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5-23

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共11篇)

篇1: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王国庆

摘 要: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并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其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新课改全面展开,在新课改中提倡通过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做一下浅析。

篇2: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方案(1):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CO2”的实验,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方案(2):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1、将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小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2、向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小花喷水,观察现象。

3、向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小花喷水,然后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方案(1)和方案(2)都是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的方法来认知目标,这两个方案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营造一种和谐气氛,留给了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虽然通过实验,学生消除了思想障碍并敢于质疑“CO2与水使石蕊变色是否一定是两种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等问题,但这两个实验在体现探究性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后者改变了石蕊的状态,需要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因此方案(2)更有利于使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产生持续稳定的兴趣和兴奋的情趣,更有利于通过创新思维指向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二、探究实验教学的步骤

1、上课前

教师设疑: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质疑: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上课前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画好装置图。

2、课堂上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完善和改进实验方案。这一阶段是小组之间质疑、答辩、优化每组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动脑的理性思考过程,思维容量很大,思考问题有深度,严密性增强,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训练。

其次是分组进行实验,教师解惑答疑。每组采用本组认为最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共同合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教师巡回帮助有困难的组完成实验。这一阶段是动手实践的过程,要手脑并用,学生间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最后是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分析评价。这一阶段是训练学生表达、分析、评价的过程,要全面细致地考虑,思维容量很大。

三、探究实验教学的启示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学习实践,我们得到了很多启示:

(1)探究实验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验参与让学生从知识的“奴隶”中解放出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哪怕是细微之处的成功,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和个性都会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加强。 (2)师生共同讨论应该在开放、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予以充分讨论,各抒己见。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常见的有“四人”分组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课题的选择不能好高骛远,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初始活动水平。要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研究的内容、水平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序展开、分阶段提高。

(4)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实验方法。通过“探究”式的化学实验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认识事物本质的求知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这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如果忽视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就失去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5)实施探究实验的教学,要以新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以便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实验方案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实验完成的优与劣、结论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在实施探究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变化、细节问题的处理、合作能力等进行考察。

(6)充分利用探究实验中的.失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初中化学课本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实验6-4,要求将二氧化碳慢慢倾倒入烧杯中,其目的是证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等性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因素,经常导致实验失败。在这一研讨课中,我让多个学生做了这个实验,结果都失败了。课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并做了探究。学生经讨论后认为失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将集气瓶上的玻璃片打开过多,使CO2一下子倒了出来,会将上面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②烧杯过大,用一般的集气瓶会因CO2过少而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③若第一次实验失败,因蜡烛燃烧放热,将空气加热了,CO2倾倒后立即上升而不能进入烧杯底部。

于是我们作了如下改进:

①因集气瓶口大,容易一下子倒出来,改用瓶口较小而容量大的矿泉水瓶收集CO2,并用一个小烧杯。②因集气瓶一旦因第一次倾倒失败,将因被蜡烛加热后导致后面多次实验失败,建议重做实验时更换烧杯。

(7)创设实验探究情境。所谓实验探究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探究氛围的情境。因此只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调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就可作为实验探究情境。例如在进行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活动与探究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探究情境:在一干燥的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在水滴上面放一只盛有适量水的小烧杯,然后向其中加适量的NH4NO3,过一会儿我拿起小烧杯时,发现玻璃片“粘”在了小烧杯底上。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顿时高涨。这里运用的实验探究情境,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验证性。

篇3: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运用实践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以培养人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应为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服务。但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培养。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而言, 教学目的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方法的传承、科学思想的习得及科学品质的培养, 但教学中一般只做到了科学知识的传授, 而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品质方面的要求, 教育教学所做的工作显然不够。实施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弥补一直以来教育教学的不足, 以期真正实现对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教学方法都是根植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高中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也是从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中诞生的。

(一)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认知—发现”心理学派的理论重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该学派关注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内部认知结构, 深入探讨人类是怎样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发现过程逐步形成认识的。其次, 在教学中, 该学派在此基础上又探究了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发现外界事物的规律, 从而习得知识、形成认知。在这一方面, 高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发现中认识事物。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立内部表征的过程, 而学习者建立内部表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的环境中体验, 在真实的实践中获得对事物的理解与知识。根据建构主义观点, 高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正是让学生学会在具体实践中获得物质变化知识与规律, 进而由学生自己主动建立起内部的知识表征。

二、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应用原则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以往教学中人们忽略最多的就是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显然, 依据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及“发现—认知”学派的观点,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是很难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的。显然只有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扮演了主动的角色,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真正获得有意义的认知。

(二) 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做好引导与组织工作。

无论在哪一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最重要的角色。对于学生而言, 整个学习过程是需要教师为其设计的。同时,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一直扮演着引导者与组织者的重要角色。不管是整个实验的快慢进度, 还是实验环境民主性与趣味性的营造都是由教师掌控的。而且, 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包含很多危险性因素, 这也是教师要做好的课堂工作。

(三 ) 整 个 探究过 程 的 氛围 要 和 谐 , 注重学生 多 方 面 能 力的培养。

“认知—发现”学派认为 , 学习者只有在一个自身认为安全放松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上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 在这一环境中, 既有老师对学生真诚的鼓励, 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友好默契。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实践活动, 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唯一区别就是它的单纯性。但不管是怎样的实践活动, 人们都会在其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所以, 在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上我们不能追求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培养, 更要在该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三、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步骤

(一)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第一步, 教师要向学生出示问题情境这一个问题情境应该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当学生产生问题时,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讨论时间, 让学生因问题情境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不断碰撞, 最终在老师引导下整个班级将问题归为一个主要的核心问题。这是实验开始的第一步。

(二) 在问题中建立猜想并产生假设。

有了问题以后, 为了解决问题, 一开始我们只能通过假设暂且给出一个合理解释。所以实验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继而形成自己对于结果的假设。而恰恰处于青少年期的高中生是最具挑战精神和对事物的探索欲的, 所以此时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猜想环境就够了。

(三) 制订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有了假设, 学生就得用实验验证假设, 这就好比数学中的归纳法一样, 只有经过验证的假设才是成立的。当然, 实验不是随意就能做的, 正像上面我们说过的, 实验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实践活动, 所以我们在做实验前要首先制订出实验方案。学生要向老师上交自己制订的实验的具体方案, 同时在实验之前要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实验药品用途等都牢记于心, 为即将进行的实验做好准备。

(四) 进行实验。

实验是整个过程的核心部分, 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学生各方面的锻炼和培养都主要在此进行, 所以做好实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物质变化的整个过程, 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五) 评价试验, 得出结论。

实验过后, 学生就要根据刚才的整个实验及实验记录评价试验, 进而与实验之前已做出的假设和猜想对照得出实验结论。这是对实验过程的理论升华。

(六) 表达交流。

在人类社会中, 任何一种智慧的产生都是要与人分享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分享中, 人类社会得以进步, 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在实验结束的这一项工作正是让学生学到这样的道理, 让学生在自我表达当中获得与人分享自己成果的快乐。

四、结语

高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与推动下进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 该教学改革旨在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同时, 该教学模式的步骤清晰、科学, 经历问题出发—假设—制定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分享交流等过程,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黄波.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及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 2010.

[2]梁永亮.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研究[J].实验平台, 2013.

篇4: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的活动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发挥主动创造性,在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这就是探究性教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对于一直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化学老师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精神和用于自我创新的需求,所以化学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要钻研并掌握探究性教学,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性的能力。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意义

自主學习是对科学进行探索、研究的前提。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发现以往照本宣科下的实验中所不能发现的现象,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对科学的发现和探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并进行实践、探究,最终得到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解释实验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这些都补充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反映了现代教学的成果,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科学性、自主性、真实性等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理论。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有原则

1.多元性原则

就当今社会而言,各学科知识一直在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探究性化学实验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应该避免探究性教学高于一切,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模式的误区,所以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要采用多元化的原则。

2.统一性原则

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过程都是有规律的,由浅入深、由初步的感知到深入的探究、由简单到复杂等等,所以实验过程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对事物认知程度以及生活环境等等,综合考虑。所以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符合实验任务要求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结合的学习场景,并将学生置于问题状态,切勿因注重探究性的学习而影响基本知识的学习。

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主体的个体是有着差异的。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存在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独特性,从实际出发,发挥每个学生的强项,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自主的创造性实验。

4.突出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是参与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为学生设计教学,这也是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

5.安全性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由于学生毕竟缺乏经验,因此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预防和控制实验中可能会引发的危险。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实验探究性教学,在整体上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实验教学的安排不是非常的合理,学生没有自主的探究空间,教师也缺乏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意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提高、教学资源是否配置完善等等,所以要想做好实验探究性教学,教师也要放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科学的探究兴趣。虽然探究性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是大量的教学实验证明,探究性教学是实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所有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将更加完善,更有益于优化课堂,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毅.简析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2]牛玉连.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1).

[3]陶红,石平,王丽.谈高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1(08).

篇5: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以实验“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为例,讨论了分析化学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分五步展开,整个教学模式中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验转变成再探索的学习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真正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和实验不可替代的功能。传统的分析实验教学无论从实验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没能使该学科的特点很好地显现,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水样中化学需氧量(COD)测定”是大学化学、环境专业学生必做实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或书本上的方案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进入实验室被动式学习,“照方抓药”操作,无需查阅资料和思考创新;样品也是随意取来,即取即测,知识方法单一。这种实验教学缺乏纵向知识的连贯及各学科的交叉设计。从实验目标出发,这样做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则还有很多欠缺。综合与设计性研究实验是把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加以归纳、分析、相互渗透的一种有效的实验形式,实验不是基本技能的简单重复,而是包括了文献综述、实验设计等一系列任务在内的学习与实践过程。“水样中COD测定”实验内容涉及化学、生物、环境等学科,如果以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则要求学生将其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完成实验,经过一整套训练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

1.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模式

“水样中化学需氧量(COD)测定”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实验方案的设计、取样、配制溶液、滴定、数据处理等技能,在理论知识上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氧化还原返滴定方法原理。实验教学设计了五个环节:(1)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提前2周),并提出问题;(2)学生收集资料、制定计划;(3)撰写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4)指导教师评阅,并通过师生交流确定实验方案;(4)实施方案,提交实验报告;(5)指导教师评阅报告,学生交流、总结。

整个实验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实验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师设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探究→综合解决探究”的模式下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

2.学生活动

2.1 掌握背景知识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被氧化分解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单位体积耗氧量表示(mg/L)。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无机性还原物质和有机物质 [1]。水中有机物主要来源有:(1)植被腐物和动物残骸;(2)植物营养物质、生活用化学品(有机质、洗涤剂等)、农业化肥、农药、牲畜粪便、工业污染物、生活垃圾等。一般水及废水中无机还原性物质的含量相对较少[2],主要是有机物污染。COD测定是工业废水和环境水质监测中非常重要的监测项目之一,用COD描述水质有机物污染的程度,评价水质好坏。

实验内容涉及化学、生物、环境等学科知识。水样有自来水、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水产养殖池塘水等。检测方法有仪器分析方法和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等。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撰写文献综述。

2.2 收集资料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实验涉及内容较多,指导老师给出实验题目时,需给学生指出查找资料的大致范围和重点探究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实验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包括水样的采集方法、保存方法、COD测定方法、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2.2.1 收集采取水样的资料

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采样。首先根据监测项目的性质和采样方法的要求,选择适宜材质的盛水容器和采样器,并清洗干净后晾干。如果水样悬浮物较多,甚至结块成粒,首先应对水样进行充分摇匀,结块成粒的要使之尽量分散开,以保证样品均匀性;其次要在水样摇匀后尽快取样,避免悬浮物会很快下沉;取样量不能太少,避免样品中某种导致高耗氧的颗粒因分布不均而移取不上 [3]。

本实验多采用桶、瓶取生活污水、校园内池塘水、学校周边渔产养殖池水。采样时要合理布点,在布置监测采样点时要留意取得有代表性的数据,同时要避免过多的采样。现场即填写采样记录表和采样标签。

2.2.2 收集保存水样的资料

水样的保存要求:(1)抑制微生物作用;(2)减缓化合物或配合物的水解、解离及氧化还原作用;(3)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一般清洁水样保存时间不超过72小时,轻度污染水样不超过48小时,严重污染水样不超过12小时,置于4℃以下保存。如废水样很不稳定,则应迅速进行分析,如不能及时分析,要用硫酸调到PH<2(抑制微生物活动)后保存。为了抑制生物作用,还可以向水样中加人生物抑制剂,(如HgCl2 20~40mg/L)。

2.2.3 收集测定方法的资料

篇6: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实验可以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还可以运用实验检验结论的合理性,并能从中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科学探究引入了化学课堂,力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这一途径,全面体现化学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1 人教社新、旧版化学教材中实验的变化

1.1 增加“探究性”实验栏目

较旧版教材,2007年版人教社高中化学新教材增加了“科学探究”实验栏目,并且比例较大,“科学探究”实验占实验总数的25%。新教材没有严格区分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在设置上,实验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配合,提倡“以生为本”,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验、亲自体验的教学形式。教材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实验呈现方式,如:实验活动陈述式、实验情境创设式、激励质疑式、引导探究式、总结提炼式等,可见新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2 强调学生要更多的参与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作为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工具,更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重要动力[2]。旧教材在每个实验后面都有相应的实验现象和解释,所以设置的表格非常少,而新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和数据必须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这说明新教材为了发挥实验在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采用预先设置大量过程性客观题的方式,“强制性”的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获得第一手数据。

1.3 新教材化学实验呈现鲜明的探究性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3]。旧版本教材中有关实验探究的内容基本属于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中的实验则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不仅做到了探究性活动内容与知识内容结合,更加注意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探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之一。例如: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旧版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工业上利用该反应制硝酸时,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同时避免污染,需要补充过量氧气,多次氧化NO、多次吸收。学生对此理解不深刻,印象肤浅。新教材将该实验更改为设计实验:提供一试管NO2气体,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通过该实验设计,对工业生产硝酸有哪些启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对原料(NO2)的充分利用、为保护环境要减少有害气体(NO)的排放等道理,还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2 实验设计与探究试题的特点

2.1 创设情境、体现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纵观新课标高考中各省份的化学实验试题,多数以创设新颖情景为出题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数高考试题虽然取材于教材,但在药品使用、仪器拓展、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等方面做了优化和创新,有时则是对教材上多个实验进行“组团”式考查(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实验题);二是关注实验过程的创新。如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的创新,实验途径及步骤的创新(如2008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测定铁元素含量、2009年探究碱式碳酸铜组成的两种方法)等;(化学教学论文 )三是大多数探究性试题的情景都是目前社会生活、科技、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中学化学知识考查不仅要有“知识性”、“学术性”,还要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2.2 考查基础、侧重综合

从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来看,所考查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中学最基础的内容依旧是考查的重点,但试题的综合性更强。考查要点包括重要物质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操作、重要仪器的使用等。命题经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将实验原理、计算、设计、评价、推断融合在其中,把能力的考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在新课标高考中定量实验更是高频考点。

2.3 重视能力、提高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中的实验题着重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1)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考查实验操作、仪器的选择与连接、局部装置的优化、化学原理的验证、实验步骤的补充与设计等。在评价方面侧重考查局部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并进行改进,实验原理的评价,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等;(2)实验表达能力。命题人往往要求学生把设计目的、具体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叙述的有序性,为了完成某个操作需要几步进行,观察到某些实验现象,要把每一步叙述到位,如检查气密性,一般要有构造密闭体系、改变压强、产生相关现象、得出结论四步。二是要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叙述,杜绝使用口头语,如“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不能说成“加入二氧化硫气体”;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应为“溶液变浑浊”,而不能表述成“溶液变白”;(3)计算能力。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来看,定量实验是考查的高频考点。考查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据的测量→数据的处理→得出结论”型;二是“给出数据→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型。无论是哪种题型都可能会涉及数据的处理和对计算能力的考查。

3 实验设计与探究题的解题策略

3.1 思考问题的顺序

1)思考实验考察的核心问题。如为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实验路线、方法是否恰当;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所选用药品与仪器是否简单合理;实验现象是否直观、明显(是否有干扰);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2)思考常规实验操作。回顾与本实验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存放、环保、安全等问题,还要注意实验的具体目的:是否需驱赶空气装置、需防止空气中的CO2、H2O进入装置等具体问题。

3)思考常规实验仪器及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包括干燥、净化、除杂)→主体实验装置→尾气处理。有些实验还需要增加驱赶空气装置、防倒吸装置、防止空气中有关气体进入等装置。

4)思考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要求注意的相关问题。实验操作顺序一般为: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药品→进行实验。仪器连接一般按照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依装置的特点而定,然后装入药品进行后续操作。

5)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为了答题全面,回答实验现象时一般也是按照实验装置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导出实验结论。

3.2 结合具体类型科学作答

1)物质制备型。单纯从应试角度来看,所见到的制备类实验,从左到右,一般会出现下列几部分装置:气体(物质)制备→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收集)→(净化)。括号中的装置不同的实验会有所取舍。遇到具体实验问题时,只要对照上述装置路线进行适当的取舍,就可以理清命题人的目的了。就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看,制备实验中实验装置除了上面这几部分基本装置外,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合理、完美,经常出现改进、优化类装置,如水浴加热装置、防倒吸的装置、平衡压强的装置、不同气体充分混合装置、冷凝回流的装置、冷却收集的装置等。应该扎实地记住上面这几部分装置,当题中给出装置时,可以对照上述顺序把整套装置划分为几个模块,便于理清思路。当需要自己设计制备装置时,可以把它作为路线图,便于设计最佳的制备方案。物质的制备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起始物质到最终产物的实现可能存在多种途径,如何从这几种途径中选择最佳方案?关键是对制备原理的选择,此选择以原料和产物的性质为基础,以操作过程的简捷与可操作性为前提,以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出率为终极目标。

2)性质验证型。此类问题一般解题思路为:分析物质的结构确定所属类型→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利用反应产生的现象证明是否具备这样的`性质。此类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条件限制型的,即对实验试剂、检验方法、实验装置做了限定,需要根据命题人的思路进行探究并作答。作为应试题目,限制型的题目是考查的重点;另一种是开放型的,即不论哪种实验方法只要能达到验证目的即可。解决限制型的试题首先要根据题设条件综合分析命题人的意图,弄清整体思路,然后再具体作答,切忌自己主观臆断,否则得到的答案往往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其次要注意验证某性质一般应通过某个具体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来达到验证目的,因此做这类题目时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验证的影响。如探究二氧化硫与过氧化钠的反应: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于是可以推测二氧化硫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但考虑到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过氧化钠反应时还可能生成硫酸钠,因此,就可以根据亚硫酸钠与硫酸钠的性质,设计合适的化学反应,从而验证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可能发生的反应。

3)定量探究型。定量实验的核心是“定量”,因而实验的设计应围绕定什么量、如何定量、如何精确定量等一系列问题设计简单定量实验方案。高中定量实验教学可分为定量验证和定量分析。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这类实验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属于定量验证类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已有的概念和相关的定义式,因此需要测定的目标量是十分明确的。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属于定量分析类实验,实验中实验原理的设计需要先找到合适的相关反应并确定计量关系,然后围绕实现实验原理、准确测量展开关于操作原理和仪器原理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定量探究实验的重点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数据的分析要注意不仅要看数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还要就数据的测定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气体体积数据,在多个反应共存时,往往用守恒法或关系式法处理数据。

4)假设探究型。这类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提出若干假设(猜想部分),另一部分是对其中的某种假设做出验证(实验设计部分)。这类题集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检验、实验设计等于一身,综合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4个步骤,一般情况下提出问题主要由试题本身在题干中提出,而“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3个步骤是学生作答的关键所在。

总之,开展化学实验教改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注入式向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式的转变[5]。新课改教科书中的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与探究性实验试题教学设计时,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唤醒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2.

[2]江合佩。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2,(4):59-62.

[3]钱胜,冯红霞。浅谈当前“化学实验改进”的不良倾向[J].化学教育,2011,(1):60-62.

[4]周南华。浅谈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2,(10):37-38.

[5]徐琴。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2012,(6):4.

★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

★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

★ Windows远程管理中常遇问题解决方案网络服务器

★ 高三化学实验分析及试题考测

★ 小学奥数试题解析之比例问题

篇7: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

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一门新学科,而且概念多,需要记忆的内客多,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困难.因此,教初中化学就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等方面分别作了探讨.

作 者:丁华英 作者单位:昌乐城南中学,山东潍坊,262405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33.8关键词: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与实践

篇8: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综合能力,目标

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积极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更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挖掘学生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化学科学素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本文从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入手,肤浅阐述了高中化学开展探究性实验的重要价值。

一、化学学科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化学学科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根本不同在于:验证性实验一般学生已经清楚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等,教师讲授化学知识在前,而做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后,其目的在于验证巩固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未知实验结果,突出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先尝试实验,然后通过实验观察、总结、概况、比较、归纳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思维活动,从而揭示物质变化特点及其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为基础,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化学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实验探究的主体,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1.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活动,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是探究学习活动的背景和舞台,如果缺乏“探究”背景,这样的探究活动仅仅只是一个要求解答的探究性习题或实验而已,没有将化学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这样孤立的探究,探究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就被淡化,也便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所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探究的情境,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探究硝酸的氧化性探究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实验的设计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铜作样本与浓、稀硝酸反应?那么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又有什么显著区别呢?以问题作为探究的背景,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己分组活动,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两大组,学生针对以上问题作好观察记录,以观察的实验现象为基础,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记录比较表中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剖析其中的差异点。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结论:(1)浓、稀硝酸都有强氧化性,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2)绝大多数金属能被硝酸氧化,且变价金属一般能氧化为高价态。(3)硝酸浓度不同可生成不同的还原产物。一般浓硝酸生成NO2,稀硝酸生成NO,一般不产生H2。针对实验获得的结论,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度拓展与应用,将浓硝酸加入甲基橙指示剂并微热;木炭并加热;Na2SO4、Na I和Fe SO4溶液;它们会产生什么现象,属于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在以上整个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兴致很高,每一位同学都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2.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实验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在这样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关于原电池的探究实验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自主探究性实验活动:(1)把2mol/LNa OH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然后分别投入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观察所发生的现象。(2)在该反应现象的基础抛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并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镁、铝作电极,浸入Na 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 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铜作负极。通过检流计指针的偏转,充分说明了方案设计的准确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突破了常规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9: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实践

初中化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如何?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情况怎样?应采取哪些对策和建议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了真实客观地掌握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有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新途径,实现化学教学的最优化。从2007-2012年,每年7月份,我都会在本校初三毕业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研究主要采用成绩分析法、调查问卷法、谈话调查法,有效问卷为500份。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大多数学生喜欢化学,是因为化学实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机抽取的500名学生中,学生喜欢化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化学有实验做,平均有80%以上的学生喜欢化学,并且比例逐年上升。由此看来,化学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最佳的途径,努力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二、有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笔者对如何有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运用趣味实验开启兴趣之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兴趣之火。”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与初中化学知识密切联系的几个趣味实验开始,与学生一起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发展思维。例如,可以开展以下几个较有趣味性的实验:

1.魔棒点灯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2.“火山”喷发实验:称2 g KNO3,5 g蔗糖,4 g-5 g炭粉,2 g硫磺,1 g-2 g镁粉,混合均匀,置于3个坩埚内,用泥沙堆成有三个火山口的火山,并装点好,再将三个装药的坩埚分别置于三个火山口,用三个长短不一的引火线连接三个火山口,点燃总引火线,便会出现此起彼伏的火山喷发。

3.灭字灵实验:配置5%的草酸溶液,另取2%的次氯酸钠溶液,用蓝黑墨水在白色的硬纸板上写字。灭字时,先用棉球蘸上述草酸液擦拭,字迹会变浅;再用棉球蘸取次氯酸钠溶液擦拭,字迹便会全部褪去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觉得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很乐意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去开启化学兴趣之门。

(二)多给学生演示实验的机会

对于课本的演示实验,只要是安全和无毒的,我们都会找学生上来表演,成功了,会让学生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失败了,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原因,直到学生成功。教师只作为其中的一个帮手,但绝不代替学生做实验给出答案,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动手做实验的迫切心。例如,在进行对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时,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然后选出代表上台演示,从学生收集气体到进行实验,再到得出实验结论,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作一些引导,对有些学生演示失败的实验,如收不到气体、石灰水不能变浑浊,也由学生进行激烈讨论得出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进行实验探究中不知不觉锻炼了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善于联系生活中的化学小实验

每隔一周,我们都会布置一个在生活中很实用的实验作为周末作业,让学生回家去完成,然后下周一拿回学校与同学分享。如让学生回家调制不同味道的汽水,看谁调的好喝;又如,让学生回家制作一个净水器,比谁做的更好;还有让学生回家鉴别家中的盐的真假,等等。通过这些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地在于培养了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四)采取分组合作方式,有效开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分组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进行探究。如,在对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有很多种花基地,我提出让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上不同的花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不同植物色素在不同酸碱性溶液里的变色情况表。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并进行评比,看谁做得更好。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经过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去感受获得知识和取得成功的喜悦,提升教学效率。

(五)在展示实验成果中树立学生的自信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个实验成果展示会,让全校的学生了解化学的实用,也让学生体现化学化学的喜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我们会在学校举办的庆祝活动中进行有趣的化学魔术表演;又如,举行奇思妙想化学作品艺术节、盐的妙用探究展示,等等。通过这些成果展示,不但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逐渐树立起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在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应注意不断加强学习与反思,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驾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真正享受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的同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秀丽.中学化学教学中验证性和探究性实验的整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邓峰,钱扬义.如何增强高中学生化学实验兴趣的研究综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5).

篇10: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李呈利

实验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探究,进行研究性实验,而化学实验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篇11: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实验的安排与设置,尽可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选取一些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可以透过一些趣味化的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和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的实验内容,这些素材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内容,最好是选择那些易于学生操作的实验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实验素养的体现,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做“探究燃烧条件”实验时,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白烟时,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学生对此实验现象虽然产生兴趣,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根据此现象不易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维,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当杯中温度已达到80℃时(超过了白磷的着火点)水中还有氧气吗?再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对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会意识到,氧气不溶于水,可见水中的白磷不能与足够的氧气接触,是不能燃烧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够获知问题的实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与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引入学生的自主实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展开对于很多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或者引导,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的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规范有序地进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时,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四点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这样,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学习目的明确,任务清楚,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这些要求也适用于其他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技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上一篇:难忘的妇女节250字作文下一篇:供暖合同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