐天成, 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 可以感受到唐诗宋词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 表达主题

流行歌曲展现的是各式各样的人物, 千姿百态的生活, 表达形形色色的情感。当唐诗宋词融入到流行歌曲中的时候, 唐诗宋词可以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许多流行歌曲的词作者, 很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为思路, 将其扩充、延展, 继而演绎一段现代的情感故事, 意境深邃, 情感真挚。这实际上是现代与传统一种创造性的结合。大陆作曲家陈小奇的“涛声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堪称其中典范。

这首由歌手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不知让多少人回顾与追忆过去的温情时光, 歌词如下:

“带走一盏渔火, 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 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 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 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与其构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是一位的游子的心灵独白。诗人用落下的明月、悲啼的乌鸦、摇荡的枫树、闪烁的渔火, 还有辽远的钟声, 勾勒出了一幅空阔寂寥的场景, 烘托出游子漂泊无依的心情。

《涛声依旧》选择了四四拍这种舒缓而抒情味极浓的节拍, 淋漓精致地表现了歌手对真情的渴望与流连。而在七言绝句《枫桥夜泊》中, 动名搭配, 一吟一唱, 一动一静, 游子心中的凄凉之情在一幅基调暗淡的山水画中突显出来, 又是那么的缠绵与惆怅 (姜亚林, 2003) 。人们在唱流行歌曲的同时, 古典情怀也不禁涌上心头。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它们都在构筑着一幅幅似曾相识的画面, 它们都在试图用一个空灵寂静的夜晚, 将个人心中的寂寞感放大, 将读者听众放到一个回忆与反思的环境当中。这里没有家乡的温情, 只有漫天的严霜, 无尽的寒意, 一把揪住孤独寂寥的心。

当今一首很流行的歌《烟花三月》, 歌词如下:

“牵住你的手, 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 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 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 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帮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在这首歌曲里, 作家借用了两首古诗, 一首是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江南秋尽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另一首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不仅保持了原来诗作的韵律节奏与美感, 而且将其扩充与深化, 因此, 唐诗宋词给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 在诗韵词情当中, 流行歌曲的质量和层次又谱新高。

(三) 借鉴意象

作为“谱曲可唱”的音乐文学, 流行歌曲具有文学美, 具体体现在:质文相协的语言美, 雅俗共存的意象美, 随物赋形的结构美, 合律传情的音乐美, 此外还有意蕴美、意境美、风格美等 (马树春, 2002) 。流行歌曲除了直接对唐诗宋词谱曲吟唱与借用歌曲形式表达诗歌主题之外, 更多的歌曲是借用古典意象, 穿插于歌词, 贯穿始终。较有代表性的是琼瑶。琼瑶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意蕴深厚的名句, 如“多少楼台烟雨中”“车如流水马如龙”“庭院深深几许”, 她笔下的女子, 也似这些词句般, 温婉淑惠, 古典婉约。歌曲里满是诗情画意, 词句中全都是流淌的旋律。

在此要重点笔墨突出歌坛诗人方文山, 他对古典诗词的选用和重组可谓是信手拈来。他的歌词里很少直接引用原句, 而是重组或萃取前人成句, 将其转化为符合自身情景的独特意象。一曲《东风破》, 把高雅文采和通俗话语完美地结合起来, 歌词如下: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又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离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东风破》大量运用了我国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 营造出一种富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情韵。这首哀婉的恋歌, 前半段写故地重游, 触景生情, 人非个今非昨的哀婉, 后半段回忆当年青梅竹马却错失机缘, 天各一方的痛悔, 分手无言, 泪留在心里。唐诗宋词里的意象如孤灯、浊酒、明月、琵琶、霜叶、篱笆、古道、荒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 浑然天成, 景颓败, 人凄凉。漂泊的离愁, 失恋的哀怨, 错过的悔恨等演绎得淋漓尽致, 感人至深。其中还不乏文采雅致的佳句, 如“浪迹天涯难入喉”, “酒暖回忆思念瘦”, 《东风破》的曲名也能使人联想起陆游著名的悲剧恋词《钗头凤》中的“东风恶, 欢情薄”, 自然应和, 不禁沉浸于宋人婉约词的哀怨缠绵之中。

歌词中呈现的意境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中渲染出的物是人非的哀愁很相近;表现出的情感恬淡、质朴却又直击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类似于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的青涩爱情。除此之外, 我们在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很多古典诗词的影子, 如“酒暖回忆思念瘦”使思绪飘到李清照“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与哀愁中;“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让我们联想到南唐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孤苦寂寥。 (天行健, 2007)

类似对意象的表现, 在方文山的其他作品如《青花瓷》、《娘子》、《龙拳》、《兰亭序》等中还有很多体现, 这些都成为现代流行歌坛的佳作。

三、结语

唐诗宋词不仅成为流行歌曲的表达主题和内容, 而且为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风格。歌词与诗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意象经过选用、重组与萃取, 在流行歌曲的歌词中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且充满了现代感与时尚元素。唐诗宋词这一瑰宝, 提升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增多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形式和表达风格。两者作为都可以和乐而歌的文学形式, 通过的巧妙地融合形式, 可以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相互映衬, 相互辉映, 相得益彰。现代流行音乐歌坛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 也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多元化的今天, 声乐的诠释者们也更加注重把中国风格融入到歌曲中, 提升文化广度和深度, 增强其民族性, 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着唐诗宋词, 让其被更多的人、被全世界以更生动、更普及、更谱曲而歌的方式, 所接触和了解, 从而达到更深刻的认识, 进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让经典变得流行, 让流行成为经典。

让经典的唐诗宋词在流行歌曲里传唱, 让流行的现代音乐在古典诗词里沉淀, 升华。

摘要:流行歌曲的歌词是一种“乐化的诗”, 是音乐文学。唐诗宋词为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 而当代歌坛又使唐诗宋词更加的音乐化、普及化、流行化, 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音乐与唐诗宋词, 相互着色, 相互映衬。很多的经典流行歌曲中都充溢着唐诗宋词的元素, 充盈着古典诗词的情怀。词曲交辉, 诗乐合璧, 诗化的流行歌曲往往给人“诗声并著”的复合美感。本文从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的一脉相承性、两者的相互影响、流行歌曲以怎样的方式融入唐诗宋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流行歌曲,唐诗宋词,一脉相承,互相提升

参考文献

[1]葛金平.流行歌曲歌词创作源泉—古典诗词[J].大学时代, 2006 (8) :31-32.

[2]姜亚林.古典情怀, 流行经典——漫谈《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语文世界, 2003 (1) .

[3]李占稳.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乐曲的融合[J].大众文艺, 2011 (4) :108.

[4]马树春.略论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59-62.

[5]荣蓉.吸纳传统精华, 构建现代音乐——浅谈流行音乐与唐诗宋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1) :219.

[6]天行健.现代人演绎的古典意境——评方文山的《东风破》词刊, 2007 (8) :40.

[7]谢桃坊.再论宋代民间词[J].贵州社会科学, 1987 (4) .

[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篇4:夜读唐诗宋词

读唐诗宋词,在清丽中感受刚健,在苍凉中体悟壮阔。唐诗是青春的腾跃,宋词是迟暮的远行;唐诗是勇往直前的飞奔,宋词是瞻前顾后的徘徊;唐诗是笑傲江湖醉酒狂欢的洒脱,宋词是秋雨纱窗悠然品茗的温馨;唐诗是搏击奋进的煌煌火炬,宋词是栖惶短憩的袅袅心香;唐诗是芍药海棠花繁彩,宋词是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是划亮苍穹的明月,宋词是濡染心灵的婵娟;唐诗是“东皋薄暮望”的憧憬,宋词是“寻寻觅觅”的悲伤……吟哦佳词妙句,在甘美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在愁绪中体会作者的苦涩和辛酸,越品越有滋味,心是那般的充实而安静,梦想在诗中升腾,我在诗意的萦绕中学会了超脱,拥有了空灵。

展读唐诗宋词,我惊佩古人的凝练、睿智和透彻,我甚至怀疑他们是神而不是人。我佩服李白的诗才,更赞叹他那忧乐圆融的智慧:仕途不达则求诸仙道,仙道幻灭则寄情美酒,难寻美酒则邀明月,恋红尘时可入皇宫,隐退时游遍名山大川。李白是一轮充满伤情的皎洁明月,一壶满载忧伤的百年陈酿,一位壮志满怀却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酒中仙人。

我喜爱苏东坡的旷达。东坡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谈禅而不佞佛。他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境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琼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随遇而安,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这是生存的大智慧。我喜爱东坡放任旷达的大气节,我佩服东坡宠辱不惊的大气度,宁将醉人的功名弃于脑后,任凭一次次的机遇擦肩而过,任凭一代代的繁花逐水流走,你只留意于云影天光,日出日落;你只醉心于一蓑烟雨,满眼风波。

我醉心于李商隐和李清照的纯粹。我觉得古今诗人中只有他们二人情感最少受生活和文化的污染,单纯到透明,真挚到只剩下真挚本身,忧伤是生命和情感找不到目的的纯粹忧伤,而不是忧于时伤于物的世俗化情绪。李白的浪漫里仍掺杂着对功名的牵挂;杜甫的国家意识大于生命意识;李贺荒寂敏感,有点病态;王维的禅性一半得自技巧一半得自悟性,过高的艺术悟性取代了他对生命的真诚投入;柳永在风尘烟巷里走得太远,他是一个真诚地玩情游戏的人,他不是情感生活中的圣人……李商隐和李清照是活在心灵世界的人,他们是以爱为信仰的人,对爱很投入,爱才是这个世界不死的灵魂,是生命的意义。但爱情给他们的却是五味俱全,而苦的记忆尤为深刻,爱使他们体验了透明的幸福,也感到了彻骨的绝望。

篇5:读《唐诗》有感

一首首动人的唐诗,一句句慷慨激昂的宋词,让每个人都为其珍贵的语言艺术和意境所打动。

走入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美丽的画卷,我们可以领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之情,还可以领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赴到海不复回”的气势磅礴。其中,也有宋词的美,如,李之仪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示了他对友人的思念。还有岳飞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篇6:我读唐诗

安坐于树阴之下,闲哉;品一杯沁心茗茶,静哉;捧一本古雅诗书,美哉,幽然自得。探寻诗的隐喻世界,咬文嚼字,亦可只求心领神会,不求甚解。

读唐诗,研唐诗,写古诗,实乃生活一大乐事。

读唐诗,感受豪放的霸气,边塞的魄力,婉约的细腻,浪漫的柔美。

研唐诗,探索诗的凝练性,诗的跳跃性,诗的节奏韵律性。

写古诗,抒写心灵的感悟,生活的美好,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安定。

如果诗是宇宙中的银河,那么唐诗就是银河中的星座。

翻开诗书,行目止初唐。读“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等之诗,感受初唐都市的繁华,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清新明快。读陈子昂之诗,感受诗人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著。复行目止,驻目富于浪漫气息之精神面貌的“盛唐气象”。读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之诗,感受诗人所描绘的幽静景色,体味诗人宁谧的心境,诗人所措之词的精深华妙。读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等的边塞诗,再现诗中所塑造的许多英雄形象,体味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感受诗中所呈现的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以及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极富慷慨悲凉、缠绵婉转之情。

如果唐诗是银河中的星座,那么李白杜甫的诗就是星座中两颗最耀眼的星星。

度李白的诗,感受他浪漫豪放的气息,体味他对功名事业的无比向往而又因为绝对无法接受官场的黑暗而弃之如唾的高洁人格。跟着李白的诗句,穿越时空的界限,漫步于繁华的街市,领略官场的黑暗,游览雄伟的天姥山,攀爬与艰难的蜀道,再像李白一样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读杜甫的诗,感受他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的现实主义精神,了解民间疾苦,重游古战场,感叹盛唐的极盛而衰,然后珍惜现在,放眼未来。

读唐诗,读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越读诗就越爱诗,越爱诗就越读诗。一日不读诗,不思茶;两日不读诗,不思饭;三日不读诗,便茶饭不思。

篇7:读唐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观城。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齿形,先遣小姑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8:读唐诗歌曲

关键词:琵琶行,《诉》,融合

一、诗作背景

诗作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祖籍太原, 五六岁开始学习作诗, 八九岁便懂得声韵。十六岁时由江南迁入长安, 二十九岁举进士。由于多次对朝政提出意见, 在公元815年被贬为了江州司马。在江州三年, 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歌, 他的著名长诗《琵琶行》就是在这时写成。这篇长诗是诗人白居易有感于一个长安歌女的可悲身世而作, 并且联想到自己被贬以后的怀才不遇和悲惨遭遇而觉得同病相怜引发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寒冷秋夜浔阳江口秋风瑟瑟, 落叶飘零。降职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正与客人依依惜别, 情绪黯然神伤。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异常凄凉, 从而也确定了乐曲必然高潮迭起, 情绪激荡。忽然, 从近处飘来了一阵扣人心弦的琵琶乐声, 原来演奏者是一位沦落了的京城教坊女倡。在年轻时候他跟随琵琶大师学艺, 技术高超, 美貌出众, 在当时社会是具有相当的地位, 不知享受了多少尊敬和荣华富贵。如诗所云“一曲红绡不知数”。而年老色衰后被商人重利轻离别抛弃于江湖之上。白居易的怀才不遇和琵琶女的无辜抛弃在当时的社会是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 这也为她和琵琶女其后产生的共鸣作出重要铺垫。

二、乐曲简介

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著名作曲家吴厚元先生于1983年所作, 作品运用了大量中国戏曲等传统元素, 表现在乐曲曲式、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乐曲中的多段体安排方式使得乐曲和诗作更加的贴切。并且通过以一个曲调为基调的各种变奏、节奏相互组合和转换等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三、诗乐融合

乐曲可以分为引子、慢中板、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诗作的开头几句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 渲染了气氛, 在乐曲开头的引子部分, 两个对称的乐句, 运用右手挑四弦的厚重音色和左手的滑音模仿风的声响, 几个泛音的出现更加重了紧张而又孤独的气氛, 直观地展现出“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场景。此时的音乐萧瑟凄凉, 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在一系列的背景交代之后, 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接下来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描绘, 琵琶的调弦对于演奏者是具有一定考验的, 在“三两声”这么短的时间下将琴调准已经充分说明琵琶女的技艺娴熟, “未成曲调先有情”刚调音完毕, 感情已经酝酿成熟。“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音乐以叙事的形式展开, 更加能够打动听众, 引起共鸣。“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简洁细腻的再现了琵琶的复杂指法和曲目的难易程度, 而接下来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更是将琵琶的主体音色描绘的格外生动。然后就是对音乐表达的简要描述, 其中最为著名的“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更是提出了一个有关音乐美学方面的重要观点—无声之美。音乐虽然是有关声音的艺术, 但是无声更能表现出有声所不能表现的“幽愁”“暗恨”等特殊情感需要。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音乐进入慢中板的主题后, 左手大量的技法, 例如推拉弦、打带、吟揉弦和右手的琶音、轮指、滚奏交相呼应, 是琵琶女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 回忆那些“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的美好时光。经过一个短暂的连接部, 运用右手的遮分表现情绪的起伏, 也为接下来的情绪变化做好铺垫, 一连串的泛音引出下一旋律的再现。这一再现采用了上移四度的手法, 速度上也有所加快。音乐主题虽然在此呈现, 但琵琶女情绪已变, 美好的回忆一下回到现实中来, 正是繁华过后的无限凄苦和落寞, 最后一个音为敲面板, 是模仿戏曲音乐中鼓的音色, 琵琶女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一触即发, 为后面的大量宣泄做好铺垫。进入下一段, 把琵琶女的“愁”“迸”写的恰到好处。急转长轮指、装饰音、不规整节奏是作者吸收了戏曲音乐元素中的哭腔写法, 将琵琶女的“悲”描写到了极致, 其中长轮的细腻正是“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的真实写照, 而扫弦的果断与尖锐便正应了那句“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进入展开段, 琵琶在三四弦相把位奏出低沉的音调, 右手的滚奏与左手的滑音相结合, 是诗人听过琵琶女的演奏而产生的由衷的感叹, 遮分的渐强与扫轮的爆发力使得感情进一步升华, 挖掘出诗人心中那份“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并将乐曲顺理成章地带入高潮。其中快板的音乐主题吴厚元先生加入戏曲中武场的艺术形式, 一板一眼, 节奏严谨, 强有力地扫轮、快速弹挑、分弹使得琵琶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诗人与琵琶女心中的呐喊达到极致。高潮段落结束之后乐曲转为突慢, 长轮的自由加之三连音的挑奏犹如内心的控诉, 音乐富于内涵。随后再次出现“激愤地”段落, 乐曲进入尾声, 轮扫拂使得音乐再次激动起来。结尾的一连串泛音和开头的泛音遥相呼应, 正是那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地”段落并没有草草结尾, 而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和琵琶女心中的无奈, 最后两个分音泛音意味深长, 回味无穷, 完美的再现了“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悲凉场景。

四、结语

《琵琶行》诗作叙事严谨, 情感真挚, 白居易作为一名著名诗人兼音乐家更加能够和琵琶女的音乐和心境产生共鸣。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在吴厚元先生的精心创作下, 运用了丰富高超的技法并加入了戏曲、曲艺的音乐元素, 使得琵琶音乐和诗作得以完美融合, 琵琶女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庄永平.《琵琶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白居易.《琵琶行》.百花渊文艺出版社, 2009.

[3]《中国琵琶考级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5.

篇9:读唐诗听故事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从前,有个小孩儿,她特别喜欢花。

寒冷的冬天,她闻到淡淡的香味,找啊找,找到了长在墙角的一株洁白的花。

孩子惊讶地问:“看哪,妈妈,这是什么花?"妈妈笑着说:“这是梅花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里写的就是它!”

明媚的春天,她拉着妈妈的手,去河边看桃李花开,妈妈教她读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炎热的夏天,妈妈带孩子去西湖边,去看夏天的风景。

“妈妈,这些荷花多美!”孩子惊喜地叫起来,“它们也有自己的诗吗?”

“有啊!”妈妈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哈哈,原来,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诗,这是多么神奇啊!

凉爽的秋天,孩子和妈妈去外婆家。她们坐在车里,行进在狭窄的山路上。

孩子对妈妈说:“这大山里没有花,多没意思啊!"

妈妈笑了,她让车在山腰处停下,然后牵着孩子的手下了车。

看啊!这里没有花,可是这里的树林一片片火红、一片片金黄,像是绚丽的彩霞铺在了树林里!

“这是枫树林,”妈妈说,“在我眼里,它跟花一样鲜艳美丽呢!”

那天,孩子和妈妈坐在枫树林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一直坐了好久好久。

篇10:读唐诗有感

南辛镇尼山中学

刘亚男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在我还没上学时,妈妈就教我读唐诗。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可以表达许多事物、景物,就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字,就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在唐诗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少历史,也找到了无数的乐趣,认识了许多扬名中外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许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赴沙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报效祖国。想到这儿,王昌龄悲愤地写下一首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歌颂守边的英勇将士,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读到这儿,我掩卷沉思。戍边战士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情之人,他们也有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宁愿十几年不回家乡,他们的亲人在无穷的思念中度过,亲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回归。这其中的酸与苦,忧与愁,我们怎能体会得到?他们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这其中要经历多少磨难呀?那浓浓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无法与他们相比。我惭愧,我的懦弱。同时,我也无尽的佩服这些民族的英雄们!

作为一个现代人,虽然现在祖国已经繁荣了,但是,我们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更加繁华!

读古诗,让我更加接近那些伟大的诗人,感受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唤醒我沉睡的心灵,让我的思想更加的澄澈!

一首诗是一句忠言,一首诗是一声钟声,它敲醒了一个糊涂的人,敲开了一个人美好的前程。徜徉在诗的海洋里,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诗人!

篇11:有关读唐诗有感

意思是友谊,是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例如,给李副区长和王副区长降级,并由高士转到夏中和长沙,以及由李白写的《告别孟浩然扬州》...这些诗都是关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不忍心看着他们离开。这表明他不愿意和朋友分开。

孝道

孝道就是孝道,尊敬老人,热爱年轻人。例如,孟郊写的诗《游子吟》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也表达了母亲的一些痛苦。母亲的善良无法得到她的孩子的回报。

篇12:读《唐诗》有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唐朝,李白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逍遥。每日,他高吟“君不见黄河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入夜,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唐诗尽显豪迈。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在唐朝,王维独处于空山深林之中,看到一抹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洒在林中青苔上。此景令他深有感触,以简淡的笔墨写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皓月当空之时,山上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面对如此清幽明净的美景,王维动情地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唐诗如画江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唐朝,安史之乱的践踏,杜甫道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感受到了他的悲愤。河南河北的收复,杜甫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我感受到了他的`狂欢。在唐诗中,可以领略爱国人士——杜甫发出的肺腑之音,和唐朝有盛转衰的悲壮。这样的唐诗热血奔腾。

篇13:读唐诗歌曲

关键词:琵琶行,诉,戏曲音乐,共鸣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厚元先生于1983年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它是曲作者在阅读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后,有感而发所创作的琵琶名曲。《琵琶行》这首千古绝唱,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邂逅琵琶女后所作,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并敢于打破封建社会尊卑观念,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哀怨的感慨。吴厚元先生深触心弦与一千多年前的诗人产生了心弦的共鸣,曲作者紧紧抓住诗中琵琶女曾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后因长年色衰而为贾人妇的悲惨身世,对其进行音乐性渲染的诉说,结合诗人在宦途中所遭遇的打击,吴厚元先生跨越千年作了丰富的遐想与发挥,用琵琶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和音乐语言弹奏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怨情愫和意境。

琵琶独奏曲《诉》,巧妙娴熟的运用了中国戏曲、曲艺音乐板腔的结构体式,运用琵琶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高度综合地把戏曲音乐表现形式上的特点融合在乐曲中,加深了乐曲的戏剧性变化和非同寻常的感染力。笔者认为,这与吴厚元先生对中国戏曲音乐的深厚了解和扎实的琵琶基本功底是分不开的,使得曲作者将心弦碰撞的深刻感受和内心情感用琵琶独有的演奏方式完美的诠释出来。

《诉》全曲共8个段落,属于单乐章多段体曲式结构。乐曲由引子、慢板主题、快板主题,尾声四个部分组成。

一、引子

乐曲引子以自由吟诵的曲调开始,如同唐代大曲的散序,散板的运用在中国戏剧中是最富有特点的,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使乐曲内涵更深入人心。缓慢深沉的挑轮将人带入联想的意境中,右手的三指轮、左手的滑音、揉吟弦、左手的顺滑音等技法借助模仿古琴之特色,营造出一种寂寥、空旷的氛围,演奏松紧自由,打破了人们正常的心理期待。第四小节和第九小节的不同力度的左手虚滑音划奏,仿佛描绘出“枫叶荻花秋瑟瑟”,风声由近及远的凄凉之景,将浔阳江头的景色和气氛渲染的恰到好处。引子最后一连串的由慢及快、由弱及强的富有弹性的泛音模进,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当最后一个音在吟揉中余音未尽时,更将主人与客人分别时的伤感失意融合一体,呈现出正如诗中所描绘“秋夜送客”“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琵琶声”的哀怨意境,也似是琵琶女诉说心中的哀怨,感叹自己悲惨的身世。

二、慢板主题

引子过后,主题以抒情的中慢板呈现出来,曲调舒缓而流畅,委婉而优美,沁人心扉。主题主要采取戏曲唱腔,以叙述音乐为基础,运用京剧大量的板鼓节奏,旋律中“si”和“fa”音的出现使主题更加增添了戏剧性的京剧唱腔因素,让音乐更加富有情感表现力和张力。琵琶左右推拉弦、吟揉的强弱变化,旋律的抑扬顿挫,为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好似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表现了琵琶女回忆过去岁月的辉煌,感叹如今的惨淡命运,柔美的旋律中无不带着几丝哀怨的伤感之情。主题不断发展,慢起渐快的节奏使音乐发展有张有弛,曲作者有意打破传统的连贯性,予以表达琵琶女为代表的旧时代女性欲“诉”又止的含蓄心态。移高四度的原板主题的变化再现,将音乐层层推进,犹如曲作者找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音乐情绪不断的涌动和推进,这时曲作者运用右手弹面板的特殊技巧,模仿戏曲打击乐器板鼓,用击板模仿戏曲中的锣鼓点,突出琵琶女的内心哀怨积聚的情感。突然迸发的自由的华彩乐段,采用散板并运用戏曲音乐中的哭腔板式,抒发了人物内心更加复杂的情感。右手爆发式的大力度扫轮,左手大幅度的推拉弦和吟揉弦,使人真切感受到琵琶女肝肠寸断的诉怨。乐曲进入展开性阶段后,旋律以跳跃的附点音型和模进,深沉的音调,音区高低的明显对比,使旋律时而低沉,时而流动起伏。并运用遮、分、扫、滚、轮、推拉等多种琵琶手法,表达人物内心的激情变化并引起演奏者和听者的共鸣。这一乐段渐慢渐强结束时,在“mi”上左右做拉弦,拉弦后以屏住呼吸的演奏状态强而有力的挑轮,犹如积压在心底幽怨暗恨的情绪蓄势待发,最后一个扫弦后捂弦休止,这时音乐戛然而止,特别强调了音乐表现中的无声之美,突显出“此生无声胜有声”。无声中更能表现出有声难能表现的“暗恨”“哀怨”之情。正如诗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快板主题

第二主题—快板主题,犹如大曲的入破,激情果断的扫轮和16分音符的快速弹奏,正如“银瓶乍破水浆迸”,将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体现的淋漓尽致。吴厚元先生曾要求首弹《诉》这首作品的章红艳老师,将这段快板能弹多快就弹多快,不限速度,要做到干净,清晰,富有张力和爆发力。这也充分说明了这段高潮乐段正是将曲作者,诗人,琵琶女“同是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共鸣全部迸发而出,彰显出激烈欢腾,荡气回肠的气氛。

当快板急快的节奏将乐曲推向高潮时,节奏转为慢板,低音区强而有力的的挑奏三连音,犹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乐曲开头,向命运敲门的强而有力的三连音,撞击人们的心灵。高音区的三连音呼应,使曲调更加愤慨激昂。无不给人一种痛诉命运不济的哀叹。接下来慢起渐快的一串泛音,将人们再次带入了“秋瑟瑟”的哀怨意境,与引子里面的一串泛音形成呼应,使全曲在结构和感情基调上达到对称。

四、尾声

乐曲结尾深沉而凝重,沉吟般的再次模仿古琴的音色,完美的做到了首尾呼应。巧妙的运用“擞、带、绰、打音、揉弦、推拉”等琵琶特有的演奏手法产生一种余音缭绕的古韵之美。如泣如诉的的旋律,沉重有力的低音回荡,如同琵琶女的哽咽,令人“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结束时的两个分奏泛音,再次将人们带入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中,仿佛看到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诉》这首对唐诗《琵琶行》的“读后感”,以异于文字形式的音乐旋律表现出来,给人们在听觉上和心灵上带来更多直接和深入的感受和情感共鸣,使曲作者、演奏者以及听众跨越一千多年的时空与琵琶女、诗人一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与琵琶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诗词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琵琶艺术,如唐代的诗词中对琵琶的描述有近百篇。琵琶则通过乐音的方式将诗词的内涵和细腻情感诠释出来。可见,琵琶艺术在中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正是吴厚元先生具备深厚的创作功底和文化内涵,由此创作出的这首耐人寻味的琵琶曲,才使得听众有幸跨越千年去仔细品味《琵琶行》中那哀怨情长的“诉”说。

参考文献

[1]庄永平著.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章红艳.我弹《诉》.[J]乐器.2004 (03) :62

篇14:唐诗可以这样读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背完了崔护的诗,微醺的老师兄就问酒桌上的人,唐诗怎么读?不待回答,他就说,唐诗是可以这样读的……

老师兄是恢复高考后上的中文系,上大学前插过队,大学毕业做过中学教师,三十出头去了国外留学,此后当过编辑、专栏作家,做过风险投资、酒店管理,据他说,绕着地球转了一大圈,职业换了一大堆,唯一不变的是喜欢唐诗。

唐诗怎么读?老师兄说,唐诗是要用心去读的,用心才能读出味道。譬如上面这首诗,你就可以这样读:一个书生闭门苦读,忽一日想起春天已至,春色无边,于是信步向郊外走去。郊外果然春光烂漫,桃花盛开。不知不觉,走得口干舌燥。这时,眼前忽见桃林深处一座草房,竹当篱笆,桃花灿灿。于是书生敲门借水。门中走出一位肤色白净红润的少女,明眸皓齿……

听到这里,我心中一笑,呵呵,这谁都会读啊。我心中存着一个想法,七七、七八届师兄,在学术上要成名的早已成了,更何况他此后一直与唐诗无涉,还能说得像我当年上大学听潘百齐老师鉴赏唐诗,要拎个小板凳排队?

故事也许很快落入了俗套。老师兄又说:少女说,先生您稍等片刻。过了一会儿,少女出来了,手捧着粗瓷大碗,这时候一瓣桃花落在碗中。桃花漂在清水上,书生慢慢喝光了水。“先生您还要水吗?”老师兄说:书生没有回答!因为他陶醉于水的甘甜,也陶醉在少女的浅浅一笑中。这个时候你看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土黄的粗瓷大碗、粉红的桃花、清澈的水,美貌的少女,真是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那一年,书生没有考中。第二年,书生继续苦读。也在这个时候,书生想起去年今日,郊外踏春。于是又来到了那个地方。还是那座熟悉的草房,竹当篱笆,桃花盛开。有人吗?半天过去,出来了一个老妪。老妪问,先生您有什么事吗?书生说,我路过此地,想要口水喝。老妪捧着粗瓷大碗出来,也恰好一瓣桃花落入碗中,漂于水上。书生一口气喝光了水,淡而无味。老妪问,先生您还要吗?书生点点头,又喝了一碗水,待了半晌,欲言又止,终于转身离去。走至院门口,忍不住折回,问老妪,去年……

少女已经嫁人了!唐诗也已经读完了。

时空变换,物是人非;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意境悠远,风格清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要人去调动文学美学哲学史学,要人去调动象征比喻反衬,去填满我们日益枯寂的情感。老师兄读完唐诗,我们都默然。默然一刻后,我们都有些醉意地说,原来唐诗是可以这样读的。

上一篇:结婚准备流程下一篇:噩梦小精灵的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