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2024-05-11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精选6篇)

篇1: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为了改进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对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实验考核方法等,同时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和参与科研活动,改革结果显示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都有所进步,真正意义上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能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B)-0227-02

The Study and Experience of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ation

Li Ning Chen Minghong

(Biochemistry department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basic science college,Jinzhou Liaoning,121000,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find a better mod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we carried on the bio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adjusted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ocedure.Mainly includes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experiment examination methods,etc.At the same time we combin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ncourage students to innovate and take part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ere are improvement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enhancement of students’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improvement of their experimental skill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Key Words:Bio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Teaching Reform;Experimental Skill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也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医学学科。在医学a本科教学的过程中,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大纲要求较高,且教学学时数也相对较多。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而现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框中,这不仅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也不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的对现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该文主要阐述了生化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实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期达到培养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和较高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改革实验内容及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1.1 保留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

实验科学仅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实验课的主要任务。不管是多么先进的实验技术,多么复杂的操作过程,都离不开基础操作,忽略任何看似简单的操作细节,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1]。所以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注重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例如洗刷实验仪器、配制溶液、各种基本生物化学仪器的使用等都是必须训练的基本实验技能。以移液器为例,移液器的使用是现代生物学实验必不可少的基本操作之一,从微升到毫升体积的溶液吸取都离不开移液器,因此,实验过程中实验成功与否、取样的准确度、移液器使用寿命都取决于移液器的正确规范使用。所以在实验课上首先给学生详细讲解移液器的使用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在老师亲自示范后,学生动手练习时注意观察其操作是否规范,并在以后的每次操作工程中随时检查,同学们之间也互相监督彼此操作的规范性并加以提醒。课堂上学生认真练习实验基本技能还可以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动手的同时勤动脑,总结实验成功的技巧,掌握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学生以后实验过程中迅速的取得准确可靠预期实验效果很重要。

1.2 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是现代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综合性实验知识点涵盖范围广,实验内容具有复合性,通过实验内容、方法、讨论的综合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深入学习的能力[2]。例如:“脲酶的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实验”,该实验是一种蛋白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的综合实验,内容包括分子筛层析纯化、测定蛋白质浓度、测定酶活力、绘制酶活性曲线等。设计性实验操作过程中,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实验目的。在生化实验教学中,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重,有利于创新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技能,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收集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写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3]。

1.3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

长期以来,生物化学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递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只要按照实验讲义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就连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也是实验指导老师为学生提前准备好,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步骤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根本无从谈起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养成学生依赖老师、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一方面采用提问式讲解,老师课堂讲授后,学生可提出问题,老师再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全面、深刻、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讲解,适当安排几次以学生为主要讲解者的实验,课堂上要求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部分幻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开拓了思维、大胆尝试创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随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上升,实验本身难度也增加,实验过程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几个可行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可以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和搜集的数据资料,设计实验步骤,经过讨论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无论学生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何,只要学生动脑动手完成实验就是一种成功,这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勤动脑多思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对于一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我们采用“学生主体式引导教学法”,分小组实验的组织管理模式,学生自由组合,每组3~4人,选1名组长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讲解实验相关内容,在其他同学的相互帮助协调下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使实验积极性较强的同学,带动了相对较差的同学,实验成功率较高,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他们也能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互相学习共同完成实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结束后,学生到讲台上做出总结,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课后根据各小组的不同表现给予评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功

教学和考试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考核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及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以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这样会使学生只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不重视实验过程及操作,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改革生物化学实验的考核办法,引起学生对实验整体过程的重视显得相当重要,我们尝试将生物化学实验的考核办法改为综合评定。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也主要是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杜绝以往学生间胡乱抄袭报告的现象,建立综合的考核方式,具体考核内容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占20%,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实验操作、仪器使用、实验态度、科学作风等。(2)实验课考试成绩占60%,包括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和实验报告成绩。(3)实验论文成绩占20%,根据一次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撰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撰写论文要求虽然有点高,但是可反映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科研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在理解实验理论的基础上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正确应用各种实验技术、分析和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及论文写作等能力等,从而可以综合全面地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新的考核办法主要是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这也是科研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为大学生今后参加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和参与科研活动

我们在教学中借鉴了美国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教研室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接触早期的科研训练[4]。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可将本人的科研项目选择性的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比如说科研上常用的基因克隆,可将其中的质粒NDA提取这部分操作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即掌握了该项技术,又领悟了其在科研中的真正应用。实验课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实验基础较好,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加入到本课题组的科研中,使同学能真正的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使学生拓宽视野、接触学科前沿领域,更好的把握学科方向并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学生在参与科研实验的过程中也接受了科学思维的熏陶和相关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动手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3]。

结语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学内容的增添和新教学模式的尝试,使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系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增加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开拓思维、分析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科研素养。我们争取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生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努力为国家培育出具有较高科研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青松,胡晓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4):50-53.[2] 李建平,吴秀珍,陶建华,等.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1):21-22.[3] 章金勇,张晓丽,毛旭虎,等.生物技术制药科研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重庆医学,2013,42(34):4224-4225.[4] 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报,2009,29(5):145-148.

篇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王天秀(重庆市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作为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生物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离开了实验,生物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对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传统生物实验是一种验证性试验。在这种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利用教材上所编程序“身边事、探究竟、大家谈、知识链、实际用、想一想、试试看、开眼界”或老师规定的实验器材,按照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兴趣下降,科学素养难以全面培养。虽然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取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成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也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将探究式教学引入生物教学,尤其是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是在学生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为此,初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探究式实验,如“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构建,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教学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实现结论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验证假设为目的,以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探索为基本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好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成为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要困难得多。”贵州省的现代教育家汪广仁也强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探究可能性的教学资料,将与产生问题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例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我们先播放同学们自己提前录制的一个短片:同学们在花园搬开几个较大的石块,发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并很快爬走了。学生对此情景,很自然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小动物会很快爬走?是我们的声音惊扰了它,还是光线变明亮影响了它?等等。

(二)运用已有知识,合理提出假设。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生条件 ”这个实验时,教师可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一一打破休眠期的种子、子叶被虫子咬,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可以为此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促使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

(三)以假设为基础,科学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应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必须自己去以假设为基础紧紧围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来设计实验方案;二是必须认真斟酌实验材料和方法手段的可行性;三是实验步骤必须简洁、清晰、不繁琐;四是必须设置实验对照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中,我们每一组取同一盆天竺葵,用同一张叶片一边遮光,一边不遮光。这样取材既设置了对照组又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使学生对实验结果更可信。

(四)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分析归纳。实验过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准确,对实验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操作的细节,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出现了许多结论,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观察的结果,不要简单的下结论,而应指导学生检查实验过程,重新实验、验证,使学生脱离教材的束缚,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到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

三、探究实验,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学八年级(上册)P62实验《动物的运动试验》的观察,应当了解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先要设法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做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后总结概念和原理。又例如教科书p63实验:1.讲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当蚯蚓运动时,它身体的形状发生什么变化?把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地听,能听到声音吗?用手摸一摸蚯蚓的身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身体的每一节,会发现有什么结构?

2、将蚯蚓放在白瓷砖或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速度与在硬纸板上是否一样?这时能否听到声音?将观察到的结果用书面语言写出来,并分析其原因。

3、在显微镜下观察蚯蚓的横切面,观察蚯蚓体壁上的环形和纵肌,并分析蚯蚓在运动时身体的变化及运动产生的原因:蚯蚓通过体壁内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并与刚毛的伸缩相互配合在土壤中蠕动。

四、几点体会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适时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都要到位,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假设,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解答问题和表达、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开展和深入。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要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归纳分析、验证假设的探究过程,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是得出结论后,也应要求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思维更深入、更慎密、更深刻。

(四)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各种生物及生物现象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投入实验的强烈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给我一个最大的体会是一个“勤”字。它包括五个方面:“勤于观察,勤于实验,勤于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笔记”。它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才能在思考中不断的领悟、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做,就一 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篇3: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1 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

1.1 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是师生间以情感交流为主的交往活动, 教师在语言、表情、教态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调动起学生活跃的思维, 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如笔者在讲解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测定时, 由于该节内容主要集中于方法水平的讲解, 所以, 笔者围绕方法提出以下问题: (1) 分离纯化方法的划分根据是什么; (2) 根据溶解度不同命名的分离方法称做什么 (盐析与等电点沉淀法) ; (3) 根据电荷不同命名的分离方法称做什么 (离子交换层析法) ; (4) 根据分子量、分子形状不同命名的分离方法称做什么 (凝胶过滤法) ; (5) 根据特异性亲和力不同命名的分离方法称做什么 (亲和层析法) 。经过这样引导, 学生会立刻集中精力, 认真思考, 活跃了大脑皮层,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1.2 对比式教学法

对比式教学法是把两种不同的知识点或同一种知识点的不同因素组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教学方法。在深入挖掘可对比因素的基础上, 用语言、视觉、图形等方式适时表现, 将繁琐、抽象、复杂的事物用直观、概括、简单的形式展现, 增加了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条理性[1]。如:笔者在讲解血浆脂蛋白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 因密度不同脂蛋白可分为4种, 具体见表1。

但这些数据不是很直观, 笔者借助柱形图使学生加深理解, 具体见图1。

通过图形观察, 数量关系呈现出的视觉差别, 使每种脂蛋白各种含量的情形一目了然。

1.3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完善, 最终成为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思想。笔者在讲授过程中, 多处采用了启发式教学, 如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氨基酸代谢, 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授了核酸的化学组成和作用及尿素循环中中间物质结构的化学反应规律等。启发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结合[2]。

2 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

2.1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 围绕教程的中心问题, 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 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思考、挑战的态度, 并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其核心是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学会倾听他人, 学会民主、批判地看待自己和他人[3]。在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这部分, 笔者采用了讨论法进行教学, 向学生展示了20种编码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式, 由学生自行分类, 分类结果是多样的, 对有不同意见的环节展开讨论, 分析得出4类:非极性氨基酸、非电离的极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由于学生都参加了讨论,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独立性。

2.2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是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行学习, 按照课程的拓展内容, 结合现代学习资源自己设计思考题, 自己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 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了一个自主练习的任务, 要求学生结合糖的消化吸收及一般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中蛋白质的营养作用的相关知识, 自拟题目, 编制写作纲领, 自己通过网络资源及图书馆书籍、杂志等撰写一篇小论文, 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的能力。

2.3 谈话法

谈话法教学 (又称问答式教学) 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并围绕该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师生口头对话和思维交流, 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和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每一章节复习时, 都要对学生提问本章节的重点知识, 并提出相关的引申问题。通过师生问答, 帮助学生复习、深化已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探求新知识。

3 个体化方法

3.1 任务驱动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 学生查阅资料, 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 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及合作精神。在学习了生物化学知识后, 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写一份学习报告。带着这样的要求, 学生开始着手选材, 从浅显的生活实例入手, 联想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3.2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 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化学这门课程, 笔者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书籍和杂志, 并督促他们写读书笔记, 每隔一段时间和他们谈谈读书心得, 指导他们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值得看且适合自己看的书籍资料, 解决了学生书多得无从下手的困惑。

4 实践的方法

4.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觉、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 借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在各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 笔者在讲解糖质、糖代谢概述及糖的无氧氧化和脂质的一般概念中, 反复练习常见题型。通过练习巩固了知识, 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4.2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这一章节时,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较抽象的知识, 在教学中示范蛋白质的模型, 直观、清晰、生动、形象, 再配合语言叙述加深学生的认识。

5 结语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是针对这门课程内容复杂、难以掌握的情况提出来的, 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将这些方法巧妙而灵活地运用, 使这门课程的条理更清楚, 脉络更透彻,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所学知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克服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为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知识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夏承岳.在生化教学中运用对比法的尝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9, 20 (3) :53~54.

[2]曹瑞珍, 魏永春, 张昕原, 等.多种教学法结合在临床生化教学中的实践[J].成功 (教育) , 2010 (6) :9.

篇4: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实验,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可告知学生,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可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了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像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要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再如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边操作边让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了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78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篇5: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平罗县周城九年制学校

耿占军

【摘要】: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基础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了自己生物教学的实践体会,指出了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分析了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探索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实践体会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验证知识,并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思维,实验,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初中学生在学习生物时普遍反映该学科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视生物为天书。原因是学生缺少实验,实验教学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和判断得出与理论知识相符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

一、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3、传授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在实验条件制约,内在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在很多初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学校似乎不太可能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规划蓝图总是停留在承诺中,显现于建设图纸中,难以变成现实,仅有的实验室无非就是一间教室里摆放了若干标本。同时,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客观上又造成了即使学校有了闲置资金,往往又会加强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制约着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随着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初中,学校生物室也逐渐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然而生物实验室虽然建成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学校由于缺乏科班毕业的生物教师(很多情况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学校给配备了象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过程表面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课程,无论是以往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及明确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包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程度,实现在教师指导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文本中的一些小型实验;包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友好沟通,相互探讨实现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等。但是, 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好奇心是主要原因;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没有落到实处。显然,生物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实验教学所达到的相关教学目的难以体现。

三,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措施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我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如《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才能做,须将暗处理两天后的蔬菜其中的两片叶子遮住再光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行,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为止。

2,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继续实验。人类具有好奇探索的天性,中学生更是如此,总想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和因果联系,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有效的保护,很可能就会慢慢地枯萎。在学习鸟卵的结构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打开鸡蛋,观察其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果,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白点”——胚盘,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却怎么也找不到“白点”。老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准备好一些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随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查阅,就会激励孩子永远在那种好奇心、进取心,去探求未知世界。

3,动手实验,体验成功的乐趣。生物学是一门突出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洋葱头鳞片叶的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中,有些学生制作的标本在显微镜下竟然看不见,而同样的标本在一些同学的操作下却能观察得到,好胜的他们不服输,经过数次操作,成功的喜悦浮在脸上。

4,提出问题,使学生想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我在讲课中主要是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的简易实验,引导他们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规律。例如讲完“叶的蒸腾”作用后,就让学生做了一个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叶干上的实验,启发他们想一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是什么作用?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做的,因此实验时就格外认真,甚至做不成功不罢休。

5,激发争论,使学生主动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实验出现多种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有的出现蓝色,有的没有,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通过正面交锋、争论、辩论和讨论,最终能获得实验的正确方法。

6,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做实验。新教材除了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探究学习的要求外,还独立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因此结合我校学生人数和生物实验室易于开展探究实验的实际,我们在教学中尽力做到将能开的实验全都开齐、开全。

中学生物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方式之一,而演示实验是生物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教学方式。所以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个实验,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论文

题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体会

单位:周城九年制学校

姓名:耿占军

职称:中教一级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3.10

篇6: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生物化学是生物类各学科专业的主干课,在奠定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物化学知识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应用广泛,如酿酒、制醋、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制药、酶制剂等。近年来,公共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上述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生物化学知识,因此,学好生物化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静态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有机分子组成,这些分子的结构、性质与功能;二是动态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代谢,主要研究有机大分子在体内的代谢变化,以及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生物化学课程不仅内容多,而且知识的发展更新异常迅速,因此,如何开展生物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各高校获得普遍采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具有很多优点,如增大信息量,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使抽象、深奥的生物化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然而,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问题、不同教师使用中的偏差、学生认识不足等原因,目前,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又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优的`问题,如多媒体课件知识老化,更新不足,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与学生交流不足,学生难以把握课程重点等问题。因此,对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目前,生物化学精品课网络资源比较丰富,电子图书、图片、动画与网络课件都很多,因此,制作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不缺乏素材,各种声像资料比较齐全。但是,目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重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课件中文字过多。文字过多不仅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使学生难以把握课程重点,另外也会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减少。因此,除了结构上必需的文字外,教师只需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辅以必要的文字,其他内容则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在多媒体上显示,上课时结合口头讲授传授给学生即可。

(2)避免课件中各种动态效果、声像资料过多。动态和声像过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造成本末倒置,使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课程内容上。因此,静态生物化学部分主要采用静态图像,大多不用动画等形式,而在难以理解的核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动态过程采取动画的形式。

(3)课件要不断更新。目前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更新速度比较慢,跟不上学科的快速发展,缺乏与实践联系密切的最新实例,不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要不断更新,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及时添加到课件中,跟踪学科发展前沿。

2多媒体课堂的组织实施

有了质量好的课件,还需要合理的课堂组织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过于依赖课件,一字不差地读课件上的文字,照本宣科,课堂氛围沉闷;另一个是脱离课件太远,放着课件上的主要内容不讲,讲无关紧要的内容,口若悬河。离题万里。

其次,要根据课程内容,采取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比如米氏方程的推导,糖酵解与三竣酸循环反应方程等内容更适合板书教学。

最后,要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内容,经常提出一些热点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三聚氰胺事件”,“转基因水稻扩散事件”,以及每年的诺贝尔奖,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资源共享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生物化学知识,因此,实现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对于学生课余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建立生物化学精品课网络资源,提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制作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进行深人学习,并组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

上一篇:山东省近十年高考人数下一篇:描写秋天天空的句子和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