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协作 提升共进

2024-04-24

联动协作 提升共进(共5篇)

篇1:联动协作 提升共进

联动协作

提升共进

在“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中提出了“要以骨干学校为龙头,推进区域联动、推进城乡联动,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发挥城区学校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学校共同提升,以本校骨干教师为主,各学科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进行了课堂教学公开展示。学习取经。在教研室的指导下,提出了“区域联动,共同参与,轮流承办”,探索新型教学公开展示活动模式。

创新方法

每学期开展一次公开课展示活动,由三所学校共同承办13门学科的组织展示。如2007年下半年由孝友中学承办语文、化学、历史、美术、信息技术五门学科;每学科有两位优秀教师上课。公开课上课要求:要求执教者对公开课的准备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体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的有效整合,体现课堂教学的前瞻性、探索性、研究性,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实效。活动开展前一周,承办校做好向上课教师提供上课班级基本情况,征询上课教师对开课设施、环境的要求,发出邀请书明确公开课的课题、执教者简介、及活动安排表,落实各校每学科的参加活动的人员名单和评课主发言人名单,约请学科教研员和市内知名度较高的学科带头人、专家组织评课。活动结束,承办学校负责整理评课和教学研究记录,汇编公开课教案、课件、活动照片、视频等资料,记录光盘分发各学校,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参与,轮流承办”的教学展示活动模式延长了活动周期,减轻了每校年年承办活动的压力,组织形式新,听、评课率高,研讨成效实,提高了展示活动质量,体现了城乡学校“协作,提升,共进”的区域联动宗旨。

凸现亮点

高质量的上课、评课有利于打造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开课质量高是活动的一个亮点。绝大部分学科是借班上课,对教师的课堂把握、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挑战,上课教师精心的教案设计,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环节的预设,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掌握等都需要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要有深度、有广度。

评课质量高是活动模式的另一个亮点。约请教研员或市级学科带头人专家主持评课,每校明确学科点评主发言人保证了评课研讨的正确轨道。大家见仁见智,交流研讨中传递了新课程的前沿讯息,明晰了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开阔了眼界,拓宽的思路。浓厚的研讨氛围,使得展示活动博采众长,扩大了交流面,深入的点评,使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深受启发。

资源共享

优秀课的教案,课件,评课记录等资料实现区域内学校共享,使各校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良好资源,改进教法,取长补短,评课记录的反馈,也促进执教者能进一步进行教学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在有24位上课教师写出了教学反思或教后感。

区域联动模式促进了校际之间学校常规管理的共同提高。借班上课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对上课学校管理环境的了解学习,另一方面也将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中的亮点带到了承办学校。从而达到校际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目的。这种活动为教师教学研究活动搭建了“实践尝试,相互了解,彼此交流,取长补短”的平台,求得携手发展,共同提高。

今后的区域协作、校际互动工作中,孝友中学将进一步拓展内容,德育管理、阳光体育、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区域协作的途径联手打造,形成规模,努力形成区域亮点。

篇2:联动协作 提升共进

协作共进——水落小学未开学先备好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8月29、30日水落小学语文组、数学组和英语组分别开展集体备课,为开学后的课堂授课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本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黄校长、覃副校长及教导处亲自安排部署,并下发了集体备课的有关文件。集体备课由主备老师定课题,年级组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实践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们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新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近期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教研氛围十分浓厚。

这次集体备课老师们热情高涨,讨论氛围浓厚,是一次扎实有效的集体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五年级语文老师们在进行集体备课。

五年级数学老师们在进行集体备课。

篇3:协作共进研修模式探究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研主要依托两种形式, 一是同伴互助式, 如学科教研组、跨学科的专业合作团体、校际学科教学联合体、协同授课团队、教学伙伴式、师徒结对式、集体备课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等。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互动、交流与合作, 互相学习, 激发每一个成员参与专业合作的热情, 共同分享经验, 实现自我超越, 促进个人成长, 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 彼此支持, 相互切磋, 共享经验, 不断交流, 进行相互分享的“专业对话”。通过同伴互助, 扩大个人的反思, 形成教师集体性反思, 在反思互动中共同成长。另外一种是专家引领式, 包括专业发展学校、研究与发展伙伴、院校协作、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动、专业对话小组等。

这两种教研形式在现实中的执行力度、效度还不尽如人意, 大多数教师感觉教学本身已经很辛苦了, 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教研, 甚至感觉那是教育教学以外的事, 能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就不错了。根据宋燕对Q市1500名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 Q市中小学教师有37.9%的教师认为教研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有41.4%的教师渴望参与专题教研, 目前参加最多的是学校组织的教研, 占到43.7%, 50.9%的教师比较愿意讨论各种问题, 有30%的教师渴望进行经验的交流, 有37.2%教师认为合作研修拓展了视野, 35%的教师认为教研提高了教学与科研水平, 但有51%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平台较少。可见, 教师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 这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 这就要求我们抓住这一契机, 整合以往两种教研形式, 构建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协作共进研修模式, 以期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二、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构建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秉承开放、民主、包容、尊重的价值理念, 在价值规范上注重反思、批判、对话和理解, 参与其中的教师需要对他人抱着尊重、公正、欣赏的态度,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具有多层目标, 直接目标是提升教师的合作意愿与能力, 间接目标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进而学校得以发展, 终极关怀是使学生受益。在很大程度上,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多层目标中蕴含着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 为它们提供了总的框架与深层次支撑。

1. 确立研修主体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个体主要由专家、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三方面组成, 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主体, 各个主体之间形成多层结构。比如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协作共进研修作为一个层次, 骨干教师之间的合作研修作为一个层次, 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合作作为一个层次, 从而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当每个教师与其他教师不断进行信息、能量 (知识与技能) 的交换, 教师自身的变化与进展形成负熵流, 这种负熵流超越系统的熵增加, 自身就向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每个教师获得专业上新的发展, 从而将协作共进研修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 促使自身与整个教师集体都获得进展, 破解以往教师合作之间教师群体各自为阵、各层次之间缺乏交融的困境。

2. 培养共同意识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构建中需要培养成员的共同意识, 使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 感受到团体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否则任何强制性的或所谓的“人为合作”都无法使教师真正投入到协作共进之中。强烈的共同意识增加了所有成员之间信息的流动、支持的易获得性、对目标的认同、成员间的协作以及对成就的满意度。教师集体中所存在的承诺、忠实和责任心等情感, 对成员的动机和努力的影响程度, 要远远大于一个单独行动的个体所期待达到的层次。这样才能将教师所有教育资源融合起来, 才能将优秀资源从个人的东西变为共同的东西, 使得个人资源走向共同教师资源。

3. 明确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就是要培养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其社会化。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 形成批判意识, 要对教学任务以及课题有深度理解, 能够与其他成员相互利用各自的知识和技能, 并将其作为共同的资源来加以分享, 从而合作性地解决问题、增强理解等。所有成员都要明确认识到共同愿景以及判断其是否达成这些愿景的标准, 养成对愿景是否达成的这种敏锐的、正确的判断力, 以便在研修活动中始终让自己的研修目标与共同愿景保持一致。

4. 设置任务导向

每一次协作研修活动都要有的放矢, 明确合作的任务是什么, 如“通过阅读中学会表达”、“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师怎样引入教学”等, 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集中教育教学优势资源, 根据不同的任务组成项目小组, 开展攻关研究。不同教师可能会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只有明确的导向, 才能让大家群策群力。每位教师都承担合作的责任, 完成在分工基础上的任务, 从而具有讨论交流的必要, 自觉地配合、支持其他教师的行动, 实现相互间知识、经验、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和增值。最终作用于自己的教育实验, 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与专业发展, 这也是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优势所在。

5. 搭建公共平台

教师协作共进研修是个心理过程, 也是一个技术过程, 需要搭建公共知识空间的合作平台。一是建立知识库, 协作共进研修模式中的成员为了不断接受大规模、复杂问题的挑战, 一方面要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充实到集体知识库中, 形成集体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 成员还要尽可能地将集体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教师要经常反思、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 检查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 然后多方面收集、积累知识, 在知识的储备上可采用数据库、个人博客、媒体 (录像带、幻灯片、录音带) 、文件、书籍、读书笔记等形式。然后, 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知识系统, 建立知识库, 不断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旧问题, 提出新问题, 通过推进共同知识的增长而实现个人知识的发展。二是设立共享资源区。共享资源区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 (内容或其超链接) 等, 还可以将教师所积累下来的与研修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反思日记、“零壁垒”的教育博客日记等链接到网站上。这包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 包括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BBS、意见投票箱等, 以及协作的资源库, 包括虚拟白板、共享应用软件、个人主页空间、追踪评价工具、电子档案夹, 使合作教师在充分的沟通、协作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性知识的重组与建构, 实现高水平思维和深层理解。共享资源区为研修各项任务和查找资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各类资料和对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也将在资源区得到共享, 同时还提供各类工具以方便每位成员的学习和交流需要。

6. 树立核心人物

协作共进研修中的核心人物TL (Team Leader) 并非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研修活动中, 核心人物会随之改变, 可以是某学科的一面旗帜, 某一学术研究领域的向导、指挥者与先行者, 在集中研修时专家学者可以成为核心人物, 在分散研修时, 骨干教师可以成为核心人物。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确立一个有带头作用的教师, 他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首席教师的生成, 一种途径是通过合理的程序推选出来, 并且明确职责, 必须从“指导者”向“协助者”转换, 对整个合作过程进行监控与调节。如教师在共同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同课异构”或者“一课多轮”的形式, 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共同切磋教学。教师之间要经常性地横向学习、互听互评、换位探究, 从而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 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首席教师主要是负责合理安排、评价与调控, 用非行政性的手段激发教师交流与合作的激情。

7. 打造专业设计团队

专业设计团队作为教师设计团队的顾问, 必须教育观念前卫, 拥有先进的教育和学习理念, 并且对教师关系的复杂性很熟悉, 以至能够把改革控制在学校和教师个人的最近发展区。顾问团队由概念型的专家、教育者、说教型专家、实践先锋、程序化评估专家等不同类型的人员组成。团队顾问帮助教师对建构起的知识体系、教学技能、道德和情感领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反思。如可以参照罗杰斯提出的“学生合约”推演到“教师合约”, 往往由专业设计团队来形成“教师合约”, 其包括确定协作共进研修的时间, 协商确定选择研修主题的规则, 明确职责分工, 明确评价成效的标准和方法, 明确研修行为规范和信息交流反馈路径。

8. 进行活动分工

协作研修主要是面对工作实践, 要发挥1+1>2的效果。活动分工规定了研修者个体在整体中的具体任务安排, 成员之间的任务分工根据研修者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调适规则不同而有所差异。一种任务分工形式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合作分配, 是指在水平相当的同伴间进行劳动分工, 使其各有使命, 通过平等的对话共同完成对知识的研修。另一种则表现为纵向的权力和地位的分配, 即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研修中, 新手和专家有着不同的任务, 发挥不同的作用。新手是在专家的示范、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研修任务, 同时也可为专家提供一些支持, 新手和专家是互动的。

9. 开展深度汇谈

海森堡曾指出:“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的人合作之下, 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协作共进研修中可能会出现讨论与争辩, 可运用“深度汇谈”的方式。“深度汇谈”原义是指在人们之间自由流动的意义, 就像激荡在两岸之间的水流。在深度汇谈中, 群体可以进入一种个人无法单独进入的、较大的“共同意义的汇集”, 其目的是要超过任何个人的见解, 而非赢得对话或辩论。教师通过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展示, 让其他教师观摩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不仅分享其个人的知识, 还包括经验、情感、心智模式等。深度汇谈是自由和有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先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 彼此用心聆听。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 并加以辩护。深度汇谈与讨论基本上是互补的, 但是多数团体缺乏区分及妥善运用这两项交谈技巧的能力。“所有成员将其假设悬挂在面前, 不压制, 不指责, 而是令其不断接受探询、质疑和观察;所有成员必须视彼此为工作伙伴;有一位‘辅导者’来掌握深度汇谈的精义和架构, 保持对话的开放性和方向性, 引导成员养成深度汇谈的经验与技能。”这些沟通方式都需要更加开放的、合作性的态度, 其基础是相互尊重。不论是专家, 还是骨干教师, 都要作为参与者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 对于“越轨者”要学会容忍和保护, 要尊重个人差异, 尊重其他成员的贡献。

10. 实施监控与评价

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研修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其他教师的交互活动, 激发每个成员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在整个交互过程中, 要根据教师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协作共进研修的进展情况, 评价每个教师的贡献, 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教师考核联系起来。教师可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协作共进研修模式的评价与监控可参照7C评估检查体系, 即“持续不断的学习、亲密合作的关系、彼此联系的网络、集体共享的观念、创新发展的精神、系统存取的办法、建立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慧琦, 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周小山, 严先元.教研的学问.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3]周冬祥, 陈佑清.论教师的研修学习方式.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1) .

[4]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

[5]孙丹.以研修视角谈“再造教师的学习文化”.浙江教育科学, 2008 (3) .

篇4:恰当分层 协作共进

【关键词】分层补习的理由;实施方法;取得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困生”,他们在学业上一般都比较差,因此,为了促进转化,必须重视帮助他们补习功课。过去的补习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区别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补习,因此针对性差,功效低。为了提高补习效率,我们采取“分层协作补习”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分层补习的理由

(一)是承认差异,适应和利用差异的需要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特征、主观努力的不同,同一年级(班级)中的“学困生”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学困生”并非天资愚钝,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适当造成的阶段性差异;有的是因为某段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日积月累,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如果要让教师去适应每个“学困生”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而恰当地利用这些差异进行分层、分组补习,发挥教师的群体作用则能更充分施展“分层、递进”教学的优势,让“学困生”也能“吃得饱”。

(二)是弥补课堂不足,培养“学困生”能力的需要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备用时间”是相同的,而“实用时间”是不一致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实用时间”比优秀学生要少得多。为此,我们要实现教育均等的目标,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就必须把同一年级中在某一方面存在共同困难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采取动态分层方式,力求通过不断地有针对性的补习挖掘他们的潜能,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角落”里调整出来,让他们尽快摆脱学习的困境。

(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热情的需要

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课堂上常常出现思维的障碍,又怕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嘲笑,他们为自己竖起一道保护屏——尽量少开口或不开口,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把分层的全过程作为教师做好“学困生”心理辅导的载体,根据他们的实际,补习内容从易到难,层层铺垫,尽量降低他们学习的坡度,让他们有成就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中,萌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热情。

二、分层补习的实施方法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把同一年级中的“学困生”区分成若干层次,一般根据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结合与任课教师的交流,确定被辅导对象的补习层次。所分层次的个数根据同年级中任课教师的人数而定。

(二)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即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补习目标。针对处于底层的A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小步子,上台阶,扶着走”的策略,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在某章节里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引入竞争,激励递进,让他们自己“抢着走”。目标的分层根据学生实际分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

(三)实施分层

分层补习即在课余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补习,使各类“学困生”都各得其所,原则是:

1.降低标准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学困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识记往往很艰难、很缓慢,特别是A层学生,一般比正常学生要多花2—3倍的时间。一样东西还没有弄懂,另一样东西又该学了,头一天学过的知识第二天又忘了,日积月累,致使落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集全年级同一类型的“学困生”于一室,按期初制定的补习计划,降低标准,放慢步子,把基础知识以新的面貌再次呈现在他们眼前,配以直观形象的教具、图画、符号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记忆,再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立功”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充分认识自我。每次补习的内容不宜过多,但每一次都必须认真对待,逐步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2.动态分层与相对稳定相结合。

所谓的“态度”分层,实质是指在分层操作上的灵活和可变性。后进生在某一组别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后,原有的层次必然会发生变化,尽管这个变化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个别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尤其要关注A组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及时给学习水平上升的学生升层,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

3.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在补习时,教师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应巧妙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和复习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例如:我辅导的几位“学困生”,由于理解能力较差,运算速度较慢,学业成绩都不算太好,长期以来,养成了怕做作业、怕动脑筋的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专门设计了一些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趣味题。先让他们试做,然后让他们学做小老师,给同桌批一批。他们虽然学业成绩不怎么样,但给别人批作业的那股认真劲真是足透了。

三、实施分层补习的结果

(一)在实施分层补差一段时间后,补习教师普遍反映,他们最受到别班“学困生”的喜爱。

(二)动态分层使“学困生”看到黎明的曙光,体会到了什么是希望,懂得了不进则退的道理。

(三)通过一阶段的尝试,证实了“分层补习”在教学中的优越性,这样做,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从而能大面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5:联动协作 提升共进

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子

北京七彩云南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翡翠珠宝、餐饮茶艺于一身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2006年7月成立党支部,现有员工1000余人,党员50人。几年来,在月坛街道工委的指导下,支部坚持党企联动、融合共进,探索出一条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实现了党企双赢,企业营业额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营业额6个亿。

一、在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中发挥党组织作用

坚持党务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以提高企业效益为核心发挥党组织作用。建立党员“率先制”。开展“亮身份”活动,设立党员模范岗、党员责任区、技术攻关小组,激励党员作先锋、作表率,确保“关键岗位有党员、危难时刻有党员、技术攻关有党员”。坚持支部“参与制”。坚持支部委员列席管理层会议,遇有重大决策,召开支部会讨论研究,将支部意见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支部对企业决策的有力支持,推动着企业健康发展,连续五年被评为地区安全生产单位、文明单位。推进活动“项目制”。打造“金点子工程”党建精品项目,在公司党员、员工中掀起创先进、争优秀的热潮。2011年,入党积极分子黄静昆研制新菜“极品牛肉配松露”,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全年销售171万,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在提升党员职工素质中发挥党组织作用

坚持党员职工教育与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企业创建紧密结合,以提高党员职工素质为关键发挥党组织作用。首先在自竞聘时明确导向。在选聘工作人员之初,明确“党员优先”的标准;在公司内部,明确“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导向,形成“入党光荣、党员光荣”的浓厚氛围。其次以竞争强化目标。将政治素质提升与业务能力提升统一起来,建言公司决策层创新选人用人方式,大力推行公开竞聘,培养职工扎实苦练基本功的工作作风。第三拓展载体丰富内容。打破组织关系所在地和党内与党外的界限,指导成立积极分子研讨班、文化研讨小组、骨干小组;经常性地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党员职工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的热情与兴趣,促进其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三、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党组织作用

坚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基础发挥党组织作用。建立“谈话制度”。坚持书记与委员谈心,委员与党员(包括组织关系不在公司的党员)谈心,党员与职工谈心,及时了解职工难处、解答职工困惑、反映职工需求,在管理层与普通职工间搭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强化人性化管理。举办青年联谊会,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解除后顾之忧;联系健身场地、放歌场所,丰富员工业余生活;集团成立10周年之际,为所有工作10年以上的老员工举行盛大典礼,把党的温暖送到员工的心头。设立 “救助基金”。支部书记、党员带头,每月从工资中扣除相应数额,用于帮助遇到特殊困难的公司员工。

四、在推动社会责任承担中发挥党组织作用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并进,以促进社会责任承担为己任

发挥党组织作用。关注公益,回馈社会。发挥专业优势,每年的3月15日前后,举办公益服务周,提供包括珠宝玉石免费鉴定咨询、首饰设计、清洗保养、公益讲堂等多项内容的系列公益服务。积极参与志愿活动。连续七年为怀柔黄花城小学学生捐赠学习用品,2011年,支部党员、积极分子自发捐款,购买学习用具、体育用品,派专人驱车送到黄花城小学贫困学生手中,受到了学校和孩子们的欢迎。大力支持社会公益项目。先后参加“母婴平安”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名企业家协会红十字捐助。成立“七彩云南”助学基金,资助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

几年的党建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党组织不仅要建起来,而且要转起来,只要想企业发展之所想,急企业发展之所急,党的工作就有用武之地,党的组织就有位置。

上一篇:慈利房地产调查下一篇:学生会成立大会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