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语文导学案

2024-05-08

部编版八上语文导学案(共8篇)

篇1:部编版八上语文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知识链接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沉郁顿挫”是其诗的基本风格。“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二、课文理解

《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深沉含蓄,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构思奇妙,想象丰富。这首诗以凝练的笔墨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一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词人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展示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第1页

三、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烽火()

不胜簪()金鳞()...燕脂()

提携()

折戟()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问君何能尔 _____(4)自将磨洗认前朝 ______ ..(2)浑欲不胜簪 _____(5)我报路长嗟日暮 ______ ..(3)折戟沉沙铁未销 ______(6)学诗谩有惊人句 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

(1)《饮酒(其五)》的作者是_____,一名____,字_____,自号____,东晋诗人。(2)《春望》的作者是____,字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3)《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____,字___,唐代诗人。

(4)《赤壁》的作者是____,字____,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有“_____”之称。

(5)《渔家傲》的作者是____,号____,宋代女词人。

四、直接默写

1.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2.。此中有真意。3.国破山河在。。4.烽火连三月。白头搔更短。5.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6.半卷红旗临易水。报君黄金台上意。7.,自将磨洗认前朝。,铜雀春深锁二乔。8.天接云涛连晓雾。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我报路长嗟日暮。风休住。

选择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3.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4.《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5.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第2页

6.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尾联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理解性默写

1.《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句子是:。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杜甫在《春望》中

曾用,的句子形容家书的珍贵。

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战争激烈场面的句子是:。

4.《赤壁》中发表议论的句子是:。5.李清照在《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

6.《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只要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的句子是:。

7.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内心悲情的诗句是:。

8.《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时诗人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

9.《雁门太守行》中“,”两句,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10.《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哲理(评价战争)的诗句是。

11.《雁门太守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

12.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会让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诗句是:。

篇2:部编版八上语文导学案

展示

9、《三峡》

1、知识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方法: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难点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达到熟读成诵;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导入新课

一、自学检查(检测)及展示:

1、郦道元,字善长,_______(朝代)范阳涿县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_______》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______》一书所作的注释。这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读课文,读准字音:

阙()

嶂()

曦()

襄()

溯()

御()

湍()

巘()

漱()

涧()

属()

裳()

3、三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县与湖北省_________市之间。

二、主题探究及展示

(一)初读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略无阙处

(4)至于夏水襄陵

(5)或王命急宣

(6)沿溯阻绝

(7)绝巘多生柽柏

(8)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9)虽乘奔御风

(10)良多趣味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品读课文

3、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_________,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

4、②、③、④段写___________,分别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___的总特征。.第②段写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写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写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6、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引用“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___________描写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导练及展示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甚,很)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

.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四、拓展提升及展示

原文填空:

(1)

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侧面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快马和疾风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小结及展示

六、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一、二、三题

七、下节课预学指导

10课《短文二篇》

1、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读通课文;

2、读准下列字词:

藻荇

篇3:部编版八上语文导学案

预习导学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精讲释疑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引导点拨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反馈矫正

练习巩固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精讲释疑

7.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9.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引导点拨

10、《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反馈矫正

练习巩固

(四)比较阅读

1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知识拓展延伸与随堂过关检测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好逑()()

寤寐()()

溯洄()()

坻()

荇菜()

14.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

为主,兼有杂言。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4)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绘了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意……

(5)《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6)《关雎》开篇的四个诗句(共16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tiáo)

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

溯洄(sù)(huí)

坻(Chí)

荇菜(xìng)

2.填空题。

(1)

《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篇4:部编版八上语文导学案

式导学案(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姓氏歌》表格式导学案题姓氏歌型新授设计说明

本通过节奏明快的儿歌,把生字的组成规律和中国的百家姓结合在一起,为识字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自主识记生字,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文短小,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经验来理解儿歌,也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来帮助学生在趣味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语感,读出韵味。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2.制作本生字卡片。时安排1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

一、激趣导入,揭示题1师生谈话,互相介绍自己姓什么。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姓。3板书题,指导朗读。1说说自己姓什么。2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姓氏。3跟老师朗读题,注意“姓”的韵母是后鼻音。1我会读《百家姓》。赵 钱 孙 李周 吴 郑 王冯 陈 褚 卫蒋 沈 韩 杨

二、初读文,自主识字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朗读文。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小组合作情况。指名朗读生字。相机正音。开火车读。齐读。指导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2找一找文,圈出“姓”。3小组合作,朗读文。小组内抽读生字,不认识的,互相帮助,看谁记得牢。小组内读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进行评议。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2给下面的字注音。姓 氏李 张古 吴赵 钱孙 周王 官

三、诵读文,领会感悟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2组织拍手游戏进行问答,指导背诵。3指导学生学习文后,运用后“照样子做问答游戏”的练习题中的方法介绍自己和别人的姓。4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质疑。认识复姓。6指导学生朗读,知道省略号表示什么。7总结。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2师生进行拍手游戏,熟读文,背诵文。3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句子来介绍。你姓什么?我姓张。什么张?弓长张。你姓什么?我姓方。什么方?方向的方。4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介绍。认识复姓,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复姓。6了解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这样的复姓。7齐读,背诵。3读一读下面的名字,圈出名字中的姓。曹操

诸葛亮东方朔

姚明毛泽东4按照要求写一写。我还知道这些单姓:_________我还知道这些复姓:_________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重点示范指导比较难写的字。3教师范写生字。4检查学生描红本。1保持写字姿势正确。2认读生字。3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该怎样写好生字。4说说这些字的笔顺。观察老师范写生字:姓、国、双,边看边书空。6进行描红。7投影仪展示,进行点评。读一读,写一写。

篇5:部编版八上语文导学案

——《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3、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2、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查资料,了解李白生平,诗歌风格和《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情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

李白从二十四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公元735年,李白来到长安,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赏识。这次进献李白未能如愿,但他并未放弃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正是在这一年,李白在客居洛阳期间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公元742年,李白等来了玄宗招他入京的诏书,写下了“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满怀希望赶赴长安。

李白性格豪放洒脱,诗歌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个性鲜明,想想奇特,意象优美、壮美,语言清新明快。后世称“诗仙”。

席慕容,女,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后随家定居台湾。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其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自主学习】

一、吟读诗歌,把握情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明确:1、从诗歌标题《春夜洛城闻笛》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把握意象,再现意境。

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象——物象、形象。

意象即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他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是诗人

情感的载体。

1、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2、结合诗歌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将诗歌呈现的意境,用优美的语言加以再现。

3、《春夜洛城闻笛》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那么两首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如“春风”与“秋风”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合作探究】

一、赏读美文,品味语言。

要求:

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多角度品析。

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暗”字用的好。它不仅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也表现出了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二、调动情感,深情演读。

结合以上的学习,和着音乐,分角色饱含深情的演绎《春夜洛城闻笛》。

三、身临其境,对话诗人。

要求:结合诗歌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从意象选取、意境营造、情感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用第二人称“你”与台上李白扮演者展开交流对话。

四、梳理知识,归纳意象。

1、在古代,诗人一般喜欢选取哪些意象来承载思乡之情?(结合已知的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先从七年级上下册已经学习过的诗歌中寻找)。

2、试总结通过意象鉴赏思乡诗的一般方法。

【课外拓展】

一、古今共情,赏读《乡愁》。

结合对意象的分析,赏析席慕容《乡愁》。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二、选取意象,书写情感。

要求:结合本课所学,选取恰当的意象,营造意境,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老师范例:

我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

儿时门前的那条小河,清凉地流过脚背,流向心田。

乡愁是

通向家门的那条土路,纵隔万水千山,总能指引归途。

乡愁是

一轮皎洁的明月,清辉洒下的地方:

是他乡,也是故乡。

在这首诗歌中,老师选取了“小河”、“土路”和“明月”作为意象,通过三幅画面的描绘来营造三个意境,抒发对儿时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和而今对家乡的思念。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篇6: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读听课文,读懂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用规范语言进行赏析。

3.有感情朗读课文,增强体悟,升华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深刻语句的含义。

2.品悟课文主旨,升华情感。

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精品课件】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则名言。

课件出示:

1.溪水从湖泊注入大海,一路上都在不停地奔流;陨星划过长空,每分每秒都在燃烧;它们的“真美”,它们的“意义”,就存在于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假如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只为等待最后才可能到来的那个好时刻,而忽略了整个生命的过程,就实在是太愚蠢了。

_____严文井

2.烟囱从早到晚不断的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烟囱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自吹自擂。 _____严文井

3.幸福的生活是一种由爱鼓舞、由知识指导的生活。

_____罗素

4.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_____罗素

以上这四段饱含哲理的话分别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散文二篇》的两位作者——严文井和罗素所说的。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两位作家。

二、认识作者

【精品课件】

严文井(1915—20xx),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

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出示严文井图片)

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出示罗素图片)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自读感悟

《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两篇哲理散文,所谓哲理散文,顾名思义,就是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或者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它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还具有行文对仗、韵味无穷的美感,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的良方。它一般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篇简短而精美的文章,尝试着概括一下两文的思想主旨,画出文中你觉得最有哲理和最感动你的语句。

小组内分享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自己觉得最富含哲理的句子以及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可以按照以下表述样式进行语言组织。

课文主旨:“作者通过……,表达了……,体现了……”

富含哲理的句子:我觉得“……”这个句子最有哲理,它……

触动自己的句子:我觉得“……”这个句子最打动我,因为……

四、班级展示

【精品课件】

(一)《永久的生命》

1.读完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

预设:作者通过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一上来用深沉的文字呈现了青春易逝,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客观事实,将读者带入到悲凉而又无奈的思考中,接着又点出我们不该为此感到悲观,因为生命自身是神奇的,不断流动,代代接续,永远不朽。生命在每个个体身上是分散的、暂时的,可是它却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永不休止的歌颂,体现了作者豁达的胸怀、舒畅的心境。

2.分享文中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预设:我觉得“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这个句子最富有哲理,它交代出了生命像花儿一样,虽然终将要凋零逝去,但它却在不断延续,不断繁衍,永不休止,实现了永生永存,始终能够给世界带来活力和新鲜。我们应该赞叹生命的这种代代延续。

3.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分享。

预设:我觉得“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这个句子最触动我,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暴君的无理与傲慢、残忍与杀戮只能消灭部分的个体生命,却无法消灭代表正义的力量,因为生命在代代接续,永远不朽。所以,我们应当为那些为了人类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生命致敬,也应该为他们感到欣慰,因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正义的生命在不断延续。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

1.读完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

明确:作者罗素通过开门见山地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真谛的认识和神圣性的歌颂、对丰富而奇妙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的的深深很同情。表现了作者可贵的认识、高深的思想以及博大的情怀。带给读者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感染。

2.分享文中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预设:我觉得“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个句子最富有哲理,它交代了这者认为爱情是神圣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以圣洁的心灵来关照和看待爱情,它能让人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和描绘的天堂景象。作者的观点引领人走向神圣和高远,假如我们能做到用这样的神圣的心态来对待爱情,我们必会抵达爱情的彼岸。

3.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分享。

预设:我觉得“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被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这个句子最触动我,因为它写出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作者为人类的种种不幸而感到悲伤和同情,渴望他们能从不幸和悲惨中解脱出来,可是个人的力量却又无可奈何,力不从心。我们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我们也应该向作者罗素学习。

五、问题探究

课件出示:“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再把它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1.这段文字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段话含义的理解。

明确:对比。作者把人生和衬衣进行对比。一件衬衣脏了、破了可以通过洗涤和修补重

现本来的模样,而人生却不能如此。也许我们能够忘却曾经的忧愁,但是岁月的风霜所留下的痕迹却一定会体现在人的身体和容颜上。对比能够突出青春易逝、机体不断衰老的事实,印证了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我们都非常可怜!”这一观点。

2.《永久的生命》一文的主旨在于感谢生命的奇迹,赞美生命的的不朽,可以一上来却用一种悲伤、低沉的情感基调讲述了时光容易流逝,青春不能长在。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欲扬先抑。

好处: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前后鲜明对比,更有利于突出本文的主旨:对生命自身奇迹的咏叹,对生命不朽的歌颂。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明确:

(1)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4. 你又是如何看待爱情的神圣性的?

预设:爱情是两个孤独的灵魂神奇的不期而至,是走过人生沙丘之路上彼此的搀扶和陪伴,它能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关照与慰藉。爱情需要彼此的吸引,更需要真诚的付出和勇敢的担当。

5.读完第四自然段,你觉着作者罗素具有怎样的情怀?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境和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具有悲天悯人、关心疾苦的普世价值和大爱无边的情怀。我们应该用哀伤的、深沉的、悲壮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

六、朗读升华

本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两篇经典的外国哲理散文,它们不但饱含人生的哲理,彰显着人性的光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富有诗意美。从严文井那里,我们懂得了:因为生命的代代接续与永远不朽,所以我们应该豁达地看待人生。从罗素那里,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知识的神奇以及作者那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不禁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优美的哲理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将两篇散文朗读一遍。

七、作业设计

模仿本课所学两篇散文的语言风格,写一篇有关你对人生感悟的散文,要求:语言优美、有真情实感、角度自选,字数200以上。

八、板书设计

篇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五、课文主题

篇8:部编版八上语文导学案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结构填空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政策。改革先从 开始,以调动 的生产积极性,促进 经济发展。(目的)

2、开始:

年,安徽凤阳 村农民实行分田。

这样,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逐步在全国推开,到 年,已基本在全国 普遍实行。

4、意义: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 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均有很大提高。

5、乡镇企业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向 化、化、化发展,农村 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浪潮从

涌向。

2、开始: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

增强

5、结果:

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

6、意义:

(1)大大调动了、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2)我国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1)年,中共 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

(2)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

使市场在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 有巨大推动作用;

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最先从哪里开始

A.农村 B.城市 C.外资企业 D.国有企业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事件排序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农业合作化 ③土地改革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他们要求“松绑 ”就是迫切要求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设立经济特区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赎买政策 B.增强企业活力

C.组成大型企业集团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中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6.“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7.材料一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前我国农村存在什么状况?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小岗村在哪一年实行了“大包干”政策?“大包干”政策后来发展为什么制度?

8.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请欣赏下列宣传画,回答问题。[来源:学,科,网]

宣传画一 斗地主分田地大会 宣传画二 农业合作化生产步步高

宣传画三 猪羊肥大赛黄牛 宣传画四 人民公社天天向上

宣传画五 包干到户庆丰收

(1)宣传画一中的“大会”的出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发展方面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宣传画二中的历史事件完成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宣传画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宣传画五中的场景得益于什么制度的实施?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后练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D

二、材料分析题

7.(1)状况: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原因: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

缺少生产自主权。

(2)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1)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一篇:浅谈信息论及其应用下一篇:难忘的一次_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