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杭州西湖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2022-09-10

在早期人类发展史中, 江河湖泊从来都是孕育文明的地方, 人类的许多生产生活要素都依赖于水, 亲水是人类的天性。中国向来推崇“天生一, 一生水, 水生万物”的思想, 水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五千年底蕴的土壤里。通过考古发现历史上许多古城都是傍水而建、濒水而立, 例如西子湖畔“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城便是古代滨水景观的典范。随着人居环境时代的到来, 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 滨水景观愈趋受到人们的关注, 重新成为城市设计的重点。规划一个地区的滨水景观时, 不能只注重工业化进程, 建一些大而无用、华而不实的东西, 而要从当地的地域文化着手, 发扬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华, 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局面。比较国内各地的地域文化差别在滨水景观中的展现, 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突出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1 我国滨水景观的发展演变

1.1 滨水景观概述

1.1.1 滨水景观的概念

滨水是指江、河、湖、海的边缘近水地带。景观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可供人类休闲娱乐的自然或人工景物。滨水景观几乎囊括了所有城市公共开放区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融为一体的近水区域, 就是以水域为主体的大型景观类公共区域。

1.1.2 滨水景观的分类

通常根据接壤水域的类型, 可以分为滨江跨河类景观、滨海景观、滨湖水域景观、岛屿和半岛景观。滨江跨河类景观是指沿着江河两岸, 依据地势及水流走向分布, 形成自然流域型的景观格局, 我国的大城市滨水景观多属于此, 如重庆市、武汉市等。滨海景观是建在海岸边的景观建筑, 我国拥有长18000 km的大陆海岸线, 著名滨海景观城市有三亚、厦门、上海等。滨湖水域景观是指像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济南大明湖这样围湖而建的临湖城市景观, 以大湖居于中心位置让水改善城市的绿化。岛屿和半岛景观是一种新兴的滨水景观类型, 主要是以岛屿、三面临海的半岛为依托, 在四周建立起完善的滨水景观项目, 规模较大, 如香港岛、九龙半岛、厦门鼓浪屿、舟山群岛都是半岛和岛屿景观。

1.1.3 滨水景观的特点

滨水景观不同于陆地上的其他公共区域性景观, 它有个侧重点——临水, 设计中通常会将临水空间作为造景重点, 在安全范围内供人们体验亲水乐趣。滨水景观并不会独立存在, 它与周围的陆地景观相结合, 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开放式景观带。

1.2 我国滨水景观的发展

1.2.1 古代的滨水景观

我国是以大江大河流域的文明发展起来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历史的演进中自然少不了滨水景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足以生动地向后人展示800多年前宋人在汴梁河两岸临水建造的亭台楼阁与水融为一体, 密不可分。

1.2.2 近代的滨水景观

在近代, 上海是亚洲最具现代化的城市, 有着“东方巴黎”之称, 上海黄浦江岸的外滩就是我国近代滨水景观的代表之一, 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雕塑及美轮美奂的万国建筑物构成的滨水景观充满魅力。

1.2.3 改革开放初期的滨水景观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与世界接轨, 滨水景观发展也是如此, 城市滨水区的沙滩河岸建立起现代化的滨水公园, 许多城市都以新观念去对滨河绿地进行改造升级, 是我国滨水景观发展的一个小高潮。

1.2.4 二十一世纪的滨水景观

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 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 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发展速度太快, 许多城市一味追求高速城市化进程, 盲目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的滨水景观发展模式, 滨水景观逐渐丧失了地域文化特征, 也丧失了原本自然优美的开放性特征。现在, 人们逐渐认识到我国滨水景观的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正试图恢复滨水景观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征。

2 地域文化对滨水景观的影响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2.1.1 地形地貌

地球上的每一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形势, 有高原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之分, 地形多种多样。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 是滨水景观地域性设计的基本元素, 是连接景观中物质元素和空间关系的主线。比如, 受喜马拉雅山山体运动和印度洋大陆板块的挤压运动影响而形成的云贵高原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滨水景观文化, 因为地势起伏较大形成许多瀑布, 所以滨水景观就有了亲近瀑布的设计。又如, 地势较平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 城镇沿水网分布, 往来皆可乘船, 所以滨水景观设计多以码头为中心。

2.1.2 气候因素

受温度、降水的影响, 各地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也不相同。以我国为例,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内陆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降雨量均小于800 mm, 气候特征为冬季干燥、夏季多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大部分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雨量都在800 mm以上, 气候特征为雨热同期。因此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多以堤岸景观为主, 既可以夏防洪、冬蓄水, 又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滨水景观多以近水景观的形式呈现。

2.1.3 水文特点

江河湖泊大小不一而形成不同的水域面积, 水域面积大, 如大湖、大江等区域的城市滨水景观功能齐全、面积广阔、开发更深入;水域面积小的区域开发程度不深, 滨水景观分散。

2.2 人文因素的影响

2.2.1 民族、民俗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有的民族特别崇尚水文化, 像云南的傣族、东北的赫哲族, 而有的民族不仅不喜欢水, 还把水视为灾祸。因此, 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 需要把握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性, 将民族风俗特征融入到景观中去。

2.2.2 城市与乡村的区分

人的集聚形成了城市, 城市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形成了滨水景观, 滨水景观为人类服务。人口稠密、生活节奏快的城市, 滨水景观更注重娱乐休憩和亲水功能, 创造出高水平、现代化的滨水环境空间。乡村地区因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 所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滨水景观。

3 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3.1 彰显地域特色

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和自然条件都不同, 蕴藏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特有人文气息的城市会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因此, 打造滨水区域景观的过程中, 注重考虑每个地域文化的不同、地理的差异, 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充分发掘出当地特有的历史人文资源, 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

3.2 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

设计滨水景观时, 必须充分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持生态平衡, 尊重自然, 保护环境。切勿过多改造原有自然资源, 减少不必要的人为破坏。善于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 顺势而为, 打造出绿色的生态景观环境, 实现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3 体现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的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人类服务, 它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中心, 将滨水景观融入人的情感, 考虑人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 融合区域性风俗习惯因素, 营造出更加适宜人类生活休闲的空间环境。

4 西湖风景区的案例分析

4.1 西湖的地域特色

西湖位于杭州城内,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空气湿润、植被丰富。湖区三面环山, 是集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观赏性淡水湖泊风景区, 湖山倒影与城市风光交相辉映, 具有“城景交融、城湖合璧”的空间特征。从古至今, 西湖都是文人骚客吟诗作赋的绝好去处, 更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句。西湖十景包括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 突出了江南水乡的钟灵毓秀、水光天色的特点。

4.2 西湖景区的现代滨水景观改造设计

在20世纪50年代, 由于国内工业的膨胀发展以及大跃进运动的高涨, 西湖边建立起众多工厂, 周边树木被砍伐, 水体污染严重, 历史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到了80年代, 政府逐渐认识到西湖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开始了西湖的拯救工程, 关闭了西湖周边的所有工厂, 逐渐修复西湖原有的生态环境和水域面积, 复原了遭到破坏的名胜古迹, 重新恢复往日的人文历史景观。到了21世纪, 西湖景区由一度遭受人为破坏而衰败的历史遗迹, 转变为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新西湖。新西湖在体现历史人文情怀的同时, 又挖掘出现代人的亲水需求而修建了人工瀑布、音乐喷泉等现代亲水设施使西湖更具魅力。西湖自然和人文滨水景观的新建改造, 不仅提高了杭州城的格调, 而且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方式, 满足了市民亲水的心理需求。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西湖都是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相结合最成功的典范。

现代化滨水景观建设绝非一蹴而就,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现有元素, 考虑到生态、历史、人文、社会、人性等全面因素。建设滨水景观时, 充分把握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 融入地域文化特征, 即可避免滨水景观的相似性, 又能体现地域特色, 对历史的延续、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摘要:城市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城市滨水景观更是城市宝贵的资源。阐述我国滨水景观发展历程, 地域文化对滨水景观的影响, 滨水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原则。以杭州西湖滨水景观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西湖在充分体现历史人文情怀的同时, 又能满足现代人的亲水休闲需求, 是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相结合最成功的典范。

关键词:滨水景观,地域文化,亲水自然,和谐共生,杭州西湖

上一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初探下一篇:关于医院推行终端支付方案的研讨报告