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公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2024-04-15

湖滨公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通用9篇)

篇1:湖滨公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作者:张守国;许飞进;刘建平

引言

星子县北倚世界文化名山——庐山,南濒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这里有“庐山之美在山南”的秀峰,鬼斧神工的观音桥,道教圣地的太乙村,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等八大景区,八十多个景点,四百多处景观沿庐山南麓连成一片.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僧人道徒曾来此寻幽探胜,或吟咏盘恒.星子还是著名浪漫诗人和理想主义者陶渊明的故里.秀美的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座千年古邑成为江南名城中的一朵奇葩。

1工程概况

根据《星子县旧城改造(湖滨大道——冰玉南路)详细规划》要求,整个湖滨公园是由冰玉涧路、理想大道及紫阳路等围合起来的区域,其中主景观是五柳广场,它位于星子县城中心黄金地段,东接冰玉南路,西连理想大道,北系紫阳路,南临鄱阳湖.用地呈带状,总面积约3.4hm2.五柳广场的建成将构成星子县政治、文化、观光旅游的休闲中心,属星子县城重大建设工程项目。

2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构思与理念

历史是现实的凝固,现实是流动的历史[1].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创造良好景观的同时,使城市景观具有地域文化背景,让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领略到地域文化特有的风采.通过对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后,笔者认为,五柳广场不仅流淌和承载着星子县千余年来的文化历史,而且还要展示星子县未来的旅游观光文化名城的雄风。因此,五柳广场的环境景观设计构思中应表达如下的理念:

2.1充分体现延续设计思想

星子县号称“中国石材之乡”,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政府在考虑经济转型的基础上规划了旅游业的发展大思路,而本次湖滨公园的建设正是其中一个部分.湖滨公园的实施不仅可以带动和提高县城的知名度,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能激发市民的自豪感,陶冶人们的情操.笔者充分理解前期详细规划和旅游规划意图,并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延续与强化.2.2 充分体现地区性文化特征

俗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自然条件构成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地区性是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城市文化生长于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中,它是人们根据地区特征,将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最具有活力的要素,进行最佳组合的结果,是人们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着眼于地区特色,创造城市文化,是对城市文化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在不断增长的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压倒一切的趋同性的压力,城市个性的觉醒[2].场所塑造最重要的任务是提炼文化的精髓,使场所具备独一无二的气质与氛围.星子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来名人辈出.这些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设计者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通过对这些浑厚的历史积淀的升华与提炼,设计者认为塑造五柳广场最能体现诗人故里的特

征,从而创造出富有时代感的文化旅游特色场景。

场所精神归纳:

诗人陶渊明之故里——星子.名山—庐山;名湖—鄱阳湖.名人--王羲之、李白、苏轼、周敦颐、朱熹、康有为、周恩来等驻足于这画山秀水之间,寄情山水,乐而忘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名城—千年古邑.桃花城—对《桃花源记》的解读,菊花乡—“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诗境.星子的外滩—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设计回归.2.3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个思想既不存在人对自然的征服,也不存在自然对人的主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态度,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3].在本设计中,笔者追求人文思想在自然中的激活,追求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最终达到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五柳广场属湖滨公园主景观范畴,浩淼鄱阳湖,古堤遗址,冰玉涧均在其中.基于对上述场所精神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公园规划设计为 “一心、两层、八景”的空间脉络架构.“一心”:指位于本公园的核心广场——五柳广场.五柳广场构成本设计方案的主景,成为统领全园的灵魂.“两层”:指防洪大堤(菊堤)堤上与堤下两个层面.“八景”:指湖滨公园八个主要景观节点.即起景--理想大道, 过渡--荷田?栈桥, 高潮--五柳广场、桃花溪、菊堤、阳光沙滩?古堤遗韵, 余景--彩虹天地, 结景冰玉涧.3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汁,与旅游组织安排,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汁,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游人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历史的的新奇、生理与心理的满足。[4]以此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将以上层面的内容,通过文化整合并结合景观设计结合可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

3.1理想大道

理想大道的绿化为一板二带式结构,即人行道绿化带、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隔离带.人行道绿化带选用常绿树种香樟、隔离带地形作坡向处理,树种选用碧桃、石楠、红花酢浆草、丽盆草,整个植物搭配乔、灌、草层次分明,线条自由流畅.营造出一条富有特色和时代感的大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无声无息的叙述着诗人的故事.快速的车道,灼灼其华的碧桃,优美的线条,将游人带入一个理想的世界。

3.2荷田?栈桥

利用原有的排涝站改建成一个面积约为2714m2的荷花观赏区,使其功能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池边驳岸采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景观特色:曲与直、规则的几何线条式石驳岸与自由流畅的生态式驳岸在这里形成了愉悦的对话.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洁白的卵石、纯洁的荷花、优美的亲水亲荷栈桥与城中的爱莲池交相辉映,再现“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风韵。

3.3五柳广场

3.3.1五柳广场的空间环境

五柳广场位于整个公园的中心位置,由理想大道、荷田?栈桥、桃花溪、菊堤围合而成.平面呈斜式梯形,设计以陶渊明人物雕塑为主.根据地势特征,主体广场设计为下沉式.广场北面与理想大道相接,由景观石球、汉白玉雕塑小品(刻录陶渊明著名的《桃花源记》)构成广场的主入口,通过对地形的高差处理,并通过地面铺装石材的变化与高大树木共同形成网络空间.广场中心设有陶渊明人物雕塑一座,其周边种有五棵大柳树,并与《五柳先生传》汉白玉雕塑小品共同形成一个圆形.广场南面设有两组现代旱喷泉,通过石刻的方式在其四周精选布置了陶渊明著名的七首诗:《桃花源记》、《归去来辞》、《饮酒诗五》、《饮酒诗七》、《归园田居一》、《归园田居三》、《五柳先生传》。

3.3.2五柳广场的精神特质

星子这块钟灵毓秀的地方,是诗的国度,是理想的圣地,是诗人陶渊明的故里.陶渊明自称为五柳先生,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理想园林的创始人,他的园林思想早已跨越时空影响到江南文人园林及北京的皇家园林,如扬州的容膝园、北京颐和园中乾隆亲题的“庭柯”等分别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及《停云并序》其四中的“翩翩飞鸟,息我庭柯”.同样现代园林也能见到这位诗人当年勾画出的理想园林.全国营造“桃花源”景点也不下十几处,可见一篇《桃花源记》对后人的影响.“展示生态美,创造文化园林城市,追求理想家园”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主流,这也正是伟大诗人千余年前所描绘的美景.五柳广场用现代园林的造园手法,充分展示诗人故里的新形象,并让市民和游人在这里充分接受浓浓诗意的熏陶.而诗和园林也正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百姓向往的理想境界.网络化的空间、下沉式广场、南边的菊堤在这里共同构成一个“采菊、社戏、网络时代”的艺术境界。

3.3.3五柳广场的环境绿化

广场绿化遵循生态原理.乔、灌、花、草等植物与铺装有机结合,形成林下网络空间景

观效果.广场种植的植物主要有:雪松、白玉兰、广玉兰、银杏、金桂、竹子以及柳树、时令花卉等,设计者在这里创造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

3.4桃花溪

在广场的东边,种植一片碧桃,集全国最优良的品种于此,引冰玉涧水流于其中,形成桃花溪,再现诗人描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

3.5菊堤

从景观的角度看堤防时,堤防有如下几个特点:具有河流与堤内地为界的“边界”之意;因为堤防高度和堤内地面高度的关系,堤防的顶端成为展望的场所;堤防是连续的长大型结构,给人以长大、舒适、自然和单调等印象;堤防的连续坡面为景观上的重点所在,坡面的造型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极大[5].因此,设计将最近修建的防洪大堤改造为菊堤,并把原闸口处的房子建成红色小木屋,与绿绿的菊堤形成鲜明的色差对比.红木屋与菊堤是整个湖滨公园的制高点,游人在这里可以了望浩淼的鄱阳湖和俯瞰全园的景观.通过灯光、铺装、小品等形式展示星子外滩的都市景观,并领悟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谛。

3.6阳光沙滩?古堤遗韵

据史载,湖中的古堤为南宋朱熹所建,名叫紫阳堤.“堤长十五丈,内浚二澳,可容千艘”[6].该处是一饱含历史情感的空间,在这里可以观日落、思古人、赏美景、看江水.感叹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继流,心潮如江水般澎湃.目前,该堤已于1984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保护性地开发把古堤遗韵与阳光沙滩形成一个整体,遗韵与现代时尚在这里交织,别有一番风味。

3.7彩虹天地

该景点主要是让儿童在玩耍中能学到相关知识.因此设计时用彩虹地面追求动态景观,模拟植物生长动态过程,设计从含苞待放到花开绽放的系列荷花硬质景观图案,展示花季年华的青春活力。

3.8冰玉涧

据《星子县志》载:“城东部有溪逶迤穿越城区,入鄱阳湖,溪名冰玉涧.宋刘凝之曾隐居其旁,苏轼曾赞刘‘冰清玉洁’,溪故以此得名.”设计运用这一典故,在冰玉涧路中间修复这一历史古迹,用垂柳、迎春等植物以及生态驳岸、小桥流水、读书台雕塑小品,创造出一条既具有历史古韵又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大道。种植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主体是自然生态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多样性”的原理[7],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的生态

平衡,就必须充实园林的多样性.因此在植物配置上要掌握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明快通透的氛围,反映时代特色,搭配时掌握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配比,乔灌花、乔灌草的合理布置,注重季相的变化,营造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环境景观.这样不仅兼具意境及生活情趣,而且充分考虑到星子县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以现有的湿地松植物群落为大背景,根据具体的现状和功能分区的要求,通过补充和完善,逐步改造现有单一的植物群落,通过不同植物的搭配,取其合适的气候来配合环境造景,形成植物生态的多样性和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结语

“城市是文化的集中体表现,现代化带来了城市文化创新的契机,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应把城市看作一种文化存在,以自然为底蕴,理性地对待科学技术,使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生息的场所,而且是精神的家园”[7].因此,笔者在充分了解星子县城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湖滨公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再现了诗人故里的风采,设计不仅体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当地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特征,充分展示绿色生态的效果,创造出符合现代美学和场所精神特征的优美旅游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2.[2] 郑孝燮.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八则[J].城市规划,1994,(6):11-14.[3] 沙 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J].人文地理,1997,12(3):25-27.

[4] 刘滨谊.人造生态景观与旅游策划规划设计:安徽南艳湖图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前言.[5] 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日本土木学会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2002.74.[6] 姜南星.星子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7-454.[7] 袁兴中,刘红.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杂志,1994,(4):71-74.第一作者简介:张守国(1978.2~),男,学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园林设计。

篇2:湖滨公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一、基本概况

滨河公园位于xxxx,修江中段,西北xxx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8′—115°26′,北纬28°51′—29°34′,全县土地总面积3506.6Km,是xxxx的门户,赣鄂通道,地理位臵重要。

湖滨路设计总宽为13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机动车道宽度为7米。本次规划的湖滨公园总长约1990米,平均宽度在32—35米之间,呈带状布局,规划总面积约46400平方米。沿湖一侧水岸线为自然地形,现状绿地内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如香樟林、竹林及部分常绿大乔木等)均应保留利用。

二、规划宗旨

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依据

1、滨河城市公园整体规划

2、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

3、现状基础资料

4、设计任务书

四、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2湖滨公园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沿岸土壤的稳定性,减弱了汽车尾气对区域内大气的影响,是城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臵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与湖泊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2、亲水的设计原则:

该公园为滨水绿地,整块用地沿现有河流北端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沿河边布臵铺装硬地,布臵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3、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臵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臵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亲和统一”的原则。

五、总体规划构思

由于湖滨路位于水岸旁,观赏者大部分处于运动中,因此,在设计中注重了景观的节律感,以符合人在运动中的视觉规律,园林小品采用现代的材质、现代的景观手法,营造一个简洁、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以保持景观视线通透为目的,让城市景观融入湖光山色中;同时合理种植树木,让“空蒙细雨弄柔丝,淡抹湖山秀丽姿” 的庐山西海山水美景渗入城市之中。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外的景观效果,真正体现出武宁县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

为使景观符合山水园林城市的景观效果,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保持绿地景观的生态性特色。适当点缀部分园林建筑小品,供游人观景、休闲之用。景点的设臵除满足景观的需要外,还要能体现出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公园内原有的道教场所“凤城殿”,由于与现代风格的湖滨公园的总体景观效果不相协调,规划将之迁移至路南原油库的山上,一可丰富路南的景观内容,二则也符合宗教场所的选址要求,同时有利于对路南山体开挖面的处理。

六、景观布局规划

以湖滨路为景观主轴,以路北沿湖绿化带和路南绿化防护林带为景观带,以水为主线,水面将公园自然分割成三大块,规划将此三大块组成以 “中心水景景观区”、“入口景观景区”、“休闲空间景区”三个各具特色的景观序列,三个景观区中共设臵有七个主要景观节点,形成湖滨公园“一轴、两带、三区、七节点”的串珠式景观布局形态。

七、景观分区设计

(一)入口景观区:

该景区是公园面积最小的一个景区,其主景为一主入口景观墙,是主入口的对景景观;次入口为林阴大道,结点是两个小广场空间,滨水小广场设计成了一个100多平米木平的室内休闲茶座。当游人经过漫漫的步道后入内休息、观景、品茶,既消除疲劳,又如进入画境,十分惬意,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二)中心水景景区:

“翠堤春晓”该景区线较长,沿水岸散臵自然石形成自然河堤,规划在景区的中部设有一个观景木栈道和一处滨水茶座和碧湖轩茶座,当游人经过漫漫的步道后入内休息、观景、品茶,既消除疲劳,又如进入画境,十分惬意,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三)休闲空间景观区:

在该景观的中部设有一处林荫广场和一个观景木平台,人们可在此休憩、纳凉、观景,周边种植高大的乔木等绿化树种,使本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景区内设臵游步道,将各景点相连,绿地内种植以各色花灌木组成不同的色彩,视觉效果强烈。在绿地中种植紫叶李、樱花、紫薇,与护栏旁种植的垂柳和碧绿的草坪相衬,体现出桃红柳绿的春天景象。简洁之中更显大气,烘托出了主题。在湖滨路的绿色翠堤上,成为视觉的凝聚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向心力。与入口广场相连的近水处为一木制亲水观景平台,可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同时亦可满足举家到此观景、嬉戏、健身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路北绿化带:

本区的绿化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作为路南居住区的绿化防护隔离带,同时在绿化种植上应与公园的总体景观格调相协调一致。绿地内不设臵休闲游赏设施,在道路旁种植行道树,靠居住区一侧种植高大乔木作为防护林带,中间绿地内由红花继木,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等花灌木组成线条流畅的波浪型图案造型。色彩效果强烈,同时仿佛碧波荡漾的万岛湖波浪,与路北的景观意境取得景观效果的一致。

八、景观照明设计

照明器材根据各绿地的特点,分别选用庭院灯、彩卤投光灯、地射泛光灯、水景灯及音响式草坪灯。主干道的庭院灯布臵间距为20至30米、草坪灯为10至15米间距,在满足绿地照明要求的前提下,应力争达到景观、功能、经济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电源就近由室外动力配电箱提供,灯光控制方式采用定时器控制。

九、种植设计

1、绿地内的地面除道路和广场外要全部用地被植物和草坪履盖起来,做到黄土不见天。

2、种植设计要达到四季常青、四时花香,充分展示植物的个体美,同时也表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体现文化内涵,丰富植物景观,展示自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体现自然环境意境景观效果。

3、在绿化树种选择上依照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可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

4、树种宜选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乡土树种及适宜本地生长的观赏树种。

十、种植设计理念

一方面要达到植物生长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要求,以及植物群落的丰富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要提供特殊的阻隔、除尘、遮荫等防护性功能,并与水面、台地、臵石、小品、广场、道路等空间造景元素在时空间进行良好协调,达到植物生态习性、景观审美要求和整体空间意境的完美结合。强化四季景观效果,注重人们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现与感受的变化,利用各种造景要素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景观空间。选用部分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树种配以各色花灌木及草坪,体现出植物种植文化的内涵。

十一、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设计 上层大乔木——形成上层界面空间; 中层乔灌木——应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果、叶、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

下层矮植物——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植物及草坪。

十二、主要绿化植物的选择

1、观赏乔木:大型桂花、醉香含笑、棕榈、香樟、垂柳、罗汉松、山杜英等。

2、色叶乔木:红叶李、银杏、水杉等。

3、观花树种:紫薇、山茶、合欢、日本樱花等。

4、造型树种:竹柏、苏铁、龙柏球等。

5、花灌木:红花继木、杜鹃、红天竹、金叶瓜子黄杨、矮美人蕉,少量时令草花。

篇3:苏州金鸡湖滨水景观规划

1 滨水风景区概述

滨水一般指海洋、湖泊、江河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城市滨水空间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 它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2], 是一个联系着陆地与水域的复杂地带, 有着复杂的生态特性, 也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地。城市滨水风景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维护人与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要营造一个优质的城市滨水景观, 需要充分利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 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为一体, 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亲近自然。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 经济的繁荣必将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干扰和破坏, 国内大部分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水平参差不齐, 如何做到既能突出自身独有的魅力和特点, 又能提升城市的品质, 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是今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研究的重点[1,4,5]。

2 金鸡湖风景区基本概况

金鸡湖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 金鸡湖是苏州重要的水产基地。随着对湖区及周边环境的深入治理和开发, 苏州将金鸡湖已逐步打造成开放式的城市景观公园。

目前金鸡湖景区总面积11.5km2, 其中水域面积7.4km2, 水深平均2.5~3m, 属于太湖的一个支脉, 是中国最大的内城湖泊。金鸡湖整个景观分为8个区, 依次为“湖滨大道”、“城市广场”、“水巷邻里”、“望湖角”、“金姬墩”、“文化水廊”、“玲珑湾”、“波心岛”。

3 金鸡湖风景区设计理念

3.1 设计内涵

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内涵有二:一是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都市[3]。景观设计在尊重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 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在苏州的新城与旧城之间建立连接过去与未来, 艺术与建筑、山体与水体、城与乡、世界与本土的象征性链接[3]。

3.2 设计原则

3.2.1 总体规划原则。

金鸡湖景区定位是开放的城市湖泊公园, 园区的总体规划是将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70km2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每个区域均遵循以下规划布局原则, 即从北往南依次为工业区、居住区、中心商贸区、居住区、工业区, 东西向以苏州干将路的延伸线为中轴线, 根据此总体规划思路, 考虑金鸡湖本身的旅游开发功能及土地开发收益平衡, 最终确定将全湖及周边沿湖地区分为8个区[2,3]。

3.2.2 环境优先原则。

根据景观生态学中的环境优先原则, 金鸡湖的景观设计遵循“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在对金鸡湖及其周边区域的分析中, 确立了“湿地斑块”、“自然植物斑块”、“湖滨大道”、“金鸡湖面”四大斑块。为了提高水质, 金鸡湖景区将雨水统一收集送入城市雨水管网系统, 经过滤处理后再排入湖中。此外, 景区还规划了一片沼泽区———“望湖角”, 用于净化水中杂质与有害矿物质, 并为各种鸟类和湿地动植物提供生存场所。

3.2.3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既要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也要满足游人欣赏游玩的需求, 因此决定了其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金鸡湖景观规划设计中, 有一条634m长的湖滨大道, 分上、下层, 气势宏大, 既与湖面尺度相配, 又便于游人观光。为了让游人更好地欣赏到景观的层次美, 又能随时随季与水接触, 沿金鸡湖滨水区域标高, 从城市往湖面靠近依次分为“望湖区”、“远水区”、“见水区”、“亲水区”。这样既满足驳岸设计的防洪要求, 又将人们逐渐、逐级地引入水面之中, 使得整个区域空间变化丰富多彩。并在亲水区内设计了亲水木平台、亲水花岗岩大台阶、挑入湖中的木坐凳, 便于人们与水亲密接触。

3.2.4 现代和传统相结合原则。

现代式的景观设计既要有现代的气息, 又不能脱离本地的历史文化氛围。在建筑方面, 建筑的总体风格设计与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一致, 但采用了现代材料与现代手法, 建筑的高度不高, 在小空间的处理上及在视觉的一个效果上不会出现拥堵的感觉, 建筑完全融入到整个大的环境中[6]。在植物方面, 景观的设计一方面采用老园林的植物的配置手法, 另一方面又得把握大的空间尺度效果, 所以在金鸡湖的植物配置中采用了两种大的植物配置手法, 一种是在滨河大道的行道景观采用乔灌结合排列式的种植方式, 高低层次分明, 搭配合理;而在外围的公园中则是采用乔木与大片草地结合的自然方式, 利用乔木划分成多个空间, 但是不阻碍视线与景观的交流。在道路方面, 选用了苏州传统园林中卵石小径这一传统元素, 在湖滨大道上做了两块铺地, 材料、施工工艺均是苏州本地做法, 而图案却不是传统的“寿”、“福”等, 而是现代感十足的抽象几何平面纹样。

3.3 不足之处

金鸡湖风景区是一个开放式的亲水公园, 在突出亲水性的同时, 没考虑到金鸡湖的水深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无论是亲水木平台还是花岗岩大台阶, 都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 建议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和防护装置。植物配植方面, 在城市广场北面的一大片香樟林虽然在夏天起到了遮阳避暑的效果, 但是到了冬天香樟这种四季常绿树种遮挡了光照, 显得阴冷, 不适宜人们休憩游玩, 建议选用落叶阔叶树种。

4 结论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 既要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出发, 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性;又要与实地相结合, 彰显自己鲜明特征。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下去。此外, 滨水景观设计一定要注重水在景观中的特殊性, 尽可能地让人与水亲密接触, 亲水景观的设计能够给整个滨水景观带来活力。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水、建筑、植物、整个滨水景观, 乃至整个城市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的发挥其功能, 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敏, 李建伟.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8 (2) :86-90.

[2]薄晓光.浅谈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规划—以苏州金鸡湖景观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5 (5) :38-39.

[3]陆丹薇, 文剑钢.滨水空间的景观意象—以苏州金鸡湖景观设计为例[J].建设科技, 2010, (14) :110-112.

[4]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1998, (3) :75-77.

[5]吴俊勤, 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 1998, (2) :46-49.

篇4:滁州市南湖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张秀娟

滨水区域,是一座城市中的重要窗口,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在进行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时,思考如何同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地理环境相融合,可以说是整个滨水景观设计的前提。 而同时,作为景观设计本身,设计怎样才能满足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也是关键之所在。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近水风情——滁州市南湖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案力求打造一个极具文化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滨水景观地带,体现滁州市文化特色。

滨水 景观设计 生态设计 古亭文化

引言

滨水景观区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精神的归属地,因此也就成为最受人欢迎的地方和空间之一。滨水又是风景的血脉,作为城市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水体,除了能够改善城市地理环境提供多种使用功能外,也有很强的时代性,滨水景观设计成为功能与时代共存的人性化空间的象征,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地方。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一系列因素都给滨水区域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而导致的自然等方面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当今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我们生活的城市已变得千疮百孔,自然怡人的景观效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滨水景观中的危机与病症,满足修复、补充景观缺陷,所以提出了“近水风情——滁州市南湖滨水景观设计”这一课题,利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的手法,进一步对滁州市南湖滨水景观展开设计。

一、景观带现状分析

1.滨水景观带现状分析:

滁州市南湖公园总面积15.5公顷, 是古滁州环城河水系的一部分,水域面积8.54公顷,位于老城区,是我市较早的一座综合性公园。

通过对南湖滨水景观地带的分析,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滨水景观设计和相关知识的联系。优秀的滨水景观设计能带动城市的发展,对南湖进行再设计,使南湖景观带更统一、更和谐、更美丽,同时也为滁州市增添一份更倩丽的风景线。(见图1)

2.滨水景观局部分析:

南湖滨水区的长期不合理利用,对其景观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休闲的空间消失在这繁忙的城市之中,绿色植被失去了往日的色彩而变得枯萎,为了还人们一个绿色空间,这正是滨水区景观改造的大好时机。随着人居环境时代的到来,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面貌,滨水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重新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重点。

图1 卫星图

图2 场地实景

对南湖滨水景观带的植物进行再设计,目的在于掩盖暴露在外的地皮,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防止了水土流失。 本设计中,主要对南湖滨水景观区的现有植被、道路坐椅、局部亲水区等进行了设计,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增、补,使其变得更加富有新鲜感,富有生机。(见图2)

通过对滨水景观中的小品摆设分析,更是体现了有趣的特性空间,坚持滨水区域建设和滨水功能建设同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城市,为居民提供一个休息、娱乐为一体的滨水景观带。本设计遵循了生态设计的原则,注重城市滨水区空间的整体性,合理利用滨水区有待改观的土地类型,注重结合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提高滨水区文化内涵,延续城市特色景观风貌,从而营造出良好而具有特点的滨水区生态环境。

图3 场地平面和节点

图4 场地生态绿植空间生成

图5 独立观景亭

图6 绿植环绕观景亭

二、设计定位和创新点

1.设计定位: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再设计。 必须按照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用植物来围合空间,即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空间;用乡土树种来做本设计中的主体植物,乡土树种搭配其它外来树种,形成植物群落,从而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带。滨水景观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促进自然界生态的不断循环,打造绿色城市,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来作为滨水绿地再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加以呈现。

2.设计创新点:

总体设计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宽阔的湖面,强调了滨水空间的设置。沿湖紧邻水岸布置亲水步道,并在重要节点设置亲水广场,使岸上、水上景观相互融合,彼此衬托。让游人最大程度地亲近水、感受水。丰富的水岸变化为本地景观添彩加色,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再造,使湖畔游线更加妙趣横生。

南湖滨水公园的地理环境优越,景观类型单一,主要以树、草、土、石等自然物体景观为主。传统的景观设计一般是以满足人们在同一空间内的交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性为背景的前提下而进行的设计,所以缺乏艺术性,满足的是当代人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进步,设计更加需要强调新颖。而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设计理念相比而言,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界的不断循环,以此来维持生态平衡,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健康之生态,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对于后者,传统的景观设计基本上是很难达到的,生态滨水景观设计是应补充这项空白而出现的。

三、节点分析与观景亭设计

1.景观节点分析

对南湖滨水景观设计,总体而言是一个按照本地域文化特色及背景来进行设计的。本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创新的同时又不失原则性。 其一,对南湖滨水的补充设计,把这个节点补充进来,使其更加完善、更加和谐。“亭”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把补充进来;亲水平台设计也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对小广场的生态绿植空间生成设计,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使小广场更加具有生气,以供人们观赏和休憩等。(见图3、图4)

2.观景亭设计

在江南一带,如果一个公园没有了观景亭的建造,那么这个公园就会缺少生气,所以观景亭是不可或缺的景观构架。 目前,观景亭虽然很少单独被设计领域的学者、专家们所研究,但在一些重要的观景点及观光旅途中却成为了人们停留的“驿站”。 其中在中等规模或者规模较小的园林中,亭子的作用更为重要,有些亭子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群组式”的,这恰恰成了景观设计观景点上的基本元素。南湖滨水观景亭设计绿植环绕观景亭为主要方案。独立观景亭(见图5)这种风格虽然很能突出当地亭文化特色,但是周边环境太过简单,像是做的一种模型。 让人感觉非常生硬,与周边环境也很不协调。而绿植环绕观景亭在建造亭子的同时,周围植物的搭配让景观亭显得富有生气,更美丽。(见图6)

亭子在景观设计中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建筑形式。无论是在传统的古典园林中,还是在现代新建的公园及风景区、游览区,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亭子。 有的建造在山岗的上面,有的依附在滨水区域;还有的漂浮在水池的中央。 以玲珑美丽、丰富多彩的形象与景点中的宋式建筑、山水、绿化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在现代的景观设计当中,仿木亭子基本上是最常见的,成了为满足人们赏景与点景的要求而通常选用的一种新型建筑。

图7 凸显古亭文化特色

四、凸显滁州古亭文化特色

1.古亭文化

古亭文化是整个滁州市的地域性文化,在其文化的影响下使配套的市政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也日臻完善。现代的城市滨水景观中,一方面古亭是为创建美丽的空间而设计的,在保护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将如何营造人文景观,如何注入景观元素来凸显滁州古亭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作为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为南湖注入较多古今结合的具有滁州特色的元素——亭。除了打造古城宋城之外,极力创建“中国古亭文化名城”的滁州,古亭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2.效果呈现

为了使滁州观景亭现代化,本方案设计出了不同层式的观景亭,有单层式,有高台阶式和双层式的,建立一个滁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生的景观公园。 目前南湖共建了8座亭,是滁州市亭子最多的一个公园。这8座亭子中有当地风格的茅草亭、宋式的五角重檐亭、半圆亭、正方亭等,从而显示出一个高水准的卓越的设计美学和生态性能。其中有小部分观景亭在人流量较稀疏地带尚未使用,尚未使用的原因来自不同的因素,有的破坏了周边环境的和谐之美,有的脱离了滨水地带而孤立存在。最有特色最到位的就是工匠们别出心裁的设计,使亭的构造全部用木榫相连,不用一根钉子,这也给我带来了绘图上的难度,亭子的存在虽然给南湖带来了不少生气,但仍需对其进行补充设计。

结语

本项目设计中,主要对南湖滨水景观区的现有广场、道路、景观亭、局部亲水区域等进行了设计,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增、补,通过可持续的实践设计拓宽景观设计在恢复生态环境中的内涵,更进一层来说,凸显滁州古亭文化特色。 对场地的定位和对生态关系的表述上是把每个景观小品自然地搭建到大环境中来,从而使景观小品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加强了共存、共生的概念也显示了概念的严谨性。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滨水景观周围的人流量有限,大多数景观小品满足了居民区人们的一系列活动。 因此,在场地布局设计上就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创造出不同需求的多样化景观场地,真正达到综合服务的目的。

[1]周建东等.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

[2]成海.浅谈中国园林中的亭[J].法制与社会,2008.

[3]陈红等.对滨水城市空间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

篇5:湖滨公园作文

湖滨公园在港瑞新玉海正对面,玉海楼的右侧。公园门口有一个圆圆的大花坛,花坛中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字“湖滨公园”,是孙义燧先生亲笔题名的。

沿着林阴小道进去,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非常茂密。草丛里盛开着美丽娇艳的花朵,有的笑开了脸,有的害羞地低下了头,有的含苞待放。小路两旁是各式各样的亭子,有四方、六角、圆形的样式。看!前面是古色古香的桂雨榭,绕过了桂雨榭,就来到了荷风亭,两边的柱子上还写着对联:山色水光入画图,风清日白共吟兴。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榕树了。听周围的老人家说,这棵大榕树作用可大了。在炎热的夏天,它就像一把打伞,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人们在树阴下乘凉,下棋,打牌……非常舒服。走近一看,大榕树像一位百岁老人,树皮干裂,饱经风霜,树干粗壮,要十来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把大榕树抱住。

老人家们可以在湖滨公园举行了联欢会,唱粤剧、舞剑、跳交谊舞等等,湖滨公园真是一个退休老人的休闲好去处。

篇6:湖滨公园作文

一进公园大门,远远地便看见一棵大榕树,有一百多岁的年龄呢。它的树冠几乎笼罩了半个湖滨公园。树阴下,人们欢声笑语,纳凉避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没有人不在享受着这避暑地带来的凉爽。那大榕树枝繁叶茂,树枝扭曲着伸向远方。树干分叉开来,远远看去,宛如三棵树合在一起。那树干粗得连我们七个人围在一起,手拉手也抱不住它。叔叔说本来树上有很多鸟的,可现在一只也看不见。

沿着石板路左转,就到了荷风亭。荷风亭的作用就是让往来的人休息一下,看一看荷花池。荷风亭里有两幅对联,一幅遭到风雨摧残,已经无法认清,另一幅的内容是“荷绽芳池舒倩影,亭依茂树拥清风”。

来到了走廊,左边就是荷花池。来之前我就已经浮想联翩,我想荷花池里一定开满了荷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也能看到满池的粉红色与绿色。像杨万里说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而现实却让我大失所望,现在的荷花池,别说荷花了,连水都不多,而且有一股馊味,我赶紧离开了。顺着走廊向前,便到了桂雨榭。我猜想这名字的由来,应该是旁边有许多桂花树,摇一摇,桂花如下雨一般掉下来,多有诗情画意啊。我陶醉于其中。但是可能是季节的原因吧,旁边虽然有许多桂树,可是一朵桂花也没有,十分扫兴。

篇7:晋阳湖环湖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公示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境中央,晋中盆地的北部,背靠二龙山,有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市。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晋阳湖环湖景观公园项目位于山西省太原旧城西南10公里处的金胜镇内,周边交通联系便利。东邻汾河,北接长风商务区,南接晋阳古城,西靠西山。晋阳湖湖体的改造及环湖公园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太原城市发展的新门户。

晋阳湖区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湖区东靠晋祠复线路,西临西禅寺以及蒙山景区和天龙山景区,南接历史悠久的古晋阳城和驰名中外的晋祠旅游胜地;东南方向紧邻奥体中心;东北方向连接城市学府、博物馆、文化建筑群以及众多城市公园,在规划结构中将成为太原城市休闲活动空间的重要节点。

晋阳湖为人工开挖水库,拥有开阔的水域,在东部、南部有较为丰富的现状林地,在北部和西部还拥有大面积人工鱼塘。

晋阳湖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区,具备丰富的山水资源及历史文化。因此,我们提出重组与串联的设计手法,建议利用湿地绿廊及水系将西山,汾河,古城区规划成环状游线系统,串连历史走廊路线,并结合穿梭其间的巷弄及开放空间,形成一个环湖公园体系,并与新城连通形成完整的太原文化体验游。同时梳理外围资源,提出行动计划,旨将文化景点串连成文化路线,再由“线”凝聚成“面”,延续太原历史的记忆与先人生活的轨迹,强化所在地的文化能量。

我们的设计目标用“融”“聚”“展”“享”四个字来体现。融合科技手法与工艺,汇聚多重旅游体验,展现山水城市形象,构建可共享的多元化湿地新景观。

设计概念提出“一湖”“两带”“四片区”,同时以“城市绿核”、“因地制宜”、“汇聚融合”设计理念。

首先,随着城市新的规划发展,未来晋阳湖区域将会形成城市与自然相互联系、融合的趋势。最终形成以晋阳湖为中心,生态绿廊为纽带,各区域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资源整合、山水对话的格局。晋阳湖将成为太原市未来发展的绿色核心和视觉焦点,构建出城市中的原野风光。

其次,我们因地制宜的对场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了重要的环境特质,加以保存并转化成为新的公园地景。例如,整合利用场地堤岸、鱼塘、林地等现有资源,加以景观化的处理手法,最终形成别具特色的城市公园新景观。

最后,环绕公园的不同空间类型,对应着周遭的土地使用和活动人流,汇聚融合多种资源,营造出多元的活力场所空间。将场地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型的区域: 记忆城市—将晋阳湖西岸与工业遗址区相连接,打造以“记忆城市”为主题的公共游憩区域;

山水城市—以城市生态绿廊的形式将周边群体性的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与晋阳湖环湖公园有机相连,打造一个生机盎然的历史人文旅游目的地和城市生态核心区域;

梦想城市—将长风新区、科教文化、商业活动的城市氛围,通过景观水街延续到晋阳湖北岸,形成以“梦想城市”为主题的公共活动区域,体现出大气、开放、未来的城市印象;

活力城市—以“活力城市”为主题的晋阳湖东岸空间通过城市绿廊与奥体中心连接,形成市民步行尺度的体健活动轴线,同时显著影响周边社区环境,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成为太原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中心,也为晋阳湖环湖公园注入巨大活力。

充分利用晋阳湖的环境资源和人文背景,最终打造出未来晋阳新城乃至整个太原市的新兴中央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省市生态结构的重要中心

规划范围:

北起规划30米广播街,南至龙城大街,西起环湖东路,东至规划20米城市支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0.86公顷。规划内容:

在2013年编制的《太原市南部区域发展规划》中,广电中心项目用地面积为20.86公顷,用地性质为艺术传媒用地。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山西省广电中心建设方案》,规划项目地块分为南北两区。鉴于广播电视工作必须不间断播出,昼夜值班值守的特点,为方便广电广大职工工作,将地块北侧70亩用地由艺术传媒用地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商业兼容比例为5%,南部为办公区。规划布局:

1)住宅区

本区位于规划地块北侧,规划广播街以南,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规划住宅以板式高层为主,呈南北向组团式布置,层数为29-31层,楼与楼之间以绿地、休闲步道相联系。于地块东北侧沿广播街设置两层沿街商业,于地块西侧设置一座3层的管理用房,满足地块配套需要。本区主要出入口位于西侧环湖东路及东侧20米城市支路上。

2)办公区

本区位于规划地块南侧,龙城大街以北,用地性质为艺术传媒用地。地块南部中央为广电主楼,高度为186米,成为规划范围内的标志点;主楼东侧为新媒体网络中心(高度为51米)及转播库、后勤生活楼(高度为13米),为广电网络服务和后勤中心;主楼西侧由南向北依次为中演播楼(高度为23米)、大演播楼(高度为5.4米)和文化交流中心(高度为32米),为广电对外服务中心。规划设置四个机动车出入口,分别为南向、东向、西向及西北向场地出入口,用以满足外来参观人员、内部工作人员、外来演艺人员的需要。建筑退距: 1)规划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及绿线

规划建筑均可满足《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规定的后退道路红线及绿线的要求。

2)规划建筑之间的间距

以下建筑之间的间距不满足《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0.8H的要求,但是能够满足最小间距45米的要求:

2#住宅楼与其北侧3#住宅楼的间距,按照规定为76.8米,实际规划为61.8米;

5#住宅楼与其北侧4住宅楼的间距,按照规定为76.8米,实际规划为64米;

6#住宅楼与其北侧5#住宅楼的间距,按照规定为76.8米,实际规划为63.1米。

道路交通规划:

1)外部道路规划

规划区外围城市道路由连续性主干道、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构成。

连续性主干道:龙城大街(规划红线89米); 城市主干道:环湖东路(规划红线50米); 城市次干道:广播街(规划红线宽度30米);

城市支路:红线宽度为20米。2)内部道路规划 规划区道路分为三级:地块主路、住宅区人行路、住宅区景观路。地块主路贯穿南北两区,是人车混行的道路,位于两区外围及办公区内部各楼之间,分别向西、向北、向南、向东与外围道路相连接,道路宽度4--6米。

住宅区人行路与地块主路相连,在内部联通各个楼座,宽度2.5米。满足居民出行需要。

住宅区景观路是与小区内部景观结合设置的道路,宽度较窄,步随景异,使居民感受到步行的游趣。

3)停车设置

规划区采用地面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地面停车共270泊,沿外围车行环路设置。在南、北两区各设一个特大型地下车库,共设置地下车位2310泊,共设置地下停车出入口4个。日照分析:

本日照分析采用上海鸿业同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计算机日照分析软件HYSUN v2.5。

篇8:湖滨公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关键词:安置小区,失地农民,人性化,景观设计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和空间迅速扩张, 随之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的建设是解决这些失地农民安置的普遍手段。安置小区直接由政府出资, 是非营利的非市场行为。而安置小区的发展及质量远远低于普通商品房小区[1], 因此安置小区外部景观“脏、乱、差”的现象较普遍。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被动迁的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生活模式的不适应, 寻找不到“家园”的感觉, 导致进一步社区归属感、身份认同感的缺乏, 难以融入都市[2]。刚刚脱离乡土文化 (1) 的失地农民, 一方面通过邻里间的交流依赖着原有的生活经验, 社会记忆停留在原来的村庄生活中;另一方面对于之后邻里的交往, 随着村庄文化关联断裂, 集体行动受到一定阻碍[3]。在失地农民中, 从人口比例和小区户外活动时间考虑, 其中又以老人为主要使用者[4]。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使用人群, 安置小区的景观设计在前期缺乏重视, 忽视对使用者需求的分析, 缺少人性化设计的考虑, 且在建造交付使用之后, 也未及时向居民收集反馈, 导致安置小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设计粗放, 功能不完善;景观实用性低, 养护管理不到位;场地文化缺失, 归属感薄弱;绿化层次简单, 识别性不足等。安置小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展开的主要场所, 它的户外环境设计, 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稳定问题。人性化的小区景观设计, 引导失地农民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 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满意的住区环境。

1.人性化的安置小区景观设计对策

失地农民作为安置小区的居住者, 离开了原来的田园生活, 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农村时的习惯不能立即扭转, 仍然在与其他邻居的交往中分享之前的生活经验。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结合居民心理需求及生活习惯, 提出切实可行的安置小区景观设计要点与对策, 改善小区整体户外环境品质。

1.1形成过渡空间, 提高使用频率

鉴于失地农民之前的生活模式, 彼此之间的互动与交往要多于城市居民, 活动通常成群结队, 宅旁空间成为小区场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区域。设计时利用宅旁场地, 与建筑入口形成过渡空间, 这样的半私密场地可以激发居民到户外活动的意愿。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处在半私密空间易形成空间领域感, 而其作为邻里交往的基础影响群体内聚力活动的形成, 有助于居民形成社区归属感。小区中老人活动大多表现为同龄聚集和老幼同行两种形式。在过渡空间中设置多种可能性的活动场地及设施, 打造灵活的空间, 形成主次分明、动静有别的复合型场地, 使得不同群体可在同一空间进行各自群体活动, 同时又可相互依赖和参与, 营造富有层次功能的小区过渡空间网络, 提高居民户外活动频率及场地使用率。

1.2增加有效场地, 维护日常秩序性

客观的建筑户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邻里更多的交流及活动。公共区域创造集中大空间, 保证居民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及仪式顺利进行。场地的平整度、铺装的选择影响安置小区居民的使用, 也关系着居民的安全[5]。在活动较多的场地, 避免设置光滑、易损坏铺装, 防止雨天发生意外。小区中设置非机动车棚, 有效组织小区停车问题, 解决居民日常停车烦恼。

1.3发展场地文化, 增强居民归属感

文脉是失地农民在过去农村生活进程中所表现的文化特色, 它作为安置小区居民的精神元素, 延续着他们的生活轨迹, 维持着他们的心灵空间[6]。吸收原有文脉的精髓, 使居民在重温传统文化的同时, 适应城市新的文化。选择乡土地被铺植, 减少草坪面积, 实现“节约型绿地”。也可引入“可耕绿地”的概念[7], 观赏性蔬菜的种植使得居民与自然产生互动, 农耕式绿化可结合场地布置, 形成一系列种植、采摘、清洗的工作, 避免影响小区整体形象, 营造小区文化景观。人与坏境的相互参与、和谐相处为居民提供亲切温馨的生活空间, 再现过去的生活场景, 增强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

2.湖滨新寓安置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实践

溧水区湖滨新寓安置小区位于柘塘中心区, 南临柘宁东路, 其他三侧都为规划道路, 总占地面积为72232m2, 容积率为1.8, 建筑密度25%。

小区内沿主干道形成中心景观轴线, 将主入口广场、中心景观节点, 串联次入口广场, 形成集中开敞空间。沿中心景观轴, 向两侧发散出三条小型景观轴线, 并将次要景观节点与主要景观轴联系, 循序渐进, 提高小区活动频率。整个小区采用地下停车和地上停车的方式, 解决地上停车难的问题, 在靠近建筑入口的绿地开辟非机动车停车棚, 有序停车 (如图1) 。

2.1节点设计

安置小区中, 居民长逗留的都是具有使用功能的节点空间。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等, 在小区中设置停留观景、休闲游憩的景观主节点, 设计复合型空间[8]。基于湖滨新寓的建筑规划, 将入口中轴线区域作为公共活动空间 (如图2) , 向建筑两边发散, 形成宅间过渡景观, 以此构建小区过渡空间网络。公共区域提供居民足够大的空间, 居民可在此区域进行相关活动如红白喜事、传统节日举办活动和娱乐活动等。

湖滨新寓安置小区宅间设置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及邻里活动区。场地设置在宅间, 易于到达。功能空间预留部分空地及座椅, 以便容纳各种活动, 形成一定的弹性空间。儿童在活动时需要成人的监管, 在场所中配置多把座椅 (如图3) , 方便成人陪同与休息。老人活动区及邻里活动区结合绿化种植, 营造舒适、实用的多功能半私密场所。利用路障、蛇形道路对非机动车限速, 使非机动车和各类活动场地和谐共存。老人可在提供的场地中休憩、聊天、下棋 (如图4) ,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 结交更多的邻里, 有更多交谈、娱乐的朋友[9]。邻里交流区设置小块可耕绿地, 以观赏作物为主, 体验过去生活状态的同时, 帮助失地农民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多样的交往空间容纳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使用, 良好的物质环境使居民又回到了以往亲切友好的交往氛围, 居住满意度上升, 有助于形成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2.2设施小品设计

小区主入口沿中心景观轴布置碎石景墙, 一方面映射过去村庄回忆, 成为小区乡土特色, 另一方面, 降低居民进行仪式活动产生的噪音影响。安置小区中座椅是重要的交往工具, 其位置要有“依靠”, 如边缘空间、凹处, 给人以安全感[10]。针对失地农民喜好在路边、宅间聊天的习惯, 座椅结合周围的小环境摆放于道路边及节点。座椅可定点旋转移动, 便于不同数量的群体交往使用。节点空间采用广场砖、斩假石、麻石等, 增加场地空间感, 粗糙的表面也为居民雨天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在节点空间有高差的地方, 设置暖色铺装, 起到警示作用。湖滨新寓安置小区根据节点布局和住宅入口, 将垃圾箱布置在活动节点及住宅入口周边, 居民能够及时找到垃圾箱, 保持小区洁净。垃圾箱的外形颜色与小区建筑色调相符, 外形干净简洁。

2.3绿化配置

湖滨新寓安置小区植物以中层灌木结合低矮小乔木为主, 点缀部分观景树。大部分草坪可利用地被来代替, 节约成本、修剪率低。宅间转角通过营造以石榴、梅花、垂丝海棠、腊梅为特色树种, 配以中层灌木或地被, 组合形成变化的植物群落景观, 便于安置小区居民辨别。中心广场边配置几棵大树, 作为记忆场所, 发挥其功能作用。根据湖滨新寓安置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 实现重点区域的集中布置和次要区域的分散设置, 形成以宅间绿地为基础, 道路绿化为网络, 节点绿地为中心的系统绿化[11]。小区中绿化种植选择本土树种, 节约投资。合理的绿化配置使居民在使用过程中有良好的挡风、遮阳的效果, 提高场地的使用率。

3.总结

人性化是安置小区规划设计中最基础的要求, 考虑失地农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对景观要素和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整个安置小区通过构建过渡、复合型空间、有效场地、记忆氛围等场所, 结合绿化设计, 塑造人性化的安置小区景观。尊重失地农民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 提出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策略, 提高场地使用频率, 增加有效场地, 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节约成本。人性化的安置小区, 关注居民的使用需求与感受, 为居民所想, 为居民所用, 提供他们一个实用、温馨的小区环境。塑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提升失地农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使失地农民更快融入城市文化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驰.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失地农民安置小区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3.

[2].王亮.城中村社会空间对失地转制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 2010, 01:147-149.

[3].宋辉, 钟涨宝.农村文化与乡村秩序--走出集体行动困境[J].农业考古, 2008, 03:132-134.

[4].顾瑽.保障性住房小区景观设计探讨[D].浙江大学, 2012.

[5].徐青.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安置小区规划建筑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 2009.

[6].李军, 李海凤.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08:11.

[7].林翠萃.拆迁安置小区邻里景观空间的互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4.

[8].黄卉妍.安置小区的绿色生态景观设计[J].绿色科技, 2012, 04:124-125, 128.

[9].李菲.居住区园林人性化设计浅析--以北京朗琴园居住区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51-56.

[10].郑小娟.南京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8.

篇9:天人之道与湖滨公园

关键词:荀子;天人相分;地方文明;地理设计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荀子·在宥》),荀子关于天人相分的观点无疑是对先秦诸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突破,而其关于天道与人道的独特理论体系却更具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天道有常,人道有为,

荀子在《天伦》中指出:“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相比道家的天道无常,荀子强调天的实质是没有意志的自然之天,但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却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的存在并不因为人间尧、桀等统治者的意志而改变,但同时,人们却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达到致天命以用之的目的。

临海是一座个新鲜明的城市。集山的清丽与水的秀美与一体,具有独特的“依山傍水”的城市景观。临海湖滨公园设计伊始的定位就是以体现时代特征并充分对灵湖水景和灵湖湖滨优美的自然景观充分开发。从环境的美化出发,形成以绿化和湖水景观为面,跌落小溪和小水井为点和线,景观建筑与构筑形成局部中心的园林景观,并考虑湖滨公园作为新临海的形象标识。

中心广场在满足必要活动同时,扮演着视觉通道的概念。人与水在景观环境中实现了临水、亲水、含水的高度统一。驳岸设计具有独特构思,在丰富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中,更增添了绿化下人与动植物等生命体的高度和谐。在文化景观论和生态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系统,强调了地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联系。故在临海居民的日常闲暇生活与慕名游客的旅游休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可以看出,荀子对天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明晰的梳理,并赋予天更加有形、可认知的形态,并直接指出天即自然之天,与有主体意志的人之间并不存在神秘的天人感应,人们只有在尊重天道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目的于自然规律的统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灵湖正是在高度统一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实现人道与天道,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

二、天人相分观在灵湖应用

从荀子“天道”与“人道”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荀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探析实际上也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一方面强调“明天人之分”,指出人与上天之间并不存在神秘的天人感应,上天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存在;另一方面,荀子又指出人们要懂得运用自然规律,达到“致天命以用之”的目的。

临海通过营造纵向空间起伏变化的景观,与城市空间特色相呼应,使景观更具地域特色。灵湖并不是一味依自然而建,其中也增添了人工设计的因素。整体景观中在采納原有地形、水域时,人为的建造了多处代表临海古风的古建筑。这些建筑也在灵湖的景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有幸上回去时,发现其正在举行临海风光的书画展览。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中,于一个邻水的类似于水边别墅的古屋内,临海市的千年文化底蕴在这里获得了高度展现。其景观中充斥着江南园林艺术之美。“空、透、漏、密”等移步换景的中国传统的园林做法在这里得到了深刻体现。天人相分观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高度体现。

由此,荀子无论在天道还是人道的论述上,都强调人们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有所作为,也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的价值。灵湖在这方面做的是很到位的。

三、对我们的启示

荀子通过天道与人道的阐述,为我们指出的尊重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之道,“天道有常、人道有为”的思想也是一种积极、理性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无非就是在不断的处理这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各种关系的融洽处理中努力是现在和自己的价值。

在临海灵湖的风光感受中,笔者深深的感受到,唯有充分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一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才能从深层次中把握一个城市独有的精神脉络,并且牢牢秉持这一理念,将它融入城市的每一方面。尊重城市原有的生态地貌,灌注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才能真正作出有生命力,有思想,契合时代脉搏的滨水景观。这正是临海作为新兴旅游城市的时代意义。

认识意识的动物,意识支配人的行动。在人的意识中,价值观占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实在内容。生态意识是一种适合爱护生态意识促进人与生态和谐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态价值观则是一种将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至于不可分割的地位,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要在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良性互馈机制中促使自然、社会和人,促使经济发展同人、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按照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千年之前的荀子给了今天的我们这么多的启示,我们也要循着他的思想,将中国古文化与地理牢牢结合,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为贯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实现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潘怡宁.浅谈滨水公园设计——以临海湖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

[2]陈林.荀子“天人关系”辨正[D].厦门大学,2013.

[3]韩德民.论荀子的天人观[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14.

[4]刘险峰.论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J].理论探讨,2014(5):66-68.

[5]姚勇.荀子天人观思想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冯敬欢.关于人地关系的思考——人口与环境。2004.

上一篇:兵乓恋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宕昌县新寨邮政所2011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